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仙游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高二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 某种生物的种密度指单位面积该种生物的个体数量。图示为北美洲部分地区某种动物的种密度等值线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H、K、Q、R四地中该种动物的种密度可能相等的两地是 A. H、R B. Q、R C. Q、H D. H、K ‎2. 该种动物的种密度与年均温的空间分布是正相关的地区是 A. Q、R之间 B. N、M之间 C. S、R之间 D. S、K之间 ‎【答案】1. A 2. 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气温分布规律,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题详解】‎ 读图,R的取值范围是160~180,Q是180~200。K有两种可能:若与K相邻的等值线为 ‎160,则K的取值范围是140~160;若与K相邻的等值线为180,则K的取值范围是180~200。H有两种可能:若与H相邻的等值线为180,则H的取值范围是160~180;若与H相邻的等值线为200,则H的取值范围是200~220。所以,可能相等的两地是H和R、K和Q。结合选项,故选A。‎ ‎【2题详解】‎ 一般在无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年均温的分布规律是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图示区域的年均温分布规律大体由南往北递减。图中N、M之间该种动物的种密度与年均温的空间分布呈正相关,故B项正确;S、R之间该种动物的种密度与年均温的空间分布呈负相关,故C项正确;而Q、R之间和S、K之间该种动物的种密度与年均温的空间分布无相关性,故AD项错误。故选B。‎ ‎【点睛】关于闭合等值线的判读,一定要利用好“大于大,小于小”这个规律。‎ 读“北极冰川面积逐月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3. 北冰洋冰川面积最小值推迟至9月份出现的原因是(  )‎ A. 此时北极地区极昼时间较长 B. 海洋水体升温较慢 C. 秋季北极地区晴天多 D. 此时北极冰川融化快 ‎4. 为减小北极冰川面积变化的幅度,下列做法均合理的有(  )‎ ‎①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工业 ‎ ‎③利用太阳能发电  ④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 ‎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答案】3. B 4. D ‎【解析】‎ ‎【3题详解】‎ 北冰洋冰川面积最小的时间就是水温升高,海冰融化,冰盖退缩。由于热力性质的差异,海水的比热容大,海洋水体升温较慢,海水的温带变化滞后于大陆气温的变化,所以推迟到9月水体温度最高,冰川面积最小。故选B。‎ ‎【4题详解】‎ 要减小北极冰川面积变化的幅度,只有气温变化幅度减小,也就是要有利用于调节气候的措施,就现阶段来说,就是有利于减缓气候变暖。选项中5个措施中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对气温变化没有什么影响,应该排除。故选D。‎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 N地风向为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6. M、N、P、Q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 A. M地 B. N地 C. P地 D. Q地 ‎7. 当M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的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 巴西高原处于干季 B. 尼罗河进入丰水期 C. 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 D. 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 ‎【答案】5. A 6. C 7. D ‎【解析】‎ 在水平方向上,空气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结合等压线凸出方向,M、N可能位于高压脊处,天气晴朗。P地位于低压中心,可能是阴雨天气。M地位于亚欧大陆内部,月平均气压全年最高的月份,即北半球1月份。‎ ‎【5题详解】‎ 图示为北半球某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在水平方向上,空气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N 地风向为东北风,A对。B、C、D错。‎ ‎【6题详解】‎ M、N、P、Q四地中,结合等压线凸出方向,M、N可能位于高压脊处,天气晴朗,A、B错。P地位于低压中心,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P地,C对。Q地气压较高,可能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D错。‎ ‎【7题详解】‎ 结合经纬度,M地位于亚欧大陆内部,当M地月平均气压全年最高的月份,即北半球1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巴西高原位于南半球,处于雨季,A错。尼罗河进入枯水期,B错。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时间是6、7月份,C错。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D对。‎ ‎2016年12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全球表层水探索者”交互式在线地图工具。这一地图工具通过30m×30m的分辨率量化地表水的月度变化,并使用了1984年至2015年间超过300万张卫星图像资料,由10 000台计算机并行处理生成。用户可以点击世界地图上任意一点,来获取当地的表层水储量信息。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8. 开发“全球表层水探索者”交互式在线地图工具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有(  )‎ A. GIS和GPS B. GPS和RS C. RS和GIS D. GIS、GPS和RS ‎9. 借助“全球表层水探索者”交互式在线地图工具,可以(  )‎ A. 查询世界各地每月降水状况 B. 解决欧盟地区洪水和干旱灾害问题 C. 测定全球各地淡水资源总量 D. 分析人类对表层水资源分布的影响 ‎【答案】8. C 9. D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根据材料“使用了超过300万张卫星图像资料,处理生成”一句,可知使用了遥感(RS)获取卫星图像,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了图层叠加处理。因此该过程主要利用了RS和GIS技术,答案选C项。‎ ‎【9题详解】‎ 地表径流的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分析人类对表层水资源分布的影响是该工具能实现的,故D正确。该工具查询的是地表水储量信息,并非降水状况,A错误。该工具的使用可以为旱涝灾害防治提供决策,但不能彻底解决该类问题,B错误。淡水资源包含江河湖泊水、冰川水、地下水等,而该工具只涉及地表水,C错误。故选D项。‎ 图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0. 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11. 30-48小时之间,甲地可能经历(  )‎ A. 持续晴朗高温天气 B. 连绵阴雨天气 C. 强对流降雨天气 D. 沙尘暴天气 ‎【答案】10. B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可知24小时后甲地位于低压中心的东南侧,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垂直等压线,北半球向右偏,则可知甲地主要吹东南风。故选C。‎ ‎【11题详解】‎ ‎36-48小时之间,根据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可知,甲地在此期间处于低压控制,气流向中心幅合上升,夏初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甲地可能经历强对流降雨天气。故选D。‎ 针对藏南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于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研究,下图示意风速为 11 m/ s 时在石方格沙障干预下的风速流场。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2. 在水平距离50~80cm段,风速(  )‎ A. 最大 B. 平稳 C. 下降 D. 提高 ‎13. 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 A. 高空输沙量 B. 近地面输沙量 C. 地表粗糙度 D. 风沙活动高度 ‎14. 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利于(  )‎ A. 稳固沙土 B. 削减风力 C. 减少水分蒸发 D. 适应恶劣环境 ‎【答案】12. C 13. B 14. D ‎【解析】‎ ‎【12题详解】‎ 读图,根据风速等值线,在水平距离50—80cm段,受石方格沙障阻挡,风速下降,C对,B、D错。遇到沙障前,风速最大,A错。‎ ‎【13题详解】‎ 石方格沙障使近地面风速下降,能有效降低近地面输沙量,B对。对高空输沙量影响不大,A错。增加了地表粗糙度,C错。对风沙活动高度影响不明显,D错。‎ ‎【14题详解】‎ 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分布区不适宜林木生长,说明厂方格沙障更利于适应恶劣环境,D错。 稳固沙土 、削减风力、减少水分蒸发方面,不如林木效果好,A、B、D错。‎ 考点:读图分析能力,石方格沙障的作用、优势。‎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5. 根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 A.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16. 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 A. 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B. 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 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 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答案】15. A 16. C ‎【解析】‎ 试题分析:甲为汉水谷地,乙处于黄淮平原 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7. 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8. 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 A. 东南沿海地区 B. 西南地区 C. 东北地区 D. 西北地区 ‎19. 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 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 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 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17. A 18. D 19. 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区域差异”和环境问题的产生以及影响等考点的理解。‎ ‎【17题详解】‎ 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一般是在种植的初期使用。夏季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故B排除。秋季农作物是收获的季节,故不用地膜覆盖;冬季虽然寒冷,但农作物普遍较少,只要少数地方有农作物的种植,故D排除。因为春季大都是农作物种植初期,作物娇弱,抵抗力弱。且我国春季,气候干燥,蒸发量大,温度较低更需要覆盖地膜。‎ ‎【18题详解】‎ 该题主要考查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大风日数多,多风沙危害,且纬度较高,温度较低,所以,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西北地区。而其他地方都是我国的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除东北地区冬春季温度低外,其余冬春季均温都在0ºC以上,故答案选D。‎ ‎【19题详解】‎ 该题考查地膜对农业生产影响。该题主要考查不恰当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影响。根据题干的提示,地膜会造成白色污染,地膜残留在土壤中很难降解,会切断土壤中孔隙的连续性,降低土壤透气性,阻碍土壤中水肥的运移,影响农作物根系的发育生长。①③正确; 土壤中的地膜较破碎,对土壤温度的传导影响不大,②错误;废弃地膜与表土流失速度关系不大,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小题1易错选成冬季,要注意冬季虽然寒冷,但多数地方农作物都未开始播种。‎ 下图为某地土壤水分收支情况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0. 该地对应的气候类型为(  )‎ A. 亚热带季风气候 B. 温带大陆性气候 C. 温带海洋性气候 D. 地中海气候 ‎21. 该地农业活动中最需解决的问题是(  )‎ A. 灌溉 B. 排水 C. 施肥 D. 保温 ‎【答案】20. D 21. A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在4-11月降水少,但水分需要量大,水分亏缺大,水分利用主要消耗的是储存水,而11-3月降水多,水分需求量少,水分储存。表明该地有“雨热不同期”的特点,因此可以判断该地为地中海气候。故D正确。‎ ‎【21题详解】‎ 由于雨热不同期,因此该地要发展种植业就必须解决好灌溉问题。‎ 考点:考查气候类型的特征,意在考查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图Ⅰ为某半球甲地位置示意图,图Ⅱ为甲地降水量月分配柱状图,图Ⅲ为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图Ⅱ和图Ⅲ横坐标表示月份的顺序相同)。读图,回答22~24题。‎ ‎22. 甲地降水量最多的季节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3. 图Ⅲ所示①~④四条曲线中,能反映甲地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是(  )‎ A. ①曲线 B. ②曲线 C. ③曲线 D. ④曲线 ‎24. 甲地的气候类型最有可能是(  )‎ A. 地中海气候 B. 亚热带季风气候 C. 热带沙漠气候 D. 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22. D 23. D 24. A ‎【解析】‎ 试题分析:‎ ‎【22题详解】‎ 依据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若图甲中下方纬度为(30—10)°,即20°,则甲地气候类型应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这与图乙中的降水分配特征不符,故图甲中下方纬度应为(30+10)°,即40°,气候类型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多,答案D正确。‎ ‎【23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又图乙和图丙的横坐标月份的顺序相同,由此可推断①③错误,且甲地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气温年较差小,故D正确。‎ ‎【24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由此推断为地中海气候,故A正确。‎ 考点:气候类型。‎ 圣劳伦斯河(图a)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图b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读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5. 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A. 2个月 B. 3个月 C. 4个月 D. 5个月 ‎26. 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 A. 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 B. 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 C. 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 D. 魁北克以下河口段 ‎27. 减少该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 ‎①加深河道 ②绿化河堤 ③分段拦冰 ④拓宽河道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25. C 26. B 27. C ‎【解析】‎ ‎【25题详解】‎ 根据蒙特利尔气候资料可以看出,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月份从12月到次年3‎ 月,可以得出蒙特利尔河段结冰期为4个月。故选C。‎ ‎【26题详解】‎ 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冬季不易出现结冰现象,故选C。‎ ‎【27题详解】‎ 分段拦冰,可以避免浮冰过度聚集而抬高水位,通过拓宽河道,可以降低水位,以减少凌汛的危害。故选D。‎ 挠力河流域(下图)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腹地,流域面积24 863 km2。在上游设计并建设龙头桥水库,主要发挥其灌溉和发电作用。下图为宝清水文站不同年代各月平均流量变化情况。近年来挠力河流域的湿地大面积萎缩等生态问题凸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8. 龙头桥水库正式截流蓄水的时间最可能为(  )‎ A. 1975年 B. 1980年 C. 1999年 D. 2006年 ‎29. 按照设计方案运行,龙头桥水库建成后下游湿地水文过程是(  )‎ A. 径流量季节性变幅加大 B. 年径流总量减少 C. 冰封期连底冻现象减少 D. 地下水补充量增加 ‎30. 生态补水可解决挠力河流域湿地大面积萎缩等生态问题。如此,下列月份龙头桥水库应该开闸适量放水的是 A. 1~3月 B. 5~6月 C. 7~8月 D. 10~12月 ‎【答案】28. C 29. B 30. D ‎【解析】‎ 试题分析:‎ ‎【28题详解】‎ 宝清水文站位于龙头桥水库的下游,龙头桥水库对宝清水文站有调节作作用,使其流量变得平稳,从图中看2000-2006年间宝清水文站流量平稳,因此龙头桥水库截流蓄水时间应在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之间,最可能是1999年,C正确。‎ ‎【29题详解】‎ 水库对径流起调节作用,使下游径流趋于平稳,因此径流量季节性高幅减小;由于水库蓄水,可使下游年径流总量减少,B正确;冰封期受气温影响与水库无关;地下水补充与水库无关。‎ ‎【30题详解】‎ 我国东北地区冬季降水较少,10-12月份应开闸放水,D正确;东北地区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夏季有大气降补给。‎ ‎【考点定位】水库对径流的调节作用 二、综合题。‎ ‎31.下图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 ‎(2)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3)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 ‎【答案】(1)高压;低压。高压位于低压西北。‎ ‎(2)暖锋 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低。‎ ‎(3)中低纬度升温快,(高纬尚未明显增强,)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大,大气运动快(冬季风与夏季风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锋面气旋,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详解】(1)读等压线图,根据图中数据的变化,可知图的左上角有个不完整的等压线部分,其数据由外而内增大,则为高压;图中间有个由外而内等压值减少的部分,则为低压。高压位于低压的西北方。‎ ‎(2)从图中看,P点位于暖锋锋前,西北方较远处又有冷锋锋面,因此其分别受暖锋过境、暖空气控制、冷锋过境、冷空气控制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答出其相应的天气状况(阴、晴、雨、雪等)和气温变化即可。‎ ‎(3)该区域处于中低纬亚欧大陆东岸,春季南北温差较大,产生较大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运动快,致使该天气系统活跃。‎ ‎【点睛】这组题中最难的是第(3)题中解释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难度较大,需要抓住气流水平运动的主要动力来自水平气压梯度力分析,该区域春季南北温差大使得气压梯度力大,导致天气系统活跃。‎ ‎3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圭亚那是南美洲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国土面积21.5万平方千米,人口78.7万,森林覆盖率高达86.4%。近年来,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圭亚那政府鼓励外资公司到本国租用土地,种植油棕、甘蔗、速生树等发展生物能产业,产品(生物柴油、酒精等)主要供应欧美市场。左图是圭亚那位置图;右图是圭亚那首都乔治敦各月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 ‎(1)分析圭亚那北部沿海地区一年中出现两个雨季(5~8月、11月至翌年1月)的原因。‎ ‎(2)分析乔治敦气温年较差小的原因。‎ ‎(3)分析圭亚那传统民居多为木结构高脚屋的自然原因。‎ ‎【答案】(1)5~8月气压带和风带北移,此时北部沿海地区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形成雨季;‎ ‎11月至次年1月气压带和风带南移,此时北部沿海地区受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以及地形对气流抬升的影响,形成丰富的降水。‎ ‎(2)①森林资源丰富,建房的原 料(木材)充足;②气候湿热,木质结构的房屋利于通风散热;③高脚有利于防洪涝、防虫蛇 ‎(3)①水热充足,多高原低山,适宜速生树种、油棕、甘蔗等的生长,原料丰富;②圭亚那人少地多,土地租金低;③生物能产品国外市场广阔;④临近海洋,海运便利;⑤国家政策支持。‎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地位于南半球,每年5~8月,气压带和风带北移,此时北部沿海地区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形成雨季。11月至次年1月气压带和风带南移,此时北部沿海地区受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以及地形对气流抬升的影响,形成丰富的降水。所以圭亚那北部沿海地区一年中出现两个雨季。‎ ‎(2)圭亚那森林资源丰富,建房的原 ‎ 料(木材)充足。该地位于热带,气候湿热,木质结构的房屋利于通风散热。高脚有利于防洪涝、防虫蛇等。所以圭亚那传统民居多为木结构高脚屋。‎ ‎(3)区域引进外资发展,要考虑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劳动力、土地、市场、运输、政策等方面分析。圭亚那水热充足,多高原低山,适宜速生树种、油棕、甘蔗等的生长,发展生物能的原料丰富。圭亚那人少地多,土地租金低。生物能产品国外市场广阔,该国是临海国家,海运便利。有国家政策支持。 ‎ 考点:区域气候特征及成因,传统民居特征及原因,区域发展生物能产业的条件。‎ ‎3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及周围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材料二 吐鲁番盆地属大陆荒漠性气候,干旱炎热,年降水量约16 mm,蒸发量高达3 000 mm,可用水资源主要为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最高气温有过49.6 ℃的纪录,6—8月平均最高气温在38 ℃以上。中午沙面温度最高达82.3 ℃,因此这里自古有“火洲”之称。‎ 材料三 吐鲁番地区民居院落空间层次丰富,包含露天室外空间(果园、屋顶、杂物院等)、过渡空间(门房、高架棚、棚盖、檐廊等)、室内空间(地上/半地下)3个层次。多样的空间成就了居民“移动式”居住方式。根据季节变化,住房有冬、夏之分。夏季用房开敞通透,东西窄,南北进深长;冬季用房较封闭,东西宽,南北进深短。‎ ‎(1)根据材料一描述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在形态上的主要差异。‎ ‎(2)指出吐鲁番居民夏季在室内空间、过渡空间、室外空间停留的大致时段,并解释原因。‎ ‎(3)分析吐鲁番夏季民居建筑特点形成的自然原因。‎ ‎【答案】(1)吐鲁番盆地深(相对高度大),面积小;或:哈密盆地浅(相对高度小),面积大;吐鲁番盆地四周坡度大哈密盆地四周坡度小。‎ ‎(2)正午时分,在室内空间(地上/半地下),利用地冷作用抵御酷热;上午和傍晚停留在过渡空间,高架棚、檐廊等遮阳和开敞的通风条件使气温相对适宜;夜间在室外空间,气候干燥,地面辐射强,大气逆辐射弱,散热效果显著。‎ ‎(3)吐鲁番气候干旱,夏季太阳辐射强,房屋东西窄,可减少正午前后受热面积;开敞通透的结构利于通风散热;房屋南北狭长,利于形成“狭管效应”通风散热。‎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大气的受热过程、狭管效应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读图,结合等高线相关知识判断,吐鲁番盆地相对高度大,面积小;哈密盆地相对高度小,面积大;吐鲁番盆地四周的等高线较哈密盆地密集,吐鲁番盆地四周坡度大,哈密盆地四周坡度小。‎ ‎(2)该地区夏季昼夜温差大,且白天太阳辐射强,所以该地居民白天为了抵御酷热主要在室内空间(地上/半地下)和过渡空间活动;晚上气温较低,主要在散热效果显著的室外空间停留。‎ ‎(3)由材料可知,吐鲁番夏季民居开敞通透,东西窄,南北进深长。该地区夏季炎热,房屋东西窄可以减少正午前后受热面积、南北狭长且开敞通透有利于通风散热。‎ ‎【点睛】第(1)题关于地形的分析比较,主要从相对高度、面积、坡度等方面分析。通过第(3)题,平时应注意“狭管效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毛乌素沙漠位于农林牧交错地带,流沙现象自西北向东南加重。乌审旗的农牧民大量种植沙柳治沙。沙柳属于多年生灌木,枝条丛生不怕沙压,根系发达,抗旱耐贫瘠,耐严寒和酷热。沙柳还具有“平茬复壮”的生物习性,农牧民齐根砍下沙柳条,来年沙柳生长才越旺。‎ 我国首个生物质发电厂坐落在乌审旗的乌审召生态园区,该电厂以收购的沙柳条为原料,用排出的二氧化碳养殖出了营养价值极高的螺旋藻。螺旋藻需要充足的二氧化碳才能生长良好,传统做法是分解小苏打获取二氧化碳。乌审召生态园区近年来发展形成了沙、林、电、藻一体化的产业模式,年产螺旋藻400吨,远销国内外。左图示意毛乌素沙漠及其乌审旗位置,右图示意沙柳景观。‎ ‎(1)说明毛乌素沙漠东南部流沙现象严重的原因。‎ ‎(2)从沙柳的生长习性分析当地人将沙柳作为治沙植物的原因。‎ ‎(3)分析乌审召生态园区发展沙、林、电、藻一体化产业模式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答案】(1)东南部降水较多,自然条件优越,人类农牧生产活动频繁,对植被破坏严重东南部的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坡度较大,更容易形成流沙。‎ ‎(2)根系发达,固沙效果好;抗沙漠恶劣环境的能力强,存活率高。‎ ‎(3)环境效益:沙柳种植面积大大增加,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防风固沙);回收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用于螺旋藻养殖,有利于缓解全球变暖趋势。‎ 经济效益:农牧民将沙柳条出售给电厂,增加了经济收入;生态园区用沙柳条发电和回收二氧化碳养殖螺旋藻,减少了投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结合我国西北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毛乌素沙漠地处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农林枚交错地带,是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地区,东南降水较多,人类活动频繁对植被破坏严重,土地沙化加剧。根据河流流向该地区地势应该是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河流短小说明坡度较大,沙子流动性增强。‎ ‎(2)结合材料可知沙柳属于多年生灌木,枝条丛生不怕沙压,根系发达,杭旱耐贫疥,耐严寒和酷热。沙柳发达的根系有利于固沙;‎ 农牧民齐根砍下沙柳条,来年沙柳生长才越旺,顽强的生命力说明其适合沙漠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且存活率高。‎ ‎(3)生态效益方面:结合材料可知沙柳根系发达,是良好的固沙植物,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该电厂以收购的沙柳条为原料,用排出的二氧化碳养殖出了营养价值极高的螺旋藻,因此其可以消耗大量温室气体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 经济效益方面:农民种植固沙植物沙柳,将其销售给电厂,促进了就业增加了经济收入,;生态园区用沙柳条发电和回收二氧化碳养殖螺旋藻,减少了投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3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熊森林地处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自西海岸的一系列海岛到海岸山脉西侧,是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的温带雨林。雨林中乔木高大茂密,林间生长了大量湿生苔藓。但由于近代人类的开发,大熊森林面积已大大缩小,2006年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这片温带雨林及各种珍稀野生动物。下图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地形图。‎ ‎(1)分析大熊森林成为世界现存面积最大温带雨林的原因。‎ ‎(2)分析大熊森林林间湿生苔藓广布的原因。‎ ‎(3)从植被类型及地理分布角度说明温带雨林和热带雨林的差异。‎ ‎(4)推测当地政府保护大熊森林可能采取的措施。‎ ‎【答案】)成因:地处40°N~60°N北美洲大陆西海岸,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气候温和;(暖湿的)西风受海岸山脉的阻挡,多地形雨,降水丰沛;开发历史相对较短、地广人稀,(早期)森林几乎没有遭受人为干扰破坏 (2)降水多,空气湿润(湿度大);纬度较高,气温较低,且阴雨天多,蒸发较弱;树木高大茂密,林间光照弱 (3)植被类型差异:热带雨林植被以热带常绿树种为主;温带雨林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为主;地理分布差异: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以内、且沿海与内陆均有分布;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至60°之间、主要分布于大陆西岸 (4)建立自然保护区(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立法禁止商业性伐木(控制商业性伐木规模);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业 ‎【解析】‎ ‎(1) 大熊森林成为世界现存面积最大温带雨林的原因要从自然环境和人类影响两方面分析,自然原因要从气候角度进行分析;该地地处40°N~60°N北美洲大陆西海岸,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气候温和;(暖湿的)西风受海岸山脉的阻挡,多地形雨,降水丰沛,是温带雨林生长的重要环境条件;开发历史相对较短、地广人稀,(早期)森林几乎没有遭受人为干扰破坏,原生态森林保护的好。 ‎ ‎(2)林间湿生苔藓是阴湿环境下的生物;当地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空气湿润(湿度大);纬度较高,气温较低,且阴雨天多,蒸发较弱;树木高大茂密,林间光照弱。 ‎ ‎(3)植被类型与当地的气候有关及地理分布,植被类型差异:热带雨林植被以热带常绿树种为主,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温带雨林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为主,主要分布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地理分布差异: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南北纬10°以内、且沿海与内陆均有分布;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至60°之间、主要分布于大陆西岸。 ‎ ‎(4)大熊森林目前主要是商业性砍伐而破坏严重,森林的保护措施可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进行;建立自然保护区(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以减少商业性的开发;立法禁止商业性伐木(控制商业性伐木规模);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业,带动森林区经济发展。‎ 大熊森林成为世界现存面积最大温带雨林的原因要从自然环境和人类影响两方面分析,自然原因要从气候角度进行分析;纬度上与西风带、地形雨有关;开发历史晚,人类影响小。林间湿生苔藓是阴湿环境下的生物;与当地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林间光照弱有关。植被类型与当地的气候有关及地理分布,植被类型差异:热带雨林植被以热带常绿树种为主,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大熊森林目前主要是商业性砍伐而破坏严重,森林的保护措施可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进行。‎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