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1-1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吉林省榆树一中高三上学期竞赛(2017-11)
2017年榆树一中高三竞赛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题卷及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现代文阅读(26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①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②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一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钁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④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的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⑤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⑥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⑦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工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⑧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⑨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原创)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第一段中,作者将自己不懂得珍惜曾拥有的事物的原因归结为:实用主义的评价标准和喜新厌旧的心态。 B.文中提及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只是诸如鸟声、榆树、土墙、炉灶、月光等可看、可听、可触的有形之物。 C.本文笔触细腻、细节生动、善用修辞,第二段就用了拟人、呼告、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D.本文立意深刻,作者没把重心放在反复吟咏对故乡的怀念上,而是更理性地探究思乡之情产生的原因,家园之于人的意义。 (原创)2.本文展现了作者对“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情感态度,请就此梳理文章思路。(6分) (原创)3.结合全文,概括说明作者为什么需要今生今世的证据?(5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学会联合开展了青年创业者调查。调查显示,受访的创业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40岁(80.8 % ) ,他们从最终的全日制学校毕业时多为21~25岁(60%)。在这一群体中,仅有9%选择了在校期间创业或者一毕业就创业,且这些在校创业者多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值得关注的是,接近一半(46.8 %)的创业者在毕业4~9年后才进行首次创业。超过半数(55%)的创业者把创业动机归于发现了适合的商机,比如有好的创业项目或有好的政策机遇,另有22%左右的创业者创业是想自己当老板或想出来闯荡一番。 受访者普遍认为,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创业前还应有一些相关工作经验,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应先就业后创业;对创业者来说,在名校学到的东西也很重要,特别是高学历或理工科的创业者,非常认可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在创业后如果不继续学习,创业者比普通上班族更容易被市场淘汰。 (摘编自2017年4月l日《光明日报》)附图: 材料二: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与就业关系研究报告》 显示,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进一步鼓励以及工商注册等领域简政放权力度的加大,全国高校毕业生创办私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而缺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面对的首要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食药监局副局长刘蓉华针对一些学生落入信贷陷阱的现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增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并普及信贷知识,保护大学生远离非法网络借贷平台。她建议将大学生使用网络金融借货纳入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从校园开始培养大学生增强诚信意识。 (摘编自2017年3月20日中国工商报网《完善信用体系 助力创业创新》)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您认为政策效果会知何? 杨德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以休学创业来说,学生在创办、经营企业一段时间后能够再回到学校,我认为这是一大进步,因为它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是对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一种保护。我曾与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合作进行过一项研究,在对多种因素进行控制后发现,能给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制度,会使处于其中的人们更愿意去创业,创业效果也会更好。允许休学创业等许多新政策就属于这类性质的制度,肯定能够鼓励一部分人去创业。当然,在具体落实上,会有一个磨合和调整的阶段。 (摘自2017年4月6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陈博群是安徽师范大学2013级空乘专业的大四学生,他发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鼓励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这令他振奋。他在校期间经历了数次创业。在这个最好的创业时代.陈博群仍面临着很多挑战。大二那年,他创办了服务合肥市大学城师生的送餐网络平台“点小二”,但不久就以失败告终。 陈博群此前的不少创业伙伴在毕业后选择就业。他们发现,自己找工作比同龄人要得心应手,实习期也表现得更好。 这些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已经通过创业获得成长。从报税到企业运营,从和人打交道到发掘市场需求,他们都已在创业期间实践过了。 (摘编自2017年3月16日新华网《大学生创业,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原创)4.下列关于对大学生创业的建议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学习对创业的推动作用,还要树立起创业后继续学习的意识。 B.大学生创业应注重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报税、企业运营、与人打交道、发掘市场需求等经验都很重要。 C.大学生要想创业成功,除了要善于捕捉商机,更要有创业热情。只要有热情,就有屡败屡战的勇气。 D.大学生创业要端正心态,要有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认识,要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 (原创)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的调查对象是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创业者是主动创业,只有少部分是被动创业。 B.材料二引用国家工商总局的研究报告,材料三引用专业研究人员的访谈内容,显示信息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C.材料一表明创业时机选择很重要,材料四报道陈博群创业失败的经历,意在提醒在校大学生创业需谨慎选择时机。 D.在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后,四家媒体关注到大学生创业的问题,都进行了相关报道,表现出较强的时效性。 E.四则材料都呈现了大学生创业的现实状况,直面大学生的创业困境,客观性较强。 (原创)6.根据材料二、三,请概括可用以鼓励帮助大学生创业的举措。(4分) 一、 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 文言文传记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道译,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后骞以军功封博望侯。后四年,天子欲连乌孙,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骞既至乌孙,致赐谕指,未能得其决,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乌孙发道译送骞,与乌孙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节选自《汉书·张骞传》) (原创)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B.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C.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D.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原创)8.下列各句中,与“汉何以得往使”一句句式相同的是()(3分) A.问欲何之B.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 C.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D.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原创)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张骞第一次通西域的最初目的是要联合月氏共同打击匈奴,可张骞经过重重阻碍,到达月氏后却发现,月氏人已经不想再和匈奴打仗。 B. 作为中国历史上出使西域的第一人,张骞的出使过程并不顺利,第一次出使时,由于匈奴的阻拦,他整整花了十三年才返回长安,百余人的队伍只回来了两个人。 C. 张骞宽宏大量,言而有信,强壮有力,得到西域外族喜爱,以至于在他之后出使西域的汉朝使者,都要说是博望侯张骞派来的,才能得到外国人的信任。 D.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虽都未能达到最初的目的,但由此建立了西域各国和汉朝的外交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杰出贡献。 (原创)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二) 文言文说理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昔舜诫禹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又《易》曰‘人道恶盈而好谦’。凡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傥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高听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见瞻仰,何得不惧?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魏徵曰:“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所以太平,实用此法。” 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云,‘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病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惟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知,故《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陵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太宗曰:“《易》云,‘劳谦,君子有终,吉。’诚如卿言。”诏赐物二百段。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六》) (原创)11.对文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合:应该 B.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伐:讨伐 C.在身傥有不是之事傥:如果 D.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能够 (原创)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中国古代帝王常用庙号。汉代以后,王朝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庙号通常为“太宗”。文中的太宗是唐太宗李世民。 B.《易》,古代有《连山》《归藏》《周易》三本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所以现在的《易经》一般即指《周易》。 C.唐虞,传说中上古明君舜和禹的并称。舜有孝道,是“二十四孝”之首,禹治大水有功,二人都是通过禅让制获得君位的。 D.给事中,中国古代官名。顾名思义,供职于宫禁之中,常常陪伴于皇帝左右,给皇帝提供咨询,唐朝时给事中隶属于三省六部中的门下省。 (原创)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此文记录了唐太宗与大臣魏征、孔颖达的对话,对话中有多处引用,无论是舜告诫禹的话,还是引用《易》《论语》的名言,都是引用来说明谦虚的道理。 B. 魏征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诤臣,在这篇文章中,唐太宗对他表达了天子应常谦常惧,不要自高自大的道理,魏征马上提醒他要始终如一,一日慎过一日。 C. 孔颖达认为,《论语》中“有若无,实若虚”的意思是,即使自己有知识有能力,表面上却不表现出来,这样谦虚的美德,是天子庶人都应当共同遵守的。 D. 对于太宗皇帝的疑问,孔颖达引经据典,一一作答,总结自古以来骄傲亡国的教训,向太宗皇帝进言,获得太宗皇帝的认可与奖赏。 (原创)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己之才艺虽多,犹病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⑴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⑵,何必待之子。 注:(1)黾勉:勉力,尽力。(2)兴尽方下山: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王子猷居山阴时,忽忆友人戴安道,当即登舟往访,经夜始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原创)15.下面对诗的分析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诗人出游西山,偶然忆起隐居的旧友,不辞辛劳前往拜访,不料到门不遇,叩门无僮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杳无人踪。 B. 诗人拜访的这位朋友,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通过他住的地方、房间的摆设以及作者对他的生活的推断,可以推测这是一位远离尘嚣、宁静淡雅的高士。 C. 此诗虽是写拜访友人,但我们从行文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本人的性格特征,他应是一位喜爱山水、乐慕清净、豁达潇洒的高雅之人。 D.最后两句,化用王子猷访戴安道的典故,意在表达访友要尽兴才下山,而诗人与朋友未能见面,颇为遗憾,但诗人胸怀旷达,说自己已经领悟到清净妙理,不必等他回来。 E.寻访隐逸的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并不少见,此诗的新巧在于虽写不遇,但把隐逸者的生活和性格展现无疑,又借写不遇,抒发了诗人自己的幽雅情趣,老题材写出了新意。 (原创)16.请结合全诗,梳理诗人的心境变化历程。(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7.默写(5分) (1)《赤壁赋》中,主人劝请客人饮酒,并歌唱《诗经》篇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了边疆将士因天寒地冻弓僵衣冷的情状,随后着力描写了沙漠冰封、云朵昏暗的自然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教养是一个人处世时的一种敬重态度。教养的获得是不可的,它是长期规训和自我修炼的结果。虽然大家都知道教养是一个人处世的通行证,但是,一些人对教养的修炼就是,依然不拘小节,我行我素,更有甚者放纵自我,这样的行为人所。 A.一挥而就 不以为然 不耻 B.一挥而就 不以为意 不齿 C.一蹴而就 不以为意 不齿 D.一蹴而就 不以为然 不耻 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认为,只有“中国制造+互联网”握成拳,才能形成合力,而“工匠精神”就是要扭转长期以来好大喜功的导向。 ②朱日和沙场大阅兵展示了中国自主研究的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国外媒体包括华人报纸纷纷报道,无不侧目而视,赞叹中国人的创新能力。 ③五年来,党中央“刮骨疗毒”式的反腐决心和勇气,一次次刷新了人们的认识。 ④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搀扶老人反被讹诈的事件,使许多人面对摔倒的老人变得犹豫不决,期期艾艾,这不禁让人感叹信任危机已经出现。 ⑤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央视科教频道已经举办了两季诗词大会,大会还请到备受人们喜爱的蒙曼、康震等老师坐而论道,助解中华古典诗词文化。 ⑥平心而论,在泥沙俱下的众多名人自传中,那些“伪名人自传”,是不可以与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和王蒙先生的《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相提并论的。 A.②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①⑤⑥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网络词语“刷朋友圈”表达的其实是“看朋友圈”的意思,“刷”这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看”的动作,加大了表达的趣味性。 B.G20峰会,首先要考虑采取措施确保全球经济治理更加高效,促进国际贸易投资,完善经济部署以及处理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等。 C.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标志着“南京1937”真正成为人类记忆的一部分。 D.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在借鉴西方城市规划经验的基础上,城乡封闭住宅小区的内部道路被要求逐步对外开放。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我们大多只注重地面建筑,不太重视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城市地下排水设施的建设,使我们的城市付出了很大代价。 B.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扩大,而东部地区的薪酬吸引力在下降,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东部地区出现某种程度上的“民工荒”现象。 C.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D.中国接连在空间对接以及深海探潜上取得重大突破,这不但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且显示出大国崛起的战略眼光,体现出大国应有的视野及胸怀。 22.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值张老师的令郎结婚之际,我们办公室全体人员集体制作了一段视频,向他全家表达了诚挚的祝福。 B.刚刚接到出版社寄来的论著样书,我匆匆打开,看到扉页上印着几位编者的姓名,我的名字也忝列其中。 C.淮海路上一家手机经销店正在搞让利促销,我过去垂询了一下几款名牌智能手机的价格,发现并没有便宜多少。 D.李教授出院了,小王在电话里对他说:“欣闻您康复出院,特表示衷心祝贺,不知您何时来上班?”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对数字信息资源的保存是保护人类文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使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6年全球数字信息总量为1700亿GB,到2020年预计将达到44万亿GB。然而_______________。例如:网络信息的平均寿命只有44天,而新闻网页的寿命则只有短短的36小时,无数有价值的数字信息资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因此_______________。 四、 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国自古至今先进文化的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结合自身体悟,选好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年榆树一中高三竞赛 语文答案 1.答案:B。文中的证据既有诸如鸟声、榆树、土墙、炉灶、月光等有形之物,也有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等无形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生活。 2.答案:(1)作者以离开故乡时不懂珍惜过往生活证据的懊悔开篇;(2)接着表达没留下证据便无法印证过往生活和内心生存的茫然,然后表达能证明过往生活的外物证据的消失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的无奈;(3)最后表达出对家园证据废失,思乡之愁和精神无处皈依的担忧失落。(每点2分) 3.答案:(1)因为故乡曾经拥有的和熟悉的人事景物来可以证明自己过去的成长和生活。(2)因为过往生活中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生活可以证明我们的精神家园的存在。(3)表达作者对不忘过往,坚守故乡和精神家园的警醒。(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4.答案:C。无中生有,“更要有创业热情”文中没有相关阐述。 5.答案:BD。A.调查对象是青年创业者。C.材料四是为了说明大学生创业,过程比结果更重要。E.材料三不是呈现的大学生创业的现实状况,而是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的效果。(选对一项给3分) 6.答案:帮助解决启动资金缺乏的难题;教育主管部门增强大学生信用意识并普及信贷知识,保护大学生远离非法网络借贷平台(不上当受骗);将大学生使用网络金融借贷纳入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从校园开始培养大学生增强诚信意识(守信还贷);允许休学创业。(四点,一点1分) 7.答案:B 8.答案:A。例句和A都是宾语前置。B被动句。C无特殊句式。D状语后置。 9.答案:C。“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在他之后出使西域的汉朝使者,都称博望侯,而不是自称是博望侯张骞派来的。 10.答案:(大月氏人)心态悠闲安乐,又自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疏远汉朝,全然没有报复匈奴的意思。(志,心态,1分;自以远,自己认为遥远,1分;远,疏远,1分;殊,完全,1分;报,报复,1分) 11.答案:B。此处的“伐”为“夸耀”的意思。 12.答案:C。“唐虞”是尧和舜的并称。 13.答案:A。太宗引用《论语》的话,是自己不明白那段话的意思,向孔颖达提问,不是为了说明谦虚的道理。 14.答案:即使自己多才多艺,还是担心,认为自己懂得太少,仍旧接近才艺寡少的人进一步寻求增加知识。(虽,即使,1分;病,担心,1分;以为,认为,1分;就,靠近,1分;更求所益,进一步寻求增加知识,1分) 15.答案:AD。A诗人是专程去西山寻隐者,而不是出游后偶然忆起访之。D此处的“方”,不是“才”的意思。 16.答案:诗人不辞辛劳,长路跋涉,满怀期待去访友;不料却差池不见,空负一片景仰之情,遗憾之心不能没有;接着由新雨草色、晚窗松声,领略到隐逸山水的情趣和清净,由遗憾变得满足喜悦,进而以王子猷访戴安道的典故,表达虽访友不遇,却满足了自己的佳趣雅兴,体现了旷达的胸怀和对访友不遇的释然。(期待,2分;遗憾,2分;喜悦释然,2分) 17.答案:(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8.答案:C 。一挥而就:笔一挥就完成,形容文思敏捷或笔法娴熟。一蹴而就:踏一步就能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认同;不以为意:不在意,不当回事。人所不齿:人们不作同类看待,表示鄙视;人所不耻:人们不以之为耻。 19.答案:A。①“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含贬义),符合语境。②“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不合语境。③“刮骨疗毒”比喻为了根除宿弊,不惧风险,不惜代价,符合语境。④“期期艾艾”形容口吃,望文生义,使用错误。⑤“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指空谈大道理,与语境不合。⑥“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使用正确。 20.答案:C。A项搭配不当,“加大”与“趣味性”不搭配,可将“加大”改为“增强”。B项成分残缺,“处理”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处理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等”后加“问题”。D项另起炉灶导致结构混乱,将最后一句改为“要求城乡封闭的内部道路逐步对外开放”。 21.答案:D。A滥用介词导致缺主语,删去“由于”或“使”。B“劳动力”和“扩大”不能搭配。C“切忌不要”否定失当。 22.答案:B。A项,“令郎”用来表达对对方尊敬,不能用于第三方。C项,“垂询”,敬辞,不能用于自己。D项,应该用口语。 23.答案:(1)数字信息井喷式增长(2)数字信息也在迅速消失(3)保存数字信息资源刻不容缓 参考译文: 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间被任命为郎官。那时匈奴投降过来的人说匈奴攻破月氏王,并且用月氏王的头颅做酒器。月氏因此逃避而且怨恨匈奴,就是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打击匈奴。汉王朝正想从事消灭匈奴的战争,听说此言,就想派人出使月氏,可匈奴国又是必经之路,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塞以郎官的身分应募出使月氏。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离开陇西。途经匈奴,被匈奴人截获,用传车送到单于那里。单于说:“月氏在我的北边,汉朝人怎么能往那儿出使呢?我如果想派人出使南越,汉朝肯任凭我们的人经过吗?”扣留张骞十多年。给他娶妻,并生了儿子,然而张骞仍持汉节不失使者身分。 因居住在匈奴西部,张骞趁机带领他的部属一起向月氏逃亡。往西跑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听说汉朝财物丰富,想和汉朝交往可找不到机会。见到张骞非常高兴,问他要到哪里去。张骞说:“替汉朝出使月氏,而被匈奴封锁道路,不让通行,现在逃亡到贵国,希望大王能派人带路,送我们去,假如能够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一定多得不可尽言。”大宛认为可以,就送他们去,并为他们派遣了翻译和向导。送到康居,康居用传车将他们送到大月氏。这时,原来的大月氏王已被匈奴所杀,立了他的夫人为王。大月氏已经使大夏臣服并统治着它。他们那里土地肥沃,出产丰富,没有侵扰,心境悠闲安乐,又自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不想亲近汉朝,全然没有向匈奴报仇的意思。 逗留一年多后,只得返程。沿着南山,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回到汉朝,又被匈奴截获。扣留一年多,碰巧单于死了,匈奴国内混乱,张骞便带着他匈奴籍的妻子以及堂邑甘父一起逃跑回到了汉朝。朝廷授予他太中太夫官职,堂邑甘父也当上了奉使君。张塞这个人性格坚强而有毅力,度量宽大,对人讲信用,蛮人很喜爱他。堂邑甘父是匈奴人,善于射箭,处境窘迫的时候就射捕禽兽来供给食用。当初,张骞出发时有一百多人,离汉十三年,只有他们二人得以回还。 后来张骞凭借军功被封为博望侯。四年之后,皇帝想要联合乌孙,授予他中郎将的官职,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牛羊数以万计,带的金银、礼品价值几千亿,还带了许多持节副使,如果道路可以通行,就灵活派遣这些副使到附近的国家去。张骞到乌孙国以后,把汉帝的赏赐送给了乌孙王并传达了汉帝的旨意,但没能得到乌孙王确定的回复,及时分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乌孙王派遣翻译和向导送张骞回汉朝,同时还派了乌孙使者几十人,马几十匹,来答谢汉帝。张骞回来后,朝廷授予他大行令官职。过了一年多,张骞去世。又过了一年多,他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几乎都和所出使之国的使者一起来汉。从这时起,西北各国开始与汉朝相来往了。因张骞开辟了通西域的道路,后来许多使者出使国外也都称作博望侯,以此来取信于外国,外国人也因此信任他们。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人们说,是天子就可以自认为尊贵崇高,无所畏惧了,我认为恰恰相反,天子更应该谦逊恭谨,经常心怀畏惧。从前,舜告诫禹说:‘你只要不骄傲,天下就没有人和你争能,你只要不自夸,天下就没有人和你争功。’《易经》上说:‘君子的准则是厌恶自满而以谦逊为贵。’做了天子,如果只认为自己尊贵崇高,不保持谦逊恭谨的态度,倘若自己有过失,谁还会冒犯尊颜向他提意见呢?我常常在想,帝王每讲一句话,每做一件事,必定要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虽高,却能听到地上的议论,怎能不畏惧天呢?公卿百官,都在下面注视着我,这怎能不让人畏惧呢?因此,帝王即使常怀谦逊恐惧之心,恐怕还是不能称上天之心和百姓之意啊。”魏徵接着说:“古人讲:‘做事情无不有个开始,但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到结束。’希望陛下保持常谦常惧的准则,一天比一天更谨慎,那么国家就会永远巩固,不会倾覆。唐尧、虞舜之世之所以天下太平,实际上就是用的这个方法。” 贞观三年,唐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论语》里讲:‘有才能的人向没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向知识少的人请教,这样,有才能的人好像显得没有才能,知识渊博的人好像显得无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颖达回答说:“圣人实行教化,要求每个人都谦逊退让,有才能的人不骄傲自大,仍旧向没才能的人请教他不知道的事情。即使自己多才多艺,还是担心,认为自己懂得太少,仍旧接近才艺寡少的人进一步求得更多的知识。即使自己有知识,表面上却不表现出来,自己内心虽然已经很充实,表面上却好像空虚。这句话不仅是对庶民百姓的要求,帝王的德行,也应当如此。帝王内心蕴藏神明,外表必须沉默,使人感到高深莫测。所以《周易》上讲‘要表现得蒙昧无知来自养正道,不显露明智以盛气凌人’。如果帝王身居至尊之位,就炫耀自己的聪明,凭借才能欺凌别人,掩饰过错,拒绝诤谏,那么上下之间的情感就会被隔断,君臣之间的原则就会被抛弃,自古以来国家灭亡,没有不是由此而造成的。”唐太宗很赞同地说:“《周易》上讲:‘勤劳谦逊的品质,君子如果能够保持到底,就会有好事降临。’这句话的意思和你说的是一样的啊。”于是,下诏赏赐给孔颖达绢帛二百段。 古诗鉴赏参考: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从思想上说,这类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所在多有,并没有什么分外高奇的地方,但细读起来,又令人感到有些新颖别致。这新颖别致来自什么地方呢?主要来自构思。我们看,这首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当然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了,而竟然“不遇”,按照常理,这一定会使访者产生无限失望、惆怅之情。但却出人意料之外,这首诗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正是由于这一立意的新颖,而使这首诗变得有很强的新鲜感。 诗是从所要寻访的这位隐者的栖身之所写起的。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的“一茅茨”之中,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这两句似在叙事,但实际上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兼写寻访者的不惮艰劳、殷勤远访之意。“直上”二字,与首句“绝顶” 相照应,点出了山势的陡峭高峻,也暗示出寻访者攀登之劳。三、四两句,写到门不遇,叩关无僮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杳无人踪。紧接着下两句是写寻访者停在户前的踟蹰想象之词: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儿去了呢?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乘柴车出游,到水边垂钓,正是一般隐逸之士闲适雅趣的生活。这里不是正面去写,而是借寻访者的推断写出,比直接对隐者的生活做铺排描写反觉灵活有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远路相寻,差池不见,空负了一片景仰之情,失望之心不能没有。但诗写至此,却突然宕了开去,“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由访人而变成问景,由失望而变得满足,由景仰隐者,而变得自己来领略隐者的情趣和生活,谁能说作者这次跋涉是入宝山而空返呢?“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结句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故事出于《世说新语·任诞篇》,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起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时登舟往访,经夜始至,及至门口又即便返回,人问其故,王子猷回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诗人采用了这一典故,来自抒旷怀。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读诗至此,似乎使我们遇到了一位绝不亚于隐者的高士。诗人访隐居友人,期遇而未遇;读者由诗人的未遇中,却不期遇而遇──遇到了一位胸怀旷达,习静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而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也正是这一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