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浙江中考语文散文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浙江中考语文散文阅读

专题六 ‎ 散文阅读(一)‎ 一、[2017·丽水]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 杨 慧 ‎①有没有人告诉你,下雪了?‎ ‎②大片大片的雪花,像白色的羽毛从天空飘然落下。霎时间,山峦、田野、村庄、小路都陷入白色的忧郁。‎ ‎③可是对于孩子,这白色永远是快乐的。那是一场罕见的大雪,一夜之间就把村庄包装成了童话世界。童话世界里怎么少得了我们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呢!‎ ‎④清晨起来,房门已经被大雪封住了,母亲正拿着一把小铁锹从门缝处一点一点把雪挖开,慢慢开辟出一条小路来。我和妹妹也陆续穿好了棉袄棉鞋,戴上了帽子手套,跑到院子里和母亲一起“扫雪”,那是最愉悦的劳动。与其说是在帮母亲,不如说是在给母亲添乱,母亲前脚刚扫出来的小道,我们打闹着,又把雪扬得到处都是。可是母亲并不恼,笑呵呵地看着我们,任凭我们在纯洁的雪里“胡作非为”。‎ ‎⑤树上、房顶、鸡舍、草棚,闪着亮晶晶的银光,在与红日的交相辉映中分外妖娆。‎ ‎⑥妹妹欢快地跳着,和我一起堆雪人。我们用瓶盖做眼睛,用红辣椒做鼻子,而我总怕小雪人会冷,心疼地把自己脖子上的红围巾摘下来给它围上。一会儿,我们的新伙伴就伫立在庭院里,真是可爱极了!这时,母亲已经做好了早饭,开个门缝对着我们高喊:“吃饭啦……吃饭啦……”我和妹妹好像都没有听见,磨磨蹭蹭谁也不愿意回屋。广阔苍穹,母亲是见证这份快乐的唯一观众,望着她的两个白雪公主,母亲的微笑是甜的。‎ ‎⑦洁白的雪花舞动着我童年的快乐,也翩飞着我少年的轻狂。初三那年寒假,我和同学们约好去县城的书店买些参考书,早上临出门时母亲就叮嘱我穿那件厚一点的棉衣,可是少女的我是爱美的,怎么能把自己变成臃肿的面包?没想到从县城回来时就下起了大雪,汽车晚点了两个多小时,当我背着书包又冷又饿走回家时,看见母亲像一座白色的雕像立在门口,睫毛上沾满了霜白,每眨一下眼睛似乎都能发出吧嗒吧嗒的声响。那天我吃饱喝足就有了精神,母亲却病倒了,高烧‎40℃‎。至今我都不知道母亲那天在家门口迎着风雪,望着我回来的方向究竟站了多久。‎ ‎⑧多年以后,我也成为一位母亲。我的孩子和我一样热爱这北方的大雪。‎ ‎⑨春节,我带着孩子回老家。当我们像雪花一样从远方匆匆赶来,嗒嗒的马蹄声溅起一地飞雪,朵朵如花。那一天,村庄如故,母亲却白发如雪。‎ ‎⑩年迈的母亲依然站在自家的门口张望着、等待着。仿佛这几十年来,一直站在这里,从未离开过。母亲这几天一直念叨着:“要下大雪了,也不知道通不通车。”母亲是不看天气预报的,但每一次比天气预报还要准确。慢慢我才知道,原来是母亲的老寒腿,每次下雪前都会疼。‎ ‎⑪母亲这一生几乎都是在劳动中度过的。夏天她忙着菜园子、庄稼地;冬闲时她忙着给人做衣服,贴补家用。东北的冬天天寒地冻,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家住的是简陋的茅草房,虽然窗户外面钉上了塑料布,门上也安上了棉布帘,但墙壁上还是会结霜,四处透风。母亲长时间坐在靠南墙的缝纫机旁做活,两条腿不知不觉中就得了风湿病。母亲腿疼是从来不对我们说的,粗心的我们怎么会知道母亲的腿病这般严重!‎ ‎⑫雪花落在村庄,落在四野,也落在我隐隐作痛的心里。‎ ‎⑬这个世界因为有雪,风景如此美丽,空气如此清新,步伐变得轻快,灵魂得到了洗涤。雪,如母亲的爱,时刻安抚我这颗烦躁的心,让我活得简单快乐,就像一朵雪花吹开了另一朵雪花的春天。‎ ‎⑭传说,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是最爱你的人。我相信这个美丽的传说,因为母亲就是最好的例子。电话嘀铃铃响了,是母亲在叮嘱我,要下雪了,记得多穿点儿衣服——母亲的老寒腿又在播送“天气预报”了。我诺诺地应着,却透过那场即将到来的雪,看到了母亲的疼痛。‎ ‎⑮如果可以,我多愿意让自己变成一贴温暖的膏药,敷在她所有疼痛的关节。‎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7年第2期,有删改)‎ ‎1.本文写了母亲的哪几次“等待”?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可是母亲并不恼,笑呵呵地看着我们,任凭我们在纯洁的雪里“胡作非为”。(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今我都不知道母亲那天在家门口迎着风雪,望着我回来的方向究竟站了多久。(这句话表现了“我”此时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第⑪段不可或缺,也有人说纯属多余,你的看法如何?请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雪”意蕴丰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杭州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易碎 李 磊 ‎①母亲进城来,怀里抱着一只瓷罐子。她把瓷罐子装在布袋子里,把布袋子吊在胸前,一路搂着、抱着进了城。瓷罐子里装满了豆子,豆子里埋着鸡蛋。当母亲把鸡蛋从豆子里翻出来时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母亲心疼的表情,让我对那个碎蛋有了肝脑涂地的想法。‎ ‎②母亲进城前,在李庄种庄稼。这几年,她喜欢上了种豆子,红的、黄的、绿的,胖的、瘦的、扁的,是豆子她都要高看一眼。母亲在李庄种了七八亩豆地,她在豆地里劳作时,常常望着远方的城市说:“豆豆,我心疼的豆豆。”豆豆是她孙子的乳名。‎ ‎③城里的豆豆无人照顾,母亲便离开了她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庄,一头扎进了城市。她和孙子豆豆的沟通,就是通过她带来的那些豆子。城里的豆豆刚开始识人辨物,对颜色敏感。母亲常常从老家装一罐豆子进城,然后让豆豆猜罐子里豆子的颜色。挺有意思也挺没有意思的游戏,祖孙俩玩了多年。有一年,母亲带豆豆回农村看她收获的豆子。她打开一只口袋,将满满一袋子绿豆倒在了地上,接着又将满满一袋子红豆倒了出来……最终,几种颜色的豆子混合成了色彩斑斓的河流。豆豆回城之后,她又将那些豆子按照颜色一一归类,重新回流到了袋子里。那是多大的工作量呀。‎ ‎④这些年,母亲一直在豆豆和豆子们的家之间往返奔波。陪着她的就是那件旧瓷罐子。来的时候是一只盛满豆子、充满营养、富有生命力的瓷罐子;而回城时,却变得毫无生机、死气沉沉。母亲的心情也是一样,她将储备的心力带到城里,在豆豆那个孩子身上消耗干净,然后,再拖着疲惫的身子返回豆子的家。她已习惯了离不开豆豆的生活。‎ ‎⑤在豆豆的家,豆豆和母亲一屋,瓷罐子也和母亲一屋。豆豆在母亲的床上,瓷罐子在母亲的床底下。母亲喜欢把她的心爱之物放在身边,伸手就能摸到,想看 就能看到。母亲的心腔不大,自己心爱的东西受了委屈,心里就会五味杂陈。母亲不许我们训孩子,否则她要难过几天。而关于瓷罐子,母亲常常交代我们两件事:一是不要让瓷罐子闲着,二是不要在瓷罐子跟前大声说话。我想:也许瓷罐子跟人一样吧,腹中空空便会心浮气躁,心浮气躁注定存世不远;而不要在瓷罐子面前大声说话,那是因为瓷罐子单薄、易碎,性别偏女,受不了别人粗言粗语这样的委屈。‎ ‎⑥我们一直按照母亲的要求,善待身边每一件易碎的物品。可是这几年,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器物离开了我们。有的是借故离开,而越来越多的是不辞而别。这一天,我只不过是埋怨了母亲一句:“怎么还是用豆子包馒头,能不能换点花样?”母亲习惯保持沉默,可那个瓷罐子却坐不住了,它开口说了话,“轰”的一声,厨房里发生了小小的“核爆”。我跑过去,看那个瓷罐子已花开遍地,一些挣脱束缚的红色豆子正努力朝远处翻滚。‎ ‎⑦这个受母亲器重多年的瓷罐子,为什么碎得毅然决然、不可挽留呢?我一直在寻找答案。有一天,母亲从李庄返回城市时忘了带钥匙,她竟趴在冰冷的楼梯上睡了一上午。我突然从母亲身上得到了答案:她们都太疲倦了,她们已承受不了这种两地奔波的生活,只不过瓷罐子的性子急了一些而已。‎ ‎1.对豆子和豆豆,母亲有怎样的付出?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加点部分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挺有意思也挺没有意思的游戏,祖孙俩玩了多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习惯保持沉默,可那个瓷罐子却坐不住了,它开口说了话,“轰”的一声,厨房里发生了小小的“核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详细交代关于瓷罐子的两件事?联系全文分析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文章标题“母亲易碎”?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文阅读(二)‎ 一、[2017·南通]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魔 季 张晓风 ‎①我沿着草坡往山上走,春草已经长得很浓了。唉,春天老是这样的,一开头,总惯于把自己藏在峭寒和细雨的后面。等真正一揭了纱,却又谦逊地为我们延来了长夏。‎ ‎②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还有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藤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我慢慢走着,绿在我里,我在绿里。‎ ‎③那边,清澈的山涧流着,许多浅紫、嫩黄的花瓣上下飘浮,像什么呢?我似乎曾经想画过这样一张画——只是,我为什么如此想画呢?是不是因为我的心底也正流着这样一带涧水呢?‎ ‎④我们已把窗外的世界遗忘得太久了,我们总喜欢过着四面混凝土的生活。我们久已不能想象那些溪畔草地上执竿的牧羊人,以及他们仅避风雨的帐篷。我们同样也久已不能想象那些在垄亩间荷锄的庄稼人,以及他们只是容膝的茅屋。我们不知道脚心触到青草时的恬适,我们不晓得鼻腔遇到花香时的兴奋。真的,我们是怎么会疾驰得那么厉害的!‎ ‎⑤忽然,走来一个小女孩。如果不是我曾看过她,在这样薄雾未散尽、阳光诡谲闪烁的时分,我真要把她当作一个小精灵呢!她慢慢地走着,好一个小山居者,连步履也都出奇地舒缓了。她有一种天生的属于山野的纯朴气质,使我不自已地想逗她说几句话。‎ ‎⑥“你怎么不上学呢,凯凯?”‎ ‎⑦“老师说,今天不上学。”她慢条斯理地说,“老师说,今天是春天,不用上学。”‎ ‎⑧啊,春天!噢!我想她说的该是春假,但这又是多么美的语误啊!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去念一册册的山,一行行的水。去速记风的演讲,又数骤云的变化。春天春天,春天来的时候我们真该学一学鸟儿,站在最高的枝柯上,抖开翅膀来,晒晒我们潮湿已久的羽毛。‎ ‎⑨那小小的红衣山居者好奇地望着我,稍微带着一些打趣的神情。‎ ‎⑩我想跟她说些话,却又不知道该讲些什么。终于没有说——我想所有我能教她的,大概春天都已经教过她了。‎ ‎⑪慢慢地,她俯下身去,探手入溪。花瓣便从她的指间闲散地流开去,她的颊边忽然漾开一种奇异的微笑,简单的、欢欣的,却又是不可捉摸的笑。我又忍不住叫了她一声——我实在仍然怀疑她是笔记小说里的青衣小童。我轻轻地摸着她头上的蝴蝶结。‎ ‎⑫“凯凯。”‎ ‎⑬“嗯?”‎ ‎⑭“你在干什么?”‎ ‎⑮“我?”她踌躇了一下,茫然地说,“我没干什么呀!”‎ ‎⑯多色的花瓣仍然在多声的涧水中淌过,在她肥肥白白的小手旁边乱旋。忽然,她把手一握,小拳头里握着几片花瓣。她高兴地站起身来,将花瓣往小红裙里一兜,便哼着不成腔的调儿走开了。‎ ‎⑰我的心像是被什么击了一下,她是谁呢?是小凯凯吗?还是春花的精灵呢?抑或,是多年前那个我自己的重现呢?在江南的那个环山的小城里,不也住过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吗?在春天的时候她不是也爱坐在矮矮的断墙上,望着远远的蓝天而沉思吗?她不是也爱去采花吗?爬在树上,弄得满头满脸的都是乱扑扑的桃花瓣儿。等回到家,又总被母亲从衣领里抖出一大把柔柔嫩嫩的粉红。啊,那个孩子呢?那个躺在小溪边打滚,直揉得小裙子上全是草汁的孩子呢?她隐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⑱啊,春天多叫人迷惘啊!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谁负责管理这最初的一季呢?他想来应该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家了,当他的神笔一挥,整个地球便美妙地缩小了,缩成了一束花球,缩成一方小小的音乐匣子。他把光与色给了世界,把爱与笑给了人类。啊,春天,这样的魔季!‎ ‎(选自《张晓风自选集》,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文中实写的两幅主要画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第②段中加点词写一段赏析性批注。(4分)‎ 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理解第⑧段画线句的深刻含义。(3分)‎ 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标题为“魔季”,为什么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个小女孩?(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⑰段用了十个问号,可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显得单调,反而别有韵味。仔细阅读这段文字,说说这样表达的作用,并分析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济南历城区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香菜开花 ‎①香菜开花,居然也那么好看——我是很有些惊奇的了。‎ ‎②照理说,我应该见过香菜开花的。乡下人叫它,芫荽。‎ ‎③花在乡野最容易被埋没,那是因为多。乡下几乎没有一种植物不开花。野蔷薇、紫云英和野菊花,一开一大片,把香气散得到处都是,也无人去赏。农人们兀自在花旁劳作,浑然不觉。香菜开花,就更显得寂寂无名。‎ ‎④然而现在不同。现在,它是在我的花池里开了花,让我忽略不得。‎ ‎⑤院门前的花池里,曾入住过一拨一拨的植物。有我特意栽种的,像月季、美人蕉和海棠。也有主动跑来的,如狗尾巴草、婆婆纳、荠菜和一年蓬。‎ ‎⑥只是,这棵香菜是什么时候来此安营扎寨的呢?不知。花池里本来长着一大丛茂密的海棠,都快把池子给撑破了。母亲来我家,看见,觉得浪费了,拔掉,栽上葱。母亲说:“葱多好啊,家有葱花,做菜不求人。”‎ ‎⑦葱却瘦,不情不愿的样子。每每看到它们,总让我觉得愧对它们,给它们浇淘米水,给它们施有机肥,还是不见它们茁壮起来。邻居看见,说:“这块地的肥力没了,怕是被原来那丛海棠给吸收了。”我想想,觉得有道理。从此,对它们不再过问。‎ ‎⑧那日,我站在小院门口,和邻居闲话,一瞥花池,竟看到了香菜。这太让我意外了。我走近了,弯腰细看,可不就是香菜!三棵,安居乐业在我的花池里,端出一副碧绿粉嫩的好模样。电话问母亲:“可有帮我种过香菜?”母亲答:“没有啊。”这更让我欢喜了,好吧,我当它是风吹来的礼物。‎ ‎⑨一日一日,它勤勉生长。葱们渐渐退居一隅,花池成了它的天下。‎ ‎⑩忽一日,它就开花了。想来它是早就蓄谋好了的,先是悄悄抽长,个头变高,终于婷婷起来,枝叶纷披。而后,它悄悄积攒着米粒似的小花苞,绿的,与绿叶子混在一起,不细看,还真看不出。一俟时机成熟,‎ 它便当仁不让地全部盛开,一头一身,全是细白的小碎花,满天星似的。隔着清风看过去,叶疏花细,很像蓝印花布上息着的那一朵朵。花中生花,五朵环抱,精巧秀气,每一朵,都当得了古典美。‎ ‎⑪于是,我有了一池的香菜花可赏。对着它,我有些感动,我们相识很多年了,我却是第一次见识它的花。从前的从前,它应该就是这么开着花的。以后的以后,它还将会这么开着花。有人赏或无人赏,对它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只管顺应着自然的法则,一路走下去,让生命按着生命的顺序成长。‎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首段的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6分)‎ ‎(1)结合语境,品味第③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农人们兀自在花旁劳作,浑然不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 想来它是早就蓄谋好了的,先是悄悄抽长,个头变高,终于婷婷起来,枝叶纷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结尾“从前的从前,它应该就是这么开着花的。以后的以后,它还将会这么开着花”这句话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写作手法和构思富有特色,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发现和见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文阅读(三)‎ 一、[2017·孝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拔掉心底的篱笆 我小的时候学习成绩不错,但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一个人如果学习成绩优秀,那么他在体育运动方面,多半会很差。另外,那时的我常常感冒,这也更加让我确信我是个体质薄弱的人,不适合竞技类的运动项目。‎ 有一次学校举办运动会,我很想报名田径比赛,但你知道,我是不会报的。‎ 那天体育老师找到我问:你怎么没报项目?我把心底的担忧说了。体育老师的话,刷新了我小时候的“常识”:你错了,人都会感冒,不时感冒一次,恰恰证明你的免疫系统是敏感且正常运转的,反倒有可能说明你体质好;跑步是可以练出来的,也使你在耐力方面更加出色,来试试吧。‎ 你完全能想象我当时有多高兴,我瞬间觉得心里有底了,猛然发现自己的先天条件并无缺陷,甚至还有些优势。那些被我看得比山还重的束缚,仅仅是因为过去的我孤陋寡闻。‎ 我最终报名参加了长度最长的长跑比赛,拿了第三名。‎ 高二时,学校进行文理分科。从小到大,我的数学成绩没有语文成绩好,‎ 师长们多年来在耳边不停提醒我:你数学需要提高啊!你偏科啦!‎ 我自己渐渐承认了这个现实:我脑子不灵,不适合学数学。于是我报了文科班,但依旧对数学这一科怕得要死。分科之后,教我们数学这一科的是在当地名声赫赫的泰斗级老师。‎ 有一次他问我:你语文成绩那么好,为什么不把数学也兼顾一下呢?我说:老师,我从小数学就偏科,我不擅长学数学。‎ 他接下来的一番话刷新了我读高中时的“常识”:你错了,咱们现在学的内容跟以前的知识并没太大联系,从前学得不好,现在可能学得好;另外,你刚刚的表达不准确,什么叫不擅长数学?数学领域分为代数、几何好多个部分,涉及的能力有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我看你的逻辑能力就很强,可能擅长数学中的一些部分。‎ 我听到这段话别提有多高兴了,感觉整个人都解放了:原来,“科学表明”,我在数学领域不但不是废物,而且非常“有戏”。那学期的考试,数学满分150,我拿了142分。‎ 参加工作后,一位读者朋友过了不惑之年,想学外语,但恐于年龄大学不成,问我怎么办。‎ 说实话,我没法盲目地激励他。众所周知,人岁数一大,大脑会退化。后来,我偶然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中老年的计算速度及注意力方面确实是下降了,但脑细胞丝毫没有减少,在模式识别、逻辑推理方面不降反增,年纪大了并不存在“舌头变硬学发音会吃力”这一说。我赶紧把这喜讯告诉他,他像我小时候一样欢喜,如今已经学有小成了。‎ 人很多的恐惧与心理障碍,都是自己给自己的,都是早年间被别人在脑海里围起来的篱笆。你经历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就有可能发现自己以前觉得是问题的地方,其实都不是问题。‎ 另一方面,可能这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什么难以逾越的篱笆,有时候,脚下的阻碍其实是一排娇弱的花。‎ ‎1.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拔掉心底的篱笆”含义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梳理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3分)‎ 时间 心底的篱笆 拔掉篱笆后 小时候 以为学习好则体育差 A.________‎ 高二 相信语文好则数学差 B.________‎ 参加工作后 C.____________‎ 学有小成 ‎3.语言品味。(4分)‎ ‎(1)体育老师的话,刷新了我小时候的“常识”。(赏析加点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觉整个人都解放了:原来,“科学表明”,我在数学领域不但不是废物,而且非常“有戏”。(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能这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什么难以逾越的篱笆,有时候,脚下的阻碍其实是一排娇弱的花”,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心底的篱笆,说说留在你心底的篱笆是什么。结合本文给你的启示说说该如何拔掉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滨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回 家 丁立梅 ‎①父亲生日的这一天,我买了蛋糕和礼物回家。‎ ‎②父亲有些意外,他根本没想到我能记着他的生日。他高兴得手足无措,在家门口转来转去,一会儿弯腰扶扶倚在墙边的扫帚,一会儿去赶来凑热闹的鸡。我把买给他的礼物——一件外套拿出来,让他穿上试试。他不好意思起来,装作不在意地说:“不就是个闲生日吗,买什么衣裳。”‎ ‎③我说:“爸,闲生日也要过,以后每年我都会给你过。”心下却黯然,父亲都72岁了,又有几个生日好过?‎ ‎④父亲却满足得“呵呵”笑起来。我看到他浑浊的眼里有亮亮的东西闪现,我的举手之劳,一定在他心里掀起了波澜。我和母亲在厨房里做饭,就听到他在外面大着嗓门不厌其烦地告诉邻居二爹:“我家的二丫头特地请假回来给我过生日。不就是个闲生日吗,还给我又买衣裳又买蛋糕的。”‎ ‎⑤母亲不屑,说:“你爸就爱吹牛。”母亲的脸上,却堆满笑意——母亲也是欢喜的。‎ ‎⑥饭桌上,不胜酒力的父亲喝多了,他颠三倒四地叨叨:“我真幸福啊!”‎ ‎⑦我笑着可爱的老父亲,心里惭愧,从前的日子,我疏忽父母太多。好在还有当下的日子,我可以弥补。‎ ‎⑧出门去,微风轻拂。午后的村庄,安静得很像一捧流水,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了——其实,孩子也没见着几个。只有几条狗,像主人似的,满村庄溜达,不时吠上一两声。我以为,它们是寂寞了。‎ ‎⑨我去田间转悠。这里,那里,都曾留有我少年时的光阴。我在地里挑过猪草、羊草,掰过玉米,拾过棉花。我熟悉很多植物:车前子、牛耳朵、婆婆纳、野蒿、黄花菜、苜蓿、菖蒲和苦艾。一蓬一蓬的苇花,在风中起舞,它们让我的目光在上面逗留了很久。‎ ‎⑩一个妇人在沟边锄草,身子都快弓到地上去了。她头上花头巾的一角被风撩起,露出里面灰白的头发来——竟是那么老!记忆中,她辫一根乌黑的长辫子,健壮结实,挑着担子也能健步如飞。‎ ‎⑪我站定看她,她也看我,许久,她“哎呀”一声:“这不是梅吗?”‎ ‎⑫我看着她笑,在心里找着话。说点什么好呢?我没找着。她大概也找不着要说的话,就从地里拔出一根白萝卜给我,说:“没有空心呢。”我接过,摘了路边的蚕豆叶子擦擦,“咔嚓”咬了两口——小时候,我都是这么干的。我们一村的人,也都是这么干的。‎ ‎⑬她呵呵笑起来,很开心的样子。“你真孝顺啊!”她终于又说一句。‎ ‎⑭我赧颜,又有些伤感。我听说过她的两个儿子,一个远去云南,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一个常年在外打工,极少回家。地里的荠菜花开得星星点点,奔放灿烂是春天的事。麦苗儿却绿油油的,让人忍不住想揪一把吃。‎ ‎⑮望见麦田中的坟,这儿一座,那儿一座。那里住着我熟悉的村人。我祖父祖母的坟也在。隔着不远的距离,我在心里向他们致敬。‎ ‎⑯有他们在,村庄便永远在。‎ ‎1.文章第⑥段中,父亲颠三倒四地叨叨:“我真幸福啊!”请简要概括父亲的“幸福”体现在哪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父亲的高兴、欢喜,“我”为什么“黯然”“惭愧”?(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文章第⑧段画线的句子。(3分)‎ 只有几条狗,像主人似的,满村庄溜达,不时吠上一两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的句子流露了“她”(妇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你真孝顺啊!”她终于又说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题目若改成“父亲的生日”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文阅读(四)‎ 一、[2017·郴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思念一块月饼 张金春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它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隐隐作痛。‎ ‎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③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里,放入口中。‎ ‎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我们兄弟俩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儿,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工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暗暗窃喜。‎ ‎⑥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儿。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上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⑦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掰开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⑧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选自《中国文化报》)‎ ‎1.文章围绕“月饼”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块让作者思念至深的香甜月饼,一个让朱自清泪流数次的肥胖背影,都让我们感受到父母深深的关爱。请比较本文作者和《背影》中的朱自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东台一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默 扶 池塘的荷花开了,分外红艳,但更吸引我的却是那碧绿的荷叶。片片绿叶静静地铺展在池塘里,默默地映衬着盛开的荷花。‎ 在这个盛夏时节,我平静地坐在池塘边,欣赏着眼前的景色。‎ 爸爸妈妈从小就跟我说过,我就是为了照顾哥哥而存在的。‎ 哥哥出生没几个月就被查出了是脑瘫,为了给哥哥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了外债。父母好像一夜之间就老了。‎ 迫于生计,也为了以后有人可以照顾哥哥,父母决定再要一个孩子。‎ 因此我出生了,从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注定要肩负起照顾哥哥的责任……‎ 时光荏苒,十八年过去了,我俩已经长大成人。从小到大一直都是我扶着哥哥上学下学,并照顾哥哥吃饭学习。我也曾在父母面前抱怨过,但却从未在哥哥面前流露过什么。是亲情的力量促使我一次次动容,一次次坚持下来。‎ 母亲退休后摆了一个早点摊子。父亲每天天还没亮就和母亲一起出摊,白天还要去工地打工,晚上回家还要和母亲一起做早点。每当我要帮忙的时候,他们都不肯,他们总说欠我和哥哥太多,愧对我们。‎ 高考前夕,我来到父母房间打扫卫生,看见垃圾桶里满是带血的纸,我吓坏了。父母回来后我没敢问他们,我知道他们肯定不想让我们知道,如果贸然去问,他们一定会担心。直到父亲实在挺不住,住进了医院,我才知道父亲得了鼻咽癌,已经转移到肺部了……‎ 在父亲的病床前,母亲对我说:“我和你爸决定了,你爸由我来照顾,你的任务就是在你爸住院期间照顾好你哥的一切!”‎ 高考结束了,我的分数达到了重本线,老师说我可以报考南京大学,我很开心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母。父母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高兴,而是急切地问我哥哥的分数。当得知哥哥的分数只够上二本时,母亲叹了口气说:“你不能上重本,只能上二本。”父亲也神色凝重地接着说:“而且你必须和你哥哥报考同一所大学!”‎ ‎“为什么啊!为什么每次都是哥哥,我也是你们的儿子啊!”我气愤地跑了出去。‎ 我来到了池塘边,呆呆地站在那里,想了好久。“如果我不读二本,哥哥就没人照顾,读不了书怎么办?再说我去读二本还可以拿奖学金,能够减轻父母的负担。更何况,父亲还生着病,我怎么好意思发脾气呢,真是不孝!”‎ 我又匆匆地跑了回去,说:“爸,妈,我听从你们的决定,去上二本,不过爸你也要答应我好好治疗!”之后,我又特意去嘱咐知情的老师和同学,请他们不要把我的分数告诉哥哥。‎ 填报志愿前,我拿着一本“志愿填报指南”,在南京大学那一页看了好久,也幻想了好久,不舍得翻过。‎ ‎“小杰,你想啥呢?”哥哥扶着门走了过来。‎ ‎“哥,你先别动,我来扶你,不然摔倒又该受伤了。”我匆匆翻过了南京大学那一页。‎ ‎“哥,我发现这几所学校咱俩可以报考,咱们来研究研究吧。”‎ 填报志愿那天,我一个人来到了学校,在我和哥哥的志愿表上填报了同一所离家较近的二本学校。‎ 日出日落,在大学校园里,我每天都扶着哥哥上学放学。我们每天一起去图书馆看书,一起回宿舍,一起欢笑。每到周末放假我都会出去找兼职:推销、家教、服务员……我都做过。我知道这个家需要我的支撑。‎ 又是一年盛夏光景,我们一家人在荷塘边聊着家常,看着那一朵朵盛开的荷花,我开心地笑了。‎ ‎(选文有改动)‎ ‎1.选文第一段的景物描写不仅暗示了当时的季节是________,还烘托了“我”当时________的心情,并且暗示了文章的主旨。(2分)‎ ‎2.面对“志愿填报指南”中南京大学那一页,“我”先前“不舍得翻过”的原因是什么?后来“匆匆翻过”的原因又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母的哪些决定能够证明“我就是为了照顾哥哥而存在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母总觉得欠“我”和哥哥太多,愧对“我们”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请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推断,答出合理的三点即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着力表现的是“默默扶持”,还有人提倡“悄悄提醒”“无声地爱”。你认为这种付出关爱而不愿让受助者察觉到的方式可贵在哪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文阅读(五)‎ 一、[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密密的针脚 赵宜辅 ‎①母亲愈发衰老了,习惯在脑后随意绾一个髻,花白的头发已失去了原先的光泽,干枯发黄。这些年地里家务的劳累,使母亲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走路时腰老伸不直,稍微负重,就疼得站不起来,可即便是这样,母亲还坚持种了一亩地的棉花。她说:女儿家的棉被该换新了。‎ ‎②我给母亲去过电话,说市场上的羽绒被轻盈美观又不失暖和,不愿意母亲再劳累。母亲坚持说棉被才更暖和贴心。‎ ‎③十年前,母亲也是这般,选了绒长一点的棉花请人加工成棉絮,买来崭新的被里、被面,她要为心爱的女儿缝制嫁妆。‎ ‎④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倾泻进来,洒下一片暖。那时母亲尚且年轻,眼神好,眯着眼穿针引线,在右手中指戴上顶针后就开始缝纫了。母亲动作娴熟,不时地把针在头发上擦一下,加点润滑,遇上厚的地方,针穿不过去,就把针尾在顶针上顶,母亲神情很专注,似乎在刺一幅精美的苏绣。我知道,她是在把那份浓浓的爱一针一线缝在这棉被上。‎ ‎⑤母亲做这些的时候,我除了默默看,什么也帮不上。索性将脸贴在棉被上,闻着棉花散出的那种淡淡的清香,还有残留着的阳光的味道,有一种暖意在心底蔓延开来。‎ ‎⑥转眼间春去秋来,这期间烦琐的育苗、除草、打药直至棉花收获,不敢想象母亲是如何在地里劳作的。仿佛看见那些寒露沾衣的清晨,我那单薄的母亲围着自家做的蛇皮袋穿行在高出她许多的棉花垄里拾捡棉花,而露水悄无声息地打湿了她的衣衫;仿佛看见母亲在堂屋里剥棉花,黑乎乎皴裂的指头掏开一朵朵的洁白。而做着这些,支撑她的只是那份心心念念的牵挂。‎ ‎⑦待到缝制好了四床厚实的崭新棉被,母亲便要亲自给我送来。因为晕车,只好坐三轮车一路颠簸来到小城。我接过棉被的那刻,鼻子发酸,泪水忍不住就落下来。轻轻地抚摸着光滑的被面,抚摸着密密麻麻的针脚。这针脚里有我熟悉的气息,属于母亲的气息。‎ ‎⑧抬眼望见母亲,她正开心地笑着,眼角的皱褶堆积得更深了,这笑,是那般慈爱,是那般暖心暖肺。‎ ‎⑨母亲一边说我是傻丫头,一边替我擦拭泪水。她的手指关节粗大,粗糙得像干枯的树皮,动作却很轻柔,生怕弄疼我似的。我把头埋进母亲的胸前,母亲用双臂抱着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些旧时光里,开心了、委屈了也是这般依恋母亲的。而不管岁月的脚步走过多远,我知道,母亲永远是给我温暖的那个人,无论我飞多高,母亲的牵挂始终在。‎ ‎⑩有时候,大爱就是无言的,一如这密密的针脚。‎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7年第1期,有改动)‎ ‎1.请简要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⑤段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赏析语言。(6分)‎ ‎(1)她的手指关节粗大,粗糙得像干枯的树皮。(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动作娴熟,不时地把针在头发上擦一下,加点润滑,遇上厚的地方,针穿不过去,就把针尾在顶针上顶,母亲神情很专注,似乎在刺一幅精美的苏绣。(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倾泻进来,洒下一片暖。(品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选文的主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以“密密的针脚”为题有何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弄堂里的春光 陈丹燕 ‎①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会觉得很遗憾。下午,趁上班、上学的人都还没有回来,随意从上海的商业大街上走进小马路,马上就可以看到梧桐树下有一个个宽敞的入口,门楣上写着什么里,里面是一排排两三层楼的房子,毗邻的小阳台里暖暖的全是阳光。深处人家的玻璃窗反射着马路上过往的车子,这就是上海的弄堂了。整个上海,有超过一半的住地是弄堂。绝大多数上海人,是住在各种各样的弄堂里。‎ ‎②常常在弄堂的出口,开着一家小烟纸店,在小得让人难以置信的店面里,陈放着各种日用品——小孩子吃的零食、老太太用的针线、寄信用的邮票,各种居家日子里容易突然告缺的东西应有尽有。人们穿着家常的衣服鞋子,就可以跑出来买。常常有穿着花睡衣来买一包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踩塌了跟的红拖鞋,这在弄堂里,人们是见怪不怪的。小店店主,常常很警惕,也很热心。他开着一个收音机,整天听主持人说话,也希望来个什么人,听他说说。他日日望着小街上来往的人、弄堂里进出的人,只要有一点点想象力,就算得上阅人多矣。‎ ‎③走进上海人的弄堂,才算得上是开始看上海的生活——商业大街、灯红酒绿、人人体面背后的生活。上海人爱面子,走进商店、饭店、酒吧、公园,个个看上去丰衣足食,可弄堂里就不一样了。‎ ‎④平静舒缓的音乐开着,后门的公共厨房里飘来炖鸡的香气。有阳光的地方,底楼人家拉出了麻绳,把一家人的被褥统统拿出来晒着;新洗的衣服散发着香气,花花绿绿的在风里飘,如果你仔细地看,就能认出来这是今年流行的式样。头发如瀑的美女,穿了一件缩了水的旧毛衣,正在后门的水斗上洗头发,太阳下面,那湿湿的头发冒出热气来。还有修鞋师傅,坐在弄堂口,乒乓地敲着一个高跟鞋的细跟,‎ 补上一块新胶皮。旁边的小凳子上坐着一个穿得挺周正的女人,光着一只脚等着,他们一起骂如今鞋子的质量和那卖伪劣鞋子的奸商。还有弄堂里的老人,在有太阳的地方坐着说话。老太太总是比较沉默,老先生喜欢有人和他搭话,听他说说从前这里发生的事情。‎ ‎⑤弄堂里总是有一种日常生活的安详实用,被上海人重视以及喜爱着。这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自从19世纪在外滩附近有了第一条叫“兴仁里”的上海弄堂,那种不卑不亢,不过分地崇尚新派的生活就出现了。‎ ‎⑥19世纪50年代,由于上海小刀会在老城厢起义,上海人开始往租界逃,在租界的外国人为了挣中国难民的钱,按照伦敦工业区工人住宅的样子,一栋栋、一排排地造了800栋房子,那就是租界弄堂的发端。到1872年,玛意巴建起上海兴仁里,从此,上海人开始了弄堂里的生活。‎ ‎⑦从早先的难民木屋,到石库门里弄,再到后来的新式里弄房子,像血管一样分布在全上海的9000多处弄堂,洋溢着较为相同的气息。‎ ‎⑧上海的弄堂总是不会有绝望的情绪的。小小的阳台上晒着家制干菜、刚买来的黄豆,背阴的北面窗下,挂着自家用上好的鲜肉腌的咸肉,放了花椒,上面还盖了一张油纸,防止下雨,油纸在风里哗哗地响。窗沿上有人用破脸盆种了不怕冷的宝石花。就是在最动乱的年代,弄堂里的生活还是有序地进行着。这里像世故的老人,遵循着市井的道德观,不激进,也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只是中规中矩地过自己的日子。‎ ‎⑨去过上海的弄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懂更多的东西。因为上海的弄堂是整个上海最真实和开放的空间,人们在这里实实在在地生活着。就是上海的美女,也是家常打扮,不在意把家里正穿着的塌跟拖鞋穿出来取信。‎ ‎(选自《文摘报》‎2017年4月29日,有改动)‎ ‎1.梳理文章内容,完成填空。(3分)‎ 本文的行文思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描写弄堂里“安详实用”的日常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议论描写上海弄堂里的人中规中矩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弄堂里的春光”的?你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要写“买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踩塌了跟的红拖鞋”和“头发如瀑的美女”穿着的“缩了水的旧毛衣”这两个细节?(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的画线句从哪些角度描写了弄堂生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2分)‎ 从早先的难民木屋,到石库门里弄,再到后来的新式里弄房子,像血管一样分布在全上海的9000多处弄堂,洋溢着较为相同的气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出了作者对上海弄堂的什么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文阅读(六)‎ 一、[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爱浓浓柿子香 李忠元 晚秋时分,我回到家乡看望年老的父母,正赶上柿子成熟。母亲知道我爱吃柿子,见我风尘仆仆地归来,就挎上小筐,到园里摘柿子。‎ 园子不大,但柿子树却种了六棵,在整个园子里很显眼。‎ 抬眼望去,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点缀在碧绿的叶子中间,恍惚之中灿若星辰。我伸出手摘下一个,草草地擦了擦,送入口中,甜甜的,很是爽口。望着母亲摘柿子的身影,我受到极大的触动,顷刻就将自己记忆的闸门打开,悠悠童年里的一切鲜活情境都展现在了眼前。‎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物质相对匮乏,苹果、鸭梨这些看似普通的水果还很少见,称得上水果的东西,恐怕只有园子里的柿子了。‎ 那时的陕西老家,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菜园,园子里有茄子、辣椒、黄瓜等,但最显眼的还是柿子。家里的柿子树不算高,长势好的也就两人高,六棵树站成一排,好像一堵墙,成为小院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随着时间的变迁,柿子吸收阳光雨露、日月精华,便慢慢地到了成熟期。刚到成熟期的柿子虽然也可以吃,但还没有熟透,有些涩口,口感相对有些逊色。如果心不急,可以等上一段时日,等柿子周身熟透,就到了吃柿子的大好时节。熟好的柿子口感面而甜,有点起沙,适合生吃。‎ 童年时期那有限的一点柿子却是赖以成长的好东西,如今想来,它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记得母亲曾用一只筐装柿子,挂于高高的房梁之上,清香四溢,充满了诱惑。但我们只有眼馋的份,却够不着,这只筐子高高在上,只有父母能够掌控。母亲的用意非常明确,她教我们五个孩子查数,谁查得好,查得多,谁就能得到奖励,奖品当然就是一枚好吃的柿子了。‎ 她教我们读书认字,用她那本四角号码字典,教我们字的读音和笔画。为了吃柿子,我们哥几个努力学习,争取最先吃到装在筐子里的柿子。就在这样的激励下,我们在未入学时就学着查数、认字,还没上学,就已经认识了不少字,甚至可以磕磕绊绊地读报纸了。‎ 柿子是我童年时期最为喜欢的果品。它营养丰富,含有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它甜腻可口,摆在面前就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冬季吃冻柿,那更是别有一番味道的。母亲还将柿子制成柿饼、柿干、柿汁蜜、柿脯等,偶尔也加工成糕点和风味小吃。母亲总像变戏法一样,花样翻新,让我们健健康康地度过了那段有些艰难的岁月。‎ 相比之下,邻居家的孩子就没有我们幸运。但是,父母很好心,总是拿出自家院子里产的果蔬接济大家,像我一般大的孩子,也都吃过我家的柿子,这曾让我一度引以为豪!‎ 而今,立于自家的园中,望着母亲采摘柿子忙碌的背影,翻起童年的记忆,历历在目,每每回忆起来,还是觉得童年的一切是那么温馨难忘。‎ 我感恩母亲,是她让我拥有了一个美好的童年,给我很多关爱,在我步入中年了还能让我一饱口福,圆我柿子的未了情缘,丰满充实我的人生。‎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13日,有改动)‎ ‎1.文章以“母爱浓浓柿子香”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抬眼望去,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点缀在碧绿的叶子中间,恍惚之中灿若星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还没上学,就已经认识了不少字,甚至可以磕磕绊绊地读报纸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总像变戏法一样,花样翻新,让我们健健康康地度过了那段有些艰难的岁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作者说,童年时期的柿子“如今想来,它是那么的弥足珍贵”?(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记叙的顺序看,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顺序?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全文,简析最后一段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枯萎的蒲公英 叶 子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称)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下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选自《海燕》2015年9期,有删改)‎ ‎1. 文章第②段的描写突出了蒲公英________的特点。(2分)‎ ‎2. 文章两次提到“我”的心“疼”,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疼”。(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4分)‎ ‎(1)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种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试分析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散文阅读(一)‎ 一、‎ ‎1.①母亲做好早饭,等待“我”和妹妹吃饭;②母亲在家门口迎着风雪等候迟归的“我”;③年迈的母亲张望、等待春节回家的“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本题时,先要通读全文,然后带着问题,回到文中,确定答题区间。如第⑥段,由“母亲已经做好了早饭,开个门缝对着我们高喊:‘吃饭啦……吃饭啦……’我和妹妹好像都没有听见,磨磨蹭蹭谁也不愿意回屋”可概括出:母亲做好早饭,等待“我”和妹妹吃饭;由第⑦段中“当我背着书包又冷又饿走回家时,看见母亲像一座白色的雕像立在门口”可概括出:母亲在家门口迎着风雪等候迟归的“我”;由第⑨至⑩段“春节,我带着孩子回老家”“年迈的母亲依然站在自家的门口张望着、等待着”可概括出:年迈的母亲张望、等待春节回家的“我”。‎ ‎2.(1)“胡作非为”本是贬义词,放在此处却生动地写出“我”和妹妹的淘气,以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嬉戏的快乐;同时表现出母亲的温柔及对“我”和妹妹的宠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胡作非为”本指不顾法纪或舆论,毫无顾忌地做坏事。结合具体语境,这里显然是贬词褒用。此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和妹妹的淘气,以及在雪地里玩闹的情景;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母亲的温柔及对“我们”的宠爱。‎ ‎(2)表现了“我”的内疚和自责,以及对母亲的爱心存感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情境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带着问题回到文中,联系前文母亲让“我”穿厚衣服“我”不听,以致下雪后母亲担心“我”的相关情景,可以体会到这句话既包含了“我”对当时不听母亲叮嘱,以致让母亲在风雪中苦苦等待而病倒的内疚和自责,也有今日对母亲的爱的感激。‎ ‎3.示例一:我认为第⑪段不可或缺。理由:这一段交代了母亲得风湿病的原因,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丰富了母亲的形象,为下文进一步抒情作铺垫。‎ 示例二:我认为第⑪段纯属多余。理由:第⑪段主要表现母亲的勤劳,与全文表现母爱的主旨关系不大,且“雪”贯穿全文,第⑩段最后一句写雪,而第⑫段紧承“雪”来写,表达更加顺畅。‎ ‎[解析] 本题考查重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本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思考。内容上,分析本段交代了什么,对表现母亲的形象有何作用,以及本段内容与文章主题的关系。结构上,本段不但呼应了上文“原来是母亲的老寒腿,每次下雪前都会疼”,也为下文进一步抒情作铺垫。如果认为本段多余,只要言之有理也行。‎ ‎4.①“雪”代表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象征着故乡,象征着纯洁;②“雪”代表了母亲对子女的疼爱和惦念;③“雪”也体现了“我”对母亲的感恩之心。‎ ‎[解析] ‎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把握。解答本题,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主旨,联系文章内容来分析“雪”的含义。如由“雪,如母亲的爱,时刻安抚我这颗烦躁的心,让我活得简单快乐,就像一朵雪花吹开了另一朵雪花的春天”可分析出“雪是纯洁的母爱”这一含义。‎ 二、‎ ‎1.母亲多年种豆子,豆子是她的劳动成果,她用瓷罐子装豆子带进城,用豆子和豆豆沟通;母亲在农村牵挂孙子豆豆,到城里照顾他,耗尽心力。母亲一直在豆豆和豆子们的家之间往返奔波。‎ ‎2.(1)“挺有意思”是指豆豆初识辨物,对什么都很好奇,猜豆游戏对他来说很有趣;“挺没有意思”是对母亲而言,豆子对她来说太寻常,但她以陪孙子玩为乐。‎ ‎(2)“核爆”在这里是指母亲的瓷罐子重重落地摔碎,在大家的心里造成极大的震撼。‎ ‎3.以“瓷罐子”暗示母亲,写瓷罐子不能闲着,表现了母亲勤劳,闲不住;写瓷罐子单薄、易碎,表现了母亲的身体在劳作中易疲惫,母亲的心得不到理解,易受伤害。交代这两件事是为后文写母亲疲惫、受伤作铺垫,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文章主题。‎ ‎4.理解:“母亲易碎”是指母亲一心为儿女操劳,身体逐渐疲惫,生命逐渐衰老;同时,如果儿女不懂得尊重母亲的生活喜好,或不能理解母亲的想法,那么母亲的心就容易受到伤害。看法:生活中,母亲总是竭尽全力地为儿女操劳、付出,不求回报,作为儿女,就应多理解、体谅母亲,至少不要伤害母亲的心。‎ 散文阅读(二)‎ 一、‎ ‎1.山间绿意盎然的春景图;凯凯在溪水中拨弄花瓣的画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实写与虚写的分辨能力。首先应对文章实写的景物进行定位、感知,然后用准确的词语进行归纳概括。本文实写的画面一个是大自然的画面,一个是人在自然中的画面。‎ ‎2.“清瘦”这里用来形容去年秋天的山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山萧瑟的景象,从而反衬出春天山上的丰盛之美。“退潮”这里指芦花凋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白色的芦花凋谢衬托春天满山的绿色,突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句的赏析。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清瘦”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退潮”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上下文理解修辞在这里所起到的表达效果即可。‎ ‎3.是指应该到大自然当中去,去感受美丽的山山水水,感受春天的美好风景。‎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含义的理解。首先把句子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通过联系上下文把握句子里比喻词的深层含义。“另一所学校”在文中指的是大自然。‎ ‎4.①通过小女孩凯凯对春的反应和大自然景物的照应来衬托出春的美好;②通过小女孩的话引出作者融入春的观点;③小女孩的纯朴快乐就像春一样美好;④小女孩的年纪正处在人生中的春天;⑤小女孩让作者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春天的回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散文中意象的作用。小女孩凯凯是美丽春景的一个组成部分,她是灵动的形象,凸显了春的美丽。另外,小女孩还让“我”想起了那个多年前的自己,引起对童年亲近自然的美好生活的回忆。‎ ‎5.表达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出下文,为文末的抒情作好铺垫。‎ 情感: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对美好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疑问句的作用。一连串的疑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带着问题往下探究。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对失去的融入自然的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二、‎ ‎1.开篇点题;一句话单独成段,强调突出“我”对香菜开花的惊奇;引出下文对香菜开花的描写;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对于句段作用的解读,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此段属于独句段,内容上,旨在突出“我”见到“香菜开花”的“惊奇”之情;结构上,入笔即点题,引出了下文对香菜由来的描写,客观上,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1)“兀自”指仍然、还是。写出了农人们对乡野花开的浑然不觉,表现了花在乡野最容易被埋没。‎ ‎(2)运用拟人手法,将香菜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菜生长的勃勃生机,表现了香菜的生命力旺盛,表达了作者对香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 本题是语句赏析题,要从运用的写作手法入手,结合句子内容,分析其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3.不管从前还是以后,不管有人赏识没人赏识,香菜一直旺盛地生长;人亦是如此,不管有没有别人的关注、赏识和栽培,都要以积极向上的姿态,乐观昂扬地生长,让生命按着生命的顺序生长。‎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境中句子的理解能力。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或文章主旨来分析。“这么”指的是香菜能“顺应着自然的法则”,“按着生命的顺序生长”,不管“有人赏或无人赏”。这正是香菜的可贵之处,把句中所包含的这个理趣挖掘出来,就是对本句的理解。‎ ‎4.示例一:对比。将葱与香菜比较,突出香菜无人欣赏、无人栽培也一样蓬勃生长,赞美了香菜的自强、自爱。‎ 示例二: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写香菜无人赏识也一样蓬勃生长,赞美香菜的自强、自爱。生命也一样,即使无人赏识也要积极向上,乐观成长,活出自己的精彩。‎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文章的写作手法。从构思的角度来看,作者写香菜,赞美它顺应自然,蓬勃生长,其用意在于宣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由物及人,托物言志。从表现香菜的角度来看,除了对香菜进行直接描写外,作者还用葱来对比衬托,很好地突出了香菜的自强、自爱。按照题意要求,结合内容,就其中一种作诠释性分析即可。‎ 散文阅读(三)‎ 一、‎ ‎1.“篱笆”原意是栅栏,这里是阻碍的意思。“心底的篱笆”是指藏在心里的因错误的想法、观念而产生的恐惧和心理障碍;“拔掉心底的篱笆”是指除去错误的想法、观念,树立自信,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文题含义。解读文题含义,应该首先回答文题的表层含义即字面意思,如“篱笆”意思为“栅栏”;再解读其比喻义、引申义或象征义。如这里的“篱笆”,结合文本内容,可理解为藏在心里的因错误的想法、观念而产生的恐惧和心理障碍;再来理解“拔掉”一词,即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心底的障碍,发现自己的潜能,这样逐步理解即可。‎ ‎2.A.体育比赛拿第三 B.数学拿高分(得高分、考高分) C.恐于(担心、害怕)年龄大外语学不成 ‎[解析] 此题考查情节的梳理。文章一共写了三件事情,其中两件事情是自己如何拔掉自己心底的篱笆,另一件事情是一位过了不惑之年的读者如何拔掉自己心底的篱笆的事情。A、B两处需要填写“我”拔掉心底的篱笆后的结果,C处需要填写过了不惑之年的读者心底的篱笆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按照表格所给示例概括即可。‎ ‎3.(1)“常识”原意是普通的知识,大家都知道的知识。这里带有否定(讽刺)的意味,表示对曾经给“我”误导的错误知识的否定(或反感)。‎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味词语,首先要研究词语的特点,再分析表达效果,如本题“常识”的意思是“普通的知识”,在这里却带有讽刺的意味。‎ ‎(2)作者用活泼俏皮(幽默诙谐)的语言写出了“我”对重新认识自己后的轻松与欣喜之情,以及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和期待的心理。‎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要求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句子。记叙文常见的语言风格有精练、含蓄、深刻有哲理性、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幽默风趣、具有讽刺意味等。很明显,“科学表明”并非“科学”,用语幽默诙谐。‎ ‎4.这句话的含义是:可能这世上从来就不存在什么难以克服的困难,有时候那曾被我们看成困难的,其实是没被我们发掘出的优点(长处)。‎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含义的把握。把握句子的含义,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再结合文章主旨来解读。本句的关键词为“篱笆”“花”。“篱笆”是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自认为难以克服的困难;“花”也为比喻的说法,意为自己的优点或长处。之后结合句子中的“逾越”来解读,“逾越”意为“超过、超越”,在这里意为“发掘、发现”,即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激发自己的潜能,走向成功。‎ ‎5.(示例)我心底的篱笆:我听人说女生学不好数理化,一直害怕理科。我的启示:不要轻易听信别人的话,要有自信心。‎ ‎[解析] 本题考查谈阅读感悟。只要能够说出自己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困难即可。‎ 二、‎ ‎1.①高兴得手足无措;②试穿衣服时不好意思,装作不在意的话;③满足的笑中泪光闪现;④不厌其烦地告诉邻居二爹;⑤喝多了酒。‎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与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提示第⑥段“幸福”的体验,结合上下文找出能够表现父亲“幸福”的部分,加以总结即可。如,第②段中父亲“高兴得手足无措”“我把买给他的礼物——一件外套拿出来,让他穿上试试。他不好意思起来,装作不在意地说”。第④段中“父亲却满足得‘呵呵’笑起来。我看到他浑浊的眼里有亮亮的东西闪现”“他在外面大着嗓门不厌其烦地告诉邻居二爹”。第⑥段中“饭桌上,不胜酒力的父亲喝多了”。确定好筛选的信息后,选准关键词再进行概括。‎ ‎2.“我”“黯然”,是因为父亲年纪已大,不知还能过几个生日;“我”“惭愧”,是因为从前的日子“我”疏忽了父母太多。‎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题时应从文中找到“黯然”和“惭愧”所在的句子——“心下却黯然,父亲都72岁了,又有几个生日好过”“我笑着可爱的老父亲,心里惭愧”,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问题。‎ ‎3.“满村庄溜达”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狗以人的动作,写出了村庄的人少。“不时吠上一两声”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了村庄的安静。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村庄只剩下老人的安静和寂寞。(意思对即可)‎ ‎[解析] ‎ 此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赏析。解答这种题,首先对句子进行定性,看句子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次,结合句子的这一特点及内容分析句子作用,即写出了什么。如,“溜达”是人的动作,这里用来写狗,显然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依据拟人修辞的答题模式“把××赋予人的动作(或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结合上文中“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了——其实,孩子也没见着几个”,写出了村庄只剩下老人的安静和寂寞。“不时吠上一两声”采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写出了村庄的冷清和安静。最后,要精练地整合答案。‎ ‎4.对“我”的称赞,对“我”父母的羡慕,对全家团聚的渴望,对自己不能和家人团聚的无限伤感。(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句感悟情感的能力。作答时,先找出该句在第⑬段,结合上下文,了解“她”的处境——“她的两个儿子,一个远去云南,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一个常年在外打工,极少回家”。可见,“你真孝顺啊”是对“我”回家看望父母的称赞;而自己渴望与儿子团聚,但很难见到两个儿子,因此“她”对“我”父母身边常有孩子陪伴是羡慕的。“终于”一词写出了“她”心中的无限伤感和无奈。‎ ‎5.示例:不好。“父亲的生日”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文章还写了作者在家乡田间的见闻感受,一方面表达了要孝敬老人,关注留守老人;另一方面还抒发了对家乡的敬意,呼唤人们不要忘记家乡。若改成“父亲的生日”就表达不出如此丰富的内涵。(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题目要起涵盖全篇的作用,通读选文发现,文章写了为父亲过生日,乡村见闻,与“她”谈话等。因此若用“父亲的生日”为题目,不能全面概括文章内容。文章第⑨段的回忆写出了自己对家乡的留念;“我在心里向他们致敬”写出了对家乡的敬意;“他根本没想到我能记着他的生日”和与“她”交谈旨在告诉人们,外出的孩子对留守村庄的老人关心少,这一切都融合在“回家”之中,因此题目不能用“父亲的生日”。‎ 散文阅读(四)‎ 一、‎ ‎1.①吃月饼;②偷月饼;③思念月饼。‎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主要事件的能力。先明确要求,概括围绕“月饼”写了几件事。文章写“月饼”的段落是④至⑧段,第④段回忆小时候吃月饼,第⑤⑥段回忆三十五年前偷月饼,第⑦⑧段写如今思念月饼,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2.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躺”“望”写出了“我”看见月饼还在的欣喜之情和“我”极想偷吃月饼的心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时可从修辞、用词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画线句中“躺”“深情地望”赋予月饼以人的思想性格,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们可根据拟人手法的作用来回答。‎ ‎3.文中刻画了一位爱孩子、有教育智慧、无私、宽容的母亲。相关内容:母亲分月饼给孩子,不责怪“我”偷吃月饼;自己捡月饼屑子吃,说自己不爱吃沙甜的月饼。‎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要结合事件与刻画人物的方法进行分析。母亲发现“我”偷吃月饼没有责怪“我”,体现了母亲的无私、宽容、教子有方;母亲捡月饼屑子吃,说“我不爱吃沙甜的……”等内容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爱。‎ ‎4.相同点:两文都抒发了作者对父母的思念、牵挂和感激之情。不同点:《背影》一文中作者还抒发了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要结合两文的主旨回答。回忆所学课文《背影》的内容,文中通过“背影”与“泪水”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文中还表达了自己对当年认为父亲言行守旧,不理解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的自责、愧疚之情。而选文通过对月饼的回忆体现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感激之情,文中没有透露出愧疚与自责。‎ 二、‎ ‎1.盛夏(夏季) 平静 ‎[解析] 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荷花开了”点明时间是盛夏。“片片绿叶静静地铺展在池塘里,默默地映衬着盛开的荷花”中“绿叶”“静静地”“默默地”就是“我”当时的生活状态的写照,并且第二段“我平静地坐在池塘边,欣赏着眼前的景色”中“平静”一词直接点明了“我”的心情。‎ ‎2.“不舍得翻过”是因为“我”对上南京大学充满向往,放弃报考南京大学还是有些不甘心、不情愿。“匆匆翻过”是因为“我”不想让哥哥发现“我”在关注南京大学,进而追问原因,知道真相。‎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一问,结合前文“老师说我可以报考南京大学,我很开心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母”可以看出“我”很想上南京大学。第二问,从“如果我不读二本,哥哥就没人照顾,读不了书怎么办?再说我去读二本还可以拿奖学金,能够减轻父母的负担。更何况,父亲还生着病,我怎么好意思发脾气呢,真是不孝!”看出“我”明白了家里的境况,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为了保护哥哥的自尊心,所以“匆匆翻过”。‎ ‎3.为了以后有人照顾哥哥,父母决定再要一个孩子;父亲住院期间,母亲让“我”全力照顾哥哥;父母让“我”放弃上重本,和哥哥报考同一所二本学校。‎ ‎4.忙于生计没有更多的精力照顾“我”‎ 和哥哥;没有给哥哥一个健康的身体,让哥哥生下来就面对很多困难;不仅没有给“我”应得的照顾,反而让“我”为哥哥和家庭付出了很多。‎ ‎[解析] 结合文章中父母的言行:“爸爸妈妈从小就跟我说过,我就是为了照顾哥哥而存在的”“哥哥出生没几个月就被查出了是脑瘫,为了给哥哥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了外债。父母好像一夜之间就老了”“在父亲的病床前,母亲对我说:‘我和你爸决定了,你爸由我来照顾,你的任务就是在你爸住院期间照顾好你哥的一切!”“当得知哥哥的分数只够上二本时,母亲叹了口气说:‘你不能上重本,只能上二本。’父亲也神色凝重地接着说:‘而且你必须和你哥哥报考同一所大学!’”可以推断出父母觉得愧对“我们”的原因是忙于生计没有更多的精力照顾“我”和哥哥;没有给哥哥一个健康的身体;让“我”为照顾哥哥付出了很多,甚至放弃上重点大学。‎ ‎5.示例一:这种方式可贵在不会让受助者因觉得有所亏欠而感到有压力,也有利于保护受助者的自尊心,从而更好地达到帮助的目的。示例二:这种方式可贵在体现了施助者处处为他人着想,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示例三:一方面可贵在这种方式效果好,更易于被受助者接受;另一方面可贵在采取这种方式的人精神品质高尚,他们能处处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的感悟能力。要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结合选文内容谈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中,“我”默默扶持让哥哥顺利地完成学业,并让哥哥生活得快乐,没有心理负担。以及最后一段“又是一年盛夏光景,我们一家人在荷塘边聊着家常,看着那一朵朵盛开的荷花,我开心地笑了”。由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可以看出“默默扶持”让受助者得到帮助的同时,还保护了受助者的尊严,因此更为可贵。‎ 散文阅读(五)‎ 一、‎ ‎1.内容上,写出了母亲的衰老、病痛和对种棉花的坚持;结构上,为下文表现母爱的温暖和伟大作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分析句段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主要看句段写了什么,结构上主要看其在文章行文、主题表达方面有何效果。本文第①段共三句话,第一句从头发的角度写母亲的衰老,第二句写母亲腰疼但还坚持种棉花,第三句用母亲的话交代种棉花的原因。文章的开头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总起、铺垫。‎ ‎2.十年前,母亲为女儿缝制出嫁的棉被。‎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段内容。概括内容的方法是:有中心句的找中心句;无中心句的先分析各段的内容,然后用“某人做某事”的格式概括主要内容。第③~⑤段叙事的主体是母亲,第③段叙述十年前母亲要为女儿缝制嫁妆,第④段描写缝制的情景,第⑤段写“我”的感受。第③段概括了这三段的主要内容,抓住本段,可提取出内容要素“母亲”“缝棉被”,又因为这几段是插叙,所以把时间词写上。‎ ‎3.(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的手比作干枯的树皮,写出了常年操劳农活和家务的母亲的手粗糙和变形,表现了母亲为了女儿不辞劳苦,表达了女儿对母亲的疼惜和感激之情,语言生动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答题格式:修辞手法+描写内容(写作对象特点、人物形象、表达感情)+语言特点。此句的描写对象是“手”,为了突出“手”的特点,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词是“像”。比喻手法的运用可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而母亲的手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是常年操劳的结果;站在女儿的角度看母亲的手,其感情是感激和心疼的。‎ ‎(2)这个句子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缝制棉被动作的娴熟和神情的专注,表现了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描写细致传神,语言生动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答题格式:描写方法+描写内容(写作对象特点、人物形象、表达感情)+语言特点。从句中的“神情很专注”可以看出运用了神态描写,从“擦”“顶”等动词可以看出运用了动作描写。要分析动作和神态的特点,抓句中的关键词“娴熟”和“专注”即可。母亲缝制新棉被如此专注和用心是因为对女儿的一腔爱意。‎ ‎(3)“倾泻”一词本是指液体从高处倾倒或流泻,用在句中指大片阳光从窗棂投射进屋子。这个词写出了秋日午后阳光的充足和温暖,烘托了“我”出嫁前夕母亲为“我”缝制棉被时“我”内心的喜悦温暖,语言生动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词语。答题格式为:词义+句义+写出的内容+语言特点。结合上下文可知这句话所写的是晴朗秋日的午后,那时的光线是很暖和的,也是很充足的,就像瀑布从高处的窗口流入屋内;而文中的“我”即将做幸福的新娘,心里满是温暖和喜悦,所以这个词不仅写出了光线的充足,还可见“我”心中的喜悦温暖。‎ ‎4.勤劳、能干、慈爱。‎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方法为:①摘录出文中揭示人物性格、品质的词语;②分析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语句,提炼出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文中“那份浓浓的爱”“那般慈爱”“大爱就是无言的”等短语直接揭示了母亲的慈爱;母亲坚持种棉花的行为可见其勤劳,缝被子时的娴熟可见其能干。‎ ‎5.本文表现了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牵挂、浓浓的爱,抒发了女儿对温暖母爱的珍重和感激,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概括。写人记事类散文概括主题的方法为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和含义深刻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暖”“爱”“牵挂”等揭示了主题。‎ ‎6.“密密的针脚”是指母亲为“我”缝制的被子上的针线的痕迹很绵密,这个标题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为“我”‎ 手工缝制被子时的细致用心和劳苦,用缝制被子这件小事和被子上密密的针脚这个细节,以小见大,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分析与品味。分析标题的妙处,要从标题本身的含义、标题表现的内容、标题在文中的作用等方面思考作答。标题中“密密”一词揭示了针脚的特点,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二、‎ ‎1.写上海的弄堂很多,描写弄堂概貌 介绍上海弄堂的形成 揭示弄堂生活的特点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思路和内容的把握。解答此题,先要在已有内容的提示下找准要填内容的准确起止段落,再概括文段内容。‎ ‎2.空间顺序。文中词句:门楣上、里面、毗邻的小阳台、深处人家的玻璃、后门的公共厨房、底楼人家、后门的水斗等。‎ ‎[解析] 此题考查写作顺序。写作顺序是文章的层次、内容的条理、作者的思路。常见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写的,从文中多处表示空间方位的词语可看出。‎ ‎3.因为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人人光鲜体面背后的上海生活——弄堂生活,这种生活的特点是真实、安详实用,作者写“踩塌了跟的红拖鞋”和“缩了水的旧毛衣”这两个细节能为表现和突出弄堂生活的特点服务,使文章更加细腻丰富,有表现力。‎ ‎[解析] 此题考查材料的选择。材料的选择要为写作目的服务。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介绍弄堂生活“真实”“安详实用”的特点,这两个细节恰好能体现;另外从文末的“不在意把家里正穿着的塌跟拖鞋穿出来取信”也能看出。‎ ‎4.画线句从听觉、嗅觉、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弄堂的生活。这样写的好处是能立体地表现弄堂生活的特点,使描写的弄堂生活的场景和画面活灵活现,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解析] 此题考查描写角度及作用。描写角度是指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散文中常常用到,它能使描写更生动、丰富、逼真。从文中的“音乐”“炖鸡的香气”“散发着香气”“花花绿绿”“仔细地看”等词可见运用耳朵、鼻子、眼睛等感官进行了观察感受,这样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上海的弄堂,对声、色、味都有了体会。‎ ‎5.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弄堂比作血管,写出了上海的弄堂分布之广、数量之多,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解析]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赏析。赏析时要写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表达效果。从文中的比喻词“像”和本体“9000多处弄堂”、喻体“血管”可知,本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9000多处”“分布在全上海”又可见数量之多、分布之广。‎ ‎6.读出了作者对上海弄堂的喜爱,对上海弄堂所代表的那种文化的赞赏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有二:找文中抒情句,直接分析感情;如果没有直接抒情句,则分析文章中的记叙、描写句,体味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态度。‎ 散文阅读(六)‎ 一、‎ ‎1.①作为文章的叙事线索,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②文题优雅,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③形象地赞颂了浓浓的母爱,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标题的作用主要有:贯穿全文的线索;表明文章的主题;概括文章的内容;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等。具体的作用要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来确定。就本文来看,“母爱浓浓柿子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暗含了文章的主题。‎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点缀在碧绿的叶子中间的黄澄澄的柿子比作星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柿子的情状,表达了“我”对柿子的喜爱之情。‎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注意题干对赏析角度的要求。这句话把黄澄澄的柿子比作星辰,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柿子的情状,表达了作者对柿子的喜爱之情。‎ ‎3.(1)对报纸上的字,虽然不全认识,但能顺着读下去。‎ ‎(2)母亲变着花样做柿子美食,尽最大能力让“我们”吃得饱,吃得好。‎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要注意结合语境,根据本义推断其比喻义或象征义。(1)句“磕磕绊绊”本指走路不顺畅,这里比喻报纸上的字虽然认不全,读得不流畅,但能顺着读下去。(2)句“健健康康”指母亲做的柿子美食,让“我们”吃得饱、吃得好。‎ ‎4.童年时,柿子作为母亲的奖品,激励“我们”读书认字,“我们”还没上学,就已经认识了不少字;柿子营养丰富,甜腻可口,伴随“我”度过了童年那段难忘的岁月。‎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按照题干要求,从文中找出表现童年时柿子“弥足珍贵”的内容,加以概括即可。‎ ‎5.倒叙。内容上,运用联想的手法,描述童年时“弥足珍贵”‎ 的柿子情缘,赞美深沉的母爱,突出文章主题;结构上,为下文写感恩母亲作铺垫。‎ ‎[解析] 此题考查记叙顺序及其作用。由“悠悠童年里的一切鲜活情境都展现在了眼前”可以看出用的是倒叙的记叙顺序,描述了童年时“弥足珍贵”的柿子情缘。运用联想的手法,由眼前的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叙述自然。‎ ‎6.内容上,赞美母爱,升华主旨;结构上,照应文题,收束全文。‎ ‎[解析] 此题考查文段的作用。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有:结构上总结全文,收束全文,照应开头,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等;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主旨,升华(深化)主题等。‎ 二、‎ ‎1.刚强坚毅(生命力顽强)‎ ‎2.①为母亲付出的艰辛而心疼;②为蒲公英尚在、母亲已逝而心疼。‎ ‎3.(1)运用拟人,通过“努力”“力量”“手脚”等人格化的词语,将蒲公英紧贴地面、努力生长的状态鲜活地表现出来。‎ ‎(2)运用比喻,将母亲的白发比喻为蒲公英种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母亲的白发,突出了母亲为子女的辛勤付出。‎ ‎4.①由联想回到现实,在结构上与开头照应;②升华主旨,赞美母亲刚强坚毅、无私奉献的品质;③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