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 第15.3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 第15.3周

‎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15.3周 今天复习:高中历史选修5--6‎ ‎【2018年高考命题预测】‎ ‎1.本选修部分侧重于史学知识、文明遗址、中外历史谜团、历史文化遗产等,是海南、浙江等少数省份必考内容。‎ ‎2.命题方式以材料解析题为主,偶有涉及选择题。‎ ‎3.注重在课本基础上选择一些新的材料情景,考查学生灵活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 ‎【规律方法总结】‎ ‎1.识记方法:掌握必要的真实“重现”历史的史学知识,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识;了解若干中外历史谜团及其解释的情况。‎ ‎2.探讨能力:能够依据文明遗址发掘的成果,探讨其地位和历史意义,增强历史感。‎ ‎3.联系技巧:运用一些基本的史学方法,把必修与选修、历史与现实热点联系起来,灵活而准确的简要分析有关历史现象。‎ ‎ ‎ ‎【2018年高考考点定位】‎ 一、探索历史的奥秘 ‎1.历史与历史的重现→→突出考查史料的类型、历史研究的方法。‎ ‎2.人类起源之谜→→着重考查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对人类起源的基本研究成果。‎ ‎3.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重点考查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经过与发掘成果、三星堆文化遗址研究的未解之谜。‎ ‎4.玛雅文明的消失→→主要考查玛雅文明的成就、玛雅文化研究中的未解之谜。‎ ‎5.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突出考查二里头文化的基本内容、二里头遗址研究中的疑难问题。‎ ‎6.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着重考查克里特文明的成就、克里特文明探索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7.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重点考查大津巴布韦遗址发掘的过程、大津巴布韦遗址留给我们认识非洲历史的线索。‎ 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突出考查“世界遗产公约”‎ - 5 -‎ 的主要内容、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保护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2.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着重考查古代埃及文明的杰出代表、金字塔建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意义、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 ‎3.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重点考查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奥林匹克遗址群、罗马古城。‎ ‎4.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主要考查佛罗伦萨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地位、圣彼得大教堂所体现多方面成就、集中反映文艺复兴成就的主要文化遗产。‎ ‎5.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突出考查秦始皇陵兵马俑、万里长城、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等古建筑,以山西平遥古城、安徽古村落等为例的中国古城与古民居,昆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文化价值。‎ ‎6.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着重考查塞内加尔的戈雷岛、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 我要练习 ‎1、(2015年四川卷文综历史13)(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10分)‎ 材料二 明朝中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或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素,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龚不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 - 5 -‎ 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少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12分)‎ ‎【答案】‎ ‎(1)解读:新航路开辟;(2分)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物种交流、疾病传播;(4分)物种交流密切了各地区联系;疾病传播给人娄带来灾难难。(4分)‎ ‎(2)影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3分)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3分)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3分)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3分)‎ ‎【解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进行正确认知和解读,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与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认知能力,从而,本问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审题时候,注意抓住“交流与联系”主题,图示信息主要有三点:A.“新世界”和“旧世界”;B.双向交流的品种,既有动植物品种,也有疾病品种;‎ C.新航路开辟时代所特有的三桅杆帆船。即可知,本题是在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相关内容——15至16世纪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结合图片,围绕以上主题,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展开解读,把握住“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交流,但也给落后地区带去了灾难”。重在强调积极影响,以体现题干材料立意。‎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航路开辟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经济·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状况·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名师点睛】关于第(1)问的命题特征,题干中的“解读”要求,比较新颖,这是近几年四川卷没有过的。(包括选择题在内,今年整套试卷里已经看不出原有四川卷的明显风格和特点,这或许体现四川卷即将回归全国卷之意)。说到解读类题型,这又是2015届四川高三各地市模拟卷常见题型。这次真题“解读类题型”的出现,也真可谓“众望所归”。 “解读”类题目,实际上就是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论证相关主题 - 5 -‎ ‎。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审题和组织答案:一是提取出材料的整体信息;二是关注材料细节特征,围绕相关史实展开;三是在细节特征或史实的基础之上,辅之以认识和评论。‎ 关于第(2)问题干设问比较有讲究,体现在:A.与材料一相关联;B.“概述”用词新颖。首先要明白“概述”的含义和要求:“概”,即是对材料信息的一个综合加工处理的过程;“述”,即是对所加工处理过程信息进行一个分析、认知的过程。其次,根据两则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展开“概述”。“概”的部分,重点把握:民食问题、劳动力问题、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围绕以上三大问题,主要涉及经济、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展开认识,组织答案。重在强调积极影响,以体现题干材料“交流与联系”最高立意。‎ ‎2、(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A.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图片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据题干“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景德镇位于江西,故是图片中的ƒ;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仙镇位于北方黄河流域,故是;②是汉口镇,是佛山镇,故排除ACD,B项正确。故本题选B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长途贸易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本题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 5 -‎ ‎3、(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由“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可知以火柴、洋布等为代表的外来工业品已经深入到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说明原有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瓦解,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中国关税主权丧失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虽然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自然经济在中国经济结构中还是占据优势地位的,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不可能的,所以B项错误;中国近代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开放的状态中,真正打开国门主动对外开放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所以D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外来商品的销售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认识。随着中国近代国门被迫打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受到瓦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虽然中国的传统经济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中国还是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能够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和分析问题,能够从全局把握。‎ - 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