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1)

林芝二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1.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以粮食为俸禄”反映了当时 A. 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 B. 周王室已名存实亡 C. 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特点是“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贵族分封制趋于瓦解,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部分诸侯国内出现了俸禄制,不能由此证明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故A项错误。周王室名存实亡是在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是在秦朝,故排除BD项。‎ 点睛: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官僚性质的家臣” “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明白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情况下出现的乱象,不符合分封制的要求,得出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的结论。‎ 请在此输入详解!‎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各拟意见,称为“五花判事”。再由中书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经门下省,由其属官给事中一番覆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诏书才算合法。这反映出唐代 A. 相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 B. 皇权与相权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C. 三省互相牵制避免了丞相专权 D. 皇帝对军国大事拥有最终决策权 ‎【答案】B ‎【解析】‎ 题干体现了宰相集体议事,三省相互制约,避免个别宰相(权臣)专权,相权较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再由中书省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说明皇权对相权的制约,故B项正确。AC项说法不全面,排除;D项题干没有体现。‎ 点睛:本题涉及到皇权的问题。在秦朝至明朝以前,皇权不是高度专制,而是受到其他官制的制约,如谏议机构等,明清以后,专门的谏议机构没有了,皇权得到了高度加强。‎ ‎3.宋代“不抑兼并”,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竞争与垄断,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面。这种局面客观上 A. 减少了土地的垦荒面积 B. 适应了土地私有制发展要求 C. 抑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 加剧了土地的分散和贫富分化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适应了当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与减少土地垦荒面积无关,A选项排除。在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宋代租佃经济高度发展,农民可以维持生计,不一定抑制生产积极性,C选项排除。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加剧了土地的集中程度,D选项排除。‎ ‎【点睛】宋朝采取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一方面,宋朝的土地制度实际上是对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肯定和保护,促进了租佃制的发展,提高了农业效率。另一方面,宋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与前代相比,加速了封建社会对于土地所有权竞争与垄断机制的运行速度。‎ ‎4.明代农村出现了大量的雇农,有长年为地主佣工的长工,有按季佣工的短工,有按月受值的月工,有临时受雇的日工。这反映出,在明代农村 A. 率先出现新的社会关系 B. 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加强 C. 劳动力的性质发生变化 D. 小农经济开始逐渐瓦解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明代农村的农民以“长工”、“短工”、“月工”和 ‎ “日工”等多种“雇佣”出现,说明在自耕农和佃农之外出现的新的劳动力类型,可知这反映出农村劳动力性质发生了变化,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明代农村出现雇农,不能说明农村新的社会关系出现较早或是“率先”,排除A项;从材料中雇农只是临时的受雇于雇主,说明地主与雇农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排除B项;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与材料给出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5.从1550年到1645年明朝灭亡前的近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000吨。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一,用银交纳,白银成为普遍通用的法定货币。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明朝 A. 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C. 突破了朝贡贸易体系 D.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朝贡贸易施行于明朝初年,随着明朝国力的衰退,朝贡贸易体系开始瓦解;张居正一条鞭法正是让白银内流,故选C;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B;张居正的改革体现不出雇佣关系的内容,无法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排除D。‎ ‎6.西塞罗说:“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西寒罗的思想以及罗马法中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表明 A. 罗马万民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B. 罗马成文法的起点是(十二铜表法)‎ C. 罗马公民法适用于全体罗马公民 D. 以自然法为指导原则的罗马法具有普世价值 ‎【答案】D ‎【解析】‎ 西塞罗是自然法之父。自然法是一种抽象的法律观念,是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材料中“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是以自然法为指导原则的罗马法具有普世价值,故选D;任何法律具有阶级性,罗马万民法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材料和是《十二铜表法》无关,排除 B;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排除C。故选D。‎ ‎7.‎ 经济史学家认为,英国工业革命基本上是无意向性的、群众自发的社会经济现象,它不是由国家运用政治权利组织和推动的,这一自发经济现象首先兴起于英国当然有其社会人文因素。他们的依据是英国 A. 逐步成为世界工厂 B. 市场需求的增长 C. 科学技术的大突破 D. 君主专制的削弱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基本上是无意向性的、群众自发的社会经济现象”“不是由国家运用政治权利组织和推动的”并所学知识可知,市场需求的增长,直接引发了英国的工业革命,故B项正确;A项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科技的大突破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但不是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故C项排除;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故D项排除。‎ ‎8.1850-1870年,法国的钢铁、交通运输等工业部门发展迅速,金融业也异常活跃,农村现代化初现端倪,文化成就显著。这说明了法国 A. 共和制度最终确立 B.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 启蒙运动成果显著 D. 政府关注民众生活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法国的钢铁、交通运输等工业部门发展迅速,金融业也异常活跃”说明法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选B;1875年法国共和制度才最终确立,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启蒙运动造成法国政治变化,排除C;D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9.据《申报》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各地发给孙中山的贺电、函札中,或称“大总统陛下”或有“恭请圣安”等字样。这可以说明 A. 民主共和已是民心所向 B. 民主政治有待进一步启蒙 C 政治等级关系亟待打破 D. 西方政治理念被普遍接受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各地称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大总统陛下’或有‘恭请圣安’等字样”,可知当时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民主政治有待进一步启蒙,故选B项; “或称‘大总统陛下’或有‘恭请圣安’等字样”说明当时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民主共和未深入人心,排除A项;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君臣等级关系已经被打破,排除C项;“大总统陛下”或“圣安”等字样的存在,说明当时等级观念依然存在,西方政治理念未被普遍接受,排除D项。‎ ‎10.有学者指出,一战期间,列强对华贷款、借款、投资的总额约为22亿元,并未抽走分文;他们设立的13家银行、599家工矿企业、40多家航运公司及其他侵略机构没有一家撤走。该学者认为,当时列强 A. 已视中国为其战略后方 B. 对中国的争夺更为激烈 C. 并未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仍在积极开拓中国市场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在一战期间,列强对中国的贷款、借款、投资没有抽走分文,他们在中国的侵略机构也没有撤走,这说明当时列强并未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故C项符合题意;从材料信息中判断不出列强把中国视为战略后方,排除A项;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列强对中国的争夺更为激烈,也不能说明列强是否仍在积极开拓中国市场,排除B、D两项。‎ ‎11.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委、省政府选择了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等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改革。材料中国有企业“放权让利”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大企业自主权 B. 增强企业活力 C. 扩大对外开放 D. 提高区域工业地位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改革、“放权让利”目的是增强企业活力,B项正确;扩大企业自主权是放权让利的具体做法,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放权让利是对内改革而不是对外开放,排除C项;放权让利与提高“区域工业地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2.‎ 一位传记作家说,撒切尔夫人最大的成就,或许是改变了英国政坛和社会“以谈论金钱和经济效益为耻”的过时做派,成功地开创了政界和商界人士共同管理政府的新模式。他所说的“新”主要表现为 A. 实行统制经济 B. 减少国家干预 C. 社会市场经济 D. 福利主义政策 ‎【答案】B ‎【解析】‎ 统制经济是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该政策加大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A项错误。撒切尔夫人上台后,针对经济“滞胀”现象,适当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因此材料“新”主要表现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项符合题意。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以西欧的德国、法国和北欧的瑞典为主要代表。这种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C项排除。二战后英国“福利国家”制度逐步发展起来,撒切尔夫人时代不能体现出“新”,排D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引起了商业革命,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对亚洲航线的寻找,把他们带到了西半球和辽阔的太平洋,使他们能够把世界各地区通过便捷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粮食作物、牲商品种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影响着全世界。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态,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加速了世界人民的交融。商业革命又是国家间政治权力的转移。随着财富的转移,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迅速崛起,成为早期欧洲最强大的“民族国家”,之后尼德兰取代西葡两国成为海上“马车夫”,英国成为商业革命的最终获利者,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使得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等 材料二 ‎ ‎ 16-18世纪,地理大发现掀起西欧商业革命的热潮。其时中国对外贸易的拓展,表明中国也参入了这一场商业革命之中,而且被西方称为“遥远的国度工厂”。从隆庆元年(1567年)至明末,明朝部分开放海禁,海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取消海禁,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吸引着各国商船赴华贸易。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中国出口的商品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137种,占总数的一半以上。生丝、丝织品出口最多,其次是瓷器和茶叶等。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但这场商业革命在中国并未完成,只不过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 ‎——摘编自唐文基《中国商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被西方称为“遥远的国度工厂”的原因,并指出商业革命在西欧和中国导致的不同结局。‎ ‎【答案】(1)表现: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丰富了食物资源,改善了人类的饮食结构;促进了 人口迁移,使世界人口布局更趋合理;促进了各地文明的交融,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有利于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原因:中国农业和手工业发达;商品市场繁荣;政府政策的支持。西欧对中国商品的渴求;新航路的开辟。‎ 结局:西欧: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没有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没有促成社会的转型。‎ ‎【解析】‎ ‎(1)根据材料“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引起了商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革命的表现是: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根据材料“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体现的是促进了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根据材料“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态”可知体现的是改善了人类的饮食结构;根据材料“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可知促进了人口迁移;根据材料“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加速了世界人民的交融”可知体现的是文明的交融;根据材料“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迅速崛起,成为早期欧洲最强大的“民族国家””可知体现的是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根据材料“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使得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可知促进了全球一体化。‎ ‎(2)根据材料“明朝部分开放海禁,海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可知体现的是政府的支持;根据材料“丝、丝织品出口最多,其次是瓷器和茶叶等”可知体现的是农业和手工业较为发达;根据材料“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吸引着各国商船赴华贸易”可知体现的是西欧对中国商品的渴求。根据材料“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可知体现的是商品经济发达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结局: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对中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及社会转型的角度概括其不同结局。‎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工业革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汤因比在1880-1881年间的一系列讲座使“工业革命”一词流行起来。汤因比的观点代表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传统观点,他强调历史的非连续性或断裂,用“革命”来表达英国经济和社会质的变化:旧有的秩序由于蒸汽机和动力织机的强大打击而突然地瓦解成碎片,各种经济技术的革新“毁灭了旧世纪,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然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质疑者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认为英国的所谓“工业革命”并非短时间完成的。克拉潘在他的名著《现代英国经济史》中提出:“1830年以前英国没有一种工业已经度过了全面的技术革命”,“我们发现工业革命进行了两个世纪。之前还准备了两个世纪”,“一场持续了150年,而且又至少为之孕育了150年的革命,看来真的需要一个新标记了”。‎ ‎——摘编自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工业革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参考示例:‎ 观点:工业革命是一场非连续性的突变 阐述:1765年珍妮机大发明引发了英国工业革命,1840年前后机器大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把人类推进到“蒸汽时代”,进而推动交通运输的变革,汽船和蒸汽机车相继发明,引发开发运河的热潮和修铁路的陆权时代到来;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民主政治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政治权力;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工人运动兴起;英国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第三产业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自由主义兴起。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综上所述,英国工业革命在很短的时间内引发了从生产到社会等巨变,是一场非连续性的突变。(考生如能答出工厂、机器、民主政治、阶级、思想、社会、对外等其中三个方面的史实即可,鼓励其他右创新的回答)‎ 观点:工业革命是一场连续性的渐变。‎ 阐述:英国工业革命经历了100多年的准备,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圈地运动准备了劳动力,殖民扩张和殖民贸易、贩卖黑奴急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政府颁布《专利法》,“日不落帝国”的建立使市场急剧扩大,单纯的手工生产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引发了1765年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系列棉纺织技术和改良蒸汽机、汽船、蒸汽机车的发明,大机器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但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明都是英国取得的,科学和技术并未真正结合,1870年工业革命推进到科学和技术开始结合的时代,电灯、电话等发明把人类推进到“电气时代”,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了垄断组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政治模式基本定型和成熟。(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大胆表达)‎ 结论:(略)‎ 观点三:工业革命是突变与渐变的结合等。(综合上述两种观点,只要围绕主题,言之成理都给分)‎ ‎【解析】‎ 评分说明(12分)‎ 分值要求 ‎10-12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引用1-2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7-9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毹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 ‎4-6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较明确。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 ‎0-3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 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 本题主要考查史学观点。观点一:工业革命是一场非连续性的突变,观点二工业革命是一场连续性的渐变。突变论观点注重工业革命的影响和后果,认为工业革命使英国社会、经济、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飞跃。渐进论观点注重工业革命的演进的过程,认为工业革命是此前一系列事件逐步积累的结果。‎ ‎15.材料 ‎ ‎ 五代十国是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关卡林立,役税横加,人民流离失所,生产凋敝。反乱思治、渴望统一成为人民的迫切愿望,周世宗柴荣出身微贱,深知民间疾苦。继位后以盛世先贤为榜样,要做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对国家经济进行整顿和改革。首先鼓励开垦荒田,把中原无主荒田分配给逃亡人户耕种,优待从辽朝返回的逃户;减轻租税,取消两税以外的苛捐杂税和一些徭役;兴修水利,疏通河道,恢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抑制寺院经济,使后周控制的劳动力和土地大量增加。周世宗在位虽不到六年,但他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赵宋之世”的开创者并不是赵匡胤,而是后周世宗柴荣。‎ ‎——摘编自刘铁男、赵辉《周世宗柴荣的经济改革策略考证》等 ‎(1)根据材料,指出周世宗经济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世宗经济改革的影响。‎ ‎【答案】(1)战乱频繁,赋役繁重,民生凋敝;反乱思治、渴望统一成为民心所向;周世宗深知民间疾苦,立志要有所作为。‎ ‎(2)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增强了后周的经济实力;为后来北宋的局部统一奠定了基础。‎ ‎【解析】‎ ‎(1)依据材料中“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关卡林立,役税横加,人民流离失所,生产凋敝。”、“反乱思治、渴望统一成为人民的迫切愿望”、“周世宗柴荣出身微贱,深知民间疾苦。继位后以盛世先贤为榜样,要做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对国家经济进行整顿和改革。”等信息从社会背景、人民要求、周世宗的个人因素等方面指出周世宗经济改革的背景。‎ ‎(2)依据材料中“首先鼓励开垦荒田……减轻租税,取消两税以外的苛捐杂税和一些徭役;兴修水利,疏通河道……抑制寺院经济,使后周控制的劳动力和土地大量增加。”、“‘赵宋之世’的开创者并不是赵匡胤,而是后周世宗柴荣。”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稳定了统治、增强了后周的经济实力、为后来北宋的局部统一奠定了基础等方面说明周世宗经济改革的影响。‎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当时,美国已经再次卷入一场对冷战有重大影响的新的冲突——越南战争。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以共产主义扩张的多米诺理论来看待这一冲突。多米诺理论认为,假如共产主义者在越南获得胜利,那么所有其他摆脱了殖民统治的亚洲国家都将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向共产主义一方。尽管美国军队在武器和装备上占据巨大优势,但他们还是没能制服北越人的抵抗。战争的破坏性越来越大,且越发残忍,使得美国的公共舆论反对美国继续进行战争。1973年,尼克松总统与北越达成协议,使得美国能够撤出自己的军队……尽管北越的共产主义取得了胜利,但是多米诺骨牌理论被证明是没有根据的。在尼克松总统时期,美国与中国关系恢复了。最重要的是,越南战争证明了美国力量的局限。到越南战争末期,美苏关系中的一个新时期~—缓和时期开始了。‎ ‎——摘编自【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政策制定者”发动越南战争又主动结束战争的政治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越南战争对国际局势的主要影响。‎ ‎【答案】(1)发动目的:遏制共产主义。‎ 结束目的:未能制服北越的抵抗;平息国内息战舆论。‎ ‎(2)迫使美国调整对外政策,实行战略收缩,美苏关系相对缓和;美国的霸主地位进一步衰落;客观推动了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以共产主义扩张的多米诺理论来看待这一冲突”等字眼足以证明美国“政策制定者”发动越南战争目的是冷战的角度出发的,主动结束战争则要从越南战争并没能制服北越人的抵抗等方面分析。‎ ‎(2)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美苏关系中的一个新时期~—缓和时期开始了”等字眼足以证明越南战争对国际局势的主要影响要从美苏关系相对缓和、美国实行战略收缩等方面的史实进行解释。‎ 点睛:选修模块的考题一般都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考生根据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相关分析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所以一般情况下,考查内容均不是选修课本上的基本史实。这就需要考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分析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相关知识迁移过来回答有关问题。‎ ‎17.材料 ‎ ‎ 在1902年新学制颁布之前,中国的新式学堂没有相互街接的学校体制。据此,张謇认为发展教育须循序渐进,“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张謇在南通建立起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和特殊教育在内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系统。他不仅亲自创办了农校、纺校、商校、师范、医校、女红传习所等许多职业学校;还资助创办了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吴商船专科学校、吴县铁路学校;创办了保姆传习所、政法传习所、巡警传习所等职业培训班。他鉴于全国有近百万残疾儿童,缺乏职业能力谋生困难,于民国初年创办了南通狼山盲哑学校。这些职业学校的创办,把各种技艺的传习引进教育领域,破除了封建学校教育中没有技艺传授的立足之地和技艺传播的家族、师徒局限性,是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创造性开拓。 ——摘编自程绍珍《张客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研究与探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职业教育实践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謇职业教育实践的作用。‎ ‎【答案】(1)特点:教育系统比较完整;范围较广,类型多种多样;传统职业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并举;具有开拓性。‎ ‎(2)作用:培养一大批职业技术人才,有利于当地社会发展;冲击了传统教育体制,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在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方面起了示范引领作用。‎ ‎【解析】‎ ‎(1)依据材料中“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张謇在南通建立起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和特殊教育在内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系统。”、“他不仅亲自创办了农校、纺校、商校、师范、医校、女红传习所等许多职业学校;还资助创办了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吴商船专科学校、吴县铁路学校;创办了保姆传习所、政法传习所、巡警传习所等职业培训班。”、“……是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创造性开拓。”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教育系统比较完整、范围较广,类型多种多样、传统职业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并举、具有开拓性等方面概括张謇职业教育实践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中“这些职业学校的创办,把各种技艺的传习引进教育领域,破除了封建学校教育中没有技艺传授的立足之地和技艺传播的家族、师徒局限性,是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创造性开拓。”信息结合所学从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促进社会发展、推动教育近代化、示范引领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等方面简析张謇职业教育实践的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