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泉港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 基础知识( 33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百舸(gě ) 青荇(xìn) 峥嵘(róng) 忸怩不安(ní)‎ ‎ B.火钵(bō) 凌侮( wǔ ) 团箕(jí) 图穷匕见(bǐ)‎ ‎ C.绯闻(fěi) 长篙(gāo) 逢(páng)孙 阙秦利晋(quē)‎ ‎ D.创伤(chuāng) 溯流(sù) 憎恨(zēng ) 凄婉惆怅(chà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袒露  萃火 惶恐 冷寞    B. 笙萧  意气 家具 纽扣 C. 窗扉  苍茫 青苔 娇美    D. 保姆  典压 涌现 督亢 ‎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_____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②书法广场,夜色撩人,树影婆娑,抬眼望着_____的星空,一种厚重的书卷豪情油然而生。‎ ‎③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_____。‎ A.独立 辽阔 凄惨 B.独立 寥廓 凄苦 C.独力 寥廓 凄惨 D.独力 辽阔 凄苦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都是促进林书 豪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是优良环境和个人努力相协调的结果。‎ B.截至昨天17时,根据《河南商报》和河南—百度联合发起的网络调查显示,认可养老金双轨制的投票网民仅为11.5%,高达88.5%的投票者不满意现行的养老金双轨制。 ‎ C.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解放军302医院的姜素椿教授认为,现在只发现人体能够传染上禽流感,尚没有证据证明人与人之间能够传染禽流感;因此,我们需要高度警惕,但是不必恐慌。‎ D.大学招生所采取的的“择优录取”有利于鼓励青年学生刻苦学习,努力上进,提高自身素质,参与公共竞争的好风气。 ‎ ‎5.下面一首《沁园春》上阙打乱了顺序,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 蹭蹬归来,闭门独坐,赢得穷吟诗句清。  ‎ ‎② 费十年灯火,读书读史,四方奔走,求利求名。  ‎ ‎③ 夫诗者,皆吾侬平日,愁叹之声。   ‎ ‎④ 一曲狂歌,有百余言,说尽一生。‎ A.②③①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6.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与闻一多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B.戴望舒是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C.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表现激愤或高昂的情绪。‎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此书。《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被称作“春秋三传”。‎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宽容,原谅 B.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引:举起 ‎ C.群臣怪之 怪:奇怪 D.卒起不意 卒:突然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 C.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吾其还也 D.夜缒而出 秦王还柱而走 ‎9.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进兵北略地 D.箕踞以骂曰 ‎10. 下列各句,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 A.燕王拜送书于庭 B.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C.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诸郎中执兵 D.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 ‎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 ‎12.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3分)‎ ‎ ‎ ‎(2)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3分)‎ ‎ ‎ ‎(3)(课内翻译题)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分)‎ ‎ ‎ ‎ (4)(课内翻译题)顷之未发,太子迟之。(2分)‎ ‎ ‎ ‎ ‎ 三、诗歌鉴赏(8分)‎ ‎13.阅读下面诗词,按要求作答。(8分)‎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是指 (2分) ‎ ‎ (2)诗作一、二两句运用哪种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3分) ‎ ‎ ‎ ‎ ‎ ‎ ‎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 ‎ ‎ ‎ 四、背诵默写(10分)‎ ‎14.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到中流击水, ?‎ ‎(3)到了颓圮的篱墙, 。‎ ‎(4)揉碎在浮藻间, 。‎ ‎(5)寻梦?撑一支长篙, 。‎ ‎(6)芭蕉不展丁香结, 。‎ ‎(7)失其所与, 。‎ ‎(8)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9)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 ‎(10) ,大礼不辞小让。‎ 五、现代文阅读(19分)‎ 汪 大 娘 张中行 ‎①汪大娘,旗人,是我城内故居主人李家只管做饭的佣人。我三十年代末租居李家,开始认识汪大娘。‎ ‎②那时她四十多岁,中等身材,偏于瘦;朴实,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很少嘻笑,但持重中隐藏着不少温和。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像有些妇女一样,过日子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不记得她有请假回家的事,大概男人早已作古了吧。有个女儿住在永定门外,像是也少来往。李家人不少,夫妇之外,子二女三,逐渐都成婚传代,三顿饭,活儿不轻。‎ ‎③汪大娘的行事,勤勉,不稀奇,稀奇的是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她主一家衣食住行的食政,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食,她管,别人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共同商讨,但最后要由她做主。具体说,是离开常轨不成,浪费不成。她刚来时,推想家里人可能感到不习惯,但汪大娘是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习惯的,日久天长,杂七杂八的习惯终于被她的正气憨气压服,只好都依她。‎ ‎④两三年前,我们夫妇往天津,见到李家的长媳张玉婷,汪大娘呼为大少奶奶的,闲谈,说到汪大娘,她说:“我们都怕她,到厨房去拿个碗,不问她也不敢拿。孩子们更不成,如果淘气,她看不过,还打呢。所以孩子们都不敢到厨房去闹。她人真好,一辈子没见过比她更直的。”‎ ‎⑤李家房子多,自己住正院,其余的房子大部分出租。门户多,住时间长的,跟汪大娘熟了,家里有什么事,她也管。‎ ‎ ⑥‎ 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是一年夏天,卫生的要求紧起来,街道主其事的人挨门挨户传达,要防四种病。如何防,第一,也许是唯一的要求,是记牢那四种病名,而且过两三天一定来查问。李家上上下下着了慌,是唯恐汪大娘记不住。小姐,少奶奶,以及上了学的孩子们,车轮战法,帮助汪大娘背。费了很大力量,都认为可以了。不想查问的人晚来一两天,偏偏先到厨房去问她。她以为这必是关系重大,一急,忘了。由严重的病入手想,好容易想起一种,说:“大头嗡。”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一个难关总算渡过去。‎ ‎⑦还有更大的难关,是她因为年高辞谢到女儿家养老、文革的暴风刮起来的时候。李家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然要深入调查罪状。汪大娘曾经是佣人,依常情,会有仇恨,知道得多,自然是最理想的询问对象。不幸这位汪大娘没学过阶级斗争的理论,又不识时务,所以总是答非所求。比如人家带启发性地问她:“你伺候他们,总吃了不少苦吧?”她答:“一点不苦,我们老爷太太待我很好。他们都是好人。连孩子们也不坏,他们不敢到厨房淘气。”不但启发没收效,连早已教她不要再称呼的“老爷太太”也冒出来了。煞费苦心启发的人哭笑不得,只好不再来,又一个难关平安渡过去。‎ ‎⑧汪大娘的年高辞谢是被动的,她舍不得走,全院的人也都舍不得她走。为了表示欢送,李家除了给她一些钱外,还让孩子们带她到附近的名胜逛逛。一问,才知道她年及古稀,还没到过故宫。我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听到这件事,反而有些轻微的黍离、麦秀之思,秀才人情,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那几天,汪大娘将要离去成为全院的大事,太太们和老太太们都找她去闲谈,问她女儿的住址,说有机会一定去看她。‎ ‎⑨我们也抄来住址。但不凑巧,还未成行时,文革的大风暴来了。其后是自顾不暇,几乎连去看看的念头也消灭了。一晃十几年过去,风停雨霁,人人有了明天还可以喝清茶看明月的安全感,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她还健在吗?还住在她女儿那里吗?因为已经有了几次叩门“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伤痛经验,我们没有敢去。‎ ‎⑩但她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总在我们心中徘徊;还常常使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 ‎ (选自陕西大学出版社张中行著《柴门清话》,有删改)‎ ‎15.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汪大娘的“正直”?(8分)‎ ‎ ‎ ‎ ‎ ‎16.简析⑨自然段对人物刻画和表现主旨的作用。(5分)‎ ‎ ‎ ‎ ‎ ‎17.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提出一个读书明理可信程度的问题?(6分)‎ ‎ ‎ ‎ ‎ 六、 作文(70分)‎ ‎18.请对“ 消息传来,教室里静极了”这句话进行相关补充联想,展开描写。要求:合理想象,补齐消息内容,要有场景和心理描写,150字左右。(10分)‎ ‎19.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巴金曾说:“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大量的养料。文学作品用形象打动了我的心,把我的思想引到较高的境界。艺术的魅力使我精神振奋,作者们的爱憎使我受到感染。……我如饥似渴地读着平凡的人物,日常的生活,纯真的感情,高尚的情操,激发了我的爱和我的同情。不知不觉中我逐渐改变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优秀的作品给了我生活的勇气,使我看到理想的光辉,前辈作家把热爱生活的火种传给我,我也把火种传给别人,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光明。”‎ 上面的文字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得抄袭或套作。‎ 泉港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 D略 2. C( A. 萃火-淬火 冷寞—冷漠 B. B笙萧—箫 D.典压-典押 )‎ 3. B(“独立”指不依靠别人,强调自主性。“独力”指单独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强调自己的力量。“寥廓”和“辽阔”都有“广阔”之意,但使用对象不同,“寥廓”指(天空等)高远空旷。“辽阔”指地域广阔、空间宽广。)‎ 4. C(A,“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与“是……结果”不搭配;B,“根据《河南商报》和河南——百度联合发起的网络调查显示”杂糅;D,成分残缺,在“择优录取”后加“措施”,“鼓励”改为“形成”或去掉“的好风气”。)‎ 5. D (依词牌的形式可知答案)‎ ‎6. C(羽声表现激愤或高昂的情绪。)‎ ‎7.C(意动,以……为怪)‎ ‎8. D(A按照/来,B被/发出,C他的/商量或希望语气)‎ ‎9. B(为名次活用作动词 ,ACD为名次活用作状语)‎ ‎10.B(判断句,其余三句为状语后置句)‎ ‎11.D略 ‎12.⑴第二天在公堂上摆出天子的画像,率众将士朝拜,人人都哭了。(“明日”“帅”“朝”各1分)‎ ‎⑵这以后又在夜里从城墙上放下人来,贼兵觉得好笑没有防备。(“其”“缒”“设备”各1分)‎ (3) 略(“行李”“乏困”各1分)‎ ‎(4)略(“顷之”“迟”各1分)‎ ‎13.(1)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主动担负起田间和家庭的农活。(2分)‎ ‎ (2)诗人写的是农村见闻,以白描的手法(1分),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2分)‎ ‎(3)童学种瓜有两点意义,一是表明农家孩子从小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1分)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1分)很明显,作品中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向往之情。(1分)‎ ‎14.略 ‎15.①以“常理” 主主家的食政,不顾及杂七杂八的习惯;②主家的孩子淘气她都敢打;③同院其它租赁户家中有什么事她也管。④文革中面对调查,不为逢迎而保身,实事求是说真话。(一点2分)‎ ‎16.①作为同院住户抄来地址以备看望,十几年后,一旦“风停雨霁”,仍然想起她(1分),从侧面(1分)表现汪大娘的可敬(1分);②揭示了文革对正常秩序和人性、人身的戕害。(2分)‎ ‎17.①汪大娘虽未读书,但能明白为人常理,恪守人生正道;②对比汪大娘,对许多(在政治运动中)为一己之利而混淆黑白、颠倒是非、丧失良知的读书人的叩问;③启发人反思人性、人生的根本之理,警醒人们不要违背了读书初衷。(每个要点2分。)‎ ‎18.消息内容4分,考查学生大胆合理的联想想象;场景描写和心理描写各3分;综合酌情给分,共10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