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1-16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1届新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第七单元专题十六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学案
第七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专题十六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考点1 内环境的组成与稳态 1.[2019全国卷Ⅲ,5,6分]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把不同模块的知识借助一定背景进行综合考查是近年高考命题的趋势,既体现了高考命题的基础性、综合性,也体现高考对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的考查。如B项既需要清楚CO2产生的场所、出入细胞的方式,又需要清楚肝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2.[2019浙江4月选考,16,2分]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物质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单细胞动物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骨骼肌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C.保持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 D.多细胞动物都必须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回归教材是近年高考命题的典型特点,本题D选项就是对教材必修3 P2“绝大多数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理解的考查。 3.[2016江苏,26节选,3分]为研究神经干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表),以保持标本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 ,其Na+/K+比与体液中 的Na+/K+比接近。 (2)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 。 任氏液成分(g/L) 成分 含量 NaCl 6.5 KCl 0.14 CaCl2 0.12 NaHCO3 0.2 NaH2PO4 0.01 葡萄糖 2.0 本题借助“任氏液”这一情境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和转换能力,这也是科学思维这一核心素养的主要体现。本题通过给出任氏液的成分综合考查溶液成分对酸碱度和渗透压的影响,这是一种新颖的考查方法,可以看作是高考的一个风向标。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明确任氏液相当于内环境的哪种成分,然后再具体分析。 4.[新课标全国卷Ⅰ高考,31,10分]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回 答下列问题: (1)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 系统被排出体外。若该气体的排出出现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 。 (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 ,尿量 ,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本题通过分析输液成分对人及实验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不仅考查了考生的生命观念及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也体现了试题的应用性价值,即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这也是近年命题经常采用的手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CO2如何影响溶液的pH,葡萄糖怎样影响渗透压。 考点2 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 5.[2019全国卷Ⅱ,4,6分]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 ) A.血浆渗透压升高 B.产生渴感 C.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进行信息转换是科学思维的主要内容之一,此类题目代表了高考命题的新动向。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人体失水过多”进行信息转换,即当人体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6.[2017北京理综,4,6分] 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 ) 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 B.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 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进胰岛素释放 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 本题结合胰岛素分泌过程示意图考查血糖调节和物质的运输,将不同章节的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综合性强,这也是近年命题的一种趋势。 7.[2016江苏,16,2分]如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 L清水、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曲线c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 B.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 C.曲线d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 D.饮用大量清水后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解答本题需要明确尿量、血浆渗透压和抗利尿激素的关系,即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通过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然后分析图中曲线的意义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8.[2016上海,14,2分]导致图中ab和de段人体体温变化的事件可能是 ( ) A.非自主颤栗和发热 B.骨骼肌收缩和排尿 C.吹电风扇和剧烈运动 D.寒冷环境和汗液分泌增加 此题以坐标曲线形式考查稳态,形式较为新颖,体现新高考对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的要求。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曲线信息的转换——ab段表示体温下降,其原因是散热大于产热;bc段和de段表示体温升高,原因是产热大于散热;cd段表示体温稳定,产热等于散热。 此题以坐标曲线形式考查稳态,形式较为新颖,体现新高考对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的要求。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曲线信息的转换——ab段表示体温下降,其原因是散热大于产热;bc段和de段表示体温升高,原因是产热大于散热;cd段表示体温稳定,产热等于散热。 9.[2019江苏,27,8分]甲、乙、丙三人在一次社区健康日活动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依据规范又进行了血液检测。图1、图2所示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 mmol/L,餐后2 h≥ 11.1 mmol/L。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 、合成糖原或转变为非糖物质,并抑制 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 受抑制,使血糖浓度下降。 (2)据图初步判断 是糖尿病患者,需复查血糖。患者常因血糖浓度升高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产生渴感,表现为多饮。 (3)除糖尿病外,尿糖超标的原因还可能有 (填序号)。 ①一次性摄糖过多 ②低血糖患者 ③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④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4)结合图1、图2分析,乙出现上述检测结果的原因可能有 (填序号)。 ①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 ②自身效应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 ③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 ④胰岛B细胞膜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 本题借助数学模型坐标曲线图揭示生命活动规律,这也是高考命题的经典题型,是考查考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和核心价值”的良好载体,也是体现试题“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良好载体。解答本题,首先要关注题目指标信息,如“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 mmol/L,餐后2 h≥11.1 mmol/L”;然后提取题目中的资料信息,如本题的图解信息,结合指标信息进行转换;最后仔细审查题目设问作出回答。 10.[2018江苏,30,8分]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如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 ,激素乙通过 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 。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 。 (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 (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 ,从而减少尿量。 (4)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 。 (5)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请解释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 。 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常见问题综合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是高考命题的一种方向。本题以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为背景,并结合体温调节过程图考查有关体温调节的知识,体现了高考对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要求。本题第(5)小题难度较大,解答本小题需要依据体温调节示意图中当体温升高时皮肤血管收缩等信息中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考点1 内环境的组成与稳态 考法1 内环境组成及相互关系分析 命题角度1 结合物质交换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判断 1 如图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 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恒定不变 C.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可存在于②中 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人体内①处内液体会减少 本题是完整型体液关系图解,则依据完整型体液关系图解的判断方法判断可知,①~③分别代表组织 液、淋巴、血浆,A错误。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处于动态平衡之中,B错误。淋巴中存在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C正确。如果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会使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的水分会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组织液中,因此组织液含量增加,D错误。 C 1.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示意图。图中a、b、c、d表示细胞或结构,①~④表示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下,②中的CO2能向③中扩散 B.构成a、d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相同 C.在①和④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淋巴细胞 D.若人体出现病理性溶血,①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会偏低 命题角度2 以文字叙述形式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判断 考情回顾 1.[2018浙江4月选考,T11 D]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 2.[2018海南,T9](题干信息: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淋巴管内的液体(√);输尿管内的液体(×);汗腺导管内的液体(×);消化管内的液体(×)。 3.[2015海南,T18 A、C]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提示: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组成成分,在血浆和组织液中不存在]。 2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物质 B.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通常发生在内环境中 C.人体内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的反应发生于外界环境中 D.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于内环境中 内环境中含有激素、CO2、尿素、神经递质、抗体等物质,A正确;抗体主要分布在内环境中,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通常发生在内环境中,B正确;淀粉的水解发生在消化道中,而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C正确;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该反应不属于发生于内环境中的反应,D错误。 D 2.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组织液的蛋白质通过淋巴循环输送到血浆 B.饥饿时,肝糖原进入血浆并转化为葡萄糖 C.O2与血红蛋白在血浆中结合被运输到全身 D.汗腺导管和消化管内的液体都属于组织液 命题角度3 结合情境信息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分析 3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3,6分]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内环境的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静脉滴注后,生理盐水进入血浆中,并可由血浆进入组织液,A正确。注入的生理盐水进入静脉后不会刚好在细胞内、外液中平均分配,B错误。输入的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C与D均错误。 A 考法2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及失调现象分析 命题角度4 结合试题情境考查渗透压的调节(热点角度) 考情回顾 1.[2018海南, T11B](题干信息: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出现的现象是)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减少 (√)。 2.[2016江苏,T16C改编]饮用1 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逐渐升高(×)[提示:生理盐水和血浆渗透压相同,饮用生理盐水不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3.[2016全国卷Ⅲ,T3C、D]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4.[2015四川理综, T5B]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提示:血浆蛋白减少会导致组织水肿,其原因是血浆渗透压降低]。 4 [现象分析][2017全国卷Ⅲ,4,6分]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0.9%的NaCl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所以静脉注射该溶液后,血浆渗透压不变,A、D错误;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会导致血浆量增加,而后经过机体的调节会将过多的水和NaCl排出体外,B错误、C正确。 C 核心素养解读 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角度 具体表现 生命观念 稳态与平衡观 机体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内环境能够保持动态平衡 科学思维 分析与综合 4个选项都需要先分析静脉注射对血浆量和渗透压的影响,并结合稳态与平衡观综合思考作出选择 5 [调节机制分析][2017全国卷Ⅰ,31,8分]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 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 ,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 。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 。 第一步,认真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第二步,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组织水肿。大量饮水→胃肠腔渗透压降低→血浆吸水量增加→血浆渗透压降低。 第三步,分析作答。 (1)由题干信息可知,胶体渗透压是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而晶体渗透压是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加,致使血浆中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的浓度减小,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3)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而内环境又通过相关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所以说,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血浆 (2)增加 降低 (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核心素养解读 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科学思维,具体表现在两个角度: 核心素养角度 具体表现 分析与综合 第(1)(2)小问结合各部分液体渗透压的变化,考查水分的运动及影响渗透压的因素 归纳与演绎 第(3)小问通过对前面的两个小问的类比、归纳,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 母题变式·探究核心素养新命题 1.[科学思维——分析与综合]正常人体血浆晶体渗透压与组织液晶体渗透压哪个较大?原因是什么? 提示:组织液晶体渗透压较大。因为血浆和组织液总体来说是等渗溶液,但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血浆中的胶体渗透压大于组织液的,因此只有组织液晶体渗透压较大,二者才能成为等渗溶液。 2.[社会责任——关爱生命]因食用劣质奶粉而出现“大头娃娃”,原因是什么? 提示:劣质奶粉蛋白质含量低,因此摄入过量会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偏低, 使更多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从而出现“大头”症状。 3.某同学给一只家兔(甲)饲喂了50 mL清水,给另一只家兔(乙)静脉注射了10 mL生理盐水。短时间内,家兔血浆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是 ( ) A.甲家兔血浆量不变,乙家兔血浆量增多 B.甲、乙两家兔的血浆量都不变 C.甲家兔血浆渗透压降低,乙家兔血浆渗透压不变 D.甲、乙两家兔血浆渗透压都不变 命题角度5 内环境稳态失调现象的分析 6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管阻塞可引起组织水肿 B.血浆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D.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机体发热 C 技巧点拨 准确把握教材语言,解答内环境失调问题 教材必修3P8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因此,分析稳态失调首先要辨别所述问题是否属于内环境,如果是,则再具体分析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出现了什么障碍。可以用下面的图解表示: 所述问题→ 属于内环境问题→存在失调,严重偏离正常范围或长期偏离正常范围(如初到高原血液中氧气含量明显降低,高烧不退)→器官协调出现什么障碍 属于内环境问题→不存在失调(如运动后体温升高,饭后血糖升高) 不属于内环境问题(不属于内环境失调)。如高原反应心跳加快 4.乳酸性酸中毒是各种原因引起血浆中乳酸水平升高而导致的。下列有关乳酸性酸中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缺氧环境容易发生 B.与葡萄糖未完全氧化分解有关 C.有机物在血浆中分解产生乳酸 D.适量补充NaHCO3能够缓解症状 考点2 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 考法3 血糖平衡的调节 命题角度6 结合情境或图示考查血糖调节的过程 考情回顾 1.[2019海南,T17D](题干信息: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可以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下列情况可以导致血糖浓度降低的是)胰岛B细胞分泌增强,胰岛素受体活性正常(√)[提示:胰岛B细胞分泌增强,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受体活性正常,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可有效降低血糖浓度]。 2.[2018江苏,T20B]体内多种激素具有直接降低血糖的作用(×)[提示: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能直接降血糖的激素]。 3.[2017全国卷Ⅱ,T5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4.[2017海南, T17A、D][题干信息: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胰脏(或胰)的叙述,错误的是]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进入血液循环(√)。 5.[2017北京理综, T4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进胰岛素释放(×)[提示: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所以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升高才会促进胰岛素释放]。 6.[2016全国卷Ⅱ,T3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提示: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7 [结合情境和图像][2016全国卷Ⅲ,30,9分]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 ,其原因是 。 (2)在饥饿条件下,一段时间内人体血浆中葡萄糖和酮体浓度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酮体是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其酸性较强。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进食时,需要注射葡萄糖溶液,据图分析,注射葡萄糖溶液除了可以满足能量需求外,还可以 。 首先,明确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前者可以使血糖浓度降低,后者可以使血糖浓度升高,即饥饿→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血糖浓度升高;在进食后则相反。其次,分析曲线变化的原因:血糖浓度降低→脂肪酸分解增多→酮体增多。 (1)依据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特点可知,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具有升高血糖功能的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具有降低血糖功能的胰岛素分泌量减少,此时,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较高;进食后,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血糖浓度升高,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减少而胰岛素分泌量增加,故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较低。(2)由题干信息可知,酮体是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其酸性较强。由题图可知,饥饿时葡萄糖含量低,供能不足,机体可分解脂肪酸提供能量,并产生中间产物酮体,因此注射葡萄糖可避免因酮体浓度升高而引起的内环境pH下降。 (1)高 在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使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在进食后则相反 (2)避免因酮体浓度升高而引起的内环境pH下降(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考向再探 血糖调节在内环境稳态调节类试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究其原因,一是血糖调节中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同时还伴随反馈调节,设计考题时有很多挖掘点;二是糖类与体内能量供应密切相关,与其他专题之间的联系较多;三是能很好地将实验、曲线、图解等融进题中。 5.如图表示血浆胰岛素浓度对血糖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的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血糖的消耗是胰岛素作用于组织细胞的结果 B.参与血糖平衡调节的激素只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C.曲线a表示血糖的消耗速率,曲线b表示血糖的补充速率 D.当胰岛素浓度为40 μU·mL-1时,一段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命题角度7 结合实验考查血糖调节的过程 8 [实验思路设计与分析][2019浙江4月,33,10分]欲验证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提出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材料与用具:小鼠若干只,胰岛素溶液,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注射器等。 (要求与说明:血糖浓度的具体测定方法及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1)实验思路: ① ︙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用柱形图表示至少3次的检测结果): (3)分析与讨论: ①正常人尿液中检测不到葡萄糖,其原因是 。 ②当机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中的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激素变化是 。此时,机体细胞一方面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储存和利用,另一方面 。 解答第(1)(2)小题首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验证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并确定实验的自变量(有无胰岛素),然后以对照思想设置实验步骤或思路,再组织语言进行作答。 本题考查胰岛素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实验与探究能力。(1)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所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胰岛素,实验材料中有提供葡萄糖溶液,可将实验分 两组,实验组用胰岛素处理,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处理,实验组出现低血糖症状后还需给实验组注射葡萄糖溶液,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反向验证胰岛素的作用。具体实验思路见答案。(2)注射胰岛素组的实验结果是血糖浓度下降,接着注射葡萄糖,血糖浓度又会上升;注射生理盐水组血糖浓度变化不大。注意本题要求画柱形图,图中需有图注,横坐标需标注两次注射。(3)①正常人体内的胰岛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对过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故在尿液中检测不到葡萄糖。②当机体血糖水平升高时会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胰岛素具有促进对葡萄糖的摄取、储存和利用以及抑制氨基酸等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作用。 (1)①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②将小鼠分为A、B两组,A组注射胰岛素,B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③当出现低血糖症状后,A组注射葡萄糖溶液,B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④对每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如图 (3)①胰岛素促进肾小管对过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 ②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 抑制氨基酸等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6.[2020辽宁五校联考,7分]Ⅱ型糖尿病的发病与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有关。为研究血浆中维生素D3(用VD3表示)与Ⅱ型糖尿病的关系,科研人员据血浆中VD3含量的水平,将受试者分为3组,跟踪统计4年后的Ⅱ型糖尿病发病率,得出如下数据: 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血浆中VD3含量(ng·mL-1) VD3<18.5 18.5≤VD3<30 30≤VD3<50 Ⅱ型糖尿病的发病率(%) 12.4 4.7 0.0 (1)VD3是一种固醇类激素,其调节方式特点是 (写出两点即可)。 (2)一些Ⅱ型糖尿病患者,进食一段时间后胰岛素的分泌量持续高于正常水平,原因是 。 (3)有些成年人体内的T 细胞会破坏胰岛B细胞从而患糖尿病,这种糖尿病也属于 (填“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或“免疫缺陷病”)。 (4)据表分析,血浆中VD3含量与Ⅱ型糖尿病发病率呈 (填“正相关”或“负相关”);研究表明,当胰岛B细胞内Ca2+达到一定浓度后,开始释放胰岛素。据此,可推测血浆中VD3能 ,从而促进胰岛素释放。 考法4 体温调节 命题角度8 结合实验考查体温调节的过程 9 [2017全国卷Ⅱ,30,9分]将室温(25 ℃)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 ℃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 ℃环境中1 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结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 ,汗液分泌会 ,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 。 (3) 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 。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 ℃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 ,分解代谢会 。 情境信息 将室温(25 ℃)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 ℃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 ℃环境中1 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 问题指向 体温调节 限制、规划 (1)(2)实验组动物;(3)对照组;(4)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 ℃的环境中 范围界定 (1)皮肤毛细血管变化,汗腺分泌变化;(2)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变化;(3)设置对照组的目的;(4)耗氧量变化,代谢变化 (1)哺乳动物处于高于体温的环境中时,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液分泌量增加,散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2)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会增加。(3)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与实验组进行对比,以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4)哺乳动物处于低温环境中时,会冷得发抖,此时耗氧量增加,分解代谢增强,使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恒定。 (1)舒张 增加 (2)增加 (3)排除41 ℃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 ℃引起的 (4)增加 增强 解后反思 本题以两组动物处于不同温度环境中的实验为背景,考查了体温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知识,综合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等。解答本题首先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炎热条件下和寒冷条件下动物体温调节的过程。炎热环境中,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加。还要注意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本题易错点为对照组设置的目的,在对照实验中,除要观察的自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始终保持相同,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排除自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以保证实验的结果是由自变量引起的,进而说明实验结论的科学性。 核心素养解读 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角度 具体表现 科学探究 实验设计 题干信息,体现实验实施步骤及对照性原则 实验设计分析 (3)对实验步骤的评价 7.[2020四川五校联考]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出现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的总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中暑后,下丘脑的调控能力将会下降 B.中暑与人体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紊乱有关 C.中暑和剧烈运动导致肌肉酸痛都与人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有关 D.中暑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受损可能与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 考法5 水盐调节 命题角度9 结合背景信息考查对水盐调节现象的分析 10 [2018海南,11,2分]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增加 B.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减少 C.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减少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的直接结果:一是导致血浆量的增加,一是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在此基础上就能准确作出正确选择。 本题通过血浆渗透压变化与尿量变化的关系考查水盐平衡调节。高渗盐水进入血液后,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通过下丘脑调节水盐平衡,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B正确。 B 8.[2020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高渗性脱水是指机体中水和钠同时丧失,且失水多于失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垂体释放到血浆中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B.若机体继续失水,则细胞外的水向细胞内流动 C.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水增多,使尿量减少 D.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后,大脑皮层会产生渴觉 命题角度10 结合实验考查水盐调节的过程 11 [2018全国卷Ⅰ,31,8分]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分钟)。 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 mL,记录尿量。 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 mL,记录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 。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 。 (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 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1)垂体可以释放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二者重吸收水,从而使尿量减少。(2)用20%葡萄糖溶液处理后,实验兔的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实验兔的尿量会增加。斐林试剂可以用来检测还原糖的存在,若尿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尿液中含有葡萄糖。(3)血浆渗透压升高,会刺激存在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经过一系列的调节活动,最终使尿量减少。 (1)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2)增加 葡萄糖 (3)下丘脑 解后反思 本题以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为背景,考查抗利尿激素和高血糖对实验兔尿量的影响以及还原糖的检测,涉及生命科学中的经典研究方法和实验原则,如静脉注射法、自身(前后)对照等, 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较全面。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有抗利尿激素等相关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结合基础实验理论进行原因分析,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9.[2020陕西西安五校联考,11分]抗利尿激素(ADH)是调节机体水盐平衡的重要激素,请回答以下问题。 (1)抗利尿激素在 (器官)合成,能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的有效刺激是 。 (2)有研究表明,适量的乙醇会抑制ADH的分泌,某实验小组欲以家兔为实验材料对该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步骤: ①将健康的生理状况相同的家兔均分为A、B两组。 ②A组注射适量的乙醇溶液,B组注射 。 ③一段时间后测A、B两组家兔的 变化。 实验结果预测: 。 (3)该实验小组刺激家兔的迷走神经,发现家兔的尿量也明显增加,说明参与尿量调节的信息分子除了抗利尿激素外还有 ,机体调节尿量的方式有 。 易错1 对体温调节机制的认识模糊不清 12 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0 ℃的环境中,产热量为a1,散热量为b1;处于30 ℃的环境中,产热量为a2,散热量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30 ℃环境相比,人处于0 ℃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b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