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六校(武汉三中等)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武汉市六校(武汉三中等)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 2018—2019 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19 年 4 月 23 日上午 9:00—11:30 试卷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学术界大致有两种界定:一是以题材分,指反映少数民 族题材的作品;二是以作家分,指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不管是 哪一种界定,少数民族文学最基本的含义应该是以少数民族为创作对象的文学。当然,少 数民族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以少数民族为写作题材,还在于它能够通过文学的形式传达 一个民族的心声、介绍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交流,对少 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融合起到积极作用。‎ ‎②少数民族作家存在着身份认同和自己的民族文化立场问题,其优点在于他们成长于 自己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优先于其他民族的体验,这样使他们能够写出 深刻反映本民族的文学作品。然而,无论是哪个民族的作家,只要能深入少数民族的生活 都能够进行创作,也完全有可能产生好的文艺作品,例如雷振邦创作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 的电影音乐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并不完全是由作家的 身份决定的。如果少数民族文学成为一种作家的身份文学,那么,少数民族文学就不可能 有真正的发展,以身份和身份认同作为标志,也可能对作家的视野和思维造成不可避免的 局限,从而带来创作的局限性。‎ ‎③对于少数民族作家来说,处理好身份认同的平衡点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必须要有 自我身份认同,这样才能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立场,深入思考和挖掘文化的精髓,从中吸取 创作的养分;另一方面应该淡化少数民族的身份,立足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去思考人类共同 的关注和命运,写出一部民族心灵史的同时也表达出人类共同的兴趣、心灵的共鸣和共同 的关注;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去认识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的理解和文化交 融。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于固守自己的民族身份和认同,目的在于用本民族的文化资源 与世界对话。只有立足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同时又形成不同民族相向而行的共同文化、满 足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文化需求,少数民族文学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④要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迈向一个新的繁荣阶段,我们必须走出两个误区:一是关于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思维误区。事实上,民族的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如果没 有走向世界,那么永远都是民族的,而并非世界的。因此并非固守民族的立场就可以成为 - 26 -‎ ‎ 世界的,这样的结果是会被世人边缘化,走向自我消亡。二是关于主流和非主流问题。少 数民族文学常常被看作是非主流,由此产生了长期的关于主流与非主流的争论。究其原因 是没有认清主流和非主流的根本考量在于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认知度高、认同度大、 阅读面广的文学作品必然成为主流,包括少数民族文学也是一样的。而没有认知度和认同 度的文学,必然成为非主流,被边缘化,这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都是一样的。因此少 数民族文学必须立足于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同时具有世界的视野和人类共同的关注,用 少数民族文化去拨动人类共同的心弦,用少数民族的声音去震撼人类共有的心灵,才是根 本的繁荣之道。‎ ‎ (摘编自《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就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而言,少数民族作家由于对本民族文化有更好的体验,自然能创作出比其他民族作家更深刻的反映本民族的文学作品。‎ B. 作家既要深入思考和挖掘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也要固守民族的立场,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学作品。‎ C. 反映本民族的心声和文化,促进各民族的理解交流和融合,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之所在;本民族文化资源、世界视野、人类的共同关注,是少数民族文学繁荣的根本。‎ D. 即使社会的认知度高、认同度大、阅读面广,少数民族文学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主流文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界定及其文化价值谈起,进而围绕如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展开论述。‎ B. 文章第二段举雷振邦的例子,意在论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离不开作家的身份认同和民族文化立场。‎ C. 文章主体从作家身份认同的角度来展开论述,剖析优点和局限,指出解决之道,重在论述如何处理好平衡点。‎ D. 文章最后澄清了两个认识误区,指出民族的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明确了主流与非主流的考量标准。‎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A. 汉族作家迟子建创作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描述了鄂温克族人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被媒体称为“最值得期待的书”之一。‎ B. 白族作家景宜的《茶马古道》描绘了生活在茶马古道上的各族儿女在民族存亡生死关头,化解民族恩怨,共同团结抗战的壮丽画卷,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 - 26 -‎ C. 藏族作家阿来早在1994年就创作了反映藏族地区文化风貌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可直到1997年,这一作品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D.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扛枪戍边的部队作家和地方的其他民族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反映云南边疆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和各民族风土人情的作品,为当时文坛瞩目。‎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少数民族作家由于对本民族文化有更好的体验,自然能创作出比其他民族作家更深刻的反映本民族的文学作品”绝对化,相关信息在文章第②段,原文为“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优先于其他民族的体验,这样使他们能够写出深刻反映本民族的文学作品”,注意原文“有优先于其他民族”“这样使他们能够写出”的限定。B项,“也要固守民族的立场,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学作品”说法不符合原文,相关信息在文章第④段,原文是“民族的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如果没有走向世界,那么永远都是民族的,而并非世界的。因此并非固守民族的立场就可以成为世界的”“少数民族文学必须立足于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同时具有世界的视野和人类共同的关注”;D项,“……少数民族文学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主流文学”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④段,原文是“认知度高、认同度大、阅读面广的文学作品必然成为主流,包括少数民族文学也是一样的”。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意在论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离不开作家的身份认同和民族文化立场”说法错误,文章第②段以雷振邦为例,意在论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并不完全是由作家的身份决定的。故选B。‎ ‎【3题详解】‎ - 26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把握文章论点论据,筛选信息能力。答题时注意通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此类题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观点的论据的一项”,重点考核为论据是否符合论点。C项,本项所说的事件——阿来创作的《尘埃落定》1994年完成,1997年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不能作本文观点的论据,本文论证的是少数民族文学的生存困境,籍籍无名的作家即使创作出很好的作品,想要进入读者的视线也不容易。故选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所谓追溯体系,就是通过线上线下等手段,采集记录农产品生产、流通等环节信息,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强化产品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 近年来,一个完善的追溯体系正在形成。国务院和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10多项重要政策意见,明确了追溯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例如,在标准规范方面,先后研究制定了肉菜、中药材及酒类流通追溯编码规则、数据格式、接口规范等22项行业标准,为追溯体系互联互通和全国推广打下基础;在法规建设方面,一些行业追溯体系建设要求先后写入《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中医药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上海、福建、甘肃等地先后出台了本地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北京、石家庄、牡丹江等市出台了专门性地方政府规章;山东建立起政府部门间追溯数据共享方案,拟定追溯体系运行考核制度和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应急预案,推进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很多地方利用电子化、信息化手段,破解追溯难题。例如,北京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肉菜商品流通索证索票、购销台账的电子化。不少地方还将追溯与微信、支付宝等交易手段相结合,提高了消费者使用追溯平台的积极性。‎ ‎(摘编自彭训《把“追溯”进行到底》)‎ 材料二:‎ - 26 -‎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2月12日,新加坡国会三读通过新加坡食品局法案,日后将由单一机构监督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并协助新加坡农业食品业探索机遇,将新加坡打造为农业食品中心。‎ 新加坡环境及水源部长马善高为法案进行二读时说,全球农业食品环境正在迅速改变,随着发展中国家收入的增加,全球粮食需求预计也将上扬60%。与此同时,全球食品供应链越来越复杂,意味着食品有更多机会遭受污染,并且在问题发生后会更难找出污染源头。因此,成立新加坡食品局将有助政府全方位地应对整个食品供应链中所发生的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事件。‎ ‎(摘编自《新加坡将由单一机构监督食品安全》)‎ 材料三:‎ 据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负责人介绍,为有效保障市民食品安全,中心加大节日期间食品安全检验工作力度,每日出动食品快速检测车,对粮食制品、肉及肉制品、食用油、豆制品、禽蛋制品、调料和调味品、乳制品等节日热销食品开展重点检验,主要检测这些品种中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新鲜度等易出问题的项目。快检过程中,检测人员严格按照食品抽检规程及产品抽样要求开展抽检工作,现场取样,现场快速出结果并及时公布,将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报告市场监管局处理,对不能及时得出检验结果的项目,将通过短信等方式向送检者告知,进一步确保了检验工作规范化、公开化、痕迹化,受到群众“点赞”。‎ 在眉山新区大市场的检测服务点,笔者见到工作人员向来往的群众发放图文并茂的食品安全宣专单,讲解如何辨别食品质量、科学认识食品安全、破解食品安全谣言等知识。市民反映,政府部门的快检服务帮助老百姓辨别食品真假、好坏,是一个很好的活动,通过活动开展让大家吃得更安全、更放心。‎ 据悉,1月31日至2月10日期间,眉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共出动检验人员39人次,车辆13台次;监测和接受群众送检285批次,检测结果全部合格;切实为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站好岗、护好抗,快检服务将持续贯穿整个节日期间。‎ ‎(摘编自李洋《眉山快检护航春节市场食品安全获群众“点赞”》)‎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打造完善的追溯体系,关键在于农产品生产、流通等环节信息的采集与记录。国内已有多个地方,利用电子化、信息化手段,破解追溯难题。‎ B. 强化农产品全过程质量安全和风险管理,既有赖于政府部门,更需要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有些地方尝试将追溯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手段,提高消费者的参与度。‎ C.‎ - 26 -‎ ‎ 为应对全球农业食品环境的迅速改变,食品供应链日益复杂,食品污染的治理难度加大的局面,新加坡成立单一机构监督食品安全。‎ D. 眉山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以规范化、公开化、痕迹化的操作实现了食品快检,护航春节市场食品安全,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家层面提供标准规范、法规建设等政策保障,部分省市出台本地的规章制度、数据共享方案等,共同打造完善的追溯系统。‎ B. 由材料三可以看出,眉山节日期间加大了食品安全的检验力度,主要检测了热销食品的药物残留、新鲜度等易出问题的项目。‎ C. 眉山节日快检除了突出了“快速”和“现场”特点外,还发放材料进行了食品安全宣传,帮助老百姓增长该方面的知识。‎ D. 由材料一和材料三可以看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涉及面广,科技含量高,落地不易;而眉山“快检”操作便捷,且大受群众欢迎,因此更值得推广。‎ ‎6. 以上三则材料,对“食品安全问题”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答案】4. B 5. D ‎ ‎6. 材料一,侧重于政府层面,强调要建设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材料二,侧重于新加坡食品局成立的背景及其功能。材料三,侧重于眉山在春节食品安全检验方面的做法及效果。‎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B项,“有些地方尝试将追溯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手段,提高消费者的参与度”曲解文意,据原文“不少地方还将追溯与微信、支付宝等交易手段相结合,提高了消费者使用追溯平台的积极性”,非“尝试”,而是不少地方已经在做。故选B。‎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D - 26 -‎ 项,“因此更值得推广”于文无据,原文只涉及眉山快检护航春节市场食品安全获群众“点赞”,没有和其它地方比较效果,得不出“更值得推广”这一结论。故选D。‎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抓住每则材料的重点语句、大体思路,从而把握各材料的重心。关于三则材料对“食品安全问题”报道的侧重点的不同,材料一从“国务院和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10多项重要政策意见,明确了追溯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很多地方利用电子化、信息化手段,破解追溯难题”和所举例子看,侧重于政府层面;材料二从“新加坡国会三读通过新加坡食品局法案,日后将由单一机构监督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并协助新加坡农业食品业探索机遇,将新加坡打造为农业食品中心”看侧重于背景及功能;材料三从“每日出动食品快速检测车,对粮食制品、肉及肉制品、食用油、豆制品、禽蛋制品、调料和调味品、乳制品等节日热销食品开展重点检验,主要检测这些品种中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新鲜度等易出问题的项目”“市民反映,政府部门的快检服务帮助老百姓辨别食品真假、好坏,是一个很好的活动,通过活动开展让大家吃得更安全、更放心”看侧重于做法及效果。可据此概括得出。‎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孤独的守望 方爱华 ‎⑴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⑵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 26 -‎ ‎⑶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的女儿?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地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⑷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⑸我在进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画中走出来,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一处处低矮的农舍以最简单的装束站立在我面前,而它后面是五彩锦缎装扮起来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间的赞歌,我看见纯朴与艳丽和谐的统一。‎ ‎⑹田园,多么美妙的字眼,它让许许多多流浪的心灵找到了家的温暖。袅娜的炊烟,鸡鸣狗叫,满山遍野的牛羊,子孙绕膝,我多么希望看到曾经在这里上演过的那些温暖和最原始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啊。然而这里拥有的除了安静还是安静。看不见炊烟,听不见鸟语,也听不见动物的欢鸣,就连风都停驻在不知什么名字的山那边。‎ ‎⑺物竞天择,时代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滚滚向前。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那些没了主人的房屋,虚掩的房门,荒凉的院落,都似在诉说着一种久已淡去的生活,房前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小灯笼,就连地上也落了许多熟透的柿子。这些原本代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这里忽然受到冷落。‎ ‎⑻一方石碾,丰碑一样默默地站在时光的怀抱里。深深的皱纹里记载着多少酸甜苦辣的过往?它在怀念那些五谷丰登的日子吧,还有那吱吱唱着的远去的歌谣。我看见空地上面的水井里面装满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⑼所有的土地都荒芜着,那些被收割的玉米秸秆,怀抱成一堆坐在秋阳里,哀伤而无助。曾几何时啊,仿佛还看到它们挺拔着腰杆,向上生长着浓浓的丰收和喜悦。一些被开垦的梯田就那么闲散敞着怀,留着斑驳的印记,像是刻满了主人点滴的心事。几垄白菜,几颗萝卜成了这些被弃置土地的最后守望者。‎ ‎⑽我停下探访的脚步,对着一片宁静和绚丽沉默。‎ ‎⑾我不知道繁华在身后隐退的时候,是不是一些东西也会随之消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就这样被遗弃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在时光的隧道里独自演绎着一场兴衰与荣辱。美丽与孤独同在,寂寞与哀愁共存。‎ - 26 -‎ ‎⑿在村庄的深处,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主人。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门口,身后巴掌大的小院里,两棵参天的老槐,像硕大的两把巨伞,卫士一样的护着庭院。树是老人出生时爷爷种下的。‎ ‎⒀老人手捧山里红,热情地招待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她说家里没什么好吃的,只有这些山里的果子。问她为什么不和儿女一起走,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几十年的家!”‎ ‎⒁已是夕阳西下,那些山、那些树、那些落寞的房屋都开始变得暗淡起来。我最后一次回望山村的时候,老人正被金色笼罩,仿佛坐在一片灯影里。‎ ‎⒂她在守望着一个人的山水,守望着一个她自己的家么?‎ ‎(选自《散文百家》2010年第2期,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标题“孤独的守望”意蕴丰富,既有庄稼对土地的“守望”,也有文中老人对村庄以及过往生活的守望,还有作者对精神家园的守望。‎ B. 文章第一段中写“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和川流不息的人群”,表明“我”对繁华喧嚣的现代城市的厌倦。因对乡村的向往,“我”“飞离城市”来到乡村。‎ C. 第8段中“丰碑一样”的“石碾”,“装满生活的百般滋味”的“水井”,这两个意象表现了作者对荒芜的乡村的惋惜。‎ D.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景、事、情、理完美融合。‎ ‎8. 请从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三个方面,赏析第3自然段。‎ ‎9. 第7自然段说“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结合全文探究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 ‎【答案】7. B 8. ①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描写; ②运用比拟(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想象丰富; ③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气势和感染力。 ‎ ‎9. ①作者肯定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希望山里人能够摆脱贫困,希望山村的发展能够融入现代文明;②对美丽山村被遗弃成为空村的荒凉景象十分痛惜;③对逃离喧嚣城市却因乡村衰落而陷入更大孤独感到迷惘。‎ ‎【解析】‎ ‎【7题详解】‎ - 26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因对乡村的向往,‘我’‘飞离城市’来到乡村”归因错误,第一段“我”是“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故选B。‎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语段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对段落的赏析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概括其中采用的手法及句式特点。使用比喻,如“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柔润如美玉”。使用排比,如“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使用拟人,如“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多角度描写溪流的特点,“水声”“环佩叮当”“清凉”“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从听觉、触觉、视觉描写溪水;从句式上来看,整散结合,充满韵律感,富有感染力。‎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贫困终被繁华取代”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历史不可挽回的趋势,作者对此能够理解;但“宁静总被喧哗掩盖”又表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逝去的惆怅与难过;结合前文作者发现这一世外桃源时的欣喜,与发现它已荒芜后的悲伤,可看出作者内心对于田园被遗忘的无奈与痛惜;从他描写庄稼的句子如“受到冷落”“怀抱成一堆坐在秋阳里,哀伤而无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也充满感伤与迷惘。这类对农耕文明渐趋式微的忧伤小品是处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种时代情感。这种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对社会进步的期待,又有在工业文明的倾轧下,农耕文明的静穆和祥和被破坏的感伤、失落和忧虑。更有对农耕文明这种融入民族血液的精神失去根基,而心灵还暂时没有皈依的一种迷惘和空虚,甚至是害怕、惶恐。‎ ‎【点睛】“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具体答题可运用三步骤:步骤一: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赞成或反对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步骤二: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为分清层次,答题时可在每个层次前标上序号或者每层用一个段落。为防止泛泛而谈或者以述代评,可尝试进行“分论点+文章材料+分析评价”的训练,逐步做到观点正确,例证典型,分析深入。步骤三:总结自己的观点。语言要简洁,要与第一步圆合。‎ - 26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宣慰曾侯嘉政记 宋濂 今年春三月丙辰,西睦州陷。夏四月壬午,江浙行中书左丞杨公,以浦阳与睦州邻也,命宣慰曾侯自杭率师来镇其地。师还,邦人德其善驭士卒而弗扰也,思之不置。县达鲁花赤①写云石不花君暨婺州路同知赵君,因民之思而相与树碑于县庭,谓濂颇从事于文墨,走书来征记。曰:往岁,大将军赵野逊台②,首统军道浦阳。涂逢农贾及浮屠、黄冠,师不问能不能,以徽缠絷颈,使肩辎重。或血流不止,出即杀以徇。民深患苦,或传有师至,咸惊呼曰:“吾属将焉免夫!”亟奔避山谷。曾侯察知民情之惊疑,间道疾驱至县,申饬纪律,区分队伍,各从方部,以奠其居。夜漏既下,乃被铁衣,持弓矢,从一二骑,周巡近郊,威加气詟,莫敢少恣。居无何,左丞公自将临睦州,檄曾侯还杭,以守旧营。晩始受命,鸡初号,复就间道驰去。每出率一队,辄用数骑监之,若鱼贯,若雁行,无敢乱越。县父老相与言曰:“曾将军其去矣乎?何为来不吾知而去亦不吾知也?”我等闻其言,弗忍违用,以其事累吾子,幸有以详文云。濂发书,为之叹曰:“有是哉!何曾侯之贤于人也?”濂虽不识曾侯,窃闻所至以爱民为务,今来浦阳,会大府有验亩征粮之科,为之恻然,亟白部使者罢之。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濂因弗敢辞为文其事于石然而石可泐也文可灭也曾侯之功简在县民之心者千百载犹一日也。曾侯名华,字华叟,武冈人。精悍而有智谋,通孙、吴、司马法,损家赀,招兵市马,为国宣力,前后屡建大勋,今以明威将军、广东道宣慰副使,兼江浙行省都镇抚。‎ ‎【注】①达鲁花赤,蒙古语,意为“掌印者”。②逊台:退出台州。‎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濂因弗敢辞为/文其事于石/然而/石可泐也/文可灭也/曾侯之功简/在县民之心者/千百载犹一日也 B. 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濂因弗敢辞/为文其事于石/然而/石可泐也/文可灭也/曾侯之功/简在县民之心者/千百载犹一日也。‎ C. 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濂因弗敢辞/为文其事于石/然而/石可泐也/文可灭也/曾侯之功/简在县民之心者/千百载犹一日也。‎ - 26 -‎ D. 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濂因弗敢辞为/文其事于石/然而/石可泐也/文可灭也/曾侯之功简/在县民之心者/千百载犹一日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壬午是干支纪年法,这种方法把十天干、十二地支按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期。‎ B. 宣慰指大臣代表皇帝视察某一地区,宣扬政令,安抚百姓,文中指官职名。‎ C. 浮屠是音译词,也作浮图、佛图,有佛、佛教徒、佛塔等意义,文中指和尚。‎ D. 行省为元代最高地方行政区划,元代于各地区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曾华善于驾驭士卒。每支队伍出发时,派数名骑兵监督,秩序井然;又披戴盔甲,手持弓箭,带领士兵在郊外巡逻,部下慑于他的威严,没有敢放肆的。‎ B. 曾华爱护百姓。他严禁士兵骚扰百姓,通常晚上接到军令,第二天早上天没亮就悄悄出发。宋濂受曾侯感召,禀报上级免除向浦阳百姓征收粮食。‎ C. 曾华忠诚爱国,精通兵法。他精明强悍而足智多谋,熟悉孙子、吴起、司马穰苴等人的兵法,曾变卖家产,招兵买马,为国出力,先后屡建奇功。‎ D. 本文刻画有力,写法新颖。对人物的刻画以正面描写为主,辅以侧面烘托和对比。在文末交代人物的名、字、籍贯,不同于正史中人物传记的一般写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侯察知民情之惊疑,间道疾驱至县,申饬纪律。‎ ‎(2)居无何,左丞公自将临睦州,檄曾侯还杭,以守旧营。‎ ‎【答案】10. C 11. A 12. B ‎ ‎13. ①曾侯体察了解百姓受到惊吓疑惧的情况,从小路快速骑马到县里,反复告诫纪律。②不久,左丞杨公自己带领士兵来到睦州,发檄文命令曾侯回到杭州,驻守先前的军营.晚上接到命令,鸡刚报晓,又从小路奔驰离开。‎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及物之功”为“对老百姓的恩惠”的意思,不可断开,排除A、B;“为文”为“记下这些事”的意思,中间不可断,排除D - 26 -‎ ‎。根据前后文,这句话的大意是:那么他对老百姓的恩惠,又不仅仅是善于驾驭士兵让他们不去骚扰百姓而已.我宋濂因此不敢推辞,在石头上刻写记下这些事,但石头会碎裂,文字会磨灭,而曾侯刻写在县里百姓心中的功绩,即使经过千百年,也会像第一天那样鲜明。故选C。‎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文中指干支纪日法不是干支纪年法,根据前文“今年春三月丙辰”和本句“夏四月壬午”可知,“丙辰”应是那一年的春天三月的某一天,同理,“壬午”应是四月的某一天。故选A。‎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宋濂受曾侯感召,禀报上级免除向浦阳百姓征收粮食”张冠李戴,原文为“今来浦阳,会大府有验亩征粮之科,为之恻然,亟白部使者罢之”,从“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可知,前文省略的主语为“曾侯”。故选B。‎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之:助词,的;惊疑:惊吓疑惧的情况;间道:小路,这里是名词作状语,从小路;申饬:反复告诫.第二句得分点,居无何:不久;自:自己;将:动词,带领;临:到;檄:动词,发檄文;还:回到;旧:先前的。‎ - 26 -‎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今年春天三月丙辰日,西睦州沦陷。夏天四月壬午日,江浙行省中书左丞杨公,认为浦阳和睦州是邻邑,命令宣慰使曾侯从杭州率领军队来镇守此地。军队回去后,当地人感恩他善于驾驭士兵而没有骚扰百姓,思念不可停止。县达鲁花赤写云石不花君与婺州路同知赵君,顺应百姓的思念而一起在县府庭院立碑,认为我是很用心写文章的,送信来征求传记。信中说:以前,大将军赵野从台州撤退,带领军队经过浦阳,路上遇到农民、商人、和尚和道士,军队不问他们是否扛得动,用绳索拴住脖子,让他们扛上辎重,有人流血不止,拉出来立即杀了示众。百姓很担忧,这时传闻有军队经过,都惊叫着说:“我们这些人还能逃到哪里去!”立即逃奔,躲避到山谷中。曾侯体察了解百姓受到惊吓疑惧的情况,抄小路快速骑马到县里,反复告诫纪律,分别安排队伍,各自跟随自己的方队,确定自己的位置。到夜晚,就披上盔甲,拿着弓箭,带领一二名随从,在近郊到处巡视,士兵慑于他的威严,没有人敢放肆。不久,左丞杨公自己带领士兵来到睦州,发檄文命令曾侯回到杭州,驻守先前的军营。晚上接到命令,鸡刚报晓,又从小路奔驰离开。每带一支队伍出来,就用数名骑兵监视,队伍行进有条不紊,没人敢越位。县里的老百姓互相说:“曾将军离去了吗?为什么来的时候我们不知道,离开时我们也不知道?”我听说这些话,不忍心不说明这些情况,用这件事麻烦先生您,希望有详细的文章来为曾侯作传。我打开信,因此感叹说:“真有这样的事啊!曾侯比起一般人真是太贤能了啊!”我宋濂虽然不认识曾侯,私下里听说他每到一地就以爱护百姓作为自己的追求,如今来到浦阳,正赶上官府有核验田亩征收粮食的摊派,曾侯心中同情他们,立即禀告户部使者免除它。那么他对老百姓的恩惠,又不仅仅是善于驾驭士兵让他们不去骚扰百姓而已。我宋濂因此不敢推辞,在石头上刻写记下这些事,但石头会碎裂,文字会磨灭,而曾侯刻写在县里百姓心中的功绩,即使经过千百年,也会像第一天那样鲜明。曾侯名华,字华叟,武冈人,精明强悍有智谋,精通孙子、吴起、司马穰苴等人的兵法,曾变卖家产,招兵买马,为国出力,先后屡建奇功,如今凭借明威将军、广东道宣慰副使的身份兼任江浙行省都镇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闻武均州①报已复西京②‎ - 26 -‎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③,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 ‎②西京:指洛阳。③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4.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15. 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案】14. D 15. 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 - 26 -‎ 项,“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分析有误,从“亦壮哉”“捷书”等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故选D。‎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般是先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然后抓住诗歌的尾联,结合文意赏析,重点分析手法、效果、表达的主旨、情感等。本题中,尾联“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是说料想明朝寒食祭扫陵墓,一路春风处处梨花盛开。首先这是还未发生之事,是诗人想象的寒食节扫墓的情景,所以有想象的手法。结合注解③可知,是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朝廷派朝陵使前往西京祭扫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在他赶往陵墓的路上一路梨花盛开。“驿路梨花处处开”是写景,处在诗歌的末端,所以还有的手法就是“以景结情”。想象梨花处处开的盛景,画面美好,字里行间中流露出诗人想象收复山河、恢复故土后的欣喜之情,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答题步骤:1.整体感知,明选项。在整体阅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并借助选项进一步全面理解诗歌,然后再解题。另外,还要注意结合标题、作者、注释,诗中常见意象、关键词句等。2.启动情思,巧排除。初步感知诗歌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排除;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低,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3.逐项核对,再排除。选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词句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解释等,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排除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选项。4.辨析真伪,定答案。在提供的选项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会出现自相矛盾,有时会曲解原意。如选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和“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2)杜甫《登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的雄浑景象。‎ ‎(3)杜牧在《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那么“_________”;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那么“_________”,又怎么会灭亡呢?‎ ‎【答案】 (1). 霓为衣兮风为马 (2). 虎鼓瑟兮鸾回车 (3). 吴楚东南坼 (4). 乾坤日夜浮 (5). 则足以拒秦 (6).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 26 -‎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霓”“兮”“瑟”“鸾”“日夜”“拒”“递”“至”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2018年高考全国卷中三道有关“知识产权”的语文阅读题刷爆了朋友圈。不妨说,这是“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正在( )。研究与事实告诉我们,知识产权对世界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驱动作用。发达国家一直关注如何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动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开放创新 ,知识产权制度何去何从?面对开放创新,知识产权制度不能 。世界迎来了新的科技革命,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速。我们也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战略,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顺应新科技革命的浪潮,赋予知识产权制度时代特征和独特的现实意义,嵌入中国经验和方案,引领全球创新的发展,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知识产权”从 的专业术语,到人们 的媒体热词,进而入选高考试题,这意味着它不但走进了公众视野,也将成为青年一代必备的基础知识。‎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从社会共识走向顶层设计,从政策层面进入常识领域的最生动体现 B. 从社会共识走向顶层设计,从常识领域进入政策层面的最生动体现 C. 从顶层设计走向社会共识,从常识领域进入政策层面的最生动体现 D. 从顶层设计走向社会共识,从政策层面进入常识领域的最生动体现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26 -‎ A. 发达国家一直关注如何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 B. 发达国家一直关注如何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 C. 发达国家一直关注如何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动知识产权对经济发 展的引领作用,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 D. 发达国家如何一直关注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动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如火如荼 故步自封 曲高和寡 耳熟能详 B. 沸沸扬扬 作茧自缚 阳春白雪 耳熟能详 C. 如火如荼 作茧自缚 曲高和寡 耳濡目染 D. 沸沸扬扬 故步自封 阳春白雪 耳濡目染 ‎【答案】17. D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是一道填写衔接句的题目,此类试题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应该是先“顶层设计”再“社会共识”,先“政策层面”再“常识领域”。故选D。‎ ‎【18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成分残缺,在“引领”后加“作用”;C项,搭配不当,“发动”与“作用”不搭配;D项,“如何……”语序不当,“发动”与“作用”搭配不当。故选B。‎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如火如荼”形容气势盛大或气氛、情感热烈。“沸沸扬扬”形容议论纷纷,吵吵闹闹。根据语境“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 - 26 -‎ 应用“如火如荼”。“故步白封”比喻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创新进取。“作茧白缚”比喻做了某事,结果反而使自己受困。根据语境“面对开放创新”应用“故步白封”。“曲高和寡”比喻思想、言行、作品等高深,少有人能理解接受。“阳春白雪”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一般不作定语。根据语境“专业术语”应用“曲高和寡”。“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中受到影响。根据语境“媒体热词”应用“耳熟能详”。故选A。‎ ‎【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20.下面是某大学的一则社团招新的声明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语言不得体之处,请找出并作修改。‎ 近日,校学生社团联合会发现部分未经批准注册成立就假借学校社团名义的学生或社会团体潜入新生寝室,进行宣传招新,并收取20元至100元不等的钱。根据《xx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章程》规定,这种行为是不可以的。一经发现,校团委将联系相关学院,并报保卫处给予负责人相应的纪律处分。请全体同学共同遵守,若发现非官方组织打着社团的幌子招收新生、收取资金,请赶快向校团委办公室检举。‎ ‎【答案】1)“潜入”改为“进入”‎ ‎2)“钱”改为“费用(会费)”‎ ‎3)“不可以”改为“违规(不被许可的)”‎ ‎4)“打着社团的幌子”改为“以(假借)社团的名义”‎ ‎5)“检举”改为“举报(反映)”‎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潜入”,暗中进入,不合语境,改为“进入”;“钱”,口语化,改为“费用”;“不可以”,口语化,表示程度也不够,改为“违规的”; “打着社团的幌子”,口语化,改为“以(假借)社团的名义”;“检举”,指向有关部门或组织揭发违法、犯罪行为。不合语境,改为“举报”。2、3、4‎ - 26 -‎ 考查的是语体色彩(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1、5考查词语感情色彩的区别,公文中要拿捏好语言分寸做到语体庄重,用于客观准确,不夸大,不过于主观。‎ ‎【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把敬辞用在自己身上就很可笑;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21.《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宪问》篇:‎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上面两则《论语》中记述了子路和子贡质疑而孔子肯定管仲是“仁者”的对话。请简要概括学生质疑和孔子肯定的理由,并说明孔子的回答反映了其怎样的思想。‎ ‎【答案】答案示例:学生质疑的理由:管仲不能为主人死节,(又辅佐桓公,背叛主子)不忠。孔子肯定的理由:管仲辅佐桓公不以武力称霸,维护了天下的秩序,保存了华夏文明。孔子的回答反映的思想:评价一个人要看大处、大节、大信、大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翻译文段,大体把握文段意思,然后概括作答。学生是质疑的角度: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日:未仁乎?”意思: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节,但管仲却没有自杀。”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的意思同上。子路和子贡两个学生都认为管仲不能为主人死节,又辅佐桓公,背叛主子,不忠 孔子是肯定的角度: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 26 -‎ 意思是: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算他的仁德!这就算他的仁德!” 子日:“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意思同上,都是肯定的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是充满未知的旅途。有时候我们主动寻求改变以适应这个世界;有时候我们希望维持一种状态,却又被外部世界无形地改变着。无论是主动寻求改变,还是“被改变”,都普遍存在。‎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与其“被改变”,不如主动改变 ‎ 未来,是充满未知的旅途。有时候我们主动寻求改变以适应这个世界,有时候我们希望维持一种状态,却又被外部世界无形地改变着。面对多变的世界,与其“被改变”,不如主动改变。‎ ‎“被改变”,常常会受制于人,带来的结果多是无力、无助、无奈。 中兴作为中国第二大、全球第四大通讯设备制造商,其电信设备、手机中有大量元器件和软件需要长期从美国公司进口。但不求改变,安于现状的中兴公司低估了国际形势的变幻莫测,2018 年 4 月,美国商务部禁止美国公司与中兴开展任何业务,期限为 7 年,软件、技术、芯片等零部件销售均在限制范围之内。这一纸禁令,基本断送了中兴的未来。‎ ‎“被改变”其实是一场灾难,与其“被改变”,不如主动改变以适应这个世界。 华为与中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与中兴不同的是,华为在不断地改变自己,主动开发出多项核心技术。“我”需要其他公司的产品,其他公司也会依赖“我”的技术。以高通与华为的交叉授权为例,尽管高通在通信上优势明显,但因其需要华为的技术,便不得不采取合作的姿态来应对。因着主动改变、寻求创新,华为没有被牵着鼻子走,不用看别人的脸色。‎ 谁主动改变自己,谁就改变了这个世界,适应了这个世界。‎ - 26 -‎ 以色列和芬兰这两个独特的国家,面积小、人口少、资源极度匮乏,但其创业数量和创新能力却极其强大,丝毫不逊于其他世界大国。是坐等死亡,还是主动改变自己去适应世界?答案不言自明。由于与周边阿拉伯国家处于敌对关系,以色列的年轻人在高中毕业后不是去上大学,而是去参军服兵役。在部队里,许多年轻人会被安排进行多学科的专业学习,他们会迅速掌握军事 领域的尖端科技。更可贵的是,国家鼓励退伍军人将这些技术用于创业,因此该国科技创新人才辈出,甚至出现一个寝室中 10个战友均创业成功的奇迹。因为主动改变自己,以色列这个有诸多劣势的小国创业数量和创新能力极其强大,丝毫不逊于其他世界大国。‎ ‎“被改变”几乎等于自寻死路,主动改变常常令人绝地重生。‎ 诺基亚一度是芬兰的骄傲,但它却陶醉于已有的成绩不求改变,最终只能落个倒下的结局,同时使芬兰经济陷入困境。后来芬兰政府审时度势,开始寻求主动改变,启动了“桥梁”孵化计划,鼓励诺基亚员工将内部技术用于创业,并给予创业者资金上的支持,于是许多高技术人员流入创业市场,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诺基亚不改变,诺基亚倒下了;柯达不改变,柯达胶卷消失了;而腾讯、阿里、脸书则应变而生,创建了一个个商业帝国。‎ 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与其“被改变”而陷入困境,不如主动改变,向死而生。‎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材料属于“哲理思辨类”材料作文,符合近年全国新课标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具有较强的哲学内涵。这类材料常常以某一事件或现象或者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概括某种现象或心态的形式呈现,时代感强,贴近考生实际,意在考查考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认识,引导考生关注现实,观察生活,关心家国,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思考人类的生存困境或现代社会、现代人普遍面临的问题或处境,做一个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有视野的现代公民。‎ 本则材料的指向是对于“‘被改变’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一现象的体验和认识,需要考生在对材料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谈谈自己“被改变”的生活体验和深刻认识及哲理思考。角度一:承认“被改变”的合理性。接下来的文章自然是从“被改变”与个人角度去挖掘。能言者从哲学层面去谈,摆在社会大坐标中去证。于他人而言,“被改变”或许能给他人带来现实中的改变,或者说进步;于“我”而言,“被改变”是自我主观的突破;于社会而言,或许是向着更好处迈去,正所谓主观意愿与客观现实的融合,个体改变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角度二:对“被改变”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当“被改变”成为一种重要趋势时,背后隐藏的可能是“自我认识”的缺失。这样的人往往更倾向于维持稳定状态,不愿意调整自己、改变自己,他们的自身价值往往对外界的依赖很大,进而慢慢变成“单向度的 人”,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如诺基亚老总所感叹的:“我们做了什么呀,我们什么也没有做。”不去做、不主动寻求改变,这恰恰是诺基亚被迫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 - 26 -‎ 角度三:承认“被改变”的合理性,但要析其成因,究其危害。要思考普遍存在的“被改变”的情况是否会在无意之间成为造就社会“巨婴”的推手,这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是不是件好事;以及普遍存在的“被改变”的情况是否会产生肆意对自己及他人的烦扰。 角度四:承认“被改变”的合理性,但要辨析什么是真正的“被改变”,分析其建立的前提,思考怎样的“被改变”才能在自我认识的实现中发挥正向作用,让人不至于在过度的“被改变”中迷失了自我。还有无数种可能,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可以从对生活现象的切身体验入手,从时代风云变幻的趋势入手,从传统文化的回归入手等。可以谈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要让快捷高速的生活代替慢生活;让追捧洋人节日渐渐回归到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上;让“一带一路”悄然打开中国的新天地。考题引导考生从“我”出发,思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陈述自己的价值取向。这种“被改变” 的情况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可以写记叙文,写自己“被改变”的人生体验等。如成长就是一种“被改变”,考生可写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面对成长的困惑与烦恼,是怎么去改变现状的,要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思考。 ‎ 参考立意:1.自我因“被改变”而绽放精彩。2.人生的实现是自身改变和“被改变”的协调统一。3.面对平凡的生活,我们需要主动改变现状。4.不应将“被改变”视为压力,而应视其为生活的常态。5.成长就是一种“被改变”。6.我们要正视“被改变”的状态。7.要顺时而变,要突围而出。8.不变是僵化,变的才是从容。9.客观存在与主观变革是统一的。10.与其“被改变”,不如主动寻求改变。11.顺势而为,方有大成。 …… ‎ 结构示例:材料在命题上的侧重则是要求考生谈谈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并不是直接要求考生写出自己的类似经历或者直接提出对不同见解的看法。“体验” 除了侧重自己“被改变”的系列生活经历,还要深入突出“被改变”的情感经历。“认识” 除了侧重于对自己观点、见解、看法的陈述分析,还要有深入的剖析反思。这一点,考生需要明确。开篇可从材料的中心引入,介绍“被改变”的存在,接着可分析“被改变”的情况是什么现象?“被改变”的情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被改变”的情况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然后选择自己思考或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来运思行文。最后总结全文,首尾呼应。‎ 素材积累:‎ ‎1、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2‎ - 26 -‎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青蛙放到一锅热水中,那青蛙遇到剧烈的变化,就会立即跳出来,反应很快。但是把青蛙放到冷水中去,慢慢给水加温,你会发现青蛙刚开始会很舒适地在水里游来游去,锅里的水温度在慢慢地上升,它毫不察觉,仍然感到暖洋洋的自得其乐,一旦温度上升70~80度时,它觉得有威胁,想跳出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它的腿不听使唤,再也跳不起来,最后只得被煮死。这就是温水煮青蛙的故事。‎ ‎3、著名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是这样。当御用文人李白呼唤自己放养于青崖间的白鹿,骑访名山时,他改变了自己。李白本以为自己会在政治舞台上一展鸿鹄之志,没想到却只是为朝廷吟风弄月歌功颂德。无法改变官场的他,只得改变自己的志向,寄情于山水,纵览名山大川。虽然未能圆自己经天纬地之梦,但却造就了半个诗歌的盛唐,为后世人所传颂。若李白没有改变自己,又怎能有后来这些伟大的成就?‎ ‎4、道尔顿是英国杰出的化学家、物理学家,出身贫寒,生活条件恶劣,但他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15岁时便离开家乡自谋生路,在给一个学校校长当助理12年里,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写下了“午夜方眠,黎明即起”的座右铭激励自己。经过艰苦的努力,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知识,28岁时发现了气体分压定律,创立了倍比定律和“道尔顿原子学说”,提出了原子量表。他的杰出贡献,被恩格斯的高度赞扬为“近代化学之父”。‎ ‎5、影帝葛优成名之前时常担任跑龙套的角色,他不禁为自己的前程担忧不已。可是娱乐圈内帅哥美女众星云集,又岂能让相貌平平的他脱颖而出?于是他放弃了担任偶像剧男一号的想法,转型当一名喜剧演员,还不惜牺牲“色相”,长期以光头形象示人。改变自己,让他从一名默默无名的小卒成为一名家喻户晓的明星;也让他停滞不前的事业获得了质的飞跃。若没有当初改变的勇气,恐怕葛优之名也将在群众演员中湮没无闻。‎ ‎【点睛】这是一道驱动任务型的材料作文,(1)阅读材料并审题是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的重要内容,也是写作的第一个步骤,因此需加强对学生阅读材料与分析能力的指导:第一,认真阅读材料,正确理解材料范围、内涵、主题;第二,确认文体驱动任务,即明确规定的写作文体;第三,明确内容驱动任务,即材料内容规定的写作范围与方向,在制定写作提纲时不超出材料限定的范围;第四,思维驱动任务,即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关键词语,明确争议的对象、焦点,从这一着眼点入手深入地剖析材料的主旨;第五,对象驱动任务,即在阅读材料时对争议事件的感受、观点。(2)任务写作是驱动任务型写作的第二部分,而在这部分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如果未经过材料的认真阅读与深入分析,很难抓住材料核心,容易出现立意脱离材料的情况。只有紧扣材料核心立意,才能根据核心词拟题,进一步设置论点、设计写作的思路。‎ - 26 -‎ ‎ ‎ - 26 -‎ ‎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