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2019年11月 一、单选题 ‎1. “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用适当的方法解决。”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礼乐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述的是对政治权力的继承问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周采取的“适当的方法”是宗法制,故选D项;分封制、世袭制和礼乐制都不是解决不能均分的宝座或爵位的“适当的方法”,故排除A、B、C项。‎ ‎【点睛】“不能均分”是本题的关键限定词。‎ ‎2.按照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1962年湖北随州墓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墓。据此可知该墓主所处的时代 A. 周统治中心在随州 B. 分封制遭破坏 C. 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D. 宗法等级森严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朝统治中心先在今天的陕西境内的镐京,后在今天河南境内的洛邑,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根据材料文字“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湖北随州周墓出土了……九鼎八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墓主僭越了周朝礼制,说明此时应为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项表述不符合题文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遭到破坏,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 点睛:领会题意,抓住关键词。关键词“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湖北随州周墓出土了……九鼎八簋”;考查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不是青铜器制作。‎ ‎3.《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材料“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反映了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故排除A,选C;B是中央官制,无关;D是西汉初年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 ‎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4.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按照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是具体执行部门;因此唐朝要修建水利工程的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所以答案选B。‎ 点睛:首先要明确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然后结合材料就可得出正确答案。‎ ‎5.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 官爵和门第。隋唐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 九品中正制的完善 B. 察举制的完善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科举制的推行 ‎【答案】D ‎【解析】‎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故A项排除。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B项排除。C项是隋唐时期的中央行政制度,与题干无关。科举制的推行取代了凭门第家世做官的九品中正制,为九品中正制服务的谱局也就失去其政治作用,继而逐步消失了。故D项正确。‎ ‎6.下列各项中,能体现君主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是 A. 隋唐三省六部制 B. 宋朝设立通判 C. 元朝设立中书省 D. 清朝沿用行省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A正确;宋朝设立通判,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排除B;元朝设立中书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相权有所反弹,不符合题意,排除C;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削弱宰相权力”,联系所学我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分析解答。‎ ‎7.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 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明朝的内阁距皇帝寝宫有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皇帝寝宫只有50米”信息可知,这说明军机处受到皇帝的控制更强,从而在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因此D选项正确。A、B选项是表面上的理解,不是本质;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专制皇权的强化,并非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8.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 秦朝御史大夫 B. 汉朝丞相 C 唐朝六部尚书 D. 明朝内阁大学士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说明一定不是法定的官职,故应该是D。历史上出现上述非法定或者制度外的官员,是依照皇帝的好恶来决定的,这恰恰说明皇权专制的加强。ABC中的几个官职都是当时正式设立的法定官职,故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掉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 ‎9.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这一理念是 A. 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B. 完善中央集权是政治改革的基本诉求 C. 严格限制地方政府自主性 D.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答案】D ‎【解析】‎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属于专制主义的内容,这一过程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的不断强化君主集权、削弱相权的理念,故D项正确;“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不是中央机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故BC项错误。‎ ‎10.假设某年雅典全国人口约30万人,自由民约16.8万人,其中男性成年公民4.5万人,外邦人约为3万人,奴隶约1万人。其中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是 A. 1万 B. 4.5万 C 3万 D. 16.8万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雅典男性成年公民有权参加公民大会,雅典男性成年公民应该是4.5万人,故B正确;奴隶约1万人,奴隶没有公民权,不能参加公民大会,排除A;外邦人约为3万人,外邦人没有公民权,不能参加公民大会,排除C;自由民约16.8万人,自由民没有公民权,不能参加公民大会,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有权参加公民大会”,联系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特点分析解答。‎ ‎11.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这表明古代雅典 A. 强化公民的社会责任 B. 宣扬公民参政的平等原则 C. 限制公民的民主自由 D. 暴露直接民主形式的弊端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雅典国家不允许公民对政治的利益漠不关心……否则将予以严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古代雅典民主制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强化公民的社会责任。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提倡人人参政,不能认为是限制公民的民主自由,排除C项;直接民主形式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滥用权力,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 ‎12.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律的进步性在于 A. 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 B. 消除了贵族与平民矛盾 C. 调解了罗马与被征服民族关系 D.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的意义。《十二铜表法》的颁布,罗马法由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与曲解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C项是万民法的作用;D项是其进步性,但不符合 “主要的进步性”的题意。‎ ‎13.《十二铜表法》中规定:“橡树的果实落入邻地时得入邻地取拾”“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这体现出罗马法中 A. 消除阶级对立 B. 保护私有财产 C. 限制贵族特权 D. 维护平民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的意思为,在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应该注重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不能只顾自己利益而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因此要规范公民的行为,这体现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B项正确;罗马法没有消除阶级对立,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保护的是贵族的利益,故CD项错误。‎ ‎14.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 天赋人权 B. 民主共和 C. 君主立宪 D. 自由平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体现了议会对王权的限制,这是君主立宪制的典型特征,故C正确,B错误;AD与题意无关,排除。‎ ‎15.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经济持续增长,中等阶级要求变革,他们觉得自己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不相称,希望在“有产”的同时也要“有权”。为此英国 A. 进行1832年议会改革 B. 实行责任内阁制 C. 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D. 颁布了《权利法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确保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故A项正确;CD项是1689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是1721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 ‎16.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决议。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英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 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 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实际上对英王负责 D. 议会权力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决议 ‎【答案】C ‎【解析】‎ ‎【详解】《权利法案》确立了限制王权,保证议会主权的原则,议会的权力在国王之上,国王要遵从议会的决议,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干要求,为正确选项。英王作为国家元首,但是虚位君主、统而不治,国家大权由议会实际掌握,A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材料中议会对侵华战争拨款进行投票表决通过后,由英王以国家元首名义对华宣战,体现了英王是虚位君主,形式上有权对外宣战,选项B表述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权利法案》确立了限制王权,保证议会主权的原则,议会的权力在国王之上,国王要遵从议会的决议,故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点睛】此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解题时除了掌握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外,尤其要注意此题为逆向选择题,一定要按照题干要求选择选项。‎ ‎17.“每个州都印刷了自己的钞票,制定了自己的法规,并且起草了自己的宪法。每个州都开始自己征税……国会没有权力通过征税来筹集资金。”为改变这一状况,美国宪法规定实行 A. 共和制 B. 联邦制 C. 邦联制 D. 总统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各州自行其是,是邦联制的典型特征,为改变这一状况,美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将国家大权收归中央政府,故B正确,C错误;共和制、总统制是中央权力机构权力分配问题,不属于中央和地方问题,排除AD。‎ ‎18.有学者认为,美国建国后建立的制度,既可以看见英国的影子,又可以看到美国自己的创造。其中英国的“影子”和美国的“创造”分别是 A. 议会政治、三权分立 B. 君主立宪、联邦制度 C. 君主立宪、参众两院 D. 责任内阁、三权分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国建国后建立了总统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不同,故B和C不符合题目意思,排除。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而美国没有实行,故排除D。英美代议制的共同点是议会拥有立法权,说明美国的制度“可以看见英国的影子”;1787年宪法中规定美国实行三权分立,这是美国的“创造”,故选A。‎ ‎19.下列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共和派与保皇派长期斗争的结果 B. 它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 C. 它规定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由选民直接选出 D. 该宪法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权的机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法国的1875年宪法,在该宪法中总统由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所以错误的是C,ABD是该宪法的意义。‎ ‎20.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当时德国政体的突出特点是:‎ A. 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B. 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C. 联邦国家共和制度 D. 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答案】D ‎【解析】‎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德国君主立宪制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体现在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至高权力上,具体表现为德意志皇帝主宰议会,故D正确;ABC不符合德意志帝国,排除。‎ ‎21.英国史学家彼得在《德国天才》中写道:“德意志帝国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工业、科学与思想领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以下推断符合当时德国史实的是 A. 帝国宪法规定的选举制没有实行 B. 帝国宪法没有赋予议会立法权 C. 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 D. 在政治体制上仍然是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在经济方面崛起,但政治方面滞后,政治上保留封建残余,专制色彩浓厚,C项正确。1871年宪法中的选举权已经实行,A项错误。1871年宪法赋予了议会立法权,B项错误。德国在政体上属于君主立宪制,而不是君主专制,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确立,具体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局限性,紧扣材料信息“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即可知道答案。‎ ‎22.之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主要依据是 A. 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的扩张要求 B. 中国在政治、军事上落后于资本主义 C. 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D. 林则徐的禁烟活动激化了中英矛盾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英国要求有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故选A;政治、军事根源于经济,故B不是主要依据,排除;C 是清朝对外政策的落后,逐渐落后世界潮流,排除;D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排除。‎ ‎23.中美《望厦条约》规定,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英国凭借特权可以享受这一待遇。英国享受的特权是指 A. 片面最惠国待遇 B. 领事裁判权 C. 协定关税 D. 在通商口岸租赁房屋 ‎【答案】A ‎【解析】‎ 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以后若有新恩施及他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也就是其他国家如果从中国获取其他侵略权益,英国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也可以同时享有,所以题干中的A符合题意;领事裁判权是关于司法方面的权利,与题意无关,故排除B;CD 也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24.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作者把鸦片战争作为“分界线”主要是因为它 A. 促成新思潮的萌发 B.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 使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D. 使中国被动开始了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的“作为中国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说明了中国的传统封建社会被改变,“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说明中国被动开始了近代化,D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新思潮,A错误。BC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C项。本题解题关键抓住题干要旨“作为中国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即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渐脱离封建社会,开始被动地近代化。‎ 二、材料分析题 ‎25.从专制走向民主、法制是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益于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材料二 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分析雅典“政治自由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国家法制建设的影响。‎ ‎【答案】(1)过程:君主政体——寡头政治——民主政治;原因:贸易的急速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和农民的联合。‎ ‎(2)大多数国家法律以罗马法为基础;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一些诉讼原则。‎ ‎【解析】‎ ‎【详解】(1)过程:根据“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要求政治自由化”,可概括得出君主政体——寡头政治——民主政治;原因:根据“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得出贸易的急速发展,中产阶级和农民的联合。‎ ‎(2)根据“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得出大多数国家法律以罗马法为基础;根据“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得出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一些诉讼原则。‎ ‎26.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制度都有着自己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公元前3世纪统一中原的秦王朝,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它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在治国方面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材料二 ‎ ‎ 内阁是政府高级官员代表政府各部门商议政策的行政机构。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永历十六年(1662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在内阁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阁是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某个政党单独组成,或由议会中构成多数席位的几个政党联合组成,由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最初始于英国,由英王的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 材料三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1)英国和秦王朝都曾经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请举例说明。‎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比较英国内阁与明朝内阁在权限、影响方面的不同。‎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以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说明“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 ‎【答案】(1)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设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英国: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责任内阁制等。‎ ‎(2)权限:英国内阁掌握行政大权,对议会负责;明朝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意志,供咨询,掌票拟权。‎ 性质: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制的组成部分,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明朝内阁是君主的内侍顾问机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3)美国:联邦制原则体现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妥协;国会参众两院议席的分配体现了大小州之间的妥协;宪法关于黑人公民权的规定体现了南方与北方的妥协。‎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审题和作答的时候,要注意题干“开创”要求。此问总体上比较简单,围绕所学关于秦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及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相关史实展开即可。即A.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设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B.英国: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责任内阁制等。‎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归纳、概括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说明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的“不同权限”,根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直接分析、认知得出。即英国内阁掌握行政大权,对议会负责;明朝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意志,没有决策权。关于第二小问的“不同性质”,需要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二者有本质不同,重点把握以下维度:A.英国内阁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B.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3)根据题干要求,本问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题,要抓住材料三核心意思,即“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具体作答时候,要以深刻认识“美国1787年宪法”的“分权与制衡”智慧。具体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妥协”:A.中央主要职权部门(行政、立法、司法)的妥协;B.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妥协;C.大小州之间的妥协;D.南方与北方的妥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制;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美国1787年宪法·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认识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