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题 语文 解析版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下期半期考试试题 高二语文 出题人:蒋瑜 审题人:李洁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标题党”是网络上利用各种吸引眼球的标题,来达到增加点击量或知名度等目的的个体或组织。“标题党”主要通过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严重夸张、转移重点等方式来拟写新闻标题,以吸引受众、提高传播率、增加舆论张力。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加剧,“标题党”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标題党”现象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媒体的角度看,一方面,媒体市场竞争加剧是“标题党”现象盛行的直接原因。在受众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想要从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增加点击量,用标题博人眼球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相较于纸媒,门户网站和新媒体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分开的,只有点击标题才能看到具体内容,如果标题不能及时留住读者,文章再好也没有意义。而不能获得足够的点击量,便无法获取更多流量来维持媒体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流量变现是王道”成为主要经营原则,媒体自律精神式微,记者编辑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面临着严峻考验。被关注就意味着利益,“标题党”现象也就很容易在各大媒体上蔓延开来。 从网民的角度看,媒介素养匮乏和碎片化阅读习惯加剧了“标题党”现象的泛溢。如今媒介渠道多元化,信息爆炸式增长,这种局面导致网民习惯于粗略地浏览标题、图片或摘要,对新闻细节却甚少关注,这为制造“题不对文”的标题提供了条件。另外,“标题党”现象与网民对新闻事件表现出的“老不信”和“审丑”心理也有密切的关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巨变、利益格局调整导致社会诚信问题、社会矛盾和各种诉求与日俱增,因此,一些网民便借助自媒体,根据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发布一些耸人听闻、混淆是非的标题新闻,来表达诉求、宣泄情绪。而网络媒体为了点击量,也往往迎合、利用网民这样的心态和诉求,通过精心炮制的标题来引发围观,甚至引导舆情。 “标题党”新闻在未被证实的情况下,借助于與情的裂变式传播迅速扩散,容易造成信息传播失真,给网络谣言的滋生提供温床,给突发舆情的应对处置带来阻碍,甚至有可能严重危害社会安全。另外,纵容“标题党”新闻,对那些坚守社会责任的媒体和媒体人来说是种不公平,可能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破坏媒体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及时制定措施整治“标题党”现象,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监督和制约,加强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和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标题党”现象泛滥的问题,以保证网络媒体良性发展,净化與论环境。 (摘编自詹婧《热点事件舆情传播频现“标题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党”炮制新闻标题手法多种多样,目的也不尽相同,但这些标题都是对新闻事实的歪曲。 B. 在门户网站和新媒体上,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分开的,标题能否吸引人非常重要,纸媒则不然。 C. 用博人眼球的标题来增加点击量,是“标题党”新闻从海量信息中获取关注的最有效的方式。 D. 网民面对多元化的媒体渠道和爆炸式增长的信息,形成了只浏览标题、图片等却不关注新闻细节的习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媒体和网民两个角度,深入分析了“标题党”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 B. 文章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证明媒体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标题党”现象的盛行。 C. 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标题党”现象进行了论证。 D. 文章分析“标题党”现象的危害,突出了加强网络新闻监督和制约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利益驱动是“标题党”现象产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只要媒体改变“流量变现是王道”的经营原则,“标题党”现象就能消除。 B. 对网络媒体来说,流量意味着经济利益,这导致自律精神不强的网媒过于关注流量变现,失去对职业道德的坚守。 C. 网民对新闻事件的“老不信”心理应该跟当前社会的诚信危机有关系,强化诚信意识是消除“标题党”现象的一个途径。 D. “标题党”新闻容易造成信息传播失真,滋生网络谣言,激发负面情绪,导致大范围舆情失控,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重大威胁。 【答案】 1.C 2.B 3.A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但这些标题都是对新闻事实的歪曲”错误;B项,“纸媒则不然”有误,因为新闻标题对于纸媒也很重要;D项,“不关注新闻细节”错误,应该是“甚少关注”。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项,“运用正反对比论证”错误,该部分主要使用的是因果论证。 3.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只要……就能消除”错误,因为“标题党”除了媒体,还有网民,而且他们的目的也不仅仅是追求利益。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毛毛熊 周海亮 男人坐在候车室的长条椅上,呆滞的目光瞅着脚边一个鼓囊囊的旅行包。他在等待一天中惟一的一班过路车。其实男人十天前就应该离开这个地方,但当妻子要求他和她一起回去时,他说,让我再静静呆几天吧。 老人什么时候进来的,他没有察觉。他看到他们时,老人正领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站在他面前。看得出老人很累,流着汗,弯着腰,握拳轻轻捶着自己的大腿。他向旁边挪了挪,指着腾出来的空位。“您坐。”他说。 老人朝他笑笑,坐下。她把男孩放到自己腿上,眼睛看着窗外。 “奶奶……”“嗯。”“妈妈是不是不要咱们了?”“嗯。”“她为什么不要咱们了?”“她做的对。你不懂……”“我不懂,你快告诉我。”“长大了,你就知道了。” “奶奶……”“嗯。”“爸爸呢?”“爸爸走了。”“我知道他走了。我们是不是要去看他?”“不。我们要去亲戚家。”“以前的家呢?”“我们不再回去了。”“我们为什么不去看爸爸?”“因为爸爸走了。”“我知道他走了,我们为什么不去找他?”“你不懂……”“我不懂,你快告诉我。”“长大了,你就知道了。” “奶奶……”“嗯。”“我什么时候长大?”“很快。”“我想妈妈。”“嗯。”“我更想爸爸。他说要给我买一只毛毛熊。”“嗯。”“我想看爸爸的照片。”“等到了亲戚家再看。”“不,我现在要看。”“你怎么不听话?”“我就想看看爸爸的照片……”“信不信我揍你?”“好。我先看。看完了,你再揍我。” 男人静静地听着一老一小的对话。本来他不想插话,但男孩的最后一句话让他心酸。他把身子斜了斜,朝向老人,“就给他看看吧!”他说,“这么小的孩子,这么想他爸爸。” 老人叹口气,从随身携带的帆布包里拿出一个信封,又从里面抽出一张照片,递到男孩面前。“快点看!”老人的眼睛环顾四周,样子有些紧张。 男人愣住了。他死死地盯着照片上的男人,直到老人把照片重新装进信封。 “他是不是,叫高畋?”男人问。 “是的。”老人不安地说。她飞快把脸转向另一侧,盯着窗台上的一盆云竹。 “您告诉我,”男人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报纸,抖开,指着上面的一张照片问她:“这是他吗?”男人的胸膛开始剧烈地起伏,仿佛有人在里面拉一个巨大的风箱。 “是的。”老人看了他一眼,再一次飞快地把脸转向那盆云竹。 男人盯着老人,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他的胸膛有节奏地起伏,却挤出不均匀的呼吸。男人站起来,又坐下,他重新把报纸抖开,盯着上面那个已经死去的男人。 ……一个月前的一天,这个叫高畋的男人闯进了镇上的储蓄所。他带着一把刀子,身上绑满了炸药。他没有抢到钱,却被很多警察追赶。男人慌乱之中跑向附近的一座小山,并躲进半山腰一个废弃的有着两间屋子的看林房。荷枪实弹的警察很快将他包围,男人看逃走无望,就引爆了身上的炸药。 恐惧并绝望的男人并没有发现,在一墙之隔的另一间屋子里,正躲着一群瑟瑟发抖的人。那是八个来这里旅游的小学生和一位青年老师,那天他们来爬这座山,累了,进到看林房休息。然后他们听到有人闯进另一间屋子。再然后,房子被炸上了天。 八个小学生,当场炸死两个。十几天后,在医院里,又死了一个。据幸存的青年教师回忆,那个男人并没有发现他们…… 男人朝老人张张嘴,却什么也没说。 男孩再一次缠起老人,“我还想看爸爸的照片。”他说。 老人终于火了。“信不信我揍你?”她在男孩的屁股上重重打了一巴掌。 男孩大哭起来,“我要看爸爸!你为什么不让我看爸爸?”“跟你说过爸爸走了!”“我知道他走了,他去哪了?”“信不信我再打你一巴掌?”“你打!你打!爸爸说过要给我买一只毛毛熊的!他不会扔下我走的!”“你想知道爸爸是怎么走的吗?你想知道是不是?”老人的眼泪终于淌下来,“好!我告诉你!” “你不要这样!”男人急急地阻止老人。他低下身子,看着男孩,“爸爸刚才还在,和我在一起。不过你来之前,他坐上汽车走了。他得赶着去挣钱,给你买更多玩具。过些日子,他还会回来找你。毛毛熊他给你买了,让我捎给你。”男人打开那个鼓囊囊的旅行包,从里面拿出一只很大的毛毛熊,递给男孩。“你看,是不是?” 毕竟是小孩子。男孩看到毛毛熊,就乐了:“我就知道奶奶在骗我!我就知道爸爸不会忘了我!” 老人不安起来。“这个,值很多钱吧?”她指着毛毛熊问。 “没事。我买给孩子的。他早想要一只毛毛熊,一直没给他买。后来他……病了,就给他买了一只,让他日夜抱着。想不到医生没能……把他救活。现在他不需要了……”男人强忍着泪,泪却还是滴下来。 老人重重地叹口气。“什么病?”她问。 一辆汽车在候车室门口停下来,正是男人等的那一班。男人站起来,拿起瘪瘪的旅行包,朝门口走。走了几步,他停下来,转过头,对老人说: “他没得病。假期来旅游,死在这儿了。是被炸死的。在半山腰的守林房。” (选自《帘卷西风》,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奶奶说儿媳妇离开是对的。她总是看着窗外。或窗台上的云竹,这些都说明她为儿子的行为感到羞愧,内心隐含着哀痛,是一个是非分明的人。 B. 男人确认照片上的男人就是炸死自己的儿子的人后,气愤、痛苦、情绪激动。但当奶奶要告诉孙子真相时,他又赶紧阻止,表现出可贵的善意。 C. 高畋引爆炸药时不知道在隔壁有老师和学生,可见他并非故意炸死包括男人的孩子在内的几个孩子,所以男人原谅他,并主动去安慰他的儿子 D. 小说开头写男子在候车室候车.瞅着鼓囊囊的旅行包。结尾写他拿起瘪瘪的旅行包。准备乘车离去,前后呼应,结构圆合,显示出严谨的构思。 5.男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6.围绕主人公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它们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4.C 5.(1)他推动了情节发展。他执意要看爸爸的照片,才有男人看到照片认出上面的人就是炸死自己的儿子的人;他哭闹着说爸爸说过要给他买毛毛熊,才激发了男人的恻隐之心,把包里的毛毛熊给他。(2)通过他塑造主人公的形象。他父死母走,处境可怜,男人对他动了恻隐之心,用善意的谎育安慰他,给他毛毛熊,给他生活的希望,表现了男人宽宏、善良、淳厚。(3)通过他交代相关情节。用他对奶奶的追问,暗中交代爸爸已死、妈妈离家、爸爸答应给他买毛毛熊的情节。用他联系小说中的人物。他联系着爸爸、妈妈、奶奶和男人,使小说的人物关系清晰。 6.第一问:明线是男人了解高畋的孩子的遭遇和感情需求,把原本买给自己的孩子的毛毛熊送给他的过程。暗线是男人的孩子在游山途中被高畋炸死的事件。 第二问:设置孩子在高畋自杀爆炸中被炸死这一暗线,为明线的展开提供背最。设置明暗两条线索,使小说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结构完整,彰显小说爱能超越恨的主旨。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超越仇怨、心怀博大的形象。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语言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分析人物,关注手法;最后结合小说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C项,“男人原谅他”不当。文中没有体现男人原谅高畋的内容,他去安慰高畋的儿子也不是这里说的原因,而是出于对这个无辜而可怜的孩子的关爱。 5.试题分析:从情节发展来看,男孩的爸爸抢钱、引爆炸药、炸死旅游学生的情节都是由小男孩要看爸爸照片的情节引出的;由于男孩哭闹要毛毛熊,奶奶无奈要告诉孩子真相,侯车的男人受到了触动,阻止了奶奶,并把毛毛熊送给了男孩,男孩串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塑造人物的角度来看,小说中通过侯车男人对男孩的行为突出了男人的形象,也通过男孩与奶奶的对话交待了人物之间的关系。 点睛: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到烘托作用;(2)同主要人物一同起揭示或凸显或丰富主旨的作用;(3)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中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使小说更具真实感,结构更加严谨;(4)引出主要人物;(5 )对情节起作用: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发展,造成情节陡转;(6)构成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7)增加文章生动性、丰富性。 6.试题分析:小说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本文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明线,而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暗线。本题解答时第一问要分别指出明线和暗线的具体内容,明线就是男人与男孩、男孩奶奶之间发生的故事,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清楚即可;暗线就是小说中通过人物对话和作者介绍暗示出的内容,同样要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清楚。第二问从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发展情节等角度分析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湖北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武汉联合发布《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7)。报告显示,我国阅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纸质阅读。从文化消费者市场角度看,2015年我国阅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首次明显超过纸质阅读方式。2016年6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14亿人,网络视频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为72.4%,其中手机端用户占85.6%。文化生产市场正在大规模向网络迁徙。2015年,我国公共文化设施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电子图书的增长速度高达63.9%;国内网剧真正进入“超级元年”,网络自制剧呈爆发式增长,国内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网剧近20部;微信公众号的数量依然在增加,调查显示微信阅读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电子阅读方式,超过一半的成年人选择用微信来吸收文化知识。 (摘编自雷宇、唐婉婷《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纸质阅读》) 材料二 (摘自《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材料三 《2016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为701亿,较2015年的624亿同比增长12.30%,延续了2015年的增长势头。“纸质书阅读率的回暖,实际上跟近来国内倡导走进书店、阅读实体书的理念有一定关系。”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共服务处处长王亦君指出,长久以来,一些读者对“数字阅读”以及“纸质书阅读”的认识可能有一点误区,“二者不是相对立的、冲突的。恰恰相反,根据我们最新统计数据,北京市纸质书人均阅读量是增长了的”。 数字阅读既有优势也有弊端,而传统的纸质书阅读一般都是深度阅读,其增加内涵、塑造良好价值观等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大家也都能认识得到,“数字阅读与纸质书阅读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此消彼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传统纸质图书和数字化阅读的方式仍将会并存。倡导阅读纸质书,绝不只是因为情怀。 (摘编自上官云《数字阅读率攀升的当下,纸质书回暖只是因为情怀吗?》) 材料四 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北京市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了纸质书阅读率。早前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也显示,2016年中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率连续8年上升。但与此同时,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其中纸质书为4.65本,高于电子书,51.6%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 数据印证了纸质书阅读的逐渐回暖,这当然令人欣慰。事实上,尽管数字阅读势头迅猛,但现实中,喜欢“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的人也越来越多,朋友圈中也常有人晒自己正在阅读的书。至于各地为推动全民阅读而举办的各种书市、读书会、朗诵活动等,更是成为常态景观。这也表明,阅读其实是人的一种天性。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丰裕,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精神价值的诉求。纸质书一直都在那里,阅读数据可能有波动,但它一直都很暖。 从接受的层面看,纸质阅读的“仪式感”无可替代。不仅书籍本身从装帧到排版、插图等都带给人愉悦感,而且阅读活动本身也与周围环境产生着内在默契,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已经与书籍一样,成为公众不可或缺的精神体验。不要以为这样的体验无足轻重,也不要以为这可以被随意置换,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体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深地积淀于人的意识深处。 (摘编自胡印斌《纸质书一直都很“暖”》)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可以预测,未来世界里,数字阅读将会逐渐取代纸质书阅读,其中微信阅读将会成为最受公众欢迎的阅读方式。 B. 材料二显示,2008年至2016年全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八年呈上升趋势,其中2012年至2013年上升幅度最大,2008年至2009年则几乎未上升。 C. 纸质书阅读回暖会带来电子书阅读人数的上升,电子书阅读人数增加也会带来纸质书阅读人数的增加,这二者是共赢共损的关系。 D. 数字阅读和纸质书阅读各有利弊,二者间会存有较量,读者也会择其一种或两种阅读;对纸质书阅读回暖现象,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可盲目乐观。 E. 以上四则材料都用列举数据的方法来说明纸质书阅读与数字阅读的发展情况,其中材料一和材料三呈现出了纸质书阅读回暖的现象。 9.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纸质书阅读呈现回暖现象”的原因。( )(4分) 【答案】 7.B 8.BD 9.①纸质书阅读有仪式感,带给人愉悦感。②纸质书阅读是精神体验,是一种文化基因,积淀于人的意识深处。③受倡导阅读实体书理念的影响。④纸质书阅读多是深度阅读,能增加内涵,塑造良好价值观。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B项,从材料二图中曲线看似交叉的地方可以发现,二者并非一定要达到平衡相等后才出现超过的现象,因为曲线是几年的总体统计,不是均衡发展的。且最后的数字阅读率高于纸质书阅读率。 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A项,说法绝对,未来“数字阅读将会逐渐取代纸质书阅读”过于绝对;C项,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三,“相辅相成”只是“应该”这样,一种推测,不能表明二者具有“共赢共损”的关系;E项,以偏概全,材料一只说明了“数字阅读的发展情况”,材料三只说明了“纸质书阅读的发展情况”。 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概括“纸质书阅读呈现回暖现象”的原因,结合文本内容概括,“阅读其实是人的一种天性。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丰裕,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精神价值的诉求”,纸质书阅读是精神体验;“从接受的层面看,纸质阅读的‘仪式感’无可替代”,纸质书阅读有仪式感;“成为公众不可或缺的精神体验。不要以为这样的体验无足轻重,也不要以为这可以被随意置换,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体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深地积淀于人的意识深处”,是一种文化基因,积淀于人的意识深处;“而传统的纸质书阅读一般都是深度阅读,其增加内涵、塑造良好价值观等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大家也都能认识得到”,纸质书阅读多是深度阅读,能增加内涵,塑造良好价值观。 点睛: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立足文本材料内容,结合“从接受的层面看,纸质阅读的‘仪式感’无可替代”分析可知,“纸质书阅读呈现回暖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纸质书阅读有仪式感,带给人愉悦感。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也。六世祖根,慕容垂黄门侍郎。祖贵丑,平州刺史。父永,太中大夫,赠凉州刺史。 弼少有大志,膂力过人。属魏室丧乱,语所亲曰:“丈夫生世,会须履锋刃,平寇难,安社稷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阶资以求荣位乎?”魏永安元年,尔朱天光辟为别将,从天光西讨,破赤水蜀。以功拜征虏将军,封石门县伯,邑五百户。又与贺拔岳讨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皆破之。弼恒先锋陷阵,所向披靡,贼咸畏之,曰:“莫当李将军前也”。 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弼谏悦曰:“岳既无罪而公害之,又不能抚纳其众,使无所归。宇文夏州①收而用之,得其死力,咸云为主将报雠,其意固不小也。今宜解兵谢之,不然,恐必受祸。”悦惶惑,计无所出。弼知悦必败,乃谓所亲曰:“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侯莫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吾等若不为计,恐与之同至族灭。”会太祖军至,悦乃弃秦州南出,据险以自固。翌日,弼密通使太祖,许背悦来降。夜,弼乃勒所部云:“侯莫陈公欲还秦州,汝等何不束装?”弼妻,悦之姨也,特为悦所亲委,众咸信之。人情惊扰,不可复定,皆散走,争趣秦州。弼乃先驰据城门以慰辑之,遂拥众以归太祖。悦由此遂败。太祖谓弼曰:“公与吾同心,天下不足平也。”破悦,得金宝奴婢,悉以好者赐之。仍令弼以本官镇原州。寻拜秦州刺史。 (节选自《周书•李弼传》,有删改) [注释]①宇文夏州:即下文的太祖。 10.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 B. 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 C. 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 D. 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丈夫,在古代指有所作为的人,如“大丈夫处世,当横行天下”等;这种用法沿用至现当代,如鲁迅“怜子如何不丈夫”等。 B.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统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来“社稷”被用来代指国家。 C. 秦州,地名。相传我国上古时期划分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晋初分为十九州,秦州是其中之一。 D. 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官职。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授”、“封”、“起”“致仕”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弼身出名门。李弼的六世祖是慕容垂的黄门侍郎,他的祖父和父亲均担任过不同地区的刺史等要职。 B.李弼少有大志。李弼少时正值魏室衰亡之际,他曾对亲近的人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不畏艰险,以安定社稷求取功名。” C.李弼屡建战功。从魏永安元年开始,李弼随军攻打赤水蜀,讨伐万俟丑奴等,随侯莫陈悦出征,均取得了重大胜利。 D.李弼足智多谋。太祖征伐侯莫陈悦期间,侯莫陈悦放弃秦州,李弼把守城门严禁其部下出城逃跑,侯莫陈悦最终失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岳既无罪而公害之,又不能抚纳其众,使无所归。 (2)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侯莫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 【答案】 10.A 11.D 12.D 13.(1)贺拔岳没有罪而你却杀害了他,你又不能够安抚、收服他的部众,这使得他们没有 归宿。 (2)宇文夏州的才能和谋略无人能比,他的品德仁义令人尊崇。侯莫陈公才智很小却计谋很大,哪里能够保全自己。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首先可从官职入手来判断,如“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南秦州刺史”是官职名称,不可分开,排除C。再看“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这句中,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用断开,排除D。再细看AB两句,根据前后文,选A合适。原文标点是: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 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D“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D“李弼把守城门禁止其部下出城”错,原文是“弼乃先驰据城门以慰辑之,”李弼守住城门安抚众人。 参考译文: 李弼字景和,是辽东襄平人。他的六世祖李根,是慕容垂的黄门侍郎。他的祖父李贵丑,任平州刺史。他的父亲李永,任太中大夫,被追赠为凉州刺史。 李弼年少时有远大的志向,膂力过人。当时正处于魏室衰亡祸乱的时期,他曾对他所亲近的人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不畏艰险,平定寇难,安定社稷以获取功名,怎么能碌碌无为靠着门第等级来求得美名尊位呢?”魏永安元年,尔朱天光征用他为别将,他跟随尔朱天光西征,攻破赤水蜀。因功被拜为征虏将军,封为石门县伯,食邑五百户。又与贺拔岳讨伐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都击败了他们。李弼常常冲锋陷阵,所向披靡,贼军都畏惧他,说:“不要挡在李将军的前面。” 尔朱天光前往洛阳,李弼因此隶属于侯莫陈悦,任大都督,加授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年,被任命为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不久任南秦州刺史。跟随侯莫陈悦征战,多次取得胜利。到侯莫陈悦杀害贺拔岳以后,军队停驻在陇上。太祖从平凉进兵讨伐侯莫陈悦。李弼劝谏侯莫陈悦道:“贺拔岳没有罪而你却杀害了他,你又不能够抚慰、收服他的部众,这使得他们没有归宿。宇文夏州收服并任用他们,得到了他们的誓死效力,都宣称为主将报仇。他的用意本来就不小。如今应当停战谢罪,否则恐怕一定会遭受灾祸。”侯莫陈悦惶恐疑惑,想不出什么办法。李弼知道侯莫陈悦一定失败,就对他的亲信说:“宇文夏州的才能和谋略无人能比,他的品德仁义令人宗仰。侯莫陈公才智很小却计谋很大,哪里能够保全自己?我们如果不想办法,恐怕要同他一起遭受灭族的灾祸。”恰好遇上太祖的军队抵达,侯莫陈悦就放弃秦州向南出城,据守险要之地以图自保。第二天,李弼秘密派使者到太祖那,许诺背叛侯莫陈悦前来投降。当夜,李弼集合部众,说道:“侯莫陈公想回到秦州,你们为什么不整理行装?”李弼的妻子,是侯莫陈悦的妻妹,李弼特别受到侯莫陈悦的亲信任用,众人都相信了他。人心惊慌骚乱,无法重新安定,都分散逃走,争着前往秦州。李弼就骑马守住城门安抚众人,于是率众归附了太祖。侯莫陈悦因此失败。太祖对李弼说:“你和我同心,天下就不难平定。”太祖打败了侯莫陈悦,获得了金银财宝和奴婢,将好的全部赐给他。仍令李弼以原来的官职镇守原州。不久李弼被拜为秦州刺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元日田家 [唐]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①出门儿妇去,乌龙②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③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蛮榼:酒器。②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③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4.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本诗的标题中,“元日”点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田家”点明了诗歌的内容。 B. 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C. 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安宁祥和。 D. “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E. “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15.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AB 15.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含了一种愉悦之情。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④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梳出门”“乌龙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解析】 14.试题分析: A项,“‘元日’点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错。诗中写的是百姓元日的情形,不一定是诗人写诗的时候。B项,“南村晴雪北村梅”,互文见义,所以“不同的风景”是错误的。 1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本诗写于作者被贬四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首联写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祥和之景。颔联“树里茅檐”、“蛮梳出门”、“乌龙迎路”,写少男少女携带了美酒去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颈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丝毫不觉岁月流逝、老年将至。“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含了一种过节的愉悦之情。尾联上句“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下句“一官轻是十年回”,写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尾联写作者在感受了农家淳朴的民风、欢乐的节日之后,流露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0.5分,共9分) (1)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时的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的结局。 (3)《雨霖铃》中描写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的句子是: , 。 (4)在《定风波》中,“ ”运用双关手法,道出了作者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 , , ”运用比喻和拟人,描写了远山的秀丽。 (6)李清照在《醉花阴》中,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相思之苦,并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义蕴含其中的诗句是“ ”。 (7)《春江花月夜》中借月怀人、以景结情的句子是 , 。 (8)《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中, , 两句描绘在柳州城楼上所见的风雨中的近景,表现了诗人遭贬后的忧恐烦乱的心境。 (9)砌下落梅如雪乱, 。(李煜《清平乐》) (10) ,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将进酒》) (11)离愁渐远渐无穷, 。(欧阳修《踏莎行》) 答案:(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4)也无风雨也无晴 (5)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6)人比黄花瘦 (7)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8)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9)拂了一身还满 (10)钟鼓馔玉不足贵 (11)迢迢不断如春水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作为演说家,他一登上舞台,就神采奕奕,舌灿莲花,独特而又有魅力的气场和丰沛的内容很快就能让观者听者叹服。 ②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我国河北省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蟾宫折桂,喜获殊荣,被授予联合国环保“地球卫士奖”。 ③21世纪,是一个凸显个性、实现自我、创造价值的时代,也是一个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沧海横流、英雄辈出的时代。 ④一篇文章,一旦“镶嵌”了“金句”“金词”,则富丽堂皇,而谁又会知道,这背后是作者对词语的大量占有和辛苦打磨。 ⑤辽宁省著名书法家沈延先生,出身儒门,自幼跟从其父读经学史,作诗临帖,舞文弄墨,弱冠之时,已然称誉乡里。 ⑥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上,首位出场的选手李尚荣----一个7岁的小女孩,在台上对答如流,活泼可爱,玲珑剔透。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 蟾宫折桂:谓科举应试得中。不合语境。“沧海横流”形容政治混乱社会动荡。此处不合句意。“舞文弄墨”形容歪曲法律条文作弊或玩弄文字技巧。此处望文生义。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也比喻人精明灵活。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地名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是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见证、情感的寄托,切忌不可因长官意志或眼前经济利益而“任性”修改。 B. 冯小刚在电影行业颇有影响,从几年前的《非诚勿扰》到而今的《芳华》,票房令业内人士羡慕,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C. 会议指出,要全力推动地籍管理和不动产登记工作再上新台阶,确保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全面落地,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发新停旧”。 D. “全国向上好青年”推选活动旨在寻找、发现、推选身边的好青年,引领广大青年崇德向善,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切忌不可”多重否定失当,去掉“不可”。B项,“票房令业内人士羡慕,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中途易辙,在“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前加上“影片”。C项,“完成‘发新停旧’”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发新停旧”后加上“任务”。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 高中毕业前夕,小宇挑选了一张印有竹海水韵图案的贺卡打算送给语文老师,并写下祝福:“愿恩师芳华长青,弟子垂念。” B. 王教授向现场数百名听众鞠躬致敬后,登台开始做学术报告,他的第一句话讲道:“愚见浅陋,还望方家以批评指正。” C. 某知名作家与儿子同日在东南书城召开新书发布会,该作家的一位朋友闻讯后发去手机短信:“令郎拙作付梓,可喜可贺! D. 慈善晚会结束之际,某民营企业负责人走到受捐助大学生面前,郑重承诺:“兴教助学企业义不容辞,我们必当鼎力相助。” 【答案】B 【解析】A项,“垂念”是指上对下挂念,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使用不得体,错误。C项,“拙作”,谦词,用于形容自己的作品。使用不得体,错误。D项,“鼎力”: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使用不得体,错误。 20.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4分) 治理外卖骑手交通违法乱象,要从管理外卖送餐平台企业入手,将交通守法的责任落实到企业,这样就能解决骑手逆行、抢灯等交通违规行为。只要骑手遵纪守法,就能解决城市拥堵问题,拥堵问题解决了,也必将能提高外卖点餐率。 ①不是将责任落实到企业就一定能解决骑手违规行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示例:②不是骑手遵纪守法就一定能解决城市拥堵问题 ③不是解决了拥堵问题就一定能提高外卖点餐率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逻辑推理的题目,注意抓住语段中推理错误,或表述绝对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仿照给出的例句填写,此题注意抓住语段中表述绝对的句子“只要骑手遵纪守法,就能解决城市拥堵问题,拥堵问题解决了,也必将能提高外卖点餐率”,两个句子前后的关系是“可能”,不是“必然”。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2个字。(3分) ①____:有时它是“黑月亮”,有时是“灰月亮”,有时是“红月亮”。发生月全食时,②_____,就可以将一部分太阳的红光折射到月球上去,月全食就呈现出暗红色,即所谓的“红月亮”;而当地球大气层较为污浊时,太阳的红光就难以折射到月球上去,③____。 【答案】 示例:(1)月全食并不是每次都雷同 (2)如果地球的大气层比较清晰 (3)从而出现黑月亮或灰月亮。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后文“有时它是……有时是……,有时是……”可知应该填写“月全食并不是每次都雷同”,第②空根据后面的“当地球大气层较为污浊时”可知应该填写“如果地球的大气层比较清晰”;第③空根据前文“黑月亮”“灰月亮”可知应该填写“从而出现黑月亮或灰月亮”。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1月初,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准备开车时,旅客罗某以等丈夫为由,不听劝阻,用身体强行扒阻车门,造成该次列车延迟发车。经公安机关调查取证,认定罗某的行为扰乱了车站、列车正常秩序,违反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同月,重庆北开往潼南的动车上,一婴儿突发昏厥,急需送医,列车员与司机沟通后决定延迟6分钟发车,为孩子打开生命通道。同样是延迟发车,这次没有乘客抱怨,网友也纷纷点赞。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作文题目提供了“罗某强行扒阻车门造成列车延误”和“管理部门为挽救生命主动延迟发车”两则主体材料。罗某为一己私利任性而为,扰乱车站、列车正常秩序,违反了相关规定,表现出其对规则的轻视。而另一则材料所述却是为挽救生命延迟发车,体现的则是对生命的尊重。 写作时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1)可以结合材料谈规则意识。为一己私利蔑视规则、任性而为是在扰乱社会秩序,会给周围人带来不便。当事人不仅应受到规则的惩处,也会遭到整个社会的谴责。(2)可以结合材料谈尊重生命。生命是神圣的,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为挽救生命打破规则,虽然耽误了一点时间,却收到大家的点赞,这不仅体现出生命至上的意识,也表现了规则和温情有时并不冲突。(3)可以辨证地谈规则与温情的关系,或者谈规则什么时候应遵守,什么时候可以打破。法规须遵守,但并非冷峻严苛,人间亦自有温情。注意:以上角度均应结合材料分析,如脱离材料泛谈规则意识、生命意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规矩的破与立等属基本符合题意。 点睛: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本题所给的材料根植现实生活,具有时代特色,导向积极,彰显正能量,有新意,比较接地气,易于引发考生的联想、思考。审题时可采用“主旨领悟法”,由此可得出正确立意。文体上看,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