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2-30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命题人:陈林正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 1.拜年是我国传统的春节习俗,通常在家族的祠堂进行。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行跪拜之礼,长辈端坐高堂,接受晚辈的祝福。拜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 A. 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B.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C. 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 D. 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把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关系和以宗族为纽带的分封制结合起来,故C项正确;官僚体制和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是从秦朝的郡县制开始的,故AB项排除;宗法制的作用就是协调和规范宗族关系,从而有利于缓解贵族政治下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故D项错误。 点睛:宗法制对中国的姓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都有一定的影响,高考对宗法制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上。比如2015年高考浙江卷就从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关系、家谱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以及宗法制中世袭的特点等角度考察宗法制及其影响。 2.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主要是指 A. 官员的职责经常变动并要受制于中央政府 B. 官员的任职地域经常变动 C. 官吏来源有一定社会性且由中央任免调遣 D. 所有官员完全听命于皇帝 【答案】C 【解析】 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材料“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的内在含义。君主专制的刚性即皇权专制至上,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实为选官的手段,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进入专制集权制度体系之内。 结合所学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做官,在维护君主专制的同时保证了官员的流动性。故选C项。A项不是选官手段体现;B项与选官无关;D项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不符合。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的正确理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举制,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选拔官吏的制度,通过考试成绩授予官职。科举制的实行,一方面使得下层地主也有条件通过努力进入到上层,另一个方面也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刚性和柔性的相结合。但是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本身就存在着弊端,随着时代的发展,弊端日益明显。总的来说科举制为历朝所沿用。 3.对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1.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 7.开面 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2.接折 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 8.交折 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3.见面 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9.月折 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4.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10.随手 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 5.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11.封柜 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6.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A. 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B. 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 C. 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D. 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中“章京”可判断为清朝,材料反映皇帝是奏折批改的中心环节,对大臣奏折有绝对的决定权,而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体现了皇权的强化,可见材料是对军机大臣的职责的阐述,故选A;B与题干无关,排除;材料只是反映档案管理周密的特点,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宰相分工问题,排除D。故选A。 4.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这样写道:“当雅典西端的普尼克斯山顶上升起通知召开人民议会的黑烟时,城邦农民便拄起拐杖,徒步走向邻近的雅典城去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这段话反映了( ) A. 雅典公民履行职责意在避免极少数人的暴政 B. 雅典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意识较强 C. 狭隘的城邦体制制约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D. 交通落后促使雅典民主制实行直接民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城邦农民便拄起拐杖”“徒步”“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等信息可知,题干强调的是雅典公民参政的意识很强,故B项正确,A项错误;C项错误,城邦体制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D项错误,雅典小国寡民的社会为直接民主提供了可能。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民主政治的摇篮·雅典民主的条件 5.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提到:“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该材料反映罗马法 A. 注重证据,讲究公正 B. 保护私有财产与政治权利 C. 成文法与习惯法并重 D. 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特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是在强调罗马法是注重实际证据的,“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是在强调一人犯法一人治罪,是在强调公正,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保护私有财产与政治权利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成文法逐渐代替了习惯法,所以成文法与习惯法并不是并重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材料中无从体现,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特点 6.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议出兵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的拨款,维多利亚女王同意对华宣战。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 英国的国王没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 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只对英王负责 D. 首相是国家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答案】A 【解析】 英国议会通过侵华战争拨款的决议,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排除B。材料表明议会是英国国家权力的中心,英国国王是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在政治生活中并没有实权。故选A。在君主立宪制下,英国议会是权力中心,排除C;材料没有提到首相的信息,排除B。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理顺国王、首相、议会、内阁等关系,是判断的关键。 7. 美国联邦党人汉密尔顿和麦迪逊认为: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处于支配地位。补救这个不便的方法是把立法机关分为不同单位,并且用不同的选举方式和不同的行动原则使它们尽可能少发生联系。1787年宪法中体现这一理念的内容是 A. 立法权控制司法和行政权力 B. 立法、司法和行政三者权力制衡 C.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D.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合理分配权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处于支配地位。补救这个不便的方法是把立法机关分为不同单位,并且用不同的选举方式和不同的行动原则使它们尽可能少发生联系”反映了将立法权再进行分权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符合材料,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三权分立 【名师点睛】分权制衡的体现:国会掌握财权、最高决策权、立法权等权力。国会通过预算给各个部门提供资金,可以否决总统的行政决定,负责宣战、媾和等。国会可以弹劾总统等官员。 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美军最高统帅,对外代表美国。总统可以否决国会的决定,国会可以“反否决”,但是总统不可以再“反反否决”。总统可以提名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经过国会批准后任职。但是总统不可以撤换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联邦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处理各类重大案件、审查法律法规等是否违宪。实践证明,三权分立不可能是绝对分立的。美国是分权最彻底的国家,但是也没有绝对分立。 8.“(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它”反映了共和派与君主派的相互妥协,这符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特点,1875年宪法是在共和派与君主派激烈较量的过程中建立的。A项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B项实行的是共和制,但是没有君主制的阴影;德意志帝国虽然保留着君主制,但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故也排除D项。 考点:近代西方的政治体制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法国的政治体制。近代以来,西方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确立了近代的政体。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美国确立的是总统制共和制;法国确立的是议会制共和制;德国也是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是和英国的有很大的不同。近代政体的确立都极大地推动了相关国家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此相关的近代西方国家确立政体的宪法也需要掌握。 9.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 “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要求选择1895年德国政体的评述,结合所学应该知道这时德国已经发布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该宪法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故“上议院主用世爵”中上议院指的是德国的联邦议会,“君权仍重”更能看出是德国的情况,故选D。C应该指的是美国政体(三权分立),“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更具有英国政体的特点,故排除CA。根据“君主”“不能独断”可以排除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0.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禁止本国报纸派记者采访战争过程,也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日本政府则启动了所有的宣传机器,宣传本国的开战立场,主张战争的正当性,允许外国记者随军采访和外国武官随军观战,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好评。清政府这一做法实质上是 A. 未认识到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B. 出于军事保密的需要 C. 专制体制加强对信息的管控 D. 担心西方列强的干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关键信息“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禁止本国报纸派记者采访战争过程,也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材料主旨,即在强调“加强对战争信息的控制”,这与君主专制制度密切相关。A项体现不了题干“实质”要求;B项不是根本原因;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系列应对 【易错警示】本题由于对题干材料的理解不够透彻,同时对题干“实质上”要求不太明确,容易误选成D项或者B项。因此,平时在备考进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训练,要比较理性的看待历史事物,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 11.“它的成功在于它为爱国和革命的目标出色地动员了人力和物力资源。期间,一批坚定的中国人,组织了一个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爱国运动。这些人得到一批俄国专家的建议和支援,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军队一路打到北京。”材料描绘的事件 A. 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C. 体现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成果 D. 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爱国运动”、“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军队一路打到北京”可以看出这是指的国民大革命,国民大革命沉重的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故A项正确;国民革命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故B项错误;C项不是这一时期的;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 12.从十月革命的全过程和苏俄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以上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A. 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 本质是以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式清除俄国现代化的障碍 C. 是对既有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彻底否定 D. 为发达国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现代化道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通过十月革命为发达国家开创了一条崭新的现代化道路,是为落后国家开辟了一条道路,故此题应选B项;材料内容体现了俄国十月革命本质是以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式清除俄国现代化的障碍,没有体现资本主义制度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十月革命的全过程和苏俄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却说明其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可取得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材料无法得出是对既有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彻底否定,故C选项错误;马克思曾经设想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同时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才可能胜利,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可取得胜利,材料无法得出十月革命为发达国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现代化道路,故D选项错误。 13.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关历史发展的图片,这些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 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纪念章 A. 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B.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 C.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 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次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召开于1949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因此这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故A选项正确;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是在1978年开始,故B选项不符合材料;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与中国的三大改造有直接的关系,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故C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无法得出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故D选项错误。 14.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参加的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在这两次会议上,中国 A. 进行了多边外交的尝试 B.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推动了新型的区域合作 D. 促进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是旨在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外长会议,万隆会议是亚非国际会议,这两个会议都体现了中国发展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努力和交流,故A项正确;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1953 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提出的,故B项错误;新型的区域合作是在改革开放后,故C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是在1961 年,故D项排除。 15.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公开宣称:“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压力。”这一讲话标志着 A. 冷战序幕揭开 B. 冷战正式开始 C. 两极格局形成 D. 北约建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冷战序幕揭开是在1946年丘吉尔的题目演说,故A错误;从“1947年”和“美国总统杜鲁门”可知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故B项正确;两极格局形成于1955年华约组织的建立,故C项错误;北约建立于1949年,故D项错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的形成·杜鲁门主义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16.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汉书·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 【答案】(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演变: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 (3)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 目的: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4)外在:时代的变化。 内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归因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周天子弗能禁止”等分析、认知即可得出答案。关于第二小问,需要学生回忆所学知识,重点把握到“秦国灭六国,统一全国、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即可。 (2)本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诸侯国政治地位演变”要求,避免答非所问。紧扣材料二信息,围绕“政治权力逐渐受到削弱”维度展开,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3)本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涉及到两个小问,具有一定难度。关于第一小问的“性质”,把握到“弥补了郡县制的弊端,属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即可。关于第二小问的“目的”,围绕“加强中央集权”维度展开即可。 (4)根据题干要求,本问需要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三则材料信息,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到“时代的变化”即可。关于第二小问,围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度,分“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君权(皇权)”依次展开,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及其状况;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制度的确立·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的行省制度 17.材料一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宣布了美国“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马歇尔强调,如无大量额外的援助,欧洲就会“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恶化”。美国的责任“应该尽其所能,帮助欧洲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这个演说发表后,很快被舆论界称之为“马歇尔计划”。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公开赞扬马歇尔演说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之一”,并呼吁美、英、法三国联合起来。法国总统奥利奥尔向新闻界透露,法国准备“毫不迟疑”地参加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国际关系史(战后卷)》 材料二 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宣布,法国决定在欧洲建设以及同联邦德国建立伙伴关系方面,采取“第一个决定性行动”。舒曼在他宣读的一项声明中指出:“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就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的德、法之间的冲突”。他在声明中倡议:“当务之急,是在最短期间内,把法、德两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此即“舒曼计划”。舒曼计划不仅标志着法国对德政策的一大转折,也为日后欧洲走向联合奠定了基础。 ——《舒曼计划及其产生的国际背景》 材料三 1964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正式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同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法国政府同时公布关于中法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并互派大使。中法建交公报公布后,美国甚感震惊,但又无可奈何,只好由美国国务卿发表一个声明表示“遗憾”。而戴高乐则非常自信地说:“法国承认中国只不过如实地承认世界”,他相信目前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 ——《戴高乐言论集》 (1)据材料一,指出马歇尔推行“援助欧洲复兴”计划的目的何在?西欧国家对此计划持何态度,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舒曼计划与马歇尔计划的作用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指出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戴高乐的预言是否变成现实,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半个世纪以来,欧洲的联合呈何趋势,对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影响? 【答案】(1)目的:帮助西欧复兴经济,借以控制西欧,抗衡苏联,称霸世界。(2分)西欧各国对马歇尔计划普遍持欢迎态度。(1分)原因:西欧各国遭到大战的破坏,急于得到美元医治战争创伤。(1分) (2)马歇尔计划是借助于美援恢复经济,实施马歇尔计划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2分)实施舒曼计划是通过加强西欧国家的自身联合而发展经济,欧洲的联合与强大有利于摆脱美国的控制。(2分) (3)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中法建交打破了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的政策,对美国是一个沉重打击。(2分)戴高乐的预言变成现实。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解冻。(2分) (4)欧洲从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一体化,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目的依据材料一中“美国的责任‘应该尽其所能,帮助欧洲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帮助西欧复兴经济,借以控制西欧,抗衡苏联,称霸世界。第二小问中态度依据材料一中“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公开赞扬马歇尔演说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之一’”可得出西欧各国对马歇尔计划普遍持欢迎态度。原因结合所学从二战的影响来分析可得出西欧各国遭到大战的破坏,急于得到美元医治战争创伤。 (2)从材料二中“舒曼计划不仅标志着法国对德政策的一大转折,也为日后欧洲走向联合奠定了基础”的信息,联系所学可得出实施舒曼计划是通过加强西欧国家的自身联合而发展经济,欧洲的联合与强大有利于摆脱美国的控制。而马歇尔计划是借助于美援恢复经济,实施马歇尔计划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 (3)第一小问意义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可得出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中法建交打破了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的政策,对美国是一个沉重打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戴高乐的预言变成现实。因为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4)第一小问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欧盟的出现可得出欧洲从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一体化;第二小问影响抓住“世界政治格局”来分析,可得出欧洲的联合崛起,有力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的联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欧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