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5 发布 |
- 37.5 KB |
- 6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7年高考语文(1月1-15日)
www.ks5u.com 2017年1月1日 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成语。题中共给出6个句子,要求选出3个使用正确的,题目容量大,难度也稍大。作答时可以采用排除法,①④较易判断出使用错误,排除有①④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①举重若轻: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使用对象错误。②光怪陆离: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变化多端的样子。形容形状奇怪,色彩繁杂,中性词(不能用来形容人),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属于旧词新考。使用正确。③改换门庭:比喻另择新主,另找依靠。使用正确。④并行不悖:同时进行,不相冲突。不合语境。⑤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使用正确。⑥ 奉为圭臬: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使用正确。 成语辨析题解题技巧:①从语境角度,根据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②从词义角度,根据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③从用法角度,根据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 1.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牵来参观的外国友人。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叙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④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举将他们全部缉拿归案。 ⑤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上甫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季羡林先生做学问 ,在翻译时遇到一个拿不准的词语,都要查阅资料,弄清这个词语的由来和多重含义。 ②做杆秤的老手艺人刘少于三十余年以制秤为生,他多年制秤的原则是,每一把秤的度量必须确保精准, 。 ③“两会”安保工作正逐步全面进入实战阶段,8000名公安民警正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枕戈待旦誓保“两会”安保工作“ 、万无一失”。 A.毫厘不差 滴水不漏 一丝不苟 B.滴水不漏 一丝不苟 毫厘不差 C.一丝不苟 毫厘不差 滴水不漏 D.一丝不苟 滴水不漏 毫厘不差 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一直不瘟不火的京津冀一体化问题,逐渐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随着路线图越来越明晰,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的产业转移也被提上日程。 B.这座建筑密度极低的城市,垂柳袅袅,花香阵阵;置身于这柳暗花明的静谧中,立感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忘记了工作的疲劳和生活的烦扰。 C.她一登场就成了焦点,她那卓尔不群 的性格,完全不同于任何一种类型,如同天地精华滋养的仙界奇葩一样,放在哪里都与尘世格格不入。 D.在市场环境愈发复杂的当下,卫浴企业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产品创新与售后服务两不误,才能如釜底游鱼,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答案】 1.B 【解析】这是一道组合选择题,作答时可以从自己最熟悉的成语入手,来排除一些选项,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成语结构,辨析其正误。浩如烟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形容书籍、资料、文献等非常丰富。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而第二句没有讲有进步的意思。一言九鼎: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本句讲的是诚信,不恰当,可换为“一诺千金”。按图索骥:按照画好的图形去找好马。比喻按线索去寻找需要的东西,或比喻按教条办事,不知变通。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使用恰当。焕然冰释:像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不合语境。 2.C 【解析】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毫厘不差:连很小的误差都没有,形容极其精确。滴水不漏:一滴水也不外漏。形容说话、办事非常细致、周密,无懈可击。 3.B 【解析】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辨识,然后做出判断。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恰到好处。也可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火爆。柳暗花明:花明: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阴、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由逆境转变为充满希望的顺境。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釜底游鱼:在锅里游着的鱼。比喻处在绝境的人。也比喻即将灭亡的事物。故选B。 2017年1月2日 语病辨析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年高考新课标卷Ⅰ】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日刚刚建成的西红门创业大街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同步启动,绿色设计和“互联网+农业”设计是本次赛事的两大主题。 B.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C.实时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 D.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 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创业大街”“同步启动”主谓搭配不当。C项暗换主语,前半句的主语是“实时性”,后半句的主语换成了“新媒体”。D项“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句式杂糅,去掉“受”或“下”。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病句辨析题,不少病句有明显的标志词语,只要我们“炼”就一双慧眼,迅速盯住这些标志词语,就能找到辨析病句的捷径。比如介词、动词、代词、并列词、关联词、否定词、两面词、数量词、成语、修饰语等,有的病句虽然没有标志词语,但是我们可凭借病句表现出来的症状,依据高考病句的六大类型进行排查。类型不多,只要训练方法得当,适当做一些练习,见多识广,形成能力,依“法”诊断并不难。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孔子作为儒家的一代宗师,不仅把社会道德规范集于一体,率先垂范,积极践行,还建立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完整伦理思想体系。 B.这世间口若悬河、信誓旦旦之人太多,然而真如杨震一般,话从口出后即使无人监督,心却一如既往遵从己言却是寥寥无几。 C.短短几年时间,“双十一”就已经成长为世界最大的网购交易日,中国网购日的销售金额超过美国年度最大的两个网上购物日的销售金额合起来还多。 D.所有欺人者的后果都是自欺,因为真相是掩盖不住的。欺骗与谎言不同,谎言有许多是善意的,有许多仅限于自我保护而已。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今年由作曲家唐建平在聂耳版民族管弦乐旋律的基础上编创,由民族管弦乐器和西洋交响乐器共同演奏,添加的合唱内容使乐曲风格更加丰富。 B.我们也希望叙利亚问题双方采取建立信任措施,释放善意,相向而行,配合联合国秘书长叙利亚问题特使的斡旋努力,推动叙政治进程继续向前推进。 C.2016年的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以国家和上海市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凸显规范管理、优化服务、促进公平的特点。 D.本次艺术节的重头戏,众多艺术瑰宝和高学术含量的展览将在尚未揭开面纱的永川博物馆展出,共有30多个展览、4个板块,展期为2月2日至3月2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历史表明,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大、领土幅员广而定。 B.近年来,我国为保障人民生活,推动社会保障领域事业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完善城乡社会养老、推进大病医保、提高城乡低保补助等。 C.针对看病难、“血荒”等问题,专家提出了提倡自体血回输、建立专科医师培训体系、规范外国医师在中国行医的相关管理规定等议案建议,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 D.邵逸夫的传奇人生令人感慨,他随兄十几岁时闯南洋,饱尝20世纪上半叶的动荡之苦,从命运的夹缝里打拼出成功。 1.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A项,分句位置不当,应将“把社会……践行”与“建立……体系”互换位置。B项,成分残缺,应在“却是”前加“的人”或“者”。C项,句式杂糅,“超过……销售金额的总和”与“比……合起来还多”两个句式杂糅在一起。 2.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A项,成分残缺。应在“今年”之后加“的版本”或“的乐曲”。B项,搭配不当。“推动”与“推进”不搭配,应将“推动”改为“促使”或将“推进”改为“发展”。D项,语序不当。应该先说“4个板块”,再说“30多个展览”。 3.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A项,两面对一面,第二个“是否”与“人口规模大、领土幅员广”不照应;B项,成分残缺,可在“低保补助等”后加上“政策措施”;D项,语序不当,“随兄十几岁时”应改为“十几岁时随兄”。 2017年1月3日 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理由是能学以致用, ① 是一种误解。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 ② 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屏弃功利性 ③ 使人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学习; ④ 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 ⑤ 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往往会牺牲自己真正的兴趣, ⑥ 毕业后谋到了不错的职位,也不一定就工作得很开心。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其实这 而 要 确定 所以 / B 这其实 / 能 认为 因为 即使 C 实际上 却 会 / 可能 就是 D 这 当然 就是 如果 / 虽然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由于本题关联词较多,考生适宜采取排除法来解答。首先要仔细辨别每组关联词语的表达区别,然后根据上下文加以比较、排除。如第①组中A、B、D三项有代词“这”,只有C项没有,“这”作为主语是不能少的,所以排除C项。第②组中,“当然”表示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用于此处太过绝对,排除D项。第⑤组中,⑤后的内容是对“心理负担” 的解释,是原因的表达,“所以”表结果,明显不对,排除A项。综合以上分析,正确答案应是B。 本题的综合性比较强,既考查到了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又考查到辨析词语,而且对词语的考查既涉及实词又涉及虚词,有一定的难度。①考查到语言连贯,解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分析。本题所要填写的内容既要总结上文,又要体现出转折的意思引起下文,所以应选“这其实”。②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因此处上下文之间衔接紧密,所以依据语言表达简明的原则,不应再填入内容。③考查词语辨析,从语境来看,上下文之间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而所给的四个词语“要”“能”“会”“就是”中,“能”和“会”皆符合要求,再从语气上辨析,“能”的语气更强烈一些,应为首选。④考查词语辨析,从下文“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来看,此处应填“认为”。⑤考查关联词语辨析,此处上下文之间是因果关系,所以应填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排除CD两项;再考虑到下文“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是上文“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的原因,可确定此处应选“因为”。⑥考查关联词语辨析,联系下文与“也”搭配,可排除A项,再从整个文段出发,可知此段文字讲述的是选择专业的的问题,可确定此处应填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综合考量,即可确定此题答案为B项。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面对同一个作文题目,同龄人的观点 ① 是不相上下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拉开差距靠的就是语言了。 ② 语言的锤炼,非一日之功。语言的形成和构建,核心 ③ 来源于阅读,实际取决于考生视野的宽度和思维的深度。 ④ 语言的锤炼比较难, ⑤ 只要平时用心,多阅读多积累,提高语言能力 ⑥ 是有路可循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应该 而 仍然 尽管 但 也 B 一定 当然 因为 所以 就 C 可能 但是 必然 虽然 那么 仍 D 尽量 最好 即使 也 都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 ① 不具有“文化”的含义。 ② ,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 ③ 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 ④ ,如同中国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样,“桃花” ⑤ 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 ⑥ 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因为 所以 但是 便 并且 B 虽然 然而 甚至 / 因此 进而 C 固然 / 于是 虽然 一是 就 D 本来 但是 并且 于是 也 /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 ① 不如一棵树。一棵树 ② 知道什么时候抽芽、开花、结实、落叶等, ③ 把它的生命经验记录在一圈圈或松或紧的年轮中, ④ 我们呢?有许多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鹃什么时候开花, ⑤ 不要说 ⑥ 声音的体验中体会秋天来临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尚且 而且 但是 且 于 B 甚至 / 并且 而 更 从 C 尚且 还 或者 / 更 在 D 还 尚且 还 但 / 向 【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①空可思考填“应该”或“可能”;②③处应填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④⑤处根据句意填表示让步关系的关联词。综合判断A项恰当。 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考查虚词的使用,这个题目属于近几年来新课标卷都没有涉及过的考点。可能是绝大多数考生复习的盲点,大概会令人错愕。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 3.B 【解析】选择虚词可以使用排除法判断。第①处,写人对大自然的感应不如一棵树,为了加重语气,这里应该使用“甚至”或“还”;第⑤处,“不要说”和前文形成递进关系,要用“更”。第⑥处,“从……中”形成固定的搭配。由此可以确定答案为B。 2017年1月4日 补写句子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电子商务存在的价值之一,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节省消费者与商家的时间和空间,① 。对于工作忙碌的上班族而言,② ,还易于达到货比三家、快乐购物的目的。在信息多元化的21世纪,③ ,完成购物,已经成为许多消费者的习惯。 【参考答案】 ①从而大大提高交易效率 ②除了大量节省宝贵时间 ③上网浏览商品信息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通读语段,了解其大意,观察要填入的各空在语段中所处的位置。第①句应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由“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节省消费者与商家的时间和空间”,可知第①句应该是说“提高了交易效率”。第②句,前面是“对于工作忙碌的上班族而言”,联系现实可知“工作忙碌”的上班族最缺的是时间,故第②句应与“时间”有关。由后面的“还易于……”可知,第②句中要有“除了”“不仅”等字眼。第③句应是对整个语段的总结,根据“完成购物……”可知,应突出电子商务的特点,即“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商品信息”。注意前后的连贯和句子的顺畅。 本题要求考生根据具体的语境和句子间的关系,进行语言表达,因此,考生对于整个语段的中心意思以及横线前后具体语境的把握,乃至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同时,这也是题干的明确要求: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如果说领土、领海、领空是有形国土,那么,① ,爱国情感高低直接关系民族生命力的强弱。爱国情感是凝聚民族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也是青年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信仰的基础。② ,在学习和生活中就会失去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就会缺失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自豪感与责任感,也就难以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新形势下,我们要对青年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对祖国深厚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报国志向。③ ,树立正确政治信仰才有坚实基础。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射频噪音是一种你看不见、听不到、闻不着也尝不到的污染物。你不能将它召唤出来在闲暇时分好好研究一番,因为它行踪不定,但处处都有它的身影。 ① ,从发电机到汽车引擎,再到你桌上的电脑都无一幸免。虽然人们已经为减少射频噪音做出了很多努力, ② ,已经严重干扰了我们的生活。 ③ ,之后想要解决问题付出的代价会越来越大。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目前,很多拍电影的人崇尚“好莱坞”式判断标准,其实,建立对我国电影的创作和作品的判断标准,前提是必须建立对本土观众的自信、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对当下时代的自信,否则, ① 。一旦跟着“好莱坞”跑, ② ,这就好比让我们去跟意大利人比赛唱歌剧。但反过来, ③ ,在电影创作和市场上的较量就变成了人家来跟我们比赛唱京剧。 1.①爱国情感就是无形国土 ②青年学生如果没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③只有爱国主义教育搞好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①空,根据后文的语意可知,全文段谈的话题是“爱国情感”,根据句式和内容“……是有形国土”,可知应填写“爱国情感就是无形国土”;②空,根据关联词语“就”和内容提示“就会失去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可知此句应该从反面来谈论爱国情感,即“青年学生如果没有强烈的爱国情感”;③空,根据关联词语“才”和语意,可知“树立正确政治信仰才有坚实基础”的前提条件应是“搞好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2.①任何电子设备都能发出射频噪音 ②但是射频噪音问题还是日益严重了 ③如果放任射频噪音问题不去解决 【解析】本段文字介绍的是“射频噪音”。①句由后文列举的从发电机到电脑可知,这些电子设备都能发出“射频噪音”。②句联系前后文,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射频噪音的危害,于是努力减少,但是射频噪音还是严重干扰了人们的生活,可见“射频噪音问题还是日益严重了”。③句应该是一种假设的情况,这种情况会导致解决问题的代价越来越大,据此可推测③句应该是“如果放任射频噪音问题不去解决”。 3.①就很容易跟风拍“好莱坞”式故事 ②等于用人家标准来跟人家赛跑 ③只要我们建立了自信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本语段讲了拍电影要有自信,不要模仿“好莱坞”。第①处根据“否则”“跟着‘好莱坞’跑”可以推知,此处应填反面论述,容易拍成好莱坞式;第②处根据下文可推知“赛跑”,再结合前文可知此处用别人的标准来跟人家赛跑,即拿缺点比优点;第③处由上文“但反过来”可以推知此处是对上文的反说,故而此处应填“建立自信”。 2017年1月5日 图文转换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参考答案】 示例:本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开设旗袍、围棋、国画三个讲座,并开展三项活动:利用体育课体验太极拳,利用手工课体验中国结和剪纸艺术,年终举行进行太极拳表演和作品展示。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题干要求对所给的框架图进行解说,首先要把握框架图的结构,然后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依次进行解说,这幅框架图是由四个层次组成的,应按照由下往上的顺序逐层介绍。 图文转换题答题口诀 识图表,源信息——分层次,找关联——作归纳,精表达。 1.下面是某中学英语夏令营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2.下面是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会徽,请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1)用简要的文字介绍会徽(除字母、数字和五环外)的构图要素及设计理念。不超过50字。 (2)请评价该会徽的设计特色。不超过30字。 3.下面是某校“荷韵”文学社活动的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 4.下面是一幅漫画《包装》,请描述画面要素,并说明漫画所包含的寓意。 1.示例 本次英语夏令营活动主要包括学习活动和文体活动两项,其中学习活动由与外国学生交流、高中先修课、口语竞赛三项组成,文体活动由足球比赛和文艺汇演两项组成。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本题要求的是描述内容,要求做到客观、全面,即把所呈现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说明,可以按照从下往上、从总到分的顺序进行说明,先指出英语夏令营活动包括两大内容,然后分述三项学习活动和两项文体活动,注意用语准确,表达简洁得体。 2.(1)该会徽主体图案为三个人手拉手一起舞动,传递了交流、合作的理念,突出了巴西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2)构图简洁,富有立体感和动态感;曲线飘逸、流畅有张力,寓意丰富,主题突出。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时要把握会徽的构成要素,分析设计理念注意联系“巴西里约奥运会”考虑。“设计特色”应从构图和寓意等方面分析。 3.“荷韵”文学社将在校内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读书会、创作交流会、感恩诗会、中秋诗会和课本剧、话剧表演活动;利用节假日在校外开展微电影拍摄、作家访谈、社员采风以及和其他文学社团交流活动;以培养社员的文学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解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类的题目,根据题干可知是“荷韵”文学社活动的框架图,主要的要素有开展读书会、创作交流会、感恩诗会、中秋诗会和课本剧、话剧表演活动。根据框架图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即可。 4.通过描绘潜于水中的小鱼高举鲨鱼鳍旗帜露出水面的图画,讽刺社会上狐假虎威或者佯装能力卓越的现象。 【解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分析构图要素和分析寓意,构图要素要概括图案所有的内容;分析寓意要结合漫画的名称《包装》分析。 2017年1月6日 文言文阅读(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称以及动词断句,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意思是“(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囊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到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先断易,再断难。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 精力分析难断处。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句中共有三个人物(“曾公亮”“盗贼”“使客”),两个地名(“他境”“吾境”);句中动词有“有、窜、闭、亡、移、诘、报、藏、廋、索”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断好“盗悉窜他境”“尝有使客亡橐中物”这两句,其他的就好断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古代官职设置(“首相”“有司”)、皇位继承制(“建储”)、少数民族(“契丹”)的历史知识,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考题完全出自教材。考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力。 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题目给出的大多是常见的传统文化现象,考生可采取课内常识回顾法来判断对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 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意思进行比较,题中,C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 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本题设计人物与事件出错。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然后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找出错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参考答案】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计分点:锡,赐给;虔,恭敬;而,却;之,这样的事;句式,安乎,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计分点:责,责备;救正,纠正弊病;世,当时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试题分析】 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1)“锡”即“赐”,通假;“不虔君命”即“ 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而”作转折连词,“却”;“处之安乎”固定句式,意思是“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之”代这样的事,“乎”,翻译成“吗”。(2)“责”此处应是“责备”的意思;“救正”即纠正弊病;“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加固宠幸”。翻译文言语句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但特殊句式一定要翻译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安重诲,应州人也。重诲少事明宗,为人明敏谨恪。明宗镇安国,以为中门使,及兵变于魏,所与谋议大计,皆重诲与霍彦威决之。明宗即位,以为左领军卫大将军、枢密使,兼领山南东道节度使。固辞不拜,改兵部尚书,使如故。在位六年,累加侍中兼中书令。 重诲自为中门使,已见亲信,而以佐命功臣,处机密之任,事无大小,皆以参决,其势倾动天下。虽其尽忠劳心,时有补益,而恃功矜宠,威福自出,旁无贤人君子之助,其独见之虑,祸衅所生,至于臣主俱伤,几灭其族,斯其可哀者也。 重诲尝出,过御史台门,殿直马延误冲其前导,重诲怒,即台门斩延而后奏。是时,随驾厅子军士桑弘迁,殴伤相州录事参军;亲从兵马使安虔,走马冲宰相前导。弘迁罪死,虔决杖而已。重诲以斩延,乃请降敕处分,明宗不得已从之,由是御史、谏官无敢言者。 宰相任圜判三司,以其职事与重诲争,不能得,圜怒,辞疾,退居于磁州。朱守殷以汴州反,重诲遣人矫诏驰至其家,杀圜而后白,诬圜与守殷通谋,明宗皆不能诘也。而重诲恐天下议己,因取三司积欠二百馀万,请放之,冀以悦人而塞责,明宗不得已,为下诏蠲①除之。其威福自出,多此类也。 是时,四方奏事,皆先白重诲然后闻。河南县献嘉禾,一茎五穗,重诲视之曰:“伪也。”笞其人而遣之。夏州李仁福进白鹰,重诲却之,明日,白曰:“陛下诏天下毋得献鹰鹞,而仁福违诏献鹰,臣已却之矣。”重诲出,明宗阴遣人取之以入。佗日②,按鹰于西郊,戒左右:“无使重诲知也!”宿州进白兔,重诲曰:“兔阴且狡,虽白何为?”遂却而不白。 马牧军使田令方所牧马,瘠而多毙,坐劾当死,重诲谏曰:“使天下闻以马故,杀一军使,是谓贵畜而贱人。” 令方因得减死。明宗遣回鹘侯三驰传至其国。侯三至醴泉县,县素僻,无驿马,其令刘知章出猎,不时给马,侯三遽以闻。明宗大怒,械知章至京师,将杀之,重诲从容为言,知章乃得不死。其尽忠补益,亦此类也。 重诲既以天下为己任,遂欲内为社稷之计,而外制诸侯之强。然其轻信韩玫之谮,而绝钱镠之臣;徒陷彦温于死,而不能去潞王之患;李严一出而知祥贰,仁矩未至而董璋叛;四方骚动,师旅并兴,如投膏止火,适足速之。此所谓独见之虑,祸衅所生也。 (选自《新五代史》,有删改) 【注】①蠲(juān):减免。②佗(tuō)日:他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诲少事明宗 事:侍奉 B.殿直马延误冲其前导 冲:冲撞 C.重诲却之 却:打退 D.明宗阴遣人取之以入 阴:暗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职事与重诲争 其人家有好女者 B.明宗阴遣人取之以入 不赂者以赂者丧 C.按鹰于西郊 多于南亩之农夫 D.而不能去潞王之患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安重诲“威福自出”的一项是 ①所与谋议大计,皆重诲与霍彦威决之 ②殿直马延误冲其前导,重诲怒,即台门斩延而后奏 ③弘迁罪死,虔决杖而已 ④重诲遣人矫诏驰至其家,杀圜而后白 ⑤而重诲恐天下议己,因取三司积欠二百馀万,请放之 ⑥重诲从容为言,知章乃得不死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重诲年轻的时候就辅佐明宗,明宗即位后,就让他做中门使,一切大计都由他和霍彦威商议决断。 B.安重诲是明宗的亲信,他凭借辅助帝王创业的功臣身份,担负处理军国大事的重要职责,虽然尽忠尽力,但是也有作威作福之事。 C.安重诲因为马延冲撞了自己的前列仪仗,就将他斩杀于御史台门前。而他的亲随安虔冲撞了宰相的前列仪仗,却只判杖刑。 D.安重诲把各地官员进献给明宗的鹰、白兔等都推辞掉了,并且使马牧军使田令方免于死刑,这些都是他尽忠社稷的表现。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重诲以斩延,乃请降敕处分,明宗不得已从之,由是御史、谏官无敢言者。 (2)使天下闻以马故,杀一军使,是谓贵畜而贱人。 1.C 【解析】C项,却:推辞,不接受。 2.D 【解析】A项,第一个“其”为代词,他的;第二个“其”为代词,那些。B项,第一个“以”为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第二个“以”是介词,因为。C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在;第二个“于”是介词,比。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 3.B 【解析】①说的是安重诲参与决策,③说的是桑弘迁与安虔最终所受的处罚,⑥说的是安重诲“尽忠补益”。 4.A 【解析】A项,“让他做中门使,一切大计都由他和霍彦威商议决断”是明宗即位之前,“镇安国”时的事情。 5.(1)安重诲因为斩杀了马延,就请求(明宗)降旨处分,明宗迫不得已听从了他,因为这个御史、谏官没有人敢说什么了。 (2)假如天下人听说因为马的缘故,(而)杀死一个军使,这就是所说的以畜生为尊贵却以人为低贱。 【解析】翻译文言语句时,要注意语句中的关键字词,如第(1)题中的“以”“敕”“由是”等字的含义,第(2)题中的“闻”“是”“贵”“贱”等字的含义。 【参考译文】 安重诲,是应州人。安重诲年轻的时候侍奉明宗,为人聪明敏锐,谨慎恭敬。明宗镇守安国军时,让他做中门使,等到在魏州发动兵变时,所有参与谋划讨论的大事,都由安重诲与霍彦威决断。明宗即位后,让(安重诲)担任左领军卫大将军、枢密使,兼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安重诲)坚决推辞不接受任命,又改任兵部尚书,仍然担任中门使。在位六年,多次升任侍中并兼任中书令。 安重诲自从担任中门使,已经被(明宗)亲近、信任,因而凭借辅助帝王创业的功臣身份,担负处理军国大事的重要职责,事情无论大小,都由他参与决策,他的权势压倒一切人。虽然他竭尽忠心劳费心力,时时做出一些有益的事情,但是倚仗功劳,恃宠而骄,任赏任罚,自己一人说了算,身边没有贤人君子的帮助,他一己之见(所做出)的谋划,是祸患产生的根源,以至于人臣君主都受到伤害,几乎被灭族,这就是他值得哀叹的地方呀。 安重诲曾经外出,经过御史台门前,殿直马延不小心冲撞了他的前列仪仗,安重诲十分生气,就在御史台门前斩杀了马延然后才上奏。那时,(他的)随驾厅子军士桑弘迁,打伤了相州录事参军;(他的)亲随兵马使安虔,驰马冲撞了宰相的前列仪仗。桑弘迁因罪被处死,安虔只被判决杖刑罢了。安重诲因为斩杀了马延,就请求(明宗)降旨处分,明宗迫不得已听从了他,因为这个御史、谏官没有人敢说什么了。 宰相任圜掌管三司,因为他职务上的事与安重诲发生争执,没有能够如愿,(于是,)任圜十分生气,以身体有病辞官,退隐居住在磁州。朱守殷凭借汴州造反,安重诲派人假托诏书奔驰到任圜家,杀死任圜以后才禀告(明宗),诬陷任圜与朱守殷私通合谋,明宗都不能查问。但是安重诲害怕天下人议论自己,于是拿三司积累下的亏欠二百多万,请求明宗免除它们,希望用这来取悦民心而搪塞自己的罪责,明宗迫不得已,给他下诏免除这些亏欠。他任赏任罚,自己一人说了算,大多像这样。 这时,各地所奏的事情,都先禀告安重诲然后才使明宗知道。河南县进献优质的稻谷,一根茎上(长了)五个稻穗,安重诲看了它说:“(这)是假的。”鞭打了那个人并遣返他。夏州李仁福进献一只白鹰,安重诲推辞掉了,第二天,禀告(明宗)说:“陛下诏告天下不能进献鹰、鹞,但是李仁福违反诏令进献白鹰,我已经推辞掉了。”安重诲出去后,明宗暗中派人把鹰取进宫中。他日,(明宗)在西郊纵鹰行猎,告诫随从说:“不要让安重诲知道!”宿州进献一只白兔,安重诲说:“兔子阴险而且狡猾,即使是白的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推辞掉,并且没有禀告(明宗)。 马牧军使田令方养的马(十分)瘦弱而且很多都死了,被弹劾应当处死,安重诲进谏说:“假如天下人听说因为马的缘故,(而)杀死一个军使,这就是所说的以畜生为尊贵却以人为低贱。”田令方因此得以免去死刑。明宗派遣回鹘侯三骑快马到他的国家传旨。侯三到了醴泉县,醴泉县一向地处偏僻,没有驿马,醴泉县县令刘知章外出打猎,没有及时供给马匹,侯三就把这件事禀告给了明宗。明宗非常生气,用镣铐押解刘知章进京师,打算杀了他,安重诲从容镇定地替(刘知章)说话,刘知章才能够没有被杀死。他竭尽忠心做有益的事,也大多是这样。 安重诲既然把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于是想对内替国家社稷谋划策略,而对外控制诸侯的强大。然而他轻易相信韩玫的诬陷,却拒绝了钱镠的臣服;白白地让彦温死掉,却没有能够除去潞王的祸患;李严一出京做官,(孟)知祥就有了二心,(李)仁矩还没有到(西川)而董璋(就)已经造反了;天下动乱,军队到处作战,如同浇油来灭火,恰恰足以加大火势。这就是所说的一己之见(所做出)的谋划,是祸患产生的根源。 2017年1月7日 文言文阅读(二)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5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御史梁晳次先生传 【清】王士禛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晳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固耽内典①,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论数卷而已。 先生尝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取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予辈皆为赋诗。未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襆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 【注】①内典:佛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坐终日 晏:平静。 B.子孙不肖而居厚实 居:积储。 C.不接当事 当事:权要。 D.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矩度”应该是“规矩法度”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晳次其别号也 吾其还也 B.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C.予辈皆为赋诗 为武置酒设乐 D.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代词,他的/副词,表祈使;B项,连词,就/或者;C项,介词,替、给/介词,替、给;D项,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与“为”构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熙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B.梁熙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C.梁熙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D. 梁熙深研佛典,志趣清雅。他博览佛经,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于文无据。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2)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3)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参考答案】 (1)(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2)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 (3)我担心这三蠹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语句。翻译时要注意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特殊句式,如第(1)小题中的“知”“污”等字的含义和“誓于神”“自污”的句式特点,第(2)小题中的“酣”“蜂”“下”等字的含义,第(3)小题中的“蠹”“忧”等字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月生 蒲松龄 太学李月生,升宇翁之次子也。翁最富,以缸贮金,里人称之“八缸”。翁寝疾,呼子分金:兄八之,弟二之。月生觖望。翁曰:“我非偏有爱憎,藏有窖镪①,必待无多人时,方以畀汝,勿急也。”过数日,翁益弥留。月生虑一旦不虞,觑无人,就床头秘讯之,翁曰:“人生苦乐,皆有定数。汝方享妻贤之福,故不宜再助多金,以增汝过。”盖月生妻车氏,最贤,有桓、孟之德,故云。月生固哀之,怒曰:“汝尚有二十余年坎壈未历,即予千金,亦立尽耳。苟不至山穷水尽时,勿望给与也!”月生孝友敦笃,亦即不敢复言。无何,翁大渐,寻卒。幸兄贤,斋葬之谋,勿与校计。 月生又天真烂漫,不较锱铢,且好客善饮,炊黍治具,日促妻三四作,不甚理家人生产。里中无赖窥其懦,辄鱼肉之。逾数年,家渐落。窘急时,赖兄小周给,不至大困。无何,兄以老病卒,益失所助,至绝粮食。春贷秋偿,田所出,登场辄尽。乃割亩为活,业益消减。又数年,妻及长子相继殂谢,无聊益甚。寻买贩羊者之妻徐,冀得其小阜。而徐性刚烈,日凌藉之,至不敢与亲朋通吊庆礼。忽一夜梦父曰:“今汝所遭,可谓山穷水尽矣。尝许汝窖金,今其可矣。”问:“何在?”曰:“明日畀汝。”醒而异之,犹谓是贫中之积想也。次日,发土葺墉,掘得巨金,始悟向言“无多人”,乃死亡将半也。 异史氏曰:“月生,余杵臼交,为人朴诚无伪。余兄弟与交,哀乐辄相共。数年来,村隔十余里,老死竟不相闻。余偶过其居里,因亦不敢过问之。则月生之苦况,盖有不可明言者矣。忽闻暴得千金,不觉为之鼓舞。呜呼!翁临终之治命,昔习闻之,而不意其言皆谶也。抑何其神哉!”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①镪(qiǎng):钱贯,引申为成串的钱,也泛指钱币。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生觖望 望:怨恨、责怪 B.觑无人,就床头秘讯之 就:靠近 C.无何,翁大渐,寻卒 渐:浸染 D.春贷秋偿,田所出,登场辄尽 贷:借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翁最富,以缸贮金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汝方享妻贤之福 而不在使者之目 C.乃割亩为活,业益消减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不觉为之鼓舞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3.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体现“李八缸”的预言成真的一组是 ①炊黍治具,日促妻三四作 ②逾数年,家渐落 ③益失所助,至绝粮食 ④春贷秋偿,田所出,登场辄尽 ⑤乃割亩为活,业益消减 ⑥寻买贩羊者之妻徐,翼得其小阜 A.①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李八缸”为儿子未来的生活安排周密,具有远见卓识。看罢此文,一个智慧、慈爱并有些传奇色彩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B.“李八缸”给儿子分钱财,不搞平均,给大儿子的多,给小儿子的少。可以说,他是针对每个儿子的不同性格来分配的。 C.“李八缸”分财不袭常格的原因,在于他有一双慧眼,他看准了儿子的现在和将来。这是一般人所不具备的,连他的次子本人都看不明白。 D.作者写“李八缸”用托梦的方式告诉儿子会给他钱财,虽然有助于深化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但这毕竟是迷信思想,不值得相信。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非偏有爱憎,藏有窖镪,必待无多人时,方以畀汝,勿急也。 (2)次日,发土葺墉,掘得巨金,始悟向言“无多人”,乃死亡将半也。 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C项,渐:病情加剧。 2.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第一个“以”是介词,用;第二个“以”是连词,表并列,且。B项,两个“之”均为结构助词,的。C项,两个“乃”均为副词,就。D项,两个“为”均为介词,替。 3.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①是说李月生好客善饮,⑥是说李月生买了一个妻子。 4.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D项,不是迷信思想,而是作者使用了浪漫主义的构思方法。 5.(1)我不是不公正地喜欢谁讨厌谁,家里还储藏着银钱,一定要等到没有多少人的时候,才能给你,不要着急。 (2)第二天,(他家)动土修墙,挖掘到大量银钱,才明白了(父亲)原先说的“没有多少人”,就是指(家里的人)死去将近一半啊。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抓住重点字词的含义,如第(1)小题中的“偏”“镪”“畀”等,第(2)小题中的“发”“葺墉”“将”等。 【参考译文】 国子监的监生李月生,是李升宇老翁的二儿子。老翁非常富有,用缸储存金银财宝,街坊都叫他“八缸”。老翁卧病在床,叫过儿子分钱:(给了)哥哥八成,(给了)弟弟二成。李月生因不满而心生怨恨。老翁说:“ 我不是不公正地喜欢谁讨厌谁,家里还储藏着银钱,一定要等到没有多少人的时候,才能给你,不要着急。”过了几天,老翁的病越来越重。李月生担心老翁哪天突然死去,看周围没有人,凑近床头偷偷地询问老翁(分给他钱的事)。老翁说:“人生的苦和乐,都是命中注定的。你正在享受妻子贤惠的福气,所以不适合再给你更多的钱,免得增加你的过失。”原来李月生的妻子车氏,非常贤惠,具备桓少君、孟光两位女子那样的美德,所以(老翁)才这么说。李月生固执地哀求老翁,(而老翁)生气地说:“你还有二十多年困苦的日子没有过呢,就是给你千两黄金,也会马上就花光的。如果不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别指望(我)给你!”李月生向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也就不敢再说什么了。没过多久,老翁病情加剧,很快就死去了。幸好哥哥为人善良,祭奠送葬的一些开销,都不和他计较。 李月生为人又单纯厚道,不吝惜财物,而且好交朋友好喝酒,(为了招待朋友)准备饭菜酒肉,一天要催促妻子做三四次饭,不太会治家理业。同乡的无赖看他软弱可欺,经常欺凌他。过了几年,家境日渐衰败。窘迫的时候,依靠哥哥的一点接济,才没有陷入严重的困境。没过多久,哥哥因为年老多病死去,(而李月生)失去了(哥哥的)救助,到了断绝粮食的地步。(他)春天借贷秋天偿还,地里的收成,打上场就分完了。(没有别的办法,)于是变卖土地维持生活,家产越来越少。又过了几年,妻子和大儿子也先后死去,日子过得更加没有依靠。不久,他买了羊贩子的遗孀徐氏作为妻子,指望有了她日子可以过得好一点。但是徐氏性情暴躁,天天欺负他,以至于他甚至不敢参与亲朋好友红白喜事的应酬。一天夜里,(李月生)忽然梦见他的父亲说:“现在你的遭遇,可以说是山穷水尽了。(我)曾经答应给你的储藏的银钱,现在可以(给你)了。”(李月生)问:“在哪儿?”(父亲)说:“明天给你。”醒来认为梦很奇怪,还以为是贫困中的胡思乱想。第二天,(他家)动土修墙,挖掘到大量银钱,才明白了(父亲)原先说的“没有多少人”,就是指(家里的人)死去将近一半啊。 异史氏说:“李月生是我的贫贱之交,(他)为人朴实诚恳不虚伪。我兄弟和他交往,同甘苦共患难。多年来,两个村子相距只有十几里地,却没有一点来往。我偶然间经过他居住的村庄,因(种种缘故)也不敢拜访问候他。然而李月生的困境,大概也有他不便开口明说的地方。突然听说他一下子得到了大量钱财,不由自主地替他欢欣鼓舞。唉!老翁临终时的遗言,从前经常听说,但没料到他的每句话都得到了应验。这是多么神奇啊! 2017年1月8日 文言文阅读(三)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5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父祕,为偏将军,镇陇西。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曰:“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乃具为条制。于是至者七百余人。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 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夫工人之染 ,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 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美乎!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 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乌集于郡庭。注《春秋》经、传,撰《江表传》及文章诗赋数十篇。 (节选自《晋书·虞溥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汉氏失御 御:控制。 B.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渝:违背。 C.夫工人之染 染:着色。 D.朝士敬而叹之 叹:赞叹。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渝”由“改变”之义引申,解释为“后退、退步”。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岂非化以成俗 始以强壮出 B.咸休息乎太和之中 相与枕藉乎舟中 C.甚于丹青 善假于物也 D.朋友钦而乐之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以: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介词,表示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可译为“在” ,如《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中的“以”的用法与意义同此。B项,乎:介词,都相当于“于”,可译为“在”,如《师说》“生乎吾后”中的“乎”用法与意义同此。C项,于: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介词,引出对象。D项,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 (2)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参考答案】 (1)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 (2)然而积聚一勺勺水而成为江河,堆集细微的尘土而使极高的山更高,不立志,不勤奋,按道理没有办法成功。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注意重要实词意义与常见虚词用法的落实,如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也应准确把握。如(1)中“患”“骥”“伦”,(2)中“极”“匪”“济”,在翻译时不能忽略。 4.文言文中,虞溥在奖训学人时对学习目标、态度和方法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①学习目标:立业,立德;②学习态度:立志,勤奋,执着,专心;③学习方法:正心修行,循序渐进,积累,贯通。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中的三个方面的要求,即简要概括“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据此在原文里搜罗(主要在诰的内容部分),然后分点作答即可。 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限画8处) 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选自《隋书·经籍志四》) 【参考答案】 (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要以理解文本内容为基础,作答时,抓住语言标志(如“乃”“因”“卒”“遂”等起始连词),扣紧语境(如“言”“申”“明”),巧用逻辑层意(如“冀君觉悟/卒不省察”),即可准确断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进士。授御史。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帝嘉纳之。用荐迁陕西副使。 正统元年上书请补卫所缺官,益宁夏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多议行。三年擢佥都御史,参赞宁夏军务。濂有心计,善筹画,西陲晏然。时诏富民输米助边,千石以上褒以玺书。濂言边地粟贵,请并旌不及额者,储由此充。 福建贼邓茂七等为乱,都督刘聚、都御史张楷征之,不克。十三年十一月大发兵,命宁阳侯陈懋等为将军往讨,以濂参军务。比至,御史丁瑄已大破贼,茂七死,余贼拥其兄子伯孙据九龙山,拒官军。濂与众谋,羸师诱之出,伏精兵,入其垒,遂擒伯孙。帝乃移楷讨浙寇,而留濂击平余贼未下者。会英宗北狩【注】,兵事棘,召还。言者交劾濂无功,景帝不问,加濂太子宾客,给二俸。寻改户部尚书,进太子太保。 时四方用兵,需饷急,濂综核无遗,议上撙节便宜十六事,国用得无乏。未几,上皇还,也先请遣使往来如初,帝坚意绝之。濂再疏谏。不听。初,帝即位,诏免景泰二年天下租十之三。濂檄有司,但减米麦,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三年二月,学士江渊以为言,命部查理。濂内惭,抵无有。给事中李侃等请诘天下有司违诏故。濂恐事败,乃言:“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于是给事中御史劾濂失信于民,为国敛怨,且讦其阴事。帝欲宥之,而侃与御史王允力争,遂下都察院狱。越三日释之,削宫保,改工部。吏部尚书何文渊言理财非濂不可,乃复还户部。濂上疏自理,遂乞骸骨,帝慰留之。东宫建,复宫保。寻复条上节军匠及僧道冗食共十事。五年卒官,以军功追封沭阳伯,谥荣襄。 濂刚果有才,所至以严办称,然接下多暴怒。在刑部持法稍深。及为户部,值兵兴财诎,颇厚敛以足用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注】明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落在太师也先的率领下进攻明朝。英宗御驾亲征,战败被俘。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荐迁陕西副使 用:任用 B.益宁夏守兵 益:增加 C.国用何资 资:供给 D.且讦其阴事 讦:揭发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金濂善于理财的一组是 ①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 ②千石以上褒以玺书 ③若概减免,国用何资 ④议上撙节便宜十六事,国用得无乏 ⑤吏部尚书何文渊言理财非濂不可 ⑥寻复条上节军匠及僧道冗食共十事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④⑤⑥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濂曾说地方官员贪腐,建议朝廷派有关部门考察廉洁能干的人,这样官员清浊自分,使奉公守法的官员也受到鼓励。皇上嘉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B.正值英宗被俘,军事紧急之际,金濂被召回朝廷。议论者纷纷弹劾金濂无功劳,景帝没有过问,加封他为太子宾客,支给他两个职务的俸禄。 C.给事中和御史都弹劾金濂失信于民,使人民怨恨国家,并且还揭发了他的秘密之事,秘密之事是指金濂违背皇上旨意,晓谕有关官员,只减征米麦,其他折收银两和布匹丝帛照旧征收的事。 D.金濂刚毅果断,有才干,但对待属下多暴怒。做官时犯了事,皇上想宽宥他,但遭到极力反对,他曾被关进监狱,然后又经过削职改任等波折。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濂言边地粟贵,请并旌不及额者,储由此充。 (2)濂与众谋,羸师诱之出,伏精兵,入其垒,遂擒伯孙。 1.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A项,用:因为。 2.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①突出的是金濂的政治才干,是他精于吏治的表现;②是朝廷的行为;③是金濂担心自己违反诏令征收租税的事情败露而找的借口。 3.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秘密之事是指……照旧征收的事”于文无据。 4.(1)金濂说边境地区粮食很贵,请求对达不到这个数目的人也进行表彰,边粮储备因此得到充实。 (2)金濂与众人商议,用弱兵引诱他们出来,而埋伏的精兵便攻入他们的堡垒,于是擒住了邓伯孙。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做到字字落实,如第(1)题中的“言”译为“说”、“粟”译为“粮食”、“旌”译为“表彰”,第(2)题中的“谋”译为“商议”、“诱”译为“引诱”、“遂”译为“于是”等。同时还要注意进行适当的意译,做到文从字顺。 【参考译文】 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一职。他曾说郡县官员贪污,应下命令让按察司、巡按御史考察廉洁能干的人,就如洪武年间的做法那样,派使者去慰劳和奖赏,这样官员就清浊自分,奉公守法的官员也受到鼓励。皇上嘉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他因受推荐升为陕西副使。 正统元年,他上书请求将各卫所的缺官补上,增加宁夏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这些建议大多得到讨论并施行。正统三年,他升为佥都御史,协助处理宁夏军务。金濂有心计,善于筹划,西部边境得以安宁。当时皇上下诏令富裕之民捐献粮食资助边防,捐献一千石以上的可得玺书褒奖。金濂说边境地区粮食很贵,请求对达不到这个数目的人也进行表彰,边粮储备因此得到充实。 福建贼人邓茂七等人作乱,都督刘聚、都御史张楷去征讨他们,没有胜利。十三年十一月,朝廷大发兵,命宁阳侯陈懋等人为将军前往征讨,让金濂协助处理军务。他们到达时,御史丁瑄已经打败贼人,邓茂七被杀死,其余的贼人拥戴他哥哥的儿子邓伯孙占据九龙山,抵抗官军。金濂与众人商议,用弱兵引诱他们出来,而埋伏的精兵便攻入他们的堡垒,于是擒住了邓伯孙。皇上于是调张楷去讨伐浙江的贼寇,而留下金濂攻打扫平还没攻下的其余的贼人。正值英宗被俘,军事紧急,金濂被召回。议论者纷纷弹劾金濂无功,景帝没有过问,加封他为太子宾客,支给他两个职务的俸禄。不久他改任户部尚书,晋升为太子太保。 当时四方用兵,急需粮饷,金濂全面安排计划,提出十六项节减开支、利于治国的建议,国家用度得以不缺乏。不久,上皇回来了,也先请求像先前那样派遣使者往来,皇上坚决拒绝。金濂一再上书劝谏,皇上不听。当初,皇上即位时,下诏免除景泰二年全国租税的十分之三。金濂用檄文晓谕有关官员,只减征米麦,其他折收银两和布匹丝帛的照旧征收。三年二月,学士江渊把此事告诉皇上,皇上命户部调查处理。金濂心中惭愧,抵赖说没有。给事中李侃等人请求质问天下有关官员违反诏令的原因。金濂担心事情败露,便说:“银两、布匹和丝帛,诏书上没写明,如果一概减免,国家的费用怎么供给?”于是给事中和御史都弹劾金濂失信于民,使人民怨恨国家,并且还揭发了他的秘密之事。皇上想宽宥他,而李侃和御史王允极力反对,就把他关进都察院监狱。过了三天把他放了出来,削去太子太保之衔,调到工部任职。吏部尚书何文渊说理财非金濂不可,于是又调他回户部。金濂上书为自己申诉,顺便请求退休,皇上安慰挽留他。太子确立后,恢复金濂太子太保之衔。不久他又提出减少由公家提供给军匠、僧人、道人的过多的粮食等十项建议。五年,他在任上去世,凭借军功被追封为沭阳伯,谥号荣襄。 金濂刚毅果断,有才干,到哪儿都以从严惩办著称,但他对待属下多暴怒。在刑部时,他执法过严。到他在户部任职时,正值用兵,国家财物短缺,多采取厚敛的办法来保证供给。 2017年1月9日 诗歌鉴赏(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第一问: 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 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间一气呵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本题为两问,第一问是“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在诗中找出描写马的特征的词语即可。第二问“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考查人物形象,在诗中找出作画的准备,及作画时的状态即可。 解答本题,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 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闾阖生长风:写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但题中已经指出是“铺垫”,所以难度就降低很多,考生只要能够读懂诗歌,找到写曹霸画技的内容,那么前面都应是铺垫的内容;一般只要能够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就能够写出答案。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比如本题,从提问来看,应是考查篇章结构的技巧 1.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 李白 我游东亭不见君,沙上行将白鹭群。 白鹭行时散飞去,又如雪点青山云。 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 杜鹃花开春已阑,归向陵阳钓鱼晚。 (1)诗歌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2)苏轼曾言“太白诗飘逸绝尘”,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的“飘逸”表现在哪里。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六幺令 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李纲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1)词的上片最后两句“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与刘禹锡《石头城》中“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用意相同,它们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此志应难夺”中的“此志”指什么?词作中的“渔翁”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词句简要概括。 1.(1)热爱自然,喜欢游历;向往隐逸生活;与郑少府志同道合、感情深厚。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要从人物的内、外在两方面入手,内在包括其性格、品质等,外在包括身份、处境等。重点要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所处环境,还要做到知人论世。通读诗歌,逐句分析,由诗歌中多处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可看出诗人热爱自然、喜欢游历;由“归向陵阳钓鱼晚”可看出其隐逸之志;由“我游东亭不见君”可看出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2)从写景看,本诗描述白鹭四散飞去,散落青山,好像下到青山上的几点雪,十分轻盈飘逸;从写人看,“我”不辞路途遥远寻访友人,不想没有见到友人,就又回到陵阳钓鱼,行踪飘逸,性情洒脱;从语言风格看,以“我”入诗,率真自然,毫不隐晦自己的性情,清新飘逸。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飘逸绝尘”是苏轼对李白诗歌语言风格的评价,那么,我们就要抓住能表现这一特点的语言来分析。“飘逸”即洒脱自然,本诗中的景物描写贯穿始终,可抓住其塑造的意境特点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喜爱游历、行踪飘逸,亦可从其形象特点来分析。 2.(1)六朝帝王的滛侈奢华被改朝换代时的战争一扫而光,但天边的月亮仍是圆了缺,缺了圆。这与刘禹锡写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用意相同,都是用月亮古今共存,仿佛有情来反衬历史和时间的无情,让人心生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及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理解词句的内容。本词的上片重点写金陵的历史沧桑,表现历史的无情,而为了突出这一主题,词人没有直接抒写,而是通过月亮的自圆自缺来表现,刘禹锡的诗句表达的也正是此意,即以月亮的有情衬托历史的无情。 (2)“志”是指词人无论遭受多少打击,仍矢志不移,坚持抗金,挽救民族危亡的决心。词中“渔翁”是一个独立不移、坚韧不拔的形象,词人以此自比,进一步表达自己抗金的决心。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及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结合诗歌的内容及注释“多次上疏,陈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不难看出,词人表达的是抗金的决心,而“此志应难夺”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而“此志“则是指他抗金的志向;“渔翁”之前加“独立”一词修饰,表明词人是以“渔翁”自比,从侧面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抗金决心。 2017年1月10日 诗歌鉴赏(二)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试题分析】 回答本题,首先应当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大意归纳答案。诗的前四句,第一、二句写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应当结合下文,分析此四句对表达作者情感、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题格式:诗句翻译+情感主旨。即首先需要将描写景物的诗句描述出来,然后概括诗人选取这些景物目的是什么,或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试题分析】 回答本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淇上田园即事 王维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 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 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1)中间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用了怎样的手法写景?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夜 雨 黄景仁【注】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1)诗歌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1.(1)中间两联写的是农村傍晚时分和谐、宁静的田园生活景象:太阳从桑树和柘树那边渐渐落下,村庄间的河流在余晖的照耀下闪着明亮的光;牧童驱牛朝着村庄走来,猎狗也跟在猎人的后面回来了。颔联写远景、静景,颈联写近景、动景,远近结合,层次分明;动静结合,使整个画面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 【解析】解答本题第一问时要对中间两联所描绘的景象做简要的描述。“日隐桑柘外”指太阳在桑木和柘木的另一边落下。“闾井”指村庄、村落,“明”指闪光。“河明闾井间”指村庄间的河流在闪光。颈联两句各绘一景,译出即可。解答第(1)题第二问时只需把两联中的景物描写对照一下,就可以看出其运用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 (2)表达了作者寄身田园、悠闲自得的惬意之情。前三联写所见,以景物描写衬托这种思想感情;尾联写所为,以作者的行为暗示这种思想感情。 【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如“屏居”意为“隐居”,从“静者亦何事” 可知诗人生活极悠闲;再结合中间两联的写景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也是很闲适的。对于景象描绘类试题,考生应在翻译诗(词)句的基础上进行理解,但不能直译,要概括性描述。对于写景手法分析类试题,考生需要指出何处用了何种手法,进而指出其作用。对于思想感情概括类试题,考生应从画面中体会,从人物动作中分析,从事件细节中挖掘。 2.(1)颔联运用对比手法,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的喜悦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当时矛盾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颔联的大致意思,然后根据其意思进行判断,“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一联中,“喜”与“恐”构成对比,这种鲜明的对比,体现的是诗人内心的矛盾之情。 (2)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亲友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家的无奈。而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漂泊在外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念家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对比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对诗句逐句分析,“旱久喜滋栽麦陇”体现的是久旱逢雨的喜悦,“泥深恐阻寄书人”表现的是书信受阻的担忧,“贵价先愁来日薪”表现的是生计无着的痛苦,“岁暮柴门寒较甚”表现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可堪此夜倍思亲”表现的是思乡之情。《夜雨寄北》一诗抒发的是作者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另外还有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之情。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2017年1月11日 名句名篇默写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 , ”,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参考答案】 (1)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2)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试题分析】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数与字形,字数要不多不少,字形要笔画清晰,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第(1)句的“埃”“黄”不能写错;第(2)句的“弊”字要笔画清晰;第(3)句的“胥”“赢”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要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答高考名句名篇需要识记技巧,更需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得准、写得对、看得清。不能光背不写,光记不辨,在“浅水滩”“翻船”。答题技巧有: (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 (四)要留意具体环境。 (五)要留心语句顺序。 (六)要注意语句出处。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时候,用了四句话予以概括,其中写夏景的一句是“ ”。 (2)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把云和鸟都人格化了,作者将情感寄托在物上,达到了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诗人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是: , 。 (2)《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 , 。 (3)《三峡》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 1.(1)佳木秀而繁阴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繁”“阴”“岫”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学生要养成回头望的习惯。 2.(1)既替余以蕙兮 又申之以揽茝 (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3)清荣峻茂 【解析】作答本题,需注意易错字词蕙、揽茝、蜉蝣、沧海、粟、峻等字的写法。 2017年1月12日 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类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A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 “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通常是指:(1)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2)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3)重要的指示代词;(4)蕴含深层含义的词语。分析与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分析与理解其隐含义、指代义和语境义。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项,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调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C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美的诗歌才灵动,才有吸引力,才打动人,才能诱发读者读诗的兴趣,才能引领心灵进行思考。美之于诗好比花朵之于果实,我们最终想要得到的当然是果实,但在得到果实之前,首先要能为花色所打动、所吸引。美可以有优美、壮美,也可以有哲思之美、幽邃之美;可以有繁复之美,也可以有简略之美。总之,一首诗要使人读后如饮甘醴,如沐春风,欣然而快意,或于沉思之间豁然有所得。而当今诗坛有一些人以审丑为乐趣,以玩弄低级趣味为能事,类似戏剧舞台上的一些小丑瘪三、猫狗之流,写一些恶俗的文字,招摇于世。这种人不但毁灭了自己,也堵住了人们朝向诗歌之路。所以,当下诗坛去除丑化、鄙化、俗化、矮化的痞子诗歌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 无论是写诗自娱,还是希望能于他人有所启示,一首诗都要有一定的精神含量,要能经得起时间(历史)的考问。你对自己的心灵有足够的把握吗?试问每一个诗作者,你是否做到了在世俗面前不低头,在困厄之中不动摇,在世界面前不自卑,在自我之中不迷失?在这个方面,我对中国的诗人还不能表示乐观,甚至说还颇有些忧虑。长期以来,中国人理性的不足,教育与生活中对人的主体性有意无意地漠视,导致人性的脆弱易折。正如诗人们所说,人是水边的一棵芦苇。而我的期望不是这样的。我希望每一位诗作者在心灵上是强大的,任何苦难挫折也摧不垮他心中的高峰。这种力量的强大在诗歌中表现为对世界的洞悉。世界在他眼中是澄澈的、清晰的、有条理的,他因而能洞察宇宙中一切事理,把握住自己,进而把握住诗歌。而中国的诗人们,更多像沙场秋点兵,缺乏对自己在宇宙中的定位。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这一点是每一位诗作者都要明确的。而诗艺还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在诗歌本身的进程中和社会生活进程中更新发展着。诗歌的价值本身在于不断带给人们新的阅读方式和新的美感体验,而不是对过去经验的反复重临。所以创新性或创生性成为诗人的不二追求。这既需要对过去诗艺的反复观摩与演练,同时又需要自我意识的跟进。这就要求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是一个时刻高度自觉而清醒的人。但在中国浩荡的诗人队伍中,能保持这样在诗艺上自觉且清醒的人,恐怕凤毛麟角。而绝大多数都是诗歌的追随者、模仿者,在他们的书写中,诗艺的尺度严重缺失,从而导致一种怪象:几乎每一位中国诗人都是某位外国大师的影子,在外国大师的裘腋下窃窃私语。从这个角度来说,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瑞典诗人,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对中国诗界来说,既是一种鼓舞,又是一种压抑。而我觉得,中国的诗人们应解开诺奖情结,做一个安静的诗人,去安静地写诗。解决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好的。我们的诗作是为历史而存在,为民族的心灵而存在,而不是为诺奖而存在。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1.关于诗歌的创作原则或指向,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不论繁简,不论有无哲思,只有能体现优美和壮美,才能诱发读者读诗的兴趣,引起读者的共鸣。 B.诗歌作品倘要有一定的精神内涵,往往要求创作者在世俗面前不低头,在困厄之中不动摇,在自我之中不迷失。 C.要想使得自己创作的诗歌不断带给人们新的阅读方式和新的美感体验,诗作者就要彻底抛弃观摩与反复重临。 D.诗人的不二追求就是诗歌的创新性或创生性,而诗歌又是语言的艺术,因此,革新自己的语言也就等于创新了诗歌的内涵。 2.对当今诗坛的弊病的认识,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当今诗坛上那种丑化、鄙化、俗化、矮化的痞子诗歌体现了某些以玩弄低级趣味为能事之人的审美观的扭曲。 B.当今某些诗人受教育与生活的影响,自身的人性脆弱易折,从而缺乏对自己在宇宙中的定位。 C.在中国浩荡的诗人队伍中,那种在诗歌创作中能时刻保持高度自觉而清醒的人真可谓凤毛麟角。 D.某些诗歌创作背离了为历史而存在,为民族的心灵而存在的原则的根本原因是某些诗作者习惯了在外国大师的裘腋下窃窃私语。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诗歌创作主要离不开以下三个尺度:一是诗歌美的尺度,二是精神与心灵的尺度,三是模仿的尺度。 B.作者对中国诗歌乐观不起来的原因很多,既有诗歌创作者对自身责任的认识模糊以及自身审美素质不高的问题,又有诗艺水平低的问题。 C.作者认为“人是水边的一棵芦苇”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如果人们都像芦苇那样软弱的话,就不会有伟大诗人的诞生。 D.只要能走出外国大师的影子,并且既能对过去诗艺进行反复观摩与演练,又能自我意识地跟进,就一定能获得诺贝尔奖。 1.B 【解析】A项,“只有能体现优美和壮美,才能诱发读者读诗的兴趣,引起读者的共鸣”表述有误,原文中为“美可以有优美、壮美,也可以有哲思之美、幽邃之美;可以有繁复之美,也可以有简略之美”。C项,“诗作者就要彻底抛弃观摩与反复重临”的表述不符合文意。D项,“革新自己的语言也就等于创新了诗歌的内涵”,既不符合原文内容,也不符合逻辑。 2.D 【解析】D项,“某些诗歌创作背离了为历史而存在,为民族的心灵而存在的原则”是当前诗歌创作存在的弊端,而“习惯了在外国大师的裘腋下窃窃私语”是另一种表现,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 3.B 【解析】A项,三个尺度中的第三个应该是“诗艺的尺度”。C项, 有两处错误:一是作者并没有完全否定“人是水边的一棵芦苇”的说法,只是强调还应该拥有强大的心灵;二是“人们都像芦苇那样软弱的话,就不会有伟大诗人的诞生”的说法于文无据。D项,“只要……就一定能”的说法太绝对。 2017年1月13日 实用类文本阅读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参考答案】 DA(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试题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考生应重点分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的吻合度。C项,“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理解错误;E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判断错误;B项,前半句“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对,后半句“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错,原文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才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想答对,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把答题区间找对,从中筛选出对答案有帮助的信息,然后还要会概括,要点要简洁,尽量使用文中词语。一是“1985”的时间限制,必须是发生在1985年的事,包括作品发表与获奖。二是陈忠实的“标志”,包括陈忠实的作品特色与个人风格等。 筛选信息类试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中一种常考的题型,新课标各地区高考题中都有所体现。考查形式上,有客观选择题和主观简答题两种。解题难度不大,一般在文本中可以直接找到相关的语句或词语。筛选信息类题中要求筛选的“重要信息” 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人物传记中,往往涉及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新闻类文本中,往往涉及所报道的人物或事件;在访谈中,往往涉及被访谈人的观点和价值追求;在科普文章中,会涉及新的科学发现或科学方法等。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答题时首先要弄清楚“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的意思,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材料加以佐证。理解句子含意要回归文本,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主旨等来理解。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参考答案】 “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表现: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本题为探究题。一是探究“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的关系”,二是探究这种关系“在文本中的表现”。第一问要理解“剥离”“寻找”的文本意思,传主写作的过程中“寻找”是一种浅层次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才会蜕变,才想要“剥离”。第二问“哪些”可以是多角度思考,可以理解为文学营养、时代精神、典型性格、自身成就等方面,重点是阐述剥离什么与寻找什么的关系。答案可以百花齐放,但是一定要以文本为基础,既要有观点,更要有分析。 探究题题型开放,但观点必须紧扣文本要求,并与现实结合起来。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温金海:弘扬经典诵读 传承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留下的文化精髓和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精神文明瑰宝。”随着复兴中华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2001年,身在商海的温金海先生以其公司名义和个人名义,分别向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彩虹工程”捐款10万元和15万元,支持经典诵读活动。自此,他开始投身于“儿童经典诵读工程”。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前社会出现了一些乱象,这与几十年前的教育有关,教育与一个人的行为、心态、价值观有直接关系,到今天,我们要心平气和地面对,尽最大的可能去改变。”认识到推广人格教育、弘扬经典文化的重要性,温金海先生索性将公司交与他人打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文化经典诵读公益活动中。 2003年,温金海先生以“先求人格,后求卓越”为办学理念,创办了专门的文化经典诵读的幼儿园,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道德经》等。之所以在幼儿园里展开推广,他有着与明末清初教育家陆桴亭一样的看法,“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十五岁后,知识既开,物欲既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所当读书,皆当十五岁前,使之熟读”。他特别提出,要为孩子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比如唱念背诵,以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拓展知性悟性,陶冶情操,培养健全、完善的人格。 同年,他组建了具有公益性质的国际经典文化协会,不断组织力量,“将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的火种传播到全国各地,向全国各地开展导读的贫困学校、希望小学赠送课本等”。2004年,他举办了首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开幕当天,上千名3岁到13岁的儿童齐聚一堂,诵读了《大学》《老子》等,使文化经典徐徐地传播开来……除此之外,每年一届的“经典翘楚榜”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在文化经典的诵读与教学中,只有深谙“诗、书、琴、艺、画”的教师才能有效任教,这成为当年推动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最大的困难。为解决教学难的问题,温金海先生又大力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专门培养了一批具有传统文化基础和传统艺术修养的专业教师。 经过温金海先生十年的精心培育,曾受到过传统文化熏陶的孩子,相比同龄人道德素养、中文水平更高;长大之后,更懂得谦和礼让、自我规范,具有高雅的审美观。这让人看到了传统文化后继有人的希望。如今,由他倡导文化经典诵读的幼儿园已扩至5家。每天,从园内传来诵读经典篇目的稚嫩的声音,抑扬顿挫,声声入耳…… 在他的推广之下,仁义、礼乐、谦敬、诚信、忠孝、中正、清廉、和谐、自律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良好品质,正开花结果,慢慢地在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身上呈现,正所谓,有因必有其果。 与此同时,在内地,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亦在如火如荼地进行:1998年6月,“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据粗略估计,内地至今已有数百万名儿童参加了经典诵读活动。 但是面对中国几亿青少年,温金海先生仍有孤掌难鸣之感,他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多做一些推广和弘扬文化经典诵读的工作,特别是要找到更多的接班人,共同去做这件事,“我很欣喜地看到内地出现了第二代、第三代的接班人,有一天,我必定老去。曾经,我抱着老一辈人的志向走下去,今后,也希望能有更多接班人,只要一代代做下去就有希望,可能我们看不到成功,成功不在我,但成功一定有我”。 为中华文化经典“歌之舞之,发挥之,光大之,继长而增高之,吾辈之责也”——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血脉这一历史使命,温金海先生甘做一颗卑微的铺路石,铺就一条大道,而这条路的尽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舞台,万古千秋。 (原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当前社会,家长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狭窄地认为有房有车有好的工作即人中龙、人中凤,将财富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视为人往高处走的“高”,其实不然,人往高处走的“高”指的是生命的高度。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曾说“教育的本质即人格教育,否则就是教育的堕落”。学习传统经典文化,习文成英才,习武成雄才,文武双修为英雄之才,再往上攀登,为君子、贤人、圣人,倘若不学,生命往下,为小人,为衣冠禽兽,为禽兽不如。可以说,教育是生命生成的重要枢纽,人格教育,可以让生命素质提升,不求成为圣贤,至少要成为一名有德行的君子、一名堂堂正正的人。 (温金海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出于对中华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认识,加之复兴中华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温金海先生不顾一切投身到“儿童经典诵读工程”这一伟大事业中。 B.温金海先生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心态以及价值观与其所接受的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推广人格教育、弘扬经典文化非常重要。 C.借用明末清初教育家陆桴亭先生的看法,温金海先生又提出,人在十五岁以前,受外界物欲的影响较小,懂得的知识不多,悟性不足,但记忆力很好。 D.在温金海先生的倡导与推广下,内地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至今已有数百万名儿童参加了经典诵读活动。 E.在温金海先生看来,教育是生命生成的重要枢纽,人格教育的实施,可以让人的生命素质提升,成为有德行的君子、堂堂正正的人。 2.文章为什么说温金海先生“铺就一条大道,而这条路的尽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请结合材料,分析理由。 3.温金海先生提出并践行“先求人格,后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效果体现在哪些方面。 4.温金海先生投身于“儿童经典诵读工程”并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个中必定有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1.BE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A项,“不顾一切”程度过重。C项,“温金海先生又提出”表述有误,从原文看,对于儿童诵读特点的认识是陆桴亭先生提出来的,温先生只是赞同这一观点,而不是他“又提出”的。D项,“在温金海先生的倡导与推广下,内地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表述有误,内地这一活动并不是在温先生的倡导与推广下开始的。 2.①温金海先生以公司和个人名义,向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捐款25万元,以支持经典诵读活动;②温金海先生将公司交与他人打理,全身心投入到文化经典诵读公益活动中:创办文化经典诵读的幼儿园,组建国际经典文化协会,举办首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培养专业教师等。 【解析】本题表面上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实际上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要求筛选的信息的标准,即温金海先生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所做出的贡献;然后回扣文本,找出体现温金海先生所做贡献的具体事例并加以概括提炼即可。 3.①受培训的孩子相比同龄人道德素养、中文水平更高,更懂得谦和礼让、自我规范,具有高雅的审美观。②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良好品质,正在一批批孩子身上呈现。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解答此题,要从题干入手,分析把握文本中能体现“先求人格,后求卓越”这一价值取向的内容,加以分析判断,要特别注意对“人格”“卓越”的内涵的准确把握。 4.示例 ① 中华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留下的文化精髓、智慧结晶和精神文明瑰宝;②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乱象,人的行为、心态、价值观需要改变;③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以及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走入了误区,对中华民族文化经典和文化传统的相关教育明显不足;④社会缺乏中华民族文化经典和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教育人才;⑤少年儿童多读多背文化经典,领悟以后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解答此题,要抓住温金海先生的行为、言论等,同时,还要具体分析作者在文中就相关问题进行的分析、所表达的观点,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探究,即可得出相应的结论。 2017年1月14日 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锄 李 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参考答案】 D B(答D给3分,答 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试题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A项,“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说法欠妥。文本不能体现出“孤僻”。C项,“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有误,属于主题扩大。E项,人物分析前半部分“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对,后半部分“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错,应该是表现了六安爷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固守。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通读全文,关注细节。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刻画人物的个性特点与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主人公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结合小说主旨和艺术技巧做出准确判断。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标题含义分析题,能力层级为C。要想答对答全,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挖掘标题的寓意,然后简要回答其对表现人物与主题的作用。 含义题要注意标题的象征义、比喻义,作用题可采用三位一体分析法,分析人物、情节、主题的作用。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资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品味语言艺术的魅力。数量词的使用能让表达更有力度,更震撼。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能够更好地突出百亩园对百姓的贡献,突出六安爷对土地的不舍,也与现代工业进驻农村、田地荒芜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主题。 综合以下三点作答:夸张的作用,反复的作用,结构的作用。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示例一 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示例二 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精神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作答时应抓住“不是锄地”“是过瘾”等词语,体会六安爷的内心世界,他是在抓住最后的机会与土地告别,读来令人唏嘘,也表现了他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守护。从中不难看出小说的主题,即现代科技对农村产生的冲击,引发作者的思考。 从人物的角度、主旨的角度依次分析,先一分为二,再二分为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骗 子 徐常愉 寒风凛冽的大街上,我架着双拐艰难地向前挪动着步子。 此时的我身无分文,肚子咕咕直叫,身体瑟瑟发抖。不过我的脑子还算清醒,我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尽快弄到食物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否则,我恐怕熬不过接下来的这个夜晚了。 怎样弄到食物呢?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直接向过往的行人伸出乞讨的手。这一点,我心里非常清楚。可我又觉得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还不能使用这个方法。这是不是我心里仅存的一点儿自尊在作怪?我一时还无暇思考这个问题。而除此之外,我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卖掉我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皮大衣。别看我身上这件皮大衣看上去肮脏不堪,可它是山羊皮做的,我想它至少值20美元,不过为了尽快出手,我决定10美元就卖了它。 于是,我停下来,脱下皮大衣。寒风立刻刺透我的脊背,我狠狠地打了一个寒战。没办法,我只能暂且忍受寒冷了。我撤出一条拐杖,把皮大衣挂在上面,开始向过往的行人出售我的皮大衣。 开始的时候,我在叫卖,而且声音还算洪亮:“卖皮大衣啦,只要10美元!”可是没过多久,我意识到,必须保存自己仅存的一点点体力了。我环顾四周,找来了一块硬纸板和一根炭木棍,制作了一个广告牌挂在了皮大衣上。做完这一切,我已经抖作一团。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 幸好,一位先生在我面前停住了。那位先生看了看广告牌和皮大衣,又看了看我的脸,从兜里掏出10美元,递给了我。我难以掩饰内心的兴奋,急忙伸手接过了钱,正要把皮大衣从拐杖上摘下来给他,那位先生却转身走了。我急忙喊道:“先生,您的皮大衣!”那位先生边走边回过头来冲我摆了摆手。我明白了,他并不屑于要我的皮大衣。虽然,这让我感到有些尴尬,但我的心里还是充满了对那个人的感激。我发誓,我一定会在上帝面前替他祈祷的。 10美元,足够让我三天不挨饿了。我重新穿上皮大衣,向一家食品店走去…… 然而,因了那10美元,时间似乎突然变快了。我还没有做好迎接第四天的准备,三天的时间就匆匆过去了。当我再次饥肠辘辘地流浪在大街上时,我不得不再次脱下我的皮大衣,向过往的行人出售。 我的运气还算不错!当又一位先生给了我10美元而且仍然没有拿走我的皮大衣时,我不得不这样认为。 然而,没想到,我的好运气三天后却离我而去了。当我第三次向行人出售我的皮大衣时,我遇到了麻烦。我发现许多人远远地瞅着我,一边指点着我,一边匆匆地走开,目光中似乎还有一丝愤怒。 人们这是怎么了?我正迷惑,见两个年轻人向我走过来,我暗自庆幸终于有人来买我的皮大衣了。没想到,他们却让我好失望。这两个年轻人并没有像头两位先生那样从兜里掏出10美元给我,他们其中的一位一把揪住了我的脖领子,大声呵斥我是一个骗子。我很害怕,但又觉得委屈,便小心地申辩道:“我不是骗子。”那人恶狠狠地说:“你还敢说你不是骗子?我明明看见你在这里卖了一个星期皮大衣了,怎么至今没有卖掉?怕是在用皮大衣做诱饵来骗取人们的同情心和钱财吧!” 我幡然醒悟。虽然自己被误会了,但是,我觉得他们是有权利而且有充足的理由这样想的。于是,我没有继续申辩下去。那个揪我脖领子的年轻人以为戳穿了我肮脏的伎俩,摆出一副大义凛然为民除害的姿态,恶狠狠地从嘴里吐出一个字——滚!其实,他不这样说,我也是要离开这里的。因为我已经意识到,我必须到另外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寻找生机了。 于是,整个冬天,我辗转于整个城市的各条街道。然而,每一条街道,我最多只能待上一个星期,因为人们的洞察力似乎越来越敏锐了,他们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我判断成一个骗子。不过,我还是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运气一直是不错的。因为我总能在饥肠辘轆时得到10美元,而且不失去我的皮大衣。 哦,或许这样说对于那些掏钱的人不够公平,应该说,是那些掏了钱的好心人又把他们的皮大衣施舍给了我。为此,我时刻提醒自己绝对不能真的变成骗子。为了做到这一点,我曾不止一次试图让那些掏了钱的人把我的皮大衣拿走,可是,我一直是个失败者。无奈,我只得采取另外一个办法:我坚持三天才卖一次皮大衣,而且只接受一位好心人的钱。 尽管如此,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我还是被迫要到另外一座城市去了。因为几乎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认识了我——用皮大衣来骗钱的骗子。他们已经把戳穿我骗人的把戏当作十足的乐趣了。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文章开头“寒风凛冽的大街上”的环境描写,为故事提供了背景及发生的地点,另外有渲染悲凉凄清气氛的作用。 B.小说讲述了“我”沦落为骗子的故事,既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高大的人物形象,但是却反映了深刻的主题。 C.“我”无偿得到10美元后,向一家食品店走去,看出其有惰性,“我”在别人不断地怜悯和施舍中失去底线与自尊。 D.小说结尾“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巧妙呼应了开头内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春天”意在指“我”的人生迎来转机。 E.作者的笔调冷静客观,只用简单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可在平静的表面下,却翻腾着感情的巨浪,给读者强烈的震撼。 2.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3.请简述小说中“我”的形象特点。 4.对于本文的主题,有人说小说鲜明地呈现一个人堕落的过程,有人说小说是对社会人情淡薄的批判。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BC(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D、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项,“为故事提供了背景”无中生有;D项,“春天”仅仅指表层含义,代表季节而已;E项,“只用简单的动作和语言描写”错误,还有心理描写。 2.①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看到“我”由不想成为骗子到最终沦为骗子的全过程;②第一人称写法便于进行心理描写,充分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文中“我”出售皮大衣时的心理描写细腻真实就得益于此;③使情境更为真实,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感染力与可读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通读全文不难发现,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然后指出第一人称这一叙述方式的一般性作用,再结合文本内容指出具体作用即可。 3.①“我”是一个流落街头的穷困平民;②开始时还有感恩之心和些许自尊,但它们随着时间而流逝;③好逸恶劳,仅靠一次次出售皮大衣来维持生计;④结果自尊尽失,沦为笑料,辗转各地。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解答本题,要按照以下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4.示例一 小说鲜明地呈现一个人堕落的过程。文中的“我”在饥寒交迫之时没有低下身段向人乞讨也许是仅存的自尊心在作怪,“我”决意卖掉自己的皮大衣来维持生计,第一次得到10美元时“接过了钱,正要把大衣从拐杖上摘下来给他,那位先生却转身走了”,内心充满感激,还感到有些尴尬,并决意祈祷。一次次地卖皮大衣后,“我”内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虽然也“时刻提醒自己绝对不能真的变成骗子”并愿意让对方拿走皮大衣,但一次次的行为和一次次的改换地方本身就说明“我”的自尊心的消失和底线的丧失。 示例二 小说是对社会人情淡薄的批判,小说中的“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虽有一些人施以援手,但更多的人却冷眼旁观,以至于“我”在第三次出售皮大衣时被赶走。文章结尾处更鲜明地体现这点。“人们的洞察力似乎越来越敏锐”,“我”的痛苦竟然成为了他们的笑料,戳穿“我”被他们当作十足的乐趣了。人情淡薄可见一斑。小说就是借这些人的表现来对社会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首先要明确观点,认可哪一个;然后从形象、情节的角度分析。比如,如认可是一个人堕落的过程,应重点抓住“我”面对着人们的施舍心理的变化过程;如认可是对社会人情淡薄的批判,应抓住人们对“我”的态度进行分析。 2017年1月15日 作文备考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夏明作品改动)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例文】 客观看待进步和退步 鼓励优秀或进步,惩戒落后或退步,无论是对待学生的成绩还是其他,都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优秀或进步就需要鼓励,落后或退步就需要惩戒。但是当我们鼓励优秀或进步、惩戒落后或退步时往往会忽略两个方面的问题:优秀和落后、进步和退步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惩戒落后或退步? 是不是从100分退步到98分就需要惩戒?而惩戒的方法就是给一记响亮的耳光? 100分到98分,确实是退步了,虽然只有2分,但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微小的差距也可能使结果有天壤之别,所以退步,的确需要惩戒。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进行惩戒前还是要思考这样的问题:2分的差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需要不需要用耳光来进行惩戒?有没有其他更合适的办法? 同样的,从55分到61分,有着6分的进步,鼓励是肯定要有的,但在鼓励时我们是不是还要思考这样的问题:使用什么样的方式更有效?鼓励后还需要做些什么?因为从结果看,98分和61分,还是有着明显的差距的。 为何人们对分数的退和进如此敏感呢?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唯分数论”在作怪。“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儿。”流传广泛的这句话恰恰说明我们目前教育急功近利的特质。 分数很重要,但能力更重要,高分低能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当然也有人持反对意见,他们会说:难道低分就高能吗?事实上,分数和能力未必成正比,当然更不成反比。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看待分数,更要正确看待进步和落后。 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家长,面对分数由100到98的变化,都要客观分析,要思考为何会失去这2分,绝对不能主观臆断,不问青红皂白,奉行“退步就要挨打”的思想。 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家长,面对分数由55到61的改变,同样也要客观分析提高6分的原因:是题目出得容易,还是学生在这一阶段更加努力了?进步能不能延续? 所以,面对学生的分数,无论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都不要理所当然地先进行鼓励或者惩戒,而要先想一下分数增加、降低的具体原因,客观地看待学生的进步与退步。 当然,作为学生本人,更要认真分析进步或退步的原因,进步了,要想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能止步不前;退步了,要想到“手把青秧插野田”“退步原来是向前”的意境,整理行装,再次跋涉。 【立意分析】 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为一幅漫画。答题时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漫画反映的问题其实并不新颖,左边的孩子考了高分时,他的父母就喜上眉梢,并给与孩子鼓励表扬——给他一个吻,孩子很高兴;而当他成绩下降时,他的父母便对他进行责罚——给他一个巴掌,孩子很伤心。而右边的这个孩子,在父母的巴掌下,成绩较差,后来有了一点进步,父母变给与孩子积极的鼓励,孩子非常高兴。通过孩子成绩的变化,受到的待遇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主题是关于“家庭教育”与“分数”的思考。 今年高考新课标卷Ⅰ作文是以漫画为材料的作文。漫画是一种讽刺性、批评性或幽默性的图画。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和事。漫画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 题中漫画由两幅画面组成。第一幅:画面上左右各有一个学生,手里拿着带有考试分数的试卷。左边学生试卷上标明100分,面带微笑,而且右脸上还有一个吻以示受到了表扬与肯定。而右边学生试卷上的分数是55分,他神情沮丧,脸上挨了耳光,说明他受到了惩罚。第二幅:仍然是由两幅画面组成,可左边学生手里的分数变成了98分,脸上印记随之变成了耳光,学生神情落寞。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右边的学生试卷上的分数变成了61分,脸上的印记换成了亲吻,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左边学生学习成绩尽管起点很高,但有了一点儿退步,就受到家长的惩罚;右边学生成绩尽管起点较低,但有了一点儿进步,便受到家长的奖赏。 题中漫画意在说明,在家长或老师眼中,学生的优秀与否全看考试的分数,唯分数是论。这种看法实际上是非常片面的,它不能客观真实地对学生给予准确的评价,也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于他们的茁壮成长。可以说,这样的作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写起来有切身体会,有话可说,有真情实感,避免了假大空,无病呻吟。学生在写作时可以由结果追溯原因,揭示事件的本质;由图画到生活,把握漫画的寓意。阐明应试教肓过于看重分数给学生造成的种种伤害,分析其弊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写作时还可以联系现实,由此及彼,呼吁我们不要扭曲对孩子的教育,不以分数论英雄,不要把分数的高低当作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让教育回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树立健全的成才观,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 【立意分析】 本题属于以漫画为材料的作文题。在审题立意时,需要结合文字内容,抓住漫画反映出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解读、梳理和提炼。材料所反映出的问题本质是:“某种教育”如同用模具造物,把人当作物来对待。行文时可以从漫画反映的现象说开去,也可以不局限于漫画呈现的内容。本材料的立意角度很多,从理念和模式的角度立意,如:呼唤教育新理念、消除教育旧模式弊端等;从教书育人这一角度立意,如:教师需要创造性、育人应遵循规律等;从教育评价标准的角度立意,如:建立新的评价标准、教育评价标准应当多元化等。只要紧扣漫画主题,观点鲜明,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就符合题意。 【参考例文】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