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1-17 发布 |
- 37.5 KB |
- 3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1. 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写道:“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下列能印证“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的史实是 A. 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B. 以财产取代出身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 C. 以“陶片放逐法”对付别有企图的野心家 D. 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梭伦改革中按财产的多少来划分等级冲击了贵族特权,说明“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故答案为B项。梭伦改革中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其中第四等级无权担任公职,所以A不正确;“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所以C不正确;废除债务奴隶制,而不是废除一切债务,所以D不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希腊的民主政治·梭伦改革 - 34 - / 34 【名师点睛】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隶制,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打击了贵族利益;使平民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为争取政治权利奠定了经济基础,巩固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即稳定的公民群体。确立财产等级制,使工商业奴隶主进入统治阶层,财产不平等取代了身份不平等,打破了贵族的垄断地位,但下层平民仍因贫穷而无法享受真正的政治权利。 2. 当梭伦改革实行后,“穷人……只能作为公民大会的成员或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但这两种权利,尤其是后一种权利,到后来却证明是非常重要的,绝大多数的争执最后都要经过这些陪审员来解决,包括高级官吏决的案件,他们就渐渐成为法律和城邦的真正主人。”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 平民成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 B. 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C. 贵族在政权中已无足轻重 D. 雅典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公民民主制度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了穷人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但绝大多数的争执最后都要经过这些“陪审员”来解决、真正主人等足以证明雅典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奴隶主贵族才是城邦的最高统治者,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贵族在政权中仍然是重要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雅典的民主政治并不完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 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提出了强烈的改革要求。下列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山地派”的政权利 - 34 - / 34 B. 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实行激进社会变革 C. 工商业奴隶主要求打破“平原派”的政治专权 D. 工商业奴隶主要求维护贵族寡头政治 【答案】C 【解析】“山地派”是指平民,他们本身享有的政治权利十分有限,所以A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为了更进一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他们一方面要求打破"平原派"的贵族寡头政治,分享他们的政治权利,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激进的社会变革,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B、D两项的叙述是错误的。故答案选C。 4.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5. 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 A. 经济文化比东方六国繁荣 B. 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作战方式先进 C. 置身诸侯纷争之外专注于发展国力 D. 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制度变革卓有成效 - 34 - / 34 【答案】D 【解析】秦在七国当中本来是较为落后的国家,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长期与戎狄为伍,有利于秦国形成强悍民俗,从而提高军队战斗力,但单方面军事优势并不能确保秦国脱颖而出,排除B项;秦国利用“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成功化解六国力量和扩展自身势力,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秦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宗法传统势力较弱,内政改革阻力较小,商鞅变法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六国,“富国强兵”的法家政策在秦国实现得最为彻底,最终秦国得以开创历史新局面,由此可见,各国对旧制度变革的程度对其发展有很大影响,故D项正确。 6. 管仲说:“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这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期 A. 深刻反思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 B. 认识到统一军事指挥权的重要性 C. 国家要掌握全国的财政大权 D. 意识到建立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关键信息“管仲”“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四孔者,其国必亡”等,材料主旨,即在强调“‘一孔’的重要性”。结合管仲代表的是法家思想,“一孔”,即加强中央集权。据此,判断选项,可知:A项“深刻反思”,明显错误;BC两项属于无关项。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D。 - 34 - / 34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时期的政治背景 7. 《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商鞅 A. 主张立法为民 B. 强调有法可依 C. 关注法律实施 D. 重视赏罚并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法”主要是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故A 项与主旨不符,排除;“国皆有法, 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是指国家都是有法律的,但是没有能保证这些法律一定得到遵遁的方法,从信息中可知,商鞅重视刑罚以及法律的作用,有法可依是对文中断章取义的理解,故 B 项错误,而C项的表达是正确的;根据材料中“刑重者, 民不敢犯,故无刑也”得出商鞅重视轻罪重罚,故 D 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商鞅变法 - 34 - / 34 【名师点睛】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主要考查两种能力,其一是通过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史料分析、归纳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另一种是借助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是对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巧解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要注意借助最为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切入正题。(1)重要的虚词,如则、非等,这些词后的语句一般就是解答题目的核心句。(2)重要的历史人物信息,如称谓、官职、人名等。(3)时间信息,本信息既包括文言文材料中的时间描述,也包括引文出处的时间等等。(4)所选文献的出处、名称、作者等等。 8. 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 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 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 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 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土德”、“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A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B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明显不是主要的目的,排除;C项有一定迷惑性,拓跋氏已经是皇族,不存在提高政治地位的问题,排除;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明显不是主要的目的,排除。故选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概况 9. 北魏均田制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1头授田30亩,限4头牛。其主要影响是 - 34 - / 34 A. 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B. 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 C. 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以加强控制 D. 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即可选出D项;北魏的均田制并未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故排除A项;题目中未涉及对北魏的均田制的评价,故排除B、C两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北魏的均田制 10.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制度的实行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②制度没有触动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③调整了国家和地主、国家和农民、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 ④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 34 - / 34 【答案】D 【解析】为了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北魏推行均田制,①正确;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②正确;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调整了国家和地主、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维护封建统治,③④正确。故选A。 11. 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 A. 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 B. 借变法之机剥夺三司财权 C. 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 D. 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和“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的信息可以看出王安石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故D项正确;A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题干中的做法只是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并没有剥夺三司的财权,故B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王安石变法 - 34 - / 34 12. 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谨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A. 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 是否有利于改革政府财政状况 C. 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 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C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变法的措施 13. 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辽宋金卷)认为,王安石变法时,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而不是着重于国家的直接经营活动。相应的变法措施是 A. 农田水利法 B. 免役法 C. 方田均税法 D. 市易法 【答案】D - 34 - / 34 【解析】农田水利法和方田均税法都是与农业相关的变法措施,故A、C两项错误;免役法是与劳役相关的变法措施,故B项错误;市易法是与市场相关的变法措施,故D项正确。 14. 王安石说:“今人人才乏少,且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由此可见他 A. 主张儒佛合一 B. 抨击当朝统治 C. 抨击科举制度 D. 注重经义策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时期,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实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题干材料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主张儒佛合一,故A项错误。抨击科举制度,过于笼统,故C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抨击当朝统治,故D项错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内容 - 34 - / 34 【名师点睛】王安石变法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北宋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15. 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是清朝统治者在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实行的三次自救运动。这次运动的共同点是 ①都是学习西方的活动 ②都加剧了社会矛盾 ③都推动了政治制度变革 ④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A - 34 - / 34 【解析】试题分析: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所以③错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都主张学习西方,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①④正确,本题选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清末新政。 16. “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但是紧张对的救亡需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 A. 军事准备不足 B. 政治经验短缺 C. 思想理论肤浅 D. 经济基础薄弱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被推上历史舞台”应为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此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即“不成熟的状态”。故本题应选D项;A、B、C三项均由D项所致,与设问要求“核心体现”不符,故排除。 17. 某学者认为《大日本帝国宪法》是“成功地将政治现代化即民主化遏制在最小限度的产物”,下列宪法内容中体现这一认识的有 ①日本臣民在不妨碍安宁秩序,不违背臣民义务下,有信教之自由 - 34 - / 34 ②议会作为立法辅助机关,在制定法律时需要天皇的许可和国务大臣的署名 ③天皇为国家的元首,总揽统治权力 ④拥有相当财产的25岁以上男子有选举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抓住关键词句“将民主化遏制在最小限度”。凡是规定臣民有民主权利而又做出种种限制的条款均要选,根据材料可知符合题意的是①②④,③没有涉及到规定民众权利而只涉及到君主专制,故排除,据此正确答案选B项。 18. 结合所学知识,区别德国和日本近代化道路的不同点是 A. 对外侵略扩张 B. 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C. 确立君主立宪制 D. 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德国和日本的近代化道路可知,A.对外侵略扩张、B.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C.确立君主立宪制,以上三项是德国和日本的近代化过程中的相同点,D.推行“文明开化”政策这是日本独有的,德国没有,是不同点。故此题应选B项 - 34 - / 34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日本近代化道路独特性 1、后发优势:用50年走完了西方200年的路程。2、全面改革: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3、政府主导:岩仓使团,扶植工业,政府示范。4、教育强国:发展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5、独特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如:“文明开化”、“和魂洋才”,“帝国宪法”。6、战争崛起:发展新经济-确立宪法-对外扩张。 19.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最终并没有采纳维新派提出的“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这主要表明 A. 维新派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 光绪帝认为这一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 光绪帝从根本上不属于资产阶级的皇帝 D. 变革阻力太大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根本上来说,光绪帝属于封建皇帝, 迫于民族危机和权力现状而进行改革,并不是真心实意地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正确,B项错误;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为了减少阻力,主张“以君权雷厉风行”,单纯依靠光绪皇帝进行变法,是对封建势力的妥协,故AB项错误。 点睛:阶级属性分析法 解答本题一定要采用阶级属性分析法。光绪帝虽然极力主张维新变法,但是,一定要对光绪帝的阶级 - 34 - / 34 属性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从根本上看,光绪帝是一位封建皇帝,他变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拯救民族危亡, 为了掌握实权,并不是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更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20. 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邵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变法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A. 设立京师大学堂 B. 废除八股 C. 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D. 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当时的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其当官之路,故答案选B。其他三项不是最佳答案。 点睛:本题是最佳选择题: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21.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又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 重农抑商 B. 强调制度与秩序 - 34 - / 34 C. 厚古薄今 D. 重视道德与人伦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法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儒家重视礼乐制度,讲究身份等级,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所以符合二者共同的是强调制度与秩序,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只是法家思想,CD项是儒家思想。 22. 司马迁《史记太公自序》中评价诸子百家中的某学派“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下列思想主张也属于该学派的是 A.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治大国,若烹小鲜 D.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司马迁评价的是道家的主张,C项是指治理一个大国不宜翻来覆去,不要动辄扰民,更不要乱折腾,也是道家主张。AB属于儒家思想,D属于墨家思想,与题干不符,排除AB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点睛:理解题干关键信息“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等可知道家主张,逐一分析选项可知答案。 - 34 - / 34 23.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汉自宜、元以后,任职丞相者共18人,其中就有14人以明习经学起家。上述现象 A. 是“独尊儒术”实施的结果 B. 表明儒学已成为正统思想 C. 说明丞相素质得到了提升 D. 有助于广大平民参与政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丞相大多是儒生,这是西汉武帝实行的“独尊儒术”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丞相的身份,而不是反映儒学已成为正统思想,排除B。丞相素质得到提升表述过于片面,与材料主旨强调汉代丞相大多是儒生不符,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有助于广大平民参与政治,而是强调汉代丞相大多是儒生,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西汉自宣、元以后,任职丞相者共18人,其中就有14人以明习经学起家”,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4. 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 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B. 含“君权神授”内容 C. 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 34 - / 34 D. 向社会下层扩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通过政府官办学校著书讲授儒学,使儒学逐渐官方化和制度化,故C项正确;A中的“世俗化”在题干中不能体现,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君权神授”的内容,故B项排除;D项中“向社会下层扩展”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材料“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可知,汉武帝时儒学成为主流思想;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5. 无论是在谪居之所、边徼之地,还是在平乱征途中,王阳明都热衷于聚众讲学,以指点良知、倡行心学为务。王阳明热心讲学的主要目的是 A. 传播心学思想 B. 挽救统治危机 C. 确立私学地位 D. 教化广大民众 【答案】B 【解析】王阳明是封建士大夫,封建官僚,宣传心学思想是站在统治者立场以挽救统治危机、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故B正确;ACD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名师点睛】 - 34 - / 34 主要目的应该从阶级地位上分析,王阳明通过建立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社会规范体系,达到封建统治国家的“长治久安”。 26. 他是中国这会刚刚开始其内发原生的近代化转型初期所出现的一位思想巨人,一位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有着最为孤绝的理性的先知觉者,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下列属于其思想主张的是 A. 天下为主,君为客 B. 开下兴亡,匹夫有责 C.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D. 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晚明中国”、“走在时代最前列”,可知这位思想家是李贽。“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是李贽的主张,他认为理就在百姓的生活之中,D正确。A项是黄宗羲的主张,B项是顾炎武的主张,C项出自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排除ABC。 27. 《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上、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 A. 具有重诗的社会风 B. 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 C. 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 D. 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 【答案】A - 34 - / 34 【解析】联系所学可知,唐朝时期诗歌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材料“《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说明唐朝时期出现了重诗的社会风气,故A项正确;BC项材料没有体现;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所以排除D。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切入,结合唐诗进行思考。 28. “(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列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描述的是 A. “师夷长技” B. “中体西用” C. “维新思想”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B - 34 - / 34 【解析】师夷长技出自魏源《海图国志》,认为只有学习洋人坚船利炮的技术以用来对付和克制洋人才是抵制外国之道。与材料中西文化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从“引进陌生世界的这部分,两者结合的一种形式”可知这是洋务派倡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肯定封建制度,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尽管这种主张局限在学习西方物质文化层面,但毕竟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就是材料中所说的“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中西文化”“封建文化”可知强调的是文化层面,而维新思想重在改良政治,对文化的影响的影响也不仅仅是“打开缺口”,而是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全面批判,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是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故D项错误。 点睛:根据题干中“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中西文化的结合指的是中国的政治制度和西方的器物技术之间的结合,指的是中体西用。 29. 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古代文学艺术的大部分都得到了应有的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文学等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新文化运动 A. 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B. 致力于古代文艺的传播 C. 为近代文学确立了规范 D. 具有借古为今服务特点 【答案】A - 34 - / 34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古代文学艺术得到推崇,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宣传民主和科学,不是致力于传播古代文艺,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对古代文学的态度,不能体现为近代文学确立规范,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中没有借古为今服务的特点,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白话文文学等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反映出新文化运动对古代文学艺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一观点与课本知识相反。 30. 下表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产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序号 主张 ① 自今日始,吾等之非请朝人矣 ②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③ 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 ④ 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③② C. ②①③④ D. ②③①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 34 - / 34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是189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概括的斗争纲领。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表明革命的目的是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他进一步说:“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在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致力于发展实业,说“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1918年孙中山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认识到“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31. 毛泽东指出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整个地说来,是由中国人认识的,不是在共产国际管中国问题的同志们认识的。“在此,毛泽东强调了 A. 认识国情的困难 B. 创新精神的必要性 C. 独立自主的重要性 D. 教条主义的危害性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体现不出认识国情的困难,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创新精神,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认识到,中国是中国人自身的认识,而不是外界对中国的认识,故体现的是独立自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教条主义的内容,故D项错误。 32.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四个阶段。其中体现毛泽东在第三阶段理论成果的是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新民主主义论》 D. 《论人民民主专政》 - 34 - / 34 【答案】C 【解析】《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抗战时期,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理论成果,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属于国民革命时期的理论成果,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属于土地革命时期的理论成果,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论人民民主专政》属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理论成果,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解答历史选择题要特别注意题目中的限定词语,明确题目的时期、内容和解答限定,进而以此为突破口,排除错误项,是得出正确选项的常用方法。 33. “叹方针一经提出,立即在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使学术文化事业出现了生气勃勃的发展景象。这主要在于“双百“方针 A. 为知识分了创造了宽松环境 B. 有助于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 C. 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 被确立为长期性的国家方针 【答案】A - 34 - / 34 【解析】“双百”方针是指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为知识分子发挥才能提供宽松的环境,促进学术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故A项正确;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不是“双百”方针推动学术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双百”方针顺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双百”方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没有认真贯彻,被确立为长期性的国家方针与问题不符,故D项错误。 34. 下图是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示意图 图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政府对瓦联网的重视 B. 互联网在中国发展迅速 C. 中国与世界联系加强 D. 手机日益受到网民青睐 【答案】D .............................. 35. 有人指出,他们(智者)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其政治主张不尽相同,也没有统一的学说,但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这里的“共同之处“是指 A. 探索自然奥秘 B. 强调人的价值 C. 注重人性研究 D. 认关注道德知识 【答案】B - 34 - / 34 【解析】古代希腊智者学派都强调人的价值,具有人文主义精神,B正确。探索自然奥秘并不是共同之处,A排除。智者学派都注重强调人的价值,但不等于都注重人性研究,C错误。智者学派不重视道德知识,D错误。 36.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神学观点,恢复了信徒对上帝的虔诚信仰,开创了一种德意志式的宗教理念这表明马丁·路德 A. 重现了古典文化的辉煌 B. 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 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D. 打破了宗教文化的垄断 【答案】D 【解析】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主,重现了古典文化的辉煌,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容,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故C项错误;“因信称义”强调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否定了罗马教皇和教会的作用,有利于打破宗教文化的垄断,故D项正确。 37.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说,“启蒙运动思想家在中国看列了一个理性、和谐的世界。这个世界听命于自然法则,又体现了宇宙之大秩序。他们从这种对世界的看法中汲取了很多思想,通过启蒙运动的宣传,这些思想导致了法国大革命。“这表明 A. 启蒙运动是在中国的影响下产生的 B. 启蒙思想家汲取中国的思想为其服务 - 34 - / 34 C. 中国的政治、思想引发法国大革命 D. 启蒙思想家完全赞同中国的思想主张 【答案】B 【解析】:说“启蒙运动是在中国的影响下产生的”这就夸大了材料的意思,也违背史实,可以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启蒙思想指导了法国大革命,并没有强调中国的政治,所以C的说法是错误的;D的说法绝对化了,D项错误;材料“他们从这种对世界的看法中汲取了很多思想,通过启蒙运动的宣传,这些思想导致了法国大革命”,这就说明了启蒙思想家汲取中国的思想为其服务,所以本题选B。 38. 爱因斯坦以“相对性原理“和“光速的绝对性“为基石,建立起狭义相对论的理论体系,并得到大量重要的让人难以理解的结论。这表明狭义相对论 A. 自身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B. 将物理学发展到新的高度 C. 超越了世人的认知水平 D. 具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答案】C 【解析】材料表述的是相对论的提出,没有体现其自身存在严重的不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狭义相对论对物理学发展的作用,故B项错误;从“并得到大量重要的让人难以理解的结论”,可知狭义相对论的内容超出了世人的认知水平,故C项正确;具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故D项错误。 - 34 - / 34 点睛:材料“并得到大量重要的让人难以理解的结论”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相对论与世人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距。 39.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社会出现一种新风潮:中、上层阶级的年轻人,开始大量模仿、吸收都市低层社会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社会上,青年男女的品味,快速涌现平民风格。以下最能说明当时这种文化变迁现象的是 A. 追遂明星成风、热衷选美活动 B. 摇滚乐的兴起、牛仔裤的流行 C. 电话取代书信、工作取代休闲 D. 网络语言流行、恶搞现象普遍 【答案】B 【解析】A项强调的是追求明星,材料强调的是“中、上层阶级的年轻人,开始大量模仿、吸收都市低层社会人们的行为或事物”,与题意不符; B项摇滚乐属于通俗音乐。摇滚乐的兴起、牛仔裤的流行可以体现欧美音乐、服饰平民风格; C项与材料没有关系,与题意不符; D项错误,20世纪50、60年代,网络才开始出现。 - 34 - / 34 点睛:“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解题关键。20世纪后半期以来,摇滚乐开始风靡全球。“猫王”艾维斯·普莱斯利改变了当时流行音乐的形式,使世界充满了摇滚的情调。英国的“披头士乐队”(即甲壳虫乐队)更是掀起了“披头士”浪潮。摇滚乐以贴近平民,热情奔放的姿态迅速走红,它和牛仔裤一道,构成了欧洲年轻人“平民化”的标杆。 40. 艺术家们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直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作对象的迅捷手法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里的“艺术家们” A. 注重人物真实刻 B. 追求微妙色彩变化 C. 表现手法比较抽象 D. 追求神韵意趣结合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艺术家注重人物真实刻画的内容,故A项错误;从材料“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可知艺术家注重光影的微妙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表现手法并不抽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艺术家追求神韵意趣结合,故D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40分) 41. - 34 - / 34 材料一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桑弘羊的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官掌其事,受大农(即管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同时又实施平准法,在京师设平准官,集中管理各地运至均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方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方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桑弘羊实施均输法和平准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安石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有哪些借鉴与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述王安石在理财方面的特点。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作用:增加了政府收入;节省了运输费用;加强了各地间经济联系;稳定市场,抑制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势力。 借鉴:均输法、市易法(平准法)。 发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 (2)特点:利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 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执行过程中增加了百姓负担。 - 34 - / 34 【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归纳总结即可得出答案。主要从平抑物价、稳定社会、增加政府收入、互通有无加强经济联系等角度着手分析作用;而王安石变法理财方面与桑弘羊理财措施最接近的就是市易法,结合所学,很明显对桑弘羊的均输法和平准法都借鉴了。除了市易法,王安石变法的发展回答其他富国方面的内容即可。 (2)根据材料二中“以金融管制的方法操纵国事”我们可知王安石理财方面的最大特点就是利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对“不加税而国用足”的认识可以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方面来谈。我们知道王安石变法一方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但执行过程中负担都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去了,增加了百姓负担。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措施和评价。 42. 思想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当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材料二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 34 - / 34 ——文池《思想的灵光》 (1)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和中国思想家的核心主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启蒙思想家在政治领域中提出的建议的核心内容。在其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如何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材料三反映的文化融合现象 (4)以上三则材料,作为学习研究人文主义的史料,你认为哪则材料更科学、史学价值更大?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主张:希腊:强调人的价值(或人文主义,或以人为本) 中国:仁政(民本或重民) (2)内容: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条件:西方现代文化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融合: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 看待:文化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融合有利于取长补短。促进共同繁荣,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注意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4)材料:材料一 - 34 - / 34 理由因为村料一是原始的。第一手的。直接的史料。材料和材料三是后人撰写的、第二手的、问接的史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方文化的发展。从古代中西方文化的内容、西方启蒙思想、向西方学习等方面来分析。 (1)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都是古希腊民主政治鼎盛阶段、西方人文精神起源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共同点都是反对传统、反对权威,提倡人文精神;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家孔子、孟子都“仁”、德治或民本思想作为其核心思想。 (2)“启蒙思想家在政治领域中提出的建议的核心内容”即启蒙思想的主要政治主张,可以先明确英国的启蒙思想家主要有霍布斯、洛克,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主要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德国的启蒙思想家主要有康德,进一步明确他们的主要思想。这些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中国近代的体现,即是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的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民主共和制度的辛亥革命和主张学习西方民主科学等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3)从文明史观看,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西方现代文化传入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在这一形势下还要强调人的主观努力(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历史地看待”在本题中是指要放在中国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辩证地看待”是要辩证地点明文化融合的趋势及积极作用,也要指出过度文化融合的弊端及其相应对策。 - 34 - / 34 (4)历史材料中,“更科学、史学价值更大”的材料是未经人为加工的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其次才是经过一定加工的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三则材料对话,很显然材料一最为直接。 - 34 - / 3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