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数学(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数学(文)试题(解析版)

2019-2020 学年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在线 月考数学(文)试题 一、单选题 1.直线 3 1 0x y   的倾斜角为( ) A.30° B.60° C.120° D.150° 【答案】C 【解析】由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得到直线的斜率 k ,再由 tan θk = 求解倾斜角. 【详解】 直线 3 1 0x y   的斜率 = 3k  tan 3, [0 ,180 )o ok       , ∴ 120  .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直线的斜率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关系,考查了学生转化, 运算的能力,属于基础题. 2.命题“ 3 2, 1 0x x x    R ”的否定是( ) A. 3 2, 1 0x R x x     B. 3 2, 1 0x R x x     C. 3 2, 1 0x x x    R D. 3 2, 1 0x R x x     【答案】C 【解析】由全称命题的否定为特称命题,再判断即可得解. 【详解】 解:命题“ 3 2, 1 0x x x    R ”的否定是“ 3 2, 1 0x x x    R ”,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特称命题与全称命题的关系,重点考查了命题的否定,属基础题. 3.“ 2 2am bm ”是“ a b ”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 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由不等式的性质,结合充分必要性的判定即可得解. 【详解】 解:由 2 2: :p am bm q a b   ,但 :q a b 时 2 2:p am bm 不一定成立,例如当 0m  , 即“ 2 2am bm ”是“ a b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不等式的性质,重点考查了充分必要条件,属基础题. 4.已知命题“设 a 、b 、 Rc ,若 2 2ac bc ,则 a b ”,则它的逆命题、否命题、 逆否命题中真命题共有( ) A.0 个 B.1 个 C.2 个 D.3 个 【答案】B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由题意得,命题“设 a 、b 、 Rc ,若 2 2ac bc ,则 a b ” 为真命题,所以它的逆否命题也为真命题;又由原命题的逆命题为“设 a 、b 、 Rc , 若 a b ,则 2 2ac bc ”为假命题,所以它的否命题也为假命题,所以在它的逆命题、 否命题、逆否命题中真命题共有一个,故选 B. 【考点】四种命题的真假的判定. 5.过抛物线 2 8y x 的焦点作直线交抛物线于 ,A B 两点,若线段 AB 的中点的横坐标 为 4,则 AB  ( ) A.6 B.8 C.12 D.16 【答案】C 【解析】利用焦半径公式可求 AB . 【详解】 设    1 1 2 2, , ,A x y B x y ,抛物线的焦点为 F ,则  2,0F . 由焦半径公式可得 1 22, 2AF x BF x    , 故 1 2 4AB AF BF x x     , 因为线段 AB 的中点的横坐标为 4,故 1 2 8x x  ,故 12AB  .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抛物线中焦点弦的长度计算,可借助焦半径公式来计算,一般地,抛物线  2 2 0y px p  上的点  0 0,P x y 到焦点的距离为 0 2 px  ;抛物线  2 2 0x py p  上的点  0 0,P x y 到焦点的距离为 0 2 py  . 6.若圆 2 2 2 2 0x y x y m     的半径为 3 ,则实数 m  ( ) A. 3 2  B.-1 C.1 D. 3 2 【答案】B 【解析】将圆的方程化为标准方程,即可求出半径的表达式,从而可求出 m 的值. 【详解】 由题意,圆的方程可化为   2 21 1 2x y m     , 所以半径为 2 3m  ,解得 1m   .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圆的方程,考查学生的计算求解能力,属于基础题. 7.已知圆 2 2 1 : 2 3 1 0C x y x y     ,圆 2 2 2 : 4 3 36 0C x y x y     ,则圆 1C 和 圆 2C 的位置关系为( ) A.相切 B.内含 C.外离 D.相交 【答案】B 【解析】将两圆的方程化为标准方程,求出两圆的圆心与半径,求出圆心距,再根据两 圆的圆心距 1 2C C 与半径和与差的关系,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 圆 2 2 1 : 2 3 1 0C x y x y     ,即  2 2 3 91 2 4x y       ,∴ 1 31, 2C      , 1 3 2r  , 圆 2 2 2 : 4 3 36 0C x y x y     ,即  2 2 3 1692 2 4x y       ,∴ 2 32, 2C     , 2 13 2r  , ∴两圆的圆心距   2 2 1 2 3 32+1 102 2C C         , 1 2 3 13 82 2r r    , 2 1 13 3 52 2r r    , ∴ 11 22 10 5rC rC     ,故两圆内含.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圆的标准方程,两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属于基础题. 8.若方程 2 2 14 8sin x y   表示焦点在 y 轴上的椭圆,则锐角 的取值范围是( ) A. ,3 2       B. ,3 2 π π    C. ,6 2       D. ,6 2     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可得关于 的三角不等式,根据正弦函数的性质解答. 【详解】 解:因为方程 2 2 14 8sin x y   表示焦点在 y 轴上的椭圆 所以8sin 4  即 1sin 2   ,由正弦函数的性质可得 52 26 6k k       , k Z 又 为锐角 6 2     即 ,6 2      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以及正弦函数的性质,属于基础题. 9.已知定点  3,0B ,点 A 在圆 2 2( 1) 4x y   上运动,则线段 AB 的中点 M 的轨 迹方程是( ) A. 2 2( 1) 1x y   B. 2 2( 2) 4x y   C. 2 2( 1) 1x y   D. 2 2( 2) 4x y   【答案】C 【解析】设  ,M x y 再表达出 A 的坐标代入圆方程 2 2( 1) 4x y   化简即可. 【详解】 设  ,M x y ,则  ,A AA x y 满足  3, ,2 2 A Ax y x y     .故 2 3 2 A A x x y y     .故  2 3,2A x y . 又点 A 在圆 2 2( 1) 4x y   上.故    2 22 2(2 3 1) 2 4 1 1x y x y        .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轨迹方程的求法,属于基础题型. 10.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其长分别为 3, 2,1,则该三棱锥的外接球的表面 积( ) A. 24 B.18 C.10 D. 6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得外接球的直径等于 2 3 2 1 6R     ,所以表面积为 2 24π =π( 6) 6πR  ,选 D. 点睛: (1)补形法的应用思路:“补形法”是立体几何中一种常见的重要方法,在解题时, 把几何体通过“补形”补成一个完整的几何体或置于一个更熟悉的几何体中,巧妙地破解 空间几何体的体积等问题,常见的补形法有对称补形、联系补形与还原补形,对于还原 补形,主要涉及台体中“还台为锥”. (2)补形法的应用条件:当某些空间几何体是某一个几何体的一部分,且求解的问题直接 求解较难入手时,常用该法. 11.若椭圆 C: 2 9 x + 2 2 y =1 的焦点为 F1,F2,点 P 在椭圆 C 上,且|PF1|=4,则∠F1PF2 =( ) A.30° B.60° C.120° D.150° 【答案】C 【解析】根据椭圆方程求得 1 2 2 7F F  ,由椭圆的定义,得 1 2 2 6PF PF a   , 求得 1 4PF  ,所以 2 2PF  ,在 1 2F PF 中,再由余弦定理列出方程,求得 1 2 1cos 2F PF   ,即可求解. 【详解】 由题意,椭圆方程 2 2 19 2 x y  ,可得 2 23, 2, 7a b c a b     , 所以焦点 1 2( 7,0), ( 7,0)F F , 又由椭圆的定义,可得 1 2 2 6PF PF a   ,因为 1 4PF  ,所以 2 2PF  , 在 1 2F PF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 2 2 2 1 2 1 2 1 2 1 22 cosF F PF PF PF PF F PF    , 所以 2 2 2 1 2(2 7) 4 2 2 4 2cos F PF      ,解得 1 2 1cos 2F PF   , 又由 1 2 (0 ,180 )F PF    ,所以 1 2 120F PF   , 故选 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应用,其中解答中利用椭圆的定义和三角形 的余弦定理列出方程是解答的关键,着重考查了推理与运算能力,属于基础题. 12.已知双曲线   2 2 2 2 1 0, 0x y a ba b    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1F 、 2F , A 为左顶点, 过点 A 且斜率为 3 3 的直线与双曲线的渐近线在第一象限的交点为 M ,若 1 2 0MF MF   ,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是( ) A. 2 B. 21 3 C. 13 3 D. 5 3 【答案】B 【解析】先由 1 2 0MF MF   ,得 1 2F MF 为直角,可得 1 2 1 2OM F F ,即可得  ,M a b ,然后利用直线斜率公式求解即可. 【详解】 解:双曲线   2 2 2 2 1 0, 0x y a ba b     的渐近线方程为 by xa   , 设点 , bM m ma      , 因为 1 2 0MF MF   ,即 1 2MF F 为直角三角形,且 1 2F MF 为直角, 所以 1 2 1 2OM F F ,则 2 2 2bmm ca      上, 解得 m a , 故  ,M a b ,又  ,0A a , 所以直线 AM 的斜率 3 2 3 bk a   ,所以 2 2 4 3 b a  , 故该双曲线的离心率 2 2 211 3 c be a a     .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双曲线离心率的求法,重点考查了双曲线渐近线方程及直线的斜率公式,属 中档题. 二、填空题 13.不等式 26 2 0x x   的解集用区间表示为______. 【答案】 3 ,22     【解析】由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求解即可. 【详解】 解:原不等式可化为 22 6 0x x   ,即  2 +3 2 0x x   ,即 3 22 x   , 即表达式的解集为 3 ,22     , 故答案为: 3 ,22    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重点考查了运算能力,属基础题. 14.抛物线 24y x 的焦点坐标是___________. 【答案】 10,16      【解析】将抛物线方程转化为标准形式,由此求得抛物线的焦点坐标. 【详解】 由 24y x 得 2 1 4x y ,所以抛物线的焦点在 y 轴上,且 1 12 ,4 2 16 pp   ,所以抛物 线的焦点坐标为 10,16      . 故答案为: 10,16      【点睛】 本小题主要考查抛物线焦点坐标的求法,属于基础题. 15.双曲线 2 2 19 16 x y  上一点 P 到它的一个焦点的距离等于 9,那么点 P 到另一个焦 点的距离等于________. 【答案】3 或 15 【解析】通过双曲线方程求出 a ,再由已知条件,利用双曲线的定义能求出结果. 【详解】 解: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 2 2 19 16 x y  , 3a  , 5c  设点 P 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 x ,  双曲线上一点 P 到它的一个焦点的距离等于 9, 由双曲线定义知:| 9 | 6x   , 解得 15x  ,或 3x  . 3 2c a   点 P 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是 15 或 3. 故答案为:3 或 15. 【点睛】 本题考查双曲线上一点到焦点距离的求法,解题时要熟练掌握双曲线性质,属于基础题. 16.已知点 (0, 2), (0, 2), (3, 2)A B C ,若动点 ( , )M x y 满足 | | | | | | | |MA AC MB BC   ,则点 M 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 【答案】 2 2 1 ( 1)3 xy y    【解析】根据| | | | | | | |MA AC MB BC   中| |,| |AC BC 为定值,故先化简,再分析 M 满 足的距离关系即可. 【详解】 设  ,M x y ,因为| | | | | | | |MA AC MB BC   ,故  22| | 3 | | 3 + 2 ( 2)MA MB     即| | | | 2MA MB  .故  ,M x y 的轨迹是以 (0,2), (0, 2)A B  为焦点, 2 2a  的双曲线 的下支.此时 1, 2a c  .故 2 2 2 3b c a   .故 2 2 1 ( 1)3 xy y    . 故答案为: 2 2 1 ( 1)3 xy y  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双曲线的定义,需要注意| | | | 2MA MB  为双曲线的下支,属于基础题 型. 三、解答题 17.给定如下两个命题:命题 :p “曲线 2 2 12 x y m   是焦点在 y 轴上的椭圆,其中 m 为 常数”;命题 :q “曲线 2 2 11 yx m   是焦点在 x 轴上的双曲线,其中 m 为常数”.已知 命题“ p q ”为假命题,命题“ p q ”为真命题,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答案】 1,2 【解析】先求出 ,p q 为真时参数的取值范围,再分 p 真 q假和 p 假 q真两类讨论后可得 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详解】 若命题 p 为真命题,则 2m  ,若命题 q为真命题,则 1m > , 由题知 p 与 q一真一假,若 p 真 q假,则 2 1 m m    ,此时无解. 若 p 假 q真,则 2 1 m m    ,得1 2m  , 综上: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 1,2 . 【点睛】 对于 p q 为真, p q 为假的问题,我们一般先求出 p 真时参数的范围,再求出 q为真 时参数的范围,通过 p 真 q假和 p 假 q真得到最终的参数的取值范围. 18.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某市政府为了鼓励居民节约用水,计划调整居民生 活用水收费方案,拟确定一个合理的月用水量标准 x (吨)、一位居民的月用水量不超 过 x 的部分按平价收费,超出 x 的部分按议价收费.为了了解居民用水情况,通过抽样, 获得了某年 100 位居民每人的月均用水量(单位:吨),将数据按照    0,0.5 , 0.5,1 ,..., 4,4.5 分成 9 组,制成了如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 (1)求直方图中 a 的值; (2)设该市有 30 万居民,估计全市居民中月均用水量不低于 3 吨的人数,并说明理由; (3)若该市政府希望使85%的居民每月的用水量不超过标准 x (吨),估计 x 的值, 并说明理由. 【答案】(1) 0.3;(2)3.6万;(3) 2.9 .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频数的计算等基础 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由高×组距=频率,计算每 组的频率,根据所有频率之和为 1,计算出 a 的值;第(2)问,利用高×组距=频率, 先计算出每人月均用水量不低于 3 吨的频率,再利用频率×样本容量=频数,计算所求人 数;第(3)问,将前 6 组的频率之和与前 5 组的频率之和进行比较,得出 2.5≤x<3,再 估计 x 的值. 试题解析:(1)由频率分布直方图知,月均用水量在[0,0.5)中的频率为 0.08×0.5=0.04, 同理,在[0.5,1),[1.5,2),[2,2.5),[3,3.5),[3.5,4),[4,4.5)中的频率分别为 0.08,0.20, 0.26,0.06,0.04,0.02. 由 0.04+0.08+0.5×a+0.20+0.26+0.5×a+0.06+0.04+0.02=1, 解得 a=0.30. (2)由(1),100 位居民每人月均用水量不低于 3 吨的频率为 0.06+0.04+0.02=0.12. 由以上样本的频率分布,可以估计全市 30 万居民中月均用水量不低于 3 吨的人数为 300 000×0.12="36" 000. (3)因为前 6 组的频率之和为 0.04+0.08+0.15+0.20+0.26+0.15=0.88>0.85, 而前 5 组的频率之和为 0.04+0.08+0.15+0.20+0.26=0.73<0.85, 所以 2.5≤x<3. 由 0.3×(x–2.5)=0.85–0.73, 解得 x=2.9. 所以,估计月用水量标准为 2.9 吨时,85%的居民每月的用水量不超过标准. 【考点】 频率分布直方图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频数的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第 n 个小矩形的面积就是相应组的频率, 所有小矩形的面积之和为 1,这是解题的关键,也是识图的基础. 19.已知动点 P 到定点 1 ,02M      的距离比到定直线 1x   的距离小 1 2 ,其轨迹为 C . (1)求C 的方程 (2)过点  1,0N 且不与坐标轴垂直的直线l 与C 交于 A 、B 两点,线段 AB 的垂直平 分线与 x 轴交于点  0,0E x ,求 0x 的取值范围. 【答案】(1) 2 2y x (2)( )2,+¥ 【解析】(1)由已知条件结合抛物线的定义即可得解; (2)先联立直线与抛物线方程求得 AB 中点 S 的坐标,然后求出线段 AB 的中垂线的 方程,再求出点 E 的坐标即可得解. 【详解】 解:(1)由题意知,动点 P 到定直线 1 2x   的距离与到定点 1 ,02 骣琪琪桫 的距离相等,由抛 物线的定义可知,曲线C 的方程为: 2 2y x . (2)由题意知直线存在斜率,设直线l 的方程为  1 0x my m   ,  1 1,A x y ,  2 2,B x y , AB 中点  3 3,S x y , 则由 2 1 2 x my y x     得 2 2 2 0y my   , 所以 1 2 3 2 y yy m  , 2 3 3 1 1x my m    , 则线段 AB 的中垂线的方程为  2 1y m m x m       ,则 2 0 2x m  , 又 20, 0m m   ,即 0 2x  , 所以 0x 的取值范围是( )2,+¥ . 【点睛】 本题考查了抛物线的定义,重点考查了中垂线方程的求法,属基础题. 20.足球是世界普及率最高的运动,我国大力发展校园足球.为了解本地区足球特色学 校的发展状况,社会调查小组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年份 x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足球特色学校 y (百个) 0.30 0.60 1.00 1.40 1.70 (1)根据上表数据,计算 y 与 x 的相关系数 r,并说明 y 与 x 的线性相关性强弱. (已知: 0.75 | | 1r  ,则认为 y 与 x 线性相关性很强; 0.3 | | 0.75r  ,则认为 y 与 x 线性相关性一般;| | 0.25r  ,则认为 y 与 x 线性相关性较): (2)求 y 关于 x 的线性回归方程,并预测 A 地区 2020 年足球特色学校的个数(精确 到个). 参考公式和数据:        1 2 2 1 1 n i i i n n i i i i x x y y r x x y y            ,  2 1 10, n i i x x     2 1 1.3, n i i y y    13 3.6056 ,      1 2 1 ˆ , n i i i n i i x x y y b x x         ˆˆa y bx  . 【答案】(1) 0.998 ,y 与 x 线性相关性很强 (2) ˆ 0.36 724.76y x  ,244 【解析】(1)根据题意计算出 r,再比较即得解;(2)根据已知求出线性回归方程,再 令 x=2020 即得解. 【详解】 (1)由题得 2016,x  1y  所以        1 2 2 1 1 n i i i n n i i i i x x y y r x x y y            3.6 10 1.3  3.6 0.998 0.73.6056    , y 与 x 线性相关性很强. (2)      5 1 5 2 1 ˆ i i i i i x x y y b x x         ( 2) ( 0.7) ( 1) ( 0.4) 1 0.4 2 0.7 4 1 0 1 4                0.36 , ˆˆa y bx  1 2016 0.36   724.76  ,  y 关于 x 的线性回归方程是 ˆ 0.36 724.76y x  . 当 2020x  时, ˆ 0.36 724.76y x  2.44 , 即该地区 2020 年足球特色学校有 244 个.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系数的应用,考查线性回归方程的求法和应用,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 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 2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 3ABC   , 2AB  , 4BC  , ,E F 分别是 BC 和 AB 的中点,将 ABE 沿着 AE 向上翻折到 1AB E 的位置,连接 1B C , 1B D . (1)求证: / /EF 平面 1B CD ; (2)若翻折后,四棱锥 1B AECD 的体积 3V  ,求 1B AD 的面积 S .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15 . 【解析】(1)取 1B D 的中点G ,连接GC ,由平面几何知识可得四边形 ECGF 是平行四 边形,从而可得 //EF CG,根据线面平行的判断定理可得证; (2)取 AE 的中点 H ,连接 1B H ,过 H 作的 AD 垂线于点 P ,连接 1 ,BP 根据平面几何知 识和四棱锥 1B AECD 的体积 3V  ,可得出 1B H  平面 AECD ,继而可证得 1B P 是 1AB D△ 的高,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求得值. 【详解】 (1)取 1B D 的中点G ,连接GC ,∵ F 是 1AB 的中点,∴ 1/ / , ,2FG AD FG AD 又∵ E 是 BC 的中点,∴ 1/ / , ,2EC AD EC AD ∴ // , =FG EC FG EC ,∴四边形 ECGF 是平行四边形,∴ //EF CG, 又∵ EF  平面 1B CD ,CG  平面 1B CD , ∴ / /EF 平面 1B CD ; (2)取 AE 的中点 H ,连接 1B H ,过 H 作的 AD 垂线于点 P ,连接 1 ,BP 则 1 3,B H  3,2HP  ∵四棱锥 1B AECD 的体积 3V  ,而四边形 AECD 的面积为  1 3 2 4 3 32S      , 设四棱锥 1B AECD 的高为 h ,则 1 3 3 3,3 h   解得 3h  ,∴ 1 3h B H  , ∴ 1B H  平面 AECD , 又∵ AD 平面 AECD ,∴ 1BH AD ,又∵ 1,PH AD PH HBH  ,∴ AD  平面 1BHP, 又 1B P 平面 1BHP,∴ 1BP AD ,∴ 1B P 是 1AB D△ 的高,而在 1Rt BHP 中,  2 1 2 3 15 2 23B P        , ∴ 1B AD 的面积 1 154 152 2S     . 【点睛】 本题考查线面平行的证明,空间几何体的体积的相关计算,关键在于满足线面平行的判 定条件,运用四棱锥的体积求出四棱锥的高,属于中档题. 22.已知椭圆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的一个焦点是 F(1,0),O 为坐标原点. (Ⅰ)已知椭圆短轴的两个三等分点与一个焦点构成正三角形,求椭圆的方程; (Ⅱ)设过点 F 的直线 l 交椭圆于 A、B 两点,若直线 l 绕点 F 任意转动,总有 2 2 2OA OB AB  ,求 a 的取值范围. 【答案】(Ⅰ) 2 2 1.4 3 x y  (Ⅱ)( 1 5 2  ,+  ) 【解析】【详解】 (1)设 M N, 为短轴的两个三等分点, MNF 为正三角形, 所以 3 2OF MN , 3 21 2 3 b  ,解得 3b= . 2 2 1 4a b   , 所以椭圆方程为 2 2 14 3 x y  . (2)设 1 1 2 2( , ), ( , ).A x y B x y (ⅰ)当直线 AB 与 x 轴重合时, 2 2 2 2 2 22 2 22 , 4 ( 1),OA OB a AB a a OA OB AB     因此,恒有 . (ⅱ)当直线 AB 不与 x 轴重合时,设直线 AB 的方程为: 2 2 2 21, 1,x yx my a b    代入 整理得 2 2 2 2 2 2 2 2( ) 2 0,a b m y b my b a b     2 2 2 2 1 2 1 22 2 2 2 2 2 2 ,b m b a by y y ya b m a b m      因恒有 2 2 2OA OB AB  ,所以 AOB 恒为钝角, 即 1 1 2 2 1 2 1 2( , ) ( , ) 0OA OB x y x y x x y y       恒成立.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1) ( 1) ( ) 1x x y y my my y y m y y m y y         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 1)( ) 2 1 0.m b a b b m m a b b a b a a b m a b m a b m             又 2 2 2 0a b m  ,所以 2 2 2 2 2 2 2 0m a b b a b a     对 m R 恒成立, 即 2 2 2 2 2 2 2m a b a b a b   对 m R 恒成立, 当 m R 时, 2 2 2m a b 最小值为 0,所以 2 2 2 2 0a b a b   , 2 2 2 4( 1)a b a b   , 因为 2 20, 0, 1a b a b a      ,即 2 1 0a a   ,解得 1 5 2a  或 1 5 2a  (舍去), 即 1 5 2a  , 综合(i)(ii), a 的取值范围为 1 5( , )2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