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1-06 发布 |
- 37.5 KB |
- 3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广西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 广西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考试范围:必修2一~四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1分)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图一骨耜 图二铁犁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2.(1分)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3.(1分)《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 ①人烟稀少 ②耕作技术落后 ③商品交换不发达 ④贫富分化的程度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4.(1分)明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 ) A.民营丝织业的兴盛 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 C.官营手工业占据优势 D.制瓷业的兴盛 5.(1分)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道:“素胚的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歌中所涉及的这种瓷器质量最好的应该出自 A.宋代景德镇的官窑 B.宋代景德镇的民窑 C.明代景德镇的民窑 D.明代景德镇的官窑 6.(1分)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工人 商人、工场主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7.(1分)《株洲晚报》报道:2011年5月12日下午,株洲市民冯小姐在家乐福购物时遭遇“误导性价格标示”——其所购买的某品牌油壶标价为7.9元,实际结账时却变成了10元。事实上,此前国家计委、国家物价局等曾多次发布条文,要求商品销售要实行明码标价。这一行为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 ) A.秦朝 B.春秋战国 C.汉朝 D.明清 8.(1分)“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下列哪一城市 A.唐都长安 B.北宋开封 C.南宋临安 D.元朝大都 9.(1分)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现了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致庸的传奇一生,这一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的历史条件主要有 ①政府放弃了歧视商人的政策 ②商业市镇兴起,城镇经济繁荣 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 ④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广泛使用白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1分)《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 11.(1分)顺治年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材料表明 A.中国开始实行“海禁”政策 B.“迁海令”是为了抵御西方殖民侵略 C.中国民间正常赴海外经商的路径被禁绝 D.“迁海令”是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产物 12.(1分)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进入近代以后,“耕”与“织”逐步分离,这一现象根本原因是 ( ) A.工商业迅速发展 B.民族工业的兴起 C.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 D.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13.(1分)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象是 A.实业救国 B.农业衰退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14.(1分)1901~1905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数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B.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C.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15.(1分)2007年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大染坊》叙述了20世纪初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发展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老板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唱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A.主人公出身低微 B.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C.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 D.商场上的尔虞我诈 16.(1分)下表是1920~1936年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与民族工业资本的产值比较表。该表反映的现象,直接说明 项目 1920年产值(亿元) 1936年产值(亿元) 1920~1936年均增长(%) 官僚资本 1.84 2.22 1.18 民族工业资本 2.51 16.32 12.41 A.民族工业遭遇重大挫折 B.官僚资本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成为经济主体 17.(1分)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至1944年,其工厂占了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63%(如下表所示)。这种历史现象( ) A.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体现 B.标志着当时中国的社会重心西移 C.使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 D.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8.(1分)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成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A.人民公社好 B.把大跃进的战鼓敲得更响 C.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D.农民领取承包合同书 19.(1分)右图是“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发行的股票。在股票的背面盖有“1955年度股息红利及1956年一、二季度定息发讫”的印章。印章中“股息红利”到“定息”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企业( ) A.经营效益的变化 B.分配制度的变化 C.生产方式的变化 D.所有制性质的变化 20.(1分)上海曾有个资本家说:“现在搞厂容易了,过去要和杜月笙、流氓、警察打招呼,现在不同了,销售有百货公司,配料有轻工业部,贷款有人民银行,还有党、团、工会搞增产节约,我们好做事了。”这反映当时( ) ①资本家的经营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 ②资本家已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③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加强 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1分)2006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代表们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话题展开热烈讨论。有代表强调,我们一定要吸取历史的教训,警惕新农村建设刮起“大拆大建设”。其中“历史的教训”主要指下列哪一事件 A.新中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22.(1分)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两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两个时期改变组织的方式分别是 A.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3.(1分)下表是我国1961年至1962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 年份 国民经济比例(%)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60 21.8 26.1 52.1 1962 33.8 30.3 36.3 A.新中国已经建成工业化国家 B.工业化建设严重受阻 C.农业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调整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趋于合理 24.(1分)1960年底,毛泽东针对造成当时经济困难的原因明确提到“人祸”的问题,并且明确指出:这人祸不是敌人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人祸”是指 A.长期战争的破坏 B.混进党内的阶级敌人的破坏 C.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禁运 D.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 25.(1分)1962年到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年严重困难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A.中国共产党开始纠正“左”倾错误 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八字方针”在农村取得了一定成效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26.(1分)某同学在研究中华老字号“张一元”的过程中,打乱了大事年表,其正确的顺序是 ①公私合营②利用刚进入中国不久的电影进行广告宣传 ③成立北京市“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④恢复“张一元茶庄”的名称 A.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27.(1分)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28.(1分)下图是小雨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时搜集的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的现象,出现在( ) A.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革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29.(1分)下列对联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十载寒风浸岁月百春凋谢,一朝风雨洗家乡万木峥嵘” 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④“粮补机补肥补助农民幸福,医保社保低保保百姓平安”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④② D.③①②④ 30.(1分)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停,与同年10月22日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惊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充分说明当时社会 A.中国女性逐渐摒弃落后的封建观念 B.清王朝彻底没落了 C.法院的权力已高于皇权 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确立 31.(1分)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 A.上海人愚昧、落后 B.上海人善于吸收外来先进事物 C.上海开始了生活的近代化 D.上海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32.(1分)1925年,一位外国游客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有 A.报童叫卖《申报》创刊号 B.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C.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 D.摩登女郎身着旗袍吃西餐 33.(1分)“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如果去北平出差也可以选择乘坐飞机 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34.(1分)下列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是 A.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B.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 C.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D.菜蓝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 35.(1分)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也会有差异。对哥伦布航行到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人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认识。下列用词正确反映了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发现;侵犯;文明相遇 B.文明相遇;发现;侵犯 C.侵犯;发现;文明相遇 D.发现;文明相遇;侵犯 36.(1分)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素材主要有:“从工场到工厂”、“火烧圆明园”、“洋务运动”、“逐渐缩小的世界”等。其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晚清政府的自救 B.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C.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37.(1分)1957年7月31日,《浙南大众报》发文说: “‘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已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桶,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抱着狐狸精当美女’,恋恋不舍。”上述材料说明( ) A.文章作者极力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B.“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经济发展要求 C.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 D.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38.(1分)袁庚(1917-2016年),被誉为“改革先锋”。1979年他开始担任深圳特区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时,曾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极具争议的口号。此口号 A.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B.体现了经济特区开拓创新的实干精神 C.突破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D.最早打破“吃大锅饭”的体制弊端 39.(1分)以下是近代不同时期两国某项指标的统计数字。据所学知识判断该组数据呈现的是 A.殖民地面积,单位是平方千米 B.商船运载能力,单位是吨 C.手工工场数量,单位是家 D.武装部队规模,单位是人 40.(1分)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①④②③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④①③② 41.(1分)2007年央视开篇大剧《贞观长歌》艺术地再现了“贞观之治”的历史。假如你生活在贞观年间的长安,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A.在市中心的娱乐场所——勾栏、瓦肆中休闲消费 B.在东市或西市购物时发现由市令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C.人们用纸币“交子”购买商品 D.可以在逛夜市时品尝各种小吃 42.(1分)读下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辛亥革命的胜利,扫除了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C.民国政府颁布了若干发展经济的政策 D.反帝爱国斗争的有力推动 43.(1分)下表反映了我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前半期的发展状况,不属于其发展原因的是 A.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D.国民政府推行经济统制政策 44.(1分)在中国大地上,出现近代机器生产的企业先后顺序是 ①洋务企业 ②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③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④外商企业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④①③② D.③①④② 45.(1分)某资料记载了下面地名的变迁: 1960年,湖北省黄冈地区鄂城县石山人民公社七里界大队第五小组; 1983年,湖北省黄冈地区鄂城县石山乡七里界村第五小组; 2001年,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石山镇七里界街道5号。 根据这一记载,不能推断出该地区 A.经济体制的改变 B.所有制性质变化 C.产业结构的调整 D.城市化进程加快 46.(1分)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腿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倡导婚姻自由 B.易服、废止缠足 C.全盘西化 D.反清革命 47.(1分)对以下四份报刊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②与④代表不同的政治派别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与④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C.新中国成立后,②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舆论阵地 D.③属于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 48.(1分)17-18世纪荷、英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 ①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②加速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③为资本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 ④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49.(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请从材料一的三幅图中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趋势。 材料二 证券化技术最早出现在1262年的威尼斯。那时,意大利的城邦国家由于战争的开支不断上升,而王权又受到公民一定的约束,不能随意向老百姓加税,必须拿未来的政府税收做抵押向民间借债。为保证债券的信用,必然要求对王权进行约束,这又促进了民权与法制的发展。 随着中世纪后期西欧商业的快速发展,跨地区的贸易上升极快,催生了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商业信用票据的出现。在殖民扩张活动中,英国的冒险家为解决资金问题和分散风险,通过民间参股融资的方式,建立起“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并发展起了股票市场。这不仅保证商人有其独立经营海洋贸易的空间,也为英国后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公司组织形式上的准备。在金融体系支撑下的海洋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势力格局,新兴的富有商人成为17世纪进一步制度变革的主力军。 ——摘编自陈志武著《金融的逻辑》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证券化技术最早出现在威尼斯的的原因。并以英国为例说明金融制度创新对西方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1853年清政府尝试过内债,在山西、广东等省,议行“劝借”……“规定如能自一万捐至数万、十万两者,随时由官府按照银数,立即奏请奖励。如有不愿请奖者,除由官府按数给予借贷印票,分年归还外,仍按照银数多寡,分别建坊给匾,以示优奖”。……内乱结束之后,各省借口“库款支拙”改由官府奏请给奖,有些绅商则由朝廷以官爵进行偿付。……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想发行“昭信股份”国债时几乎无人问津。 ——摘编自陈志武《治国的金融之道》 (3)根据村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清政府发行国债的背景及其特点。为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还想发行国债时却几乎无人问津? (4)结合上述历史材料,概括货币(政策)变化与当时社会之间的关系。 六、开放题 5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 时间 政策 内涵 西周 井田制 由氏族社会土地公有制演变而来,公田由村社成员共同耕种,收获归国家,私田的使用权归村社成员。 北魏 均田制 将国家土地分给无地少地农民使用,确保国家财政收入。 宋代 “不抑兼并” 法律保障土地自由买卖,鼓励民众垦荒作为私产。 明代 鱼鳞图册 州县详细记录土地面积、土质、田主、税则高低。 20世纪初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将来地价上涨,现价归地主,上涨部分归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农业合作化 以合作社将分散的小农组织起来,土地归合作社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的前提下,将经营权分给农民个体使用,允许农民有一定的分配自主权。 ——根据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关联信息,就它们的内在关系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七、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51.(15分) 材料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极端不合理是造成中国农民贫困化的根本原因。南京国民改府成立之初,虽然做了一些努力和工作,但农村土地关系恶化的势头仍没能遏制住,农村经济日盖走向崩溃。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土地法》,规定:中华民国的土地属于国民全体。其经人民依法取得私有权者,为私有土地。“以自耕作为目的。约定支付地租,使用他人之农地者,为耕地租用。”凡可通运之水道、天然形成而为公共需用之湖泽、市镇区域之水道湖泽。其四周相当范围内之公有土地,一律不得私有;政府时于私有土地,得斟酌地方需妥、土地种类及土地性质,经中央地政机关核定后别限制个人或团体所有土地面积之最高额。 ——整理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土地法》颁布的目的及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南京国民政府《土地法》进行简评。 2020春季期高一历史3月线上月考卷答案 一、单选题 1.(1分)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图一骨耜 图二铁犁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答案】B【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骨耜和铁犁都是中国古代农业耕作工具,所以这直接可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不是经营方式的变化;C选项错误,材料中两幅图片涉及的都是古代农业的发展,与其他行业无关,无法体现经济结构的变化;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正确答案为B选项。 2.(1分)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答案】C【详解】 据材料“人生有三宝,丑妻海地破棉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丑妻破棉袄”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薄地”反映了小农经济农耕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将农业和其它行业进行比较,不能体现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也无法体现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情况,不能反映商品经济极端落后,故D项不符合题意。 3.(1分)《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 ①人烟稀少 ②耕作技术落后 ③商品交换不发达 ④贫富分化的程度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A 试题分析:过材料可理解到,司马迁记载了汉代时江南地区经济落后,还是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人烟稀少,“不待贾而足”,商品交换不发达,“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说明贫富差距很小。据此①②③④ 都正确,本题选A项。 考点:汉代江南地区的发展 点评:从材料可以看出,汉朝初年代江南地区发展还是很落后的,这段出自司马迁《史记》的史料是我们研究汉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史料。在汉朝末年,三国分裂,社会动荡,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得到初步的开发。 4.(1分)明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 ) A.民营丝织业的兴盛 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 C.官营手工业占据优势 D.制瓷业的兴盛 【答案】A【详解】 “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说明当时苏州城从事纺织业的手工业者较多,即当时民营手工业兴盛,选项A正确;从“比屋”“比户”可知这是民营手工业,而非官营,排除B;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选项C排除;材料未涉及制瓷业,排除D。 5.(1分)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道:“素胚的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歌中所涉及的这种瓷器质量最好的应该出自 A.宋代景德镇的官窑B.宋代景德镇的民窑 C.明代景德镇的民窑D.明代景德镇的官窑 【答案】D材料中的歌词出自歌曲《青花瓷》。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朝,排除AB;其精品出自明朝景德镇的官窑,故选D。一般而言,民窑是生产民间消费品,质地不如官窑,故排除C。 6.(1分)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工人 商人、工场主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 【答案】D【解析】【详解】由表格中工场工人和商人、工场主的数据可知,此时该地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地是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即苏杭地区,故D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而汉代、唐代以及宋代均没有资本主义萌芽,故ABC错误。 7.(1分)《株洲晚报》报道:2011年5月12日下午,株洲市民冯小姐在家乐福购物时遭遇“误导性价格标示”——其所购买的某品牌油壶标价为7.9元,实际结账时却变成了10元。事实上,此前国家计委、国家物价局等曾多次发布条文,要求商品销售要实行明码标价。这一行为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 ) A.秦朝 B.春秋战国 C.汉朝 D.明清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秦朝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选项A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尚未要求商品销售明码标价,选项B排除;选项C、D不符合题干中限定“最早”,排除。 8.(1分)“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下列哪一城市A.唐都长安B.北宋开封C.南宋临安D.元朝大都 【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可知,大街小巷都有商业活动,夜市、晓市都出现;结合所学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故B正确;据所学可知,唐朝实行坊市分离,商业活动有时间限制,A错误;据材料所问最早出现,而南宋晚于北宋,C错误;据所学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的空间和时间限制,D错误。 9.(1分)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现了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致庸的传奇一生,这一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的历史条件主要有 ①政府放弃了歧视商人的政策 ②商业市镇兴起,城镇经济繁荣 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 ④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广泛使用白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D【解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农产品商业趋势加强,市镇经济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生产领域内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故②③④表述正确,①表述不符合史实,错误,根据题意选D,ABC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0.(1分)《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主张要将农民约束在土地之上,这样社会才会安定。这是重农抑商的理论依据。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民贵君轻的信息,排除A;施行仁政和题意无关,排除C;闭关锁国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D。 是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11.(1分)顺治年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材料表明 A.中国开始实行“海禁”政策 B.“迁海令”是为了抵御西方殖民侵略 C.中国民间正常赴海外经商的路径被禁绝 D.“迁海令”是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产物 【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明代就已经实行了海禁政策,故A项错误;“迁海令”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迁海令”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物,故D项错误;海禁政策禁止民间对外贸易,故C项正确。 12.(1分)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进入近代以后,“耕”与“织”逐步分离,这一现象根本原因是 ( ) A.工商业迅速发展 B.民族工业的兴起 C.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 D.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C【解析】【详解】 耕织分离是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而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根本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导致,选项C正确;自然经济解体促进工商业发展,选项A不是原因,排除;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兴起,而鸦片战争以后“耕”与“织”已经开始分离,选项B排除;资本主义萌芽在近代因为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而被扼杀,选项D排除。 13.(1分)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象是 A.实业救国B.农业衰退C.重利轻义D.重商轻农 【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故A正确。 14.(1分)1901~1905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数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B.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C.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答案】C【详解】本题的重点落在对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的掌握上。甲午战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不得不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所以C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以失败告终,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有限,A、B排除;D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排除。 15.(1分)2007年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大染坊》叙述了20世纪初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发展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老板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唱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A.主人公出身低微B.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C.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D.商场上的尔虞我诈 【答案】C【解析】 根据材料“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可知,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本国封建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这是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主人公不善经营,而是强调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排除A。B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不符,材料强调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商场上的尔虞我诈,而是强调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D。 16.(1分)下表是1920~1936年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与民族工业资本的产值比较表。该表反映的现象,直接说明 项目 1920年产值(亿元) 1936年产值(亿元) 1920~1936年均增长(%) 官僚资本 1.84 2.22 1.18 民族工业资本 2.51 16.32 12.41 A.民族工业遭遇重大挫折 B.官僚资本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成为经济主体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解答此题要注意分析表格的内容,同时注意时间“1920~1936年”。依据所学可知,1920~1936年这一时期,主要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表中的数据说明了这一点。近代的中国,经济主体依然是自然经济。所以应选C。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曲折发展 17.(1分)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至1944年,其工厂占了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63%(如下表所示)。这种历史现象( ) A.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体现B.标志着当时中国的社会重心西移 C.使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D.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及“1937”至“1944”该地区工厂数量增长的现象,结合抗战历史的史实说明,随着战争的扩大,大量民族企业西迁,以及国民政府大力发展西部经济、特别是国防军事企业,以奠定国家的战备基础,B符合题意;A为1927年开始开展,时间与题干不符;C不符合本题的主旨,排除;D在“一五”计划实施之后实现,时间与题干不符。 18.(1分)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成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A.人民公社好 B.把大跃进的战鼓敲得更响 C.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D.农民领取承包合同书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建国后,在1950-1952年首先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农民拥有所有权。1953-1956年实行农业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土地所有权由农民私有变为集体所有,选项C正确。随后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改变了土地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选项A、D排除。大跃进主要体现在工业大跃进,与土地所有权无关,选项B排除。 【点睛】 掌握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制度的变迁,从1950-1952年首先实行土地改革,将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1953—1956年将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土地所有权不变,土地经营权归集体;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改变土地所有制,农民掌握土地经营权。 19.(1分)右图是“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发行的股票。在股票的背面盖有“1955年度股息红利及1956年一、二季度定息发讫”的印章。印章中“股息红利”到“定息”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企业( ) A.经营效益的变化 B.分配制度的变化 C.生产方式的变化 D.所有制性质的变化 【答案】D【解析】【详解】 根据“1956年一、二季度定息发讫”的印章”并结合所学,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故D项正确。 20.(1分)上海曾有个资本家说:“现在搞厂容易了,过去要和杜月笙、流氓、警察打招呼,现在不同了,销售有百货公司,配料有轻工业部,贷款有人民银行,还有党、团、工会搞增产节约,我们好做事了。”这反映当时( ) ①资本家的经营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 ②资本家已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③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加强 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资本家仍然存在,②与题干不符,含有②的选项错,故C项正确。规律技巧总结:对材料型选择题,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对其进行准确分析。从由题干材料得出的信息可以看出:一方面资本家正常存在;另一方面国家支持资本家的正常生产,实行统购包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从材料组合项看,①③④与题干当时的历史背景相吻合,即已开始实行初级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但改造尚未完成。 考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洋务运动 21.(1分)2006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代表们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话题展开热烈讨论。有代表强调,我们一定要吸取历史的教训,警惕新农村建设刮起“大拆大建设”。其中“历史的教训”主要指下列哪一事件 A.新中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答案】C【解析】据材料“我们一定要吸取历史的教训,警惕新农村建设刮起‘大拆大建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曾出现“左”倾错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业生产带来破坏,故“历史的教训”主要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故C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不属于农村建设的错误的表现,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也不属于“历史的教训”,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也不属于农村建设的错误和教训,故D项错误。故选C。 22.(1分)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两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两个时期改变组织的方式分别是 A.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B【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是指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其特点是“一大二公”,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改变组织方式”是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的责、权、利结合起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大发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不符合“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故AD项排除;土地改革不符合“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故排除C项。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名师点睛】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⑴初期有益的探索----56年中共八大制定正确决策: ①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②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③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⑵失误-----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58年“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①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②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③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⑶纠“左”调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3.(1分)下表是我国1961年至1962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 年份 国民经济比例(%)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60 21.8 26.1 52.1 1962 33.8 30.3 36.3 A.新中国已经建成工业化国家B.工业化建设严重受阻 C.农业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调整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趋于合理 【答案】D【解析】1960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得到有效调整, 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趋于合理,故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此表只是反映了农轻重比例变化情况,无法反映经济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1978年后实行,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排除; 24.(1分)1960年底,毛泽东针对造成当时经济困难的原因明确提到“人祸”的问题,并且明确指出:这人祸不是敌人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人祸”是指 A.长期战争的破坏B.混进党内的阶级敌人的破坏 C.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禁运D.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 【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中共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紧接着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使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故D项符合题意。A项,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并未发动战争,排除。B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为全国性运动,与阶级敌人的煽动破坏无关,排除。C项,60年代国民经济困难与西方的封锁禁运无关,排除。 25.(1分)1962年到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年严重困难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A.中国共产党开始纠正“左”倾错误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八字方针”在农村取得了一定成效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答案】C【解析】【详解】 1962年到1965年,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是1960年提出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效果,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始纠正“左”倾错误,排除A;1978年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B错误;当时农村仍然实行人民公社体制,生产关系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62年到1965年”“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联系所学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影响分析解答。 26.(1分)某同学在研究中华老字号“张一元”的过程中,打乱了大事年表,其正确的顺序是 ①公私合营②利用刚进入中国不久的电影进行广告宣传 ③成立北京市“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④恢复“张一元茶庄”的名称 A.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D.②③①④ 【答案】A【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公私合营是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 年);②中国最早拍摄电影是在1905年;③成立公司应在1992年;④恢复名称是在改革开放后不久。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7.(1分)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D.资源丰富 【答案】B【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城市定为经济特区,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使这些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28.(1分)下图是小雨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时搜集的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的现象,出现在( ) A.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革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答案】D材料中出现三资企业,说明是改革开放之后,D正确;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革时期均不存在三资企业,选项A、B、C排除。 29.(1分)下列对联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十载寒风浸岁月百春凋谢,一朝风雨洗家乡万木峥嵘” 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④“粮补机补肥补助农民幸福,医保社保低保保百姓平安”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④② D.③①②④ 【答案】D【解析】【详解】 根据所学,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②“十载寒风浸岁月百春凋谢,一朝风雨洗家乡万木峥嵘”是指文革结束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是指新中国成立; ④“粮补机补肥补助农民幸福,医保社保低保保百姓平安”是新时期的内容。故按排序D项正确。 30.(1分)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停,与同年10月22日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惊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充分说明当时社会 A.中国女性逐渐摒弃落后的封建观念B.清王朝彻底没落了 C.法院的权力已高于皇权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确立 【答案】A【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停,与同年10月22日与溥仪解除婚约。”可得出近代中国女性的思想有所解放,封建观念有所改变,故A项符合题意。 31.(1分)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 A.上海人愚昧、落后B.上海人善于吸收外来先进事物 C.上海开始了生活的近代化D.上海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答案】C【解析】【详解】 上海市民从排斥电灯、自来水,到逐渐采用并称赞,说明电灯、自来水等在上海日益普及,说明上海开始了生活近代化,选项C正确;上海人从排斥近代事物到广泛使用,说明这是思想上的转变过程,不能说明上海人愚昧落后,但从一开始的排斥近代事物也证明上海人并不是积极吸收外来事物,因此选项A、B排除;材料未将上海和其它地区对比,因此不能得出上海走在前列的结论,排除D。 32.(1分)1925年,一位外国游客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有 A.报童叫卖《申报》创刊号B.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C.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D.摩登女郎身着旗袍吃西餐 【答案】A【解析】【详解】 《申报》创刊号创立于1875年,此时不是创刊号,A错误,符合题意;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民国时期出现,B正确;轮船1872年来到中国,C正确;西餐是鸦片战争之后来到中国,D正确。 33.(1分)“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如果去北平出差也可以选择乘坐飞机 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答案】D【解析】【详解】 据所学可知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的,故1943年的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电视节目的说法是错误的,D正确;西服、婚纱、西式教堂都是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的,故1943年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是符合实际的,A错误;咖啡馆、西餐厅是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的,而电影1896年上海就进行了电影放映,B错误;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自行车十九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中国的民航事业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故C错误。 34.(1分)下列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是 A.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B.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 C.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D.菜蓝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粮票、肉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粮食产量提高,生活物资日益丰富,粮票、肉票已取消;上山下乡、样板戏是“文革”期间的现象,改革开放后,上山下乡已停止,样板戏的叫法已取消。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物质生活的变化 35.(1分)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也会有差异。对哥伦布航行到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人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认识。下列用词正确反映了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发现;侵犯;文明相遇 B.文明相遇;发现;侵犯 C.侵犯;发现;文明相遇 D.发现;文明相遇;侵犯 【答案】A【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新航路开辟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可知,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视欧洲以外的区域为野蛮荒凉之地,故新航路开辟为发现;美洲人从社会道德观念出发,自己深受其害,视新航路开辟为侵犯;如果从全球史观看,新航路的开辟则是两种文明的相遇。所以应选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评价 36.(1分)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素材主要有:“从工场到工厂”、“火烧圆明园”、“洋务运动”、“逐渐缩小的世界”等。其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晚清政府的自救 B.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C.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答案】B【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个主题应该体现了工业文明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答案选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37.(1分)1957年7月31日,《浙南大众报》发文说: “‘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已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桶,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抱着狐狸精当美女’,恋恋不舍。”上述材料说明( ) A.文章作者极力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B.“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经济发展要求 C.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 D.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看,当时仍有一些地区存在着“包产到户”现象,这一经营方式不被一部分人认可。即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人民公社化运动”始于1958年;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包产到户”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发展;题干信息并未阐述农业合作化运动对生产力的影响。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农业合作化运动 38.(1分)袁庚(1917-2016年),被誉为“改革先锋”。1979年他开始担任深圳特区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时,曾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极具争议的口号。此口号 A.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 B.体现了经济特区开拓创新的实干精神 C.突破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D.最早打破“吃大锅饭”的体制弊端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信息可以得出该口号体现了开放之初深圳特区积极创新,倡导实干的精神,故B正确;中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1984年开始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错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故C错误; 最早打破“吃大锅饭”的体制弊端指的是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原来的人民公社化体制,与题意不符,故D 错误。 39.(1分)以下是近代不同时期两国某项指标的统计数字。据所学知识判断该组数据呈现的是 A.殖民地面积,单位是平方千米B.商船运载能力,单位是吨 C.手工工场数量,单位是家 D.武装部队规模,单位是人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表格中时间“1570 年”“1670 年”“1780 年”以及对应的国家“荷兰”“英国”,结合所学知识,16世纪荷兰从西班牙获得独立之后,成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发展成为17世纪航海和贸易强国。荷兰的商船数目超过欧洲所有国家商船数目总和,被誉为“海上马车夫”。所以答案选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荷兰的殖民扩张 40.(1分)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①④②③B.②④③①C.④②③①D.④①③② 【答案】B【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在明朝,②是在春秋,③是在宋朝,④是在唐朝,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顺序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顺序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顺序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解题关键在于对不同朝代商业发展情况、手工业成就的熟练掌握。 41.(1分)2007年央视开篇大剧《贞观长歌》艺术地再现了“贞观之治”的历史。假如你生活在贞观年间的长安,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A.在市中心的娱乐场所——勾栏、瓦肆中休闲消费 B.在东市或西市购物时发现由市令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C.人们用纸币“交子”购买商品 D.可以在逛夜市时品尝各种小吃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唐朝时,对市的设置有严格的限制,没有出现夜市和私家店铺,商业被控制在东西两市,故选B而排除D;瓦肆作为市里的娱乐场所出现于宋代,故排除A;纸币交子也出现在北宋,故排除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前期商业的发展 42.(1分)读下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辛亥革命的胜利,扫除了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C.民国政府颁布了若干发展经济的政策 D.反帝爱国斗争的有力推动 【答案】A【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分析图片可知,1921年与1912年相比,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大幅度增加,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这是因为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所以本题选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43.(1分)下表反映了我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前半期的发展状况,不属于其发展原因的是 A.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D.国民政府推行经济统制政策 【答案】D【解析】【详解】 表格显示1933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主要是国民政府成立后实行推动经济发展措施导致,D正确;A、B和C时期是1912-1919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排除。 44.(1分)在中国大地上,出现近代机器生产的企业先后顺序是 ①洋务企业 ②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③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④外商企业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 C.④①③② D.③①④② 【答案】C【解析】【详解】 洋务企业是19世纪60-70年代产生;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是抗日战争时期产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晚于洋务运动企业, 外商企业是鸦片战争之后最早产生的企业,依据时间排序,C正确。 45.(1分)某资料记载了下面地名的变迁: 1960年,湖北省黄冈地区鄂城县石山人民公社七里界大队第五小组; 1983年,湖北省黄冈地区鄂城县石山乡七里界村第五小组; 2001年,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石山镇七里界街道5号。 根据这一记载,不能推断出该地区 A.经济体制的改变B.所有制性质变化 C.产业结构的调整D.城市化进程加快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自1960年—2001年地名虽历经时代变迁,但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并未改变,从地名的变化可以看出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AD不选;材料虽然没有体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最佳选B。 考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探索·农村的改革 【名师点睛】本题以材料为依托,可以通过时间和史实判断。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可以考查不同阶段的史实和影响。 46.(1分)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腿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倡导婚姻自由B.易服、废止缠足C.全盘西化D.反清革命 【答案】B【解析】 材料中的“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反映的是服饰的变化;“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反映的是废止缠足。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 47.(1分)对以下四份报刊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②与④代表不同的政治派别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与④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C.新中国成立后,②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舆论阵地 D.③属于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 【答案】B【解析】【详解】 ②是代表中国共产党,④代表的是国民党,A正确;《人民日报》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纸,B错误,符合题意;②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创办报纸,成为中国共产党主要舆论阵地,C正确;《民报》是辛亥革命时期报刊,宣传三民主义思想,D正确。 48.(1分)17-18世纪荷、英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 ①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②加速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③为资本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 ④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④ 【答案】B【解析】【分析】 英法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给被殖民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故①正确;英法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加速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故②③都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故④错误。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49.(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请从材料一的三幅图中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趋势。 材料二 证券化技术最早出现在1262年的威尼斯。那时,意大利的城邦国家由于战争的开支不断上升,而王权又受到公民一定的约束,不能随意向老百姓加税,必须拿未来的政府税收做抵押向民间借债。为保证债券的信用,必然要求对王权进行约束,这又促进了民权与法制的发展。 随着中世纪后期西欧商业的快速发展,跨地区的贸易上升极快,催生了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商业信用票据的出现。在殖民扩张活动中,英国的冒险家为解决资金问题和分散风险,通过民间参股融资的方式,建立起“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并发展起了股票市场。这不仅保证商人有其独立经营海洋贸易的空间,也为英国后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公司组织形式上的准备。在金融体系支撑下的海洋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势力格局,新兴的富有商人成为17世纪进一步制度变革的主力军。 ——摘编自陈志武著《金融的逻辑》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证券化技术最早出现在威尼斯的的原因。并以英国为例说明金融制度创新对西方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1853年清政府尝试过内债,在山西、广东等省,议行“劝借”……“规定如能自一万捐至数万、十万两者,随时由官府按照银数,立即奏请奖励。如有不愿请奖者,除由官府按数给予借贷印票,分年归还外,仍按照银数多寡,分别建坊给匾,以示优奖”。……内乱结束之后,各省借口“库款支拙”改由官府奏请给奖,有些绅商则由朝廷以官爵进行偿付。……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想发行“昭信股份”国债时几乎无人问津。 ——摘编自陈志武《治国的金融之道》 (3)根据村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清政府发行国债的背景及其特点。为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还想发行国债时却几乎无人问津? (4)结合上述历史材料,概括货币(政策)变化与当时社会之间的关系。 【答案】(1)趋势:从贝币到金属货币,从金属货币到纸币;从多样性到统一性;从笨重到轻便;从自然属性到国家统一发行。(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5分) (2)原因:战争开支增大;王权受制约;政府向民间借债。(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给4分) 影响: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做了准备;促进了英国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制度革新奠定基础;促进民主法制的进步;(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 (3)背景:内忧外患冲击,政府财政危机严重;受西方近代金融制度的影响。(2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特点:将还贷与封赏、优奖等相结合,带有深厚的封建性。政府在国债发行中起主导作用;(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3分) 原因:19世纪中期发行的国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难,反而使政府丧失公信力,加剧统治危机。 (4)关系:货币(政策)的正确调整有利于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新兴经济的兴起,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相反则会带来社会危机 【解析】试题分析: (1)本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趋势,旨在考查解读图片信息,正确认知的能力。紧扣材料一图片信息“商代贝币”、“统一货币”、“北宋交子”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从实物货币到纸币、从多样性到统一性、从笨重到轻便、从自然属性到国家统一发行等。 (2)本问考查的是对金融制度创新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二信息“意大利的城邦国家由于战争的开支不断上升”、“而王权又受到公民一定的约束,不能随意向老百姓加税”、“必须拿未来的政府税收做抵押向民间借债”等,分析、认知,不难把握到答案。关于第二小问,紧扣材料二信息“这不仅保证商人有其独立经营海洋贸易的空间”、“也为英国后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公司组织形式上的准备”、“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势力格局”等,结合相关史实,重点注意从以下方面展开: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做了准备、促进了英国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促进民主法制的进步等,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3)本问考查的是19世纪中晚期清政府发行国债的相关状况,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准确归因的能力。关于“背景”,紧扣材料三信息“1853年”、“清政府尝试过内债”、“规定如能自一万捐至数万、十万两者,随时由官府按照银数,立即奏请奖励”等,分析、认知,不难把握到答案。关于“特点”,紧扣材料三信息“随时由官府按照银数,立即奏请奖励”、“分别建坊给匾,以示优奖”、“改由官府奏请给奖,有些绅商则由朝廷以官爵进行偿付”等,把握到以下方面:带有深厚的封建性、政府在国债发行中起主导作用。关于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19世纪中期发行的国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难、政府公信力丧失,统治危机加剧等,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4)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货币(政策)变化与当时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问属于开放性题型设问,没有标准答案。紧扣三则材料信息,注意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和认知。诸如,正确的货币政策调整有利于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新兴经济的兴起,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等,反之亦然,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货币的变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金融制度变革·概况及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概况;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清政府发行国债·概况及原因 六、开放题 5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 时间 政策 内涵 西周 井田制 由氏族社会土地公有制演变而来,公田由村社成员共同耕种,收获归国家,私田的使用权归村社成员。 北魏 均田制 将国家土地分给无地少地农民使用,确保国家财政收入。 宋代 “不抑兼并” 法律保障土地自由买卖,鼓励民众垦荒作为私产。 明代 鱼鳞图册 州县详细记录土地面积、土质、田主、税则高低。 20世纪初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将来地价上涨,现价归地主,上涨部分归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农业合作化 以合作社将分散的小农组织起来,土地归合作社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的前提下,将经营权分给农民个体使用,允许农民有一定的分配自主权。 ——根据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关联信息,就它们的内在关系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1 论题:防范严重贫富分化是近现代土地政策的重要特征。 论述: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思想,是为避免出现在西方日益明显化的贫富分化现象,他主张在保留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由国家参与土地收益的分配,从而避免社会革命。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实质上培育了大批的小农,但由于农民阶级的特性,中国很快再次出现土地兼并,进而造成贫富分化。1953年起,中国以合作社的形式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土地转变为集体所有,消除了土地兼并的前提,从而有利于贫富分化问题的解决。 综上,在中国这样的农业与人口大国,土地政策需要考量现实经济状况和民众需求,避免导致严重的贫富分化,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也符合社会治理发展的潮流。 示例2 论题:古代“抑制兼并”与“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均是特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 论述:北魏时期,由于长期战乱,大批土地荒芜,同时由于豪强控制、隐匿了大量人口,政府的财政收入受到严重限制。北魏颁布“均田令”,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使用,要求他们为国家提供赋役。到了宋代,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市场观念相对较为普及,而宋代人地矛盾又比较突出,前代的均田制早已瓦解,再加上宋代统治者对官僚士大夫较为温和,在这一时期不可能恢复“均田令”之类的限制土地交易的措施。于是宋代统治者顺应本时期的“国情”,提出“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综上,“抑制兼并”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都是与特定时期的国情相吻合的,政府政策不能抱残守缺,必须与时俱进,同时必须从社会治理的实效性来评价政策,而不是对它进行简单的道德判断。 【解析】【详解】紧扣设问中“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关联信息,就它们的内在关系拟定一个论题”。首先提取两条关联的信息。作为此题来讲,从表头“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并结合表格中“不抑兼并”,很容易选取“抑制兼并”与“不抑兼并”这组相关联的信息。其次,拟定论题。根据表格中文字会发现,中国古代有的时期“抑制兼并”,有的时期“不抑兼并”,概括得出论题:中国古代“抑制兼并”与“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第三进行论述。要结合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抑制兼并”或“不抑兼并”的具体史实进行,做到有理、有据,史论结合,语言简练而学科化,避免长篇大论和大白话。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主要强调“抑制兼并”与“不抑兼并”是时代的产物,政府的土地政策要根据国情来进行不断的调节,不可固守传统,要与时俱进。 七、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51.(15分) 材料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极端不合理是造成中国农民贫困化的根本原因。南京国民改府成立之初,虽然做了一些努力和工作,但农村土地关系恶化的势头仍没能遏制住,农村经济日盖走向崩溃。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土地法》,规定:中华民国的土地属于国民全体。其经人民依法取得私有权者,为私有土地。“以自耕作为目的。约定支付地租,使用他人之农地者,为耕地租用。”凡可通运之水道、天然形成而为公共需用之湖泽、市镇区域之水道湖泽。其四周相当范围内之公有土地,一律不得私有;政府时于私有土地,得斟酌地方需妥、土地种类及土地性质,经中央地政机关核定后别限制个人或团体所有土地面积之最高额。 ——整理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土地法》颁布的目的及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南京国民政府《土地法》进行简评。 【答案】(1)目的:恢复农村经济,巩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出租,严禁侵占公有土地,限定私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2)评价:规范了土地的使用和租用,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抑制土地兼并,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不能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也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从材料“农村经济日盖走向崩溃”,可见国民党颁布《土地法》是为了恢复农村经济,而最终是要巩固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第二小问, 从材料“人民依法取得私有权者,为私有土地……使用他人之农地者,为耕地租用”,可见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出租;从材料“公有土地,一律不得私有……经中央地政机关核定后别限制个人或团体所有土地面积之最高额。”,可见严禁侵占公有土地,限定私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2)从材料和当时的形势可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所谓《土地法》,一方面规范了土地制度,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局限性,不可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