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5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线与角 北京版 (1)
榆垡镇第一中心小学教学设计模板 1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折纸中的角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 学科 数学 学段: 小学第二学段 年级 四年级 学习领域 空间与几何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四年级上册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空间观念”是《新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中十个数学学习核心概念之一,并从以下四个 方面进行描述: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 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对于小学生 而言,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巩固知识具有更好的效果,能丰富学生动手操作的经验,进一步发展 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并进行简短的判断、推理, 领悟变换的思想,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学生的不断表达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推理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概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基于此,新的 教科书逐步增加了观察、探究、思考等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第四单元线与角这一单元中新授 之后练习五中的思考题(北京版教材四年级上册 43 页思考题),设计在此,是学生刚刚学习了角的度 量掌握了角的画法,对角已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折纸中的角,让学生感悟到图形的变化,又 在变中找不变,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此外,本题目和以往不同,只给出了一个已知条件, 需要学生自己发现隐蔽的两个条件来解决,在寻找隐蔽条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 表达能力。 学生情况: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学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量角和画角的相关内容,对角 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形成了初步的空间观念。但学生更多的是针对一个角进行研究,对于图形的变 换所产生的角位置的变化没有接触过,因此,对于解决思考题这一类型的题目比较困难,需要通过 动手折一折,在折的过程中找到一定的对应关系,从而发展自身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式:讨论法、操作法 榆垡镇第一中心小学教学设计模板 2 教学手段:动手操作、交流讨论 多媒体及教具学具准备:课件、长方形纸、习题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能够准确找到图形变化前后相等的角。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能够准确找到图形变化前后相等的角,找到隐蔽条件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流程示意图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三、分层练习,提升思维 教学过程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时 间 安 排 一 谈 话 导 入 师:同学们,关于角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 了解,在你们喜欢的折纸活动中也有角,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折纸中的角的 问题。(板书:折纸中的角) 倾听 【设计意图】 联系已经学习 的知识和生活 经验,直接谈 话导入。 2 2 分 钟 榆垡镇第一中心小学教学设计模板 3 二 动 手 操 作 , 探 究 新 知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谁能声音洪亮 地读给大家听。(出示例题:下图是一张 长 方 形 纸 折 起 来 后 的 图 形 。 已 知 ∠ 1=40°,∠2 的度数是多少?) 师:这个问题可有点儿难度,老师给你一 些提示: 1) 请先认真读一读题、看一看图,找一 找数学信息,把找到的数学信息在图 上画一画、标一标、写一写。 2) 自己独立思考,并把你的想法记录在 习题纸上,有困难可以和同桌讨论一 下。 3) 解答后同桌交流。 拿出习题纸开始吧! 师: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老师发现 有的同学解决了问题,有的同学还有困 难,我们先来交流,边交流边思考。xx 来介绍下他的方法。 预: 1 量角 (他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 了这个问题,真会学以致用,还有不同方 法吗?) 2 折纸 老师看到 xx 有不一样的想法,我们 一起来听一听。(适时板书:∠1=40°,∠ 1+∠2+∠3=180°,180°-40°=140°) 评:你很了不起,找到了图中隐藏的重要 条件。可是依然不能解决问题,谁还有补 充? 3 可以解决的同学: 生:∠2=∠3,所以用 140°÷2=70° 师:你有什么想问他吗? 生:∠2 和∠3 为什么相等?(上台 演示) 4 如果都不会解决:两个条件依然 不能解决问题,那是不是∠2 和∠3 还隐 藏着什么关系呢?快动手折一折,也许会 有新的发现! 师:看来∠2 真的等于∠3(板书:∠2= 审题 指名读题 理解题意 分析解答 动手操作 同桌交流方法 学生汇报 指名汇报 指名边演示边汇报 结合手中的长方形纸说明 边画角的两条边,边说明 边指边引导学生想象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结 题的过程,通 过思考,引出 动手解决的解 题方法。引导 学 生 间 的 讨 论,突破难点 ∠2=∠3。通过 学生逐步找到 条件的过程, 体会找到隐蔽 条 件 的 重 要 性。 引 导 学 生 想 象,逐步提升 学生的空间想 象能力。 20 分 钟 榆垡镇第一中心小学教学设计模板 4 ∠3,140°÷2=70°) 师:折纸的动作已经在你脑子里了,那我 们一起来想象一下,这是∠2,这是∠3, 通过翻折,角的这条边到了这里,我们可 以看出∠2=∠3。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 了吗?快把你的解答补充完整吧! 师: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吗? 学生汇报说一说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题目中 只给了一个条件∠1=40°,不能解决问 题,我们就通过观察图,找到了一个隐藏 条件∠1+∠2+∠3=180°,仍然不能解决 问题,我们就通过折一折和想象的方法又 找到了一个隐藏条件∠2=∠3,利用这三 个条件解决了问题。通过这个过程,你有 什么收获吗?(你当时为什么没做出来 呢?卡在哪儿?你有什么感受?) 师:量角器和折纸这两种方法,你更欣赏 哪一个?为什么? 师:从数学角度来说,我们不光要得到答 案,而是为了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回顾体会 指名回答 解答问题 学生汇报 回顾解题过程 感悟搜集信息的重要性 学生回答 让学生感悟搜 集信息的重要 性,掌握一定 的解题方法。 三 分 层 练 习 , 提 升 思 维 1、 师:通过这道题,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收 获,带着这些收获我们再来解决练习中的 第一题。 (下图是一张长方形纸折后的图形,如果 ∠1=65°,那么∠3=( )) 师:除了∠1 等于∠2,你还能在图中找到 其他相等的量吗? 2、 师:你们真会思考,通过想象找到了图中 这么多相等的量,带着这些发现我们再挑 战一下练习中的第二题。(出示课件:下 图是长方形纸折起来以后的图形,已知∠ 1=28°,那么∠3 是多少度?) 独立列式计算 指名汇报 找一找 指一指 独立思考 同桌讨论 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 基础练习,和 例题同样的思 路,变化了已 知条件,加强 训练。 本题的设计有 一定的难度, 学生要通过想 象,找到隐蔽 18 分 钟 榆垡镇第一中心小学教学设计模板 5 预: 1 90°-28°=62°; 90°-62°=28° 评:他又用到了想象的方法,找到了隐蔽 条件∠2+∠3=90°,真厉害! 师:同学们,我们看∠1=28°,∠3 也等 于 28°,这是巧合吗?你能发现其中的道 理吗? 2 ∠1=∠3 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他吗? 评:他的发现非常有价值,而且思考和表 达非常有条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师:小题目中还蕴藏着大道理呢! 师:同学们折纸中不仅有关于角的知识, 关于边还有更深奥的秘密等着你们去发 现呢! 学生汇报 感悟其中的道理 条件, 找到 ∠2+∠3=90° 发展学生的推 理能力和语言 表达能力。 教学拓展 1、 寻找折纸中的数学问题 2、 寻找角在生活中的多种应用 板书设计 折纸中的角 ∠1=40° ∠1+∠2+∠3=180° 180°-40°=140° ∠2=∠3 140°÷2=70° 课后教学评价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1、学生自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2、同桌互评(合作意识、发言正确)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1、教师口头评价(参与活动程度、发言反应出的思维深度) 2、课后检测 榆垡镇第一中心小学教学设计模板 6 课后教学反思(300-500 字数) 1、注重空间观念的培养。 空间观念是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的十个核心概念之一,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具体到在这节课 中,如何引导学生寻找图中重要的隐藏条件∠2=∠3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问 题,有自己的思考后,再有困难时通过折一折或者想象的方法寻找突破口,这个学生动手折和想象 的过程,就是空间观念逐步形成的过程,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不能直接通过想象找 到两个角的关系,于是我给出长方形纸,让学生动手折一折,为有困难的学生搭一个台阶,使学生 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更好地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2、注重推理能力的培养。 推理能力是数学的三大基本思想之一。推理能力的发展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之中,是数学 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节课不论是例题还是习题的汇报 环节,都给学生大量讨论和交流的机会,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外显,教师 适时的进退,做好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使学生在不断表达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 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在学生汇报的环节中,教师语言引导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在面 对学生的多种突发情况时,教师可以更加顺应学生的思维,顺势而导,这也是我今后学习提高的方 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