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1-27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福建省泉州市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福建省泉州市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把所选答案的序号抄写在答题卡上.) 1.(2分)西周时期出现“千耦其耘”的劳动场景,春秋战国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这表明( ) A.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耕作到个体农耕 B.小农经济成为古代社会基本生产模式 C.土地制度由国有制演变为地主私有制 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2.(2分)宋代官田招佃,往往张榜招募流民,采取自愿原则,并订立祖佃契约,同时规定如果佃农不愿继续承佃,要求退佃和迁徙,官府不得无理阻栏。据此可知当时( ) A.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中央对地方权力失控 C.租佃双方毁约现象严重 D.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 3.(2分)《宋书》(南朝)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唐代后期,国家财政收入几乎全部来自江南各道,形成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这表明( ) A.赋税制度发生变化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南方经济地位提高 D.北方长期战乱不断 4.(2分)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这一做法( ) A.提高了工匠社会地位 B.促进了手工技术发展 C.固化了社会阶层等级 D.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5.(2 分)明清时期,徽商经营商业获利之后,都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信条,把获得的钱财用于购置土地或者买官。这一现象( ) A.削弱了官商分利的政策 B.扩大了手工业商品的市场 C.阻碍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D.制约了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6.(2分)17世纪,随着美洲金银矿的大量开采和种植园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黑人奴隶的需求急剧增加,欧洲奴隶贩子从事大规模的奴隶贩卖活动。到19世纪初,西欧一些主要贩卖奴隶的国家先后禁止奴隶贸易。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 B.欧洲奴隶贩子的良心发现 C.美洲黑人的起义斗争 D.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7.(2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美国的摩根、洛克非勒等“八大财团”,日本以家族财阀为中心的三井、三菱等“四大财阀”,法国的“二百家族”以及德国的通用电气等。它们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与经营。这表明( ) A.资本主义国家已放弃自由放任政策 B.生产关系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各国迅速发展 D.资本主义国家间互相借鉴发展经验 8.(2分)如表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茶丝出口数据表。据表可知,当时的中国( ) 年份 茶(万磅) 丝(包) 鸦片战争前年平均 5000 5000 1845 8019 13220 1851年 9919 23040 1853年 10122 62896 A.产品科技含量提高更具竞争力 B.农副产品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国 C.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D.自然经济已经丧失其主导地位 9.(2分)统税是国民政府时期首创的税目,1928年开始试点,后来逐渐推行至各行业。其规定:外商纱厂生产的细纱从价税率为2.7%,而华商纱厂生产的粗纱从价税率却为5.2%;华商烟厂生产低价烟的税率为销售价格63.5%以上,外商烟厂生产高价烟的税率为销售价格15.2%以下。这反映了国民政府时期( ) A.重工业发展困难大 B.外资企业垄断中国市场 C.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D.官僚资本挤压民营企业 10.(2分)1863年,上海27家洋行要求清政府准许他们修建上海至苏州的铁路,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亦说铁路是“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才明白兵败是由于兵力调动迟缓,没有灵便的铁路。这体现了( ) A.清政府战败后开始修建铁路 B.清政府重视普通民众生活 C.朝野上下接受了近代化思想 D.近代铁路事业发展的艰难 11.(2分)1921年,列宁在会见美国富翁阿曼德•哈默时表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用这些来使我们国家的轮子再次运转。”列宁使苏俄“国家的轮子再次运转”采取的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农业集体化 12.(2分)如图是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份额(%)的变化趋势图。苏联所占份额上升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13.(2分)20世纪20年代,美国出现了投机活动受到推崇、享乐之风盛行的状况。这说明( ) A.人们对经济“繁荣”缺乏理性认识 B.美国经济发展存在“滞胀”风险 C.凯恩斯主义已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 D.民众逃避大危机寻求慰藉的心理 14.(2分)如图漫画的中间人物喻指美国政府,左侧人物是工人,右侧人物是雇主。NRA是《全国工业复兴法》的英文缩写。这体现美国( ) A.解决了经济危机 B.消除了阶级矛盾 C.重视调节劳资关系 D.放弃自由企业制度 15.(2分)如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变化(%)。如表说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 12.2 23.2 50.7 1990 2.8 5.1 7.2 工业 1950 34.7 42.2 22.2 1990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 48.9 32.4 26.6 1990 71.4 54.4 59.2 A.阶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 B.工农业生产出现严重衰退 C.确立了计划经济的新模式 D.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 16.(2分)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20世纪80 年代,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据此可知,福利制度( ) A.改变了社会制度 B.增加国家财政负担 C.加剧了贫富差距 D.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17.(2分)1956年,广州机械厂在缺乏厂房的情况下,工人和管理者在烈日暴雨下进行露天生产。支援建设的苏联专家见到后说:“条件不是不够好,而是很糟糕。”然而在该年的劳动竞赛中,科室和车间每天都出现新记录。材料表明( ) A.苏联大力支持我国经济 B.工人建设热情高涨 C.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18.(2分)1950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此次改革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却有许多农民将自己的土地卖出。这种现象( ) A.说明农民不支持土地改革 B.体现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C.推动农村城镇化向前发展 D.促进农业合作化的实施 19.(2分)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这一规定( ) A.加速“左”倾错误继续泛滥 B.违背农村经济客观实际 C.一定程度突破人民公社体制 D.配合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20.(2分)1978年4月20 日,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工业三十条)。决定指出,国营工业企业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企业的生产、技术、财务、生活等问题,党委作出决定后,由厂长负责组织执行。这一措施的影响是( ) A.有效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B.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 C.有力增强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性 D.促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21.(2分)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建立初期,其资金主要在美国筹措,且该银行贷款必须由贷款国政府担保,贷款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由此可知,该机构( ) A.标志着美国经济霸权的建立 B.推动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复兴 C.使贷款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 D.是美国资本扩张的重要工具 22.(2分)亚太经合组织以公开对话为基础,各成员国可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开放程度对具体产业及部门贸易自行做出灵活有序的安排,这被称为“单边自主行动”计划。这表明亚太经合组织( ) A.无力推进成员国的发展 B.是一个松散的经济合作组织 C.满足了各成员体的要求 D.基本上消除了贸易保护主义 23.(2分)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认为,德法之间的仇怨,“是一个魔鬼的圆箍,一个邪恶的圈套,非破除不可”。戴高乐则表示,“必须尝试把历史进程颠倒过来,使我们两个民族言归于好,并使他们的力量和才能联合起来”。法德的和解( ) A.消除了资本主义阵营的矛盾 B.加速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C.促进了西欧经济联合的进程 D.表达了消除民族主义的设想 24.(2分)欧盟委员会这样解释欧盟旗帜的文化含义:12是完美和丰饶的象征,使我们同时联想起《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一天的12小时、一年的12月……最后,圆形的排列代表了联盟。对这一解释,理解正确的是( ) A.联合欧洲十二国为统一国家 B.封建神学在欧洲占统治地位 C.罗马法确立了欧盟法制规范 D.欧洲联合有共同的文化基础 25.(2分)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印度遭遇配方安全危机后灵活应变;日本索尼公司收购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后,大量生产的仍然是带有鲜明美国文化特征的电影;在中国营业的肯德基餐厅已不再是汉堡包一统天下,食品中增加了更多的中国元素。这反映了( ) A.全球化须与本土性相结合 B.全球化与本土性矛盾加刷 C.跨国公司受所在国家压制 D.跨国公司促进国家一体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第26、27题各12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产品的交换与流通日益频繁,农村草市及定期市逐渐演化为商业性的聚落。随着人口快速增长,江南地区人民从副业生产中寻找生活的出路,广泛种植棉花和从事棉纺织业。商贩在农村的某些交通便捷之处设立收购点,又将北方的棉花转贩到江南。这样,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商业活动,促成了江南地区市镇的蓬勃兴起。植桑养蚕产丝是江南农民的另一个主要副业。从16世纪到18世纪,江南地区各州县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许多市镇从一个小小的村落,快速发展成为地贸易中心,且往往成为数千户或万户人口的大市镇。 ﹣﹣摘编自袁行需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唐代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镇的特点,并简析江南地区市镇发展的原因。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33年3月6日罗斯福下令全国银行休假,到同年6月16日铁路协调法的诞生,国会共通过15项主要立法,基本上扭转了罗斯福上台时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濒于崩溃的局面。哈罗德•伊克斯说,“这不仅是一次‘新政',这是一个新世界。人民又感到自由了,他们能够自然地呼吸,好像是离开一个阴森可怕的场所走向开阔的树林地带。” ﹣﹣摘编自刘绪贻等《美国通史》第5卷《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 材料二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摘编自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从清末新政到当代改革开放(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不仅是一次‘新政',这是一个新世界”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为了摆脱“路径障碍,试错反弹”在经济体制上的调整措施。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 2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二 1984年春,邓小平视察完深圳来到上海,发现两个城市的反差惊人……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把中国最大城市上海推上舞台,等于向世界宣告中国改革开放将扩大范围、提高层次,继续推进。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都强调,浦东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面。 ﹣﹣摘自(美)库恩《中国30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3﹣1961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78年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并简析对外开放的历史意义。 2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部分国家发展简史(节选) 西班牙 荷兰 英国 美国 15世纪,西班牙成为民族国家 西班牙依靠新航线和殖民掠夺建立起势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国,并在16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成为第一代世界大国 西班牙依靠掠夺迅速崛起,却挥霍财富而没有发展工商业,帝国很快盛极而衰 1588年,荷兰联省共和国成立 荷兰大力发展造船业 荷兰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 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 17世纪成为荷兰的世纪 1558年,伊丽莎白即位时重视发展海军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9世纪后期,英国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1777年,美国通过《邦联条例》,建立了邦联政府 1787年,美国制定了联邦宪法,创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 美国率先带入电气时代,1894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 1898年,美国发动“美西战争”,奠定了海上强国的地位 ﹣﹣摘编自《大国崛起》等 从表中所列的2个或2个以上国家的信息提出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19-2020学年福建省泉州市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把所选答案的序号抄写在答题卡上.) 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千耦其耘”“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中仍实行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农业中开始出现个体耕作。材料中从“千耦其耘”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即体现了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耕作到个体农耕的转变,故A正确。 材料中只能体现出小农经济的出现,不能表明它成为古代社会基本生产模式,故排除B。 材料中体现不出土地所有制的变化,也没有体现出精耕细作和古代农业长期领先,故排除C、D。 故选:A。 2.【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需要掌握宋代土地制度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对“张榜招募流民,采取自愿原则,并订立祖佃契约,同时规定如果佃农不愿继续承佃,要求退佃和迁徙,官府不得无理阻栏”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张榜招募流民,采取自愿原则,并订立祖佃契约,同时规定如果佃农不愿继续承佃,要求退佃和迁徙,官府不得无理阻栏”可以看出政府对农民的控制逐渐松弛,说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驰,故A项正确。 宋代中央集权加强,故B项错误。 题干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租佃双方毁约的现象,故C项错误。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土地兼并现象,故D项错误。 故选:A。 3.【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解题的关键是“唐代后期,国家财政收入几乎全部来自江南各道”。 【解答】“唐代后期,国家财政收入几乎全部来自江南各道”表明南方经济地位提高,故C正确; AD材料未体现,排除; B是南宋时期,排除。 故选:C。 4.【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需要掌握春秋时期手工业政策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中“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可知划分士农工商的居住,与其社会地位无关,故A项错误。 依据材料中“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可得出众多工匠一起工作推动了手工业技艺的提高,故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对社会阶层进行阐释,故C项错误。 材料中仅是描述了四种身份人的居住以及工匠由于居住在一起而提高技术,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B。 5.【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结合题干“徽商经营商业获利之后,都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信条,把获得的钱财用于购置土地或者买官”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明清时期徽商将所得利润投资于土地及买官,反映了商业资本抽离出生产领域,不利于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D项正确。 A项,题干未反映官商分利现象,排除。 B项,商业资本流失与扩大商品市场无直接联系,排除。 C项,题干信息未涉及对农产品商品化的影响,排除。 故选:D。 6.【分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对三角贸易的影响。关键信息有:到19世纪初,西欧一些主要贩卖奴隶的国家先后禁止奴隶贸易。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对外贸易中倡导自由政策,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逐渐与黑人奴隶贸易发生矛盾,使黑人奴隶贸易日益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所以贩卖黑奴被禁止,故A正确。 B牵强附会,排除。 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三角贸易的废除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D。 故选:A。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垄断组织,要求学生结合垄断组织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垄断组织,看不出资本主义国家放弃自由放任的政策。 B.材料中的这一些企业和家族都是垄断集团,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形成的,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特点。 C.材料中出现的垄断组织应该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处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占主导的时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罗斯福新政时期开创的。 D.材料没有体现出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相互借鉴发展经验。 故选:B。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中看不出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 B.材料只能反映出茶叶和生丝出口量增加,看不出出口到世界各国。 C.从材料可以看出,鸦片战争以后茶叶和生丝的出口量大量增加,反映出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程度日益加深。 D.材料并没有反映出自然经济地位的变化。 故选:C。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A.材料看不出重工业的发展,反映的是轻工业行业的发展。 B.材料并不能反映出外资企业垄断中国市场。 C.从材料可以看出对中国企业的税率要高于外国企业,这就使得民族工业发展更加艰难。 D.材料看不出官僚资本对民营企业的挤压。 故选:C。 10.【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李鸿章亦说铁路是‘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 【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世纪中期,民间修铁路“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连当时比较开明的洋务派领袖李鸿章也反对修铁路,直到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才明白铁路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艰难,故D正确。 20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了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故A错误。 B、C两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 故选:D。 11.【分析】本题考查俄国新经济政策。主要考查俄国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解答】解题的关键是注意“1921年”“国家的轮子再次运转”等信息。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期引起农民极其不满,所以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故排除A,选B; C、D两项是斯大林体制的特点。 故选:B。 12.【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解题的关键是看懂图的内容。 【解答】从表中可知,1929﹣1938年苏联所占份额上升得益于斯大林模式,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13.【分析】本题考查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体考查经济大危机前的美国社会状况。 【解答】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推崇、享乐之风盛行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现的是经济大危机之前美国的虚假繁荣,股市和经济虚假繁荣,人们由此盲目不理性消费。 A项,人们对经济“繁荣”缺乏理性认识,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 B项,材料无法体现美国经济发展存在“滞胀”风险,且存在“滞胀”风险经济不景气的话,人们应该会缩减消费,排除; C项,时间不符,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诞生凯恩斯主义,排除; D项,材料中人们投机享乐的行为无法体现大危机和寻求慰藉,排除。 故选:A。 14.【分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结合题干中《蓝鹰运动》的角色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图片信息可知,该漫画意在宣传罗斯福新政中通过直接干预经济,调节企业关系与劳资关系,故C项正确。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矛盾,排除A项。 国家干预措施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排除B项。 罗斯福新政以坚持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并非放弃自由企业制度,排除D项。 故选:C。 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三产业的兴起,要求学生结合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变化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数据明显可以看出,二战后50年代到90年代,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增加,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但并不能看出阶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 B.工业和农业就业人口比例下降并不能说明工农业严重衰退。 C.战后美国、德国和日本并没有建立计划经济模式。 D.从材料可以看出到199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都占绝大多数,说明二战后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 故选:D。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福利国家制度,要求学生结合福利国家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福利制度并没有改变社会制度。 B.材料可以看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太贵了,需要打破,反映的是社会福利制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C.材料没有反映出加剧了贫富差距。 D.材料看不出对社会稳定是否不利。 故选:B。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要求学生结合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和特征来分析。 【解答】A.材料不是强调苏联支持的力度。 B.从材料可以看出,尽管条件不好,但成绩比较大,反映了工人建设热情很高。 C.材料没有涉及到计划经济体制。 D.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时间是1957年。 故选:B。 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地改革的措施特征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A.材料中农民出卖自己的土地,并不是不支持土地改革。 B.农民出卖自己的土地,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 C.材料信息看不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D.农民之所以把分到手的土地出卖是因为无力经营,所以后来为了解决这一现象,实现了农业合作化的措施。 故选:D。 19.【分析】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解题的关键是“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 【解答】面对经济困难,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出现了“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的现象,说明这一规定一定程度突破了人民公社体制,故C正确; A、B选项说法错误,排除; D是1958年,排除。 故选:C。 20.【分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国营工业企业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由厂长负责组织执行”。 【解答】根据材料“国营工业企业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由厂长负责组织执行”并结合1978年的形势,可得出国有企业的经营权有所扩大,更有活力,故C项正确; 材料只涉及城市企业,并没有涉及农业,故A项不能充分体现,排除; 根据材料的时间,我国还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故排除B、D两项。 故选:C。 2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要求学生结合世界银行的职权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中“该银行贷款必须由贷款国政府担保,贷款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可知,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是美国资本扩张的重要工具,故选D项; 材料信息仅涉及美国资本领域的扩张,无法说明美国经济霸权的建立,故A项错误; B、C两项与史实不符。 故选:D。 22.【分析】本题考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单边自主行动”。 【解答】依据材料“亚太经合组织以公开对话为基础,各成员国可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开放程度对具体产业及部门贸易自行做出灵活有序的安排”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松散的经济合作组织,故B正确。 AC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排除。 依据材料“对具体产业及部门贸易自行做出灵活有序的安排”可知D说法片面,排除。 故选:B。 23.【分析】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解题的关键是“必须尝试把历史进程颠倒过来,使我们两个民族言归于好,并使他们的力量和才能联合起来”。 【解答】资本主义阵营的矛盾不可能消除,民族主义不可能消除,排除AD; 材料主要涉及法德的和解,它有利于促进西欧经济联合的进程,故C正确; B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24.【分析】本题以欧盟旗帜的文化含义为考查背景,材料的解释上明确了欧洲国家联合的信息,结合这一信息对选项进行筛取。 【解答】A、欧洲联合并不是成为统一的欧洲国家,排除; B、该项的描述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 C、材料强调的重点信息是各个国家之所以联合,因为彼此具有共同的文化,排除; D、材料中的圣经、罗马法都是欧洲各个国家共有的文化基础,正确; 故选:D。 25.【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解题的关键是“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印度遭遇配方安全危机后灵活应变;日本索尼公司收购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后,大量生产的仍然是带有鲜明美国文化特征的电影;在中国营业的肯德基餐厅已不再是汉堡包一统天下,食品中增加了更多的中国元素”。 【解答】美国可口可乐、日本索尼公司和肯德基餐厅都注重了所在国的本土文化,这说明全球化须与本土性相结合才能发展,故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全球化与本土性共处,故B项错误; “跨国公司受所在国家压制”,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国家一体化,故D项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第26、27题各12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城市经济的发展,第一小问要结合唐宋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来分析。 【解答】(1)唐朝的长安城和北宋的东京城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城市内的商业活动是否有固定的区域,对商业是否有严格的时空限制。 (2)明清时期江南市政的特点,从材料可以看出数量不断增多,而且规模不断扩大,还有一点,他们的形成和发展都和当地的农业以及纺织业发展有关系。主要的原因结合书本知识来说就可以,第一是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第二是由于人口增多,第三是交通便利。 故答案为: (1 )不同:唐朝城市有东市和西市,城市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空限制;宋朝时期没有固定的市场,市坊界限被打破了。 (2)特点:市镇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兴起,与纺织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原因:经济中心南移,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南方人口大量增加。南方交通运输业发达,便于从事商业贸易。 27.【分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对比,考查学生解题的思维能力,第一问考生可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特点进行分析,第二问可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进行分析,第三问可通过中美改革的相同点分析启示。 【解答】(1)本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并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可归纳出含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稳定社会、开创国家干预新模式。 (2)邓小平在经济体制上进行的政策调整可结合所学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目标两个方面进行归纳。 (3)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改革要符合经济规律、注重计划和市场的结合以及改善民生等几个方面作答。 故答案为: (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使美国经济得以重新正常运转;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道路;维护了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2)调整: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3)启示:经济体制改革要在坚持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之下,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改革要注重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改革要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8.【分析】(1)本题考查了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一小问根据指数图较易回答,注意从总体上和各阶段两个角度说明;第二小问结合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方针、政策和重大事件加以分析。 (2)本题考查了对外开放及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1978年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正确掌握,结合所学分析对外开放的历史意义。 【解答】(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图片中的相关信息明显可知变化情况是: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第二小问:变化的原因主要结合当时的方针、政策和重大事件加以分析。示例如下::①“一五”计划实施与完成、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等;②1958年总路线的错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③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以1978年为标准主要依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学生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并分析历史意义。 故答案为: (1)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主要原因:①“一五”计划实施与完成、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等;②1958年总路线的错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③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1980年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了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等14年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海南岛被划为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到内陆边境城市,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历史意义:利于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为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加强对外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有力的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早期的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早期殖民扩张的表现和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 材料反映的是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等待殖民扩张的表现,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之中,霸主地位不断的改变,新的殖民势力挑战老的殖民帝国,体现了近代殖民霸权不断的更迭。可以从这些国家殖民霸权兴起和发展的历程来进行证明。 故答案为: 举例: 观点:近代西方殖民扩张中殖民霸权不断的更迭。 证明:新航路开辟是由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创的,西班牙成为最早的殖民霸主,从殖民地获得了大量黄金白银,但并没有在国内转化为原始资本,反而让大量的资本流入到欧洲其他国家,促进了整个欧洲其他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打败霸权衰落。 16世纪80年代,荷兰人通过尼德兰革命,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共和国,为本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及对外的商业贸易和殖民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17世纪荷兰商业贸易遍布全球成为海上马车夫,商业霸权崛起,在17世纪中后期与英国海上殖民贸易发生冲突,进行了三次因何战争,结果荷兰战败殖民霸权迅速衰落。 16世纪到17世纪英国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刚开始进行的是海盗式的劫掠,加深了和殖民霸主西班牙的矛盾,1588年独立舰队之战开始走向崛起,16世纪50~70年代,英国人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的商业霸权,同时英国逐渐的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最终为海外殖民贸易奠定了政治基础,英国手工工厂异常发达,也为海外贸易奠定了物质基础,终于在18世纪五六十年代打败了法国,最终确立了自己的殖民霸权地位。 总之,从16世纪到18世纪西方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不断地进行殖民斗争,先后崛起了西班牙,荷兰和英国三代殖民霸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