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1-21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合肥三中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文科)(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合肥三中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文科)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C 【解析】A.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排除; B.三公九卿制是秦朝中央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 C.根据材料所述,公元前221年清朝建立,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分封制,全国推行中央垂直管理的郡县制,正确; D.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期的政治制度,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郡县制与分封制区别: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由此来解读材料即可。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注意对材料的解读和对郡县制的理解能力。 2. 清人全祖望说:“宗祠之礼,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之杀,六世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这说明宗法制旨在( ) A. 强化专制集权 B. 巩固宗族团结 C. 稳定统治秩序 D. 维护社会和谐 【答案】B 【解析】A.材料中说的是宗法制,对后世宗族之间关系的影响,不是对中央集权的影响。 B.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宗祠之礼,在维护家族认同方面有极强的作用,巩固了宗族的团结。 C.材料主要体现是宗法制对后世家族的影响,没有表现出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D.材料也没有体现出宗法制,能维护社会和谐。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宗法制产生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宗法制的内容特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来分析材料。 宗法制已经内化成一种孝悌观念,深入人心。比如现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宗法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一方面使人们形成了一种孝悌观念,尊老爱幼、孝敬长辈。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种消极影响。如果过分的注重亲情、注重血缘关系,就容易形成任人唯亲、唯上是从的现象。 3. 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 ) A.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 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 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 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答案】C 【解析】A、科举制度的重大意义是为国家选拨了优秀的人才,故此项错误; B 、材料中只是指出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占一定的比例,而达不到选项说的对官员选拨的垄断,故此项错误; C、材料中表示的含义是虽然科技制度使得优秀的人才得到选拨,但是在官员中世家大族仍占一定的比例,可见门阀士族对科举制度仍有一定的影响,故此项正确; D、世卿世禄制度材料中未涉及,故错误; 故选:C。 本题以科举制度宰相的出身为切入点,细致地考查了科举制度的不足之处,综合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材料中涉及了科举制度,在学习科举制度时,要对科举制度在隋唐以及明清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重点把握,同时结合此题要对科举制度进行综合评价掌握。 1. 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帅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 A. 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 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C. 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D. 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以看出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故B项符合题意; A项错误,西周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较大独立性; CD两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简而言之是外族对本土居民,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元朝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度相关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学生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行省制度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把它和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及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联系起来。 2. 《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 ) A. 自身不正贪污腐化 B. 不善理财入不敷出 C. 阁臣弄权不合制章 D. 世俗日下嫉贤妒能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然能治国,不能服人”,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内阁因缺乏法定的地位和权力,只是政务的辅助机构,通过票拟、修旨来辅政,故“非议四起”的主要原因是阁臣弄权不合章制。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内阁制。明朝内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因此明代的君主专制比前代尤甚,助长了君主专制。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明朝内阁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 柏拉图曾这样评论雅典民主:“在这种国家里自由到了极点……这里什么东西都充满了自由精神……只要有谁建议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此现象( ) A.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B. 凸显了间接民主制存在的弊端 C. 开启了希腊历史的古典时代 D. 导致了公民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只要有谁建议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可知,柏拉图在这里意在强调的是雅典直接民主在运作过程中逐渐显现的一些弊端,故D项正确; 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是梭伦改革,故A项错误; 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制,故B错误; 开启了希腊历史的古典时代一般指肴波战争,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古代希腊开启了民主政治的先河,对近现代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其民主的本质是奴隶制下的民主,并且带有不少弊端,注意客观评价雅典民主政治。 1. 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 ) A. 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 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 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 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可以看出罗马法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故D项正确。 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A项错误。 罗马法是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故B项错误。 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罗马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罗马法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有学者指出,自“光荣革命”至1 9世纪前30年代,“贵族控制了选举,选出贵族子弟或贵族的亲信出任议员,达到贵族控制下院的目的……而贵族自己则组成上院,再由上下两组成政府o“由此分析,1832年议会改革对英国政治的影响是( ) A. 打破贵族寡头政治 B. 形成代议制政府 C. 确立议会中心地位 D. 实现议员普选制 【答案】A 【解析】”贵族控制了选举,选出贵族子弟或贵族的亲信出任议员,达到贵族控制下院的目的…而贵族自己则组成上院,再由上下两组成政府“表明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寡头政治,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在国会取得了优势,扩大了资产阶级民主,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革,自由贸易政策代替了保护主义,从而促进了英国经济更大的发展。 1832 年议会改革只是一次小小的变动,并没有造成重大的体制改革。掌权的仍然是贵族;选举资格的限制也仅仅从身份资格转为财产资格,身份歧视变为财产歧视。工人和贫困农民等社会绝大多数成员仍然在受歧视之列。 1. “美国最高法院最重要的责任是裁决涉及宪法解释问题的案件,判定某项法律或政府行动是否违宪。这一被称为司法审查的权力使最高法院能够否决联邦或州的法律,如果这些法律在最高法院看来是与宪法相冲突的话。”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最高法院是美国国家权力中心 B. 联邦和各州并无独立的立法权 C. 最高法院统揽国家各级司法权 D. 体现了国家权力的分权与制衡 【答案】D 【解析】美国国家权力的中心是总统,故A项表述错误; 联邦和各州拥有独立的立法权,故B项表述错误; 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权,故C项表述错误; 根据题干材料“最高法院能够否决联邦或州的法律,如果这些法律在最高法院看来是与宪法相冲突的话”,可以看出材料主要体现了国家权力的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在美国,行政权指政府,立法权指国会的上下议院制度,司法权指法院。三权分立很好的实行了“宪政“的主旨思想。实现了依宪治国的目的,也是法治国家的根本面貌。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特征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知识积累: 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①立法权归于国会。国会实行两院制(参议院、众议院);国会拥有宣战权等。 ②行政权归于总统。法律的实施经总统批准。 ③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对法律拥有最高解释权。 ④“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权力之间制约达到平衡。 2.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适应这一变化,英国( ) A. 通过光荣革命,赶走专制君主 B.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 C. 进行议会改革,调整议员结构 D. 建立内阁制度,限制国王权力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这种“状态”指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后,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但当时英国的政治制度不能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充分参政议政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英国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故C正确; ABD三项都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权利法案》:1689年议会颁布-------立法权向议会转移 意义:①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②“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以责任内阁为核心;②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元首,扮演仪式性的角色;③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④内阁行使行政权,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⑤整个政治制度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 1. 英国史学家彼得在《德国天才》中写道:“德意志帝国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工业、科学与思想领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以下推断符合当时德国史实的是( ) A. 帝国宪法规定的选举制没有实行 B. 帝国宪法没有赋予议会立法权 C. 在政治体制上仍然是君主专制 D. 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 【答案】D 【解析】A项,帝国宪法规定的选举制已经实行,排除; B项,帝国宪法赋予了议会立法权,排除; C项,在政治体制上仍然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排除; D项,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政治上任然保留了封建残余,专制色彩浓厚,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具体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局限性。 本题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局限性,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标志、主要内容、评价。 2. 1896年,俾斯麦接受了李鸿章的拜访。他在总结德国的成功经验时说:“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这从侧面印证了当时的德国( ) A. 确立了君主专制政体 B. 皇帝仍然操纵着国家政权 C. 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D. 统治者强烈主张国家统一 【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皇权是国家最高权力。故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德国的代议制,考查学生结合知识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 本题考查的是德国的代议制,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德国君主立宪制的是认识与理解。 3. 在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多次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些条约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 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A. 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B. 证明“弱国无外交” C. 均涉及割地、赔款、开埠 D. 列强实行炮舰外交政策 【答案】C 【解析】《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各国(共11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 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不涉及割地、开埠,故C错误,符合题意; ABD均是其相同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相同点,都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列强实行炮舰外交政策。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相同点,《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完整遭到破坏,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1.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 B.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 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广州地区在鸦片战争以后贸易额的下降,这主要是由于鸦片战争以后,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所以广州对外贸易额明显下降。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 如表是小王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 时期 领导阶级 纲领或指导思想 重大斗争 19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A. 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B. 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C. 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D. 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答案】A 【解析】不管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其目的都是为了救亡图存,故A项正确。 资产阶级的斗争目标主要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这与农民阶级的斗争目标是不一致的,故B项错误。 民主自由思想是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故C项错误。 从表格看,经历了由反侵略(太平天国运动)到求民主(维新变法运动)再由反侵略(义和团运动)到求民主(辛亥革命)的转变,故D项表述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的相同点。 历史图表题是以图片、表格和历史地图等作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重要题型。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以下技巧:(1)读懂图表,要“三读”:读标题、读内容、读标注。充分利用和挖掘图表信息,尤其要注意观察、捕捉细节,善于把握图表蕴涵的深层内涵和本质特征。(2)结合历史特征,进行知识的迁移,展开合理的想象。(3 )要通过对数据、图片等信息的把握,理解事物的特征和内在的联系,发掘其本质特征或内涵。 1. 《庚子西狩丛谈》记述:“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台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在此作者强调的是( ) A. 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 B. 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 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 【答案】A 【解析】首先,材料中指出:开始是直隶义和团纷纷起义,大家以为是天神下降,人民感受国耻已久,并且教士非常蛮横,群众对外来事物非常排外,愿意齐心协力洗刷愤恨,因此大批士绅加入义和团; A、材料中强调的是义和团由以农民为基础,发展为士绅阶层的加入,因此强调的是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故此项正确; B、统治危机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不是本体叙述的重点,故此项错误; C、此题未提及义和团的时代局限,故此项错误; D、此题中并未指出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系,故此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以《庚子西狩丛谈》中关于义和团的论述为切入点,考查了材料中作者对于义和团运动强调的知识点,综合考查了阅读理解能力及材料分析能力。 此题考查对义和团运动知识的掌握,在学习义和团运动知识点时,应当掌握兴起的原因、概况、口号、结果及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2.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B.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D. 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答案】A 【解析】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故中国人通过不同的途径救国,故A正确;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后,故B错误; 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不属于主要原因,故C错误; 资产阶级力量是否强大与不同的途径救国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的影响出发,即可得出三者的共同背景,即可民族危机严重,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 3. 中华民国初年和近代英国均出现过责任内阁制,其共同点是( ) A. 以君主作为行政首脑 B. 限制国家元首权力 C. 依据成文宪法而确立 D. 存在时间均较短暂 【答案】B 【解析】中华民国没有君主,故A错误; 英王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了首相的权力,限制的国王的权力,而中华民国初年,总统是国家元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责任内阁制取代总统制,限制了总统的权力,故B正确; 英国是依据《权利法案》确立的,而中华民国是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故C错误; 英国责任内阁制保存至今,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特点: 1.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现内阁制; 2.为了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参议院的权力; 3.为了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 4.增加“人民”一章。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统率全国海陆军,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等,但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受参议院弹劾时,由最高法院组成特别法庭审判;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利,它否定了集大权于一身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此外,还规定了“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 1. 如图直观地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 国共合作推动第一、二次革命高峰的出现 B. 第一次低谷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C. 第二次革命高峰是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曲折中走向胜利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图示可知,第一次高峰是在1921-1927年,第二次高峰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结合所学可知,两次高峰出现的原因是因为两次国共合作,故A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第一次低谷是在国民大革命后,出现低谷的原因的是国民党对中共的血腥屠杀,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依据题干的图示可以看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曲折中走向胜利,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考查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图示的分析理解。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图示的解读,注意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即可。需要掌握中共民主力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1. 如图为近代中国某一时期传唱的革命歌曲的曲谱(部分)该时期( ) A. 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是最突出的社会矛盾 B. 探索中国式的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 C. 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D. 开展土地革命是这时期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内容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歌词的内容可知是国民革命时期。 国民大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故A项错误; B项是在国民革命失败之后,故B项错误; 1924年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反帝反封建,故C项正确; 开展土地革命是在国民革命之后,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国民大革命,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国民大革命的目标和任务。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国民大革命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2. 1938年三四月间,李宗仁指挥的中国军队在徐州一带重创日军,成为抗战以来正面战争的大捷,这场战役是( )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答案】C 【解析】淞沪会战与太原会战均发生在1937年,故排除。 徐州会战中以1938年三四月间的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因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史称之为台儿庄大捷。故C正确。 百团大战的主力是八路军,故排除D。 故选:C。 根据“1938年…李宗仁”“徐州重创日军”“抗战以来正面战争的大捷”可知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据此知识,学生只要对相关战争的时间、地点、参战部队有准确的了解,便可得出正确结论。难度不大。 3. 下列诗词句中,描述了1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战争战况的是( ) A.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 “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D.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 【答案】C 【解析】根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战争战况是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A项“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是1927年秋收起义,排除; B项“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30年代长征,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排除; C项“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是解放战争反攻阶段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 D项“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是1949年渡江战役,排除。 故选:C 。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具体考查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 本题考查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解放战争的背景、主要过程、影响。 1. 有人指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这肯定了中国的( ) A. 民主集中制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分权制衡制度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知识可知我国的政治制度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故选:D。 材料明确指出:“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对应的是中国的政党制度。 本题考查对我国政党制度的掌握,考生在解答题目过程中要把握题干中给出的关键信息进行理解分析。 2. 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截至2017年6月底,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20件,通过修改法律的决定39件,涉及修改法律100件,废止法律1件,作出法律解释9件。这表明中国( ) A.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B. 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 依法治国的理念已经全面落实 D. 民主与法制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答案】A 【解析】“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20件,通过修改法律的决定39件,涉及修改法律100件,废止法律1件,作出法律解释9件”表明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解题的关键是“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20件,通过修改法律的决定39件,涉及修改法律100件,废止法律1件,作出法律解释9件”。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它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方式、方法、程序的总和,是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3.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 A. 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 “九二共识”的达成 C. “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 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献上一炷香”体现了台湾民众回大陆,打破两岸隔绝的迫切愿望。材料中的时间是1987年,“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达成,“和平统一”的口号在1979年提出,2009年海峡两岸才真正实现三通。BCD不符合题意;A项符合题意。 故选:A 。 本题考查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意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1. 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中国政府提出了( ) A. 另起炉灶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B 【解析】另起炉灶是指: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视处理,并非处理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的政策,且新中国成立后就实行的外交方针,不是1953年才提出的,故A项错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中印时期首次见面提出的,并与中印、中缅倡导的,是处理临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原则,故B项正确; 求同存异是指1955年在亚非会议中,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打扫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针对帝国主义的,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关系,题干中的时间1953年,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点明重点是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联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运用,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认识外交政策调整受到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但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推动各种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国开展这些外交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 ) A. 为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环境 B.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 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D. 挑战美苏两极格局 【答案】A 【解析】A.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要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为经济发展服务,所以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外交,推动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B.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目的,主要目的是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 C.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措施。 D.挑战美苏两极格局是错误的表现。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外交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内容和目的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征和国际国内环境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3. 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 A. 马歇尔计划推动欧洲重建 B. “冷战”时各国无武装冲突 C. 美苏两国在利益上避免冲突 D. 新的世界大战得以避免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强调的是冷战对世界战争的影响,即冷战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冷战却无法规避局部地区的直接武力冲突,故D正确; A项是冷战中的经济措施,排除; BC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冷战,解题的关键是“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冷战,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武器威胁之下,又避免了近半个世纪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1. 有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 月,现有120个成员国、17 个观察员国和10个观察员组织。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其观察员国。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定期举行首脑会议。据此推断,该组织是( ) A. 联合国 B. 亚太经合组织 C. 不结盟运动 D. 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C 【解析】A.联合国不是1961年成立的,而是1945年成立的。 B.亚太经合组织是1989年成立的。 C.不结盟运动第一次会议是1961年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兴起。 D.上海合作组织是2001年成立的。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不结盟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的过程和作用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记住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的过程,还要搞清楚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时间。 2. 历史漫画是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独特表达。下列两幅历史漫画反映的主题,表述完整的是( ) A.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B.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 美苏“冷战”的加剧 D.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答案】D 【解析】A项错误,图一是在两极格局形成后,图二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 B项错误,图片没有体现多极化; C项错误,由图二可知两极格局结束了,冷战也就结束了; 图一是在两极格局形成后,图二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体现了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美苏争霸,解题的关键是看懂图的内容。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美苏争霸,美苏争霸的实质是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同时也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争夺国际霸权的较量。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 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郡县制度与秦汉帝国霸业》 材料三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不得照抄原文) 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答案】 【小题1】(1)第一问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的影响依据材料中的“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可知,该制度维护了秦汉王朝对地方的统治;“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可知,该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第二问郡县制的作用依据材料中的“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传统政权的瓦解、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现代国家的发展等几个方面分析概括。 (3)第三问后人对郡县制的评价依据材料中的“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进行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 (1)巩固了秦汉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 (2)作用:打破了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统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封建“现代”国家的典范。 (3)原因: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利弊)看法不一致;地方长官专任等限制皇权思想的提出;西方宪政、联邦制度的传入;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社会环境、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以郡县制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 )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的作用,郡县制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考查时主要涉及:①郡县制的发展演变过程。②郡县制的特点。③郡县制的影响和作用。 (3)本题以后人对郡县制的评价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郡、县等地方行政区划就已出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度下,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不能世袭。郡县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1. 2015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希腊联军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其间,以雅典为首组建了提洛同盟,雅典国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盟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在伯利克里时期,双方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战争爆发。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努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后人把这一现象成为“修昔底德陷阱”。 --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材料二: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可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为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民应该感谢上帝,他让美国人享受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 --【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请回答: 概括材料一中“修昔底德陷阱”的基本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雅典强大的原因。 指出材料二反映了美国怎样的心态,并分析其原因。 综上,你认为大国应如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 【答案】 【小题1】(1)材料一中的修昔底德陷阱是指新兴大国的崛起,引起了原来霸主的恐惧,双方矛盾加剧,引发战争,古代雅典强大与大的民主制度,奴隶制经济发展以及希波战争的胜利有关系。 (2)材料二反映了美国把苏联作为对手,要谋求世界霸权。这首先是由于二战苏美之间的合作基础在战后消失了,总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国家利益的冲突,起决定作用,还有美国在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要谋求世界霸权。 (3)从上面大国崛起和衰落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大国对待新兴大国的崛起,不光是对抗,还可以合作,构建新的国际关系特征。 故答案为: (1)新兴大国的崛起,引起原有霸主的恐惧,双方矛盾加剧,引发战争。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的发达;希波战争使国力进一步强盛。 (2)视苏联为对手,谋求领导世界。二战后,美苏同盟基础消失;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国家利益冲突;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3)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除了对抗,还可合作;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防止战略误判。(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文明,要求学生结合古希腊雅典民主发展的特征和原因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两极格局,要求学生结合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来分析。 (3 )本题主要考查当前的大国关系,要求学生结合大国崛起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古希腊文明发展的背景特征和影响,还要搞清楚两极格局的背景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