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2-04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山东省日照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日照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能在人体内环境中找到的是( ) A. 麦芽糖 B. 溶菌酶 C. 血红蛋白 D. 通道蛋白 【答案】B 【解析】 【详解】A、麦芽糖是一种植物二糖,不会出现在人体的内环境中,A错误; B、溶菌酶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可能会出现在内环境中,B正确; C、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 D、通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选B。 2.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 神经调节 B. 神经-体液调节 C. 体液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分析可知,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即D正确。故选D。 3.下列有关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中,与事实不符的是( ) A. 反应速度不同 B. 作用范围不同 C. 作用途径不同 D. 信号分子相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BC、据上分析可知,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途径均不同,ABC正确; D、神经调节的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体液调节的信号分子是激素等,D错误。 故选D。 4.专家预测,随着二孩政策的落实,未来几年我国人口数量将出现一定的增长。做出该预测的依据主要是( ) A. 出生率 B. 死亡率 C. 年龄组成 D. 性别比例 【答案】C 【解析】 【详解】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故选C。 5.与诗句“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的演替类型相同的是( ) A. 裸岩上的演替 B. 冰川泥上的演替 C. 火山岩上的演替 D.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的从 “远芳”到“晴翠”属于次生演替,而发生在“裸岩”、“冰川泥”、“火山岩”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故选D。 6.人体大面积烧伤后,容易发生病菌感染,主要原因是患者( ) A. 发生过敏反应 B. 细胞免疫作用减弱 C. 效应B细胞数量减少 D.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答案】D 【解析】 【详解】皮肤及粘膜组成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人体皮肤大面积烧伤后,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下降,容易发生病菌等感染。 故选D。 7.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 ) A. 生态系统的地理位置 B. 生态系统的气候环境 C. 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 D. 生态系统的成分 【答案】D 【解析】 【详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的地理位置无关,只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A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与生态系统的气候环境无关,B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与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无关,C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而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D正确。 8. 植物茎尖的生长素可以向浓度比它高的侧芽部位运输。同时,在缺氧的条件下会严重阻碍其运输。这说明生长素的运输属于( ) A. 自由扩散 B. 协助扩散 C. 主动运输 D. 渗透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 生长素可以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运输,即逆浓度梯度,而且在缺氧的条件下会严重阻碍其运输,说明生长素运输过程需要能量;故选C 9.做膝跳反射实验前,若提前告知受试者,实验现象可能不明显,其原因是( ) A. 传出神经受阻 B. 膝跳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 感受器受到抑制 D. 高级中枢调控低级中枢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受试者身体完好,传出神经没有受阻,A错误; B、膝跳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B错误; C、受试者的感受器没有受抑制,C错误; D、大脑是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所以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不明显,D正确。 故选D。 10.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代谢活动 B. 激素只运输给相应靶器官或靶细胞 C. 固醇类激素的受体位于靶细胞内部 D. 甲状腺激素只能通过注射进行补充 【答案】C 【解析】 【详解】A、激素不能直接参与细胞内代谢过程,只能起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A错误; B、激素可以由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B错误; C、固醇类激素的受体位于靶细胞内部,C正确; D、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能通过注射进行补充,也能通过口服进行补充,D错误。 故选C。 11.下列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 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于细胞的流动性 C. 神经递质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D.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答案】A 【解析】 【详解】A、神经递质的成分一般是一种有机小分子物质,不是蛋白质,A错误; 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作用,依赖于细胞的流动性,B正确; C、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导致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C正确; D、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所以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D正确。 故选A。 12.关于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都呈“S”型 B. 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C.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一些濒危动物的K值 D. 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但可能有些种群不适应当前环境而灭绝,A错误; B、种群密度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出生率的增大,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大,B错误; C、K值取决于环境条件,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一些濒危动物的K值,C正确; D、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 中,λ表示增长倍数,即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D错误。 故选C。 13.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和增殖分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发育为乙的主要场所是胸腺 B. 丙表面形成了特异性抗原受体 C. 乙增殖分化为丙需要抗原刺激 D. 丙具有较强的分裂和分化能力 【答案】C 【解析】 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A错误;丙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其表面没有形成特异性抗原受体,B错误;乙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与记忆细胞,C正确;丙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已经不再具有增殖分化能力,D错误。 14.冬泳被誉为“勇敢者的运动”,因其独特的健身效果而备受关注。冬泳过程中,运动员生理上不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 A. 产热量始终多于散热量 B. 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 C. 物质氧化分解加快,肌肉和肝脏产热增多 D. 下丘脑能感受体温变化,同时含有体温调节中枢 【答案】A 【解析】 【详解】A、人通过调节,在不同环境中维持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维持体温正常,A错误; B、环境温度较低,通过调节,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B正确; C、环境温度降低,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体内的物质氧化分解加快,肌肉和肝脏产热增多,C正确; D、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可以感受体温的变化,D正确。 故选A。 15.“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这天,中国古代有插茱萸的习惯,因为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茱萸在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 B. 茱萸与蚊虫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C. 茱萸、秋蚊和虫共同构成了一个群落 D. 茱萸与秋蚊之间靠化学信息来调节种间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A、茱萸属于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A正确; B、茱萸与蚊虫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B正确; C、群落是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茱萸、秋蚊和虫不能构成一个群落,C错误; D、“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说明茱萸与秋蚊之间通过化学信息来调节种间关系,D正确。 故选C。 16.图为人体神经组织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四种液体。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是甲端 B. 图中①②④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 C. 淋巴B细胞分泌的抗体能先进入③中,再进入④中 D. 受到刺激时,神经细胞膜上Na+通道打开, Na+从③中进入④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于各种组织细胞都会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正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是乙端,A错误; B、图中①②属于细胞外液,不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④,B错误; C、效应淋巴B细胞分泌的抗体有的能先进入③中,再进入②,在不能进入④,C错误; D、受到刺激时,神经细胞膜上Na+通道打开,Na+从③中进入④中,导致膜电位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D。 17.图为神经—肌肉接头结构(类似突触结构)示意图。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Ca2+经Ca2+通道内流,引起Ach(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中突触小泡来自于高尔基体 B. Ach发挥作用后,会被相应酶降解失活 C. 肌膜上实现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D. 若抑制Ca2+通道的活性,可能会导致肌肉僵直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中的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密切相关,A正确; B、Ach发挥作用后会立刻被相应的酶灭活,B正确; C、神经—肌肉接头相当于突触结构,肌膜相当于突触后膜,其上实现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C正确; D、抑制Ca2+通道的活性,Ach不能释放,可能会导致肌肉松弛无力,D错误。 故选D。 18.下列关于人体水盐平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脑皮层和垂体受损会影响水盐平衡调节 B.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的细胞 C. 肾小管在维持人体水盐平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D. 水盐平衡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A、大脑皮层有渴觉中枢,垂体会释放抗利尿激素,故二者受损会影响水盐平衡,A正确; B、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主要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错误; C、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在维持人体水盐平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C正确; D、水盐平衡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B。 19.如图为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①代表感受器 B. 图中箭头代表兴奋传导方向,其中错误的是乙 C. 刺激①处产生兴奋,③处膜内电位变为正电位 D. 刺激⑤处产生兴奋,最终会引起④处发生反射活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中①代表感受器,由感觉神经末稍组成,A正确; B、兴奋在神经元间只能由轴突到胞体或到突触,不能如乙所示由胞体到轴突,B正确; C、刺激①处产生兴奋,兴奋能通过神经中枢进行单向传递,所以③处膜内电位变为正电位,C正确; D、刺激⑤处产生兴奋,最终会引起④处发生反应,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能称为反射活动,D错误。 故选D。 20.桥本氏甲减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受损,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减少而引发的病症。下表为某患者甲状腺功能的检测报告。据表分析错误的是( ) 检验项目 结果 单位 参考值 游离甲状腺激素 0.86 ng/dL 0.8~1.7 促甲状腺激素(TSH) 7.47 mIU/L 0.3~3.6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 140.6 IU/mL 5~100 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 47.9 IU/mL 1~16 A. 桥本氏甲减属于自身免疫病 B. 该病可通过注射淋巴因子缓解病情 C. 患者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人偏高 D. 患者会表现食欲不振、情绪低落等症状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病是因为可检出抗甲状腺相应成分的自身抗体,因此是自身免疫病,A正确; B、由于该病是自身免疫病,不能通过注射淋巴因子缓解病情,B错误; C、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因此当甲状腺激素减少会导致促甲状腺素含量偏高,C正确; D、通过表格数据可以TGAb和TPOAb值偏高可以判断,该病是自身免疫病,导致甲状腺被破坏所导致的甲状腺激素减少而引发的病症,患者会表现食欲不振、情绪低落等症状,D正确。 故选B。 21.下列关于丰富度说法,正确的是( ) A. 丰富度即种群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B. 群落丰富度与其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C. 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 D. 对于土壤中活动能力较强、个体微小的动物常用样方法调查 【答案】B 【解析】 【详解】A、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A错误; B、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物种种类的多少,与其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B正确; C、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不一定越高,如沙漠缺水,C错误; D、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D错误。 故选B。 22.图为单侧光照射后小麦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的细胞形态模式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图中胚芽鞘放大的部位为感光部位 B. 甲侧细胞的生长素含量高于乙侧细胞 C. 甲侧细胞长于乙侧,故单侧光来自于甲侧 D. 生长素是在单侧光刺激下合成并极性运输到生长部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中放大部位是尖端下面一段,不是感光部位,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A错误; B、甲侧细胞较长,乙侧细胞较短,说明甲侧细胞的生长素含量高于乙侧细胞,B正确; C、由于甲侧细胞较长,说明甲侧生长快,为背光侧,故单侧光来自乙侧,C错误; D、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单侧光刺激,D错误。 故选B。 23.下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并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过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胺等各种过敏介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过敏介质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 B. 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 C. 浆细胞识别过敏原后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 D. 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过敏介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A正确;临床治疗哮喘应该是抑制过敏介质释放,B错误;浆细胞不能识别过敏原,C错误;哮喘属于过敏反应,是免疫过当引起的,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D错误。 故选A。 24.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曲线①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B. 随着曲线②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C. 当胰岛素浓度为40单位时,血糖浓度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 D. 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答案】A 【解析】 【详解】A、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随着曲线b血糖消耗速率的上升,葡萄糖转变成肝糖原和肌糖原的速度加快,A正确; B、胰岛素作用是使血糖浓度降低,随着曲线a血糖补充速率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变慢,B错误;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血糖补充速率是1mg/kgmin,血糖消耗速率3.8mg/kgmin,血糖浓度不能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 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活跃状态,但抑制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D错误。 故选A。 25.通常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用狂犬病病毒固定株接种Vero细胞,培养收获毒液,并经灭活病毒等步骤冻干制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接种狂犬病疫苗后,机体内首先发生的是细胞免疫 B. 初次免疫过程中,疫苗能促进效应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C. 多次注射疫苗,可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 D. 接种成功后,机体将产生一种可同时预防狂犬病、禽流感和甲肝的抗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接种狂犬病疫苗后,机体内首先发生的是体液免疫,A错误; B、初次免疫过程中,疫苗能促进效应B细胞释放抗体,B错误; C、多次注射疫苗,可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C正确; D、接种成功后,机体将产生对抗狂犬病毒的一种抗体,D错误。 故选C。 26.三刺鱼通常以浮游动物水蚤为食。下图为研究人员在有水蚤的人工水域,利用翠鸟模型和饥饿的三刺鱼进行实验的结果。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只有水蚤密度 B. 翠鸟的存在改变了三刺鱼捕食水蚤的策略 C. 翠鸟在水蚤密度大的水域进攻三刺鱼的次数增加 D. 实验中“水蚤→三刺鱼→翠鸟”构成一条食物链 【答案】B 【解析】 【详解】A、本实验研究三刺鱼在有无翠鸟威胁时的取食行为,自变量为水蚤密度和有无翠鸟,A错误; B、无翠鸟时,三刺鱼攻击高密度水蚤的次数多;有翠鸟时,三刺鱼攻击低密度水蚤的次数多,因此翠鸟的存在改变了三刺鱼捕食水蚤的策略,B正确; C、有翠鸟的情况下,在水蚤密度小的水域中,三刺鱼攻击水蚤的次数更多,C错误; D、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而水蚤是动物,不是生产者,因此“水蚤→三刺鱼→翠鸟”不能构成一条食物链,D错误。 故选B。 27.下列对生态学原理的应用,不能达到相应目的是( ) A. 通过调查种群密度,可以用于监测和预报农林害虫 B. 通过调整种群的年龄组成,可提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 通过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可控制害虫种群密度 D. 通过合理设计食物链,实现人类对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通过调查种群密度,可以用于监测和预报农林害虫,A正确; B、调整种群的年龄组成,不能提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错误; C、通过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可控制害虫种群密度,C正确; D、通过合理设计食物链,实现人类对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D正确。 故选B。 28.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Ⅰ~Ⅳ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⑧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的碳循环路径是完整的 B. 图中①过程只能代表光合作用过程 C. 图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有②③④⑤⑥过程 D. 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碳循环路径除了图中的途径外,还有Ⅱ、Ⅲ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指向Ⅰ大气,A错误;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①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的能量,B错误; C、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流动,C正确; D、Ⅳ是分解者,不是食物链的成分,食物链只能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D错误。 故选C。 29.下列操作中得到的数据一定比实际数值小的是( ) A. 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时,选择患者家系进行调查 B. 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的种群密度时在分布密集的地区取样 C. 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因标志物醒目被捕获量增加 D.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算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四条边及夹角上的菌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足够大的群体中随机调查,如果选择患者家系进行调查,则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大,A错误; B、采用样方法时应该随机取样,若在个体密集区取样,则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大,B错误; C、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标志物醒目,则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被捕获量增加,则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小,C正确; D、正常统计时,血球计数板的框格边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所以方格内、所有边线和顶角上的菌体都统计,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D错误。 故选C。 30.下列有关生态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 B. 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 为保护草场,减少沙漠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D. 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气体,从而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A正确;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减少P的排放,缓解水体的富营养化,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B正确; C、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会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C错误; D、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31.2018年10月,中国的“黄金海岸马拉松”—2018日照国际马拉松赛开跑。比赛沿途设置能量补给站,给运动员提供水、运动饮料等。分析回答: (1)运动员出发后,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该过程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比赛结束后,运动员会感觉肌肉酸痛,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血浆pH变化不大,原因是________。 (2)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会大量出汗,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进而产生渴觉,要及时在能量补给站补充水分;同时机体内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加强,产热增加,在该过程中,引起下丘脑和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的信息分子分别是________。 (3)比赛进行一段时间后,运动员的血糖水平下降,此时机体产生的某种激素能与肝细胞结合,协同肾上腺素共同使血糖水平升高,以满足运动过程中的能量需要,则该激素作用原理是________从而升高血糖浓度。 【答案】 (1). 神经—体液调节 (2). 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 (3). 下丘脑 (4). 神经递质、促甲状腺激素 (5).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析】 【详解】(1)运动员出发后,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比赛结束后,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血浆pH变化不大,原因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 (2)运动员会大量出汗,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进而产生渴觉,及时补充水分;同时机体内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加强,产热增加,神经递质是引起下丘脑分泌活动加强的信息分子,促甲状腺激素是引起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的信息分子。 (3)血糖水平下降时,胰高血糖素协同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 32.近几年研究发现,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增多。例如台风,它把更多的海岸生物带向海洋,海洋中无法降解的塑料、玻璃瓶等海洋垃圾,为这些海洋生物提供了更多的附着场所。当漂流速度缓慢时,这些海岸生物逐渐适应海洋环境,漂流到另一个海岸,可能成为当地的入侵物种。分析回答: (1)上图为该海岸某入侵物种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图,图中t4时刻,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入侵物种与当地物种之间的种间关系可能有________。 (2)为防止入侵物种快速增长对当地物种造成危害,应避免其达到图中_______时刻对应的种群数量,请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________(至少提出两种) 【答案】 (1). 稳定型 (2). 捕食、竞争、寄生 (3). t2 (4). 应减少入侵动物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引进入侵动物的天敌 【解析】 【详解】(1)该种群数量为“S”增长,在t4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最大,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该物种侵入到该环境后,可能存在天敌等限制因素,种群数量呈“S”变化,因此该种群与当地物种之间的种间关系可能为捕食、竞争、寄生; (2)由图可知,在t2时刻,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为避免入侵物种的快速增长,应避免该种群的数量达到K/2时刻;为控制外来物种的入侵,应减少入侵动物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引进入侵动物的天敌。 33.近年来,我市经济飞速发展,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生活污水处理越来越困难,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市在沼泽地的基础上建立如图所示的景观式人工生态湿地。分析回答: (1)流经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其中芦苇等生产者同化量的去向中除自身未被利用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外还包括________。 (2)人工湿地在调节气候方面,以及进行生态旅游等方面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3)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处理污水,可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其意义是________。 【答案】 (1).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生活污水有机物中的能量 (2).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3). 直接和间接 (4). 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解析】 【详解】(1)流经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生活污水有机物中的能量,其中芦苇等生产者同化量的去向中除自身未被利用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外还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2)人工湿地在调节气候方面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人工湿地进行生态旅游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3)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处理污水,可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由于物质是能量的载体,所以意义是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34.青光眼是由于眼压升高超过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承受范围,引起神经节细胞凋亡,导致视觉的进行性不可逆损害,进而使人患青光眼。回答问题: (1)神经节细胞与其他神经细胞关系如图所示。研究发现,感光细胞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若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K+不再透过细胞膜,据此可推导静息电位产生时K+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___。此过程中感光细胞释放的物质到达双极细胞,引起双极细胞产生兴奋,最终在________形成视觉。 (2)上图中M为连接在神经节细胞轴突表面上的电流计,只有刺激______点(AC=CD),电流表的指针发生________的偏转,可以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3)临床上多采用降低眼压的手段治疗青光眼,但眼压恢复正常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受损数目增多,使损伤加剧,最终视力锐减。为探究其原因,研究人员进行如下实验: ①T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不能进入视网膜。将正常小鼠进行升高眼压处理后,在小鼠的视网膜中找到了T细胞。 ②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科研人员又将甲小鼠(缺乏T细胞,患青光眼)、乙小鼠(缺乏B细胞,患青光眼)、丙小鼠(同时缺乏T细胞、B细胞,患青光眼)都进行眼压恢复处理后,观察神经节细胞损伤的数量,观察结果是甲小鼠和丙小鼠神经节细胞损伤的数量无明显差异,且均远小于乙小鼠。 综合上述实验,说明眼压恢复正常后,神经节细胞损伤加剧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 协助扩散 (2). 大脑皮层 (3). B (4). 两次方向相反 (5). 神经节细胞损伤是T细胞进入视网膜造成的,眼压恢复正常后T细胞继续发挥作用,使神经节细胞损伤加剧 【解析】 【详解】(1)K+的分布是细胞内的含量高于细胞外,若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K+不再透过细胞膜,说明K+外流需要蛋白质的运输,故静息电位产生时K+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为协助扩散。视觉属于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2)据图分析可知,电流计的两电极位于同一神经元上,C点位于两电极中间位置,AC=CD,刺激该点,电流表指针不偏转,D点是其中一电极,刺激该点电流表只能偏转一次,刺激B点时,兴奋可以先后达到两电极,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3)根据题意可知,神经节细胞损伤是T细胞进入视网膜造成的,眼压恢复正常后T细胞继续发挥作用,使神经节细胞损伤加剧。 35.关于植物开花的机制,早在20世纪,前苏联科学家柴拉轩就提出了成花素假说:假定植物叶片接受光刺激后,合成成花素,成花素是由形成茎所必需的赤霉素和形成花所必需的开花素两组具有活力的物质组成。一株植物必须先形成茎,然后才能开花,所以,植物体内同时存在赤霉素和开花素才能开花。长日植物在长日照下,短日植物在短日条件下,都具有赤霉素和开花素,所以都可以开花。长日植物在短日条件下,由于缺乏赤霉素,而短日植物在长日条件下,由于缺乏开花素,所以都不能开花。后来科学家研究发现,在植物体内存在一种决定开花时间的关键基因FT, FT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产物是可以长距离转运的成花素,在花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1)由材料得出,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成花素合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 (2)由材料得出,在调节植物开花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间的关系是________。 (3)由材料可知,长日照植物在短日照条件下不开花的原因是________,请利用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要求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及预期的结果________。 材料和用具:生长状况一致的有花芽但未开花的莴苣植株若干盆,遮光纸若干等,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清水(要求与说明:光源直接利用自然光,可适当遮光进行短日照处理,每日光照强度的变化忽略不计) 【答案】 (1).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 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3). 缺乏赤霉素 (4). 实验思路:将生长状况一致的有花芽但未开化的莴苣平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定期喷洒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乙组定期喷洒等量的清水,对两组植株适当遮光进行短日照处理,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甲乙两组莴苣开花情况。 实验结果:甲组植株开花,乙组植株没有开花。 【解析】 【详解】(1)由材料信息“FT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产物是可以长距离转运的成花素,在花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这说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成花素合成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由材料信息“植物体内同时存在赤霉素和开花素才能开花”,这表明在调节植物开花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 (3)由材料可知,长日照植物在短日照条件下不开花的原因是缺乏赤霉素;根据实验目的和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验证实验的思路及预期的结果如下: 实验思路:将生长状况一致的有花芽但未开化的莴苣平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定期喷洒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乙组定期喷洒等量的清水,对两组植株适当遮光进行短日照处理,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甲乙两组莴苣开花情况。 实验结果:甲组植株开花,乙组植株没有开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