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2-22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 带上她的眼睛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 第23课 带上她的眼睛 刘慈欣,首位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的亚洲作家,中国科幻文学的代表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多次获得“银河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全频带阻塞干扰》等。其中,《三体》三部曲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刘慈欣长期关注科幻并尝试写作,他的风格多次变换,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逐渐定型,并开始赢得读者的喝彩。他认为科幻小说应以创意见长,在这种思想下,他创作了《带上她的眼睛》。原文于1999年发表在《科幻世界》第10期上,并荣获1999年度“银河奖”一等奖,本文由作者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写。 科幻小说,小说类别之一,是随着控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科幻小说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 这是高山与草原的交接处,大草原从我面前一直延伸到天边,背后的群山覆盖着绿色的森林,几座山顶还有银色的雪冠。1 我掏出她的眼晴戴上。 所谓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当你戴上它时,你所看到的一切图像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他就能看到你所看到的一切,就像你带着他的眼睛一样;它还能通过采集戴着它的人的脑电波,把触觉和味觉一同发射出去。2 5 现在,每个长时间在太空中工作的宇航员在地球上都有了另一双眼睛,由这里真正能去度假的幸运儿带上这双眼睛,让身处外太空的那个思乡者分享他的快乐。 【解析】1.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为下文写“眼睛”做铺垫。 2.揭开悬念,交代什么是作者所说的“眼睛”——一副传感眼镜。 【段析】交代传感眼镜的功能。 “这里真好!”她轻柔的声音从她的眼睛中传出来,“我现在就像从很深很深的水底冲出来呼吸到空气,我太怕封闭了。”3 我从眼睛中真的听到她在做深呼吸,我说:“可你现在并不封闭,同你周围的太空比起来,这草原太小了。” 她沉默了,似乎连呼吸都停止了,但几秒钟后,她突然惊叫:“呀,花,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4 是的,广阔的草原上到处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小花。“能近些看看那朵花吗?”我蹲下来看。“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我只好趴到地上闻,一缕淡淡的清香。“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5 我在草原上漫步,很快来到一条隐没在草丛中的小溪旁。她叫住了我说:“我真想把手伸到小河里。”我蹲下来把手伸进溪水,一股清凉流遍全身,她的眼睛用超高频信息波把这感觉传给远在太空中的她,我又听到了她的感叹。6 “你那儿很热吧?”我想起了从屏幕上看到的她那窄小的控制舱和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7 “热,热得像……地狱。呀,天啊,这是什么?草原的风?!”这时我刚把手从水中拿出来,微风吹在湿手上凉丝丝的,她让我把双手举在草原的微风中,真到手被吹干。8 ………… 我带着她的眼睛在草原上转了一天,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9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10 【解析】3.“轻柔”,说明她性格温和,感情细腻;“封闭”,为后文作者的所思所想埋下伏笔。 4.她看到花时“惊叫”,表现出她丰富的情感。 5.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她对花香诗意般的感觉,表现出她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6.通过“眼睛”,她“感受”到了溪水的清凉。 5 7.“窄小的控制舱”“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暗示了她危险的处境。 8.对“风”的感叹,表现了她感觉的细腻。看到的这些寻常事物,对她来说都是宝贵的。 9.“渴望”“激动不已”表明她对看到的一切有着深厚的兴趣。 10.“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再次设悬。 【段析】写她奇怪的表现,为下文埋下伏笔。 日落前,我走到了草原中一间孤零零的白色小屋,那是为旅游者准备的一间小旅店,只有一个迟钝的老式机器人照看着旅店里的一切。 夜里我刚睡着,她就通过眼睛叫醒了我:“请带我出去好吗?我们去看月亮,月亮该升起来了!”11 我睡眼蒙眬中很不情愿地起了床,到外面后发现月亮真的刚升起来,月光下的草原也在沉睡。12 我伸了个懒腰,对着夜空说:“你在太空中不也一样能看到月亮吗?喂,告诉我你的飞船的大概方位,说不定我还能看到呢。” 【解析】11.语言描写,表现了她对看月亮的渴望。 12.“很不情愿”说明“我”有点儿厌烦,这也是“我”不知情的正常反应。 【段析】“我”认为小姑娘在太空。 她没有回答我的话,而是自己轻轻哼起了一首曲子,哼了一小段后,她说:“这是德彪西的《月光》。”直到一个小时后我回去躺到床上,她还在哼着《月光》,那轻柔的旋律一直在我的梦中飘荡着。13 第二天清晨,阴云布满了天空,草原笼罩在蒙蒙的小雨中,我从眼睛中听到了她轻轻的叹息声。14 “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听,这是今天的第一声鸟叫,雨中也有鸟呢!” 【解析】13.“轻柔”地哼《月光》这首曲子,表现了她的淡然。这种身处绝境的淡然令人佩服。 14.“轻轻的叹息声”说明她心中有一些遗憾。 【段析】小姑娘从失望中很快解脱出来。 (1)巧设伏笔,情节精彩。 5 开始主任让“我”带上一双眼睛去旅行,且隐瞒了这双眼睛的主人的身份,埋下伏笔,营造了一种神秘气氛。后来写这双眼睛的主人对草原上的平凡事物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有点不正常,为后面的真相埋下了伏笔,使小说的情节结构更为严谨。最后,“我”得知她原来是“落日六号”航行组的成员,一个人被困在了地心深处,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这时,“我”终于理解了她之前所有的反应。文章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2)独特的叙述视角。 作者采用的是一种内聚焦的叙述视角,即从特定的某个人物的角度叙事。文中借“我”的眼睛展现了一个在科幻世界背景中的悲剧故事,使得全篇“我”的所见所闻有理有据,深切感人,既具有合理性,又具有可信度。作为事件的亲身参与者,“我”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能提供更多精确的细节,并且其间有“我”作为亲历者的直观感受。 最暖心的事 [美]鲍勃·布劳顿 十年前,我从得克萨斯州的乡村来到纽约开出租车谋生。开的士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幽默诙谐,有的人失意忧郁,还有的人自命不凡。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个老太太。 那是今年5月份第2个星期日的深夜,我接到城郊的一个要车的电话。我想,也许是一些参加完晚会的人,或是某个刚赶到这个城市过母亲节的人。 我到达目的地时是3点30分。一个破败的公寓楼黑黢黢地立在我的眼前,只有一楼有一个房间透出一点灯光。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司机顶多只会按一两声喇叭,稍等片刻,然后开车走人。因为这个时间和地点时常会出现治安问题。然而,我也知道这个时间在这样的地方打车不易,再说也许这个客人有点困难需要我帮一把手呢。于是,我走到亮灯的那户人家敲了敲门。 “等一会儿。”回答我的是一个苍老虚弱的声音。我听到屋内有什么东西在地上拖动。隔了好久,门开了,一个80多岁的瘦小的老太太吃力地拖着一个萨斯包走了出来。她身穿一件印第安大花布上衣,头戴一顶圆桶形帽子,帽子上还罩了一条面纱,活脱脱是一个20世纪40年代好莱坞电影里走出的人物。 “你能帮我拎一下包吗?”她说。我先将她的包拎上车子,然后又回头搀扶着她。她走得很慢,边走边对我感谢不尽。 5 “这没什么。”我说,“我这是为我的客人服务。再说,我希望我的妈妈在外面也能得到同样的服务。” “你真是一个好人。”她说。进了车子,她给了我一个地址,问:“能不能从城里走?我很想再看看这座城市……” “能,不过这就不是最近的路了。”我答道。 “这不要紧。”她说,“我不着急。我是菲奥娜小姐,不过人们都叫我菲奥娜太太,是去圣洛安敬老院。” 我从后视镜中看了她一眼。菲奥娜太太的眼窝里有一滴亮晶晶的东西。“我孤寡一人。”她继续说道,“医生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不然我不会去的。” 我悄悄地伸手关掉了计程表。经过城里的路程一刻钟就能走完,然而我们却花了足足有两个多小时,因为她一会儿让我慢行,一会儿让我停车,还不时地讲着话。菲奥娜太太指着一座大楼,告诉我她曾在这儿干过电梯操作员的工作。在经过一个居民区时,她说她和丈夫结婚的新房就是在这里。她要我将车子在一个商场前停了一会儿。她说这里曾是个舞厅,年轻时她在舞厅当过舞蹈指导老师。有时,她会让我在某一个地方放慢速度,然后默默凝视前方,一句话也不说。 当第一缕阳光露出地平线的时候,菲奥娜太太这才说:“我累了。走吧。” 车子来到了她要去的圣洛安敬老院前。敬老院的两个工作人员正在等着我们,工作人员说:“ 这位老太太一直不肯来敬老院,现在她患了肺癌,才同意来敬老院,而且必须在今年的母亲节来敬老院。”工作人员说着给她推来了轮椅。 “我应该付给你多少钱?”菲奥娜太太取出钱包问我。 “不要钱。”我答道。 “你也要养家。”菲奥娜说。 “还有其他客人呢。”我说,接着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弯下腰拥抱了她。她紧紧地抱住我。“你给了一个老太太一小会儿快乐的时光。”她说,“谢谢你。” 我最后握了一握她的手,然后走向暗淡的晨曦。我的身后响起了关门的声音。这是一个即将结束的生命发出的声音。一路上,我在想,如果今天带菲奥娜太太的是一个脾气急躁没有耐心的司机,如果我在公寓楼前按一两声喇叭后就把车开走,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我做的这件事情似乎微不足道,但是现在想起来,却是我一生中最暖心的一件事情。 (选自《青年文摘》,有改动) 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