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6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南昌十中2018--2019年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生物科试卷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钙离子 B. 呼吸酶 C. 葡萄糖 D. 血浆蛋白 【答案】B 【解析】 呼吸酶属于细胞内酶,所以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考点定位】内环境成分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B. 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 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D.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稳态的含义,要求考生理解稳态的含义,明确内环境的成分及其发生的反应,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人体血浆的成分处于稳态而不是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A错误;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B正确;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B正确;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D正确。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在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下,血浆的化学成分、pH保持相对稳定 B. 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使体温升高 C. 严重腹泻病人血浆渗透压可能正常,无需补充水和无机盐 D. 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C 【解析】 在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下,血浆的化学成分、pH保持动态平衡,A正确; 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时会导致体温升高,B正确;严重腹泻病人体中丢失大量水分和无机盐,所以需要补充水和无机盐,维持内环境水和盐的平衡,C错误;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4.下列情况不属于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而引起的疾病是( ) A. 系统性红斑狼疮 B. 艾滋病 C. 糖尿病 D. 苯丙酮尿症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查对内环境稳态、免疫、血糖平衡异常的理解。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和各疾病的病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是由于HIV攻击T细胞引起的;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功能异常导致血糖异常升高的疾病,三者均属于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而引起的疾病。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属于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而引起的疾病,选D。 5.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内环境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 B.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免疫活性物质无关 C. 内分泌腺释放的激素不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D. 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答案】D 【解析】 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A项错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免疫调节与免疫活性物质有关,B项锗误;内分泌腺释放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肓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玦乏,会影响脑的发肓,C项锗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使内环境的每一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D项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 【名师点睛】1、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出现下列情形,稳态会遭到破坏: ①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 ②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2、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①神经调节:调节的主要方式,如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②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通过俸液传送对机体进行凋节,其中主要是激素调节。 ③免疫调节:免疫系统通过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调节作用。 6.如图是缩手反射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①、②、③表示反射弧中的部分结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②是位于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 B. 发生反射活动时,兴奋传导的方向是①→②→③ C. 给b点一个足够强的刺激,a、c两点中只有c点可测到膜电位变化 D. 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着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换 【答案】A 【解析】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可以位于脊髓,A项错误;发生反射活动时,皮肤中的感受器产生兴奋,沿传入神经①传入到神经中枢②,神经中枢的“指令”沿传出神经③传达到效应器,B项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给b点一个足够强的刺激,a、c两点中只有c点可测到膜电位变化,C项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项正确。 7.“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A. 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 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 不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 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刺激能通过传入神经元传到神经中枢处理,进而传导大脑皮层对刺激有感觉;传出神经元受损,效应器(肌肉)没有应答,运动障碍,所以B选项正确。 8.《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中指出,当人在挠痒时,会刺激同一皮肤部位的各种痛觉和触觉感受器,痛觉和触觉感受器会产生一种“周围抑制”效应,瘙痒感就被短暂地“关闭”掉了。请据此推理,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等可暂时减缓瘙痒感的原理最可能是 A. 阻止瘙痒感受器发出瘙痒信号 B. 激活瘙痒部位的痛觉和触觉感受器 C. 使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 D. 激活瘙痒感受器发出瘙痒信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当人们在挠痒时,会刺激同一皮肤部位的各种疼痛和触觉感受器,痛觉和触觉感受器会产生一种“周围抑制”效应,瘙痒感就被短暂地“关闭”掉了。”可推知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等可暂时减缓瘙痒感的原理最可能是使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及所学进行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9. 下列三种生物学现象产生的机理依次属于( ) ①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休克 ②当细菌进入人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繁殖 ③小猪听到主人“噜噜”叫声就奔向主人 A. 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反射 B. 反射、细胞免疫、激素调节 C. 体液调节、过敏反应、反射 D. 反射、自身免疫、体液调节 【答案】A 【解析】 ①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休克,属于体液调节;②当细菌进入人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繁殖,属于免疫调节;③小猪听到主人“噜噜”叫声就奔向主人,属于条件反射。综上所述,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神经调节 10.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饥饿状态下,胰岛B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强,分泌的激素使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的速度加快 B. 血糖浓度过高时,葡萄糖会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过低时,肝糖原会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从而维持血糖的平衡 C. 能使血糖升高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二者表现为拮抗作用 D. 血糖平衡的调节与多种激素有关,神经系统不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血糖平衡调节,要求考生明确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血糖平衡,知道参与血糖平衡调节的主要激素种类和功能,理解激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饥饿状态下,血糖含量偏低,此时胰岛A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强,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使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的速度加快,A错误;血糖浓度过高时,葡萄糖会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过低时,肝糖原会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从而维持血糖的平衡,B正确;能使血糖升高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C正确;血糖平衡的调节与多种激素有关,神经系统也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D错误。 11.下列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后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B. 人体摄取食物过咸,渴觉中枢和渗透压平衡调节中枢均产生兴奋 C. 人体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此时下丘脑合成并释放抗利尿激素 D. 人体从30℃环境进入0℃环境中,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查对水平衡调节的理解。明确抗利尿激素的来源和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抗利尿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但只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A项正确;人体摄取食物过咸,位于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和下丘脑中的渗透压平衡调节中枢均产生兴奋,B项正确;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由垂体释放,C项错误;人体从30℃环境进入0℃环境中,皮肤分泌的汗液减小,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D项正确。 12.下列关于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B. 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C. 激素只能运到靶细胞,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 D. 乙酰胆碱与特定分子结合后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抗体作用于特定的抗原,A错误; B. 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内分泌细胞才能产生激素,故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B错误; C. 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可以到达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靶细胞,C错误; D. 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定分子结合后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D正确。 【点睛】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相关内容归纳: 信息分子或酶 来源 作用 激素 内分泌腺细胞 作为信号分子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改变靶细胞代谢状况(调节作用) 神经递质 突触小体 (与高尔基体有关) 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其兴奋或抑制 抗体 浆细胞 特异性地与抗原结合,使之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酶 几乎所有活细胞 唯一功能为“催化”,即降低反应分子活化能 13.下列与免疫系统组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细胞,不一定能识别抗原 B. 胃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均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 C. 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溶酶体、淋巴因子和抗体等 D. 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均属免疫器官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免疫,考查对免疫系统组成、免疫过程的理解。明确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各免疫细胞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识别抗原,但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项正确;胃液、体液中属于皮肤的分泌物,其中的杀菌物质均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B项错误;溶酶体是一种细胞器,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项错误;脊髓属于神经系统,不属于免疫器官,D项错误。 【点睛】溶酶体与溶菌酶、脊髓与骨髓的辨析: (1)溶酶体与溶菌酶:溶酶体是一种细胞器,其中含有水解酶,可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和侵入细胞的病原体,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分布于体液中,可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2)脊髓与骨髓:脊髓属于低级神经中枢,骨髓属于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生成和发育成熟的场所。 14.下列有关免疫失调所引起的疾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HIV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B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破坏 B. 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 机体只要接触到过敏原就会引发过敏反应 D. 过敏反应一般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自身免疫病会导致某些器官功能受到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免疫,考查对免疫功能异常的理解。明确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艾滋病的致病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HIV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破坏,A项错误;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而引发的疾病,B项错误;机体再次接触到过敏原才会引发过敏反应,C项错误;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均属于免疫功能过强,过敏反应一般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自身免疫病会导致某些器官功能受到影响,D项正确。 15.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日益严峻。现已查明,引起这一疫情的是一种名为MERS病毒的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MERS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T淋巴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B. 经MERS病毒刺激后的B淋巴细胞全部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C. 患者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直接产生抗体消灭该病毒 D. A、B、C选项描述的过程都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免疫,考查对免疫过程的理解。明确体液免疫的过程和各免疫细胞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淋巴因子的作用是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而不是与该病毒结合,A项错误;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项错误;再次感染同一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消灭该病毒,C项错误;A、B、C选项描述的过程都针对特定的病毒,属于特异性免疫,D项正确。 【点睛】判断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三个“根据” 16.下图为特异性免疫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B细胞和T细胞都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成,并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B. ①和②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参与,⑤过程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C. 该免疫过程有T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参与,因此属于细胞免疫过程 D. 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可在短时间内发生⑤反应,因为③过程可迅速完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免疫,考查对体液免疫过程的理解。明确体液免疫的过程和各免疫细胞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A项错误;吞噬细胞可吞噬并处理抗原,并把抗原呈递给T细胞,①和②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参与,⑤过程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B项正确;该免疫过程最终通过体液中的抗体发挥作用,属于体液免疫过程,C项错误;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可在短时间内发生⑤反应,因为④过程可迅速完成,D项错误。 【点睛】“三看”法判定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7.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达尔文通过实验发现了某种“影响” B. 拜尔的实验是在有光的环境中进行 C. 温特的实验证明是胚芽鞘下部产生的化学物质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 D. 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云母片传递给下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达尔文通过对植物的向光性研究,发现胚芽鞘尖端是感光部位,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部,由此推测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詹森研究发现,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传递给下部,但这种刺激不能透过云母片;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通过琼脂块对照实验,发现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 【详解】A. 达尔文通过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提出了“尖端向伸长区传递了某种影响”的观点,A正确; B. 拜尔的实验是在暗箱中进行的,B错误; C. 温特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可由尖端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的生长,C错误; D. 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D错误。 18.下图为燕麦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向光侧细胞较小是因为强光使生长素失去作用 B. 向光侧细胞分裂太快导致向光侧细胞体积较小 C. 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是因为背光侧细胞发生弯曲 D. 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能起到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向光侧细胞较小是由于单侧光使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较多,促进了背光侧细胞地伸长,A项、B项、C项错误,D项正确。 19.甲——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外面,从右侧进行单侧光照,乙——除去芽尖,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切面右侧,从右侧单侧光照,则甲、乙分别将( ) A. 向上直立生长,不弯曲生长 B. 向上直立生长,向右侧弯曲生长 C. 向上直立生长,向左侧弯曲生长 D. 停止生长,向右侧弯曲生长 【答案】C 【解析】 【详解】甲用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外面,没有感光部位,但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故甲向上直立生长,乙除去了芽尖,不能感光也不能产生生长素,但右侧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会往下运输,使得右侧生长快于左侧,故往左侧弯曲生长。综上分析可知,选C。 20.如图表示某实验小组利用玉米胚芽鞘探究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方向的实验设计思路,为证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极性运输不受重力的影响,最好应选择( ) A. 甲和乙 B. 甲和丙 C. 乙和丁 D. 丙和丁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运输,考查对生长素运输方向的理解。证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极性运输不受重力的影响,重力的方向无法改变,可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的自变量,改变形态学上端的位置。 【详解】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该过程属于主动运输,不受重力的影响。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下端,进行形态学上端和形态学下端分别在上端的对照实验,丁中普通琼脂块中仍会出现生长素,能充分说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影响,选C。 21.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①H2CO3/ NaHCO3等缓冲对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 ①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⑤ 【答案】C 【解析】 H2CO3/ NaHCO3等缓冲对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①正确;当体内摄入或者产生酸性物质时,可以与HCO3-反应生成H2CO3,H2CO3分解产生的CO2 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从而维持的血浆的酸碱平衡,②正确;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③正确;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排出更多的CO2,从而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④正确;内环境的酸碱缓冲物质在血浆中,不是食物中,⑤错误。依据以上分析,①②③④正确,选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稳态 【名师点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22.下图显示的是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则此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 A. 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 B. 阻断了部分K+通道 C. 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的释放 D. 阻断了部分Na+通道 【答案】D 【解析】 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由于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形成的,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明显降低,说明药物可能阻断了部分Na+通道,所以本题选D。 【点睛】注意:神经元的静息电位的形成和恢复主要是膜上K+外流有关,一旦改变膜内外K+浓度或者影响K+通道的开闭,都会影响静息电位;神经元上动作电位的高低主要与Na+内流有关,一旦改变膜内外Na+浓度或者影响Na+通道的开闭,都会影响动作电位。 23. 人的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 听课时需要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单向传递信息 B. 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效应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 C. 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 D. 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和H区参与 【答案】B 【解析】 听课时需要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单向传递信息,A正确;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B错误;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C正确;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和H区参与,D正确。 【考点定位】大脑的高级功能。 【名师点睛】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与这一功能有关的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称为言语区(W区、H区、S区和V区)。 24.若在图中C和D两点的细胞膜表面安放电极,中间接记录仪(电流左进右出为+),当给B点施加适宜刺激,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传递时,检测到的结果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信号在神经细胞间传导时,只能从C传递到D。当信号传导到C点时,引起C点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而此时D点仍是外正内负;又因电流左进右出为+,所以此时电流为-;而当信号传递到D点,引起D点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而此时C点已恢复为外正内负,所以此时电流为+;又由于信号在突触处传递时有时间延迟,所以记录仪检测到的信号有间断,因而D图正确。 【点睛】本题关键要注意电流起点的正负以及兴奋传过突触的延迟(电流有中断)。 25.(2017•海南卷)甲状腺激素会对机体的代谢产生影响。若给实验小鼠每日注射适量甲状腺激素,连续注射多日后,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A. 机体产热增加 B. 体重快速增加 C. 进食量明显增加 D. 放入密闭室中更易窒息死亡 【答案】B 【解析】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之一是加快细胞代谢;在这个过程中,呼吸消耗有有机物增加,机体产热增加、体重减少,进食量增加,需氧增多,更容易窒息死亡,ACD正确,B错误。 【考点定位】甲状腺激素 【名师点睛】解答该题时,要联系甲状腺激素在生命调解过程中的作用。 26.如图曲线表示一只成年雄性家兔血液中两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①a 物质可能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②a、b 两种物质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③b 的含量变化对 a 的分泌有反馈调节作用 ④b 物质是由睾丸分泌的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切除睾丸,雄性激素含量下降,因此激素b是雄性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含量都上升;注射某种激素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含量下降,则注射物质是雄性激素。 【详解】a可能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或促性腺激素,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①正确;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雄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②错误;性激素存在反馈调节,雄性激素的变化会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有影响,③正确;b是雄性激素,该激素是由睾丸分泌,④正确;故①③④正确,选C。 27.下图是健康人从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时的体温调节模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 B. 图中①→③→④→⑤过程属于神经一体液调节 C. “X”代表的主要生理变化是细胞呼吸增强 D. 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人体产热速率明显大于散热速率 【答案】D 【解析】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故A正确;图中①→③→④→⑤过程需要下丘脑、大脑皮层和相关激素的参与,属于神经一体液调节,故B正确;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因此X”代表的主要生理变化是细胞呼吸增强,故C正确;寒冷时增加产热量,减少散热量,使得体温维持相对恒定,但产热和散热是相等的,故D错误。 【点睛】解答D选项,要注意只要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人体产热速率与散热速率就保持相等。 28.下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途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B. 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 C. 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 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使手缩回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图示为神经、体液调节过程,AB和AC过程为神经调节,内分泌腺相当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解:A、饭后血糖升高时,可以通过传入神经传给下丘脑,再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A正确; B、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反馈调节,所以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B正确; C、体温相对稳定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调节途径可以为:“寒冷刺激→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肾上腺→肾上腺素”,C正确; D、人的手被针刺时,通过神经调节,使手缩回,过程为:“针刺激→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有关肌肉”,D错误. 故选:D.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29.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 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会被吞噬细胞清除 C. 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 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增多,引发肌无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免疫,考查对自身免疫病患病机理的理解。由于抗原和自身细胞的某些结构相似,抗体在和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同时,也会和自身细胞结合,导致自身免疫病。 【详解】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可分泌抗a的抗体,物质a与乙酰胆碱受体结构相似,导致抗a抗体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A项、C项正确;抗a抗体与物质a结合后,最终被吞噬细胞清除,B项正确;抗a抗体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阻碍了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增多,使突触后膜不能兴奋,引发肌无力,D项错误。 30.为探究单侧光是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转移了,还是将生长素分解了,某研究性课题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图1中的琼脂块一段时间后放置到图2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上)。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①②③④四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 B. 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生长,原因是生长素促进了细胞生长 C. 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查看更多
- 当前文档收益归属上传用户
- 下载本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