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6-2017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 一、单选题:共30题 1.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下列对《老子》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这一主张的解释合理的是 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争斗 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 C.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尊尊” D.老子反对世袭为官的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诸子百家思想。“不尚贤,使民不争”的意思是不过分崇尚贤能,就不会导致老百姓相争,这是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争斗”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墨子是战国时期人,排除B项;“尊尊”是指尊重该尊重的人,而不是过分推崇某人,符合老子的“无为”思想,故C项正确;老子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反对世袭为官”不符合老子的思想,排除D项。 2.《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云:“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肥墒不得独乐,硗墒(质地差的土地)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兵车素定,是谓均民力强国家.”材料说明井田制下 A.出现土地兼并现象 B.农民拥有土地的支配权 C.土地经营相对公平 D.私田争夺公田的劳动力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出现土地兼并现象”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排除A项;“农民拥有土地的支配权”不符合井田制,排除B项;据材料“肥墒不得独乐,硗墒(质地差的土地)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可知“土地经营相对公平”,故C项正确;“私田争夺公田的劳动力”在材料中没有显示,排除D项。 3.汉儒称赞《诗经》能够“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而朱熹称《诗经》为“淫奔之诗”,认为《国风》“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互歌咏,各言其情者也”。由此可知,朱熹 A.把《诗经》的内容政教化 B.歪曲了《诗经》的原始意义 C.比汉儒的观点更接近事实 D.否定了《诗经》的经典地位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经》和宋明理学。据题意可知,把“《诗经》的内容政教化”的是汉儒,排除A项;“歪曲了《诗经》的原始意义”说法错误,排除B项;《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互歌咏,各言其情者也”符合史实,汉儒称赞《诗经》的内容存在对《诗经》的过分推崇,故C项正确;《诗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朱熹“否定了《诗经》的经典地位”说法错误,排除D项。 4.唐代的科举考试并不严格,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 A.考生名望决定结果 B.主要受制于门阀 C.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D.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度。据材料“不严格”“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可知“考生名望决定结果”说法错误,排除A项;“主要受制于门阀”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未得到平民的认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据材料“不严格”“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可知与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高低选官有相似之处,故D项正确。 5.某时期中,道教开始盛行“神仙须下凡,历经劫难”的想法,神仙须在人世行善立功,造福庶民,才能修得正果,重返天庭,位列仙班。这类故事反映道教因应当时社会变迁,因此强调参与、改善社会。与此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汉末工商濒临破产 B.唐代门阀制度即将崩溃 C.宋代庶民社会崛起 D.明清社会贫富不均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社会经济。据材料“行善立功,造福庶民,才能修得正果”“强调参与、改善社会”可知是指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科举制完善,庶民崛起,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6.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 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 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为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排除A项;“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为手抄”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泥活字,排除C项;四大发明中指南针出现于战国时期,造纸术出现于西汉,火药出现于唐朝,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故D项正确。 7.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梦溪笔谈》)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 A.文人画,重视写意 B.山水画,重视写实、 C.花鸟画,浓墨重彩 D.人物画,形神俱备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绘画。据材料“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可知该画注重写意而非写实,这是文人画的特征,故A项正确;“山水画”与“梅诗咏物”不符,排除B项;“花鸟画,浓墨重彩”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人物画”与“梅诗咏物”不符,排除D项。 8.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 B.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 C.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租佃制。材料没有反映“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排除A项;传统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没有动摇,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排除C项;据材料“土地经营权,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可知土地经营权可以买卖,故D项正确。 9.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C.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D.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政策。据材料“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可知“社会安定”使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0.史学家郭廷以在《近代中国的变局》中指出,近代中国“二期的译书,肇端于道咸,大盛于同光。初为私家之学,进为政府主办”。由此可见“二期的译书” A.促使清统治者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B.直接引发了维新变法的政治风潮 C.客观上适应了洋务运动的需要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清统治者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维新变法出现于光绪年间,与“肇端于道咸,大盛于同光”不符,排除B项;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90年代,与“肇端于道咸,大盛于同光”基本相符,洋务运动设立京师同文馆翻译外国书籍,故C项正确;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 11.清末历史教科书大多认为鸦片战争是清初以来中国诸多对外交涉事件中的一种。民国成立后,历史教科书开始关注它对中国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前后一批史学专著则认为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与这些史著不同的是,历史教科书一面认为它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之始,一面仍然采用明清之际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说法。据此可知,民国时期 A.民族危机的加剧导致教科书编写激进 B.历史教科书侧重宣传五族共和理念 C.历史教科书重视近代国家观念的塑造 D.教科书编写与学术研究成果保持同步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教科书编写激进”在材料中没有显示,排除A项;“侧重宣传五族共和理念”是民国成立后的观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清末、民国成立后、20世纪30年代对鸦片战争的看法从“对外交涉事件中的一种”到“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再到“一面认为它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之始,一面仍然采用明清之际是中国近代史开端”,可见历史教科书重视近代国家观念的塑造,故C项正确;“与学术研究成果保持同步”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2.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3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对此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北方的煤矿,在一战后有的仍能坚持发展 B.土法开采金属矿,是南方金属矿业失败的主要原因 C.一战后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投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次举步维艰 D.中国民族工业抬头的机遇短暂,南北方矿业开采均用土法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据材料可知一战后南方企业纷纷倒闭,而北方因为采用新法继续存在,A不符合题意;南方因采用土法纷纷失败,B不符合题意;“一战后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投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次举步维艰”符合史实,C不符合题意;“南北方矿业开采均用土法”与材料不符,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13.1887年,盛宣怀的电报总局与英国大东、丹麦大北公司签订“齐价合同”,“更得分收每年五、六十万,岁人二百数十万元”。这表明中国近代电报业 A.取得与外商的平等地位 B.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 C.在商战实践中取得成效 D.逐渐垄断中国电讯市场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取得与外商的平等地位”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盛宣怀的电报总局”与西方的公司签订“齐价合同”,并分利,可见“在商战实践中取得成效”,故C项正确;“垄断中国电讯市场”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4.孙中山说:“所以我们在中国革命决定采用民权制度,一则为顺应世界的潮流,二则为缩短国内战争。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有大志向的人,多是想做皇帝,…… 我们宣传革命主义,不但是要推翻满清,并且要建设共和。……我们要把这种做皇帝的思想完全铲除,一概肃清。”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A.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 B.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 C.表达了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D.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材料中的“推翻满清”是夺取政权的问题,“并且要建设共和”是建设政权的问题,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排除B、C、D。 15.1920年,《新青年》从第八卷起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如图第一期的封面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全新的编辑意图:封面正中是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伸出两只有力的手,紧紧相握。这反映出 A.民主革命完成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B.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的思想己经深入人心 C.新文化运动由启蒙向劳工和社会实践转向 D.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得到了苏俄的大力支持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使民主革命完成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排除A项;B项与材料“从东西两半球伸出两只有力的手,紧紧相握”不符,排除;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是宣传民主科学思想的重要阵地,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后的封面设计是“两只有力的手,紧紧相握”,与“劳工和社会实践”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苏俄的大力支持”,排除D项。 16.20 世纪20 年代后期,毛泽东写下了《清平乐·蒋桂战争》:“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下列评论最能反映其主题的是 A.反映了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情形 B.中共正领导红军在南方广泛建立革命根据地 C.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深刻内涵 D.痛斥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革命战争。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据材料“军阀重开战”“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可知是反映“工农武装割据”,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17.结合下列信息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荣誉军人陈彪的伤因是 A.在南京保卫战中被冲锋的日军步兵所击伤 B.在追剿红军中突破林彪部防守阵地时受伤 C.在台儿庄战役中拼死守卫阵地被日军击伤 D.为掩护淮海战役的国民党军主力撤退受伤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南京保卫战”发生于1937年12月,排除A项;“追剿红军”发生于1927—1937年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排除B项;“台儿庄战役”发生于1938年,故C项正确;“淮海战役”开始于1948年11月,排除D项。 18.据统计,1949年至1952年,山西忻县有82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912亩: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52年增加五倍多。这一现象 A.反映了土地改革过程的曲折性 B.促使中共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 C.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稳固性 D.说明农村城镇化效果显著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材料反映出卖土地的是农民而非地主,“土地改革过程的曲折性”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后,农民由于受制于多方因素被迫出卖土地,因而促使中共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排除C项;“农村城镇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9.1947年秋,我国学者即注意到美国扶植日本侵略势力的问题,在上海发起对日问题座谈会。从1948年春起,“反美扶日”成为国统区人民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这表明 A.美国放弃了扶蒋反共政策 B.冷战从欧洲蔓延到亚洲 C.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D.日本的民主化改造失败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国际格局。“美国放弃了扶蒋反共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据材料“座谈会”“ 反美扶日”“ 人民运动”可知“冷战” 从欧洲蔓延到亚洲,故B项正确;1949年1月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军队主力被消灭,排除C项;“日本的民主化改造”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0.新中国实行各版护照中,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期因私护照几乎为零;1980版将19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2005年签发的400万本护照中,80%是因私护照。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20世纪50年代护照版本体现了“一边倒”外交政策 B.20世纪70年代的中法英文护照表明中美建交的实现 C.为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不再注明护照限定范围 D.中外交流频繁,因私护照增多,推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据材料“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可知当时中苏关系特别友好,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相符,故A项正确;1979年中美才建交,排除B项;1978年底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对所有国家开放,而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排除C项;“因私护照增多,推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说法错误,排除D项。 21.著名学者阮炜教授认为,苏格拉底跟民主政权的关系甚为紧张,民主派有充分的理由惩罚他,甚至处死他。但从流传下来的文献看,民众最初并非一定要置他于死地,仅判他有罪;只是在他讲了一些挑衅性甚至羞辱性的话以后,才在第二轮投票中判他死刑。材料反映出雅典 A.直接民主的弊端 B.以法律维护民主派利益 C.司法程序十分严格缜密 D.法律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据材料“只是在他讲了一些挑衅性甚至羞辱性的话以后,才在第二轮投票中判他死刑”可知反映的是直接民主的弊端,故A项正确;“以法律维护民主派利益”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司法程序十分严格缜密”与“只是在他讲了一些挑衅性甚至羞辱性的话……”不符,排除C项;“法律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22.自公元前1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法学家被罗马帝国皇帝授予就法律问题作出公开解释的权力,对案件审理具有法律约束力。公元426年,东、西罗马帝国皇帝共同钦定只有五位已故法学家的学说具有法律效力。这一变化 A.减少了法律引用的混乱 B.确立了君主的法律权威 C.提高了法学家的地位 D.扩大了法律的适用范围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据材料“越来越多的法学家……公开解释的权力”到“只有五位已故法学家的学说具有法律效力”的变化可知,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法律的随意引用,故A项正确;“确立了君主的法律权威”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提高了法学家的地位”反映了变化前的状况,排除C项;罗马法在东、西罗马帝国适用,“扩大了法律的适用范围”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23.1922年春,列宁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说,“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诗人,他们写道: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这样的诗作在我们这里是很多的。”这反映出 A.列宁高度重视诗歌的宣传功能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了危害 C.莫斯科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D.人们对新经济政策有不同看法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高度重视诗歌的宣传功能”与材料反映的社会现状不符,排除A项;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被新经济政策取代,排除B项;“莫斯科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发展,材料反映的“饥寒交迫”“买卖、投机”说明新经济政策推行后存在不同的看法,故D项正确。 24.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己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世贸组织 B.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联合国 C.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成立欧洲共同体 D.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立北约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修补资本主义”是指二战后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和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修正民族国家”是指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从而走向联合、发展区域经济,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2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迅速。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同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表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到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这种现象说明 A.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B.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程度下降 C.英国仍处于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 D.世界市场需求增长幅度超过工业产品增幅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市场的形成。据材料“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表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可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互依赖,故A项正确;“均衡发展的趋势”“都增加了2倍多”与“国际分工程度下降”不符,排除B项;“英国仍处于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世界市场需求增长幅度超过工业产品增幅”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26.下表是历史上的部分经济要素变动表。这说明 A.劳动工具革新改变经济调控机制 B.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 C.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 D.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劳动工具革新”在材料中没有显示,排除A项;“生产的社会化”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故C项正确;“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27.1958 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 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 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教育水平迅速提高”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经济发展”在材料中没有显示,排除B项;“《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属于政治活动,社论发表后诗歌大量汇集,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收集”而不是“创作”,排除D项。 28.英国1679年通过《人身保护法》,该法案是针对复辟王朝肆意抓人、侵害反对派议员人身自由的行径提出来的,规定在逮捕人之前应先公布他的罪状,被捕者有权要求立刻依法审讯。议会上院曾力图阻挠这项立法,但下院不屈不挠,终于三度通过。这说明当时英国 A.进一步扩大了议会权利 B.注重维护个人自由权利 C.上院权利已转移到下院 D.上下两院权利斗争激烈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扩大了议会权利”在材料中没有显示,排除A项;据材料“针对复辟王朝肆意抓人、侵害反对派议员人身自由的行径提出来”可知,英国注重维护个人自由权利,故B项正确;1679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还没有完成,“上院权利已转移到下院”说法错误,排除C项;“上下两院权利斗争激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9.下表是美国联邦政府雇员人数统计表。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全面干预 B.解决失业问题的客观需要 C.现代文官管理制度的建立 D.美国经济形势的根本好转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从时间上看1933年—1938年正是罗斯福新政的推行时间,罗斯福新政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B从属于A项,排除B项;美国现代文官制度建立于1883年《彭德尔顿法》颁布后,排除C项;“经济形势的根本好转”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30.有作者评论说,不能以简单的“好”与“坏”、“优”与“劣”来界定这一艺术形式,因为除了表现人类“真善美”的一面外,还有的美术作品表现的是另一面(如战争、罪恶、恐怖、绝望等等),不论以何种方式、何种手段来表现塑造,它表现的是“美”还是“丑”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具有作者想要表现的直觉或理念。这一艺术形式是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近现代的文学艺术。据材料“重要的是作品具有作者想要表现的直觉或理念”可知是反传统、反理性、注重自我感受的现代主义风格,故D正确,A、B、C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二、综合题:共2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63年张小泉剪刀在打制中选用浙江龙泉、云和之钢,并实行剪股、剪背用铁,剪刃用钢的方法,首创剪刀“镍钢锻打”工艺,一举成名。乾隆 年间张小泉剪刀被列为贡品后名声大作。一时间,打出“张小泉”绰号作剪刀的假冒作坊,最多时达到86家。品牌混乱,生意萧条,此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清末。1911年,张小泉以“海云欲日”在农商部注册以示正宗,1915年冬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二等奖,产品开始远销南洋。1917年张小泉后人将剪刀表面加工改为抛光镀镍后,更受顾客的欢迎,1929年张小泉牌剪刀荣获美国世博会银奖。至1949年,战火兵灾加上手工作坊式经营和生产,使张小泉剪刀店年生产量仅40多万把。 ——摘编自王春华《张小泉剪刀的成功秘诀》 材料二 1731年彼得•亨克斯以双子星座为原型在德国铸造中心索林根创立双立人品牌,依托当地的稀有金属矿产和制刀剑传统,外加三十多道严格的制刀手工工艺,双立人迅速成为刀具著名品牌。1855年巴黎世博会展览会上荣获金奖,1867年成立现代化专业独立钢材铸造车间。19世纪后半期在美国、丹麦、荷兰及法国等国家相继建立专卖店,1895年“亨克斯”商标在德国注册成功,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上独揽四项大奖。1939年双立人独有的-200摄氏度特殊冰段技术研发成功,使刀具更加锋利、柔韧性更好、防腐蚀能力极强,之后产品延伸到炊具餐具个人护理用具等,产品数量多达二千多种。 ——摘编自何煜雪《双立人品牌浅议》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比较近代“张小泉”与“双立人”发展特征的异同。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张小泉”与“双立人”发展结局的不同及其原因。 【答案】(1)特点: 同:品牌建立时间都较早;技术都不断革新发展;产品质优、广受欢迎。 异:“张小泉”为手工作坊式的企业;“双立人”为机器大生产的近代企业。 (2) 不同:“张小泉”:没有发展为近代企业;“双立人”:发展为全球性近代企业。 原因: “张小泉”:受传统封建政治制度的束缚;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自然经济占主体,劳动力束缚于土地,市场狭小,商业资本缺乏;近代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备受内外压迫;近代社会政局动荡、战争不断;近代教育文化发展受阻,科技无创新。 “双立人”:德国国家统一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带来新兴技术和现代化企业制度;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和确立;近代自然科学进步的促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德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从时间、技术、质量、民众态度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从生产方式的不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分析材料直接得出;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社会状况、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概括。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从《五月花公约》到《邦联条例》到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都可以寻觅到美国人对“好政府”的渴望与珍视,诞生了以华盛顿为代表的早期“绅 士政府”,大部分官员都是根据对宪法的忠诚、道德高尚和能力超凡等条件任命的。1829年杰克逊出任总统被认为是美国政治和社会的转折点。美国政治规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政党在大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民众政府”模式,给更多的公民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但当“政党分赃制”发展成为政府选任官员的主要形式时,美国官场出现腐败乱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政治现实。加菲尔德总统未给竞选立功者分配满意职位而遇害事件直接导致了1883年《彭德尔顿法》的颁布实施。该法案授权总统组成一个专门的道德委员会,负责制定委任联邦官员的程序规则,美国政府官员的从政道德从总体上步入正轨。此后随着《从政道德法》的颁布和联邦道德规范局的运行,从联邦政府到地方基层单位,从部门到专业学套以及企事业单位,道德法体系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起来。 ——据《美国联邦政府治理腐败研究:从1883年(彭德尔顿法)的视角观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西方思想家关于法律的主张,并分析形成这些主张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政治生活中官员选任的阶段特点,简评美国的道德立法实践。 【答案】(1)主张:中国:礼刑结合,以礼为主;人治优于法治。 西方:尊重法律权威;法律应该符合道德规范;法治优于人治。 时代背景:中国:社会巨变,礼制崩解,重建社会秩序;士阶层兴起,为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不同的方案。 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政治生活中讲求功利忽视道德的现象增多;良好的法律传统,思想解放,思想家对良好政体的探索。 (2)阶段特点:绅士政府阶段:依据法律民选官员,官员需德才兼备; 政党分赃制阶段:党派竞争,选民范围扩大,任人唯亲; “文官政府”阶段:部分官员实行竞争性考试,择优录取,重视官员的道德素质。 简评:美国的道德立法,建立了完整的法律体系,设立了独立的机构进行监察,故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官员的贪腐。但是,由于美国正当竞争和经济利益的高度结合,道德立法不能防止诸如合法的软腐败;而且道德素质的提高最终取决于人的道德自觉,靠法治并不能完全解决政治伦理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方古代思想家的法律主张和美国文官制度。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直接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产生的背景和雅典民主政治产生、发展的状况分析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直接得出;第二小问,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析即可。 评卷人 得分 三、简答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0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中,不论是西学东渐还是中学西渐,都有一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跨文本的误读。无论是传教士或中国的儒者基督徒将天主教的天主理解为古儒家经典中的上帝,或是徐光启将欧洲描绘为理想的乐土,还是后来的启蒙思想家将中国文化理解为一种完全遵守自然法的思想体系,或认为中国人的行为充分体现了自然权力等等,都很难说是一种切近天主教或中国儒学本来面目的准确理解。 ——据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结台所学知识,对这一时期中西文明交流中“跨文本的误读”进行探讨。(要求观 点明确,史论结合,理由充分,逻辑清楚) 【答案】示例一:确实是误读。 理由:古代东西方很少交流,双方都充满各种想象的空间;传教士和中国的儒者基于中国人“天命”“天道”“天子”等信仰,将天主教的天主理解为儒家经典中的上帝;西方启蒙思想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均未到过中国实地考察,他们主要借助传教士传回欧洲的中国文献经典来了解中国,确实充满了误读。 示例二:有意的误读 理由:古代中国以儒学为主流思想,传教士将天主教的天主理解为儒家经典中的上帝,是为了在中国传教的需要;徐光启等中国基督徒将欧洲描绘为理想的乐土,除了受到欧洲近代先进自然科学影响外,主要是基于对明末政治黑暗的不满;西方的启蒙思想家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因素,通过宣扬科学与理性,来抨击欧洲的封建君主专制和宗教专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选择一个观点,注意观点明确,然后围绕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两方面进行论证,注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