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四川省绵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组成,共6页;答题卡共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亊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小题2分,共48分)‎ ‎1.周初首都在关中的镐京(今西安)。周武王灭殷商后就着手在中原建立新都,周公摄政,营建成周(今洛阳并放置九鼎,六师(军队)于此,从而形成两京制。据此可知,周初建都洛阳 A. 扩展了周王朝的统治疆域 B. 实现了对中原的直接控制 C. 确立了周天子共主地位 D. 利于控制殷商残余势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灭殷商后就着手在中原建立新都”,可见周初建都洛阳的原因是便于控制殷商残余势力,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中原已经是周的统治区域,建立新都体现不出扩展统治区域,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实现了对中原的直接控制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的实施确立周天子的共主地位而不是营建新都,故C项错误。‎ ‎2.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孟子关于井田制的描述持否定态度,认为“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过于简单化、理想化。近数十年来,学术界重视了对古代农村公社的理论研究,发现井田制确实与村社制极其相似,对孟子的学说也转而接受。关于井田制的争议说明 A. 历史事实难以捉摸不可研究 B. 历史研究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C. 历史研究需要不断拓展视野 D. 时代越近对历史的认识越深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长期以来”和“近数十年来,学术界重视了对古代农村公社的理论研究”可知,随着历史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展,对井田制的争议也在不断改变,说明历史研究需要不断拓展视野,故C项正确;历史作为人文科学,可以进行研究,故历史事实难以捉摸不可研究的表述错误,所以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随着研究视野的拓展,史实的丰富,得出的结论更加客观事实,而不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故B项错误;对历史的认识深刻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不仅仅是时代的远近,时代越近对历史的认识越深,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历史结论的得出和对历史事件的定位,取决于阶级立场、作者的个人素养、掌握素材的多少以及时代的局限等多方面的因素,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客观、全面的进行判断。‎ ‎3.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jí)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A. 神权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 B. 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薄 C. 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萌发 D. 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有夏多罪,天命殛(jí)之”和“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以及“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体现了对天命的敬畏和对民众意愿的遵从,反映了敬天保民观念的出现,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顺从天命和民意,没有涉及神权统治思想,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没有涉及等级意识和儒学思想,故B、D项错误。‎ ‎4.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而称周边少数民族为蛮夷。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己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如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表明当时 A. 各国严守西周的礼乐制度 B. 华夷之间的差别完全消失 C. 民族融合消解了政治纷争 D. 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华夷观念具有严格的地域差别,而进入战国以后随着民族的融合,少数民族不再被视为蛮夷,体现了各族同源共祖观念的萌发,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思想观念的变化而不是礼乐制度,故A项错误;华夷之间的差别完全消失和民族融合消解了政治纷争,不符合历史史实,故B、C项错误。‎ ‎5.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产品中常常要铭刻监造者、主造者、造者的姓名等,内容尽量详尽而丰富。所谓“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物勒工名”的出现说明 A. 工商食官制度开始出现 B. 产品生产贯彻责任意识 C. 手工业区域性特征明显 D. 商业发展冲击政府管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可知,手工业品铭刻工名的作用是责任到人,以行其罪,体现了产品生产的责任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工商食官制度和生产的区域性,故A、C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手工业的生产而不是商业,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之所以素称发达,制作精美,在于生产不计成本,征调优秀工匠,材料又从生产责任到人这种责任意识的贯彻层面反映出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的原因。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考生读懂材料大意。‎ ‎6.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贵族然明对子产说:“何不毁乡校?”子产曰:“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孔子听说后“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这表明当时 A. 国人舆论决定国家政策 B. 百家争鸣成为社会共识 C. 儒家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D. 原始民主遗存影响政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反映了国人议论政治的原始民主遗存,由此引发了贵族和子产对乡校毁与不毁的议论,体现了民主遗存对政治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人的舆论对政治的影响,不是决定国家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百家争鸣,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子产具有仁的思想,而没有反映出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 ‎7.汉初选任官吏,专择“木讷于文辞”的忠厚长者,处事苛刻、欲求名声者概不录用。对下宽容大度,人有小过,辄加掩匿覆盖。这反映了西汉初期 A. 追求稳定的时代诉求 B. 官僚体制繁琐而僵化 C. 秦朝政治体制被摒弃 D. 儒生的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涉及的关键信息,忠厚长者、对下宽容大度等可知,西汉初期官员的选拔是为了避免干群矛盾的产生,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期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选官制度的标准是适应时代要求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官员的选拔而不是官僚体制的运行,故B项错误;根据史实可知,汉承秦制,有所损益,而不是摒弃,故C项错误;材料看不出所选的官员局限于儒生,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以汉初的官吏选拔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回顾汉初无为而治的指导思想,和与民修养生息的方针政策来作答。‎ ‎8.西汉时期钱币使用非常普遍,除黄金、铜钱外,基本没有其他物品用作交换媒介。到东汉,黄金首先退出流通领域,而布帛在交换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原来用钱币支付的赏赐、犯罪赎金、人头税等渐次改用布帛。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A. 中外贸易出现严重逆差 B. 田庄经营影响了市场活力 C. 滥发钱币引发通货膨胀 D. 赋税征收改变了商业环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钱币使用方便,反映出西汉时期的商业交换比较发达。而东汉时期金属货币退出流通领域,改用布帛作为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体现了东汉时期市场的衰退,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期,田庄经济发展较快,影响了市场交换,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货币流通而不是中外贸易,故A项错误;通读材料可知,没有涉及到滥发钱币,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金属货币使用频繁,没有涉及赋税征收,故D项错误。‎ ‎9.西汉初年“布衣将相”状况不同,东汉初年创业集团大都出自“士族大姓”。以光武帝君臣而论,基本都是南阳、河北地区的士族大姓,往往同时具有“士人”和“大姓”的双重身份。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 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衰落 B. 东汉政治重心向东转移 C. 儒学独尊后的社会变化 D. 贵族等级制的不断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建太学,儒生成为入仕为官的主流人员,改变了西汉初期布衣将相的情况,故C 项正确;选官制度的变化是服务于政治统治的需要,由布衣将相到士族大姓的转变,不能反映君主专制制度的衰落,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治重心的转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不论是布衣将相还是士族大姓都不是依血缘作为选官的依据,不是贵族等级制的反映,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以统治集团内部人员的出身不同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调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回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带来的影响,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导致儒生成为入仕为官的重要来源,改变了汉初布衣将相的状况。‎ ‎10.所谓土断,就是把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东晋南朝,实行过几次土断,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桓温主政下的庚戌土断(公元364年)。据此可知,土断制度 A. 推动门阀政治的形成 B. 强化了政府对基层的控制 C.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 缓和了国家与世族的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土断是将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反映的是土断的实行,强化了郡县对基层的管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门阀政治的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劳动力的转移,没有描述土地问题,故C项错误;土断是政府与世族豪门争夺劳动力,会激化世族豪门与国家的矛盾,故D项错误;‎ ‎ ‎ ‎11.东晋时期,统治集团矛盾集中在士族之间。南朝时期,皇帝皆以宗室诸王出镇要地或在朝'秉政,由此骨肉相残成为斗争的主要表现。这表明南朝时期 A. 门阀世族势力得到雛 B. 皇权势力重新得到伸张 C. 分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D. 宗族血缘关系日益淡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的主要矛盾是士族之间的矛盾,而南北朝时期皇帝皆以宗室诸王出镇要地或在朝秉政,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转移到宗室内部,体现了皇帝对官员任用权的增强,反映的是皇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皇帝皆以宗室诸王出镇要地或在朝秉政,反映的是门阀士族势力的被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描述的不是分封制的内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主要矛盾由士族到宗族的转变,没有体现宗族血缘关系的淡薄,故D项错误。‎ ‎12.唐代前期,三省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唐玄宗开始,往往差遣某官负责某项工作,久之差遣成为真正的职掌人。如盐铁使、户部使、度支使取代了户部的财政权,监选使、监考使取代了吏部的人事权。这一变化 A. 规范了三省六部的职能 B. 防范了地方的割据倾向 C. 提高了六部的办事效率 D. 推动了中枢机构的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前期三省六部行使国家权力,而唐玄宗开始,差遣官员代替三省六部行使国家职权,有利于促使中枢机构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削弱三省六部的职能而不是规范其职能,故A项错误;中枢权力的变革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而不是防范地方割据,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中枢机构权力的转移,没有涉及效率问题,故C项错误。‎ ‎13.唐代以前,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都是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唐代开始出现了临时雇佣工匠,双方两厢情愿,公平交易。宋代的工匠多系募雇而来,官府按当时的通行标准付给工匠工资。这一变化 A. 动摇了官营作坊垄断地位 B. 利于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C. 推动了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D. 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唐到宋工匠的征用方式经历了由无偿服役到有偿雇佣,这种转变有利于调动工匠的劳动热情和促进更多人从事手工业生产,便于民间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根据史实可知唐宋时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处于垄断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故C、D项错误。‎ ‎14.唐代中后期,社会上出现一股“异儒思潮”。一些儒家学者采取空言说经、以经解驳传等方法,致力于阐发经文中的微言大义,甚至对经传的作者也提出怀疑。这一现象说明 A. 儒学饱受佛道思想批判 B. 科举制影响到士人观念 C. 儒家理论体系亟待重建 D. 市民阶层构建话语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儒家学者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并空言说经,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内部出现危机,说明儒家理论体系有待重建,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儒家学者和儒家思想的关系,没有涉及佛道、科举制和市民阶层,故A、B、D项错误。‎ ‎15.宋朝以来不杀言事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许以风闻,而无官长,风采所系,不问尊卑”,由此朝堂经常形成谏官与宰执大臣“异论相搅”的局面。这种做法意在 A. 防范大臣专权威胁皇权 B. 贯彻文官政治的原则 C. 践行理学家的民本理念 D. 提髙政府的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朝堂经常形成谏官与宰执大臣 ‘异论相搅’的局面”可见宋朝不杀言事者可以使得谏官和宰执大臣相互制约,避免大臣专权进而威胁皇权,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官政治和理学家的理念,故B、C错误;大臣之间相互制约“异论相搅”会降低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 ‎16.北宋主户口的构成图 主户户等 阶级成分 占地情况 占全国总户数的比例 备注 一 大地主 ‎300亩以上 ‎10%‎ 北宋的官户、形势户加上主户中的一二等上户,总共不超过10%‎ 二 中地主 ‎100—300亩 ‎40%‎ 三 小地主 不满100亩 四 自耕农 数十亩 ‎50%‎ 五 半自耕农 占少数土地但不能自给 据此可知,北宋时期 A. 土地兼并的现象极其严重 B. 租佃经营方式比较盛行 C. 自耕农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D.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一二等上户总共不超过10%,却占有较多的土地,而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占50%,却不能自给自足,就决定了半自耕农阶层需要靠租佃为生,所以材料体现了北宋时期租佃经营比较盛行,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涉及的数据可知,土地兼并现象极其严重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占地和占人口数的比例,体现不出自耕农经济主导地位的丧失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故C、D项错误。‎ ‎17.北宋中期,科举考试中已出现所取之士南人多、北人少的情况。为此,司马光提出“逐路取人”之法,指出“国家科弟”应“均及中外”;欧阳修则针锋相对地提出应当“惟能是选”。双方论争反映的实质是 A.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 B. 南北士人群体的诉求各异 C. 科举选官程序不够规范 D. 党派差异引发的政冶纷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史实可知,宋朝以后南方社会经济日益发达,我国的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江浙一带,促进了南方教育的发展,使得科举考试中出现南人多的情况,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受到了冲击,教育也受到影响致使科举录取中出现北人少的情况,故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科举录取人数上的南北差异,与南北人士的诉求、考试程序没有关系。故B、C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党派纷争,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以宋朝时期科举取士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回顾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其影响有,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和南方对外贸易的发展;导致南方人口膨胀、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文化南移,科举入仕的人数增多;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8.宋朝在房产交易方面建立了许多完备的制度,其中的“求田问舍”制度规定:当有房产需要要出售时,业主必须先征询族人、邻人们的意见,上述人群享有优先购买权,这一制度在此后历代沿用。这反映了当时 A. 政府严格限制房产交易 B. 坊市制度推动市场繁荣 C. 经济交易渗透儒家伦理 D. 不抑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时期在房产交易时,业主需要先征询族人、邻人的意见,并享有优先购买权,可见宋朝时期的经济交易受到儒家伦理的重视家庭和谐、邻里和睦观念的影响,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政府并没有限制房产交易而是进行规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坊市制度和土地兼并,故B、D项错误。‎ ‎19.宋代的士大夫大都抱有“得君行道”的期待,希望从朝廷发起改革,实现其政治理想。明代的士大夫则转向“觉民行道”。如王阳明强调:“须作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 政治体制的日益僵化 B. 市民阶层力量的兴起 C. 儒学逐渐走向思辨化 D. 早期启蒙思想的传播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得君行道”强调的是士大夫对君主的期待,实现其政治理想,而明代士大夫“觉民行道”反映的士大夫对君主的失望,根据历史史实可知,明代时期内阁的出现意味着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政治体制进一步僵化,故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士大夫的期待而不是市民阶层,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介绍儒学思想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得君行道”向“觉民行道”的转变不是启蒙思想引起的,故D项错误。‎ ‎20.清代非常重视对全国性地图、地志的纂修。从康熙到乾隆,清政府先后三次纂修《大清一统志》,并且对台湾、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测量。这反映了清代 A. 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兴起 B. 政府致力于巩固一统局面 C. 具有浓郁的边患危机意识 D. 测绘技术水平在迅速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时期重视全国性地图的纂修,并对边疆地区进行测量,反映了清代政府致力于巩固国家统一的诉求,故B项正确;根据史实可知,主权观念强调的是处理国际关系时表现出来的观念,材料描述的是对中国领土的测绘,故A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全国性地图的绘制不是处理边患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测绘技术,排除D项。‎ ‎21.中国古代数学长期使用比较复杂的筹算。宋元后实用性的珠算在社会上逐渐兴起。明清时期作为应用算术书,程大位的《直指算法统宗》多次被翻印改编,时人谓“海内握算持筹之士,莫不家藏。若业举者之于四子书,五经义,翕然奉以为宗”。宋明时期珠算发展是因为 A. 商业发展对实用算学的追求 B. 科举制提高对算学的重视 C. 雕版技术进步推动文化普及 D. 重道轻器文化传统的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朝以后珠算逐渐兴起,明清时期应用较为广泛,根据史实可知,宋朝商业发展较快,明清时期进一步繁荣,要求有更便捷的计算工具来满足商业发展对计算的需要,故A项正确;根据史实可知,科举考试对算学不重视,以四书五经为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雕版印刷和对道的重视,故C、D项错误。‎ ‎22.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很多民间社团。“文有文社,诗有诗社”,不但读书人要立社,士女们也要结起诗酒文社。社团成员赋诗作文后,一般会把作品集收集并选编刻印。如复社的《国表集》,几社的《几社会议集》。这一现象反映了当地 A. 儒学社会化的趋势明显 B. 女性的地位迅速提升 C. 学术文化水平显著提尚 D. 崇尚文雅的社会氛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很多社团,既有读书人建立的也有女士们建立的,体现了当时崇尚文雅的社会风气,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诗社、文社以及诗酒社等民间社团的出现,不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要才产生的,体现的是社会风气,故A项错误;根据史实可知,明清时期妇女仍处于附属地位,没有得到迅速提升,故B项错误;民间社团的出现反应的是社会风气而不是学术水平,故C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要抓住明朝中后期这一关键点,明朝中后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尤其是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江南出现了崇尚文雅的社会风气。本题需要考生结合所学作出正确判断。‎ ‎23.在古希腊,为数众多神明都有其祭坛、神庙与圣地,固定的时节和日子。这些节日中有些是全希腊人都参加的,如祭祀宙斯的奥林匹亚节,祭祀阿波罗的庇底亚节(Pythia),但大部分节日都是地方性的。据此可以推断,古希腊 A. 民主政治起源于宗教祭祀 B. 商业发展改变了城邦生活 C. 宗教祭祀强化了城邦认同 D. 区域差异影响到文化交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希腊虽然存在全国性的宗教祭祀,但是大部分节日是地方性的,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城邦体制具有以一个城市为中心,以周边村落为附属的特征,由此可推断,地域性的祭祀活动有利于强化对城邦的认同感,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祭祀与城邦的关系,没有提到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商业发展,故A、B项错误;材料描述的区域性祭祀而不是文化交流,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但”这种表示转折的连接词,再结合所学知识古希腊的政治是在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民众具有强烈的城邦认同感做出判断。‎ ‎24.从罗马帝国安东尼王朝起,如果奴隶认为自己受到虐待,可以向市法官控诉,法官可以允许在一定条件下把他卖给另一个主人。克劳提乌斯皇帝宣布,患病时被主人遗弃奴隶为自由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自然法某些理念得以实现 B. 法律至上原则得到严格遵守 C. 私有财产的保护观念滞后 D. 统治者意识到奴隶制的弊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奴隶受到虐待可以起诉,患病被遗弃获得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理性、公平的自然法的理念,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用法律来调节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纠纷,而没有反映法律至上和私有财产等信息,故B、C错误;罗马法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法律用来调节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纠纷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并不是因为统治者意识到奴隶制的弊端,故D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数都来自于士阶层。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人才。士人求仕最常用的办法是游说自荐。一个普通士人若通过游说国君,即可骤列高位,拔居要津。如商鞅初入秦就是通过游说得到秦孝公重用。公孙衍、张仪也通过过人的辩术纵横捭阖于各国之间,成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风云人物。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收有门徒的士人往往被尊为“子”“夫子”,其“率徒讲学,辩其谈说”,声势比一般士人更盛。各国养士之风盛行,最著者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名流荟萃。其他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食客都达3000人以上。战国士人有着较强的自尊自主意识,号称“从道不从君”,在后世大一统专制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仍然长期存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每次公民大会开始后,传令官会向全体与会者发问:谁要发言?任何人都可以应声而起。柏拉图指出:当公民大会对有关城邦管理的事务进行审议时,站起来发言的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富人、穷人,贵族或者普通人,没有人对这些人提出反对,即使他们没有这方面的专长和经验,他们也试图提出建议。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阿卡奈人》中,穿着破烂衣服、被称为叫花子的狄开俄波利斯也走上讲坛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除了少数走上讲坛的人,台下的数千名听众也可以自由行使他们的发言权,可以通过叫嚷、欢呼表示赞同,也可以通过起哄,嘲笑表示不满,甚至把演说者直接赶下台。‎ ‎——摘编自崔丽娜《演说自由与雅典民主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演说与战国士人游说的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答案】(1)原因:礼崩乐坏,传统社会秩序变动;各国变法,重视人才;私学教育发展,学术下移。‎ 意义:推动各国变法,为各国提供了后备官僚人才;百家争鸣,推动文化的繁荣;自尊自主精神,塑造了知识分子的品格,影响后世。‎ ‎(2)差异:士人参政主要是游说君主;反映了专制集权的发展倾向。‎ 公民演说主要在公民大会等场合;反映了民主政治的时代风貌。‎ 原因:直接民主,城邦政治繁荣;工商业经济发达;智者学派人文精神的影响。‎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涉及时代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社会处于大动荡大转变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得出答案礼崩乐坏,传统社会秩序变动;根据材料“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得出各国变法,重视人才;根据材料“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得出私学教育发展,学术下移。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人才”得出推动各国变法,为各国提供了后备官僚人才;根据材料“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收有门徒的士人往往被尊为‘子’‘夫子’,其‘率徒讲学,辩其谈说’,声势比一般士人更盛”得出百家争鸣,推动文化的繁荣;根据材料“战国士人有着较强的自尊自主意识,号称‘从道不从君’,在后世大一统专制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仍然长期存在。”得出自尊自主精神,塑造了知识分子的品格,影响后世。‎ ‎(2)第一小问差异,根据材料一“士人求仕最常用的办法是游说自荐。一个普通士人若通过游说国君,即可骤列高位,拔居要津”可得出士人参政主要是游说君主;根据材料一中“在后世大一统专制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仍然长期存在”得出反映了专制集权的发展倾向。根据材料二中“每次公民大会开始后,传令官会向全体与会者发问:谁要发言?”得出公民演说主要在公民大会等场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演说是为了适应雅典民主政治的需要,得出反映了民主政治的时代风貌。第二小问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根据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受到城邦体制、工商业的发展和早期人文主义的起源的影响,不难得出原因直接民主,城邦政治繁荣;工商业经济发达;智者学派人文精神的影响。‎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坤舆万国全图》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世界地图,作者为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和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 ‎《坤舆万国全图》(摹本)‎ 解说词是结合事物的图像、实物等进行解释说明的文辞,它通过对事物准确描述,使观众和听众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特征和意义等。根据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角度写一段对该画的解说词。(要求:主题明确、介绍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主题:1:明清西学东渐冲击传统中国的天下观 解说词:《坤舆万国全图》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世界地图,作者为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和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图中美洲第一次出现在中国视野,向中国人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廓。‎ 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开辟,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等。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包括地球和各大洲、大洋等地理概念,冲击传统士人的天下观念。同时也把中国学说传播到西方,扩大了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主题2: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解说词:《坤舆万国全图》是国内现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现美洲的世界地图,作者为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和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这张地图向中国人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廓。虽然利玛窦把中国置于世界的中心,但是仍然遭到传统士大夫的质疑和批评。‎ 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开辟,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等。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但是由于中国传统士大夫观念根深蒂固,西方科技对中国的影响极其有限,中国最终以封闭和落后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介绍了《坤舆万国全图》基本情况, 根据材料“《坤舆万国全图》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世界地图,作者为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和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以及对地图的注释,可知,地图的绘制是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才产生的,故可得出主题一明清西学东渐冲击传统中国的天下观,根据解说词的要求分别从地图的地位、特征、绘制者、所受影响的因素和绘制后产生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描述;根据观察《坤舆万国全图》中国所处在地图中的位置以及注释信息里面中国士大夫对该图的诋毁可得出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天下观念根深蒂固,结合解说词的要求和明清之际中国传统观念对地图传播的影响进行解说。‎ ‎【点睛】本题没有限定具体的答题方向,考生可以在开放的空间选择解说的角度,根据题目要求,提出明确的主题,合理引用史实,调动所学知识,做到逻辑严密,同时注意书面表述应文字通顺、清楚明确、字迹工整。‎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依旧坚挺,当时国家连年对外用兵,国家财政根本无力。唐德宗年间(783年)由户部侍郎赵赞首倡,开始征收“间架税”。“间架”指房屋的计量单位,“凡屋,两架为一间”。唐政府根据估值,将长安居民的房产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每间收税二千文,中等一千文,下等五百文。有隐瞒一间的,杖六十,告者赏钱五十贯,取于其家。‎ 间架税开征后,给民间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当时的两税已将房屋列入课税范围。“衣冠士族,或贫无他财,独守故业,坐多屋出算者,动数十万,人不胜其苦”。建中四年(783)十月被调往东方削藩战场的泾原兵途经长安时因犒赏不周发动兵变,乱兵攻入长安城内后、为安抚惊慌失措的百姓喊出了“不税尔间架”的口号,唐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为了不失民心,宣布废除了间架税。中国第一项正规的房产税仅活跃半年就夭折了。‎ ‎——摘编自朱华;莫骄《唐代间架税及相关问题简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后期征收间架税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间架税最终失败的原因。‎ ‎【答案】(1)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增加财政收入,解决军费开支需要;赵赞的建议。‎ ‎(2)原因:重复征税,税制不合理;触犯了特权阶层的利益;急功近利,缺乏相应配套措施;泾原兵变影响。‎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依旧坚挺,当时国家连年对外用兵,国家财政根本无力”可得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增加财政收入解决军费不足;根据材料“赵赞首倡”可得出赵赞的建议;根据所学史实可知唐朝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得到增加,可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 ‎(2)根据材料“当时的两税已将房屋列入课税范围”可得出重复征税,税制不合理;根据材料“衣冠士族,或贫无他财,独守故业,坐多屋出算者,动数十万,人不胜其苦”可得出触犯了特权阶层的利益;根据材料可知泾原兵变使得唐德宗出逃并废除间架税,可得出泾原兵变的影响;根据材料“间架税开征后,给民间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可知间架税的实施没有处理好政府与民众的关系,过于急功近利,而没有相应的安抚措施,可组织答案得出急功近利,缺乏相应配套措施;‎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