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1-07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榆林二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 儒、道、法 B. 儒、法、道 C. 法、儒、道 D. 道、法、儒 【答案】D 【解析】隐士派符合道家的无为,专制君主符合法家的专制主义、无限同情心符合儒家的仁者爱人,故本题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 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 万物虚无,祸福相依 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答案】A 点睛:本题是一道基础性比较强的问题,考查学生记忆能力。回答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找寻关键点,也就是重点词汇。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往往都有代表性的词汇可以概括,记住这些词汇,往往能够对解题带来很大的帮助。 3. 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 A. “独尊儒术” B. “大一统” C. “天人感应” D. “君权神授”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独尊儒术”是指“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此项内容,故A项错误;“大一统”指的是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按照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皇帝做了有违天意的事情,上天就会降灾难或出现怪异现象以示警示,材料的内容显示,当发生日食时,皇帝进行下诏内省,这正是天人感应的具体内容,故C项正确;“君权神授”指的是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材料也没有体现君主权力的来源,故D项错误。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4.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 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B. 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 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 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孟子在此情况下提出了“民贵君轻”;汉武帝执政前期,地方诸侯王势力庞大,边境匈奴为患,丞相权势很大,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以巩固君王的权威;明末清初之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君主专制不断加强,黄宗羲提出了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此三中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A正确。孟子不否定君主专制,B错误。董仲舒的思想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C错误。董仲舒时期,社会未发生转型,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学生需对儒家思想进行全面掌握,识记基础知识,联系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5. 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新儒学。对朱熹新儒学的表述错误的是 A.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B. 发展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理是万物的本原 C.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维护等级秩序 D. 主张“心外无理”“致良知”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主张“心外无理”“致良知”的是王阳明,不是朱熹,故选D。ABC三项均是朱熹的主张,不符合设问,排除。 6.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其主张是 A. 清谈误国,倡导精研心性 B. 弘扬理学,恢复孔孟之道 C. 实行仁政,反对君主专制 D. 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的“经世致用”思想,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今之清谈谈孔孟”等可知作者反对程朱理学的空谈,主张关注现实经世致用,D正确。A是理学;B不符合主旨;C是孟子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儒学•顾炎武思想 7. 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处:秦朝“焚书坑儒”的压制 B. b处: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c处:魏晋、隋唐“三教合一” D. d处:明清批判传统思想的推动 【答案】D 【解析】a处:秦朝“焚书坑儒”的压制,呈下降趋势,正确;b处: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得到了汉武帝的推广,成为了正统和主流,呈上升趋势,正确;c处:魏晋、隋唐“三教合一”,佛教、道教思想在社会发展,儒家思想受到了冲击,呈下降趋势,正确。d处呈上升趋势,是宋明理学对儒学新发展,特别是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成为了官方哲学,错误。故本题选D。 8. 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道:“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 研究人类惟有研究人本身 B. 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分不开的 C. 中国古代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 人与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对人本身的研究,就是对自然界的研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李约瑟指出:中国古代科技“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即古代科技重视研究人;“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反对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解释与推广,是阻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之一。故选C。A的说法绝对化了,故排除;B未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D不符合“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特点 【名师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9.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图标设计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下图为其中的一组图标,你认为它的设计构思取材于中国书法艺术中的哪一种字体 A. 行书 B. 隶书 C. 篆书 D. 草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通过图片字体的模样和所学知识,可判断是篆书。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篆书 【名师点睛】文字的演变趋势: 甲骨文→金文→篆书(分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 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在隶楷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隶书、楷书。 10. 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明清小说 ⑤汉赋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汴河两岸商品繁盛的画面,符合市民文化的形态,①正确。程朱理学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是贵族文化,不符合题意,②错误。元曲可雅可俗,符合市民欣赏艺术的需求,符合题意,③正确。明清小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其情节符合市民阶层的需求,④正确。汉赋属于高雅文化,不符合市民阶层的需求,⑤错误。故本题选择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符合大众审美的商业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的艺术形式纷纷出现,丰富了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学生需掌握各种艺术文学形式的特点,判断是否符合市民阶层的需要。 11.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后初期,知识界对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进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 A. 认为中国的军事技术落后 B. 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 C. 认为中国的清朝统治腐朽 D. 认为中国的思想观念陈旧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 鸦片战争后初期,林则徐,魏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主张,认为鸦片战争中国之所以战败是因为中国的军事技术落后,中国只是在“火器,军舰和养兵练兵之法”三个方面落后于西方,A项正确,B项出现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C项出现在八国联军侵华,革命思潮兴起以后,D项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12. 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这表明他 A. 主张“中体西用” B. 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 C. 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 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可以得知,郭松焘认为,西方的立国之本是政治制度,而商业发展、工业制造在其末,军事起辅助作用,政治制度与军事相互辅助,国家更加自强。这表明了郭松焘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故选D。“中体西用”,是以中国的封建制度和传统文化为本,以西方的科技为末,与题意不符,A错误。郭松焘的认识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B错误。郭松焘不是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D错误。 13. 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梁等维新派在探索政府现代化过程中的特点是 A. 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 B. 主张振兴工商业,同西方进行“商战” C. 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D. 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判断和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梁等维新派”等,可知,本题主要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选项,不难得出,康梁等维新派在探索政府现代化过程中,主张政体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即体现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故,正确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康梁等维新派维新思想的特点 14.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 进行武装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 发动思想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C. 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D. 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答案】B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15. 下表为某校高三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类别 1860~1899年 1902~1904年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 123种 22% 327种 61% 自然科学 162种 29% 112种 21% 应用科学 225种 41% 56种 11% A. 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C. 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D. 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从表格的数值可以看出:20世纪初,中国翻译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著作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而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所占比重下降。反映出当时学习西方的重点转向人文和社会制度领域,故选A。题干看不出学习西方是被动和主动,排除B;题干提及的是学习西学比重的变化,排除C;D题干没有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特点 【名师点睛】近年来,中国思想近代化的问题是中国史学界研究的热点,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民主与科学等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要抓住一条主线: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及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把握向西方学习的四个阶段的主题内容:一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二是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三是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四是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16.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发展资本主义 B. 救亡图存 C. 反抗外来侵略 D. 反对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分别对应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传播。这其中既有地主阶级,也有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因此ACD不是共同点,但是都体现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考点:近代中国人的探索 点评: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17. 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A. 没有反映中国人民的民主要求 B. 没有表达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C. 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帝制 D.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主要求;作为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表达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主张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提出推翻封建帝制的主张;但是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故排除ABC,选D。 点睛:本题考查三民主义。学生需掌握三民主义的内容及相关评价,再结合题意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18. 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段话的核心主张是 A. 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B.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C.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D.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晚年对三民主义进行了修改,在十月革命和中共的影响下,孙中山认识到了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他接受了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建议,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根据材料“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民众”即中共和农民、工人,“平等待我之民族”,即苏联,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材料中未涉及反对帝国主义,排除A。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革命纲领,不符合题意,排除C。“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是孙中山的遗言,与此题无关,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9. 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A.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 中国无产阶级无任何政治权利 D. 中国革命不能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主张,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中国无产阶级无任何政治权利,故C排除。中国革命不能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没有突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D排除。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20. “很清楚,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毛泽东的这段论述应出自 A. 《论十大关系》 B.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C.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 《新民主主义论》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出自《新民主主义论》,D正确。《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都发表于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已经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与材料所述不符,AB错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对土地革命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前途的论述,与题意无关,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本题比较简单,学生只需掌握毛泽东思想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品及基本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21. 下列观点属于邓小平理论的是 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②用“和平赎买”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③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④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属于毛泽东思想,故①错误;用“和平赎买”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属于毛泽东思想,故②错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一国两制,和平统一,都属于邓小平理论,故③.④正确。故①②组合错误,故A排除。③④组合正确,故B正确。①②④组合错误,故C排除。②③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时期的理论探索·邓小平理论 22.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和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党的 A. 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大 B. 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四大 C. 十二大和十五大 D. 十三大和十四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实际上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而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则是指十五大,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大 23. 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大城市中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新片展览月”,一共展出了35部优秀影片,电影界将这一年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出现这种盛况的主要原因是 A. 新中国成立,激发了人民的创作热情 B. 社会主义具有优越性 C. “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D. 科技进步推动电影业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促进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领域的繁荣发展。根据材料可知,1959年电影界发展迅速,正式得益于“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C正确。其他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D。 2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 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 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③完善了教育立法 ④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和事实的掌握能力。①与陶行知有关,④所述内容实际上在民国时期即以出现。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义务教育,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法规,所以②③是正确的。 25. 2003年法新社记者理查德·英厄姆在报道中用了这样的标题:“中国人进入太空——人类对宇宙的激情再次燃起”。他报道的科技成就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关键信息是”2003年””中国人进入太空”。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A排除。2003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因此选择B。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二、材料题(共3小题,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答案】(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 (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目的:神化君权;警诫限制君权,巩固统治。 变化: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关键:薄敛节俭。 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4)标准:百姓的忧乐。 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可知,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民心。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孟子以此提出了仁政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可知董仲舒的主张是天人感应;结合所学知识,其目的是神化君权;警诫限制君权,巩固统治。结合所学董仲舒思想的影响可知,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从材料中的“故爱民必先于节用”,可知关键是薄敛节俭;结合程朱理学的影响可知,儒学在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4)从材料中的“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可知标准是百姓的忧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外国利器,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自20世纪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件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1)材料一所体现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属于近代中国那一派别的观点? (2)材料二的观点与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哪一事件相关?为实现其变官制的理想,该派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袁世凯时代为什么没有敲开“那道门”? (4)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答案】(1)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洋务派 (2)戊戌变法。实行君主立宪 (3)原因: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对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猛烈抨击,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 (4)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外国利器”,可知核心主张是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从“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可知这是“中体西用”思想,属于洋务派思想。 (2)从材料二中的“变法之本……”可知,这一观点与戊戌变法相关。结合所学,可知为实现其变官制的理想,维新派提出了君主立宪制的主张。 (3)从材料可知,袁世凯时代没有敲开“那道门”,即没有回复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结合所学,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对儒家传统道德抨击等角度进行分析。 (4)结合所学知识,从学技术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28.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二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同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复兴之路》(环球时报)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奋斗目标。结合所知识,指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新变化。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毛泽东之所以当时引起美国《生活》杂志高度重视的原因最有可能是什么?从理论角度概括出毛泽东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图片,回答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4)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存在较多的相似点,请扼要归纳一条共性。这些共同的观点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怎样的启示。 【答案】(1)目标: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 变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原因:长征胜利结束;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贡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第1次是辛亥革命;第2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3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救国、建国、强国的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4)都主张与中国国情和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或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借鉴他国的经验与理论,但必须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可得出其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1919年”,可知在此之后的1924年,孙中山又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2)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37年”,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原因是长征胜利结束;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理论角度概括出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3)材料中的三位伟人分别是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的共性之一是都主张与中国国情和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或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告诉我们必须要结合本国国情,走适合中国的道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