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凯里一中2019-2020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2、答题时,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3、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 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主要说明 A. 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 B. 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 C. 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 D. 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题目可知,周襄王将“公田”作“私田”进行赏赐,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题目涉及的是土地制度改革,只是经济改革的一方面,同时维护统治才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故B项错误。题目中无法得出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故C项错误。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与题目土地制度改革不符合,故D项错误。所以选A。‎ ‎2.明清时期,周村成为全国瞩目的丝绸生产中心,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几百家。由此可见周村丝织业生产的特点是 A. 丝绸生产技艺高超且物美价廉 B. 官府对手工业的管理日益严格 C. 专业手工业作坊生产分工细致 D. 种植业发展推动纺织业的进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可知出现了专业化分工,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物美价廉、官府对手工业的管理和种植业发展推动纺织业,故ABD项错误。‎ ‎3.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前中华民族是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与海洋打交道的。只是到了元末明初之后,随着国家海洋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而成为统治政权隐患时,原本开放的海洋观念意识才开始转向。导致“海洋观念意识转向”的客观因素是 A. 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安全的需要 B. 朝贡贸易束缚了对海洋的认知 C.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侵扰 D. 以农立国发展社会经济的国策 ‎【答案】C ‎【解析】‎ 面对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侵扰中国本能的选择了闭关、海禁,西方殖民者侵扰才导致“海洋观念意识转向”的客观因素,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安全的需要属于主观因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束缚了对海洋的“认识”也属于主观因素,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自己制定的国策属于主观因素而非客观因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闭关锁国政策,又称洋禁、海禁,指闭关自守,西方殖民者侵扰是其客观因素,是典型的孤立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也因此中国的整体国力及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 ‎4.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混乱和改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思想家,迫使他们重新估价自己的传统,或将其抛弃,或使之适应过渡时期的需要。因而,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富有创造力的时期。”由此可见,东周时期思想文化大变动的根源在于 A. 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变革 B. 礼乐秩序完全崩溃 C. 学术下移导致“士”的崛起 D.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混乱和改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思想家……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富有创造力的时期”,由此可见,社会混乱和改革推动了东周时期思想文化大变动,故A项正确;B项错在“完全崩溃”,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学术下移导致“士”的崛起是东周时期思想文化变动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源,故C项错误;东周时期小农经济开始确立,故D项错误。‎ ‎5.春秋战国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种民本思潮 A. 证明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B. 有利于缓和紧张社会矛盾 C. 反映了天命观念影响深远 D. 成为了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是从西汉汉武帝以来,故A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家主张从实际出发,为解决现实问题而争鸣。民本思想也是如此,为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强调民众的作用,更有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故B正确;材料中体现出天人关系和君民关系,并不是天命观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 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故D错误。‎ ‎6.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影响 B. 察举制和征辟制的推行 C. 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D. 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开国之初,出现了“布衣卿相”的局面,这是因为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且经过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战火及楚汉之争的影响,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趋于稳定。至汉武帝时,出现了大一统的盛世局面。汉武帝改变汉初统治者奉行的“无为而治”的政策,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成为官方正统思想。这成为东汉中兴,诸将多“儒者气象”的根源。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无关;B选项错误,察举和征辟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以德才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但不是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D选项错误,加强中央集权与这种现象的出现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可知体现了“四书”的重要地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四书”是理学的主要内容,也是科举制考试的内容,故A项符合题意;孔子权威地位动摇的说法有误,排除B项;“弃儒从商”的说法与题意描述不符,排除C项;《红楼梦》没有明显的朝代信息,并不能确定反映的是宋代生活,排除D项。‎ ‎8.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 A. 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B. 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C. 明道德之善的情怀 D. 求科学之真的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朱熹认为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其中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精神,这与材料“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观点一致,故A项正确。胡道静和李约瑟肯定的主要是朱熹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明道德之善的情怀不属于方法论,B和C项错误;朱熹的思想并不是求科学之真的精神,D错误。‎ ‎9.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大多主张反对君主专制,评判儒学,提倡个性。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传统文化已走向没落 C. 新的经济因素出现 D. 改朝换代的政治格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选项强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而材料却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因此双方并未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故错误;此时的思想家多为批判继承儒学,其本身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故是传统文化焕发生机而非走向没落,故B选项错误;根源一般从经济的角度寻找,因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君主专制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故主张反对专制提倡个性,故C选项正确;改朝换代的格局下,儒学却长期居于统治思想,专制制度也不断加强,为此改朝换代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根源,故D选项错误。‎ ‎10.花钱源于汉代,是专供某种需要的辟邪品、吉利品、纪念品,民间花钱种类繁多。开炉、镇库、馈赠、祝福、玩赏、戏作、配饰、生肖等都要铸钱。其中,以“福德长寿”、“加官进禄”、“天下太平”等为内容“吉语钱”较为普遍。材料主要反映出 A. 币制体系的混乱 B. 愚昧迷信的观念 C. 传统文化的渗透 D. 小农经济的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吉语钱”是比较普遍的一类花钱,主要以“长命富贵”、“福德长寿”、“加官进禄”、 “天下太平”等吉语为内容,这同时也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力,故C选项正确;花钱在早期使用的时候主要是中国民间自娱自乐的一种玩钱,这种钱币不是流通钱,故A选项错误;中国民间花钱的种类繁多,诸如开炉、镇库、馈赠、祝福、玩赏、戏作、配饰、生肖等等都要铸钱,这种“钱”,其实是专供某种需要的辟邪品、吉利品、纪念品,更多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而不是愚昧迷信的观念,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花钱相关的内容,无法得出小农经济的是否稳定,故D选项错误。‎ ‎11.1872年,李鸿章支出一些官款作为启动资金,谕令候补知府朱其昂招集商股,购置轮船,设立轮船招商局。可是,入股者不多,资金缺乏,李鸿章只得向招商局注入大量官款,实行官督商办。李鸿章将这种体制概括为“商为承办,官为维持。”这一体制 A. 增强了与外轮公司竞争力量 B. 明晰了民用工业的产权归属 C. 保障私人投资者的经济利益 D. 使洋务企业垄断中国航运业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谕令候补知府朱其昂招集商股”,李鸿章只得向招商局注入大量官款,实行官督商办,可以看出轮船招商局由招募私人股改为官督商办,有了政府的资金支持,这样就可以提高其竞争力,故A正确。B项,官督商办的产权仍然归属于官府,排除;C项,官督商办不是为了保障私人投资者的经济利益,排除;D项,“垄断”不符合史实,排除。‎ ‎12.南京国民政府于1931年提出:“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1935年决定:“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设法改运于川黔两省,并须秘密陆续运输,不露形迹。”这些决策的实施 A. 彻底调整我国极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B. 改变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基本方向 C. 致力于围堵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 D. 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一定的物质准备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工厂内迁的战略布局适应了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局势下的备战需要,故D项符合题意。A项, 工厂内迁有利调整我国工业布局,但“彻底调整”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现象与国民经济建设内容无关,排除。C项,1935年工农红军已突破围剿并转向陕北地区,故排除。‎ ‎13.1929年出版的《申报》报道了山东滕县红枪会变乱的新闻,其中提到红枪会要求给妇女“放任缠足”的权利。1933年据山西省统计,全省15岁以下的女孩缠足的还有32万2千余人。这反映出当时 A. 民变顺应社会潮流 B. 传统观念的稳固性 C. 民主自由深入人心 D. 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1929《申报》报道红枪会要求给妇女“放任缠足”权利,1933年山西省15岁以下的女孩缠足的还有32万2千余人,说明传统观念在旧中国是根深蒂固的,故B符合题意,A项顺应社会潮流材料没有体现,故错误。C项民主自由深入人心材料也未体现。D项妇女社会地位提高也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意思。综上所述本题选B。‎ ‎14.1944年春天,李之朴在“中学生阅读报纸所注意的问题”的调查中发现中美两国中学生的关注重点差异较大,美国中学生注意的是“游戏、诙谐文字与戏剧”等,中国中学生注意的是“时事问题”这反映出 A. 报纸已经成为中美两国中学生交流的重要媒介 B. 美国中学更注重素质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C. 中国中学更注重政治导向和学生家国情怀培养 D. 社会背景的不同对于学生阅读报纸的影响极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差异的出现,是因为“美国在平时,社会升平,一切政治多上轨道,所以中学生平日对于政治并不大关心,而对于娱乐活动则极感兴趣。至于我国,不特平日社会秩序紊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且其时适当与日本战争的时候,中学生自然多注意于国内外的时事。这种事实的对照,显然的表明了社会背景的不同对于学生阅读报纸的影响极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美学生不同的阅读关注重点,并未体现中美两国中学生通过报纸媒介进行交流;B、C选项只是片面的表述了中、美一国中学生的阅读关注重点,不能全面的反映材料信息,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5.1956年中共八大《有关政治报告的决议》中规定: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应当以国家市场为主,同时附有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这一规定 A. 明确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改革目标 B. 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C. 以法律形式推进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D. 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应当以国家市场为主,同时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说明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适当发展自由市场,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故D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与题意无关,故A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个体经济,与题意不符,故B排除;中共八大上提出的是政府决议,并不是以法律形式推进社会主义改造,与题意不符,故C排除。‎ ‎16.1958年1月9日,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这个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出现这种状况的背景是 A. 三大改造的完成 B. 国民经济的恢复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 20 世纪 50 年代,国家为了进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严格限制农村人口涌向城市,A选项符合题意。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是在1952年底,B选项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11月以后,C选项排除。1957“一五”计划的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D选项排除。‎ ‎17.邓小平在1979年指出:“社会主义以计划经济为主,但也结合市场经济,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非(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表明 A. 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有了质的突破 B. 计划经济必须以市场经济为依托 C.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础是市场经济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这一认识打破了传统认识。故答案为A项。B项,该项所论述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公有制,排除;D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于21世纪初初步确立,排除。‎ ‎18.1979年深圳市常住人口约31.41万人,1988年约120.14万人,2012年约1054.74万人。深圳常住人口的增长 A. 适应了外向型经济需要 B. 源于人口出生率的提高 C. 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 D. 加速了社会老龄化进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设立,在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深圳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为一座现代化城市。从材料中人口数据的变化来看,说明深圳常住人口的增长适应了外向型经济的需要。故答案为A项。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没有史实依据,B排除;人口增长与经济结构变化、社会老龄化进程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D项。‎ ‎19.15-16世纪,西欧专制国家可以调动社会上一切力量——经济活力、技术进步、新教徒进取精神等等,把它们汇合成一个整体引向海外。这说明西欧专制制度 A. 在早期发展中推动了社会进步 B. 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强有力后盾 C. 支持了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 D. 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政治前提 ‎【答案】B ‎【解析】‎ ‎15-16世纪是新航路开辟的时代,材料中“把它们汇合成一个整体引向海外”说明专制制度综合各种力量满足新航路开辟的需要,故B正确;A中早期发展不符合材料时间;工业革命是18世纪后期开展,故C错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不符合材料中“海外”信息,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答的要点是时间,15-16世纪是地理大发现时期。工业革命是18世纪后期,所以掌握时间是解答历史题的前提条件。‎ ‎20.对哥伦布抵达美洲,不同地区的人们评价不一样:欧洲人称“发现美洲”和“地理大发现”,印第安人称“欧洲人侵略的开端”,梵蒂冈(教皇国)人称“向美洲开始传播福音”,而有的史学家则称“两种文明相遇”。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 上述评价都体现了科学历史观 B. 上述不同评价均缺乏史料实证 C. 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 D. 印第安人没有开阔的国际视野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欧洲人称发现美洲……两种文明相遇”表明不同的立场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欧洲人侵略的开端”“向美洲开始传播福音”是矛盾的,不可能都体现了科学历史观,排除;B项“均缺乏史料实证”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材料印第安人称“欧洲人侵略的开端”反映了种族灭绝等苦难,不能以开阔的国际视野无视民族灾难,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史学家在具体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时,亦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21.史学家黄邦和说:“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就不可能出现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这表明“地理大革命”‎ A. 直接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 实现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C. 促进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D. 奠定了欧洲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材料主旨是“地理大革命”推动了“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根据所学,地理大发现促进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所以C符合题意,故选C;根据所学,“地理大发现”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发展,但是不是直接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所以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主旨是“地理大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B不符合材料主旨,并且根据所学,是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故排除B;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是政治运动,不是思想解放运动,所以D不符合题意,排除。‎ ‎22.“在铁路和轮船时代到来之前——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的可能性非常有限,工业经济意味着主要由国内农业所提供的食物,必先大幅度地增产,此即农业革命”。材料强调的是 A. 工业发展之后应首先注重粮食生产 B. 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快速提升 C. 农业进步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D.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铁路和轮船时代”指的是工业革命时代,“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的可能性非常有限,工业经济意味着主要由国内农业所提供的食物,必先大幅度地增产,此即农业革命”表明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是不现实的;要先进行农业革命,使之大幅度增产,为工业经济提供食物,才能进行工业革命,即农业进步要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故答案为C项。A项,首先注重粮食的生产才有工业的发展,该项说法前后颠倒,排除;B项,在英国农业生产率快速提升促使工业革命发生,排除;D项,农业进步才是工业革命的前提,不是交通运输业,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23.1853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这一描述反映出 A. 其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和虚构性 B. 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C. 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D. 科技发明对人类的进步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1853年”,英国作家描绘的英国首都,“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 可知“世界工厂”的另一面是工业污染严重到遮天蔽日,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A项分析文学作品的特点时,忽略了作者的创作是有时代性和生活体验的;在19世纪中期的英国是工业国,属于工业文明,B项错误;材料提到“伦敦的雾”,不是从正面分析科学技术,并且当时科技还没有真正结合,D项错误。‎ ‎24.1933年罗斯福宣誓就职后,敦促国会出台了一系列紧急立法,就社会经济中的紧急情况制定对策。在美国经济形势危急的情况下,任何原则、规矩都不得不向美国政府的紧急应对危机权力让步,联邦最高法院也不例外。这表明 A. 政府实行专制 B. 三权分立失效 C. 总统权力扩大 D. 国民经济崩溃 ‎【答案】C ‎【解析】‎ ‎【详解】概括材料“在美国经济形势危急的情况下,任何原则、规矩都不得不向美国政府的紧急应对危机权力让步,联邦最高法院也不例外”可知,在经济危机下总统的权力扩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实行专制、三权分立失效和国民经济崩溃,故ABD项排除。‎ ‎25.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协议确定浮动汇率,成员国自行选择汇率制度,取消黄金官价,实现黄金非货币化,按照市价自由交易。该协议表明 A. 资本主义经济已摆脱滞胀 B. 凯恩斯主义的主导地位得到强化 C. 原有的货币体系已经崩溃 D. 资本主义各国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与黄金挂钩,会员国货币与美元实行固定汇率,材料中“协议确定浮动汇率,成员国自行选择汇率制度,取消黄金官价,实现黄金非货币化,按照市价自由交易”,体现了原规定都已取消,表明原有货币体系已经崩溃。故答案为C项。A项,20世纪70年代仍处于滞胀时期,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贸易保护政策,排除。‎ ‎26.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 A.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国内战争的破坏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 D. 西方国家的封锁 ‎【答案】C ‎【解析】‎ ‎【详解】1920年苏俄人民取得国内外战争胜利,面对已变化的国内外形势,战时共产党主义政策的延续,导致严重经济困难,故C项正确。1921年3月才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国内战争的破坏和西方国家的封锁不是主要原因,故BD项错误。所以选C。‎ ‎27.赫鲁晓夫认为斯大林时代的房子过于奢侈,花瓶式建筑华而不实。为了实现“1980年每户家庭都能在属于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产主义的到来”的目标,在赫鲁晓夫倡导下,苏联全国各地建造了一大批高度低、成本省、不带“装饰物”、15天即可建成的装配式房屋。这一做法 A. 用经济管理取代行政命令 B.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 C. 推动苏联的经济高速发展 D. 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赫鲁晓夫的举措是沿用斯大林体制,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实行的,故A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苏联全国各地建造了一大批高度低、成本省、不带“装饰物”、15天即可建成的装配式房屋,这就提供了更多的简易而可供居住的房屋,所以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民生,故选B;建造房屋的举措并不能推动经济高速发展,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建造房屋不属于发展重工业,故D的说法也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点睛】这一题需要注意题干所述的时代特征,当时赫鲁晓夫改革,是想改变斯大林模式,但是由于其指导思想并没有彻底改变,而且在实际行动上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所以不会是达到经济管理代替计划管理、经济高速发展等结果,但是由于在谋求改革,所以也是有些效果的,题干所述的可供居住的简易房屋就是一个事实。‎ ‎28.无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肯定是要发生的。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金融资本更大的运动自由,而战后政治力量被用于管理经济,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做法,也使美国意识到,只有抛弃布雷顿森林体系,才有继续保持优势的可能。材料说明 A. 资本自由化冲击美国霸主地位 B. 美元的优势地位已经不复存在 C. 美国逐步丧失世界贸易主导权 D. 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日益重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由于政治力量对经济尤其是金融的管制,不能适应战后金融资本自由化的需要,故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被迫解体,A项符合题意。B项,由于美国经济实力的强大,美元依然具备国际优势,故排除。C项,题干与美国在世界贸易的主导权无关,故排除。D项,知识经济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时间不符,排除。‎ ‎29.1961年召开的第一次不结盟会议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定为宗旨和原则。20世纪90年代以来则将运动的重心转移到经济领域,把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愚昧和落后作为今后的主要任务。这一变化反映了 A. 西方国家的殖民体系已彻底瓦解 B. 经济区域集团化已成为主要趋势 C. 经济发展是政治独立的先决条件 D.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劣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不结盟运动将运动的重心由政治领域转移到经济领域,把帮助发展中国家作为主要任务,再结合材料中的时间“ 20 世纪 90 年代”,可知在全球化趋势下.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故 D 项正确; A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不结盟运动不是经济区域集团,排除B项;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已经纷纷独立,故 C 项说法错误。‎ ‎30.1975—1989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先后签订4个“洛美协定”,主要内容有向非加太地区国家提供财政援助,确定双方之间的平等伙伴和相互依存关系,放宽对非加太地区国家产品进入欧共体市场的限制等。协定的签订表明 A. 非加太国家经济区域集团化成效显著 B. 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C.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依存度的加强 D. 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结构转型收效明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主要内容有向非加太地区国家提供财政援助,确定双方之间的平等伙伴和相互依存关系,放宽对非加太地区国家产品进入欧共体市场的限制等。”可知欧共体加强了与非加太地区的经济合作,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依存度的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欧共体和非加太地区国家之间是经济合作,不是区域集团化趋势,故A项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500年来世界历史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进程中,西方世界自19世纪初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西方秩序主导者的接力棒在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之间相互交接。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基本上是一种“等级体系”。‎ ‎——摘编自苏长和《从历史维度认识国际秩序的演进》‎ 材料二 20世纪奉为天条的西方“先进理念”,在21世纪都变成了问题。一是福利制度难以为继,“贪婪的1%”统治“受害的99%”的制度缺陷无法自我修复。二是民主政治制度发生异化,权力制衡、“选举驱动”、政治“媒体化”等使“内斗”加剧。三是国际公信力正在下降,热衷于采用军事手段推行其政治目标,利用货币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极力向外转嫁危机。‎ ‎——摘编自杨洁勉《西方困境与中国和平发展》‎ 材料三 21世纪世界秩序需要新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因此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顺应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然举措,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摘编自任洁《人类命运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导致西方秩序主导者发生变动的因素及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西方秩序陷入危机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 ‎【答案】(1)因素: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军事实力;意识形态(制度因素);势力范围 特点:西方国家主宰外部世界;秩序主导者随国家实力的变化而变化;国际秩序体现等级特点。‎ ‎(2)表现:福利政策加剧财政赤字;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政治制度的异化;国际公信力下降,强权政治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3)背景:世界格局的演变;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变化;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中“西方秩序主导者的接力棒在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之间相互交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西方秩序主导者发生变动的因素有: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军事实力、制度因素、势力范围等。第二小问“特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中“西方秩序主导者的接力棒在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之间相互交接”可得出:西方国家主宰外部世界;秩序的主导者随国家实力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材料中“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基本上是一种‘等级体系’”可得出:国际秩序体现等级特点。‎ ‎(2)根据材料中“民主政治制度发生异化,权力制衡、‘选举驱动’、政治‘媒体化’等使‘内斗’加剧”“国际公信力正在下降,热衷于采用军事手段推行其政治目标,利用货币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极力向外转嫁危机”逐条进行概括归纳即可得出表现。‎ ‎(3)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1世纪”,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大作用、中国的外交方针政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略 ‎【解析】‎ 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发现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还考查考生准确而有逻辑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也是近几年考纲特别关注的地方。首先,考生要阅读材料,根据对材料的自我解读,发现和提取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启示,注意启示应该表达成要怎样或者该怎样的形式,例如:现代化发展要适合国情,不可盲目照搬别国经验;现代化要注意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现代化发展要因地制宜;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科技创新;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化发展会经历曲折;现代化是在曲折性中不断发展的;等等。然后再调动和运用所学过的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用具体的史实(可以是正反两方面的史实)来说明论证所提出的启示。‎ 名师点睛:本题讲述了近代著名的洋务企业汉阳铁厂的建立及投产经过,反映出近代中国人民在近代化道路上所遭遇的艰难困苦与曲折探索,凸显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不断摸索前行的伟大奋斗精神,也激励学生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求索,是一个对学生再教育的过程。考生面对材料,不难提取出有关现代化的启示,但是独立自主的提取出一个来,对考生来说就需要取舍,往往有考生感觉这也该写,那也该写,犹豫不决而浪费时间,所以迅速决断选出一个角度很重要。同时,在提取现代化的启示过程中,如何准确的表达出来是这一题的难点和关键,需要注意的是“启示”是由以往历史上的史实得出的对今后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或者可吸收借鉴的东西。最后的说明就属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要求了,考生一般在这方面有一定的训练,应该能够较好的表达。‎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