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 二轮复习 专题0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2019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教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 二轮复习 专题0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2019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教学案)

‎【2019年高考考纲解读】‎ 本讲是高考重点考查内容之一。‎ 从考查内容看,主要包括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带的分布及成因、特殊区域非地带性表现及成因。‎ 从考查方式看,选择题和综合题并重,而且近年综合题有增多趋势。‎ 在复习过程中,应重点把握:(1)以区域地理图表为载体,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区域生态问题,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地理环境变化的过程以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的理解。(2)以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景观图、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题型 解读考纲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问题,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异常变化,珠峰测量、南极科学考察等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厄尔尼诺、青藏高原隆起等背景材料切入,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3.以区域图、模式图切入,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 ‎ ‎4.利用区域气候、区域地形图考查自然带的类型、分布及成因。‎ ‎【网络构建】‎ ‎【重点、难点剖析】‎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如下图)‎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下图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 ‎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典型事例 ‎ 文字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主导因素:热量 重要因素:水分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低、高纬度地区明显 非洲沿东经20°E经线自然带的变化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主导因素:水分 重要因素:热量 海陆分布(海陆位置)‎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中纬度地区明显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 主导因素:热量 重要因素:水分 海拔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高山、高原地区明显(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喜马拉雅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 ‎【特别提醒】非地带性现象 实际分布的自然带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深入;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热带雨林带(北);热带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南美大陆南端形成的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 信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暖流增温增湿 热带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极地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是海洋,缺少陆地分布 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三、山地垂直地域分布图的判读 ‎1.判定南北半球: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如上图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球。‎ ‎2.判定热量带: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上图中的山地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 ‎3.判断纬度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体所在纬度位置越低。如上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赤道)地区。山体所在纬度越低,同一自然带海拔越高;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海拔越低。‎ ‎4.判断迎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如上图中南坡为迎风坡。‎ ‎5.判断阴坡、阳坡:一般情况下,山地阳坡自然带多于阴坡自然带的数量,同一自然带阳坡海拔高,阴坡海拔低。如上图中南坡为阳坡。‎ ‎【特别提醒】‎ 山地雪线的高度与坡向和降水量有关:阳坡、背风坡雪线高,阴坡、迎风坡雪线低。‎ ‎【题型示例】‎ 题型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例1、 (2018·海南地理)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游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题。‎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答案】C ‎【变式探究】【2017全国卷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图3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7~9题。‎ ‎                                                                                图3‎ ‎7.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D.递增 ‎8.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9.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答案】7.D   8.C  9.A ‎【解析】‎ ‎7.结合图例可以判断,8月份,在长江口附近的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则说明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递增,故选D。‎ ‎8.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长江口附近8月的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密度逐渐增大,由于夏季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能力强,所以流水携带的泥沙到河口地区沉积,泥沙中的营养盐类物质丰富,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故选C. ‎ ‎9.与夏季相比,冬季海水水温低,浮游植物总数相对减少,河流径流量降低,携带泥沙能力降低,流速减慢,河口地区泥沙淤积量少,所以总体浮游植物的密度降低,总量减少。因泥沙量变小,河口处水没夏季那么混浊,故密度高值向陆地方向移动,故选A。‎ ‎ 【变式探究】(2016·高考押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辽河三角洲是植被类型保存完好、面积较大的芦苇沼泽湿地。‎ ‎(1)分析图示芦苇分布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 ‎(2)过去每年春节前后,当地会在收割后的苇塘里放火“炼塘”,以提高来年芦苇的产量。分析这种做法对湿地、地下水、动物及土壤所造成的影响。‎ ‎【答案】(1)处于河流下游,地下水位较高;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处沿海,湿地水位降低时,易引发海水入侵。‎ ‎(2)对湿地:面积减小,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对地下水: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对动物:失去栖息地,动物种类减少。对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降低。‎ ‎ 【举一反三】(2015·四川文综,11~12)贝加尔湖湖面每年1~5月封冻,冰厚可达90厘米。下图为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图。据材料回答1~2题。‎ ‎1.贝加尔湖(  )‎ A.结冰主要原因是海拔高 B.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 C.位于山谷导致冰层较厚 D.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 ‎2.贝加尔湖对湖区环境的影响是(  )‎ A.结冰时使气温降低 B.融冰时使气温升高 C.减小了气温年较差 D.冰层增加空气湿度 ‎【答案】1.D 2.C ‎(2015·北京文综,1~2)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据此,回答3~4题。‎ ‎3.太白山(  )‎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4.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3.C 4.D ‎ 【变式探究】(2014·海南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级堆积,形成泥炭。下图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 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 ‎【答案】该岛屿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位于西风带);受海洋(寒流)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一年中雨日较多),日照时间少;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 ‎ ‎【解析】通过经纬度定位,此岛位于南美洲德里克海峡附近。“冷”是由于:纬度高气温低、寒流影响(西风漂流)。“湿”是因为:纬度较高(蒸发微弱)、多雨多雾(温带海洋性气候,日照少)、地势低平(图示岛屿海拔较低,排水不畅)。‎ 题型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例2、【2017全国卷I】 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图1‎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答案】1.B   2.D   3.A ‎【解析】‎ ‎2.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A;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非居民观赏功能,且种植植物相同,不存在居民的喜好影响,排除B;根据材料中提到,数年前两侧植被类型相同,排除C。因此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 ‎3.由于常绿灌木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叶,故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气温低,热量不足,制约了常绿灌木的栽种范围。‎ ‎【变式探究】(2016•浙江卷)36.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30分)‎ 材料一 图1为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和丁地的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 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甲地的半干旱草原带,变为丁地的热带季雨林带。‎ 材料三 由于河流每年带来的2亿吨的泥沙,图1中戊区域形成了面积8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2)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乙地(海拔5250米)和丙地(海拔2000米)自然带类型分别是 、 。‎ ‎【答案】‎ ‎(2)高山草甸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原因:海拔高度和坡向不同引起的热量和降水量差异。‎ ‎【解析】‎ 同点的原因。(2)仔细读图,乙地位于青藏高原上,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北坡基带处,为高山草甸带;丁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基带处,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该道路沿线的自然带主要呈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由于海拔和坡向不同引起的热量和降水量差异而导致的自然景观差异。(3)河流泥沙丰富的原因主要从 流域面积、流域植被状况、地势起伏状况和降水状况等角度分析。从图中河流的信息看,河流流域面积大;河流流域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夏季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流域内从源头的高山到河口三角洲,地形坡度大;由于人口分布较为密集,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 ‎ ‎【答案】A ‎【变式探究】读“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A~H表示不同的自然带,R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Lr为干燥指数(多年平均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A→B→C→D自然带的更替反映了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 B.A→B→C→D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分异 C.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分异 D.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经度地带性分异 ‎(2)图中H自然带是 (  )‎ A.热带雨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 D.热带草原带 ‎【答案】(1)D (2)C 题型三、山地垂直地域分布图的判读 例3、  【2017北京卷】图5表示喜马拉雅山脉某区域不同海拔四个站点的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读图,回答第8题。‎ 图5‎ ‎8.该山地 A.海拔3000米左右积雪终年不化                 B.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递增 C.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D.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 ‎【答案】8.C ‎【变式探究】(2016•浙江卷)36.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30分)‎ 材料一 图1为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和丁地的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 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甲地的半干旱草原带,变为丁地的热带季雨林带。‎ 材料三 由于河流每年带来的2亿吨的泥沙,图1中戊区域形成了面积8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2)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乙地(海拔5250米)和丙地(海拔2000米)自然带类型分别是 、 。‎ ‎【答案】‎ ‎(2)高山草甸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原因:海拔高度和坡向不同引起的热量和降水量差异。‎ ‎【解析】‎ 同时,甲地位于青藏高原上,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从地理位置、海拔状况和大气环流角度分析两地异同点的原因。(2)仔细读图,乙地位于青藏高原上,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北坡基带处,为高山草甸带;丁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基带处,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该道路沿线的自然带主要呈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由于海拔和坡向不同引起的热量和降水量差异而导致的自然景观差异。(3)河流泥沙丰富的原因主要从流域面积、流域植被状况、地势起伏状况和降水状况等角度分析。从图中河流的信息看,河流流域面积大;河流流域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夏季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流域内从源头的高山到河口三角洲,地形坡度大;由于人口分布较为密集,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 ‎ ‎【答案】B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