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1-24 发布 |
- 37.5 KB |
- 4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实验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实验高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关于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高血糖素不能为靶细胞提供能量 B.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释放后,无需消耗能量即可经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 C.胸腺激素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D.所有的神经递质都是有机物 2.下列关于高等动物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激素调节比神经调节更迅速、更持久 ②激素的分泌不只受神经调节 ③激素的合成场所都是核糖体 ④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后随血液循环选择性的运送到特定的组织器官,起调节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③④ 3.内环境稳定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4.去除鼠的甲状腺,10天后进行测试,与未去除甲状腺的鼠相比较,物质代谢低下,而且在血液中无法检出甲状腺激素.如在摘除术后第3日开始注射用溶剂溶解的甲状腺激素连续5天,10天后物质代谢低下症状消失.由此推断甲状腺激素使物质代谢率提高.为证明以上推论,还需要进行若干对照实验进行比较.同时还应进行的实验处理是( ) A.从术后就开始注射与上述实验不同的溶剂溶解的甲状腺素 B.摘除术后第3天开始,只注射上述实验用的溶剂 C.不去除甲状腺,不注射甲状腺激素的对照组 D.注射甲状腺激素,切除甲状腺后第3日移植甲状腺 5.吃食物过咸时,就会产生渴的感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 ) A.下丘脑和脑干 B.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C.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D.小脑和下丘脑 6.一个成年人每24小时从外界吸收2200mL 的水,但是每天的排出量为2500mL,下列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成年人的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减弱,导致体内的水分进出失衡 B.该成年人的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的水会减少 C.只要从外界多饮入300mL的水,即可保持平衡 D.该成年人体内的水分进出是平衡的,因为体内物质代谢中也产生水 7.图表示刺激突触前神经元的强度随时间逐渐增强(S1~S8)及相应刺激强度下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要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兴奋 B.S5~S8期间,随刺激强度增加,膜电位变化幅度增大 C.在S1~S4期间,细胞膜上没有离子的进出 D.在S5~S8期间,细胞膜的电位是外正内负 8.某哺乳动物处于静息状态的神经元内、外K+浓度分别是140mmol/L和5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K+排出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K+流入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过程中,K+排出细胞是主动运输,流入细胞是被动运输 B.该过程表明,神经元兴奋时,膜两侧K+的浓度差会缩小 C.该过程表明,神经元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D.神经元细胞膜外侧,兴奋部位比未兴奋部位的电位低 9.下列关于反射和其结构基础反射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望梅止渴”和“谈虎色变”都属于条件反射 B.感受器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 C.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D.效应器由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 10.下列关于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B.淋巴回流受阻,导致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 C.组织细胞代谢减弱,代谢产物减少时,引起组织液浓度下降 D.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 11.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3以后,散热量比t1时多,体温下降 B.t2开始阶段,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体温会升高 C.当环境温度为25℃时,散热量较少,产热量较多,体温会上升 D.从t1到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 12.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运会在广州开幕,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于2011年8月在深圳举行,我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全民运动热潮.下列关于体育运动中包含的生物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运动中血糖大量消耗,血液中胰岛素和肾上腺素浓度增加 B.血液中对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起到缓冲作用的物质是Na2CO3 C.短跑运动员在比赛中听到枪声立即冲出起点,该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 D.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时,进行的主要是有氧呼吸,但血液中乳酸的含量也会增加 13.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 A.肺泡腔内的气体 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心室腔内的血浆 D.膀胱腔内的尿液 14.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组织胺、淋巴因子、淋巴细胞 B.H2O2酶、抗体、激素、H2O C.葡萄糖、Ca2+、载体 D.Na+、HPO42﹣、乙酰胆碱、氨基酸 15.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体液 D.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 1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增加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42﹣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D.细胞内外液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17.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18.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19.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中枢是( ) A.语言中枢 B.身体感觉中枢 C.躯体运动中枢 D.A项、B项和C项 20.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21.如图表示三个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在箭头处施加以强刺激,则能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A.a和b处 B.a、b和c处 C.b、c、d和e处 D.a、b、c、d和e处 22.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那么受损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 ) A.W区 B.V区 C.S区 D.H区 23.神经元细胞膜上有钠、钾等离子的“离子通道”,在神经冲动的传导中“离子通道”是“局部电流”产生的重要结构基础.蝎毒的神经毒素能够将该通道阻塞,导致中毒者兴奋传导和传递障碍而麻痹.在神经元之间结构的示意图中,蝎毒作用的部位应该在( ) A.a或b B.c或d C.b或c D.a或d 24.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25.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B.钠、钾离子的跨膜运输 C.ATP的合成和分解 D.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 26.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状态转为兴奋状态的过程是( ) A.①→④ B.②→③ C.③→② D.④→① 27.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 A.轴突→树突→细胞体 B.轴突→细胞体→树突 C.树突→细胞体→轴突 D.细胞体→树突→轴突 28.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前膜,使突触前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29.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30.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递质,某病人血清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 ) A.自身免疫病,肌无力 B.自身兔疫病,肌肉痉挛 C.过敏反应,肌无力 D.过敏反应,肌肉痉挛 31.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A.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B.在发挥作用后仍能保持活性 C.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D.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32.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刚宰杀的家兔探究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的因素,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不合理的是( ) A.3号瓶、4号瓶、5号瓶对比说明甲状腺激素和下丘脑影响TSH的分泌 B.2号瓶和5号瓶对比说明垂体对下丘脑分泌TSH有促进作用 C.1号瓶、2号瓶、3号瓶对比说明TSH是由垂体分泌的 D.3号瓶、4号瓶对比可知,甲状腺激素对TSH的分泌有抑制作用 33.关于脊椎动物和人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B.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 C.摘除小白鼠的垂体后,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将减少 D.激素都能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34.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 ) 分泌细胞分泌物靶细胞. A.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 B.如果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为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可以为肌肉细胞 C.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可能为垂体细胞 D.如果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那么此时的靶细胞不可能是性腺细胞 35.分析如图,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过程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36.促胰液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分别是( ) A.肠黏膜细胞和甲状腺细胞 B.胰腺细胞和甲状腺细胞 C.肝细胞和下丘脑细胞 D.胰岛细胞和垂体细胞 37.如图是人体某免疫过程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该图是体液免疫过程的部分示意图,能分化出细胞①的只有B细胞 B.抗体的分泌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C.抗原可来自外界环境,也可来自人体自身 D.细胞②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能发挥作用 38.如图 l 表示在神经纤维膜外侧接一灵敏电流计,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图①②表示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流计指针偏转的顺序依次是②→③→②→①→② B.图①a和图②a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未兴奋状态.此时仍有离子进出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无需能量 D.若刺激a、b之间的任何一个位点,图示电流计的指针均偏转两次 39.如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信号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并使之产生相应反应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少 B.刺激c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a处 C.a处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D.神经元之间发生电信号一化学信号 一电信号的变化 40.如图表示人体中吞噬细胞吞噬、清除衰老红细胞的过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能识别衰老的红细胞,与细胞膜上糖蛋白有关 B.结构①为高尔基体,结构②来源于结构① C.结构②能与图中吞噬体融合,体现膜的流动性 D.吞噬细胞对感染病原体的细胞的清除,不属于细胞凋亡 二、非选择题 41.请根据如图示回答问题: (1)图中共同构成内环境的是 (填写标号). (2)②与③相比,③中不含有的成分是 . (3)图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写标号). (4)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 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5)组织细胞产生的CO2释放到体外,需经过 系统的参与. (6 )如果图中1细胞为某免疫细胞,则参与合成并分泌抗体的细胞器是 ,抗体主要存在于上图中的 部位(填标号) (7)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气从血液中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通过 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1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 阶段. 42.图甲表示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乙表示两个神经元连接处的部分结构.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一个完整的反射弧,除了图甲所示结构以外,还包括 、 . (2)假设图甲C处连接一块受到刺激可以收缩的肌肉,并在图示处剪断传出神经,刺激A端肌肉 (能、不能)收缩;刺激B端肌肉 (能、不能)收缩.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 (能、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 . (3)当兴奋传导到图乙中①处时,兴奋部位膜电位为 . (4)乙酰胆碱(ACh)是一种兴奋型神经递质,是由图乙中 释放的,当兴奋传到传出神经末梢时,ACh与 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ACh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ACh的分解,则会导致 . 43.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传递至靶细胞,如图表示某高等动物激素的分泌及作用机制,请结合所学知识及图中相关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甲、乙、丙表示该动物的器官,其中具有神经传导和激素分泌双重功能的器官是 .该器官神经元之间相接触的部分称为突触,兴奋通过该结构时,在突触后膜发生的信号转变过程是 . (2)a、b过程表示激素①分泌的分级调节,c、d的调节过程是:当激素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甲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起 作用.若激素①表示雌性激素,则物质b是 ,激素①进入靶细胞的方式是 .激素①进入细胞内,通过影响f的活动以及g、h的形成,即影响 过程而调节生命活动. 2016-2017学年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实验高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关于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高血糖素不能为靶细胞提供能量 B.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释放后,无需消耗能量即可经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 C.胸腺激素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D.所有的神经递质都是有机物 【考点】突触的结构;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解答】解:A、胰高血糖素不能为靶细胞提供能量,A正确; B、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释放后,无需消耗能量即可经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B正确; C、激素发挥作用以后就被灭活,C正确; D、不是所有的神经递质都是有机物,例如一氧化氮,D错误.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突触的结构,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2.下列关于高等动物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激素调节比神经调节更迅速、更持久 ②激素的分泌不只受神经调节 ③激素的合成场所都是核糖体 ④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后随血液循环选择性的运送到特定的组织器官,起调节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③④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题是对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的本质、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的综合性考查,回忆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的本质、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①神经调节更迅速,作用时间更短,①错误; ②激素的分泌可能受神经的调节,也可能受体液调节,②正确; ③蛋白质类的激素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非蛋白质类的激素合成的场所不是核糖体,③错误; ④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后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是各处,没有选择性,作用于特定的组织器官、靶细胞,④错误. 故选:D. 【点评】对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的本质、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的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3.内环境稳定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解答】解: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故A选项正确; B、温度、pH影响酶的活性,内环境温度、PH维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故B选项正确; C、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产生和维持依赖于钠离子内流,维持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故C选项正确; D、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故D选项错误. 故选:D. 【点评】对于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4.去除鼠的甲状腺,10天后进行测试,与未去除甲状腺的鼠相比较,物质代谢低下,而且在血液中无法检出甲状腺激素.如在摘除术后第3日开始注射用溶剂溶解的甲状腺激素连续5天,10天后物质代谢低下症状消失.由此推断甲状腺激素使物质代谢率提高.为证明以上推论,还需要进行若干对照实验进行比较.同时还应进行的实验处理是( ) A.从术后就开始注射与上述实验不同的溶剂溶解的甲状腺素 B.摘除术后第3天开始,只注射上述实验用的溶剂 C.不去除甲状腺,不注射甲状腺激素的对照组 D.注射甲状腺激素,切除甲状腺后第3日移植甲状腺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实验组:经过处理的组是实验组.对照组:未经过处理的组是对照组.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自变量: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 2、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的原则与单一变量原则,该实验最必要的对照组是排除溶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即摘除术后第3天开始,连续5天注射前述实验用的溶剂.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的原则与单一变量原则,即对照组应该是除了不注射激素外,其他条件与实验组完全相同,因此实验最必要的对照组是排除溶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摘除术后第3天开始,连续5天注射前述实验用的溶剂.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及实验研究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单一变量的原则,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5.吃食物过咸时,就会产生渴的感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 ) A.下丘脑和脑干 B.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C.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D.小脑和下丘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解答】解: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而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一般不会出错.在本题的基础上可对下丘脑的功能作适当的总结: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6.一个成年人每24小时从外界吸收2200mL 的水,但是每天的排出量为2500mL,下列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成年人的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减弱,导致体内的水分进出失衡 B.该成年人的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的水会减少 C.只要从外界多饮入300mL的水,即可保持平衡 D.该成年人体内的水分进出是平衡的,因为体内物质代谢中也产生水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内水的来源有三种:饮食中的水和物质代谢所产生的水.题干中该成年人有一部分水可能来自其体内的物质代谢,所以该成年人体内的水分进出是平衡的. 【解答】解:人体内水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平的摄入和排出实现的,饮食和人体代谢是人体内水的来源;一个成年人每24小时从外界吸收2200mL 的水,但是每天的排出量为2500mL,因为体内物质代谢中产水量为300ml.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水平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7.图表示刺激突触前神经元的强度随时间逐渐增强(S1~S8)及相应刺激强度下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要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兴奋 B.S5~S8期间,随刺激强度增加,膜电位变化幅度增大 C.在S1~S4期间,细胞膜上没有离子的进出 D.在S5~S8期间,细胞膜的电位是外正内负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据图分析:在S1﹣S4期间,没有引起细胞膜上动作电位的产生,但是仍然存在离子的进出;在S 5﹣S8时期,细胞膜产生了动作电位,其局部电位是内正外负;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其刺激已经可以产生动作电位,所以随刺激强度增加引起兴奋的电位不再变化. 【解答】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刺激强度在S1~S4时,不产生兴奋,而S5 之后出现兴奋,此时细胞膜的电位是外负内正,说明刺激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兴奋,A正确; B、S5~S8期间,虽然刺激强度在增加,但兴奋不变,B错误; C、在S1~S4期间,离子进出达到平衡,不改变膜电位,C错误; D、在S5~S8时期,细胞膜产生了动作电位,其局部电位是内正外负,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必修三生命活动调节中神经调节有关知识.注意反射弧完整,但没有有效刺激,不会发生反射活动.关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膜点位变化的规律. 8.某哺乳动物处于静息状态的神经元内、外K+浓度分别是140mmol/L和5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K+排出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K+流入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过程中,K+排出细胞是主动运输,流入细胞是被动运输 B.该过程表明,神经元兴奋时,膜两侧K+的浓度差会缩小 C.该过程表明,神经元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D.神经元细胞膜外侧,兴奋部位比未兴奋部位的电位低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神经元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解答】解A、K+排出是被动运输,K+流入是主动运输,A错误. B、神经元兴奋时,K+排出合使两侧K+浓度差减小,B正确. C、静息时K+不排出,受刺激后K+排出,说明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C正确. D、外侧兴奋时由正电位→负电位,兴奋两侧还是正电位,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冲动传导过程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神经冲动传导形成原因,会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9.下列关于反射和其结构基础反射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望梅止渴”和“谈虎色变”都属于条件反射 B.感受器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 C.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D.效应器由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反射是指动物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刺激的一种应答式反应.按反射形成的特点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前者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无需后天训练的反射,它是动物在种系进化过程中建立和巩固起来的,可再遗传给后代.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是固定的,其数目有限,如牵张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等.后者是动物在后天的个体生活中经过学习和训练而获得的,是反射的高级形式. 【解答】解:A、“望梅止渴”和“谈虎色变”中的“望梅”和“谈虎”都是语言刺激,所以都属于条件反射,A正确; B、感受器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形成动作电位,并通过传入神经传导到神经中枢,B正确; C、一个完整的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C正确; D、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和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0.下列关于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B.淋巴回流受阻,导致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 C.组织细胞代谢减弱,代谢产物减少时,引起组织液浓度下降 D.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A、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A正确; B、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 C、组织细胞代谢减弱,代谢产物减少时,引起组织液浓度下降,使组织液减少,不会造成组织水肿,C错误; D、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从而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以组织水肿为题材,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特别是渗透压,能合理解释各种现象引起的组织水肿问题. 11.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3以后,散热量比t1时多,体温下降 B.t2开始阶段,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体温会升高 C.当环境温度为25℃时,散热量较少,产热量较多,体温会上升 D.从t1到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根据曲线图分析,从25℃下降到10℃时,内外温差加大,使得散热量先增加,后通过调节散热量减少. 2、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这样才能维持体温恒定.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由于内外温差加大,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但两者依然处于动态平衡. 【解答】解:A、时间t3以后,散热量比t1多,而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使得产热量也比t1多,体温得以维持相对恒定,A错误; B、t2开始阶段,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B错误; C、当环境温度为25℃时,由于人体温度和环境温度的温差较小,散热量较少,则产热较少,使得体温维持相对恒定,C错误; D、从时间t1到时间t2,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则散热量大幅度增加,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为载体,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可以这样说,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 12.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运会在广州开幕,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于2011年8月在深圳举行,我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全民运动热潮.下列关于体育运动中包含的生物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运动中血糖大量消耗,血液中胰岛素和肾上腺素浓度增加 B.血液中对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起到缓冲作用的物质是Na2CO3 C.短跑运动员在比赛中听到枪声立即冲出起点,该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 D.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时,进行的主要是有氧呼吸,但血液中乳酸的含量也会增加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阅读题干信息,升高血糖的是胰高血糖素,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时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PH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H2CO3 /NaHCO3. 【解答】解:A、运动中血糖大量消耗,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浓度增加,使得血糖升高,A错误; B、血液中对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起到缓冲作用的物质是NaHCO3,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B错误; C、短跑运动员在比赛中听到枪声立即冲出起点,时间短暂,说明该调节主要是神经调节,C错误; D、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时进行的主要是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则血液中乳酸的含量也会增加,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综合性,考查血糖调节、内环境稳态、细胞呼吸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分析能力等,平时学习需要注意把易混知识必须区分清楚. 13.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 A.肺泡腔内的气体 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心室腔内的血浆 D.膀胱腔内的尿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需要注意的是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解答】解:A、肺泡腔内的气体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消化道内的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血浆为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C正确; D、膀胱腔内的尿液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点评】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消化道、尿道、生殖道等都是与外界直接相同的,不属于内环境;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14.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组织胺、淋巴因子、淋巴细胞 B.H2O2酶、抗体、激素、H2O C.葡萄糖、Ca2+、载体 D.Na+、HPO42﹣、乙酰胆碱、氨基酸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激素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 【解答】解:A、淋巴细胞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H2O2酶属于细胞内物质,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载体在细胞上,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Na+、HPO42﹣、乙酰胆碱、氨基酸都是内环境成分,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15.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体液 D.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解答】解:A、人体的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A正确; B、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B错误; C、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C正确; D、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理解内环境组成和内环境作用及血浆和血液的区别是解题关键,试题较容易. 1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增加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42﹣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D.细胞内外液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渗透压和pH,其中人体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相关. 3、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答】解:A、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以维持内环境稳定,A错误;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CO3/NaHCO3构成的缓冲体系,B错误; C、内环境的稳态是指成分和理化性质均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C错误; D、细胞内液中K+含量高,细胞外液中Na+含量高,静息电位是由K+外流造成的,动作电位是由Na+内流造成的,故细胞内外液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稳态,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理解人体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的机理;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调节机制. 17.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突触的结构. 【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是发生在其中的生理过程均符合题意,发生在细胞内的或外分泌液中的均不可. 【解答】解: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组织液中,A正确; 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错误;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内,并非细胞外液,C错误; 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发生在细胞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具体组成,正确区分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和外分泌液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A正确;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B正确;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超过自身的调节能力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C错误; 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中枢是( ) A.语言中枢 B.身体感觉中枢 C.躯体运动中枢 D.A项、B项和C项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条件反射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大脑,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大脑皮层上有语言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解答】解:盲人“阅读”时首先是手指的移动,这与躯体运动中枢有关,然后是用手指触摸盲文,这与躯体感觉中枢有关,最后是将盲文的形状对应为一定的意义,与语言中枢有关.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人类大脑皮层上重要的中枢,结合分析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的过程,即可总结出参与此过程的神经中枢. 20.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通过突触结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借助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神经递质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且其作用后会被分解或回收,这样可以提高神经调节的准确性. 【解答】解:A、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A正确; B、兴奋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的过程中的信号转变过程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为突触间隙,充满组织液,C正确; D、突触前神经元先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后兴奋,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突触的结构,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及特点,明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1.如图表示三个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在箭头处施加以强刺激,则能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A.a和b处 B.a、b和c处 C.b、c、d和e处 D.a、b、c、d和e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其中a、c、e分别为三个神经元的轴突,b、d分别是第二、第三个神经元的细胞体.由于兴奋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向右. 【解答】解:在箭头处给予一个刺激,由于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兴奋可以双向传导,所以a有信号;又兴奋只能从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而不能逆向传递,所以能传到b、c、d、e.因此,于箭头处施加一足够强的刺激,则能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置是a、b、c、d和e处.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2.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那么受损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 ) A.W区 B.V区 C.S区 D.H区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说明受损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运动型言语中枢,即S区. 【解答】解:A、W区是书写中枢,若受损则表现为不能写字,故A错误; B、V区是视觉性语言中枢,若受损则表现为不能阅读,故B错误; C、S区是运动性语言中枢,若受损则表现为不能说话,故C正确; D、H区是视听性语言中枢,若受损则表现为听不懂别人讲话,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大脑皮层中言语中枢.人类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位于大脑皮层的S区﹣﹣﹣﹣如果发生障碍不能讲话;位于大脑皮层的 H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别人的话;位于大脑皮层的W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位于大脑皮层的 V区﹣﹣﹣﹣﹣发生障碍,看不懂文字. 23.神经元细胞膜上有钠、钾等离子的“离子通道”,在神经冲动的传导中“离子通道”是“局部电流”产生的重要结构基础.蝎毒的神经毒素能够将该通道阻塞,导致中毒者兴奋传导和传递障碍而麻痹.在神经元之间结构的示意图中,蝎毒作用的部位应该在( ) A.a或b B.c或d C.b或c D.a或d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为轴突、b为突触小泡、c为突触间隙、d为突触后膜.神经元细胞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解答】解:从题干中分析可知蝎毒能够阻塞钠、钾等离子的“离子通道”,从而使神经元的细胞膜上不能产生“局部电流”,导致中毒者兴奋传导和传递障碍,所以蝎毒作用的部位应该在神经元的细胞膜上,即作用部位为图中的a或d.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元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4.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本题是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兴奋,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炮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后,神经递质立即被分解,使突触后膜恢复静息状态,如果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该神经递质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持续兴奋. A、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对突触前膜不起作用,不会引起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A错误; 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神经递质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正确; C、由题意可知,本神经递质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递质,与突触前膜神经元持续性抑制没有关系,C错误; D、由题意可知,本神经递质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递质,不是使神经元持抑制的递质,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方向只能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机理,不同神经递质的作用不同,分析题干信息明确该神经递质的作用和该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的作用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兴奋在突触间传递过程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5.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B.钠、钾离子的跨膜运输 C.ATP的合成和分解 D.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通过细胞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激活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神经冲动的产生,这个过程消耗能量,自然发生ATP的合成和水解,注意受体在突触后膜上,不在突触前膜. 【解答】解:A、神经递质的释放是以胞吐的方式进行的,存在着突触小泡膜与细胞膜的融合,A正确; B、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伴随着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的产生与恢复,存在钠、钾离子的跨膜运输,B正确; C、神经递质的释放与兴奋的传递是一个耗能过程,发生ATP的合成和水解,C正确;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意在强化学生对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6.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状态转为兴奋状态的过程是( ) A.①→④ B.②→③ C.③→② D.④→①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本题是对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与受刺激时动作电位的考查,静息时膜内外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刺激时Na+通道开放,Na+内流,使膜内的正电荷增加,膜外的正电荷减少,逐渐变成外负内正. 【解答】解:发现题图可知,④表现为外正内负,是静息电位,①表现为外负内正,是动作电位,因此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④→①.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和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对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7.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 A.轴突→树突→细胞体 B.轴突→细胞体→树突 C.树突→细胞体→轴突 D.细胞体→树突→轴突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速度较慢.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在同一神经元中,神经冲动的传导能由树突→细胞体→轴突;在不同神经元之间,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能由轴突→树突→细胞体或由轴突→细胞体→树突. 【解答】解:AB、在不同神经细胞之间,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细胞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能由轴突→树突→细胞体或由轴突→细胞体→树突,AB正确; C、在同一神经元中,神经冲动的传导能由树突→细胞体,再由细胞体→轴突,C正确; D、在不同神经元之间,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神经冲动的传导不能由树突→轴突,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冲动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8.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前膜,使突触前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解答】解: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这与兴奋传导的方向一致,A正确;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电位(内负外正),而不是零电位,B错误; C、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错误; D、神经递质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类型,所以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重点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要求考生识记突触的结构和神经递质的相关知识,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29.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考点】反射的过程. 【分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条件反射题,人看到酸梅时,酸梅的色泽、形态大小等特征,刺激人的视网膜,让人知道是酸梅,从而形成条件反射,并分泌会大量唾液. 【解答】解:A、酸梅的色泽是引起条件反射的条件之一,另外还有形态大小等特征,并且色泽直接刺激的是视网膜,而非直接刺激中枢神经,A错误; B、唾液大量分泌是唾液腺的活动,所以唾液腺是效应器,B正确; C、感知酸梅,形成条件反射,其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C正确; D、在这一过程需要多个神经元细胞的参与,兴奋在多个神经元之间传递,发生“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是必然的,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30.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递质,某病人血清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 ) A.自身免疫病,肌无力 B.自身兔疫病,肌肉痉挛 C.过敏反应,肌无力 D.过敏反应,肌肉痉挛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该人血清中抗体把乙酰胆碱的受体作为异物进行攻击,这类疾病在免疫学中称自身免疫疾病,由于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不能正常兴奋,结果表现为肌无力. 【解答】解:A、该人血清中抗体把乙酰胆碱的受体(自身物质)作为异物进行攻击,属于自身免疫疾病,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不能正常兴奋,结果表现为肌无力,A正确; B、由于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不能正常兴奋,因此肌肉不会持续收缩,B错误; C、由题干信息可知,该过程中不存在过敏原,不是过敏反应,C错误; D、由C、B分析可知,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免疫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题干准确获取信息,并把获取的信息与所学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是解题的关键. 31.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A.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B.在发挥作用后仍能保持活性 C.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D.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酶的特性;突触的结构. 【分析】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分泌,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多肽、脂质或氨基酸衍生物,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在细胞内外都能发挥作用,受温度、PH值得影响. 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 激素和酶都不是细胞的能量物质和组成物质,有些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能改变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解答】解:A、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酶也需要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催化化学反应;A正确. B、酶化学反应前后数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激素和神经递质作用后就失去活性,B错误. C、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生理过程;酶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组织液(突触间隙);C错误. D、部分激素是蛋白质,部分是脂质等;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神经递质有生物原胺类、氨基酸类、肽类、其它类四类,因此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不一定是蛋白质,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内酶和信息分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生物大分子知识的记忆及知识迁移能力,并能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32.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刚宰杀的家兔探究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的因素,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不合理的是( ) A.3号瓶、4号瓶、5号瓶对比说明甲状腺激素和下丘脑影响TSH的分泌 B.2号瓶和5号瓶对比说明垂体对下丘脑分泌TSH有促进作用 C.1号瓶、2号瓶、3号瓶对比说明TSH是由垂体分泌的 D.3号瓶、4号瓶对比可知,甲状腺激素对TSH的分泌有抑制作用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动物的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 过多会负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反之,则促进相关激素的分泌. 【解答】解:A、据图分析:3号瓶、4号瓶和5号瓶对比说明甲状腺激素和下丘脑是影响TSH分泌的因素,A正确; B、3号瓶和5号瓶对比说明下丘脑促进垂体分泌TSH,B错误; C、由图可知,只有培养液或下丘脑时没有TSH的生成,而只有垂体时有较多的TSH生成,说明TSH是垂体分泌的,C正确; D、3号瓶和4号瓶对比说明,甲状腺激素对TSH的分泌有抑制作用,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意在强化学生对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的理解与运用. 33.关于脊椎动物和人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B.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 C.摘除小白鼠的垂体后,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将减少 D.激素都能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少. 【解答】解: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肌糖原不能再转化为血糖,A错误; B、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B正确; C、小白鼠的垂体摘除后,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C错误; D、大多数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内环境稳态调节方式、甲状腺激素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34.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 ) 分泌细胞分泌物靶细胞. A.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 B.如果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为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可以为肌肉细胞 C.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可能为垂体细胞 D.如果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那么此时的靶细胞不可能是性腺细胞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题是不同细胞产生的信息分子作用于靶细胞的过程和引起的生理效应,根据题图和选项内容梳理相关的过程,分析解答. 【解答】解:A、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原因是因为靶细胞膜上有受体蛋白,A错误; B、如果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为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为肝脏细胞,B错误; C、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分泌物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会抑制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所以靶细胞可能是垂体,C正确; D、如果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分泌物可以是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的靶细胞是性腺细胞,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载体蛋白与受体蛋白的作用,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性激素的分级调节,胰岛素的作用,解析时要把知识归纳到题图模型之中,形成知识网便于掌握. 35.分析如图,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过程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解答】解:A、胰岛素能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下降,即抑制②和③过程,促进④⑤⑥⑦过程,A正确; B、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能促进④⑤⑥⑦过程,B错误; C、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②③过程,血糖含量上升,C错误; D、②过程是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只发生在肝细胞中,肌糖原不能分解转化为血糖,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为载体,考查血糖的调节过程,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 36.促胰液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分别是( ) A.肠黏膜细胞和甲状腺细胞 B.胰腺细胞和甲状腺细胞 C.肝细胞和下丘脑细胞 D.胰岛细胞和垂体细胞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题是对不同动物激素的作用和激素调节的特点的考查,回忆相关激素的作用和激素调节的特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因此促胰液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胰腺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 故选:B. 【点评】对于不同激素的作用的记忆及激素调节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的特点是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7.如图是人体某免疫过程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该图是体液免疫过程的部分示意图,能分化出细胞①的只有B细胞 B.抗体的分泌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C.抗原可来自外界环境,也可来自人体自身 D.细胞②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能发挥作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图中①的分泌物是抗体,所以①为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后被②吞噬,所以②为吞噬细胞,据此答题. 【解答】解:A、根据图形分析可知该过程涉及到浆细胞分泌抗体与抗原结合,是体液免疫过程,①是浆细胞,可以来自于B细胞的分增殖化,也可以来自于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A错误; B、抗体是由B细胞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的,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 C、抗原可来自外界环境,也可来自人体自身,如衰老、死亡或癌变的细胞,C正确; D、细胞②是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能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人体体液免疫部分过程图,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首先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调节的过程,能正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名称;其次还要求考生掌握各细胞的作用,能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8.如图 l 表示在神经纤维膜外侧接一灵敏电流计,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图①②表示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流计指针偏转的顺序依次是②→③→②→①→② B.图①a和图②a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未兴奋状态.此时仍有离子进出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无需能量 D.若刺激a、b之间的任何一个位点,图示电流计的指针均偏转两次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据图分析:电流计的两电极位于神经纤维的膜外侧,在右电极的右侧给一个强刺激可以引起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神经纤维未兴奋时(静息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后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解答】解:A、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方向取决于局部电流的方向,本电流表的两个电极未接受刺激时,膜外都为正电位,因此如图②,当电流表的一个电极受到刺激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未兴奋处为正电位,因此 b 右侧给予一个刺激,b、a 处会先后兴奋,依次为②一①一②一③一②,A 错误; B、图①a 和图②a 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未兴奋状态,此时仍有离子进出,B正确;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离不开膜内外 Na+、K+分布不平衡的浓度梯度差,而 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C错误; D、刺激 a、b之间的中点,图示电流计的指针不偏转,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电流表的偏转情况,意在强化学生对兴奋的传导及电流表的偏转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9.如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信号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并使之产生相应反应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少 B.刺激c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a处 C.a处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D.神经元之间发生电信号一化学信号 一电信号的变化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a表示突触前神经元,b表示突触间隙,c表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只能由突触前神经元传递至突触后神经元.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A、b处为突触间隙,其中充满了组织液,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少,A正确; B、兴奋只能由突触前神经元传递至突触后神经元,刺激c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a处,B正确; C、a处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C错误;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系统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传导和传递的机理,识记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识记内环境中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和淋巴,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40.如图表示人体中吞噬细胞吞噬、清除衰老红细胞的过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能识别衰老的红细胞,与细胞膜上糖蛋白有关 B.结构①为高尔基体,结构②来源于结构① C.结构②能与图中吞噬体融合,体现膜的流动性 D.吞噬细胞对感染病原体的细胞的清除,不属于细胞凋亡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高尔基体,②溶酶体.图示过程为高尔基体以出芽的方式形成溶酶体膜,巨噬细胞通过胞吞作用将衰老的红细胞吞噬后形成吞噬泡与溶酶体膜融合,溶酶体中的水解酶等会将红细胞的大部分成分水解,不能水解的物质以胞吐的方式排出细胞. 【解答】解:A、巨噬细胞的表面具有能够识别衰老的红细胞的糖蛋白,A正确; B、②是溶酶体,由①高尔基体断裂后形成,其中的酶也来自于①高尔基体,B正确; C、结构②为溶酶体,吞噬泡与②的融合体现了膜的流动性,C正确; D、吞噬细胞对感染病原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维持内环境的稳态,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红细胞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二、非选择题 41.请根据如图示回答问题: (1)图中共同构成内环境的是 ②③④ (填写标号). (2)②与③相比,③中不含有的成分是 血浆蛋白 . (3)图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③④ (填写标号). (4)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 组织液 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5)组织细胞产生的CO2释放到体外,需经过 循环和呼吸 系统的参与. (6 )如果图中1细胞为某免疫细胞,则参与合成并分泌抗体的细胞器是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抗体主要存在于上图中的 ②③ 部位(填标号) (7)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气从血液中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通过 6 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1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 三 阶段.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由图示可知,①为组织细胞,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②③④共同构成内环境.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侧是淋巴,外侧是组织液,故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而造成组织水肿.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解答】解:(1)图中①为组织细胞,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②③④共同构成内环境. (2)血浆和组织液成分基本相同,只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侧是淋巴,外侧是组织液,故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4)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从而造成组织水肿. (5)组织细胞产生的CO2释放到体外,需通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肺,由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6)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和分泌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的共同参与,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和组织液中. (7)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被细胞①利用,需要经过一层红细胞膜,一层毛细血管管壁细胞(2层细胞膜),一层组织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故至少6层生物膜才能被细胞①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故答案为: (1)②③④ (2)血浆蛋白 (3)③④ (4)组织液 (5)循环和呼吸 (6)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线粒体 ②③ (7)6 三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知识,考查学生对于内环境中成分及其作用等知识.属于理解层次,要求学生要有较好的分析能力. 42.图甲表示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乙表示两个神经元连接处的部分结构.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一个完整的反射弧,除了图甲所示结构以外,还包括 感受器 、 效应器 . (2)假设图甲C处连接一块受到刺激可以收缩的肌肉,并在图示处剪断传出神经,刺激A端肌肉 能 (能、不能)收缩;刺激B端肌肉 不能 (能、不能)收缩.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 不能 (能、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 反射弧的结构不完整 . (3)当兴奋传导到图乙中①处时,兴奋部位膜电位为 内正外负 . (4)乙酰胆碱(ACh)是一种兴奋型神经递质,是由图乙中 突触前膜 释放的,当兴奋传到传出神经末梢时,ACh与 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ACh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ACh的分解,则会导致 肌细胞持续兴奋(或肌肉持续收缩) .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应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效应器;兴奋的传导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的,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从而使后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 【解答】解:(1)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应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效应器. (2)刺激A 端,兴奋可以传到效应器,能引起左后肢的收缩,但是该活动的进行,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不符合反射的定义不能称为反射;刺激 B 端,兴奋无法传到效应器,不能引起左后肢的收缩. (3)当兴奋传导到轴突时,兴奋部位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4)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完成一次兴奋后,即被分解.由于乙酰胆碱(ACh)是兴奋型神经递质,如果不分解就会持续发挥作用,使肌细胞持续兴奋.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效应器 (2)能 不能 不能 反射弧的结构不完整 (3)内正外负 (4)突触前膜 肌细胞持续兴奋(或肌肉持续收缩) 【点评】本题考查了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反射弧的组成,明确反射的发生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掌握兴奋产生与传导的机理等,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43.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传递至靶细胞,如图表示某高等动物激素的分泌及作用机制,请结合所学知识及图中相关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甲、乙、丙表示该动物的器官,其中具有神经传导和激素分泌双重功能的器官是 下丘脑 .该器官神经元之间相接触的部分称为突触,兴奋通过该结构时,在突触后膜发生的信号转变过程是 化学信号→电信号 . (2)a、b过程表示激素①分泌的分级调节,c、d的调节过程是:当激素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甲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起 抑制 作用.若激素①表示雌性激素,则物质b是 促性腺激素 ,激素①进入靶细胞的方式是 自由扩散 .激素①进入细胞内,通过影响f的活动以及g、h的形成,即影响 基因表达 过程而调节生命活动.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它可以通过垂体控制其它内分泌腺激素的分泌,因此图中甲表示下丘脑,a表示促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激素,丙表示相关腺体;图中显示下丘脑能够直接控制乙分泌相关激素;同时激素①能够进入细胞内与细胞内相应受体结合,调节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解答】解:(1)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是甲下丘脑,具有神经传导和激素分泌双重功能.下丘脑与神经元之间相接触的部分为突触结构,兴奋经过突触时存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过程. (2)若激素① 表示雌性激素,则物质a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性腺激素;当性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下丘脑和垂体具有反馈调节作用.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类,属于脂质,进入靶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性激素进入细胞内,通过影响基因的转录与翻译即影响及基因的表达过程而调节生命活动. 故答案为: (1)下丘脑 化学信号→电信号 (2)抑制 促性腺激素 自由扩散 基因表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及相关激素的生理作用,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