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6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2017年8月1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了巴西科学家发现了寨卡病毒的克星是一种合成的化学物质,该物质能有效阻断寨卡病毒基因的复制,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寨卡病毒在人体内必需寄生在细胞内,没有感染人时可以独立生活 B. 寨卡病毒没有成型的细胞核,但有核糖体 C. 寨卡病毒具有生命,但不属于最小的生命系统 D. 这种合成的化学物质可以在寨卡病毒单独存在时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病毒不可以独立生活,A错误; B、寨卡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成型的细胞核,也没有核糖体,B错误; C、寨卡病毒具有生命,寨卡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最小的生命系统,C正确; D、题干信息表示这种化学物质能有效阻断寨卡病毒基因的复制,说明这种合成的化学物质可以在寨卡病毒侵染细胞时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C。 2.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细菌不具备的是( ) A. 组织 B. 细胞 C. 种群 D. 群落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详解】 细菌为单细胞原核生物,无组织、器官、系统层次。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细菌的结构层次为:细胞→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命系统结构层次,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3.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真核细胞含有DNA和RNA,原核细胞只含有DNA B. 真核细胞具有多种具膜的细胞器,而原核细胞没有任何具膜细胞器 C. 通常真核细胞具有更小的表面积与体积比 D. 二者均具有结构相似的细胞膜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细胞有无核膜(或成形的细胞核),可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其中真核细胞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液泡等 细胞壁 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生物 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 动物、植物和真菌等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详解】A、真核细胞原核细胞都含有DNA和RNA,真核细胞原核细胞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A错误; B、真核细胞具有多种具膜的细胞器,而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无膜细胞器,B正确; C、通常真核细胞体积比原核细胞大,而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C正确; D、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具有结构相似的细胞膜,都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镶、嵌插、或贯穿在其中,D正确。 故选A。 4.下列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 ①颤藻 ②幽门螺旋杆菌 ③草履虫 ④小球藻 ⑤水绵 ⑥青霉菌 ⑦葡萄球菌 ⑧大肠杆菌 A. ①②⑦⑧ B. ①②⑥④ C. ①③④⑦ D. ①②⑥⑦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 另外,病毒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 【详解】①颤藻是蓝藻中的一种,属于原核生物,①正确; ②幽门螺旋杆菌是细菌中的一种,属于原核生物,②正确; ③草履虫是原生动物,属于真核生物,③错误; ④小球藻是一种低等植物,属于真核生物,④错误; ⑤水绵是一种低等植物,属于真核生物,⑤错误; ⑥青霉菌是一种真菌,属于真核生物,⑥错误; ⑦葡萄球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⑦正确; ⑧大肠杆菌是细菌中的一种,属于原核生物,⑧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种类,对于此类试题,考查需要掌握一些常考的生物所属的类别,特别是原核生物,包括蓝藻、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其中对于细菌的判断,要掌握技巧,一般在菌字前有“杆”、“球”、“螺旋”和“弧”等字样的都为细菌。 5.如图所示乙图和丙图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观察物像丙时应选用甲中①④⑥组合 B. 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为: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装片→转动细准焦螺旋 C. 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倍 D. 若丙图观察到的细胞位于乙图右上方的细胞,从图中乙转为丙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析甲图:①②表示目镜,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③④表示物镜,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与玻片之间的距离越近,反之则越远; 2、分析图乙、丙:比较乙、丙两个视野,可知乙中细胞体积小,视野中细胞数目多,是在低倍镜下观察的视野;丙细胞体积大,视野中细胞数目少,是高倍镜下观察到的视野。 【详解】A、丙细胞体积大,视野中细胞数目少,是高倍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应选用甲中②③⑤组合,A错误; B、从低倍镜到高倍镜的正确调节顺序: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B错误; C、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0倍,C错误; D、由于显微镜成的像是倒像,若丙图观察到的细胞是位于乙图右上方,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使用,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特别是在高倍镜下只能转动细准焦螺旋。 6.如图为生物种类或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概念图,对a、b、c所代表的生物种类或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a—真核生物、b—真菌、c—酵母菌 B. a—原核生物、b—细菌、c—乳酸菌 C. a—生态系统、b—群落、c—种群 D. a—系统、b—组织、c—器官 【答案】D 【解析】 【详解】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真菌,酵母菌、蘑菇、木耳等均属于真菌,A正确; 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乳酸菌属于细菌,B正确;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由许多个种群构成,C正确; 人和动物的系统由多个器官构成,器官由四种组织构成,组织不能包含器官,D错误。 【点睛】生物包括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非细胞生物是指病毒类生物,而细胞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其中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原生动物、低等植物、真菌等。 7.以下元素中属于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是 ( ) A. 锌 B. 钙 C. 铁 D. 铜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要求考生能识记常见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种类,此题难度较小。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大量元素包括C、H、O、N、P、S、K、Ca、Mg等,微量元素有Fe、Mn、Zn、Cu、B、Mo等,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8.如图为原生质中的组成成分,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原生质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则A应该是什么?如果该图为原生质中的化合物,则A应该是什么?如果该图是已经完全脱水后的原生质中的化合物,则A应该是( ) ①碳 ②氧 ③水 ④无机盐 ⑤葡萄糖 ⑥蛋白质 A. ①③⑥ B. ②③⑥ C. ②④⑥ D. ①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 1、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微量元素有:Fe、Mn、Zn、Cu、B、Mo、Cl等,C是最基本元素。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差异很大,这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3、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其次是蛋白质,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详解】如果该图表示的是细胞的各种化学元素,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学元素中,占鲜重最多的是氧A应该是②氧;如果该图为细胞的化合物,细胞鲜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H2O,则A应该是③水;如果该图是已经完全脱水后的细胞,细胞干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则A应该是⑥蛋白质。 ②③⑥符合题意; 故选B。 9.关于人体氨基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氨基酸是胰岛素等各种激素分子的基本单位 B. 不同氨基酸的R基一定不同 C. 酪氨酸缺乏是人患白化病的根本原因 D. 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与基因的功能无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根据R基不同分为20种。 2、根据能否在人体内合成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3、白化病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导致酪氨酸酶不能合成,酪氨酸不能转化成黑色素。 【详解】氨基酸是胰岛素等蛋白质类或多肽类激素分子的基本单位,A错误;氨基酸的种类取决于R基的种类,B正确;人患白化病的根本原因是体内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不能把酪氨酸转变为黑色素,C错误;非必需氨基酸在体内的合成需要酶的催化,这些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而基因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分类及分类依据,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答问题。 10.某多肽长链分子式为C42H65N11O9,它彻底水解后只得到如下3种氨基酸,则此多肽中含有赖氨酸的个数为 A. 2个 B. 3个 C. 5个 D. 8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题图中可以看出,这三种氨基酸中都含有一个羧基,形成多肽时每个肽键中含有1个氧元素,一端含有一个羧基,故肽键数=9-2=7,因此共含有8个氨基酸组成,由于只有赖氨酸含有两个氨基,其余都含有一个氨基,即赖氨酸分子式中含有两个氮元素,因此赖氨酸的个数为11﹣8=3(个),故B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结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1.下面关于蛋白质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氨基酸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相同蛋白质功能可能不同 B. 由n条肽链组成的蛋白质,含有氨基和羧基各n个 C.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可按不同方式脱水缩合 D. 高温会使蛋白质变性,因此煮熟的食物不易被人体消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决定功能多样性。 2、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肽链经过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时,一条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高温会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使蛋白质变性。 【详解】A、氨基酸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相同的蛋白质可能空间结构不同造成蛋白质结构不同,进而使功能不同,A正确; B、一条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因此由n条肽链组成的蛋白质,至少含有氨基和羧基各n个,B错误; C、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方式相同,都是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反应脱去1分子水,C错误; D、高温使蛋白质变性,煮熟的蛋白质由于高温变性,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因此更容易消化,D错误。 故选A。 12.如图表示动物细胞中4类有机化合物的关系,若每个椭圆代表一类有机物,则化合物①~④依次表示 A. 胆固醇、酶、蛋白质、激素 B. 酶、蛋白质、动物激素、固醇 C. 动物激素、胆固醇、蛋白质、酶 D. 酶、动物激素、胆固醇、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A、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固醇不是酶,A错误; B、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部分动物激素属于蛋白质,也有部分动物激素是固醇,B正确; C、固醇属于脂质,不蛋白质,C错误; D、酶与动物激素之间不存在重叠关系,D错误。 故选B。 【定位】细胞中的化合物 13.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如果一种生物的核酸只由4种核苷酸组成,则该生物一定不是细胞生物 B. 主动运输机制有助于维持细胞内元素组成的相对稳定 C. 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它能参与某些代谢过程 D. 彻底水解糖原、淀粉、麦芽糖得到的单糖都是葡萄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生物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病毒只有一种核酸。 2、主动运输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通过性是重要体现,主动运输既需要载体协助,也需要能量,通过主动运输过程细胞能够主动吸收或排除细胞内的元素,有利于维持细胞内组成元素的相对稳定;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参与细胞内许多化学反应。 【详解】A、一种生物的核酸只由4种核苷酸组成,说明该生物只有一种核酸,则该生物一定不是细胞生物,而是属于病毒,A正确; B、通过主动运输过程细胞能够主动吸收或排除细胞内的元素,有利于维持细胞内组成元素的相对稳定,B正确; C、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C错误; D、彻底水解糖原、淀粉、麦芽糖得到的单糖都是葡萄糖,D正确。 故选C。 14. 当植物由代谢旺盛的生长期转入休眠期时,体内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通常会 A. 升高 B. 下降 C. 无变化 D. 产生波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A.体内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升高,植物体的抗逆性增加,新陈代谢降低,A正确; B.体内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下降,植物新陈代谢增强,B错误; C.体内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无变化,植物的代谢维持原来状态,C错误; D.体内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产生波动,植物新陈代谢波动,维持植物体稳定状态,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A。 【考点定位】细胞内的水与代谢的关系 【名师点睛】自由水/结合水与代谢、抗逆性的关系 15. 下图1表示甲、乙两种无机盐离子处于不同浓度时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图2表示钙对某种植物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的关系。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A. 据图1可知,乙的浓度为d时,虽然对提高产量有利,但会造成肥料的浪费 B. 据图2可知,适宜浓度的钙有利于花粉管的生长 C. 据图1可知,乙的浓度为b时,对提高作物的产量最有利 D. 据图2可知,钙对花粉管生长速率的影响随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据图1可知,乙的浓度为d时,虽然对提高产量有利,但会造成肥料的浪费,因为浓度c时和d的效果相同,A正确; B、据图2可知,适宜浓度的钙有利于花粉管的生长,B正确; C、据图1可知,乙元素的浓度为c时,对提高作物的产量最有利,C错误; D、据图2可知,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钙浓度的升高,花粉管生长速率升高,当超过一定的浓度后,随钙浓度的增加,花粉管生长速率下降。因此钙对花粉管生长速率的影响随浓度的变化而变化,D正确。 故选C。 16.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 若要鉴定花生种子细胞中是否含有脂防,一定需要用显微镜观察 C. 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 D. 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需水浴加热才能看到紫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A、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物质的量浓度和使用方法与斐林试剂不同,A错误; B、鉴定花生种子细胞中是否含有脂肪,一般需要用显微镜观察,但也可用组织样液直接加入试剂进行鉴定,不需要用显微镜观察,B错误;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再加入),并在进行水浴加热,C正确; D、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不需要水浴加热,D错误。 故选C。 17.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下列有关核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使用盐酸能加速甲基绿进入细胞,并有利于甲基绿与DNA结合 B. 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部分原核生物遗传物质是RNA C. DNA分子中除每条链一端的脱氧核糖外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 D. 病毒的遗传物质均为DNA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核酸的元素组成有 C、H、O、N 和P;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绝大多数生物均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只有RNA病毒以RNA作为遗传物质。 【详解】A、使用盐酸能加速甲基绿进入细胞,并有利于甲基绿与DNA结合,A正确; B、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错误; C、DNA分子的每个脱氧核糖除两端的外,均连接两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C错误; D、病毒的遗传物质为DNA或者RNA,D错误。 故选A。 18.如图是两种二糖的组成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M、N指代的物质分别是葡萄糖、果糖 B. 图中M代表的物质也是纤维素和糖原的基本组成单位 C. 因葡萄糖和果糖都是还原糖,故麦芽糖和蔗糖也是还原糖 D. 细胞内糖类物质的作用只能作为能源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麦芽糖是由两分子葡萄糖脱水缩合形成的,蔗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 分子果糖脱水缩合形成的,因此,题图中M和N都是葡萄糖;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能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蔗糖不是还原糖。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M和N都是葡萄糖,A错误; B、纤维素和糖原都是葡萄糖的多聚体,因此葡萄糖是纤维素和糖原的基本组成单位,B正确; C、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糖,蔗糖不是还原糖,C错误; D、细胞内纤维素物质可作为结构物质,D错误。 故选B。 19.下表中关于生物膜的探索历程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例(实验) 结论(假说) A 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 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将红细胞膜中的脂质提取出来铺展成单分子层后,其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 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D 人鼠细胞杂交实验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膜的探究历程,回忆生物膜的探究历程,然后分析表格中的信息进行解答。 【详解】由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可以推断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正确;由红细胞膜中脂质铺展成单分子层后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可以推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在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由此科学家提出了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C 正确;人鼠细胞杂交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不能得出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结论,D错误;故选D。 20. 最能表明一个细胞特殊功能的是 ( ) A. 细胞核的大小 B. 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 C. 细胞膜的结构 D. 细胞的大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不同细胞的细胞核大小有所区别,但这不是各种细胞之间功能差异的最主要表现,A错误; B、最能表明各种细胞之间功能差异的是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B正确; C、不同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相似,不同细胞的细胞膜具有相同的结构和功能特性,即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C错误; D、不同细胞的细胞大小也有所区别,但这不是各种细胞之间功能差异的最主要表现,D错误。 故选B。 【定位】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明确细胞分化后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了稳定性差异;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功能,明确不同细胞功能差异的最主要表现是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点睛】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后,不同细胞所含的细胞器种类和数量都不同,这也是个体内各种细胞之间功能差异的最主要表现。 21.下列与核酸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含RNA的生物一定含DNA B. 含DNA的生物一定含RNA C. 含RNA的细胞器一定含DNA D. 含DNA的细胞器一定含RNA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核酸的元素组成有 C、H、O、N 和P;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绝大多数生物均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只有RNA病毒以RNA作为遗传物质。 【详解】A、含RNA的生物不一定含DNA,如RNA病毒,A错误; B、含DNA的生物不一定含RNA,如噬菌体病毒,B错误; C、含RNA的细胞器不一定含DNA,如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构成,C错误; D、含有DNA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这两种细胞器也含有RNA,D正确。 故选D。 22.一分子CO2 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一相邻细胞的叶绿体基质中,共穿越过的膜层数是 A. 6 B. 5 C. 7 D. 4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出线粒体,两层膜(线粒体是双层膜结构),出叶肉细胞,一层细胞膜,进入另一个叶肉细胞,一层细胞膜,进入叶绿体,两层膜(叶绿体是双层膜结构),共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2+1+1+2=6层,A正确。 故选A。 23. 如图是细胞核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其结构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属于生物膜系统,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B. ②是遗传物质DNA和RNA的载体 C. ③与蛋白质的合成无关 D. ④有利于DNA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A、①是核膜,属于生物膜系统,其作用之一就是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A正确; B、②是染色质,主要是由遗传物质DNA和蛋白质构成的,B错误; C、③是核仁,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内,核仁大,C错误; D、④是核孔,有利于RNA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DNA不会从细胞核出去,D错误。 故选A。 【定位】细胞核 24.若细胞因某种原因改变了磷脂双分子层的排列,则下列受到影响的细胞结构是( ) ①细胞膜 ②线粒体 ③核糖体 ④中心体 ⑤高尔基体 ⑥内质网 ⑦液泡 ⑧叶绿体 ⑨溶酶体 A. ①②⑤⑥⑦⑧⑨ B. ①②④⑤⑥⑨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③④⑤⑥⑨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当改变磷脂双分子层后,没有膜的细胞结构受到的影响最小,如核糖体和中心体。 【详解】①细胞膜具有单层膜,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故①正确; ②线粒体具有双层膜,能进行有氧呼吸,故②正确; ③核糖体能进行蛋白质合成,但没有膜结构,故③错误; ④中心体与有丝分裂有关,但没有膜结构,故④错误; ⑤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有关,属于单层膜的细胞器,故⑤正确; ⑥内质网与有机物的合成有关,属于单层膜细胞器,故⑥正确; ⑦液泡位于成熟的植物细胞,属于单层膜的细胞器,故⑦正确; ⑧叶绿体位于绿色植物细胞,属于双层膜的细胞器,故⑧正确; ⑨溶酶体属于单层膜的细胞器,属于“酶仓库”,故⑨正确。 故选A。 25.下图甲、乙为两个渗透装置。甲图是发生渗透作用时的初始状态,乙图是较长时间之后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③为半透膜,水分子能自由通过 B. 图甲中溶液②的浓度大于溶液①的浓度 C. 图乙中溶液①的浓度与溶液②的浓度相等 D. 图甲中溶液①和溶液②的浓度差越大,图乙的水柱越高 【答案】C 【解析】 图中③为半透膜,水分子能自由通过,A项正确;根据漏斗中液面上升,可判断图甲中溶液②的浓度大于溶液①的浓度,B项正确;图乙中溶液①的浓度小于溶液②的浓度,C项错误;图甲中溶液①和溶液②的浓度差越大,图乙的水柱越高,D项正确。 【点睛】本题易错选C项。错因在于对渗透装置原理不理解。当达到渗透平衡状态时,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差并不相等,正是漏斗中溶液的高浓度才维持了两侧溶液的高度差。 26.某科学家在研究物质运输时发现有下列四种曲线关系,在研究某种物质的运输时,发现与曲线②和④相符,最可能是下列哪一过程( ) A. 细胞将二氧化碳释放到细胞外 B.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C 小肠上皮细胞从小肠内吸收钙离子 D. 组织细胞吸收氧气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①曲线图中,物质浓度越大,运输速率越快,完全取决于浓度差,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 ②曲线图中,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物质浓度增加,物质跨膜速率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不再增加,原因是受到载体数量限制,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③氧气浓度变化,不会影响运输速率,说明物质的运输速率与能量无关,运输方式属于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④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物质运输速率也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不再增加,运输方式属于内吞和外排、主动运输。 【详解】A、细胞将二氧化碳释放到细胞外属于自由扩散,与曲线②和④不符,A错误; B、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协助扩散,与曲线②和④不符,B错误; C、小肠上皮细胞从小肠内吸收钙离子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与曲线②和④相符,C正确; D、组织细胞吸收氧气属于自由扩散,与曲线②和④不符,D错误。 故选C。 27. 为探究植物A能不能移植到甲地生长,某生物学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实验测定了植物A细胞液浓度,实验结果如下表。为保证植物A移植后能正常生存,甲地土壤溶液的浓度应 ( ) 浓度(mol/L) 0.15 0.2 0.25 0.3 质壁分离状态 不分离 刚分离 显著分离 显著分离 A. ≤0.15 mol/L B. ≤0.2 mol/L C. ≥0.2 mol/L D. ≥0.3 mol/L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植物A在浓度为0.15mol/L的溶液浓度中不分离,而在浓度为0.2 mol/L的溶液中刚好发生质壁分离,而细胞液浓度范围等于未发生质壁分离和刚刚发生质壁分离的外界溶液的浓度范围,说明植物A的细胞液浓度为0.15~0.2 mol/L。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土壤溶液浓度时,细胞会失水发生质壁分离,植物不能正常生存,因此,为保证植物移植后能正常生存,甲地土壤溶液的浓度应≤0.15 mol/L。 故选A。 28.常温下,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加入2mL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如下实验,根据以下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编号 1 2 3 处理 加2滴蒸馏水 加2滴FeCl3 加2滴新鲜肝脏研磨液 结果 无气泡 气泡较多 大量气泡 A. 1号试管起对照作用 B. 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是对过氧化氢溶液的处理方式 C. 因变量是单位时间产生气泡的多少 D. 本实验证明了酶催化的高效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4、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5、生物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对自然状态的实验对象施加或减除了某一自变量的组,对照组是对自然状态的实验对象未施加或减除了某一自变量的组。 6、分析题干信息:本题是通过实验探究不同条件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有无和种类,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通过有无气泡产生和气泡的多少来体现),无关变量有外界温度、过氧化氢的量、过氧化氢的浓度等。 【详解】A、本实验是探究不同条件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的实验,1号试管中没有加入催化剂,为空白对照组,可分别与2号试管、3号试管进行对照,A正确; B、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是外界温度、过氧化氢的量、过氧化氢的浓度,B错误; C、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通过有无气泡产生和气泡的多少来体现),C正确; D、本实验中的2号试管中加入的FeCl3属于无机催化剂、3号试管中加入的新鲜肝脏研磨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二者对照可探究酶的高效性,D正确。 故选B。 29.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酶是活细胞产生的; ②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都是酶; ③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具有专一性、高效性; ④酶促反应与外界条件无关; ⑤淀粉酶能促进淀粉水解; ⑥酶只有在生物体内才起催化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③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①正确; 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蛋白质不一定都是酶,②错误; 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具有专一性、高效性,③正确; 酶促反应受温度、pH等环境因素的影响,④错误; 酶具有专一性,淀粉酶能促进淀粉水解,⑤正确; 酶在生物体内、体外都能够起催化作用,比如加酶洗衣粉中的酶等,⑥错误。 故选D。 30.下图中曲线a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曲线的AB段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 B. 在曲线的B点时再加入一定量的酶,可以用曲线b表示 C. 升高温度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c表示 D. 降低pH值,重复该实验,曲线中B点位置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由题图可知,AB段随底物浓度升高,酶促反应速率升高,说明在曲线的AB段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A正确; B、b点底物达到饱和,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的限制因素不再是底物浓度,可能是酶的数量,因此如果曲线的B点时再加入一定量的酶,反应速率可以随底物浓度升高而升高,可以用曲线b表示,B正确; C、曲线表示的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的反应,温度升高,酶的活性降低,可以用曲线c表示,C正确; D、降低pH值,酶的活性降低,B点的位置降低,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1.如图表示生物体内某些有机物的组成以及功能关系,其中C、D、E都是高分子化合物,A、B是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C和D是细胞中的两种核酸,C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请据图分析回答: (1)真核生物体内的A物质有_____种,B物质在生物体内大约有_____种。 (2)合成C、D的A物质的不同点表现在_______和_______。 (3)D通常与___________(染色剂)作用呈现______色。 【答案】 (1). 8 (2). 20 (3).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4). 碱基(胸腺嘧啶、尿嘧啶) (5). 吡罗红 (6). 红 【解析】 【分析】 由图分析可知:D是RNA,C是DNA,E是蛋白质,A是核苷酸,B是氨基酸。 【详解】(1)真核生物体内的核苷酸物质有8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 (2)组成DNA和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二者的不同在于:五碳糖的不同,DNA中是脱氧核糖、RNA中是核糖;碱基的不同:DNA中特有胸腺嘧啶、RNA 特有尿嘧啶。 (3)D是RNA,通常与吡罗红作用呈现红色;DNA可被甲基绿染液染成绿色。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DNA和RNA的基本单位及其不同,DNA和RNA的分布,DNA、RNA蛋白质三者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理解应用能力,DNA中的碱基序列决定RNA中的碱基序列,进而决定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 32.科学家从某人的食糜中发现有如图所示结构的化合物,那么: (1)这种化合物在小肠中被水解,则不可能产生的是下列哪种物质?_________。 (2)若用组成该化合物的基本单位每种各一个,重新合成新的物质,最多可形成____种。 (3)通过实验得知该化合物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特定的颜色反应是由于化合物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结构式)的缘故。 (4)现有99个氨基酸(假设它们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在细胞中通过_______的方式形成了一条环状的多肽链,则其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减少了___________,此环状的多肽链含氨基的数量最少是__________个。 【答案】 (1). D (2). 6 (3). -CO-NH- (4). 脱水缩合 (5). 1782 (6). 0 【解析】 试题分析:(1)这种化合物含有4个肽键,由5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题目D中化合物含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但没有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2)图示5个氨基酸,但只有3种氨基酸,按不同顺序排列形成3×2×1=6种三肽,因为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3)多肽分子含有肽键(-CO-NH-)遇双缩脲试剂变紫色。 (4)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 99个氨基酸形成一条环状肽链,水的个数 = 肽键个数 = 氨基酸个数=99,则含肽键99个,减少水分子的量=99×18=1782,氨基和羧基的数量最少为0个。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氨基酸的判断、多肽链的结构及脱水缩合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33.下列图是细胞模式图和细胞中的部分结构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可能是下列哪种细胞( ) A.玉米的叶肉细胞 B.酵母菌 C.蓝藻 D.洋葱根尖的分生区细胞 (2)图乙中的3是染色质,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丙中,A的名称是_________。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A的厚度变小,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 (4)图丙中B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曲线能正确表示K+出入细胞的方式的是__________。 (6)若图丁所示细胞参与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则该细胞的分泌物很可能是________,与该物质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 (2). DNA和蛋白质 (3). 磷脂双分子层 (4). 一定的流动性 (5). 氨基酸 (6). C (7). 抗体或淋巴因子 (8).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至少答3个) 【解析】 试题分析:⑴从图中可知,图乙是图甲的部分结构放大图,根据图乙中有1叶绿体,可推知图甲细胞为高等植物叶肉细胞,故A正确;BCD细胞中都无叶绿体,且蓝藻为原核生物。 ⑵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 ⑶图丙是生物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A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B是蛋白质分子,若是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A的厚度变小,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⑷图丙中B是蛋白质分子,所以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⑸K+出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特点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根据图示表示主动运输过程的是C图。 ⑹若图丁所示细胞参与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则该细胞的分泌物很可能是抗体或淋巴因子,参与该物质分泌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4.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的因素.做了三个实验。相应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实验1、实验2均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3其他条件适宜)。请分析回答: (1)实验1,2,3中的自变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2)实验2中,BC段O2产生速率不再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3)实验1若温度升高到10℃,加过氧化氢酶的催化反应曲线斜率将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加Fe3+的催化反应曲线斜率将_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4)实验3的结果显示,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为____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当pH小于D或大于F时,过氧化氢酶将变性失活,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催化剂的种类、H2O2的浓度和pH值 (2). 酶的数量有限 (3). 减小 (4). 增大 (5). E (6). 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 【解析】 【分析】 实验组:经过处理的组是实验组。对照组:未经过处理的组是对照组;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自变量: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自变量是可以人为直接改变或施加的变量,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量,只能观察或测量获得,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详解】(1)由曲线图分析可知,实验1,2,3中的自变量分别为催化剂的种类、H2O2浓度、pH。 (2)实验2结果反映,随着过氧化氢浓度增加,氧气量不变,限制O2产生速率不再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酶的数量有限。 (3)实验1在适宜条件下进行,若温度升高10℃,加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将会降低,其催化的反应曲线斜率将减小;温度升高,过氧化氢本身也会分解,故加Fe3+的催化反应曲线斜率将增大。 (4)实验3的结果显示,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为E,实验结果表明,当pH小于D或大于F时,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导致过氧化氢的活性将永久丧失。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过氧化氢分解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实验,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识记能力,属于中档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