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2-29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普通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试卷(一) 历史 一、选择题 1.在当今社会有这么一种现象:把男.女的结婚叫做男婚女嫁;家庭的孩子继承父亲的“姓氏”;把父亲的父母称为“家公”“家婆”,却把母亲的父母称呼为“外公”“外婆”。与这种现象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礼乐制度 C. 郡县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实质体现了宗法制中“嫡长子继承制”“男尊女卑”等观念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所以与这种现象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宗法制。A是西周的地方制度,C是秦朝的地方制度,排除AC。B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宗法制思想观念对后世的影响: (1)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 (2)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 (3)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忠孝之士。 (4)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阻碍民族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5)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2.《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 A. 人定胜天的世界观 B. 因地制宜的生产观 C. 和谐统一的生态观 D. 精耕细作的发展观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认为,不违农时,掌握土壤条件,则会使农业生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强调了农业生产应当重视天时和地利的和谐统一,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人定胜天的世界观;B选项只强调了地利的影响,并未全面的反映题意,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精耕细作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 A. 民贵君轻 B. 以法治国 C. 无为而治 D. 兼爱非攻 【答案】C 【解析】 【详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观点,属于辩证法。结合所学知识,老子还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故答案为C项;A项是孟子的主张,排除;B项是法家主张,排除;D项是墨子的主张,排除。 4.秦始皇统治时期,“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要表现在 ①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②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③皇帝控制了调动军队的虎符 ④攻伐征战都由皇帝亲自带兵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皇帝亲自带兵的说法不准确,带兵是具体将军负责,故排除④。本题选择C项正确。 5.“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何则。”作者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态度是 A. 尊儒抑法 B. 抑儒尚法 C. 抑儒抑法 D. 尊儒尚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可知作者以“以礼为本,以法为末”,本、末皆不可失,而“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作者态度应为儒法并用,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 6.据考古发掘,已发现的东晋南朝时的青瓷品类繁多,既有各种生活用品,也有随葬品。这反映出当时 A. 青瓷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B.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C. 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D. 瓷器已广泛应用于生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东晋南朝时的青瓷品类繁多,既有各种生活用品,也有随葬品”等可知当时青瓷品种多,广泛运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青瓷技术,无法得出青瓷技术“成熟”的结论,A项错误;唐朝时期已经形成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B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的青瓷品种、产量多,不能体现整个手工业部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C项错误。 7.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答案】B 【解析】 【详解】三省六部的运行程序是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修建水利工程属于工部的职责范围,所以运作程序应该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与运作程序顺序不符,排除。故选B。 8.宋代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这说明宋代理学 A. 否定了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 B. 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儒学 C. 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 D. 完成了向近代学术体系转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反映了宋代理学与汉代董氏儒学、先秦儒学相比有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发展,故B正确;理学不是否定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而是发展其学说,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理学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故C排除;宋代理学并不属于近代学术体系,故D排除。 9.“禁夜”是古代的一种政策。《太平广记》载,晚唐诗人温庭筠就曾因“醉而犯夜,为虞侯所系,败面折齿”。宋代解除这一禁令的举措 A.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较快发展 B.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C. 保证了政府的基本财政收入 D. 引发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西周---唐:严格限制阶段。坊市分开,商业活动有时间、空间的限制,这和古代的“禁夜”政策是有联系的;宋元明清:放松限制阶段。宋代解除“禁夜”政策使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市限制和时间限制,所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较快发展,A正确;“禁夜”是对市场的限制,“禁夜”的解除直接有利于商业的发展,间接地推动农业的发展,故B不符题意;“禁夜”的解除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国家的税收,但不能说保证了政府的基本财政收入,因为中国古代政府基本财政收入来自农业,C错误;“禁夜”的解除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经济重心南移原因主要是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D错误。 【点睛】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西周---唐:严格限制阶段。坊市分开,商业活动有时间、空间的限制;宋元明清:放松限制阶段。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市限制和时间限制。 10.“省”这一名称起源甚早,最初是官署名,如中书省、尚书省等,设在宫禁之中。元朝时,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亦简称为省。据此推断,行省的设置 A. 体现了国家权力中心的变化 B. 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C. 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难题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元朝时,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可知行省是中央派出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选项D正确;行省是地方机关,其设立不能体现中央权力中心的变化,选项A排除;行省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加强皇权无关,选项B排除;宋代实行强干弱枝,重文轻武,基本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选项C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需要掌握行省制度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关键信息“最初是官署名,如中书省、尚书省等,设在宫禁之中”、“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的分析理解。 11.明朝中期以后,许多内阁重臣极力讨好有权势的宦官,如神宗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尽管权重位尊,但也向司礼太监冯保投“晚生”帖。此现象本质上反映出 A. 皇权专制强化 B. 内阁权力削弱 C. 国家决策混乱 D. 中枢权力失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宦官的权势是由皇帝赋予的,其代皇权行事,权势巨大,这实质上体现了皇权的强化,没有任何权力可以有效地制约皇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内阁重臣讨好宦官实质上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大,不是内阁权力的削弱;C选项错误,这不能体现国家决策的混乱;D 选项错误,明代中央最高权力仍由皇帝掌握,皇帝通过调控内阁和司礼监的关系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中枢权力并未失衡。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2.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这反映出当时 A. 经济重心移至湖广江西 B. 苏州已经成为交通枢纽 C. 经济作物开始广泛种植 D. 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但从材料中无法体现经济重心转移至湖广江西,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苏州是交通枢纽,B错误;而C错在“开始”;因为江浙地区此时经济作物发达,农业种植减少,故而出现了题中的现象,故选D。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3.顾炎武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且进一步强调“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这反映出顾炎武 A. 改变了当时空洞的文风 B.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 继承了程朱理学义利观 D. 倡导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可以理解为“君子做学问是为了明道、救世。如果只学习诗文,不过是所谓的雕虫小技,又有什么用呢?”进一步强调“认为凡是文章都要关涉到六经的宗旨,当世的事务 ,否则不做”。也就是说做学问要与社会实践项结合,解决国计民生问题,这符合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就可以理解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B正确。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并没有改变当时空洞的文风,A不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程朱理学的义利观,C不正确。实用主义教育是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显然D项错误。 【点睛】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顾炎武的观点是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是经世致用的推动者,认为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所用,注重实际运用。他的观点被梁启超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4.早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政府制定的对华商务草案就提到,无论何时,无论清政府打算对关税做出何种变更,都应在变更实行前的12个月,就相应变更通知英国女王的首席监督或总领事。使英国这一要求开始实现的条约是 A. 《马关条约》 B. 《北京条约》 C. 《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英国要求清政府对关税的变更需要通知英国女王的首席监督或总领事,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故C正确;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与英国无关,排除A;1842年通过《南京条约》英国已经获得协定关税的特权,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BD两项都不符合“开始”,排除。 15.小赵查近代经济史资料时发现这样一段文字:“公司是私家经营,雇用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100人……它迄今还没有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以及日本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濒于停业。”该公司应该是 A. 外商企业 B. 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C. 洋务企业 D.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公司是私家经营,雇用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100人……它迄今还没有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以及日本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濒于停业。”信息可知,该公司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难以与外资企业日本竞争,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D正确;据上分析,A错误;据材料“公司是私家经营……”并结合所学可知,官僚资本主义是国家权力和财产私人所有制的结合,B错误;洋务企业属于官僚经营的国家资本,C错误。 【点睛】所谓官僚资本主义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特点是运用国家政权力量,与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结合,往往兼有超经济掠夺方式。除剥削产业工人外,还利用政治特权,通过滥发纸币,募借内外债、商业投机等方式残酷掠夺广大劳动人民。官僚资本主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有产物。 16.一般来说,组织上的统一领导乃是行动一致的先决条件。但是,在义和团运动中,组织极其分散,行动却非常一致。究其主要原因是当时 A. 清政府大力扶持义和团运动 B. 农民阶级革命成功的条件成熟 C. 拜上帝教具有很强的迷惑性 D. 民众的反帝爱国主义觉悟髙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在义和团运动中,组织极其分散,行动却非常一致”,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义和团运动运动的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故D正确;义和团运动前期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后期和帝国主义联合镇压义和团,故A错误;行动却非常一致并不能意味着农民阶级革命成功的条件成熟,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不可能取得民主革命的成功,B错误;太平天国利用拜上帝教发动群众,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义和团运动中,组织极其分散,行动却非常一致”,联系所学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原因分析解答。 17.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向前,可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可看到各式各样的¨救亡”和“强国”的实践。在这承前启后的时点,五四运动轰然爆发,无疑成为中国历史不可忽视的坐标,具有永恒的意义。这主要说明,五四运动 A.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B. 继承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 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 D.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不可忽视的坐标,具有永恒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坐标”性意义体现在其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影响上,即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但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五四运动的“坐标”性意义指的是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不是继承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B选项错误;五四运动使得无产阶级力量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但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旨内容,故D选项错误。 18.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初设立国家建设委员会,恢复实业部;1930年制定《实业建设程序》,并于1931年5月提出了10项建设纲要。国民政府的举措 A. 意在为抗战进行准备 B. 有助于民族经济发展 C. 阻碍了列强经济侵略 D. 旨在应对经济大危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1928年”、“1930年”、“1931年”,国民政府设立相关机构,颁布相应法律法规等规范近代经济发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国民政府推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推理出“抗战准备”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列强在华特权和经济侵略无关,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中国参与国际市场、金融等无关,不能得出其目的在于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结论,排除D项。 19.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 甲午战争爆发 B. 中华民国建立 C. 抗日战争爆发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知识属较难题。从材料中可提取出“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些有效信息可以看出这是指的日本大规模侵华,即抗日战争。故选C。A项并非全民族的抗战;BD项体现不出亡国灭种的危机;因此排除ABD三项。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雪洗了近百年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独立,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20.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 千里跃进大别山 B. 百万雄师过大江 C. 挺进大西南 D. 会师大西北 【答案】A 【解析】 【详解】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区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犹如在国民党胸膛上插上一刀,故选A;BCD发生在大决战之后,国民党大势已去,排除。 21.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解释: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实行 A. 计划经济体制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政治协商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可知,周恩来强调的是政策制定要适合中国国情,说明我国的民族制度应该有中国特色,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B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计划经济体制是三大改造完成后开始,并且材料内容体现的不是计划经济体制,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是政治协商制度,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放弃联邦制……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可知,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不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D选项错误。 22.如图是1952—1955年中国沿海与内地工业产值比重(%)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 沿海工业发展出现衰退 B. 内地成为工业发展的重心 C. 农业发展已落后于工业 D. 工业不均衡局面得到改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1952—1955年即“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沿海与内地工业产值比重的增减变化,特别是两者比重差距缩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了我国东西部地区工业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得到了初步改善,故D项正确;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较快发展阶段,沿海工业产值的比重下降,不能得出其出现衰退的结论,故A项错误;内地工业仍然相对沿海较弱,材料没有提及农业发展的速度等,B、C两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是错误的。 23.1955~1971年,一共有44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非洲国家有25个,亚洲国家有12个。这次建交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A.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 C. 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 D.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此后越来越多的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故D正确;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材料中时间“1955-1971年”不符,排除A;和中国建交的国家主要是亚非国家,并非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B;材料表明和中国建交的国家主要是亚非国家,建交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24.据统计,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57倍,1985年为1.86倍。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B. 对外开放的推进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市场经济的放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缩小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农村生产力,A项正确;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对外开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当时的市场经济还没放开,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25.下面是1978〜2008年我国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数量统计表。据该表可知,改革开放后 全国人大 国务院 地方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 经济特区 制定的法律 制定的行政法规 制定的规章 制定的自治条例 制定的法规 229部 682部 7000余件 600余部 200余部 A. 法制建设成就巨大 B. 人民法律意识提高 C. 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D. 基层民主政治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78〜2008年我国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说明我国重视法制建设,法制建设成就巨大,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我国的法制建设,无法体现人民法律意识,排除B;1999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材料信息民有涉及基层民主政治问题,排除D。 26.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制定过程中,中央政府郑重做出了“中央政府不干预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范围内的事务”的政治承诺,自我规限本来可由中央行使的某些本源性权力。这反映出 A. 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B. 中央政府对我国统一问题的重视 C. 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架构 D. 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一国两制的问题,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我国统一问题的重视,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而非完全的自治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不是联邦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局部地区的变化不能说明我国单一制国家发生变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7.柏拉图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不得回头。结果柏拉图走到麦田尽头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这则故事反映了苏格拉底 A. 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 强调理性,并主张认识自我 C. 对爱情提出更高的美德要求 D. 否认绝对权威,并批判道德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最大最好的麦穗”“柏拉图走到麦田尽头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可知这反映了苏格拉底强调理性认识“爱情”,主张理性地认识自我,B项正确。A项属于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排除。题干强调理性认识“爱情”,认识自我,与“美德”不符,排除C 。题干没有体现否认权威的信息,而是强调理性认识“爱情”,认识自我,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28.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了句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得,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主要意在 A. 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B. 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C. 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 D. 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通过财主因酒后亵渎耶稣获刑,却因贿赂获释,说明了教会的禁欲与腐败,故C项正确。材料无关“学问”、“理性与科学”,AB两项不符合题意;与“灵魂获救”骗局相关的是宗教改革,D项错误。 29.16和17世纪,英国先后创建了非洲公司,东印度公司、土耳其公司等殖民垄断公司。这些公司在19世纪中后期先后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这两类垄断组织都 A.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B. 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C. 只给广大亚非拉国家带来了灾难 D. 是政府直接对经济干预的产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垄断性贸易公司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垄断公司,在很大程度上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在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组建:的垄断性贸易公司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的垄断公司,二者是不一样的,早期的贸易垄断公司没有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排除B项;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你在屋里产生了很多不好的影响,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的垄断组织不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产物,排除D项。 30.法国大文豪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说:“他的摇篮可以看作是伟大朝代的最后一缕宝光,他的灵柩是那个地狱般的世界的第一丝微亮。”这是因为伏尔泰 A. 反对天主教会,倡导三权分立 B.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共和 C. 以他的思想影响了法国大革命 D. 反对罗马教皇,倡导依法治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宝光”“微亮”,可以判断出伏尔泰的思想为人们带来了光明,指导着人们去追求解放,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倡导三权分立的是孟德斯鸠,故A项排除;伏尔泰倡导君主立宪制,故B项排除;伏尔泰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没有倡导依法治国,故D项排除。 31. 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A. 联邦体制 B. 分权制衡原则 C. 共和制度 D. 主权在民原则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时间1788年可以看出,此时通过了美国1787年宪法,从材料“愚蠢的船主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离港”可以看出这是说的美国确立的联邦制政体。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也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原则。故选A。B项错误,分权制衡原则主要说的是国家机构之间;C项错误,共和制在美国建立之始就确立了;D项明显与材料无关,主权在民主要说的是总统和议员等由选举产生。 【考点定位】必修一·1787年宪法 32.19世纪末,像标准石油公司这样富可敌国的大企业和大财团,在各个行业纷纷出现。人们把他们叫做钢铁大王、石油大王、牛肉大王、电讯大王、铁路大王、金融大王。这说明当时 A. 科学和技术已紧密结合 B. 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 C. 工业生产结构发生巨变 D. 社会生产日趋无序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末,像标准石油公司这样富可敌国的大企业和大财团….钢铁大王、石油大王、牛肉大王、电讯大王、铁路大王、金融大王”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与资本高度集权,垄断组织出现,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科学和技术已紧密结合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题干不符合,排除A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工业结构的巨变,排除C项;垄断组织的出现使社会生产更加集中有序,排除D项。 33.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年以来,世界历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重大变化并没有让马克思主义‘过时’,而是更加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习近平意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 A. 开放性 B. 教条性 C. 科学性 D. 人民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年以来,现在仍不过时,更加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适用于社会发展的科学性,故C正确;开放性不一定能够长时期适用于社会发展,排除A;教条指不分析事物的变化、发展,不研究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只是生搬硬套现成的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马克思主义重视实事求是,并不教条主义,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排除D。 34.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联邦政府管理州内贸易等权为违宪而宣布该法无效;1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否定了琼斯—劳克林钢铁公司对《全国劳工关系法》侵犯各州权力的控诉。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分权制衡机制削弱新政的效果 B. 新政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C. 经济形势影响司法解释的变化 D. 政府的权力扩张影响司法公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新政的实际效果非常明显,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强化的问题,排除B;从1935年到937年的两个案例,说明联邦法院顺应大危机下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而进行合理的解释,从效果看使新政的效果更加显著,故选C;美国最高法院独立行使权力,与美国总统相互制约,排除D; 35.如表《1913—1928年沙俄、苏联经济数据表》,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类别数据年份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8年 工业总产值(亿卢布) 102.51 14.1 77.39 158 钢(十万吨) 420 19 186.8 425.1 粮食(百万吨) 144.4 52.5 113.3 123.3 A. 社会制度转型推进经济迅速发展 B. 新经济政策的成功探索推动苏联经济复苏 C. 苏俄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 D.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苏联经济全面提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1920年”相比,促使“1928年”沙俄、苏联的工业总产值、钢的产值和粮食产量明显增多,接近和超过“1913年”的主要原因是苏俄推行了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苏联实现了社会制度的转型,A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除;根据所学可知,苏俄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和孤立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在1921年已经被新经济政策取代,排除C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1928年苏联进行“五年计划”时期逐步建立起来的,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36.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 A 联合国 B. 欧洲共同体 C. 华沙条约组织 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D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捉住关键词杜鲁门,联合国与欧洲共同体显然不是杜鲁门措施,排除AB;华沙条约组织是苏联应对美国北约的措施,显然不正确;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选项D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美苏两级对峙格局 37.坦桑尼亚《公民报》2017年3月1日报道,某国际组织再次对坦战略城市项目(TSCP)提供1.3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以加快坦噶港、阿鲁沙等七个重要城市的城市化进程,最终实现工业化目标。试判断该组织的标志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为成员国经济发展,如坦战略城市项目提供长期性的贷款援助的国际组织是世界银行,A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任务为国际收支失衡提供贷款,故排除B项;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贸易体系的组织,不是货币体系和负责贷款的,故排除C项;欧盟不负责具体贷款事务,故排除D项。 38.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 美国调整全球战略奉行多边主义 B. 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C. 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D. 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美国调整全球战略奉行多边主义在此之后,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和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的说法本身错误。结合材料“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可以说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39.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由此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目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 【答案】(1)主权: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自主权; 变化:独立自足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目的: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3)实质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 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南京条约》内容从领土主权、贸易主权以及关税自主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主权独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时间和所学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民族危机深重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救亡图存以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国民革命”的任务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国民大革命意义从推翻军阀统治以及动摇帝国主义统治角度回答。 【点睛】依据材料概括型 (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2)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3)五个步骤:读(审题)一找(关键信息)一接(嫁接相关知识)一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一答(组织答案)。 40.思想解放贯穿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 材料二 马丁·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 ——《路德选集》 材料三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写出这一时期被称为“文学三杰”的代表人物。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出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 (3)以上材料分别反了西方人文精神发展过程中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1)思想:人文主义。代表人物: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 (2)观点: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 (3)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 【解析】 【详解】(1)核心:依据材料一的出处《哈姆雷特》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其思想是人文主义。代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这一时期被称为“文学三杰”的是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 (2)观点:依据材料三中“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梭的主要观点有天赋人权、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等。 (3)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宣扬“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文艺复兴运动;材料二马丁·路德主张“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是宗教改革运动;材料三卢梭主张天赋人权等,是启蒙运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