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4-14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八年级数学上册 专题突破讲练 剖析等腰三角形性质与判定及多解的应用试题 (新版)青岛版
剖析等腰三角形性质与判定及多解的应用 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 性质: 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注意:是两底角相等而不是两个角相等。 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注意:说清三条线的位置,不是任意的三线都重合。 2. 拓展推论: (1)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等于顶角的一半,如图:∠A=2∠1; (2)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如图:AD是三角形ABC的对称轴。 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 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2.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注意:“等角对等边”必须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使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有区别: 性质是:等边 → 等角; 12 判定是:等角 → 等边。 三、关于等腰三角形的多解问题 角的多解 等腰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角是相等的,已知一角求另两个角时,多解。 如: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30度,求另两个角的度数。 边的多解 已知边求周长的问题,或求面积的问题时,多解。 如:等腰三角形两条边分别为3和5,求周长。 例题1 在等腰三角形中,马彪同学做了如下研究:已知一个角是60°,则另两个角是唯一确定的(60°,60°),已知一个角是90°,则另两个角也是唯一确定的(45°,45°),已知一个角是120°,则另两个角也是唯一确定的(30°,30°)。由此马彪同学得出结论:在等腰三角形中,已知一个角的度数,则另两个角的度数也是唯一确定的。马彪同学的结论是____________的。(填“正确”或“错误”) 解析:分别把已知角看做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和底角,分两种情况考虑,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计算即可。如已知一个角是70°,当70°为顶角时,另外两个角是底角,它们的度数是相等的,为(180°-70°)÷2=55°,当70°为底角时,另外一个底角也是70°,顶角是180°-140°=40°。 答案:错误 点拨: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要注意分两种情况考虑,不要漏掉任何一种情况。 例题2 如图,已知O是四边形ABCD内一点,OA=OB=OC,∠ABC=∠ADC=70°,则∠DAO+∠DCO的大小是( ) A. 70° B. 110° C. 140° D. 150° 解析:由已知及四边形内角和知∠DAB+∠DCB=220°,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知∠OAB+∠OCB=70°,所以即可求得∠DAO+∠DCO的度数。 12 根据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DAB+∠DCB=220°, ∵OA=OB=OC,∠ABC=∠ADC=70°,∴∠OAB=∠OBA,∠OCB=∠OBC,∴∠OAB+∠OCB=70°,∴∠DAO+∠DCO=220°-70°=150°。故选D。 答案:D 点拨:利用四边形内角和的定理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解,解题时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 多点共存 用几何作图的方法寻找满足条件的多个点是基本找点方法,可以保证不重不漏。但要注意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注意理解题目中所要求的点,进而有所取舍。 拓展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O是原点,已知A(4,3),P是坐标轴上的一点,若以O,A,P三点组成的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P共有 个,写出其中一个点P的坐标是 。 解析:如图所示,满足条件的点P有8个,目前我们可求的分别为(5,0),(8,0),(0,5),(0,6),(-5,0),(0,-5),(0,),(,0)。 答案: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画图可知,点P有8个,可求的分别为(5,0),(8,0),(0,5),(0,6),(-5,0),(0,-5),(0,),(,0)。 故答案为:8;(5,0)(答案不唯一,写出8个中的一个即可)。 12 2. 运动中形成等腰三角形 在点的运动中寻找满足条件的等腰三角形,应充分理解运动变化对于图形形状的影响,同时对动点运动时相关线段、图形大小的变化情况要清楚,这些对于今后学习函数中的运动问题非常有帮助。 拓展 如图,∠AOB=60°,C是BO延长线上的一点,OC=10cm,动点P从点C出发沿CB以2cm/s的速度移动,动点Q从点O出发沿OA以1cm/s的速度移动,如果点P、Q同时出发,用t(s)表示移动的时间,当t= 时,△POQ是等腰三角形。 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分两种情况讨论:(1)当点P在线段OC上时;(2)当点P在CO的延长线上时。分别列式计算即可求。 (1)当点P在线段OC上时,设t时后△POQ是等腰三角形,有OP=OC-CP=OQ,即10-2x=x,解得,x=s;(2)当点P在CO的延长线上时,此时经过CO时的时间已用了5s,有OQ=OP,即2(x-5)=x,解得,x=10s,故填s或10s。 答案:s或10s (答题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 如图所示,△ABC中,∠ABC=50°,∠ACB=80°,延长CB至D,使DB=BA,延长BC至E使CE=CA。连接AD,AE,则∠DAE=( ) A. 100° B. 105° C. 115° D. 125° 2. 等腰三角形ABC的周长为18cm,BC=8cm,若△ABC≌△A′B′C′,则△A′B′C′中一定有一条边等于( ) A. 7cm B. 2cm或7cm C. 5cm D. 2cm或5cm *3. 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和另一腰的夹角为25°,则该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 ) 12 A. 32.5° B. 57.5° C. 65°或57.5° D. 32.5°或57.5° *4. 如图,在△ABC中,AB=AC,点D、E在BC上,连接AD、AE,如果只添加一个条件使∠DAB=∠EAC,则添加的条件不能为( ) A. BD=CE B. AD=AE C. DA=DE D. BE=CD **5. 如图,在△ABC中,D、E两点分别在AC、BC上,则AB=AC,CD=DE。若∠A=40°,∠ABD:∠DBC=3:4,则∠BDE=( ) A. 25° B. 30° C. 35° D. 40° **6. 如图,在△ABC中,∠BAC=120°,∠B=40°,若将△ABC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则这两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分别是( ) A. 100°、140°或100°、20° B. 100°、140° C. 100°、20° D. 140°、20° 二、填空题 *7. 如图,做如下操作: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平分∠BAC,交BC于点D。将△ABD做关于直线AD的轴对称变换,所得的像与△ACD重合。对于下列结论:①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②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由上述操作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将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上)。 12 **8. 如图钢架中,焊上等长的13根钢条来加固钢架,若AP1=P1P2=P2P3=…=P13P14=P14A,则∠A的度数是 。 **9. 如图,已知∠BAD=∠DAC=9°,AD⊥AE,且AB+AC=BE。则∠B= 。 三、解答题 *10.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D为BC上任意一点,过点D作DP⊥BC,分别交BA,CA或它们的延长线于点P,Q。求证:DP+DQ是定值。 **11. 如图,在△ABC中,AB=AC=2,∠B=40°,点D在线段BC上运动(D不与B、C重合),连接AD,作∠ADE=40°,DE交线段AC于E。 12 (1)当∠BDA=115°时,∠BAD= °;点D从B向C运动时,∠BDA逐渐变 (填“大”或“小”); (2)当DC等于多少时,△ABD≌△DCE,请说明理由; (3)在点D的运动过程中,△ADE的形状也在改变,判断当∠BDA等于多少度时,△ADE是等腰三角形。 **12. 如图(1),在△ABC中,AB=AC,∠A=36°。(1)直接写出∠ABC的度数; (2)如图(2),BD是△ABC中∠ABC的平分线。①找出图中所有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ABC除外),并选其中一个写出推理过程; ②在直线BC上是否存在点P,使△CDP是以CD为一腰的等腰三角形?如果存在,请在图(3)中画出满足条件的所有的点P,并直接写出相应的∠CPD的度数;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3. 已知:在锐角△ABC中,AB=AC。D为底边BC上一点,E为线段AD上一点,且∠BED=∠BAC=2∠DEC,连接CE。 (1)求证:∠ABE=∠DAC; (2)若∠BAC=60°,试判断BD与CD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3)若∠BAC=α,那么(2)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请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12 12 1. C 解析:∵DB=BA,∠ABC=50°,∴∠D=∠DAB=25°,∵DB=BA,∠ACB=80°,∴∠E=∠EAC=40°,∴∠BAC=180°-50°-80°=50°,∴∠DAE=∠DAB+∠EAC+∠BAC=25° +40°+50°=115°。故选C。 2. D 解析:(1)在等腰△ABC中,若BC=8cm为底边,根据三角形周长计算公式可得腰长=5cm;(2)在等腰△ABC中,若BC=8cm为腰,根据三角形周长计算公式可得底边长18-2×8=2cm,∵△ABC≌△A′B′C′,∴△A′B′C′与△ABC的边长及腰长相等,即△A′B′C′中一定有一条边等于2cm或5cm。故选D。 3. D 解析:当高在三角形内部时底角是57.5°,当高在三角形外部时底角是32.5°,故选D。 4. C 解析:A. 添加BD=CE,可以利用“边角边”证明△ABD和△ACE全等,再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得到∠DAB=∠EAC,故本选项错误;B. 添加AD=AE,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ADE=∠AED,然后利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求出∠DAB=∠EAC,故本选项错误;C. 添加DA=DE无法求出∠DAB=∠EAC,故本选项正确;D. 添加BE=CD可以利用“边角边”证明△ABE和△ACD全等,再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得到∠DAB=∠EAC,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 5. B 解析:∵AB=AC,CD=DE,∴∠C=∠DEC=∠ABC,∴AB∥DE,∵∠A=40°,∴∠C= ∠DEC=∠ABC==70°,∵∠ABD:∠DBC=3:4,∴设∠ABD为3x,∠DBC为4x,∴3x+4x=70°,∴x=10°,∵AB∥DE,∴∠BDE=∠ABD=30°。故选B。 6. A 解析:分两种情况:①如图1,把120°的角分为100°和20°,则△ABD与△ACD都是等腰三角形,其顶角的度数分别是100°,140°;②如图2,把120°的角分为40°和80°,则△ABD与△ACD都是等腰三角形,其顶角的度数分别是100°,20°。故选A。 7. ②③ 解析:操作过程中没有体现角相等,边就相等,故①不符合;因为AB=AC,操作之后得到∠B与∠C重合,即等边对等角,故②符合;根据所得的图像与△ACD重合,所以AD⊥BC,BD=CD,又AD平分∠BAC,所以③符合。故操作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②③。 8. 12° 解析:设∠A=x,∵AP1=P1P2=P2P3=…=P13P14=P14A,∴∠A=∠AP2P1=∠AP13P14=x,∴∠P2P1P3=∠P13P14P12=2x,∴∠P3P2P4=∠P12P13P11=3x,…,∠P7P6P8=∠P8P9P7=7x,∴∠AP7P8=7x,∠AP8P7=7x,在△AP7P8中,∠A+∠AP7P8+∠AP8P7=180°,即x+7x+7x=180°,解得x=12°,即∠A=12°。 12 9. 48° 解析:延长BA到F,使AF=AC,连接EF,如图所示: ∵AB+AC=BE,∴AB+AF=BF,即BF=BE,∴∠F=∠BEF=180°−,∵∠BAD=∠DAC=9°,AD⊥AE,即∠DAE=90°,∴∠FAE=180°-(∠BAD+∠DAE)=180°-(9°+90°)=81°, ∠CAE=∠DAE-∠DAC=90°-9°=81°,∴∠FAE=∠CAE,在△AFE和△ACE中,∵AF=AC,∠FAE=∠CAE,AE=AE,∴△AFE≌△ACE(SAS), ∴∠F=∠ACE,又∵∠ACE为△ABC的外角,∴∠ACE=∠B+∠BAC=∠B+18°,∴∠F=∠B+18°,∴∠B+18°=180°−,则∠B=48°。 10. 证明:如图,过点A作AM⊥BC于点M,作AN⊥DQ于点N,∴四边形AMDN为矩形。∴AM=DN。∵DP⊥BC,∴∠B+∠P=90°。∴∠C+∠DQC=90°。又∵∠C=∠B,∠DQC=∠PQA,∴∠AQM=∠P。∴△AQP为等腰三角形。∴PN=QN。 ∴DP+DQ=DN+NP+DQ=DN+NQ+DQ=2AM,即DP+DQ是定值。 11. 解:(1)∠BAD=180°-∠ABD-∠BDA=180°-40°-115°=25°;从图中可以得知,点D从B向C运动时,∠BDA逐渐变小;故答案为:25°;小。 (2)当△ABD≌△DCE时。DC=AB,∵AB=2,∴DC=2,∴当DC等于2时,△ABD≌△DCE; 12 (3)∵AB=AC,∴∠B=∠C=40°,①当AD=AE时,∠ADE=∠AED=40°,∵∠AED>∠C,∴此时不符合;②当DA=DE时,即∠DAE=∠DEA=(180°-40°)=70°, ∵∠BAC=180°-40°-40°=100°,∴∠BAD=100°-70°=30°;∴∠BDA=180°-30°-40°=110°;③当EA=ED时,∠ADE=∠DAE=40°,∴∠BAD=100°-40°=60°,∴∠BDA=180°-60°-40°=80°;∴当∠ADB=110°或80°时,△ADE是等腰三角形。 12. 解:(1)∵AB=AC,∠A=36°,∴∠ABC===72°;(2)①如图(2),△ADB、△BCD是等腰三角形。说明△ADB是等腰三角形,理由如下:由(1)得∠ABC=72°,又∵BD是∠ABC的平分线,∴∠ABD=∠ABC=36°,又∵∠A=36°,∴∠A=∠ABD,∴AD=BD,即△ADB是等腰三角形。[若说明△BCD是等腰三角形,理由为:∵∠A=36°,AB=AC,∴∠C=∠ABC=(180°-36°)=72°,又∵BD是∠ABC的平分线,∴∠DBC=∠ABC=36°,∴∠BDC=180°-∠C-∠DBC=180°-72°-36°=72°,∴∠C=∠BDC,∴BD=BC,即△BCD是等腰三角形。]②存在3个点P,使得△CDP是等腰三角形。等腰△CDP中,当以∠CDP为顶角,CD为一腰时,∠CPD=72°;当以∠DCP为顶角,CD为一腰时,存在两点P:一点在线段BC延长线上,此时∠CPD=36°;一点在线段BC上,此时∠CPD=54°。 13. (1)证明:∵∠BED=∠ABE+∠BAE,∠BED=∠BAC,∴∠ABE+∠BAE=∠BAC,∵∠BAC=∠BAE+∠DAC,∴∠DAC=∠ABE; (2)解:在AD上截取AF=BE,连接CF,作CG∥BE交直线AD于G,∠BED=∠BAC,∵∠FAC=∠ABE,∴在△ACF和△BAE中,CA=AB,∠AFC=∠AEB,AF=BE,∴△ACF≌△BAE(SAS),∴CF=AE,∠ACF=∠BAE,∠AFC=∠AEB。∵∠ACF=∠BAE,∠AFC=∠BEA,∴∠CFG=180°-∠AFC=180°-∠BEA=∠BED,∵CG∥BE,∴∠CGF= ∠BED,∴∠CFG=∠CGF,∴CG=CF,∵∠BED=2∠DEC,∵∠CFG=∠DEC+∠ECF,∠CFG=∠BED,∴∠ECF=∠DEC,∴CF=EF,∴BE=AF=2CF,∵CG∥BE, ∴BD:CD=BE:CG,∴BD:CD=2CF:CF=2,∴BD=2DC,∴BD与CD的数量关系与∠BAC的度数无关; 12 (3)证明:∵BD与CD的数量关系与∠BAC的度数无关,∴若∠BAC=α,那么(2)中的结论仍然还成立。 1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