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1-21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部分区2020届高三生物质量调查(二)试题(解析版)
天津市部分区 2020 年高三质量调查试卷(二) 生物试卷 1.下列关于人体胰岛 B 细胞合成的蛋白质(或多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降低血糖浓度 B. 在核糖体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 C. 充当和激素结合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 D. 运输葡萄糖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胰岛素是由胰脏内的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 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 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 2. 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大多数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各种蛋白质合成之后要分别 运送到细胞中的不同部位,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的蛋白质要通过内质网膜进 入内质网腔内,成为分泌蛋白;有的蛋白质则需穿过各种细胞器的膜,进入细胞器内,构成 细胞器蛋白。 3. 有氧呼吸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里进行的糖酵解:即在无氧条件下 把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并产生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柠檬酸循环: 即在有氧条件下把丙酮酸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少量能量。最终,糖酵解和柠檬酸循 环所产生的 NADH 和 FADH2 进入氧化磷酸化过程,代谢产生大量 ATP。 【详解】A. 人体胰岛β细胞合成的蛋白质为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A 正确; B. 细胞合成蛋白质是在核糖体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B 正确; C. 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胰岛β细胞膜表面的受体与相应的激素结合,以促进或抑制胰岛素 的合成和分泌,C 正确; D. 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产生丙酮酸,丙酮酸被运输进入线粒体 进一步氧化分解,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分泌蛋白质的合成,血糖调节的过程,有氧呼吸 的过程,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选项中降低血糖浓度、脱水缩合、受体及葡萄糖分解等关键词联 系对应的知识进行分析。 2.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包膜病毒,该病毒的 S 蛋白和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从而 入侵细胞。该病毒可通过接触粘膜、飞沫吸入侵入人体。钟南山院士称康复者的血浆对于治 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病毒有可能通过胞吞或膜融合的方式进入细胞 B. 用康复者的血浆,是因为其中含失去致病性的病毒,使重症患者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C. 在公共场合打喷嚏时,应该使用纸巾或用双手捂住口鼻,避免病毒的传播 D. 该病毒染色体上的蛋白质是由被入侵的细胞合成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 或 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 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 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 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它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能力都是在宿主 细胞中进行,当它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完成生命活动,按照 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 【详解】A.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包膜病毒,该病毒的 S 蛋白和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从而 入侵细胞,有可能通过胞吞或膜融合的方式进入细胞,A 正确; B. 用康复者的血浆,是因为康复者血浆中含有能够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B 错误; C. 打喷嚏或咳嗽时,不能无遮挡或直接用手掌,应以纸巾捂住口鼻,也可用手肘衣袖来代替, 阻挡喷出的飞沫,阻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C 错误; D. 该病毒染色体上的蛋白质是由上一个被入侵的细胞合成的,D 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是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热点题型,考查病毒的结构、增殖方式,特异性免疫, 传染病的预防,要求考生从题意尝试推断病毒入侵细胞的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传染病 的预防的正确方法。 3.李斯特菌是最具毒性的食源性病原体之一,通过食物抵达人的肠道后,其具有的 D-半乳糖 分子能够识别肠道粘膜上相应的受体,使肠道粘膜细胞的大门朝其打开;该菌含能催化蛋白 质合成过程中形成肽键的酶,用核酸酶处理该酶后蛋白质的合成受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是( ) A. 该酶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B. 该菌可能是细胞内寄生菌 C. 该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中进行 D. 人体对该菌的清除不需要吞噬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知,该菌含有一种能催化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肽键形成的酶,用核酸酶处理该酶后蛋白 质的合成受阻,说明该酶的本质为 RNA。 【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酶的本质是 RNA,不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A 错误; B.李斯特菌具有的 D-半乳糖分子能够识别肠道粘膜上相应的受体,使肠道粘膜细胞的大门朝 其打开,从而进入细胞,可能是细胞内寄生菌,B 正确; C.李斯特菌是原核生物,不具有线粒体,C 错误; D.吞噬细胞有些参与非特异性免疫,有些参与特异性免疫,人体清除李斯特菌需要吞噬细胞的 参与,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酶的本质,免疫等,要求考生能够从题文从提取信 息,分析判断李斯特菌的营养方式,及它产生的酶的本质。 4.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痴呆类型,患者会逐渐丧失自理能力。研究发 现:脑组织含一种跨膜蛋白(AD7c-NTP),只在神经元表达,脑组织液中该蛋白含量 AD 组 明显高于正常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产生 AD7c-NTP 的细胞和其他细胞中核酸相同,但蛋白质的种类不完全相同 B. AD7c-NTP 的产生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 C. AD7c-NTP 的产生不受基因控制 D. 阿尔茨海默病患病原因是 AD7c-NTP 的含量较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生物大分子,种类繁多,可以作为结构蛋白, 还有催化、运输、信息传递、免疫等功能。 【详解】A、产生 AD7c-NTP 的细胞和其他体细胞中 DNA 相同,因为都由受精卵分裂分化而 来,但是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所以转录得到的 mRNA 以及翻译得到的蛋白质不完全相 同,A 错误; B、AD7c-NTP 是蛋白质,合成并加工蛋白质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B 正确; C、正常人脑部也能发现 AD7c-NTP,产生 AD7c-NTP 的细胞内向有相应的基因,其合成受基 因控制,C 错误; D、AD7c-NTP 是跨膜蛋白,应该在细胞膜上,而组织液中(细胞外)含量少或没有,而阿尔 茨海默病患者的脑组织液中 AD7c-NTP 的含量较高,推测患病是由于神经元外 AD7c-NTP 蛋 白的沉积导致的,D 错误。 故选 B。 5.图示装置用于研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 A. 本装置可用来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B. 适宜温度放置一段时间,滴管中冒出气泡的原因是酵母菌呼吸作用释放 O2 C. 加大滴管中葡萄糖溶液的浓度,气泡释放速率可能会变小 D. 一段时间后,取滴管中培养液,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可使溶液呈现灰绿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 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 无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 酶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4[H] 酶 2C2H5OH(酒精)+2CO2 有氧呼吸方程式 C6H12O6+6O2+6H2O 6CO2+12H2O+能量 【详解】A、本装置能给酵母菌提供无氧环境,而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 可用来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A 正确; B、适宜温度放置一段时间,滴管中冒出气泡的原因是酵母菌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B 错 误; C、加大滴管中葡萄糖溶液的浓度,气泡释放速率可能会变小,因为葡萄糖浓度过高会导致酵 母菌失水过多影响呼吸速率甚至引起酵母菌死亡,C 正确; D、一段时间后,由于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因此取滴管中培养液,酸性条件下重铬酸 钾可使溶液呈现灰绿色,D 正确。 故选 B。 6.甲、乙、丙图分别是基因型为 AaBB 的某生物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分裂过程中物质或结构变 化的相关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细胞①处于图乙 EG 段,处于图乙 HI 阶段的是③④ B. 图甲中细胞④的名称是次级卵母细胞,该图中同时出现 B、b 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C. 图甲中对应图丙 II 时期的细胞有①②,图丙中 II→I,完成了图乙中的 BC 段的变化 D. 现有某药物能专一性地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则使用此药物后,细胞的分裂 将停留在图乙中 AB 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甲图: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 期;②细胞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细 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 裂后期。分析乙图:虚线之前表示有丝分裂过程,虚线之后表示减数分裂。分析丙图:a 表示 染色体、b 表示染色单体、c 表示 DNA,I 中无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 目是体细胞的两倍,可代表有丝分裂后期;Ⅱ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DNA 含量=1:2: 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全过程。 【详解】A、图甲中细胞①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对应于图乙中的 AB 段,图乙 HI 阶段表示减 数第二次分裂,对应于图甲中③④,A 错误; B、图甲中的④细胞质均等分裂,是第二极体,B 错误; C、图丙Ⅱ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全过程,因此图甲中①②细胞对应图 丙Ⅱ时期,图丙中Ⅱ→I 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对应于图乙中的 BC 段,C 正确; D、有丝分裂后期,纺锤丝能牵引染色体移向两极,若某药物能专一性地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 纺锤体的形成,则使用此药物后,细胞的分裂将停留在图乙中 CD 段,D 错误。 故选 C。 7.如图表示某真核生物细胞中基因表达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的 II 过程是从左向右进行的 B. II 过程在细胞质进行 C. I 过程可形成磷酸二酯键,II 过程中可形成肽键,两过程都有水的形成 D. 一个 mRNA 结合多个核糖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多肽链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中转录是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 RNA 的过程;翻译是以 mRNA 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其中Ⅰ表示 转录过程,Ⅱ表示翻译过程。 【详解】A、根据多肽链的长短可以判断,核糖体在该 mRNA 上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A 错误; B、翻译的场所在细胞质基质中,B 正确; C、图示Ⅰ是转录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 RNA 过程中脱水形成磷酸二酯键,Ⅱ过程是翻译, 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过程中脱水缩合形成肽键,C 正确; D、一个 mRNA 结合多个核糖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多肽链,D 正确。 故选 A。 8.羟胺可使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导致 DNA 复制时发生错配(如下图)。若一个 DNA 片段的两个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 复制一般发生在细胞分裂前期 B. 该片段复制后的子代 DNA 分子上的碱基序列都发生改变 C. 这种变化为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编码的蛋白质结构改变 D. 该片段复制后的子代 DNA 分子中 G-C 碱基对与总碱基对的比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1、DNA 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2、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原 因有:①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②若亲代 DNA 某碱基对 发生改变而产生隐性基因,隐性基因传给子代,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 ③不同密码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氨基酸;④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基因改变, 但性状不一定表现。3、真核细胞中,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 绿体中也有少量分布。 【详解】A、DNA 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A 错误; B、若同一条链上的两个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根据 DNA 半保留复制可知,该片段 复制后的子代 DNA 分子中,有一半 DNA 分子上的碱基序列会发生改变,B 错误; C、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属于基因突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 定会引起编码的蛋白质结构改变,C 错误; D、由图可知,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后与腺嘌呤配对,而不是与鸟嘌呤配对,因此该 片段复制后的子代 DNA 分子中 G-C 碱基对与总碱基对的比下降,D 正确。 故选 D。 9.某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 见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生长素类似物浓度(mg/L) 0 X Y Z 一定时间后根的总长度(cm) 7 12 17 5 A. 本实验中因变量是生根长度,生长素类似物为零的一组是对照组 B. 图中实验结果不能确定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 Y C. 浓度 X、Y、Z 之间的大小关系可能为 X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 当前文档收益归属上传用户
- 下载本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