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届高考政治(必修3)一轮复习讲义:第3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课前自我把脉 1.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2015·江苏高考·21③] 2.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2015·江苏高考·21④] 3.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2014·安徽高考·8①] 4.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2014·课标全国卷Ⅱ·19④] 5.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2014·福建高考·29A] 6.文化交流消融了世界文化多样性(×)[2013·山东高考·22④] [提示] 1.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具有多样性,不能说不同文化逐渐趋同。 3.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4.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并没有因现代传媒而丰富和发展。 5.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而不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6.文化交流不会消融世界文化多样性。 考点一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知识精讲 1.民族节日与文化遗产的关系 民族节日 文化遗产 含义 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 地位 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意义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态度 挖掘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 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 特别提醒 正确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文化的多种形式本身就展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如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等。 (2)民族节日、文化遗产集中展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要特别注意区分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试题中经常混淆两者的地位和作用,如: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等等。 2.正确理解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世界性 民族性 表现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原因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 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辩证关系 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的世界性存在于文化的民族性之中,并通过文化的民族性表现出来 错误倾向 ①只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而看不到共性和普遍规律; ②只看到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共性,而看不到存在的差异 3.尊重文化多样性 必要性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重要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具体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图示:尊重文化多样性: 特别提醒 把握文化的多样性要注意两点 (1)认为世界文化就是民族文化的总和是错误的。任何文化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并不是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知识拓展 1.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2.文化遗产、世界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的区别与联系 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 区别 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分为三类: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此外,还开展确定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工作 并非所有的文化遗产都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是指有着世界意义的文化遗产,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只有通过一定程序确认后,才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续表 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 联系 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除世界遗产中的自然遗产之外,都有着厚重的文化价值,对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能把世界遗产等同于文化遗产,也不能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错误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和意义 提醒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利用文化遗产,要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防止破坏性开发利用。 [2014·海南高考]饱经沧桑的海口骑楼镌刻着历史的印记。随着商业开发的扩大,骑楼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护好骑楼,正确的做法是( ) ①修旧如旧、禁止利用 ②保护为主、合理利用 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④社会主导、市场运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保护。骑楼遭到破坏主要原因是商业开发过度,为此,政府必须加强调控,社会各方广泛参与,做到以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利用,②③符合题意。①禁止利用说法过于绝对。社会主导、市场运作可能使破坏更加严重,④说法错误。 易错点二:将文化多样性等同于文化多元化 提醒 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多元化主要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上说的,各种文化中既有优秀文化,又有落后、腐朽文化。文化的多元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我们要提倡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多元化。 “扁担宽板凳长,扁担想要绑在板凳上……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这首广为传唱的《中国话》表明( ) A.推广汉语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需要 B.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具有优越性 C.汉语在中外文化中的交流越来越重要 D.汉语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一种主要手段 答案 C 解析 《中国话》广为传唱,正说明汉语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C项符合题意。A项“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需要”,B项“具有优越性”,D项“主要手段”说法极端化。 固本随练 1.[2016·海淀期末]一封家书,一段历史。千百年来,传统家书维系着人间的亲情,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是文学、美学、书法、礼仪等文化的综合载体。日前,为了避免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传统家书悄然消亡,一些有识之士倡议抢救散落在民间的传统家书。这是因为( ) A.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B.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 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D.文化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品格与素养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有关知识。为了避免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传统家书悄然消亡,一些有识之士倡议抢救散落在民间的传统家书,这是因为传统家书作为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B正确;A说法错误,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C、D材料未体现。 2.2015年8月,第73届雨果奖在美国揭晓。52岁的中国作家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得了最佳长篇故事奖。本次获奖的是英文版《三体》系列的第一部。故事从中国视角切入,讲述人类与外星人“三体人”命运的交汇。这从文化生活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我们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③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 ④民族文化寓于世界文化之中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③错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世界文化寓于民族文化之中,④错误。中国作家创作的小说,在世界上获奖,小说从中国视角切入,讲述人类与外星人命运的交汇,体现了①②。 3.[2016·成都摸底]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人类文明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这反映了( ) ①加强文化融合,能促进文化趋同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共促文化繁荣 ③不同文化可平等交流,互相借鉴 ④文化对经济社会有积极的反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知识。“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意思是不同文化能够交相辉映,平等交流和发展,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②③正确;①中的“文化趋同”说法错误;优秀文化对经济社会有积极的反作用,④说法不准确。 4.[2015·山东德州一模]在中国,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年人让座是一种值得赞赏的礼貌行为;而在日本,尽量别在地铁里给老年人让座,因为老年人会认为你是觉得他老了、不中用了。对此,我们应该( ) ①认同各民族文化 ②正视各国文化差异 ③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④取长补短,消化吸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对于给老年人让座,中国和日本有着不同的看法,表明各国文化存在着差异,对此,我们应该持有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②③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我们应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④不符合题意。 5.[2016·天津重点中学联考]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构想以发展为目标,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丝路精神,让世界见识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襟。新丝路精神要求我们( ) ①要继承传统,革故鼎新 ②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既要发展本民族文化,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④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新丝路精神中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要求我们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故应选②;新丝路精神中的“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故应选④;新丝路精神不是针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而言的,故不选①;③与题意不符,不能入选。 考向聚焦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5·江苏卷·21 2014·福建卷·29 2014·浙江卷·31 2014·江苏卷·24 2014·课标全国卷Ⅰ·19 …… 本考点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选择题所占比重较大 命题点1 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例1 [2014·福建高考]精湛绝伦、底蕴深厚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琴瑟齐鸣、管弦和谐的南音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青睐。不过有人认为,一些面临失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对此,正确的态度是( ) A.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B.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 C.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D.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答案 C 解析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保护它们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所以认为让一些面临失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的观点是错误的,应反对,可考虑选A、C,而A项中“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的说法错误,应排除A,选C。B、D观点错误,排除。故答案选C。 例2 [2014·浙江高考]徽派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因为( )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各具特色的古村落是文化多样性的展现,古村落属于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因此②③入选;①表述错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故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错误,④不选。故答案选B。 命题点2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例3 [2015·江苏高考]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 )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排除③。不同文化要相互借鉴、交流、融合,不能趋同,舍去④。旗袍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说明了①②,故选A项。 例4 [2014·课标全国卷Ⅰ]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历史上,中华文化曾经成为法国社会的时尚,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凡尔赛宫的装饰中都能找到中华文化元素。同样,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国读者。建交50年来,中法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因为两国文化( ) ①在长期交流中达到了相互融合 ②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 ③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 ④都源远流长,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交流、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中法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促进了两国文化的相互融合,而不是达到了相互融合,①观点错误;中法两国文化都包含着精华内容,相互交流对促进两国文化以及人类进步都有促进作用,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C项应选。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④观点与材料不构成因果关系,“相似”说法欠妥。 命题点3 尊重文化多样性 例5 [2014·江苏高考]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 ) 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②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③文化支配人们的交往行为 ④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矛盾的基本属性。茶和酒既代表了品味生命的两种不同方式,同时又可兼容,这体现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也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①②符合题意,故选A。文化只能影响而不能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故③④观点错误。 随堂高考 1.[2014·江苏高考]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体现了( ) A.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 D.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答案 A 解析 本题以展示民族特色文化和世界共性文化为背景,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文化交流等知识,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既展示自己特色的文化,又寻求与世界的共鸣,体现了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A项正确;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与题干无直接关系,B、C、D三项不选。 2.[2013·浙江高考]斯瓦希里语版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热播。坦桑尼亚观众在欢笑中领略中国媳妇处理婆媳关系时的善良与智慧,在感动中体会中国“和”文化的美好。该剧成功走出国门说明( ) A.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B.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C.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通性 D.优秀文化能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 答案 C 解析 B错误,对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坦桑尼亚观众在欢笑中领略中国媳妇处理婆媳关系时的善良和智慧,在感动中体会中国‘和’文化的美好”等信息表明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通性,因此A、D不符合题意,都不选;故选C。 3.[2012·课标全国卷]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澳门的不同宗教和睦相处,建筑、婚礼、饮食等方面的中西借鉴、交流和融合的文化现象,一方面可以说明文化是多种多样的,①正确,另一方面说明文化是相互借鉴和融合的具有包容性,④正确,但这不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中西元素也没有主次之分,②③ 不选。 4.[2012·天津高考]由我国著名艺术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在澳大利亚演出,引起轰动。这个蕴含现代文化观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剧,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和亲切感。该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B.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C.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D.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认可 答案 C 解析 A选项虽然表述准确,但没有体现我国的《云南映象》与澳大利亚观众之间的联系,因为A选项只强调“不同”没强调“共通”。B选项虽然表述也没错,但仍然与题干大意没有关系。材料只说“澳大利亚观众”认可我国的《云南映象》,而没有说世界上其他国家也认可该剧,D错误。所以选C,不同民族在文化上有了共性,才能产生共鸣。 5.[2013·四川高考]加强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发展,是中国经济创新驱动的内在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前,一些外国用户在接受中国品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有人认为,语言、品牌、故事等文化因素难以为外国用户所理解和认同是一个重要原因。 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应该如何增进外国用户对中国品牌的理解和认同。 答案 (1)遵循文化共性和普遍规律,搭建中国品牌和外国用户的沟通桥梁。 (2)尊重其他国家文化,品牌建设中要积极吸纳当地文化元素。 (3)促进文化对外交流,增强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考点二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知识精讲 1.文化传播的含义及途径 含义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文化 传播的 途径 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其他途径: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 2.传媒的发展及大众传媒 含义 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 传媒的发展阶段 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 传媒面向大众 印刷媒体的推广 的标志 大众传媒的形式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 大众传媒的特点、功能及地位 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特别提醒 (1)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旧传媒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种传播媒介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常见的文化传播方式的特点 3.文化交流 意义 一方面,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推动文化交流,既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要求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知识拓展 正确理解文化交流 (1)文化因其多样性而需要传播,在传播中得到发展与创新,但要明确各民族文化是在一律平等的原则下交流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在交流中走向融合,化多样为单一。 (2)文化交流不是文化输出。对外文化交流是为了赢得世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理解、尊重和认同。而文化输出则是为了输出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进行文化渗透和侵略。 (3)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文化交流对民族文化既有利也有弊。不能认为文化无国界,可以任意交流和借鉴。 特别提醒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世界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景象,同时也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借鉴、学习提供了可能。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有利于促进各民族间在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文化的交流,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因此,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混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提醒 文化传播的途径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的社会交往活动,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文化传播的手段是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媒介,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舌尖上的中国2》定位为中华美食文化纪录片,延续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150多个人物,300余种美食,一张张餐桌,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通过美食,人们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舌尖上的中国2》之所以再度成为关注焦点,主要是因为它( ) ①以现代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②运用大众传媒这一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传承中华美食文化 ③集中展示和表达了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情感 ④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典型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民族气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征。用纪录片的形式展示中华美食文化,体现了①;人们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体现了④;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②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排除。 易错点二:文化交流有助于减少文化差异 提醒 文化交流不会减少文化之间的差异,相反,加强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从而有利于体现和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015年是“中英文化交流年”。如果请你为在英国举办的“2015中英文化交流年·中国文化季”活动写一篇新闻稿件,合适的标题是( ) A.传播中华文化,消除文化差异 B.汲取世界各国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C.加强文化交流,增强文化渗透 D.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在英国举办“2015中英文化交流年·中国文化季”活动,有利于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D项符合题意。“消除文化差异”违背尊重文化多样性原则,A项说法错误。对世界各国文化应取其精华,为我所用,B项说法错误。C项中“增强文化渗透”说法不妥。 固本随练 1.从汉朝开始,阿图什就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当时的商人通过阿图什,将玉石、象牙、香料等商品带到中原,再从中原带回丝绸、茶叶、手工艺品、陶器等商品在这里进行交易,或带到中亚、西亚和欧洲去。频繁的商品贸易密切了沿线各国间的人文交流。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C.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商业贸易的知识。“频繁的商品贸易密切了沿线各国间的人文交流”,表明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C项符合题意。A、B、D与题意不符。 2.近年来,欧洲学院日益重视中国,开设了欧中关系课程,还积极筹建欧中研究中心,致力于欧中关系研究。中国愿同欧方一道努力,争取到2020年实现中欧学生年度双向交流达到30万人次。上述材料体现了( ) 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中欧学生交流有利于文化传播 ③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途径 ④学生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大众媒介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途径。材料体现了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①②说法正确。③与题意无关,材料不涉及商业贸易。学生不是大众传播媒介,④说法错误。 3.在互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的不断冲击下,近年来报纸的发行量不断下滑。与报纸相比,互联网具有以下特点( ) ①全球同时 ②双向互动 ③阅读方便 ④图文并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①②是互联网作为新式传媒独有的特点,入选,③④排除。 4.栩栩如生的剪纸、巧夺天工的刺绣、自由翱翔的风筝、精美绝伦的掐丝……随着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海外赢得了大批“粉丝”。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②文化交流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③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中华传统文化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海外赢得了大批“粉丝” ,说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交流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②③符合题意。①表述错误,④不符合事实。 5.[2016·丰台统练]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将春节定为法定假日。如美国纽约州,从2015年春节开始,将农历春节定为学校法定假日,农历春节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法定的华人节假日。这说明( ) A.春节成为世界性的节日受到广泛尊重 B.中华文化得到全世界不同文化的认同 C.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步提高 D.民族的文化节日就是世界的文化节日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将中国的春节定为法定假日。这说明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步提高,C正确;A夸大了春节的影响;B在材料中未体现;D本身说法错误。 考向聚焦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5·天津卷·11 2015·山东卷·31 2014·课标全国卷Ⅱ·19 2014·江苏卷·20 …… 本考点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选择题所占比重较大 命题点1 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例1 [2012·山东高考]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以全球的“汉语热”为背景,考查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汉语热”与孔子学院遍布世界,让中国的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说明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故①项正确;②项排除,材料并未体现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汉语能走向世界,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故③项正确;④项正确,正是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传播中华文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命题点2 文化传播的手段 例2 [2015·天津高考]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点赞”、“蛮拼”、“任性”等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登堂入室被主流媒体采用。这种现象反映了( ) ①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 ②网络语言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③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C 解析 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被主流媒体接纳,体现了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①正确;网络语言借助互联网得以快速传播并被人们接受,体现了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④正确;②说法不科学,符合语言规律、健康的网络语言才能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③夸大了网络语言的作用,排除。 例3 [2015·山东高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物日益增加,数字化资源在图书馆馆藏中的比例不断上升。2014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了大型数字化产品——《中华经典古籍库》,为读者查阅古籍、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方便。由此可见( ) A.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 B.史书典籍印证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C.传统文化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D.文化传播手段的丰富有助于文化的传承 答案 D 解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物日益增加”,这是文化传播手段日益丰富的表现;“中国国家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了方便”表明文化传播手段的丰富有助于文化的传承,故D项符合题意。C项与题意不符。A项夸大了科学技术的作用,不选。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B项说法错误。 命题点3 文化交流 例4 [2014·广东高考]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粤港澳地相近、人相亲、语相通,共同秉承中华文化。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三地文化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当前,三地交往更加深入密切,加强文化合作意义重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在文化合作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 答案 ①坚持文化平等原则,相互尊重和包容文化上的差异和个性。 ②积极开辟文化交流的途径,促进文化的相互借鉴、创新和融合。 ③继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④树立文化自信,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 随堂高考 1.[2014·课标全国卷Ⅱ]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 ) ①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②中华餐饮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③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 ④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文化传播等知识,旨在考查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首先是因为中华餐饮文化自身孕育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其次借助电视等现代传媒促进了中华餐饮文化的传播,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故①③正确,选B项。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反映,故②错误。现代传媒促进了中华餐饮文化的传播,不能丰富和扩展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故④错误。 2.[2014·福建高考]下图是关于我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图,从图中可推出( ) 注:阅读率指有经常阅读行为的国民在全体国民中所占的比例。 A.图书阅读水平大大提升 B.数字媒介阅读增长较快 C.人均阅读图书量增长迅速 D.数字媒介阅读比图书阅读重要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手段。从图中可以看出,2009~2013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一直在50%左右,故推不出图书阅读水平大大提升和人均阅读图书量增长迅速两个结论,A、C排除。从图中可以看出,2009~2013年,数字媒介阅读增长较快,故B正确。数字媒介阅读和图书阅读各有千秋,不能讲谁比谁重要,D错误。 3.[2014·江苏高考]在一个“读首诗再睡觉”的微信公众号上,常有几万人一起读诗。优美的图片、悦耳的声音,再配以雅俗共赏的解析文字,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这表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 ③大众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和大众传媒的功能等知识,考查考生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由题干中“微信公众号上,常有几万人一起读诗”“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等关键信息可知,②④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而不是深远持久的特点,①不选;大众文化不一定都是优秀文化,③表述不准确。 4.[2014·重庆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来年,中俄文化交流日益活跃。两国多次成功互办文化节、语言年、旅游年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展示了各自的艺术、语言、服装和风俗;两国的教育、科学、音乐、舞蹈、美术相互交融,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结合材料,谈谈中俄文化交流对发展我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答案 (1)有助于保持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有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传播、交流、借鉴、融合,实现文化创新。 (3)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 解析 审设问可知,本题考查文化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知识,题型为意义类非选择题。解答本题,既要结合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中俄文化交流对保持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创新的意义,又要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中俄文化交流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5.[2015·四川高考]“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带一路”既是经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某校高二(1)班同学围绕“四川省如何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展开讨论,提出了建议(见下表)。 列出与下表各建议相对应的《文化生活》依据。 建议 依据 合作开展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示例: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明财富。 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 ① 建设国际认知度高的文化网络平台 ② 注入时代精神,采用动漫、微电影等流行方式,讲好四川故事 ③ 积极参与中国政府与沿线国家互办的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周等活动 ④ 答案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超越时空局限,实现文化的传递、沟通和共享。③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④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能推动文化的发展。 解析 本题要注意审题,还要注意示例。打造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对接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建设文化网络平台对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以流行方式讲好四川故事对接创新的作用;积极参与中国政府与沿线国家的文化活动对接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的作用。 [学法指导·悟一悟] 一|“图示法”把握文化的多样性 二|区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文化传播的手段 文化传播的途径 文化传播的手段 区 别 含 义 文化传播的途径是指与人们进行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 文化传播的手段是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物质技术手段,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表 现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此外还有留学、访问、聚会、旅游等 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目前,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联系 无论是文化传播的途径还是文化传播的手段,都直接影响文化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考题示范] [2015·浙江四校模拟]在欧美发达国家,马铃薯多以主食形式被消费:在美国,马铃薯食品多达70余种;英国是个“食土豆民族”,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土豆;在德国,土豆和爱情一样重要。在中国和韩国,土豆则一直被作为蔬菜食用。材料中不同国家对食材马铃薯的开发与利用折射出( ) ①世界饮食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各国经济政治制度的差异 ③不同区域的饮食文化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④在实践中发展着的各民族的饮食文化具有共性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各国对马铃薯的开发与利用各不相同,体现了各国饮食文化的差异性,同时,正是这种饮食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世界饮食文化的多样性,①③正确,④不符合题意;由材料得不出②的结论,排除。 [答题术语·背一背] 一|常见设问角度 加强文化交流是一个高频考点,近年来高考命题有加大考查的趋势。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外文化交流也日趋活跃,试题对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措施。复习时注意以下设问角度: (1)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会出现“中国热”和“西学东渐”文化现象? (2)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3)结合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提高我国文化的影响力提出三条建议。 (4)怎样理解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二|必背答题术语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又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文化多样性有利于文化创新。 (2)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我国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的文化成果,从而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