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级高二(上)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金文的“华”,字形如一朵绽放的花朵,取义为美。《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也说:“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表明 A. “礼”成为华夷之辩的主要内容 B. 文字的变化折射出民族交融 C. 西周时期华夏民族已经基本定型 D. 周人对礼乐文化发展的自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周朝金文及《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关于华夏一词的解释源于中原地区服饰华采,疆域广阔文明道德兴盛的景象,反映了在礼乐文化下,周人本身的文化自信,故D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对夷的阐释,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民族融合现象,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西周时期华夏民族定型,排除。‎ ‎2.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 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的,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C中“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 点睛: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 民本思想 B. 仁政思想 C. 礼法并重 D. 礼治为先 ‎【答案】B ‎【解析】‎ 同时强调“礼(等级秩序)、义(仁义)、信(诚信)”的只能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即是“仁”,ACD三项都不能明确而直接地体现这一核心。‎ ‎【考点定位】必修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 ‎4.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都是农战、攻伐、且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这反映了秦的治国理念具有 A. 功利实用主义倾向 B. 开拓创新精神 C. 极其鲜明的开放性 D. 悦意进取意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秦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都是……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反映了秦人注重国计民生的实用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也没有反映开拓创新的精神,故B项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鲜明的开放性的特征,故C项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锐意进取意识,而是反映功利实用思想,故D项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注重国计民生的实用思想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下图所示是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国”护臂。该护臂工艺精美、文字激扬、意蕴丰富,它 A. 证实了汉代丝织技术的西传 B. 展示了汉代蜀锦的工艺流程 C. 体现了汉代的天人感应观念 D. 反映了汉代长途贩运的兴盛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信息说明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将有利于中国的征兆,这里的五星属于天文现象,符合汉代董仲舒倡导“天人感应”的理念,故C项正确;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不能说明是汉代丝织技术的西传,故A项排除;材料并没有说明汉代蜀锦的制作工艺的流程,故B项排除;材料中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并不能说明东汉时期长途贩运的兴盛,故D项排除。‎ ‎【点睛】题干关键信息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五星属于天文自然现象,这里天文现象和政治统治相联系,符合天人感应的思想。‎ ‎6.顾炎武认为“理学之日:‘《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据此可知他主张 A. 知行合一 B. 经世致用 C 回归孔孟 D. 民贵君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即今人不去学先贤的语录,而去学注释它们的后儒,是舍本逐末,可知顾炎武强调儒学的根本——孔孟之道,批判宋明理学舍本逐末,故C选项正确;知行合一是王阳明主张,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故A选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指主张所研究的学问要有实际作用,材料没有体现经世致用的主张,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儒学的根本即孔孟之道,批判宋明理学舍本逐末,没有体现民贵君轻的思想,故D选项错误。‎ ‎7.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从历史的分析中,黄宗羲揭示出传统政治 A. 走向成熟的轨迹 B. 天下私有的本质 C. 因循反复的特点 D. 集权体制的根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提到秦朝的郡县制、西汉的郡国并行制等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是为一家服务,并非为天下苍生考虑,传统政治是为统治者服务,故B项正确。A项无法反映“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故A排除;为维护天下为私,秦、汉宋所采取的措施都有所创新,与“因循反复”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集权体制的根源,故排除D项。‎ ‎8.清代盛行的小说《镜花缘》中描绘的女儿国,是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此小说 A. 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事实 B. 比历史著作可信度更高 C. 反映出时代环境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D. 可以作为研究清代进步思想的资料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镜花缘》中封建男女角色的转换侧面反映出清代反对封建传统礼教思潮的产生,故D项符合题意。A项,小说是对现实的讽刺,并非再现现实,排除。B项,小说属于文学作品,可信度并不高于历史著作,排除。C项,小说情节并非对历史现象的真实叙述,故排除。‎ ‎9.某文献记载:“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最有可能记录该印刷技术的文献当是 A. 《新唐书》‎ B. 《宋史》‎ C. 《梦溪笔谈》‎ D. 《资治通鉴》‎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宋代,结合所学知识,《新唐书》记录唐朝时期内容,故A项错误;《宋史》属于官方史书,不是记录技术发明的书籍,故B项错误;《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的一部笔记本百科全书式著作,世人称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最有可能记录该印刷技术,故C项正确;《资治通鉴》也不是记录技术发明的书籍,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活字印刷术的特点出发,即可得出文献的时间范围和记录内容的特点,据此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0.下表为我国古代主要农学著作统计简表。这反映出我国 时间 主要农学著作 战国 ‎《神农》《野老》‎ 秦汉魏晋南北朝 ‎《汜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 隋唐两宋 ‎《耒耜经》《农书》《耕织图》‎ 元明清 ‎《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授时通考》‎ A. 农业生产不断发展 B.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 农学研究最为突出 D. 农本思想日益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农学著作统计简表可知,每个朝代都有新的农书问世,A项符合题意;从表中无从得出政府与农书著作和发行相关,B项错误;表格中没有全部学术情况统计,C项不符合题意;只有农业著作发展,不能证明古代“农本”“思想的完善”,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表格阅读能力,要求在分析表格的时候,把握中心问题,看清材料内容,了解问题意图,科学理性判断与分析。‎ ‎11.下图为南宋画家林椿所作《果熟来禽图》。图中小鸟的动态用细劲柔和的笔致勾勤,蓬松的羽毛则以浑融的墨色晕染,木叶的枯萎、残损、锈斑,果子上被虫儿叮的痕迹都被一一描绘出来,显示出作者细致入做的观察力和追求细节表现的真实性。据此可知,此画 A. 具有写意画的特征 B. 开风俗画创作先河 C. 受到理学思潮影响 D. 体现世俗化的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学思想对宋代绘画艺术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提倡“格物致知”,要求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细致观察而探求其中的“理”,这与材料中“以物观物”、“细致入微的观察”、“追求细节的真实性”相符,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绘画作品为工笔花鸟画,不是借形寓意的写意花鸟画;B选项错误,此绘画作品与世俗化无关;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该作品开创了古代花鸟画的先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2.1899~2004年,我国出土战国至魏晋竹木简牍约5万枚(件),分布于全国150余处出土点。这些出土点又大多分布在湖北、湖南、甘肃、新疆等省区。这一分布特点说明 A. 南方及西北地区曾经是文化中心 B. 古代科技在南方及西北传播缓慢 C. 当时简牍并非中原主要书写载体 D. 历史和环境对此发生了共同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我国出土战国至魏晋竹木简牍分布于全国150余处出土点,包括边远地区也有竹简出土,说明在当时的历史和环境下,我国大多地区使用竹简作为书写载体,故D正确;材料没提供可比较的参照物,无法得出南方及西北地区曾经是文化中心,故A错误;材料只涉及简牍出土地点,无法得出古代科技在南方及西北传播缓慢,故B错误;“分布于全国150余处出土点。这些出土点又大多分布在湖北、湖南、甘肃新疆等省区”,说明当时简牍是湖北、湖南、甘肃、新疆等省区的书写载体,不能说明中原主要书写载体是竹简,C错误。‎ ‎13.明朝冯梦龙所著“三言”中仁、文、礼、智、信、忠、孝、悌等美好品质不再是君子的专利,在书中刻画的市井小民身上也有体现。材料表明 A. 市民文学融入儒家伦理 B. 传统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C. 小说动摇了传统价值观 D. 晚明出现启蒙进步思潮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明代冯梦龙将儒家“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写进“三言”里面,儒家仁义思想不再是君子所独有的,市井小民也可以拥有,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冲击了传统封建等级观念,故B正确;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儒家思想融进了市民生活中,但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A;依据材料,冯梦龙将儒家“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写进“三言”里面,儒家仁义思想不再是君子所独有的,市井小民也可以拥有,表明明代小说扩大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的影响,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启蒙进步思潮”,排除D。‎ ‎14.19世纪60年代以前,仅有少数学者译介西方物理学著作。此后,《格物入门》《电学全书》《格物测算》等物理学专著相继翻译出版,物理教育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洋务运动的推动 B. 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 C. 科举制度的改革 D. 近代大学的广泛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19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物理学著作翻译较少,在19世纪60年代之后,一系列物理学翻译著作相继出版,体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层对于西方技术学习,故选A项;西方科学的发展无法解释中国前后两个时期学习态度的转变,排除B项;科举制的考查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与科学发展无关,排除C项;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京师同文馆,大学广泛建立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5. 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A. 抨击尊孔复古 B. 抨击军阀统治 C. 提倡科学精神 D. 提倡民生主义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19年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抨击尊孔复古,符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的含义,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中的“离经叛道”的含义,排除BCD项。‎ ‎16.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郑超麟在回忆录中写到:“中华民国八年,写成世界公历是最容易记忆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这一年 A. 新民主主义理论正式提出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知识分子群体发起白话文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八年"指的是1919年。1919年的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故B项正确;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故A项错误;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项错误;1917年知识分子群体发起白话文革命,故D项错误。‎ ‎17.“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其中体现“民治”思想的是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就是反满独立,和林肯的“民有”的意思一样。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把政治上的主权回到人民手中而治国,才叫做“民治”,就是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就是在有了土地和主权后设法达到生活上圆满的幸福,就是“民享”。故排除AC,选B;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包含民主主义,排除D。‎ ‎18.从兴中会、同盟会开始,国民党始终是一个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的集合体,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直到1924年以后,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 A. “三大政策”的推动 B. 军阀割据政治环境较为宽松 C. 中国政党政治成熟 D. 孙中山加强了革命领导核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体现其开放性。材料“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正是三大政策的推动的体现,故选A;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尚处于晚清政府统治时期,故B错误;中国政党政治尚处于发展阶段,故C错误;题目中末体现孙中山加强了革命领导核心,故D错误。‎ ‎19.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涨的最重要因素。”其中心思想是()‎ A. 强调农民阶级是革命主力军 B. 纠正王明、傅古“左”倾错误 C. 阐释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特性 D.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最后胜利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毛泽东论述中国革命道路是“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不同于俄国式的革命道路,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明农民斗争的形式,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中国革命错误方向,故B项错误;此时,国民革命运动已经过去,故D项错误。‎ ‎20.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A. 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 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 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 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反映当时许多人急于走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指出俄国十月革命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旨在强调不能急于求成,对于将要成立的新中国来说,新民主主义是必经的历史时期,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不能急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变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在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前提下,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中共七大”即1945年,可以看出毛泽东是认为党内一些同志在要求立即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太急了”。‎ ‎21.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回答了束缚和困扰人们思想的最重大的认识问题是 A. 是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 B. 如何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C. “一国两制”和实现国家统一问题 D. 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及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义的问题,为中共十四大中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思想基础,故B项正确,A项排除。C项,一国两制这个概念最早是在早在五十年代,正式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方谈话并未涉及“一国两制”及和平统一问题,排除。D项,南方谈话重心不在于是否坚持社会主义,而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排除。‎ ‎22.1978年3月,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把“双百”方针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这一法律规定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B. 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 C. 建国以来“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 D. 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之所以强调将“双百”方针写进宪法,使其具有了法律效力,是因为“双百”方针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中国的文艺科技事业遭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即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和科技工作的经验教训,故选D。1978年3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并未召开,排除A;“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B;十一届三中全会并未召开,全面纠正“左”倾错误的说法并不符合材料的时间点,排除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时间,知识点的考查相对较细,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23.在1950年的扫盲运动中,《凉山彝族汉语文扫盲课本》第1册中,最初级的笔画练习都是以“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人民政府”等词汇来进行的,在《广州农民速成识字课本》第1课 的注音词表中,主要有“中央”“解放”“南昌”“东方”“光明”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 A. 确立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 B. 构建与国家政权对应的意识形态 C. 提高农民的自然科学和文化素养 D. 探索引导宣传舆论的全新形式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在扫盲的过程中努力构建与国家政权对应的意识形态,这也是巩固新生政权的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执政地位方面的信息,无法推断确立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排除A。扫盲课本、速成识字课本起不到提高农民的自然科学和文化素养的作用,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扫盲而不是探索引导宣传舆论的全新形式,排除D。‎ ‎24.1952年起,中国开始以苏联高等院校为榜样,改编了所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还向苏联派遣留学生,仅1956年,就有1800多名大学生和研究生被派往苏联留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 促使国民经济基本好转 B. 保障工业化的战略实施 C. 配合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D. 促进中苏教育事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1952年起,中国开始以苏联高等院校为榜样”,改编了所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还向苏联派遣留学生,为一五计划进行工业化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故B正确;“国民经济基本好转”是工业化建设的前提,是已经完成的事实,排除A;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与教育、留学等无关,排除C;“1952年起,中国开始以苏联高等院校为榜样,改编了所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还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对中国教育事业有一定的促进,不能体现对苏联教育事业的影响,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52年起,中国开始以苏联高等院校为榜样”,联系所学我国一五计划的史实分析解答。‎ ‎25.1990年4月7日2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了由美国休斯敦飞机公司制造的.香港亚洲卫星公司购买与经营的亚洲一号卫星。卫星发射成功后很快便投入服务,第一个客户是缅甸卫视。该事件表明中国 A. 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B. 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C. 航天技术超越美国 D. —箭多星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我国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了由美国休斯敦飞机公司制造的.香港亚洲卫星公司购买与经营的亚洲一号卫星。”、“第一个客户是缅甸卫视”可以得出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B符合题意;A“开始”说法不正确;C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涉及一箭多星,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科技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我国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了由美国休斯敦飞机公司制造的.香港亚洲卫星公司购买与经营的亚洲一号卫星。卫星发射成功后很快便投入服务,第一个客户是缅甸卫视”的理解和掌握。‎ ‎26.希腊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这类传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与人的后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英勇非凡,成为古希腊人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A. 征服自然的顽强意志 B. 崇尚武力并热衷殖民扩张 C. 重视城邦的集体荣誉 D. 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希腊英雄是人与神结合后孕育出的半人半神,由此推断出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具备人神同形共性的特征,这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选项D正确;选项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古希腊的英雄是集体力量的和智慧的化身,并不意味着其仅仅崇尚武力征服,选项B排除;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 ‎27.所有智慧和理解力的根源包含在这句话中:“‘人,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这体现了古希腊人的 A. 宗教意识 B. 民主意识 C. 理性意识 D. 自主意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人,认识你自己”、“所有智慧和理解力的根源”相结合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主张应对个人的知识、道德、认识及行为加以理性地分析和判断,可见材料反映的是古希腊人的理性认识,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意识、民主意识,排除AB;D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28.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雅典的音乐教学由以往的“训练人的心灵”转向追求演奏音响的华丽,音乐中的诗词逐渐消失,音乐演奏日益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并为专业艺术家所垄断。雅典音乐教育的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 民众艺术品味提升 B. 人文精神影响式微 C. 文化水平快速提高 D. 智者教育理念普及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雅典的音乐教学由以往的‘训练人的心灵’转向追求演奏音响的华丽,音乐中的诗词逐渐消失,音乐演奏日益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并为专业艺术家所垄断”可以看出雅典音乐教育由强调训练人的心灵转变为职业化和专业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影响式微,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此时期的音乐演奏日益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并为专业艺术家所垄断,不能提升民众整体的艺术品位;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音乐教育及演奏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不是文化水平的提高;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此时期的音乐演奏日益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并为专业艺术家所垄断,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智者教育理念。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二、非选择题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元六年,田蚡把不治儒家五经的博士官一律罢黜,排斥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他(董仲舒)的所谓大一统,就是压抑诸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他摭取阴阳五行学说,提出君权神授的理论,建议用儒家的纲常名教来维护封建统治。他也吸取了法家尊君抑臣的思想,主张用刑法加强统治。‎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清入关后,即以宗主视天下,同时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清王朝接受并发展了“大一统”思想。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渍朝对“大一统”思想及其正统论的总结,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但也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进而统一国家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 ‎ ‎【答案】(1)观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思想;提出君权神授理论;以纲常名教来维护统治;以刑辅德思想。(回答其中3点即可)‎ 背景:解决王国问题,巩固统一已经迫在眉睫;土地兼并现象、商人垄断盐铁和商业,严重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汉初无为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匈奴势力正在威胁着汉王朝的统治。(回答其中3点即可)‎ ‎(2)发展:剔除华夷之辨;推崇君主专制;构建政权承绪(延续)的正统论;确立“大一统”的历史评判标准。(回答其中3点即可)‎ 影响:维护清朝的统治;有利于加强边疆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回答其中2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大一统,提出君权神授的理论,建议用儒家的纲常名教来维护封建统治,主张用刑法加强统治”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所学汉代初期政治、经济、统治思想以及匈奴威胁等角度思考回答。‎ ‎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 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但也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进而统一国家的积极作用”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政治、思想、民族融合以及国家统一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运用历史学科基本方法解答高考试题:一是具备阅读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明确高考命题考查的主干知识、试题材料载体、命题意图等。二是分析并联系所学知识,突出对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特别要注意对历史主干基础知识的三个方面的迁移理解,即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阶段的把握,注意将试题有效信息与历史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根据设问解读材料信息和迁移所学基础知识,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解答问题。‎ ‎30.宋代是我国科技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但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是导致发明不能作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从西方的经验看来,必须商业的影响力远超过农业生产的影响时,上述的突破才能发现。中国在现代历史初期,谈不上符合所需要的准备程度。宋朝的商业……平铺在亿万农民头上,就为效至微了。……这种种条件都无助于开展各种发明以推广其成果之用心设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但是“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这种文学形式”是什么,并概括宋代主流文学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技进步表现,并据材料二,指出作者为什么认为宋代难以“开展各种发明推广其成果”。‎ ‎(3)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三中导致宋朝“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的“不利因素”。‎ ‎【答案】(1)这种文学形式:宋词;特点:具有娱乐艺术性;形式自由活泼;趋于平民化。‎ ‎(2)表现:活字印刷术,推动了印刷业革新;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原因:农耕经济无法推动社会改革;商业的影响力小。‎ ‎(3)不利因素:封建政治体制的束缚;小农经济的落后;科技发明难以推广;理学的束缚。‎ ‎【解析】‎ ‎【详解】(1)从材料“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中可以看出“这种文学形式”是指宋词。根据材料“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从娱乐艺术性、形式自由活泼、平民化等方面概括宋代主流文学的特点。‎ ‎(2)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活字印刷术、火药的广泛使用、指南针用于航海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一小问答案。据材料“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是导致发明不能作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宋朝的商业……平铺在亿万农民头上,就为效至微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农耕经济、商业等方面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封建政治体制、农业经济、科技发明、理学的束缚等方面归纳导致宋朝“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的“不利因素”。‎ ‎31.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高举思想解放的大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 ‎——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材料二 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 ——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材料三 ‎ 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治实践。‎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民权主义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的思想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思想观点作出简要评价。‎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 ‎【答案】(1)主张: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以法治国。实践:戊戌变法。‎ ‎(2)特点: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相结合。‎ ‎(3)观点:新旧(中西)文化不能相容;提倡新文化就要彻底批判和抛弃旧文化。 ‎ 评价:动摇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思想;不能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4)特点: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 ‎【解析】‎ ‎(1)主张:题目要求“据材料一”概括。由材料一中的“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可以得出社会契约的主张;由材料一中的“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可以得出主张人民主权;由“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可以得出主张以法治国。实践: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结合所学梁启超的政治实践可知他推动促成了戊戌变法。‎ ‎(2)特点:题目要求“据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可以得出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相结合。‎ ‎(3)观点:题目要求“据材料三”概括。由材料三中的“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可以得出新旧(中西)文化不能相容;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可以得出提倡新文化就要彻底批判和抛弃旧文化。 ‎ 评价:题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可以以辩证的方法来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一方面,从积极角度来看,其主张动摇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思想;另一方面,从其局限性来看,这种主张不能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4)特点: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由材料一中梁启超的主张到材料二中孙中山的主张,再到材料三中陈独秀的主张,可知由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制再到新文化运动可知其特点是向西方学习且不断深入;由材料三中的“新旧两种法子,好象(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可以得出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雅典的音乐学校教孩子演奏乐器,还教荷马史诗的选段和抒情诗,并配以乐曲让孩子们边弹边唱,以培养学生的美感、节奏感和旋律感;教育内容除赛跑、跳远、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五项竞技外,还有游泳、舞蹈和拳击,使青年人身体健壮、肢体匀称、形态健美,并养成坚韧、勇敢、克制等道德品质;结束基本教育后,大多数人就业谋生,少数富家子弟可入国立体育馆,接受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学习骑马、射箭、驾车等军事技术。梭伦改革在立法中明确规定父母必须帮助其子女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将来就不能要求子女赡养自己;组织学生参加宗教祭祀、社会庆典、公共集会、法庭审判等实际活动,进行政治道德教育。‎ ‎——摘编自《雅典的教育》‎ 材料二 太学是汉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最初太学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等课程。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可补官。‎ ‎——摘编自《中国古代教育》‎ 材料三 从1952年开始,中国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按照苏联高教模式,取消原有系科众多的综合性大学,改为文理科或多科性理工科大学;以建设单科性专门学院为重点,将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系科专业别集中或独立,建立新的专门学院;取消大学中的学院建制,改为校系两级管理,普遍设立专业,按专业培养人才。工科由此成为高等教育中发展最快、比重最大的类别。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摘编自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雅典和中国汉代太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形成不同教育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大调整的特点,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影响。‎ ‎【答案】(1)古代雅典教育的主要内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国汉代太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儒家经典教育(或儒学教育)。‎ 雅典教育产生的社会原因:雅典高度发达的工商业奴隶制经济的需要;公民民主政治的需要(或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人文主义精神的兴起。汉代教育产生的社会原因: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 ‎(2)特点:以工科为主;管理模式高度集中统一。影响:加速了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忽视了人文学科,影响了教育长期协调发展。‎ ‎【解析】‎ ‎【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教孩子演奏乐器…教荷马史诗的选段和抒情诗….除赛跑、跳远、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五项竞技外,还有游泳、舞蹈和拳击….接受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学习骑马、射箭、驾车等军事技术….进行政治道德教育”及材料二“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等课程”进行概括,二问结合所学从雅典及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分别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2)一问根据材料三“按照苏联高教模式…改为文理科或多科性理工科大学…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可知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以工科为主,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二问,根据是题干时间信息结合所从新中国工业化建设需要、教育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