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8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1.“周初万邦并立,周只不过是其中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制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 周大子与诸侯政治权利平等 B. 盟约是维系天子与诸侯关系的根本纽带 C. 周初政体易于导致分裂制据 D. 周初政治状态的基础是分散的小农经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说明西周的分封制容易导致国家分裂,故C正确;周初政治状态的基础是血缘关系,故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关于封建概念的理解 ‎2.与分封制相比,秦朝的郡县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主要依据在于 A. 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得世袭 B. 郡县的长官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C.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D.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与臣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带来了地方权力的扩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相比,而秦朝的郡县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官吏不得世袭,故A项正确;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任免,必须对皇帝负责,故B项错误;郡县制和分封制都是地方行政体制,这和是否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故C项错误;郡县官吏和分封的诸侯与皇帝或周王都是君与臣的关系,这也和是否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故D项错误。‎ ‎3.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D.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古代四次封建反动都是因为分封血缘关系的亲人为诸侯导致的,分封制虽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崩溃,可期观念深深影响后市,C项正确。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崩溃,排除A。题干主旨是分封制的影响,而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宗室借血缘分封造成反动,不是强化皇权,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关键词“封建有四次反动”,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4.据统计,战国时秦有官名52种和爵20等,齐有官名33种,楚有官名98种,赵有官名58种,魏有官名32种,韩有官名19种,燕有官名19种。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官名明显增多,这反映出当时 A. 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 B. 机构臃肿,职责不明 C. 世卿世禄制快速发展 D. 官僚制度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官名的增加并不能反映出民族关系的情况,故A的说法不符合材料的意思,可排除A;材料中只是讲到官名的增加,没有指出官员职责不明确,故B的说法与材料的意思不符,可排除B;世卿世实禄制在战国时期已经逐步瓦解,C的说法与史实相违背,可排除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原来的世卿世实禄制在战国时期已经不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并逐步瓦解,各国为了强化统治,为了富国强兵设置了一些新的机构,任命官员,从而使得官名明显增多,故选D。‎ ‎5.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一书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西周: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制 B. 西周:权力相对分散;秦朝,统一王朝 C. 西周:神权政治;秦朝,世俗政治转变 D. 西周:贵族政治;秦朝,官僚统治 ‎【答案】C ‎【解析】‎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说的是贵族政治(宗法制),“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说的是分封制,“一统”说的是统一王朝或中央集权,“独制”说的是君主专制,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与官僚制度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以上分析ABD项正确,而C项不正确,因为材料没有反映神权政治,故选择C项符合题意。‎ ‎6.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 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 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 元朝设立中书省 ‎【答案】B ‎【解析】‎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通过分割宰相权力,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故B项正确;A不是分割宰相权力;C属于地方分权措施;D是负责行政权力。‎ ‎7.“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目的是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 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C. 容易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 易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分析材料可知,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过分削夺地方权力,这种做法不仅不能提高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反而会造成人浮于事的后果。因此A符合题意排除D项;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消除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但是走向极端会导致地方权力过小。因此可以排除BC项。‎ 考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点评:北宋时期,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通过分化事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造成了地方无权、主动性差等消极后果,并且冗官、冗兵、冗费局面的出现,使得宋朝在对外战争等方面的弊端日益显现。‎ ‎8.据统计,北宋时, 举出身的官员占了总官员的40 ,而在唐代这一比例只有15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印刷术的进步 B. 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 C. 统治者的统治策略 D. 市民阶层的壮大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代 举制度逐步完善,而宋代为借鉴唐灭亡教训,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所以正确答案应为C项;印刷术的进步和 举制度的完善可以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所以A、B两项错误;市民阶层的壮大并不会直接导致 举官员增多,因此D项错误。‎ 点睛:北宋建立后总结前朝灭亡教训,认为唐朝灭亡原因在于藩镇力量太强,造成武将专权。因此宋代改革的重心即为削夺武将权力,比如重文轻武、文臣任知州等。 举出身官员增多即说明北宋改革的结果。‎ ‎9.明代 举考试流程有严密的程序,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定,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笔管不得镂空,食物必须切开等。从这一记载,可以推知明代 A. 人才选拔更加注重形式 B. 用人标准侧重道德品行 C. 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加深 D. 举制的影响日益扩大 ‎【答案】D ‎【解析】‎ 材料表明明代 举制考试的程序越来越严格,这从侧面体现出 举制的影响在不断扩大,故D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 举考试的严格性,故A错误; 举考试注重的是才能,不是道德,故B项错误;材料和君主专制强化关系不大,故C错误。‎ ‎10.这种密折治国术为什么独独盛行于雍正时期?雍正和别的君主相比,有着非同寻常的资质:一是精力过人,普天之下无事不想过问和插手,在这种雄主的手下,官员可别指望有什么隐私,妻妾争风的家丑不过夜就被雍正知道了。二是多疑忌刻,雍正最忌官僚结党,而这类实质为“小报告”的密折正是防范臣下欺蒙的利器。材料中的密折制度表明 A.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重要表现 B. 清朝官员贪污腐化现象严重 C. 雍正皇帝精力旺盛,才智过人 D. 方便皇帝掌控官员的各种行为 ‎【答案】A ‎【解析】‎ 密折制使雍正帝对官员的一举一动都有所掌控,这无疑强化了君主集权,因此密折制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重要表现,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清朝官员贪污腐化现象严重,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雍正皇帝精力旺盛,但体现不出才智过人,且这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密折制大大便利了皇帝掌控官员的各种行为,但这是影响,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较长的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本题材料可简化为:密折制使雍正帝对官员的一举一动都有所掌控。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处即可。‎ ‎11.从公元前490——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这说明 A. 雅典民主政治的原则逐渐遭到破坏 B. 群体决策感情用事影响政治质量 C. 集体决策有利于维护雅典城邦安全 D. 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贵族的民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目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的受到群众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可以看出雅典的原始的直接民主、群体决策并不能对政治家做出正确的评价;故选B。A、D两项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说法与材料不符。‎ 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雅典的民主政治的评价 ‎12.公元前487年,雅典进行了执政官选举方法的改革,由原来的公民大会直接选举变为由享有资格的成员抽签选执政官。这一改革 A. 有利于避免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B. 有利于削弱氏族贵族的权力 C.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D. 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答案】B ‎【解析】‎ ‎【详解】抽签选举相比较直接选举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更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排除A项;抽签选举的不确定性有利于打破氏族贵族对权力的垄断和控制,从而削弱氏族贵族的权力,故选B项;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的是梭伦改革,故排除C项;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的是伯利克里改革,故排除D项。‎ ‎13.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第三表(执行)规定:“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的听便。”材料反映罗马法的基本特点是 A. 保护平民利益,打击贵族特权 B. 保护私人财产,注重公平原则 C. 注重法律程序,保证司法平等 D. 保护罗马共和国境内所有居民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表明罗马法保护私人财产,而“但(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又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公平。故答案为B项。材料不能反映罗马法打击贵族特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程序,排除C项;罗马法只保护罗马公民,排除D项。‎ ‎14.1701年英国的《王位继承法》第三条规定:当国王和丹麦安娜公主死后且无后嗣时,为保障我国的宗教、法律和自由,制定更详细的规定是必要的和必不可少的。这应当由国王陛下商得贵族院和平民院议员的同意,以国王的权力加以规定。这一规定 A. 强化了议会对王权的限制 B. 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 致使王位的继承陷入无序 D. 削弱了贵族对政治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王位继承法》的颁布,使得国王的任免权也属于议会,议会进一步控制了王权,限制了王权,BCD三项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所以选A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王位继承法 ‎15.据有关资料显示,19世纪初,英格型的202个选邑(城镇选区)中,有40 50个人口在100 200人之间,14个在50 100人之间,20个在20 50人之间,4个在10 19人之间,有1个镇只有5名臣民,有2个镇根本没有人居住。上述现象表明 A. 英国代议制民主形同虚设 B. 英国各地人口在大量的减少 C. 英国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D. 英国迫切需要进行议会改革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题干所给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导致东南一些城镇的衰败,英国迫切需要进行议会改革,故选D项。英国代议制民主形同虚设、英国各地人口在大量的减少、英国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在题干中均没有体现,不选ABC三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 ‎16.美国在建国过程中既继承了英国的传统,又有自己的创造,下列能体现出当时美国对英国传统继承的是 A. 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 B. 国家元首权力很大 C. 行政机构向议会负责 D. 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答案】A ‎【解析】‎ 英国实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至上,享有最高立法权,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英国国王为虚位元首,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区别与联系。美国的民主继承了英国民主的议会制传统,议会享有立法权,同时又实践了法国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 ‎17. 在1787年的制宪会议上,富兰克林一直在琢磨刻在华盛顿座椅上的太阳是日出还是日落,当他含着激动的眼泪在宪法文本上签字后,他说:“现在我很高兴的知道,那是日出,而不是日落。”对材料中“日出”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 A. 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利于国家稳固 B. 分权制衡,利于维护民主制度 C. 确定共和政体,促进美国经济发展 D. 制定宪法,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试题分析:ABC三项都是对宪法积极意义的正确认识,但是当时宪法制定的背景是“邦联制的存在使中央政府软弱无力”,所以加强中央政府权力是最重要的任务,故选A项。而美国1787年宪法承认黑人奴隶制的存在,留下种族歧视的烙印,所以D项错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 ‎【名师点睛】《1787年宪法》的积极影响:‎ ‎(1)地位:美国政治体制的根本大法。‎ ‎(2)对美国的作用:美国成为一个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维护了民主制度;确立的联邦制共和政体,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 ‎(3)对世界的影响: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其三权分立的政权模式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18.‎ 西方各国政治民主化过程人体上可归纳为三种模式:和平渐进方式、暴力革命方式、旧统治者主导政治民主化的方式。其中属于“旧统治者主导政治民主化”的国家是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答案】D ‎【解析】‎ 英国政治民主化的过程是通过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制度,之后以和平渐进方式完善民主;美国和法国都是暴力革命方式;故ABC三项排除。德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三次王朝战争实现国家统一走向民主化的,这符合“旧统治者主导政治民主化”,故D项正确。‎ ‎19. 有人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是共和主义和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总统.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处处体现了平衡。这一平衡表现为 A. 实行总统制,总统可以解散参议院 B. 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 C. 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 D. 共和派和民主派在国民议会中力量相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是共和主义和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总统、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处处体现了平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实行议会制共和制,不是总统制,故A项错误。法国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故B项正确。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这说明参议院与众议院的制约,不符合“总统、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处处体现了平衡”,故C项排除。共和派和民主派在国民议会中力量相当,也只反映了议会内部的制约,故D项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国 ‎20.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联邦议会不同于西方的上院,在这里它是真正的实权机构,相当于各邦使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 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 B. 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 C. 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 D. 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提到,各邦使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宜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当时德国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故D项正确。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德国 ‎【名师点睛】提到德国,德国为二元制君主立宪,我们往往只注意到德国的皇帝是国家的权力中心,专制主义残余浓厚,然而却忽视了它立宪的一面。在高考中,也多次考查德国议会的作用。‎ 例题: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A.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分析:“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能表明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但与“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不符,故A项错误;国家元首“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是国际惯例,不能充分体现是否为资产阶级代议制,故B项错误;宰相同时是“联邦议会主席”,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只对皇帝负责,表明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与“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相符,故D项正确。‎ ‎2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马克思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曾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1902年,孙中山则说:“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为今日吾党宣传排满好资料。”马克思、孙中山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A. 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B. 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 C. 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 D. 符合文明史观,立场不同 ‎【答案】C ‎【解析】‎ 革命史观重视阶级斗争,通过对立阶级的斗争发现社会发展规律,其以革命为基调,站在被压迫阶级、民族的立场上分析社会问题;两者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史观相同,同属于革命史观,不过前者是从阶级斗争,后者是从民族斗争的角度进行分析,故C符合题意。‎ ‎2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A. 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 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C. 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D. 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主题不是“西方侵略动机” ,排除 A;材料中的“侵略” 也不止是“鸦片战争” ,排除 C;材料中虽然提到“侵略者”是“进步者” , “反侵略者”是“落后者” ,但 作者强调是西方侵略的客观影响,而不是分析和比较中西社会差距,排除 D。从“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和“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可以看出作者强调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故本题答案选B项。‎ ‎23.下列历史史实的组合中,搭配不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赔款2100万银元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C.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开放的商埠中有一个在湖南省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没有属于湖南省的城市。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24.有学者说,因为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 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主政治舞台 B. 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C.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D. 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提到,因为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故B项正确。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属于备考热点之一。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不过,由于共和民主并没有在辛亥革命后得到广泛的、真正的实施,辛亥革命实际上是既成功,又失败了。‎ ‎25.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答案】A ‎【解析】‎ 略 ‎26.马克思认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下面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A. 巴黎公社的失败 B. 俄国二月革命的失败 C. 辛亥革命的失败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马克思这句话意在强调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是一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现实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这一结论相关的革命就是巴黎公社运动,通过巴黎公社的失败,马克思认识到了当时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故A项正确;二月革命没有失败;辛亥革命所意欲铲除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早已腐朽,不合题意;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不符合马克思旧制度“绝不会灭亡”的论述 。故排除BCD三项。‎ ‎27.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进行了敌后游击战,据统计到1940年前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达到鼎盛时期,人数达100万人左右,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这一现象说明 A. 国民政府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B. 国民党的敌后抗战牵制了日军力量 C. 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同抗战 D. 国民党军队坚持抗战成为中流砥柱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达到鼎盛时期,人数达100万人左右,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反映了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历史地位,因此B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所示信息无关,可以排除;材料只是说国民党敌后抗战,没有说国共关系,故C错误;D项说法错在“共产党的军队”,材料信息为国民党的相关史实,可以排除。‎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达到鼎盛时期,人数达100万人左右,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即可。‎ ‎28.《解放日报》1945年9月5日社论:“经过八年的战争,全中国创痍满目,百废待兴,全中国人民迫切地需要和平、团结与民主,以便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这说明 A. 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 抗日战争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C. 中国共产党力图推动战后民主联合政府的成立 D. 国共重庆谈判,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答案】C ‎【解析】‎ ‎【详解】C项,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1945年9月5日”“和平、团结与民主”切入,结合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进行思考,可知抗战胜利后中共力图推动战后民主联合政府的成立。故C项正确。A项,材料中的时间是“1945年9月5日”,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是1937年9月。故A项错误。B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是1949年。故B项错误。D项,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故D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3小题,共44分)‎ ‎29.分权和制衡在不同政体中均有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中枢机构以三省为核心,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遇有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皇帝的一切诏、敕、制书,均需在政事堂会议研究讨论,然后决定是否颁布,而且下颁的诏敕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就可以不执行。‎ 材料二 被誉为美国宪法之父的汉密尔顿系统主张三权分立、相互制约,认为这是防止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可靠办法,也是避免暴政的最好途径。同时,他认为应该在立法机构内部进行权力牵制,以防止国会权力过分集中。‎ 材料三 曾高度评价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日裔美籍学者福山,近期多次抨击当今美国式的三权制衡体制,认为分权制衡对行政造成太多掣肘,削弱了政府的自主性,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并发出美国式政治无路可走的哀叹。‎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协调君权和相权的。‎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密尔顿的主张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西方分权制衡的认识。‎ ‎【答案】(1)说明:分割相权;集体议政;皇帝诏书需宰相副署。(6分)‎ ‎(2)体现: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分属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三者互相制约;国会分参议院和众议院,二者互相制约。(4分)‎ ‎(3)认识:分权制衡有利于防止权力滥用,利于政权的稳定;如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效率低下。(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察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注意划分层次,主句分析。“唐朝中枢机构以三省为核心,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说明通过分割相权加强君权。“遇有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材料说明决策的方式是集体议政;下颁的诏敕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可以提炼皇帝诏书需宰相副署。‎ ‎(2)本题考察美国宪法的核心内容。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3)关于历史认识应该是从材料一、二、三中得出的。需要对不同的时期,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787年宪法贯彻了“分权制衡”的原则,以防止专制的出现。在美国建立共和制的时代,世界上的封建专制势力还很强大,美国分权制衡有利于防止权力滥用,利于政权的稳定;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弊端逐渐显露。“分权制衡对行政造成太多掣肘,削弱了政府的自主性,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材料表明,如处理不当,分权制衡的体制容易造成效率低下。‎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唐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三省六部制;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30.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鸦片战争不只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的东方的胜利。‎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 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迁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modemity)和“传统”(tradition)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民主化、法制化。‎ ‎(2)工业化、市场化。‎ ‎(3) 学化……‎ ‎——摘自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 ‎(2)根据材料二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民主化、法制化方面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两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答案】(1)“界碑”: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主权独立的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胜利”: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 ‎(2)民主化: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法制化: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均富化:提出平均地权工业化: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3)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其留下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人们寻找救国的新道路,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辛亥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力量,为五四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解析】‎ ‎(1)“界碑”含义实际上回答鸦片战争的影响,“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实际上回答两种不同制度的差异。(2)从辛亥革命在政治、法律、经济和防止贫富分化等方面的贡献进行回答。(3)从材料“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结合所学就可以得出“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的原因。‎ 点睛:试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鸦片战争的影响;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1.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从此,在她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图三体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怎样的发展趋势?‎ ‎(2)材料二中两国选择的革命道路有何差异?简要说明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答案】(1)发展趋势:从空想到 学,从理论到现实。‎ ‎(2)俄国通过城市武装暴动取得革命胜利;中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原因:两国国情不同,俄国是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力量强大,城市里革命力量强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城市敌人力量强大。认识: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解析】‎ ‎【详解】第(1)问,“发展趋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图一是空想社会主义、图二是 学社会主义诞生、图三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雏形,这体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 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发展趋势。‎ 第(2)问,“差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图4 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图5是中国的工农武装割据,俄国通过城市武装暴动取得革命胜利而中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两国具体国情不同的角度分析。“认识”,依据所学知识从马克思主义要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角度回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