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 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 版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顷刻(qǐng) 挑衅(xìn) 秫秸杆(jié) 断壁残垣(huán)‎ B. 剽悍(biāo) 躯壳(ké) 一霎时(shà) 忧心忡忡(chōng)‎ C. 铁锹(qiū) 坍塌(tān) 文绉绉(zōu) 广袤无垠(mào)‎ D. 惬意(qiè) 陨落(yǔn) 中轴线(zhóu) 日薄西山(b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字音的识记。A.秫秸杆(jié)-(jiē) 断壁残垣(huán)-(yuán); B.剽悍(biāo)-(piāo) 躯壳(ké) -(qiào); C.铁锹(qiū)-(qiāo) 文绉绉(zōu)-(zhōu)(因为用在短语里); D.正确。据此,答案为D。‎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分歧 嗔视 蛛丝马迹 重峦叠嶂 B. 取谛 孱弱 变换多姿 万恶不赦 C. 恣睢 啜泣 哑雀无声 义愤填鹰 D. 暮然 旁骛 锋芒必露 不容置疑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字形的识记。A.正确; B.取谛-取缔 变换多姿-变幻多姿; C.哑雀无声-鸦雀无声 义愤填鹰-义愤填膺; D.暮然-蓦然 锋芒必露-锋芒毕露。据此,答案为A。‎ ‎3.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校《蓓蕾》诗刊征稿日期5月31日截至,请大家抓紧时间,积极投稿。‎ B. 他们俩在“汤尤杯”赛场上心有灵犀,配合默契,终于战胜了强大的对手。‎ C. 他在演讲时目空一切、侃侃而谈,深深地吸引了听众,赢得了阵阵掌声。‎ D. 有的人经常说一套,做一套,言行相顾,久而久之,大家不再相信他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词语(成语)的正确使用。A.截至:意思是停止于某期限,但是并未结束,后面仍继续。此处应该用“截止”。B默契:暗相契合。使用正确。C目空一切:眼睛里除了自己就什么也没有。形容高傲自大,什么都瞧不起。感情色彩失当。D.言行相顾:指言行不互相矛盾。与前面的“说一套,做一套”相矛盾。据此,答案为B。‎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17‎ A. 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关键在于领导的勤政廉洁和管理智慧。‎ B. 经过持续不断的环保治理、重拳出击,让我们的山变得更青了,水变得更绿了。‎ C. 精准扶贫不但要给予物质和经济上的帮助,而且要给予方法和技能上的指导。‎ D. 丁细牙痛胶囊的主要成分是由丁香叶、细辛组成的,因此毒副作用比较小。‎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A.两个方面和一个方面不能搭配。B.缺主语,去掉“经过”或“让”。C正确。D句式杂糅,“主要成分是丁香叶细辛”和“主要是由丁香阳辛组成的”杂糅在一个句子中。据此,答案为C。‎ ‎5. 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话,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笑是一种最为简单而有效的健身运动。‎ ‎②腹肌在大笑中强烈地收缩和震荡,不仅有助于把血液挤入胸腔静脉,改善心肌供血,而且对胃、肠等脏器也是一种极好的按摩。‎ ‎③开怀大笑时,随着呼吸肌群的运动,胸腔和支气管先后扩张,增强了换气量和血氧饱和度,有助于心脏供氧。‎ ‎④一张一弛之间,劳累的肌肉在运动中得以放松。‎ ‎⑤大笑伴随着腹部肌群的起伏,又是一种极好的腹肌运动。‎ A. ①③⑤②④ B. ③④⑤②① C. ③①⑤④② D. ①③⑤④②‎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句子顺序的排列。阅读文本内容可知,这五个句子是说明笑的功用的。中心句是第①句,应排在首句;第③句是对第①句的具体说明;第⑤句是连接第③句和第②句的过渡句;第④句是归结说明笑的效果的,当放在最后。据此,句子的正确顺序是:①③⑤②④。故答案为A。‎ ‎6. 下列对古诗词赏析有错的一项是( )‎ A. 李白《行路难》抒发了自己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并吐露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B. 曹操《观沧海》”洪波涌起”中的“涌”字用得尤其出色,让读者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C. 文天样《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体现了他坚贞不屈的气节。‎ D. 《〈诗经〉两首》都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不同的是《关雎》意境含蓄,场景朦胧;《蒹葭》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 17‎ ‎【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古诗词的赏析。D项《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关雎》和《蒹葭》表述内容应交换。故答案为D。‎ 课内文言文阅读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湖心亭看雪(节选)‎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丙】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7. 下列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C.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D.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8. 下列加点词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17‎ A. 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 湖中人鸟声俱绝(隔绝)‎ C.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边)‎ D. 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9. 下列对选文文意理解概括与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则选文都有叙事。甲文写的是夜游承天寺,乙文写的是到湖心事赏雪,丙文写的是游览小石潭。‎ B. 三则选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了水中竹柏倒影的景致,乙文写天云山水一片混沌的景色,丙文写了水中鱼儿嬉戏的面面。‎ C. 三则选文都融情于叙事写景中。甲文抒发了苏轼贬谪的悲凉,乙文抒发了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丙文抒发了柳宗元贬官失意后的孤凄。‎ D. 画线句子写景各有千秋。甲文运用比喻手法,富有情趣:乙文采用白描手法,形神兼备:丙文动静结合,游鱼与潭水相映成避。‎ ‎10. 将下列句子翻译咸现代汉话。‎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答案】7. C 8. D 9. B ‎ ‎10. (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2)(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解析】‎ ‎7.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各句正确的句读是:A.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据此,正确的是C。‎ ‎8. 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本题中,A“念”是“考虑”,不是“思念”。B.“绝”是“消失”,不是“隔绝”。C.“西”是“向西”,不是“西边”。D“佁然”是“呆呆的样子”。正确。据此,答案为D。‎ ‎9.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甲】文没有写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的是月光,不是水。据此,答案为B。 ‎ 17‎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但、闲人、耳”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俶尔、翕忽”两个词是赋分点,注意补写主语。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丙】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17‎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11. 根据提示,写出古诗文名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语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3)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4)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与人交往,我们应该有君子风范。即使不被别人理解。也不要心存怨恨。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何当共剪西窗烛 (2). (2)生子当如孙仲谋 (3). (3)黑云压城城欲摧 (4). (4)吾庐独破受东死亦足 (5). (5)人不知而不愠, (6). 不亦君子乎?‎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识记、积累为根本的。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窗烛、摧、庐、愠”等字词容易写错。‎ 点晴:积累和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对名句的理解进行筛选,就能写出答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后面小题。‎ 做大学问真学问 王子墨 ‎①知识分子要具备恢宏格局与长远志向,在旧学与新知中寻找答案,做大学问、真学问,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②司马迁曾经说过,他写《史记》的志向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把司马迁的志向转译一下,亦即是做大学问、真学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成了无数有担当的知识分子的期许与自勉。‎ ‎③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历史的评价标准却贯穿古今。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要秉持“做大学问、真学问”的学术风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这是对中国传承数千年之久学术传统的再一次重申,为广大知识分子指明了立志求学的方向。‎ 17‎ ‎④知识分子,当有所“求”。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中国的学术探索,也当紧贴于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从中寻求学术研究的立足点。马克思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学术成果,必须从实践中来,并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知识分子,也必须对国情有深邃细密的考量,对历史有拨云见日的洞察,对专业有韦编三绝的钻研,才能拿出与实践相吻合、具有厚重分量、切中时代脉搏的学术成果,才能成就学问的大与真。‎ ‎⑤知识分子,也当有所“拒”。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学术界存在不少乱象,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正如有人所说,现在是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清除乱象,需要知识分子以学者风骨自我勉励,在如乱花过眼的种种诱惑面前保持定力,校准人生价值的度量衡,把对物质享受的关注,转移到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知识分子专注于学术正道的上下求索,而非在利禄之途上奔竞游走,是做出真正的大学问、真学问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学术历经千载而斯文不坠的关键所在。‎ ‎⑥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的知识分子,也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争当时代弄潮儿。‎ ‎(选自《光明日报》)‎ ‎12.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0字以内)‎ ‎13. 第②段面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4. 请简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12. 知识分子要做大学问、真学问。 ‎ ‎13. 举例论证 举司马迁矢志不渝创作《史记》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知识分子要做大学问、真学问”的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14. 首先提出分论点“知识分子也当有所拒”;然后从反面举当今学术界存在乱象的事例进行论证,再从正面进行道理论证(或“然后从反正两方面分别举例和讲道理”);最后得出“专注于学术正道求索是知识分子做真正大学问、真学问的关键”的结论。‎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提炼或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有的文章题目就是论点;有的则含在第一段中或最后一段中;少量的在文中;还有的论点则需要结合论题、论据等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时,要在理解文章的论证层次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题目(或论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行分析和提炼。本题标题提出了讨论的话题“做大学问、真学问”,文章针对的对象是“知识分子”。结合文章的开头段可概括文章的论点是:知识分子要做大学问、真学问。‎ 17‎ 点睛:寻找或提炼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有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 ‎13. 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其作用是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本题列举了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知识分子要做大学问、真学问”的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据此作答。‎ ‎14. 试题分析: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段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本题首先提出分论点“知识分子也当有所拒”;然后从反面举当今学术界存在乱象的事例进行论证,再从正面进行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最后得出“专注于学术正道求索是知识分子做真正大学问、真学问的关键”的结论。得分点:提出分论点,正反对比论证,得出结论。 ‎ 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哒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儿,落到地面的声音。‎ ‎②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儿击落一地。树下有否拾枣的人?‎ ‎③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打枣的事儿。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 ‎④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 ‎⑤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一忽而,举起棍子就打。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好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儿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花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⑥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⑦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给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搂在怀里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17‎ ‎⑧那天,母亲只一会儿就树上的枣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 ‎⑨十三岁那年,到了红枣收获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诉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⑩真的,我举起棍子噼里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但是看着被打得光秃秃的树,我心里又很难过。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 ‎⑪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起身准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我弯身去拾,却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叭嗒叭嗒掉下来。‎ ‎⑫一次欠,我用打老枣树的法,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命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 ‎⑬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她一辈子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割着母亲的心。‎ ‎⑭后来,母亲离我而去,我也离开了那棵老枣树。但我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 ‎⑮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 ‎15. 阅读第⑥~⑪段,照示例用四字短概括后两次打枣的原因。‎ 示例:第一次:无理哭闹后打枣。‎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__________________。‎ ‎16. 结合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列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1)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连用三个“终于”有何作用?)‎ ‎(2)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17. 本文有多条线索,请说出其中两条。‎ ‎18. 下面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的一段文字,与文中第⑨‎ 17‎ 段的画线句子进行比较:同样是写母亲,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答案】15. (1). 蒙冤憋屈、 (2). 高考落榜 ‎ ‎16. (1)强调作用,表达“我”盼望吃枣的急切心情。(2)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母来的深切怀念之情。 ‎ ‎17. (1)“我”的成长历程。(2)“我”对母来的思念之情。(3)老枣树 ‎ ‎18. 内容:相同点都写了“我”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母东对“我”的开导(或劝慰)。不同点《秋天的怀念》写“我”瘫痪后在绝望情况下母亲想办法开导我的情景,本文画线句是写“我蒙冤憋屈时母亲劝慰我的情景。写法:相同点都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不同点是《秋天的怀念》除了动作和语言描写,还用了神态描写,而本文面线句子没有神态描写。‎ ‎【解析】‎ ‎15.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筛选和概括能力。文章的⑥~⑪段主要叙写了三次打枣的往事。其中第9段写的是第二次打枣,原因是“我”在学校受了同学的委屈,内心感到憋屈。第11段写的是第三次打枣,原因是“我”高考落榜,内心绝望。依据题目要求,打枣的原因可分别概括为:蒙冤憋屈和高考落榜。‎ ‎16. 试题分析:(1)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本题连用三个“终于”来分别写了“我”对“芽”“花”“枣”的企盼,使之成为排比句,强烈地表达了“我”盼望吃枣的急切心情。(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本题把“母亲”比作“老枣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坚忍和慈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据此理解作答。‎ ‎17. 试题分析:考查线索在文章中的作用。线索:文章线索的可以是人物、事物、事件、时间、地点或作者的情感等。其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本文通过“老枣树”将文章的故事串编在一起,叙写了“我”的成长历程和“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由此可见,文章有多条线索:事物线——老枣树;情感线——我对母亲的怀念; 人物线——“我”的成长历程。据此理解作答。‎ ‎18. 试 17‎ 题分析: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本文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写了“我”蒙冤憋屈时母亲劝慰“我”的情景;《秋天的怀念》中的这句话则是运用了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写了“我”瘫痪后在绝望情况下母亲想办法让我开心的情景。从中可以看出,相同点:内容上,都写了母亲在“我”遇到困难时想尽办法来劝慰;写法上都运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不同点:劝慰的人不同,劝导的方法也不相同。写法上,《秋天的怀念》还运用了神态描写。据此理解作答。 ‎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我后面小题。‎ 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好个人隐私?‎ 前言:大数据代的来临,为我门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浏览信息、购买生活用品等。而网络平台依托大数据,就能掌握用户的大量信息。‎ ‎【材料一】画 ‎【材料二】‎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2018年调查显示:有近八成的网民认为手机APP的个人信息不安全,不会轻易下载APP,其比例比去年提高了两成;网民希望揭露违法收集个人信息的黑心企业的比例,从去年的五成上升到七成;一旦遭遇信息诈骗,网民选择投诉曝光的比例,从去年的58.7%提升到83.1%。‎ ‎【材料三】‎ 沪江网法务总监林华认为:大数据与个人隐私的界限并不明确,哪些信息类型可以被互联网平台搜集和提供给第三方?哪些情况下将被视为侵犯用户隐私?立法与执法环节都还未能跟上商业环境的变化。因此不能为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提供法律支持。‎ ‎【材料四】‎ ‎5月1日,《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正式实施,个人信息保护规范体系日渐完善。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表示:“对个人信息严格保密,不改,不世露,不毁损,不出售,不非法向他人提供,这是网络平台必须承担的义务。‎ ‎19. 【材料一】中的漫画,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20. 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中调查显示的结果。‎ ‎21. 综合以上材料,探究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 17‎ ‎【答案】19.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极易被泄露。 ‎ ‎20. 网民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意识越来趣强。 ‎ ‎21. 立法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执法部门应依法保护网民的个人信息;网络平台应守法经营;网民应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解析】‎ ‎19. 试题分析:考查对漫画寓意的理解分析。要认真阅读画面上的内容,包括颜色、线条、文字、图案等,结合文题组织语言整合作答。根据这幅漫画的画面“人在浏览上网”;文字“哈,你的信息我全知道”,再结合文题可以看出,漫画反映了: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极易被泄露、被收集的社会现象。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如何解答漫画类试题:①看清漫画的标题。标题往往具有导向作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②读懂漫画的意思。仔细观察画面,注意每一要素所提供的信息。③留心画面文字。漫画中的文字往往隐含着作者的观点或有言外之意。④注意漫画的夸张之处。夸张之处往往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 ‎20.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本内容概括能力。文本中的三句话:“认为手机APP的个人信息不安全”的网民人数增加了;“希望揭露违法收集个人信息的黑心企业”的网民比例增加了;“遭遇信息诈骗选择投诉曝光”网民比例增加了。概括起来说,就是网民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意识增强了。据此作答。‎ ‎21.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阅读文本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各文本材料综合分析概括作答。从材料一、材料二来看,网民首先应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加强个人信息泄漏的防范意识;从材料三、材料四来看,立法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执法部门应依法保护网民的个人信息;规范网络平台,让其守法经营。 ‎ 写作 ‎22. 蚕咬破蚕茧,方能化为蝴蝶,翩翩起舞;成长,也像一场破茧成蝶的蜕变。咬破依赖的蚕茧,你才能变得自立;咬破懒惰的蚕茧,你才能变得勤奋;咬破自私的蚕茧,你才能变得大气;咬破浮躁的蚕茧,你才能变得沉稳……‎ 请以“咬破的蚕茧”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要求:①先将标题补充完整再写作;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校名和人名;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参考例文 咬破的蚕茧 17‎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假如退缩了一秒钟,失去了对胜利前途的信心,那么胜利就会由他们的手中溜走。”那只笼子里的鸟儿并非飞不出去,只是被自己的心所禁锢,从此放弃了飞翔,失去了自由。‎ 望着那辽阔而有自由的天空,谁又能安心让自己被禁锢,滞足于那狭小的空间呢?做人不要学那只鸟儿,我们应该勇于摆脱心灵的桎梏,挣脱思想的牢笼。‎ 迈克尔·乔丹挣脱了禁锢的牢笼。他无疑是最出色的球员,在他的眼中没有胆怯,在任何时候任何位置都会发起进攻。当乔丹丢失了一个球后,他会以积极的心态接受这种结果,绝不会让一次失球影响整个晚上的比赛。他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用他的自信摆脱了禁锢。‎ 林东贤挣脱了禁锢的牢笼,他是名副其实的“射箭之王”,用仅有的0.1度的视力去射箭,在常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事,但林东贤却用一箭十环回答了一切。视力上的缺陷并没有让林东贤放弃他的梦想,取而代之的是持之以恒的训练。最终他用他的坚持摆脱了禁锢,成为雅典奥运会最年轻的射箭团体金牌得主。‎ 禁锢就像那个虚设的牢笼,挣脱了便是万里晴空。‎ 王安石挣脱了思想的禁锢,发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感叹;陆游挣脱了失败的禁锢,唱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希望;刘禹锡挣脱了命运的禁锢,吟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未来。‎ 挣脱不了禁锢的牢笼,便是狂风暴雨。‎ 项羽没有挣脱禁锢的牢笼,用鲜血染红了乌江;屈原没有挣脱禁锢的牢笼,将身躯投入了汨罗江;海明威没有挣脱禁锢的牢笼,一声枪响,一切便烟消云散。‎ ‎“如果梦想不曾坠落悬崖千钧一发,又怎么会晓得执着的人有隐形的翅膀。”当被禁锢之笼关住时,我们要相信“把眼泪装在心上,会开出勇敢的花”,向往自由的心最终会咬破蚕茧,摆脱禁锢的牢笼。‎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咬破的蚕茧”。题目是比喻的说法,关键词“咬破”要突出个人成长的主动性;“蚕茧”是指束缚自己发展的事物或某种认识。文章可围绕“个人成长经历”来写。写作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写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文体上,可以写成记叙文,抓住成长变化的细节进行叙述和描写;可以写成议论文,围绕“只有挣脱束缚自己的东西,才能有脱胎换骨的变化”来立意;也可以写成抒情或哲理散文,但要避免无病呻吟,空发议论。‎ 点睛:命题作文的写作,首先要做到审题准确。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来确定文章的写作范围和内容,不能错误地理解题意。其次要立意深刻。就是要为文章确定一个鲜明、集中、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第三,选材要精当。要围绕着中心来选择材料,运用那些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或论述得透彻有力。写作时,依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要突出表现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结构文章时,注意内容上起、承、转、合,最好能写出文章的“波澜”;能运用“以小见大”‎ 17‎ 的写法,从小事情揭示大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语言上,要准确通顺,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 课外古诗词赏析 浣溪沙 苏轼 麻叶层层檾①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②。‎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③软④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任徐州知州时。①檾(qǐng):同“苘”,俗称青麻可制麻袋或绳子。②络丝娘:本为虫名,此处代指缫丝的妇女。③捋青: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麨(chǎo):用麦子制成的干粮;④软:吃饱。‎ ‎23. 词的上片写了什么农事活动?‎ ‎24. 词的最后一句“问言豆叶几时黄”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答案】23. 煮茧、缫丝 ‎ ‎24. 对农民生活的关切之情。‎ ‎【解析】‎ ‎23. 试题分析: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从“谁家煮茧一村香”和“隔篱娇语络丝娘”可以概括出人们正在从事着“煮茧”“缫丝”两项农事活动。‎ ‎24. 试题分析: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这首词主要写初夏时节农村的煮蚕香、络丝娘娇语、白发老翁捋新麦的生活情景。词人见后,忍不住地上前问道:“问言豆叶几时黄?”足见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关切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诗歌言情,是为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文的意境来理解诗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揣摩作者的情感。‎ 课外文言文阅读 猩猩嗜酒 猩猩,兽之好酒者也。大麓①之人设以醴尊②。陈之饮器,小大具列焉。织草为履③,勾连相属④也,而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又知设者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一一数而骂之。已而谓其朋曰:"盍少尝之?慎无多饮矣!"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已而取差⑤大者饮,又骂而去之。如是者四,不胜其唇吻⑥‎ 17‎ 之甘也,遂大爵⑦而忘其醉。醉则群睨嘻笑,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⑧而就絷⑨,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 夫猩猩智矣,恶其为诱也,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 注:①麓:山脚下。②醴尊:醴,甜酒。尊同“樽”,酒杯。③履:鞋。④属:zhǔ,连接。⑤差:chā,稍微,比较。⑥唇吻:指嘴。⑦爵:古代的一种酒杯。⑧⑦蹈藉:践踏。⑨就挚:被拘囚。絷zhí,拴,捆。‎ ‎2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兽之好酒者也_____________‎ ‎(2)骂而去之________________‎ ‎(3)不胜其唇吻之甘也________‎ ‎(4)恶其为诱也______________‎ ‎26. 翻译下列句子。‎ ‎(1)织草为履,勾连相属也。‎ ‎(2)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 ‎27. 读了短文,你受到什么启示?‎ ‎【答案】25. (1). (1)酒:喝酒。 (2). (2)去:离开。 (3). (3)胜:能忍受。 (4). (4)恶:厌恶。 ‎ ‎26. (1)编了很多草鞋,把它们勾连编缀起来。(2)可是最终免不了一死,是贪婪造成的。 ‎ ‎27. “贪婪者没有好下场”或“要想取之,必先与分,意近即可。‎ ‎【解析】‎ ‎25. 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酒”是名词用如动词,“喝酒”;“去”是古今异义词,“离开”的意思。‎ ‎2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为(做,这里是‘编’的意思)、属(连接)”是赋分点;(2)句中的“卒(最终)、为(动词,造成)”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7‎ ‎2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正确把握文言文主要内容及文章主旨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要全面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结合作者传达的思想进行分析即可。这则故事讲述了猩猩因“贪”终不能抵挡住诱惑醉酒被抓,告诫人们:贪婪者没有好下场。这可以从“夫猩猩智矣,恶其为诱也,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看出来。‎ 参考译文:‎ 猩猩嗜酒 猩猩是一种喜欢喝酒的野兽。山脚下的人摆下装满甜酒的酒壶,旁边放着大大小小的酒杯。同时还编了许多草鞋,把它们勾连编缀起来,放在道路旁边。猩猩一看,就知道这都是引诱自己上当的,它们还知道设这些圈套的人的姓名和他们的父母祖先,便一一指名骂起来。可是骂完以后,有的猩猩就对同伴说:“为什么不去稍微尝它一点呢?不过要小心,千万不要多喝了!”于是就一同拿起小杯来喝。喝完了,还一边骂着一边把酒杯扔掉。可是过了一会儿,又拿起比较大的酒杯来喝。喝完了,又骂着把酒杯扔掉。这样重复多次,喝得嘴唇边甜蜜蜜的,再也克制不住了,就干脆拿起最大的酒杯大喝起来,根本忘了会喝醉的事。喝醉以后,便在一起挤眉弄眼地嬉笑,还把草鞋拿来穿上。这时候山脚下的人就出来追捕它们,结果互相践踏,乱作一团,一个个都被捉住。以后来的猩猩也是同样的下场。‎ 猩猩可算是很聪明了,知道憎恨人家的引诱,可是最终还免不了一死,这是贪心造成的啊。‎ 阅读《水浒》精彩片段,回答后面小题。‎ 次日,两个承局催得林冲穿了衣服,拿了那口刀,随这两个承局来。林冲道:“我在府中不认的你。”两个人说道:“小人新近参随。”却早来到府前,进得到厅前。林冲立住了脚,两个又道:“太尉在里面后堂内坐地。”转入屏风至后堂,又不见太尉。林冲又住了脚,两个又道:“太尉直在里面等你,叫引教头进来。”又过了两三重门,到一个去处,一周遭都是绿栏杆。两个又引林冲到堂前,说道:“教头,你只在此少待,等我入去禀太尉。”林冲拿着刀,立在檐前,两个人自入去了,一盏茶时,不见出来。林冲心疑,探头入帘看时,只见檐前额上有四个青字,写道:“白虎节堂”。林冲猛省道:“这节堂是商议军机大事处,如何敢无故辄入?”急待回身,只听的靴履响、脚步鸣,一个人从外面入来。林冲看时,不是别人,却是本管高太尉。林冲见了,执刀向前声喏。太尉喝道:“林冲,你又无呼唤,安敢辄入白虎节堂?你知法度否?你手里拿着刀,莫非来刺杀下官?有人对我说,你两三日前,拿刀在府前伺候,必有歹心。”林冲躬身禀道:“恩相,恰才蒙两个承局呼唤林冲,将刀来比看。”太尉喝道:“承局在那里?”林冲道:“他两个已投堂里去了。”太尉道:“胡说!甚么承局,敢进我府堂里去!左右与我拿下这厮!”‎ 说犹未了,傍边耳房里走出二十余人,把林冲横推倒拽,恰似皂雕追紫燕,浑如猛虎啖羊羔。高太尉大怒道:“你既是禁军教头,法度也还不知道。因何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叫左右把林冲推下。‎ 17‎ ‎28. 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内容。‎ ‎29. 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 ‎【答案】28. (林冲)误入(闯)白虎堂(或:林冲被诱入白虎堂。或:高太尉诱林冲入白虎堂。) ‎ ‎29. 小心谨慎(或心细),如:林冲多次发现疑处并立住脚。;懦弱(或软弱)隐忍,如:听说太召唤即去,在太尉前“声喏禀道”等。(意近即可。)‎ ‎【解析】‎ ‎28.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进行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本段文字叙写的主要人物是林冲,事件是其被高太尉等人诱骗到白虎堂。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2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其主要方法是:①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表现。②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特别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③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这些人物的言谈举止能提示人物的性格特点。④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得历史背景下人物活动,所以分析人物就一定把他们放在一定得社会背景下去理解。⑤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本文从林冲多次发现疑点并立住脚,表现了林冲做事小心谨慎;选文又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林冲在高太尉面前的唯唯诺诺,可以看出林冲又是个懦弱隐忍的人。据此理解作答。‎ 1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