- 2024-01-29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重点强化练1地表形态的成因分析中图版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重点强化练1地表形态的成因分析中图版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2018·北京西××区期末)左下图为某学校学生在长白山进行地质实践活动时拍摄的照片,此处岩石状似龙形,被命名为“石龙岩”。右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石龙岩”是岩浆在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其岩石类型对应右上图中的( ) A.a B.b C.c D.d 2.形成“石龙岩”的特来自地球内部的( ) A.岩石圈 B.软流层 C.下地幔 D.地核 1.D 2.B [第1题,由图中外力作用可知a是沉积岩,b和d均有箭头指向a,因此二者不可能是岩浆,则c为岩浆,d为岩浆岩,b为变质岩;“石龙岩”是岩浆在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应对应d。第2题,“石龙岩”是岩浆在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而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3~4题。 【导学号:29790059】 - 6 - / 6 3.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3.D 4.C [第3题,根据地质构造特征可知,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而题目所给岩层的埋藏深度为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将地形剖面某点对应的岩层埋藏深度转绘到剖面图中,根据同一岩层弯曲的变化可以判断出①④两地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谷。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沉积岩层在⑤处发生明显位移,表明该地发生了断层。而从其埋藏深度可以明显看出⑤处该沉积岩比左侧海拔低很多,可以判断出现了地壳下沉运动,由此可以推断该地出现了断裂下降运动。] (2018·兰州模拟)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5~6题。 5.依图示信息可推断,岩石的形成距今时间最短的应是( ) A.a B.b C.f D.g 6.在图示岩层中最不可能发现生物化石的是( ) A.a、b B.b、c C.c、d D.f、g - 6 - / 6 5.C 6.D [第5题,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地先形成了水平岩层a、b、c、d、e、g,且其形成的先后顺序为g→e→d→c→b→a;然后该地区地球内部深处的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处喷出形成f,故岩石形成距今时间最短的应是f。第6题,化石只可能在沉积岩中存在,而f、g属于岩浆岩,故f、g岩层中不可能发现生物化石。] (2018·福州检测)广西漓江一般水深2~3米,鱼群丰富。但漓江中游有一处水湾,是漓江水深最大的地方,常年河水中鱼虾不见踪影,被当地渔民称为“死水湾”。经探究发现,“死水湾”水底有暗河出口,水深15米以下鱼群丰富。下图示意“死水湾”分布。完成7~9题。 7.“死水湾”最有可能位于图中河流的 ( ) A.a处西侧 B.b处东侧 C.c处南侧 D.d处西侧 8.“死水湾”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地壳断裂下陷 B.河流堆积作用 C.河流搬运作用 D.河流侵蚀作用 9.“死水湾”河段表层与底层鱼群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河流表层过度捕捞 B.河水表层受到污染 C.暗河带来丰富饵料 D.河底氧气较为充足 7.B 8.D 9.C [第7题,根据文字材料,死水湾是水深最大的地方;河流弯曲处的外力作用以凸岸堆积和凹岸侵蚀为主,河流弯曲程度越大,这两种外力作用越显著,因此图中b处西岸堆积最强,东岸侵蚀最强,流水侵蚀使得凹岸处岸陡水深,因此“死水湾”最有可能位于b处东侧。第8题,从上题分析可知,“死水湾”的形成主要是河流在凹岸侵蚀的结果。第9题,从材料可知,“死水湾”水底有暗河出口,暗河可能带来丰富的饵料,使得此处水下鱼群集中。] 图甲为板块运动示意图,图乙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甲 乙 - 6 - / 6 10.在图甲所示板块边界区域,可能形成的地表形态为 ( ) A.东非裂谷 B.海岸山脉 C.大西洋 D.喜马拉雅山脉 11.若图甲中的①处形成变质岩,则图乙中与其岩石类型相对应的是( ) A.a B.b C.c D.d 10.B 11.B [第10题,由图可知,该图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挤压区,在碰撞挤压区附近常形成岛屿、海岸山脉、海沟等。第11题,从图中外力作用的指向可知,a为沉积岩,结合箭头指向可知b“二进二出”为变质岩,c“三出一进”为岩浆岩,d“三进一出”为岩浆。] 二、非选择题 12.(2018·杭州模拟)读某地区地层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前后共经历过哪些地质过程? (2)请对图中岩层0~9和岩脉共十一个岩层的新老关系进行排序(由老到新排列)。 (3)说明图中断层甲的形成过程。 [解析] 由图可知,该地区先是地壳下沉,先后形成了岩层0、1、2、3、4、5、6、7、8,然后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褶皱,之后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形成岩脉,后在内力作用下形成断层甲,然后,地壳抬升,发生侵蚀作用,形成侵蚀面乙,之后,地壳下沉,发生沉积作用,形成岩层9。 [答案] (1)(下沉、沉积)挤压形成褶皱、岩浆活动、断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 6 - / 6 (2)0→1→2→3→4→5→6→7→8→岩脉→9。 (3)岩层受力超过了它所能承受的强度而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错动(右侧上升,左侧下降)。 13.(2018·惠州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 mm,蒸发量超过3 000 mm。沙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海拔200~300米)集中分布(下图所示)。研究发现,湖泊水由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质胶结层。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 (1)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 (2)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 (3)推断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沙山西北坡平缓,而东南坡较陡,故西北坡为迎风坡,风向为西北风。第(2)题,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的沙山可从风力大小、沙源、地形等方面分析。第(3)题,沙粒粒径的大小和风速大小呈正相关,因此本题关键是分析不同位置风速的大小。 [答案] (1)西北风(偏西风);理由:沙山(链)东北—西南延伸;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 (2)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质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增高。 - 6 - / 6 (3)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也可分开答) 原因: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 - 6 - / 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