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山东省微山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2017-11)
17-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语文第二学段试卷 注意:本试卷共18题,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说明: 1.本试卷按照全国卷考题形式命制,试题顺序有所调整。 2.请考生把选择题1、2、3 、4、7、8、9、14等8个题目的答案涂在答题卡对应的题号上;5题、11题两个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3.命题范围:必修一至必修五兼综合检测 4. 请考生认真审题,规范作答。 ★祝考试顺利! 一. 语言基础运用。(9分,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恰当的一项是( )(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①柴静十多年来一直住在原来租的房子里。这一爆料在微博上得到了大量转发,网友们纷纷表达对柴静的溢美之词。 ②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G20峰会上发表不刊之论,称目前的中国存在生产重复严重、设备库存过剩、地域发展极不平衡等问题。 ③身为党和国家高级领导干部的的孙政才,鲜廉寡耻,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国家财物,情节之恶劣可以说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④《白鹿原》继在话剧舞台上演之后,又被改编成舞剧。小说原作者陈忠实称,用舞蹈形式来演绎这部作品,是他始料不及的事情。 ⑤中国式放生已经将人们误导入一个形式的过程,这种乱象已经越演越烈了,基本上可以说,放生行为与放生者谋求的善,是分道扬镳的。 ⑥ 从社会发展来看,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已经成为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所以大家要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A.③⑤⑥ B.①③④ C.①②⑤ D.②③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A.今天,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本着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为原则的,而不是要延续仇恨。 B.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是短期内形成的,也不可能在较短时间里毕其功于一役。靠行政命令式的单方推动,不可能冰释污染痼疾。 C.当前反腐、反贪势如破竹、深得民心,但这一政治举措能否如老百姓所期望的为中国建设法治社会奠定基础,关键还在于中央、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在这一行动中的态度和做法。 D.《汉字演变》软件每辑包括50个汉字,每个字用约一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动态再现汉字从殷商甲骨文到现代楷书的演变全过程。 3.下列句子加点部分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A.“抱歉打扰您了!我想跟您垂询一下如何解压,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记者小王采访心理学家张教授。 B.银行营业厅服务员对张小明说:“你想干什么?”——张小明来到银行营业厅,正选择要到哪个窗口办业务。 C.“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中国政府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解决地区间矛盾问题时表达自己的意见。 D.“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某大学工会讨论高龄退休干部活动方案时,75岁高龄的前院长刘伟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回答4--6题(12分) 材 料 一 携程旅游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客人消费升级,旅游超过购房买车等成为消费的首选必需品,98%的受访者今年有出游意愿。旅游成为消费的重要支出,5成以上的人计划全年旅游花费在年收入的10%以上,旅游已经成为国民消费的重要支出。19%的人将把收入的20%以上用于旅游。云南、四川、海南,日本、泰国、美国等成为首选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60%的人旅游首选出境游。 报告显示,今年游客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其中,出行频次在1-3次的受访者占比最高,达72%,其次是计划出行4-6次的受访者,占比19%,2017年计划出行7次及以上的高频旅行者,占比在10%左右。 报告显示,2017年,居民在旅游上的消费将不断升级,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8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旅游是其休闲娱乐的首要消费方式。73%受访者表示,今年在旅游上的人均预算将超过1万元,其中32%的游客预计花费在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占比最高。还有10%的受访者今年的旅游消费将超过5万元。 报告认为,消费者愿意增加支出用于入住更好的酒店、品尝美食和体验优质服务,旅行社推出的纯玩团、定制旅游、自由行等产品受到消费者追捧,国人认为在旅游上支出是“花钱买幸福感”。 报告显示,2017年出游,31%旅行者最关注安全因素,占比最高,包括目的地近期是否发生过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有治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都会成为制定旅行计划的重要考量。其次是环境因素,25% 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环境,污染、雾霾等都会让消费者减少对一个目的地的兴趣。还有15%的旅游者最关注目的地对游客的友好程度。此外,航班和签证的便利程度也影响着旅游者的意愿和偏好。 调查显示,除了探索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外,减压、增进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也成为国人旅游的重要理由,去异地异国享受医疗教育等服务、避雾霾等也成为旅游的动机。 此外,调查显示,随着中国旅行者经验越来越丰富,自由行成为更理想的出行方式。2017年,58.6%的旅行者希望通过自由行的方式出游。跟团旅游依然是重要的旅游方式,有三成游客选择,特别是出境游,约有一半的游客选择跟团。除了自由行、跟团游,定制旅游将在2017年迎来爆发式增长,10%的旅行者有意尝试定制旅游。 (摘自《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 材 料 二 云南是旅游大省,因为发生多起伤害游客的恶性事件,近年来饱受诟病。4月15日起,《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正式施行,力图彻底解决旅游乱象。“五一”期间,由于一些热门旅游购物景点被要求停业整顿,同时旅游团项目数量大幅缩水,云南部分旅游经营者的业绩较往年也有所下降。虽然团费有所上涨,但游客体验满意度也在增加,刚从昆明游玩回来的李先生说:“全程没有导游强迫购物,我们玩得非常舒心。” (摘自《经济日报》,记者郑 彬) 材 料 三 从自由行主题角度来看,50.7%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而且该主题的旅游渐向20-40岁青年、中年群体拓展。可见,文化旅游渐渐受到旅客的追捧,市场空间不断扩大。2016年热销景区门票前十强中,以北京景区数量最多;同时,历史文化类占四成。随着文化旅游市场迅速发展,促使历史文化类旅游这种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资源成为热门产品。 (摘自《2016年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我国近年旅游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大众旅游的意向或现状,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兴旺发展的大好形势。 B. 材料一和材料三表明我国游客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材料二所反映的旅游业绩下降的现象并不普遍,只是个别的、暂时的现象。 C. 材料一所列数据所表现的只是旅游者的意愿,而材料三是反映旅游的现实情况的数据,更具有真实性,对行业的参考价值也更大。 D. 三则材料都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以及游客的消费需求,可以给旅游企业很好的借鉴,并有针对性地推出更为适合的产品。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A. 相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的材料二,内容更具有时效性和典型性,反映了引人关注的、最新的某旅游市场的真实情况。 B. 对于同一旅游现象,“旅游者意愿”“出游方式”“市场秩序”“经营者业绩”“游客体验满意度”等专业术语,都是游客群体关注的重点。 C. 材料三不仅写出了文化旅游市场空间不断扩大的现实情况,还分析了其发展的趋势,比其他两则材料更具有指导意义,最有价值。 D. 三家媒体发布的关于旅游者与旅游市场的新闻,是社会对于旅游项目重视的体现,这充分说明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E.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的侧重游客旅游意向的调查了解,有的侧重旅游现状的客观报道,有的侧重某种类型的旅游现状及趋势的分析。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人们出行旅游的目的。(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绬及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时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渡,令其子谭遣使逼玄随军。不得已,载病到元城县,疾笃不进。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遗令薄葬。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缞绖赴会千余人。 (节选自《后汉书·郑玄传》)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A.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B.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C.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D.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征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C.公车,官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D.缞绖,分别指古代用麻布制成的丧服和丧带,指整套丧服,后引申为“服丧”。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A.郑玄爱好学习,执着求学。他先后到当地的学校、太学学习,向京兆第五元先、东郡张恭祖学习;后入关,通过涿郡卢植介绍,以扶风郡马融为师。 B.郑玄不喜做官,勤于研究。他年轻时即不愿做官为吏;周围许多人因党锢之祸受拘禁,他暗暗修习儒家经籍,并有所创见,促进了古文经学的兴盛。 C.郑玄不慕权贵,淡泊名利。大将军何进征召,他住一晚即逃归;大将军袁绍举荐,他未就任;公车署征召,他推辞有病;去世前,留遗嘱要求薄葬。 D.郑玄桃李天下,受人敬佩。在东莱时,他的学徒已有几百甚至上千人;他七十四岁去世,从郡守以下曾经跟随他学习的人中,参加丧会的有千余人。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4分) (2)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4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10分)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 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①,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桃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②。 今夜秦城满楼月③,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 ①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②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③ 秦城:长安。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1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句默写(5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印证了这句话。 (2)《琵琶行》 , 。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3)苏轼《赤壁赋》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 , 。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1分) 奖状 杜秋平 到西部贫困的山区后,我的脾气变得越发的坏了。其实早先我已经意识到这里条件的恶劣了,但未曾想到竟是如此之差。要不是来西部支教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有许多优惠政策,我想我是不会来的。 总算熬过了多半年的时间,再没多久就可以回去了,离开这里的艰难与困苦。寒风吹着四面透风的破旧教室,我的心冰凉冰凉的;但是看到学生们天真的小脸、单薄的衣衫、带着冻疮的手指,我的心突然有些愧疚。我是有些对不起他们的,他们是多么希望我能多呆些时间,甚至希望我能长久地留下来。可我呢,却一直想着回到大城市去。我鼻子酸酸的。我想起夏日里学生们给我带来家里舍不得吃的瓜果,他们真诚地捧到我的面前微笑着说,老师,你吃你吃嘛。我想起冬日里他们还用带着冻疮的小手捧起我的大手给我往手上哈暖气,把温暖一直送到我的心里。 可我终究没有太高的觉悟,我还是盼着回去。我强打着精神,继续一日日给孩子们上课,心里却在盘算着回去的日程。 学生们都很听话,特别是那些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事实上这里多半是贫困的学生。学生们成绩还不错,他们也很上进,每每考试,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获得奖状。是的,奖状,他们拿回家后会得到父母的夸奖,把奖状小心翼翼地、庄重地贴在墙上, 这就是全家的荣誉啊。虽然学校连奖品都买不起,但小小的、单薄的一张奖状就足以让他们感觉无上的光荣。小强子得到过奖状,他高兴地跳过;小霞也得到过,她高兴得连流出的鼻涕也忘了擦。小娜得到的最多,她有一双天真而智慧的眼睛:不怎么爱说话,笑得也很少,但领到奖状的那刻她总是微笑着的,冲着我微笑。 我组织完考试,决定过几天就离开。学生们提前知道我要离开的消息,都显得闷闷不乐,他们用祈求的眼神看着我,轻轻牵着我的衣角嘟囔着小嘴舍不得离开我。上完最后一节课,我认真注视着每个学生,希望能记住他们每张可爱的面孔。可是我却发现小娜没有来。我一下子心里怪怪的,紧接着是焦虑和担忧,莫不是山路艰难出什么事了?今天连学校的领导都在教室里,村民也拥挤在窗子外面。他们都不希望我离开,但今天他们又是诚心来为我送行的。我的脸开始有些涨红,应该是羞愧。你看,连小娜都不愿意来给我送行了。 我正疑惑间,校长已经走到我的面前,他手里捧着一张很大的鲜红的奖状:“杜老师,你看,你要走。我们也没什么好送的,这张奖状是我们送给您的。感谢您给我们山区做出的贡献!”老校长面带皱纹的脸上写满真诚。 我深深向他们鞠了一躬,眼里止不住落下泪来。我手捧奖状,看着上面“支教模范”的字样,又一阵愧疚之情涌上来。我突然想到了什么,我于是问校长,小娜为啥没来啊? 校长居然说小娜可能以后不来上学了。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再念下去了。 我的心被重重地一击——这么刻苦、学习又很好的学生怎么能不上学呢! 我必须在我离开前去趟小娜家,劝说他的父母,再穷也得让孩子上学呀。我望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决意要去看看小娜。 走了个把小时的山路才赶到小娜家。真难以想象,她每天那么早就可以赶到学校。我擦擦脸上的汗,刚要敲门,里面的吵闹声早已传出来,小娜哭喊的声音也传出来。父母一定在打她。 我急忙推开门,她母亲正一手拿着木棒,一手拉着小娜。我急忙跑过去夺过木棒,把小娜揽在怀里。“别打了,小娜学习很用功,为什么不让她上学,还要打她!”我气愤地瞪着她母亲。 “是杜老师啊,你不知道,她这娃以前学习还用功,可这回一定是在学校没好好学习。你看,你看,”小娜母亲用手指指墙壁——那上面满是鲜红的奖状,“以前回回都得奖状,可这次呢,居然没得奖状!我们大人辛苦供孩子上学容易吗!” 我的心一颤,一股更大的痛苦涌上来,我似乎感觉天昏地暗。事实上这次是怪我啊。我只顾早点回家,居然,居然忘记了评三好生,忘记了给孩子们发奖状。小娜是应该得奖状的!我流着眼泪对她们说:“都怪我,是我的错……” 第二天,我把买好的火车票退了,我决定在这里多呆一年。 1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A. 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个内心矛盾而本性善良的支教教师的形象。 B. 小说写孩子们的小手带着冻疮却给“我”往手上哈暖气,表现了他们的纯真、善良以及对“我”发自内心的爱。 C. 去小娜家的山路远而曲折,而小娜平时每天很早就到学校,她学习刻苦优秀,说明她想通过学习走出大山。 D. “我”由原来急切地想回城市,到最后决定留下来再呆一年,展示了“我”精神蜕变、人格升华的复杂过程。 15.简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4分) 小强子得到过奖状,他高兴地跳过;小霞也得到过,她高兴得连流出的鼻涕也忘了擦。小娜得到的最多,她有一双天真而智慧的眼睛:不怎么爱说话,笑得也很少,但领到奖状的那刻她总是微笑着的,冲着我微笑。 16. 请结合小说内容,推测“我”能否在山区学校长期呆下去,并谈谈理由。(4分) 五、语言表达。(6分)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开发海洋油气资源,首先要寻找何处有油,__①__,而物探船就是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的先锋。它使用的方法,就是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因为石油聚集在储油构造里,而储油构造深埋在地层深处,看不见,摸不着,__②__,20世纪80 年代,我国相继建造改装过4缆和6缆的物探船,不过这些都只是二维物探船。随着油气开发向深海迈进,海上物探装备需要向高端方向发展,__③__,国家需要研制新一代的三维物探船。 六、作文。(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50分) 近年来,国内掀起了一股“国学热”,一些学校要求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还举行了穿汉服等仪式。对此,有人认为这些活动很好地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人认为,几千年前的东西已经过时,不适合现在的社会发展。 对于你有什么看法和思考?请根据材料内容,结合自己的思考或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7-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语文第二学段试卷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①“溢美之词”指过度的赞美。含贬义,不合语境。②“不刊之论”指不可磨灭或不可更改的言论,不合语境。③“登峰造极”攀登到山峰的顶点。比喻达到高深的境地。也比喻干坏事猖狂到了极点。使用正确。④“始料不及”指事态的变化发展是起初意想不到的、没料到的。使用正确。⑤“分道扬镳”指分路而行。比喻志趣、目标不同,各走各的。此处应为“南辕北辙”。⑥ “息息相关”呼吸相互关联。使用正确。 2.C 解析:A项,句式杂糅,“本着……为原则”可改为“以……为原则”或“本着……的原则”。B项,搭配不当,“冰释”可改为“根治”。D项,语义重复,“约”“左右”删去其一即可。 3.D 解析:“老朽”是老人自谦之词,符合语境。A项,“垂询”中的“垂”为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的询问,不合语境。B项,不符合说话者的身份及所处的场合,可改为“我能帮助您吗,先生?”。C项,语体色彩不得体,“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是口语化的表达,不适合用于新闻发布会这种正式场合。 4.C(C“不具真实性,参考价值不大”错) 5.AE(B “经营者业绩”不是游客关注的重点;C“最有价值”不确切,应该是各有其不同的价值。D本文没有提到旅游次数增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6.①“花钱买幸福”,休闲娱乐,享受美食。②去异地异国享受医疗、教育等服务。③享受清新的空气,欣赏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④体验旅游地文化,增长历史人文知识。⑤利用旅游适当减轻压力,增进与家人、朋友的关系。 7.答案:D 8.答案:B 解析: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9.答案:B 解析:“周围许多人因党锢之祸受拘禁”错,“禁锢”意为“封建时代统治集团禁止异己的人做官或不许他们参加政治活动”,且他也受到了禁锢。 10.答案:(1)何休见到这些后感叹地说:“郑康成进了我的房室,拿起了我的长矛,来讨伐我啊!”(2)袁绍的宾客有很多是豪俊之士,都很善才辩,见郑玄是儒者,并不认为他是学识渊博通达之人。 【参考译文】 郑玄字康成,是北海郡高密县人。郑玄年轻时任乡啬夫,辞官回家后,便常常到当地的学校去学习,不愿意做官吏,他的父亲多次为此恼怒,也不能阻止他。后来就到太学跟随老师学习,尊奉京兆的第五元先为师,又随从东郡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由于在崤山以东地区没有值得求学的人了,郑玄便西行进入关中,通过涿郡卢植的介绍,尊奉扶风郡马融为师。郑玄独自游学,十多年后才回到乡里。家庭贫困,便在东莱郡租种别人的田地,跟随他的学徒已有数百甚至上千人。等到发生党锢之事,郑玄竟和同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限制活动,于是就暗暗地修习儒家经籍,关闭门户不再外出。当时任城何休喜好公羊经学,就撰写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郑玄就针对这三本书提出了辩驳。何休见到这些后感叹地说:“郑康成走进了我的房室,操起了我的长矛,来讨伐我啊!”起初,光武帝中兴汉朝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这些人为古文、今文经学争辩不休,后来马融回答了北地郡太守刘绬,加上郑玄与何休的对答,文言翻译与考据都通达精深,从此古文经学便彻底兴盛起来了。灵帝末年,限制党籍人士活动的禁令被解除后,大将军何进听说了郑玄的贤名便派人前去征召他。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极有权势的外戚,不敢违抗他的意旨,于是便迫胁郑玄,郑玄迫于无奈而去拜访他。何进为他准备了坐几和手杖,对他的礼遇很是优厚。郑玄不接受何进所赐予的朝服,而是头戴幅巾去见何进。住了一宿便逃奔而去。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军队,派遣使者邀请郑玄,以盛大的规模招待宾客,郑玄最后到达,袁绍便延请他就上座。袁绍的宾客有很多是豪俊之士,都很善才辩,见到郑玄是儒者,并不认为他是学识渊博通达之人,竞相提出种种不经的说法,各家纷纷起身向他发难。郑玄依照儒家经籍进行申辩对答,每一次对答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并且都是以前没有听说过的,座中没有谁不嗟叹心服。袁绍于是便举荐郑玄为茂才,上表推荐他任左中郎将。但他都没有接受。公车署征召他任大司农,赐给他一辆四马安车,所经过的郡县都派长吏接送。到朝廷后,郑玄就以生病的理由自求回家。这时袁绍正和曹操两军在官渡僵持不下,袁绍让他的儿子袁谭派遣使者逼迫郑玄随从军队。郑玄迫于无奈,带病来到元城县,病情危重而无法继续行进。这一年六月病逝,享年七十四岁。留下遗嘱要求薄葬。从郡守以下曾经跟随他学习的人中,披麻戴孝参加丧会的有一千多人。 11.答案:A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的能力。A项,“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错,作者回忆中的故山生活是轻松闲适的。D项,解读错误,“却听疏钟忆翠微”是说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的山色。 12.答案: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从意境上看,用杨桃、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语言上,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 13.答案:(1)学不可以已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4.B 15.①突出表现了孩子们的优秀、上进,体现了奖状在孩子们心中的分量;②呼应标题,表现奖状的作用;③与下文老校长为“我”发奖状使“我”感到羞愧形成对比; ④为后文 “我”忘记发奖状导致小娜没得到奖状,回家挨打并辍学做铺垫。 16.观点一:“我”会长期待下去。①从感情上来说:孩子们的纯真、善良、努力以及祈求的眼神,村民们真诚的感谢,都使“我”深受感动,而小娜被母亲误解这一事件,也深深触动着“我”的内心。②从人物形象上来说:“我”是一个善良而有责任心的教师,对孩子、对事业的的爱会促使“我”决定留下来③从大环境的角度来说:国家对去西部支教会给予很多优惠政策,也有一定的影响。(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观点二:“我”在一年后会选择离开。①山区的条件太艰苦太恶劣了,远离都市繁华,也不是自己的家乡。②“我决定在这里多待一年”,只是当时受到触动后的决定,所以“熬过”这一年后,“我”还是会按计划选择离开。③山里人理解“我”的处境与选择,不会太过挽留。④“我”并没有“太高的觉悟”,一直向往的是大城市的生活。 17.答案:①为此必须要有先进的装备 ②所以只有通过“物探”方法才能找到 ③落后的二维物探船将被淘汰 18.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