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1-19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长郡中学2019- -2020 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入学考试语文 时量: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现代文阅读(1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景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 19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让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在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齐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 1. 下列属于烛之武年老仍不被重用的真正原因的一项是 ( ) A. 他爱发牢骚,当郑伯听从佚之狐的举荐请烛之武出面解围时,他还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 他有超世之才,但安于平静的生活,不想过问政治。 C.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嫉妒。 D. 他的官职太小,难以被郑伯发现。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论证人才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B. 运用钱学森回国例子主要是表达作者对钱学森爱国精神的敬仰之情。 C. 运用钱学森回国、曹操的老骥伏枥的例子论证烛之武是一个心存高远爱国者。 D. 刘备三顾茅庐的例子论证烛之武身处逆境而不自甘寂寞,而是时刻准备寻找“一鸣惊人”的机会。 3. 烛之武的例子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 A. 身处逆境要不言放弃,要时刻准备,蓄势待发。 B. 能言善辩也是一种能力,平时应注意自己口才训练,有时口才可以解救危难。 C. 适时的牢骚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会为自己争取到机会。 D. 有才有德的人才是令人们敬仰的人。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本题, A - 19 - 项,“他爱发牢骚”错误,他爱发牢骚是因为他怀才不遇,郑伯请他时的牢骚与后文的出面说秦伯更能突出他的深明大义。 B项,“但安于平静的生活,不想过问政治”错误,文章第四段“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第五段“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景仰他们的主要缘由”,第六段“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多处显示他不是不想过问政治,而是没有机会。 D项,“他的官职太小,难以被郑伯发现”错误,烛之武为官三朝,仍未被发现,不是官职太小的原因,从第一段佚之狐的推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和烛之武的牢骚中可以看出,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等才是真正原因。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B项,“表达作者对钱学森爱国精神的敬仰之情”错误,语文第3段“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可见此处是突出钱学森的力量之大。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本题C项,“适时的牢骚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错误,文章第5段“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可见烛之武的牢骚是有条件、有资本的,如果无才一味牢骚满腹,只能让人生厌。故选C。 - 19 -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一定读懂。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秋 夜 鲁迅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陝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陝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陝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單,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 19 -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一株”,“还有一株”看似重复,实则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凸现枣树,既强调了两株枣树傲然独立、凛然不可侵犯的精神风貌,又形成了全文整体意境中的骨脊。 B. 夜游鸟从上下文的联系中可以理解为是天空和月亮的帮凶,是死寂的暗夜的助威者。 C.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调,称颂小青虫为追求光明而不惜牺牲的精神,虽然小青虫有些莽撞,有的被烧死,有的“在灯的纸罩上喘气”,但作者对它们的斗争热情充满了敬意。 D. 作者刻意将景物人格化,并借景物所赋予的特定象征意义,触及时事,借景抒怀,托物寓意,使其既符合自然景物的特征,又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 5. 简要赏析画波浪线的文字。 6. 此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构筑完整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作者的“夜半的笑声”,是对夜游鸟叫声的应和。如果说夜游鸟的叫声是反叛者的呐喊,那么,作者的笑声则是胜利者的宣言。在这回应在夜空中的笑声里,有对恶势力的嘲弄,也有对战斗者的赞叹。人的笑声与鸟的叫声相应和,给人以力量和希望,也正是这笑声的鼓舞,作者投人到了新的战斗中。 6. ①此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以枣树和天空的尖锐对立和斗争为轴心,精心构筑了一-个完整的具有强烈时代特点的意象世界。②作者以坚韧顽强的枣树为一方,写了小粉红花的柔弱而有美好的梦幻,写小青虫追求光明而又有些莽撞,写夜游鸟令恶势力丧胆的叫声;以天空为一方,写了星星、月亮、繁霜,象征了恶势力及其帮凶。③敌我双方的象征物互相对立而又和谐统一,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及其政治斗争形势,从而唤起了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 19 - B项,“夜游鸟从上下文的联系中可以理解为是天空和月亮的帮凶,是死寂的暗夜的助威者”说法错误。夜游鸟从上下文的联系中可以理解为是枣树的助威者,是死寂的暗夜的破坏者。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文中画线的句子“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作者的“夜半的笑声”,是对夜游鸟叫声的应和。这是觉醒的声音,是叛逆与反抗传统的“恶鸟”,鲁迅听到了“夜半的笑声”,“这声音就在我的嘴里”,这是鲁迅发自内心的笑,是对恶势力的嘲弄,也有对战斗者的赞叹。“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在这回应夜空中的笑声里,作者投人到了新的战斗中。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此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构筑完整的意境,请简要分析”,然后回顾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技巧,再分析本文使用什么手法,有何效果。题干已经明确指出本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构筑完整的意境,所以只要分析象征的意义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效果即可。作者采用象征手法,赋予秋夜后园中不同景物以人的性格,代表不同类型的社会人物,“奇怪而高”的天空象征着压迫和摧残进步力量的恶势力,星星、月亮、繁霜,象征其帮凶。小粉红花象征着善良的弱者,小青虫象征着投奔光明却无谓地牺牲了的幼稚的人们,两株枣树象征着与黑恶势力抗争的进步力量。天空是小粉红花、小青虫、枣树们活动的背景,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据此概括解答即可。 【点睛】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意,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 19 - 察罕,西域人也。父伯德那岁庚辰,国兵下西域举族来归事亲王旭烈授河东民赋副总管因居河中猗氏县后徙解州赠荣禄大夫宣徽使柱国芮国公。从奥鲁赤移治江西。民言:“某乡石上云气五色,有物焉,视之玉玺也。不以兵取,恐为居人所有。”众惑之。察罕曰:“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核问之,果然。成宗大德四年,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广西妖贼高仙道以左道惑众,平民诖误者以数千计。察罕与宪司杂治之,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武宗即位,立仁宗为皇太子,授察罕詹事院判,仁宗谓曰:“进卿秩资德大夫。”察罕谢曰:“进秩非所敢当。”固辞。武宗崩,仁宗哀恸不已。察罕启曰:“天下重器悬于殿下,纵自苦,如宗庙太后何?”仁宗辍泣曰:“曩者大丧,必命浮屠,何益?吾欲发府库以赈鳏寡孤独,若何?”曰:“殿下行之幸甚。”仁宗即位,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帝尝赐枸杞酒,曰:“以益卿寿。”前后赏赉不可胜计。诵范仲淹所撰碑词甚熟。帝叹息曰:“察罕博学如此邪!”尝译《贞观政要》以献。帝大悦,且诏译《帝范》。又命译《纪年纂要》等书,俱付史馆。尝以病请告,暨还朝,与平章李孟入谢。帝曰:“病愈邪?”命赐茵以坐。顾李孟曰:“有言察罕不善者,其人即非善人也。”又语及科举并前古帝王赐姓命氏之事,因赐察罕姓白氏。田宅之在河中者,悉分与诸昆弟。纵奴为民者甚众。故人多称长者。既致仕,优游八年,以寿终。 (节选自《元史·察罕传》) 7. 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伯德那/岁庚辰国/兵下西域/举族来归/事亲王旭烈/授河东民赋副总管/因居河中猗氏县/后徙解州赠芮国公/ B. 父伯德那/岁庚辰国/兵下西域/举族来归/事亲王/旭烈授河东民赋副总管/因居河中猗氏县/后徒解州赠芮国公/ C. 父伯德那/岁庚辰/国兵下西域/举族来归/事亲王旭烈/授河东民赋副总管/因居河中猗氏县/后徒解州/赠芮国公/ D. 父伯德那/岁庚辰/兵下西域/举族来归/事亲王/旭烈授河东民赋副总管/因居河中猗氏县/后徙解州/赠芮国公/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秩中的“秩”指官吏的俸禄,可引申为官吏职位或品级,专用于晋职加薪。 B. 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等祭祀祖宗的庙宇,这里作为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C. 浮屠,是“佛陀”的意思,梵语音译,古人亦用来称佛教、和尚、佛塔等。 D. 赐姓,指天子根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赐功臣以示褒宠。 - 19 -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察罕聪慧博学,记忆力非常强,他能熟练背诵范仲淹所写碑文,还通晓多国文字,做了很多史书的翻译工作,他的几部译著被诏令交付史馆收藏。 B. 察罕明辨善断,为官施政有方。他任武昌路治中时,严惩妖贼首恶,释放被牵连的数千平民;任中书参知政事时,仅统管大政方针,不管琐碎小事。 C. 察罕深得圣心,颇受宠待礼遇。皇帝前后赏赐给他的东西不可胜数,包括枸杞酒等;察罕病假后回朝,皇帝亲自过问他的病情,还赐他以白氏为姓。 D. 察罕品性仁厚善良,得到人们赞赏。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河中田地房屋分赠各个兄弟,他释放许多奴隶成为庶民,大家称赞他是德高望重之人。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察罕曰:“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核问之,果然。 (2)命赐茵以坐。顾李孟曰:“有言察罕不善者,其人即非善人也。” 【答案】7. C 8. A 9. A 10. (1)察罕说:“胡说,这一定是设计陷害仇家的。”查验讯问这件事,的确像察罕说的那样。 (2)(皇帝)命令赐褥垫给他坐下,回头看看李孟说:“若有说察罕不好的人,这个人就不是好人。”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父”“伯德那(人名)”“岁庚辰(岁庚辰)”“国兵(国家军队)”“西域(地名)”“族”“亲王旭烈”“河东民赋副总管”“河中猗氏县”“解州”“芮国公”,“国兵下西域”意思是“国家军队攻下西域”,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B。“事亲王”和“授河东民赋副总管”的主语都是伯德那,那么“旭烈”显然是亲王的名号,故在“事亲王旭烈”后断开,排除D项,再结合本句意思:父亲叫伯德那,庚辰年,国家军队攻下西域,(伯德那带领)全族来归附。伯德那事奉亲王旭烈,被授任河东民贼副总管,因此居住在河中骑氏县,后来迁居解州,被追赠芮国公,察罕体魄魁伟,聪慧过人,博览群书,记忆力强,通晓多国文字,任行军府奥鲁千户。句子可以断开:父伯德那/岁庚辰/国兵下西域/举族来归/ - 19 - 事亲王旭烈/授河东民赋副总管/因居河中猗氏县/后徒解州/赠芮国公/故选C。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专用于晋职加薪”说法错误,“秩”古代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俸禄可增可减。故选A。 【9题详解】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A项,“他的几部译著被诏令交付史馆收藏”说法错误,是诏令翻译,非诏令交付收藏。故选A。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妄”,胡说;“是”,这;“纵构害”,谋害、陷害;“核”,核查、审查;“果然”,确实如此、果真这样。(2)句中:补齐省略的主语“皇帝”;“茵”,褥垫垫子、褥子、毯子的通称;“以坐”,给他坐下;“顾”,回头看;“善”,好;“其人即非善人也”,判断句,这个人就不是好人。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19 - 察罕,是西域人。父亲叫伯德那,庚辰年,国家军队攻下西域,(伯德那带领)全族来归附。伯德那事奉亲王旭烈,被授任河东民贼副总管,因此居住在河中骑氏县,后来迁居解州,被追赠芮国公,察罕体魄魁伟,聪慧过人,博览群书,记忆力强,通晓多国文字,任行军府奥鲁千户。察罕随奥鲁赤调往治理江西,百姓说:“某乡村石头上飘浮看五色云气,云气中有一物,察看它原来是玉玺。如果不派兵去取,恐怕会被住在那里的人占有。”大家对此感到迷惑。察罕说:“胡说,这一定是设计陷害仇家的,”查验讯问这件事,的确(像察罕说的)这样,成宗大德四年,中书省上奏任命他为武昌路治中,广西妖贼用旁门左道迷惑众人,被连累的平民有数千人。察罕与宪司共同惩办他们,审讯得到实情,商议处死首恶数人,其余都释放遣返,武宗即位,立仁宗为皇太子资,授察罕詹事院判,仁宗对他说:“现在晋升你的官阶为德大夫,”察罕拒绝说:“晋升官阶不敢担当。”他坚决辞谢。武宗逝世,仁宗痛哭不止,察罕禀告说:“国家社稷依赖殿下,即使自己痛苦,对宗庙太后又有何用?”仁宗停止哭泣说:“从前皇家丧礼必定差使僧人,有何益处?我想要散发府库钱粮来救济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怎么样?”察罕说:“殿下施行赈济实在值得庆幸。”仁宗即位,任命察罕为中书参知政事。察罕仅统管主持法度道德,不介意琐事,有见识的人说他与其身份相符,皇帝曾赏赐他枸杞酒,说:“用它来增加你的寿命,”前后赏赐之物不可胜数,察罕背诵范仲淹所写碑文,非常熟练,皇帝叹息说:“察罕如此博学啊。”察罕曾翻译《贞观政要》来进献,皇帝非常高兴,并且诏令他翻译《帝范》。又命他译《纪年纂要》等书,都交给史馆,察罕曾经因病请求告假,回到朝廷后,他和平章李孟入朝拜谢。皇帝问:“病好了吗?”命令赐褥垫給他坐下,回头看着李孟说:“有说察罕不好的人,这个人就不是好人。。”又谈到科举与前代帝王赐姓氏的事情,于是赐察罕姓白氏。察罕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在河中的田地和房屋,都分给各个兄弟,他释放许多奴隶成为庶民。所以人们大多称赞他是有德行的人。退休后,悠闲自得地生活了八年,最后无疾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辛弃疾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 【注】作者此前在江西、湖北等地任职,调动频繁。词中“青钱”指荷叶。 1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首句点题,道出离别已成为常态,次句说明近年行迹,照应“匆匆”二字。 B. - 19 - 词中以“绿带”“青钱”比喻湖水荷叶,生动传神;用动词“萦”“点”更激活了词句意境。 C. 词的结句“后夜相思月满船”借助月光写相思,是我国古典诗词中一种常见的写法。 D. 词上片于叙事中抒发了相思之情,下片于写景中抒发了离别之情,可谓妙合自然。 1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辛词说:“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简析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情,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 【答案】11. D 12. (1)性情:①面对离别,词人没有黯然伤感,而是直面聚散匆匆的人生,表现出洒脱、豪放的性情;②他也留恋豫章的山水,留恋故人,却将这柔情隐藏在潇洒的挥手之中,含而不露。 (2)艺术风格:意象鲜明、真切自然,明快俊逸、流丽婉转。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上片于叙事中抒发了相思之情,下片于写景中抒发了离别之情”对这首词上下片所抒发的情感的理解有误。应该是:词的上片于叙事中抒发了离别之情,下片于写景中抒发了相思之情。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情,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性情”指人的禀性、气质、性格、脾气等,分析作者的性情就是要求分析作者的性格特点。艺术风格指文艺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可分为艺术家风格和艺术作品风格两种,本题主要分析的是艺术作品风格。本首诗开头两句写两年之内,作者因频繁调动而心情十分抑郁,现在又值与友人别离之际,更觉难以为怀,表达了作者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骚不满情绪。下两句,忽然一转,转到饯别的宴会上来,写作者只愿意和朋友一起为了美丽的风光而畅饮,而不愿让离别的歌曲深化作者的别离之愁。从而表现出洒脱、豪放的性情。下片起句写饯别处的东湖美景如画,实是表达对于豫章的依依眷恋之情。“春水碧连天”,以夸张的笔触,显示出作者对于此地风光的无比喜爱之倩。结尾两句,想象别后殷切思念朋友的情境,妙在情景交融。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也留恋豫章的山水,留恋故人,却将这柔情隐藏在潇洒的挥手之中,含而不露。 - 19 - 这首诗整体风格特别含蓄蕴藉,体势既整伤又流美。如“绿带”、“青钱”用以状流水、荷叶之貌,涉笔成趣;“萦”字、“点”字,赋活了景物,而又似信手拈来。“春水碧连天”,以夸张的笔触,显示出作者对于此地风光的无比喜爱之倩。“后夜相思月满船”借助月光写相思。这些诗句体现了意象鲜明、真切自然,明快俊逸、流丽婉转的艺术风格。 【点睛】对于诗歌的选择题,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_____,______”这句话来批评。 (2)“有志矣,不随以止也,_______,亦不能至也”说明要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在《离骚》中屈原深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要穷其一生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怕粉身碎骨,坚守自己的志向:“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固知一死生虚诞 (2). 齐彭殇为妄作 (3). 然力不足者 (4). 余独好修以为常 (5).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6). 岂余心之可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诞,殇,惩。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葡萄酒的酒标上往往标有针对消费者的相关信息,以显示葡萄酒的质量水平。研究者对撰写的大量市场营销文献论述了这些指标对消费者心理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消费者对瓶身上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敏感。然而,与所有消费品一样,价格 是衡量质量的关键性指标。我们将仔细分析主要的质量指标及其对葡萄酒消费的影响。 酒标集中了大部分消费者认识葡萄酒质量水平 的主要信息。除了法定的必要信息,如生产商名称、产地、灌装地点等,酒标上还有生产商可以自行选择展示的信息。背标(在瓶身后侧)通常可以描绘葡萄酒或者生产商的特征,减少信息的_ - 19 - 。消费者非常看重这些信息,在购买之前可以通过酒标了解葡萄酒的主要信息:葡萄品神、采摘方式、风土类型、酿造方式(是否经橡木桶陈酿)以及有关口味的相关指标。关指标。酒标还可以看到葡萄酒与不同菜肴搭配的相关介绍。( ),但是市场营销的相关文献表明,酒标通过对相关信息的展示,_______了消费者的购买欲。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仍然 所需 不对称 增加 B. 仍然 所须 不透明 激发 C. 始终 所需 不对称 激发 D. 始终 所须 不透明 增加 15.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虽然消费者有自己的消费习惯 B. 虽然酒标只是向消费者提供一些信息 C. 虽然酒标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质量指标 D. 虽然影响葡萄酒销售的主要是价格 1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消费者还可以看到不同菜肴与葡萄酒搭配的相关介绍。 B. 消费者还可以看到葡萄酒与不同菜肴搭配的相关介绍。 C. 酒标还可以介绍葡萄酒与不同菜肴搭配。 D. 酒标中的内容还有葡萄酒与不同菜肴搭配的信息构成。 【答案】14. A 15. C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空:“始终”强调一直没有变化,“仍然”是变化之后的最终选择。第二空:所字结构,由助词“所”加动词构成,“所须”不成词。第三空:“不对称”与“不透明”都可与信息搭配,但语境中含有某些信息生产者或销售者知晓而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所以强调的是信息数量上的不对称,而非清晰度上的不透明。第四空:“增加”是由弱到强,“激发”大多是从无到有,从语境上看应选“增加”。 - 19 -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中,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排除AD;B选项无法与后文形成明显的转折关系,也排除。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原句主客颠倒,不是酒标看到,而是消费者看到; A项,语序不当,酒标介绍的主体是葡萄酒而不是不同菜肴; C项,成分残缺,句末要加上“的信息”; D项,结构混乱,去掉“构成”。 故选B。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7.下面是一封自主招生推荐信,其中有六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推荐信 XX大学招生办: 兹有我校高三(一)班张华同学,拟参加你校自主招生考试。该生学习成绩倍儿棒,综合素质显著。一直荣任我校晨曦文学社社长,热爱文学,爱好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希望该生能得到您的抬爱。 - 19 - 特此推荐 XX中学 2019年3月19日 【答案】①“你校”改为“贵校”;②“倍儿棒”改为“优秀”;③“显著”改为“优良”;④“荣任”改为“担任”;⑤“大作”改为“作品”;⑥“抬爱”改为“垂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 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你校”应用敬称“贵校”;“倍儿棒”是口语,改为“优秀”;“素质”和“显著”搭配不当,把“显著”改为“优良”;“荣任”是敬辞,使用不当,改为“担任”;“大作”是敬辞,使用不当,改为“作品”;“抬爱”敬辞,使用不当,改为“垂青”。 18.以“黄昏”和“箫声”为主要意象写一段文字,要求表达“思念”的情感,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不少于40字。 【答案】示例:独倚黄昏,老者执一支洞箫,他吹出了“断肠人在天涯”,吹出了“将军白发征夫泪”,思归,思归,我的心已潮湿。 【解析】 【详解】本题综合考查考生运用修辞,语言表达连贯、准确、鲜明、得体的能力。注意至少要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表达出思念的主题,同时注意字数的要求。可以描写黄昏的箫声,表达思念之情。 四、写作(4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前段时间,山东五莲县一中学老师因体罚学生,被罚不再签订聘用合同并被纳入信用“黑名单”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一些人在为这位教师鸣不平的时候,也有人说体罚学生该罚。陕西宝鸡2名学生与男老师在课堂上发生争执,放学后双方口角,2名男生疯狂暴打教师。这些都使得一些教师不敢随意管学生,怕一个不小心招来横祸。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了要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对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正在研究制定教师惩戒权具体的实施细则,将尽快出台。 - 19 -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教育惩戒权的尴尬 一方讲堂,一幅戒尺,课堂走动之间,便是一抹独特的风景。戒尺落在手上,那是为人师对弟子成才的殷切希望,是留在学生心里的苦心教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先生”是多么受人尊敬的称呼,教师是多么受人敬重的职业啊!可这是在古代! 而现在,教师的惩戒权被加上了很多约束,老师处境很尴尬。于是,老师特别和蔼,待生如友;学生自由自在,个性发展。教师似乎只要“受业、解惑”,不必过多管教学生。面对调皮的学生,好话不管用,打骂又不行。想学习的同学被影响,老师变得无计可施。看,各种类型的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悬在头顶,哪位老师还敢“惩戒”学生,于是要给提个醒:“万一……吃不了,兜着走?” 全国人大代表陈舒呼吁要赋予教师更多教育孩子的权力。《意见》 也提出要保障教师依法字有教育惩戒权。可《规定》中第三条却分明是给惩戒权加上了紧箍咒,对“体罚或变相体罚”大有严打的态势。 这种条例究竟是在赋予教师更多的教育惩戒权,还是在限制教师的教育权?何为更多教育孩子的权力?何为“教育惩戒权”?又何为“体罚或变相体罚”?其中并无明文规定,也无明显界限,模棱两可。各种“规定”看似在赋予教师权力,实际上却束缚了教师的手脚! 媒体舆论一直在放大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于是,常有新闻爆出:某校学生因不接受教育,对老师实行侮辱性语言,甚至向老师施暴。不就是钻了老师不敢行使教育惩戒权的空子?前段时间,在新闻上看到某县城的一所高中,因老师批评了学生几句,学生感觉有伤颜面,便当着该教师女儿的面,捅死了该教师。老师教育学生,天经地义,却遭此厄运。谁来保护教师权益?当老师的想想都后怕啊! 当下的家长,对老师这个职业也不够理解。家长总想让自己的儿女成人成才,却又不让他们受一丁点苦,教师严苛一点家长就埋怨。这温室的盆花,如何经得起风雨的洗礼?又如何担负起复兴祖国的重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而“贵师重傅”的措施之一,就是还老师合理的惩戒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希望教育惩戒权尽快走出不明不白、瞻前顾后的尴尬处境。 【解析】 - 19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 本次作文的材料是五莲县第二中学一名班主任因体罚学生被所在学校和当地教体局处理的事件。此事引起舆论关注,也引发了不同意见的争论,而焦点无非在于如何落实教师的教育惩戒权。这道作文题聚焦当下教育热点一教育惩戒权,既贴近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又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理性地分析问题,负责任地发表观点。 1.这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虽“任务”不多,但不可写成新材料作文(从材料中得出一个观点,不顾材料的内容,去论证自己的观点)。 2.任务驱动型作文注重思辨,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也就是说,考生必须对材料事件进行思考阐述自己的看法即评论。 3.任务驱动型作文都有一个写作评论的主体,只有针对主体评论,才能写得深刻。本材料就是要对“教育惩戒权”发表看法。 4.必须联系实际,才能评论深刻,有实际意义。 5.文体方面,一般都写成议论文。 【立意】1.当下教师太难为; 2.“教育惩戒权”,想说爱你不容易; 3.赋予教师合理的教育惩戒权; 4.请将教育惩戒权落到实处; 5.教育惩戒权的尴尬; 6.莫让教育惩戒权成“烫手山芋”; 【素材】1教师对学生要不要严厉?这个问题我有深刻体会,还是严厉一点好!读小学时,数学老师是一位极慈祥的老师,慈祥到你上课吃东西,讲小话,离开座位等违纪,也只是摸摸头的地步。不用说,班级纪律是极差的,成绩也不忍直视。后来,换了一位“女师太”,是那种你讲一句闲话,都要罚抄公式100 - 19 - 遍的程度。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应该是痛并快乐着。因为老师的严厉,使我的成绩有了很大的飞跃。因此,我想作为学生的我们,是需要严格要求的。严格让我们坐得笔直,走来有型;严格让我们说话中规中矩,有成熟感;严格让我们做事一丝不苟,能早担大任! 2.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人大制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舒指出,近年有一些教师体罚学生的报道见诸报端体罚当然不好,但是过度渲染,让老师对学生完全不敢教育,孩子一点儿挫折都不能受,这同样是教育的失败。如今,学校中的“熊孩子”“小霸王”越来越多,陈舒认为,要赋予教师更多教育孩子的权力。 3.现在,中小学教师以体罚为主要内容的惩戒权早已被取消、禁止,“戒尺在手,学生俯首”已成往事,这是现代文明进步的标志。但是,教学中的教导需要教育的秩序与教师的权威。没有惩戒,秩序和权威必然渐被消解。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并不等于权力相同,教师对学生的管教与惩戒也并非对学生权利的侵犯。英国、美国、 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日本……放眼世界,赋予教师惩戒权的国家不在少数,为数不少的中国家长对它们的教育很是欣赏。可是,欣赏其现状,却摒弃其保障,岂非悖论? 4.近年来,“爱的教育”之热潮席卷教育界,赏识教育成为主流。这固然与媒体导向有关,其根源却在“中国式家庭”。孩子是“掌中宝”“小皇帝”。“2+4”模式的家长呵护,在家锦衣玉食、温言软语相伴。孩子一言不合,即成学校里的“能孩子”“小霸王”。赏识教育、以生本成为家长主张学生权利的利剑,老师不敢管、不能管,职业领域渐渐缩成了“授业”这一角天空。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 【点睛】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或层次。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对所得到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筛选。 - 19 - - 1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