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5 发布 |
- 37.5 KB |
- 4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测评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高二(上)第二次测评生物试卷 一、本卷共有25小题,第1-10题,每小题1分,第11-25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等 B.内环境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由水、血红蛋白、尿素、O2等组成 C.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时需要体内器官、系统的参与 D.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中酶促反应速率的减慢 2.下列生理过程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 A.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 B.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的结合 C.消化道内进行的淀粉的水解 D.血液中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3.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下列事实不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是( ) A.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人在水中“憋气”一段时间出来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4.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机体的反射活动是由反射弧完成的 C.机体的反射活动离不开细胞外液的作用 D.骨骼肌细胞对刺激做出的应答叫反射 5.下列关于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化学信号的形式行传导 B.神经纤维某部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形成局部电流 C.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与细胞呼吸密切相关 D.兴奋是指受到刺激的动物或人的细胞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6.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突触结构由①、②和③共同构成 B.④中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表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C.神经递质在②中进行扩散并与③上的受体结合 D.神经递质与受体的识别与结合定会引起③的兴奋 7.下列关于人排尿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排尿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肾脏 B.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成人尿意的产生与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有关 D.成人“憋尿”的过程表明低级中枢的活动受大脑的调控 8.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具有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等多种激素的功能 B.某些激素及神经递质的作用可影响下丘脑的分泌活动 C.血糖浓度的变化能引起下丘脑某些部位膜电位的改变 D.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的主要中枢均位于下丘脑 9.下列关于人脑高级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高级功能 B.与语言、文字相关的智力活动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C.大脑皮层的H区发生障碍后,患者听不到声音 D.大脑皮层的S区受到损伤的人患运动性失语症 10.为验证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的变态发育有重要作用,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玻璃缸编号 1号 2号 3号 步骤1 2000mL河水和适量的新鲜水草 步骤2 ? 步骤3 甲状腺激素5mg 甲状腺抑制剂5mg 不作处理 步骤4 每天换水1次,并向1号和2号分别加入甲状腺激素5mg,甲状腺抑制剂5mg,测量蝌蚪的体长,观察前后肢和尾的变化情况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蝌蚪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多少 B.步骤2中应放入数量相等且适量的生长状态一致的蝌蚪 C.预测蝌蚪发生变态发育所需时间最短的是1号缸中的蝌蚪 D.甲状腺激素通过影响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而影响蝌蚪的变态发育 11.下列关于哺乳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外分泌腺合成 B.激素是一类微量高效的活性物质 C.某些激素间具有协同或拮抗作用 D.激素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12.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人体进食过咸的食物会引起( ) A.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大,排尿量增加 B.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减小,排尿量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大,排尿量减少 D.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减小,排尿量增加 13.冬季,某同学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后,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通过神经调节引起汗腺分泌减少 B.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大脑皮层产生冷觉 C.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使骨骼肌的产热量增多 D.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受到抑制,血浆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减少 14.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应速度比体液调节迅速 B.参与体液调节的物质主要是激素,其需经体液的运输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所有动物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过程均需靶细胞特异性受体的参与 15.人感染结核杆菌的过程中,机体启动了一系列免疫反应.下列过程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皮肤、粘膜对结核杆菌的屏障作用 B.吞噬细胞对结核杆菌的吞噬作用 C.体液中的溶菌酶抑制结核杆菌的繁殖 D.效应T淋巴细胞与感染结核杆菌的靶细胞密切接触 16.下列情况与如图示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 A.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B.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 C.骨髓移植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 D.酿脓链球菌侵染人体后引起风湿性心脏病 17.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症 B.HIV主要攻击人的B淋巴细胞 C.艾滋病患者的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D.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可能是恶性肿瘤等 18.宫颈癌疫苗可以防止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下列有关该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接种该疫苗能有效预防宫颈癌 B.该疫苗属于免疫活性物质,能使机体发生免疫反应 C.侵入机体的HPV能被T细胞和B细胞特异性识别 D.注射该疫苗能预防HPV是因为机体内产生了记忆细胞和抗体 19.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生长素是细胞中色氨酸的一种代谢物 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过程需要ATP水解供能 C.植物体内生长素主要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 D.幼苗的向光性表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20.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的作用与共同调节 B.植物体内激素含量的变化不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C.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D.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优点 21.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 B.种群密度只反映种群在某时期的数量,不能预测种群的变化趋势 C.要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应从出生率和死亡率两方面着手进行 D.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22.如图表示不同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曲线是该种群在理想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没有K值 ②乙曲线中K值是该种群的最大数量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该种群是某经济鱼,在e点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23.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本实验采用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B.取样前尽量不要晃动试管,以防止培养液溢出 C.先用吸管吸取少量培养液滴到计数室内,然后盖上盖玻片 D.待酵母菌细胞均匀分布在计数室内后,再在显微镜下计数 24.如图展示了在池塘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的多种生物.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显示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B.图中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但没有水平结构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同样适用于调査该池塘的鱼 D.“螟蛉有子,蜾嬴负之”体现的种间关系与该图中“大龟吃小鱼”相同 25.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二.第II卷(非选择题)本卷共有6题,共50分. 26.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示意图,①﹣④代表人体的不间体液,箭头代表血液流动方向.请据图冋答问题: (1)图中所示体液中含量最多的是 (填编号). (2)饭后半小时,若该组织为肝脏局部结构示意图,则A处的血糖浓度 (填“高于”、“等于”或“低于”)B处的血糖浓度;若该组织为胰岛组织局部结构示意图,则A处的胰岛素浓度 (填“高于”、“等于”或“低于”)B处的胰岛素浓度. (3)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 .此机制中,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 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免疫系统的这一功能与①、③中混悬着大量的 等有关,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27.请回答与神经调节相关的问题: (1)在缩手反射的反射孤中,感受器具有 的功能,神经中枢可对传入的信息进行 ,对刺激做出应答的效应器是 . (2)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 .在神经细胞之间,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所引起的效应是 ,该效应表明细胞膜具有 的功能. (3)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的传递过程中,兴奋部位的膜电位表现为 ,神经纤维上兴奋地传导方向与 (填“膜外侧”或“膜内侧”)的电流方向一致. 28.成熟的T细胞可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杀伤性T细胞.细胞免疫中,在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等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受到抗原刺激的杀伤性T细胞才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体液免疫中,与抗原结合的致敏的B细胞也受到相同的调控.请回答下列问题: (1)T细胞和B细胞均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但它们发育成熟的场所不同,其中T细胞是在 中成熟的. (2)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致敏的B细胞增殖、分化,其大部分分化为 ,小部分形成 .后者在机体收到相同抗原刺激后的应答反应是 . (3)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病原体主要靠 (填“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清除,具体过程是 . 29.如图为一位长跑爱好者在参与马拉松比赛过程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填“虚线”或“实线”)代表长跑爱好者在比赛过程中胰岛素的动态变化.胰岛素是在 (填“胰岛A细胞”或“胰岛B细胞”)合成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释放到细胞外的方式是 .胰岛素与位于靶细胞 (填“细胞膜上”、“细胞质中”或“细胞核中”)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会引起靶细胞的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 . (2)在比赛过程中,该长跑爱好者的血糖不断被消耗,但其浓度仍能稳定在0.9g/L左右.结合图中信息分析,运动过程中血糖浓度稳定在0.9g/L左右的原因是① ;② . 30.马铃薯是双子叶植物,其块茎富含淀粉和大量矿质元素,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马铃薯幼苗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在缺氧条件下会受到严重阻碍.该事实说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一种 运输.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马铃薯茎秆的生长,二者在促进茎秆的生长方面具有 作用. (2)用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抑制马铃薯植株顶端优势的效果好于天然生长素的作用,其原因是 .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 (填“能”或“不能”)用适当浓度的2,4﹣D除去种植有马铃薯的农田中的单子叶杂草. (3)马铃薯块茎发芽后可产生有毒的生物碱﹣龙葵素,食后可引起中毒.为防止储藏在马铃薯块茎产生龙葵素,常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块茎,其原理是 . (4)某研究性小组选取马铃薯离体茎段来研究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的最适浓度,实验结果如图.图中生长素东都为10﹣5mol/L时,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 .为进一步测定生长素促进茎段生长的最适浓度,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是 . 31.某兴趣小组在对某弃耕后的农田进行调查时,发现除有树木、杂草外,还有食草昆虫、田鼠、蚯蚓、兔等动物.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地区调查某田鼠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 ,调查蚯蚓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 . (2)若该地区出现了捕食兔子的狼,则在图甲中,曲线 代表狼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同物种间的关系除了捕食外,还有 (至少答出两种)等. (3)该弃耕后的农田进行的演替是 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进行. (4)图乙是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分获得的该地区某种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的数量在30年内的第 年达到最少,在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 2016-2017学年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高二(上)第二次测评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卷共有25小题,第1-10题,每小题1分,第11-25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等 B.内环境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由水、血红蛋白、尿素、O2等组成 C.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时需要体内器官、系统的参与 D.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中酶促反应速率的减慢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2、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内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迕接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 C、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时需要体内器官、系统的参与,C正确; D、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但不会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加快,D错误. 故选:C. 2.下列生理过程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 A.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 B.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的结合 C.消化道内进行的淀粉的水解 D.血液中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解答】解: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间隙(组织液)中,A错误; B、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中,因此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错误; C、消化道直接与外界相通,因此消化道内进行的淀粉的水解不发生在内环境中,C正确; 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血浆中,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D错误. 故选:C. 3.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下列事实不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是( ) A.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人在水中“憋气”一段时间出来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解答】解:A、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引起的“空调病”是温差大导致体温调节失调引起的,A正确; B、到青藏高原后出现的头疼乏力、血压升高是因为缺氧导致内环境失调引起的,B正确; C、在水中憋气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明显加强是机体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结果,C错误; D、中暑是高温导致体温调节失调引起的疾病,D正确. 故选:C. 4.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机体的反射活动是由反射弧完成的 C.机体的反射活动离不开细胞外液的作用 D.骨骼肌细胞对刺激做出的应答叫反射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反射必须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A正确; B、机体的反射活动是由反射弧完成的,B正确; C、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一个反射弧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离不开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进入到突触间隙,而突触间隙由组织液组成,因此说机体的反射活动离不开细胞外液的作用,C正确; D、反射必须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而骨骼肌细胞属于效应器,D错误. 故选:D. 5.下列关于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化学信号的形式行传导 B.神经纤维某部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形成局部电流 C.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与细胞呼吸密切相关 D.兴奋是指受到刺激的动物或人的细胞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有关;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钠离子的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解答】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行传导,A错误; B、神经纤维某部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形成局部电流,B正确; C、将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主要是钠离子的外流,为逆浓度梯度,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故与细胞呼吸密切相关,C正确; D、兴奋是指受到刺激的动物或人的细胞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D正确. 故选:A. 6.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突触结构由①、②和③共同构成 B.④中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表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C.神经递质在②中进行扩散并与③上的受体结合 D.神经递质与受体的识别与结合定会引起③的兴奋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突触前膜,②是突触间隙,③是突触后膜,④是突触小泡.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解答】解:A、突触结构由①突触前膜、②突触间隙和③突触后膜共同构成,A正确; B、④中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属于胞吐,表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B正确; C、神经递质在②突触间隙中进行扩散并与③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C正确; D、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错误. 故选:D. 7.下列关于人排尿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排尿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肾脏 B.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成人尿意的产生与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有关 D.成人“憋尿”的过程表明低级中枢的活动受大脑的调控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高级中枢调节起着主导的作用.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解答】解:A、排尿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膀胱,A错误; B、排尿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错误; C、成人尿意的产生属于反射,与神经调节有关,且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C错误; D、成人“憋尿”的过程表明低级中枢的活动受大脑的调控,D正确. 故选:D. 8.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具有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等多种激素的功能 B.某些激素及神经递质的作用可影响下丘脑的分泌活动 C.血糖浓度的变化能引起下丘脑某些部位膜电位的改变 D.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的主要中枢均位于下丘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A、下丘脑具有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多种激素的功能,A错误; B、某些激素及神经递质的作用可影响下丘脑的分泌活动,B正确; C、血糖浓度的变化能引起下丘脑某些部位膜电位的改变,C正确; D、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的主要中枢均位于下丘脑,D正确. 故选:A. 9.下列关于人脑高级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高级功能 B.与语言、文字相关的智力活动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C.大脑皮层的H区发生障碍后,患者听不到声音 D.大脑皮层的S区受到损伤的人患运动性失语症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下丘脑具有调节垂体和其它腺体的活动的功能.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 【解答】解:A、大脑皮层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高级功能,A正确; B、与语言、文字相关的智力活动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正确; C、大脑皮层的H区发生障碍后,患者能听到声音,但听不懂语言,C错误; D、大脑皮层S区受损的患者不会说话,患运动性失语症,D正确. 故选:C. 10.为验证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的变态发育有重要作用,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玻璃缸编号 1号 2号 3号 步骤1 2000mL河水和适量的新鲜水草 步骤2 ? 步骤3 甲状腺激素5mg 甲状腺抑制剂5mg 不作处理 步骤4 每天换水1次,并向1号和2号分别加入甲状腺激素5mg,甲状腺抑制剂5mg,测量蝌蚪的体长,观察前后肢和尾的变化情况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蝌蚪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多少 B.步骤2中应放入数量相等且适量的生长状态一致的蝌蚪 C.预测蝌蚪发生变态发育所需时间最短的是1号缸中的蝌蚪 D.甲状腺激素通过影响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而影响蝌蚪的变态发育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验证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的变态发育有重要作用”,则实验的自变量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抑制剂和不作处理,因变量是“蝌蚪的体长,前后肢和尾的变化情况”. 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用含某种激素的饲料喂蝌蚪,能缩短蝌蚪发育成蛙的时间,说明该激素能够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解答】解:A、实验的自变量是蝌蚪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多少,因此表格中作不同的处理,即“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抑制剂”、“不作处理”,A正确; B、步骤2中应放入数量相等且适量的生长状态一致的蝌蚪,确保无关变量相同而且适宜,B正确; C、1号缸中的蝌蚪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较多,则蝌蚪发生变态发育所需时间最短,C正确; D、甲状腺激素通过影响细胞的新陈代谢而影响蝌蚪的变态发育,D错误. 故选:D. 11.下列关于哺乳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外分泌腺合成 B.激素是一类微量高效的活性物质 C.某些激素间具有协同或拮抗作用 D.激素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是高度分化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并直接分泌入血的化学信息物质,它通过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激素本质有类固醇、氨基酸衍生物、肽与蛋白质、脂肪酸衍生物等,基本组成元素都有C、H、O.某些激素间具有协同或拮抗作用,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具有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解答】解:A、激素由内分泌腺合成,A错误; B、激素是一类微量高效的活性物质,B正确; C、某些激素间具有协同或拮抗作用,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具有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之间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 D、激素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A. 12.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人体进食过咸的食物会引起( ) A.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大,排尿量增加 B.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减小,排尿量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大,排尿量减少 D.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减小,排尿量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①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升高,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产生渴觉而主动饮水,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就加强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② 当人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降低,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不产生渴觉.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减少分泌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到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就减弱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加. 【解答】解:人体进食过咸的食物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升高,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产生渴觉而主动饮水.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就加强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C正确. 故选:C. 13.冬季,某同学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后,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通过神经调节引起汗腺分泌减少 B.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大脑皮层产生冷觉 C.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使骨骼肌的产热量增多 D.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受到抑制,血浆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寒冷环境下,汗腺分泌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A正确; B、室外温度低,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大脑皮层产生冷觉,B正确; C、寒冷环境下,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使骨骼肌战栗,产热量增多,C正确; D、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受到促进,血浆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D错误. 故选:D. 14.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应速度比体液调节迅速 B.参与体液调节的物质主要是激素,其需经体液的运输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所有动物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过程均需靶细胞特异性受体的参与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2、在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如果缺乏这种激素,就会影响幼年动物大脑的发育. 【解答】解:A、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应速度比体液调节迅速,A正确; B、参与体液调节的物质主要是激素,其需经体液的运输,B正确; C、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大多数同时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如缩手反射只受神经的调节,C错误;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过程均需靶细胞特异性受体的参与,D正确. 故选:C. 15.人感染结核杆菌的过程中,机体启动了一系列免疫反应.下列过程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皮肤、粘膜对结核杆菌的屏障作用 B.吞噬细胞对结核杆菌的吞噬作用 C.体液中的溶菌酶抑制结核杆菌的繁殖 D.效应T淋巴细胞与感染结核杆菌的靶细胞密切接触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解答】解:A、皮肤、粘膜对结核杆菌的屏障作用,为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吞噬细胞对结核杆菌的吞噬作用,为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体液中的溶菌酶抑制结核杆菌的繁殖,为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效应T淋巴细胞与感染结核杆菌的靶细胞密切接触,为第三道防线的细胞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D. 16.下列情况与如图示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 A.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B.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 C.骨髓移植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 D.酿脓链球菌侵染人体后引起风湿性心脏病 【考点】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有: (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 (3)免疫缺陷病: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后天获得的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2、某种链球菌的表皮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主要原因是由于酿脓链球菌与正常心肌细胞有相类似的抗原决定簇,当免疫系统攻击酿脓链球菌时,往往连同心肌细胞一同攻击,形成自身免疫疾病. 【解答】解:图示为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属于自身免疫病. A、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属于免疫过强中的过敏反应,A错误; B、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不是自身免疫病,B错误; C、骨髓移植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属于细胞免疫,C错误; D、酿脓链球菌侵染人体后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D正确. 故选:D. 17.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症 B.HIV主要攻击人的B淋巴细胞 C.艾滋病患者的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D.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可能是恶性肿瘤等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RNA病毒.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4)由于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免疫功能基本丧失,因此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感染其它病原体. 【解答】解:A、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症,A正确; B、HIV主要攻击人的T淋巴细胞,B错误; C、HIV主要攻击人类的免疫系统,使人几乎丧失全部的免疫能力,C正确; D、HIV病毒使T淋巴细胞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最终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D正确. 故选:B. 18.宫颈癌疫苗可以防止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下列有关该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接种该疫苗能有效预防宫颈癌 B.该疫苗属于免疫活性物质,能使机体发生免疫反应 C.侵入机体的HPV能被T细胞和B细胞特异性识别 D.注射该疫苗能预防HPV是因为机体内产生了记忆细胞和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 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②吞噬细胞等; (3)免疫分子: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解答】解:A、根据题意可知,“宫颈癌疫苗可以防止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从而减少病毒致癌因子的影响,因此接种该疫苗能有效预防宫颈癌,A正确; B、该疫苗属于抗原,能使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B错误; C、侵入机体的HPV属于抗原,抗原能被T细胞和B细胞特异性识别,C正确; D、注射该疫苗能预防HPV是因为机体内产生了记忆细胞和抗体,D正确. 故选:B. 19.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生长素是细胞中色氨酸的一种代谢物 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过程需要ATP水解供能 C.植物体内生长素主要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 D.幼苗的向光性表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1、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2、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3、分布:各器官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于新陈代谢旺盛的部分;老根(叶)>幼根(叶);分生区>伸长区;顶芽>侧芽 4、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不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也不同,一般情况下,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较不敏感,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较敏感. 【解答】解:A、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A正确; B、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能量由ATP水解提供,B正确; C、生长素在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C正确; D、植物向光生长不能够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因背光侧和向光侧均为促进作用,D错误. 故选:D. 20.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的作用与共同调节 B.植物体内激素含量的变化不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C.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D.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优点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植物激素的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乙烯:促进果实成熟.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解答】解:A、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的作用与共同调节,A正确; B、植物体内激素含量的变化会影响基因的表达,B错误; C、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C正确; D、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优点,D正确. 故选:B. 21.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 B.种群密度只反映种群在某时期的数量,不能预测种群的变化趋势 C.要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应从出生率和死亡率两方面着手进行 D.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考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解:A、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A正确; B、种群密度只反映种群在某时期的数量,不能预测种群的变化趋势,B正确; C、要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应从出生率方面着手进行,C错误; D、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正确. 故选:C. 22.如图表示不同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曲线是该种群在理想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没有K值 ②乙曲线中K值是该种群的最大数量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该种群是某经济鱼,在e点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曲线甲表示J型曲线,曲线乙表示S型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解答】解:①甲曲线表示J型曲线,是该种群在理想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没有K值,①正确; ②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乙曲线中K值是种群在该环境条件下的最大数量,②错误; ③在K值时,种群数量稳定,如果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③正确; ④S型曲线,在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假设该种群是某经济鱼,在种群数量超过c()点后,即可捕捞,捕捞后种群数量降至,即可持续获得高产量.④错误. 故选:C. 23.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本实验采用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B.取样前尽量不要晃动试管,以防止培养液溢出 C.先用吸管吸取少量培养液滴到计数室内,然后盖上盖玻片 D.待酵母菌细胞均匀分布在计数室内后,再在显微镜下计数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营养物质的量、温度、PH、溶氧量等. 酵母菌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方法﹣﹣显微计数. 相关注意事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 (4)每天计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 (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解答】解:A、本实验采用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A正确; B、取样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B错误; C、先盖上盖玻片,然后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C错误; D、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D错误. 故选:A. 24.如图展示了在池塘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的多种生物.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显示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B.图中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但没有水平结构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同样适用于调査该池塘的鱼 D.“螟蛉有子,蜾嬴负之”体现的种间关系与该图中“大龟吃小鱼”相同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1、一定自然区域,所有的生物和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种群是指同一种生物的总和,群落是一定区域中的所有生物的总和. 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垂直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在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不同. 【解答】解:A、群落是一定区域中的所有生物的总和,图中显示的所有生物生活在同一地域,相互之间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A正确; B、池塘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也有水平结构,B错误; C、土壤中小动物,一般是穴居生活的,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该方法不适用于调査该池塘的鱼,调査该池塘的鱼一般用标志重捕法,C错误; D、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赢是一种寄生蜂.蜾赢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赢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蜾赢是一种寄生蜂,但以螟蛉为食.“螟蛉有子,蜾嬴负之”体现的是捕食关系,而“大龟吃小鱼”也是捕食关系,D正确. 故选:AD. 25.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群落演替的知识. 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群落的演替. 【解答】解:ABCD、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成为优势物种,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二.第II卷(非选择题)本卷共有6题,共50分. 26.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示意图,①﹣④代表人体的不间体液,箭头代表血液流动方向.请据图冋答问题: (1)图中所示体液中含量最多的是 ② (填编号). (2)饭后半小时,若该组织为肝脏局部结构示意图,则A处的血糖浓度 高于 (填“高于”、“等于”或“低于”)B处的血糖浓度;若该组织为胰岛组织局部结构示意图,则A处的胰岛素浓度 低于 (填“高于”、“等于”或“低于”)B处的胰岛素浓度. (3)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此机制中,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 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 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免疫系统的这一功能与①、③中混悬着大量的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或免疫细胞) 等有关,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生理意义;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某组织示意图,其中①为血浆,②为细胞内液,③为淋巴,④为组织液. 【解答】解:(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约占,因此图中所示体液中含量最多的是②细胞内液. (2)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A为动脉端,B为静脉端,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饭后一段时间,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由于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储存起来及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因此A处的血糖浓度高于B处的血糖浓度;该组织为胰岛组织局部结构示意图,饭后半小时,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因此则A处的胰岛素浓度低于B处的胰岛素浓度. (3)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此机制中,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免疫系统的这一功能与①血浆、③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或免疫细胞)等有关,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故答案为: (1)② (2)高于 低于 (3)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或免疫细胞) 27.请回答与神经调节相关的问题: (1)在缩手反射的反射孤中,感受器具有 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 的功能,神经中枢可对传入的信息进行 分析和综合 ,对刺激做出应答的效应器是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传出神经末端的突触小体及支配的肌肉细胞) . (2)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 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是单向的 .在神经细胞之间,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所引起的效应是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或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该效应表明细胞膜具有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的功能. (3)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的传递过程中,兴奋部位的膜电位表现为 外负内正 ,神经纤维上兴奋地传导方向与 膜内侧 (填“膜外侧”或“膜内侧”)的电流方向一致.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和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解答】解:(1)在缩手反射的反射孤中,感受器具有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的功能,神经中枢可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对刺激做出应答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 (2)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在神经细胞之间,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所引起的效应是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该效应表明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3)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的传递过程中,兴奋部位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神经纤维上兴奋地传导方向与膜内侧的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侧则相反. 故答案为: (1)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 分析和综合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传出神经末端的突触小体及支配的肌肉细胞) (2)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是单向的(可在此基础上加上突触部位单向传递的原因,但只写突触部位单向传递的原因不得分)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或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3)外负内正 膜内侧 28.成熟的T细胞可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杀伤性T细胞.细胞免疫中,在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等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受到抗原刺激的杀伤性T细胞才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体液免疫中,与抗原结合的致敏的B细胞也受到相同的调控.请回答下列问题: (1)T细胞和B细胞均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但它们发育成熟的场所不同,其中T细胞是在 胸腺 中成熟的. (2)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致敏的B细胞增殖、分化,其大部分分化为 浆细胞 ,小部分形成 记忆细胞 .后者在机体收到相同抗原刺激后的应答反应是 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 (3)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病原体主要靠 细胞免疫 (填“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清除,具体过程是 杀伤性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释放出的病原体与抗体特异性结合或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解答】解:(1)T细胞和B细胞均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但它们发育成熟的场所不同,其中T细胞是在胸腺 中成熟的,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2)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致敏的B细胞增殖、分化,其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二次免疫过程中,记忆细胞在机体收到相同抗原刺激后,会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3)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病原体主要靠细胞免疫清除,具体过程是杀伤性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释放出的病原体与抗体特异性结合或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 故答案为: (1)胸腺 (2)浆细胞 记忆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3)细胞免疫 杀伤性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释放出的病原体与抗体特异性结合或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 29.如图为一位长跑爱好者在参与马拉松比赛过程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虚线 (填“虚线”或“实线”)代表长跑爱好者在比赛过程中胰岛素的动态变化.胰岛素是在 胰岛B细胞 (填“胰岛A细胞”或“胰岛B细胞”)合成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释放到细胞外的方式是 胞吐 .胰岛素与位于靶细胞 细胞膜上 (填“细胞膜上”、“细胞质中”或“细胞核中”)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会引起靶细胞的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 促进靶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降低血糖浓度 . (2)在比赛过程中,该长跑爱好者的血糖不断被消耗,但其浓度仍能稳定在0.9g/L左右.结合图中信息分析,运动过程中血糖浓度稳定在0.9g/L左右的原因是① 胰岛素含量相对降低,在此状况下,其主要促进细胞对血糖的吸收和氧化分解 ;② 胰高血糖素含量大大升高,其促进(肝)糖原分解和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调节血糖的激素:(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作用机理: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分析图示可知,马拉松比赛过程中机体消耗大量能量,需分解血糖氧化供能,血糖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不断降低,但不会持续下降的,虚线代表胰岛素的浓度变化,则实线表示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变化. 【解答】解:(1)马拉松比赛过程中机体消耗大量能量,需分解血糖氧化供能,血糖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不断降低,但不会持续下降的,虚线代表胰岛素的浓度变化,则实线表示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变化.胰岛素是在胰岛B细胞合成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释放到细胞外的方式是胞吐.胰岛素与位于靶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会引起靶细胞的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促进靶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降低血糖浓度. (2)在比赛过程中,该长跑爱好者的血糖不断被消耗,但其浓度仍能稳定在0.9g/L左右.结合图中信息分析,运动过程中血糖浓度稳定在0.9g/L左右的原因是①胰岛素含量相对降低,在此状况下,其主要促进细胞对血糖的吸收和氧化分解;②胰高血糖素含量大大升高,其促进肝糖原分解和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故答案为: (1)虚线 胰岛B细胞 胞吐 细胞膜上 促进靶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降低血糖浓度 (2)①胰岛素含量相对降低,在此状况下,其主要促进细胞对血糖的吸收和氧化分解 ②胰高血糖素含量大大升高,其促进(肝)糖原分解和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①和②答案顺序可调换,答案合理即可得分) 30.马铃薯是双子叶植物,其块茎富含淀粉和大量矿质元素,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马铃薯幼苗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在缺氧条件下会受到严重阻碍.该事实说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一种 主动 运输.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马铃薯茎秆的生长,二者在促进茎秆的生长方面具有 协同 作用. (2)用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抑制马铃薯植株顶端优势的效果好于天然生长素的作用,其原因是 植物体内没有分解萘乙酸的酶,而存在分解天然生长素的酶,所以萘乙酸发挥作用时间长 .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 不能 (填“能”或“不能”)用适当浓度的2,4﹣D除去种植有马铃薯的农田中的单子叶杂草. (3)马铃薯块茎发芽后可产生有毒的生物碱﹣龙葵素,食后可引起中毒.为防止储藏在马铃薯块茎产生龙葵素,常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块茎,其原理是 脱落酸能抑制马铃薯块茎发芽 . (4)某研究性小组选取马铃薯离体茎段来研究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的最适浓度,实验结果如图.图中生长素东都为10﹣5mol/L时,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 促进生长的作用逐渐减弱 .为进一步测定生长素促进茎段生长的最适浓度,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是 在10﹣7mol/L和10﹣5mol/L之间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进行相同的实验 .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分析柱形图:图示为研究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的最适浓度的实验结果,生长素浓度为0的一组为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图中各组都是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先增强后减弱. 【解答】解:(1)有氧呼吸能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缺氧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受到影响,说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需要能量,是一种主动运输.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马铃薯茎秆的生长,因此二者在促进茎秆的生长方面具有协调作用. (2)由于植物体内没有分解萘乙酸的酶,而存在分解天然生长素的酶,则萘乙酸发挥作用时间长,因此用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抑制马铃薯植株顶端优势的效果好于天然生长素的作用.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马铃薯是双子叶植物,因此,不能用适当浓度的2,4﹣D除去种植有马铃薯的农田中的单子叶杂草,否则会抑制甚至杀死双子叶马铃薯. (3)脱落酸能抑制马铃薯块茎发芽,因此为防止储藏在马铃薯块茎产生龙葵素,常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块茎. (4)由图可知,生长素浓度为10﹣5mol/L时,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逐渐减弱.该实验中的浓度梯度较大,为进一步测定生长素促进茎段生长的最适浓度,应在最适浓度附近缩小浓度梯度进一步进行实验,即在10﹣7mol/L和10﹣5mol/L之间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进行相同的实验. 故答案为: (1)主动 协同 (2)植物体内没有分解萘乙酸的酶,而存在分解天然生长素的酶,所以萘乙酸发挥作用时间长 不能 (3)脱落酸能抑制马铃薯块茎发芽 (4)促进生长的作用逐渐减弱 在10﹣7mol/L和10﹣5mol/L之间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进行相同的实验 31.某兴趣小组在对某弃耕后的农田进行调查时,发现除有树木、杂草外,还有食草昆虫、田鼠、蚯蚓、兔等动物.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地区调查某田鼠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 标志重捕法 ,调查蚯蚓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 样方法 . (2)若该地区出现了捕食兔子的狼,则在图甲中,曲线 b 代表狼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同物种间的关系除了捕食外,还有 竞争、互利共生、寄生 (至少答出两种)等. (3)该弃耕后的农田进行的演替是 次生 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进行. (4)图乙是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分获得的该地区某种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的数量在30年内的第 20 年达到最少,在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0 . 【考点】种间关系;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演替. 【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此外,统计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演替的类型: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开始发生的演替,叫做初生演替.在原来有生物群落存在,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原有群落消亡或受到严重破坏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 3、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噬菌体侵染细菌. 4、分析图甲可知,两条曲线呈非同步性变化,可以判断a物种与b物种之间为捕食关系,且a先增加先减少,所以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5、分析图乙可知,第1年到第10年内,λ>1,种群数量减少;第10年到第20年内,λ<1,种群数量减少;在第20﹣30年内,λ=1,种群数量不变. 【解答】 解:(1)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因此在该地区调査某田鼠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2)先增加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若该地区出现了捕食兔子的狼,则在图甲中,曲线a代表兔子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b代表狼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同物种间的关系除了捕食外,还有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 (3)该弃耕后的农田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据图乙分析可知,该种群的数量在30年内的第10年到第20年内λ<1,种群数量减少;在第20﹣30年内λ=1,种群数量不变.因此种群的数量在第20年达到最少.在第20﹣30年间λ=1,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故答案为: (1)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 (2)b 竞争、互利共生、寄生 (3)次生 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4)20 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