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4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史综合一(含解析) 新人教版
中国古代史(一) 一、选择题 1.奠定西周建立的重要战争是( ) A. 阪泉之战 B. 打败有扈氏 C. 逐鹿之战 D. 牧野之战 2.国家建立后面临的严峻现实,就是如何管理广大地区,巩固统治.西周时期,国王实行了一种新的制度,这种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奴隶制 C. 世袭制 D. 分封制 3.下图为西汉“丝绸之路”示意图,图中“①”处应为( ) A. 长安 B. 涿郡 C. 临安 D. 广州 4.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国20次。这说明( ) A. 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 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C. 天子依附于诸侯 D. 周王室衰微 5.下图人物曾改进了造纸术,对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 ) 12 A. 华佗 B. 张仲景 C. 蔡伦 D. 张衡 6.夏商周时期,统治阶级通过哪一种礼仪活动教育感化民众,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 ) A. 祭祀天地 B. 祭祀祖先 C. 祭祀社稷 D. 祭祀神灵 7.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其原始居民( ) A.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B. 生活在北京周口店 C. 住着干栏式的房子 D. 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8.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曾为“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赠书法作品:“华夏千秋,同尊始祖;炎黄一脉,共拜神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 ) A. 尧和舜 B. 舜和禹 C. 黄帝和炎帝 D. 周文王和周武王 9.以下是四位同学排演的历史课本剧“文景之治”的片段,哪一项不符合历史史实( ) A. 农民张三仅把收成的1/30交给国家 B. 县官王平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 C. 文帝的夫人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 D. 汉文帝命人仿照阿房宫修建皇宫 10.下列人物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是( ) ①黄帝 ②炎帝 ③蚩尤 ④大禹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①② 11. 历史影视剧《汉武大帝》向观众全景式地展现了汉武帝纵横一生及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下列功绩属于汉武帝的是( ) A. 灭掉六国统一天下 B. 推恩尊儒王朝鼎盛 C. 创立盛世贞观之治 D. 抗击沙俄维护主权 12 12.我国古代文化辉煌灿烂。下列文化成就属于相同类别的一组是( ) ①《论语》 ②《史记》 ③《资治通鉴》 ④《水经注》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3.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Ⅱ•时节》有一组唯美的镜头:禾苗在春雨中茁壮成长,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秋收时饱满的稻穗“笑”弯了腰。此情此景,最早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早期人类的劳作中?( ) A. 半坡人 B. 北京人 C. 元谋人 D. 河姆渡人 14.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毛泽东在一篇祭文中写道“赫赫始祖……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这里的“始祖”是指( ) A. 黄帝 B. 嫘祖 C. 蚩尤 D. 仓颉 15.都江堰、大运河、莫高窟、明长城、北京故宫都是( ) A. 杰出的水利工程 B. 木结构和石结构的杰出建筑 C. 保卫边防的防御工程 D.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三:公元前209年,有900多名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都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 12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在这次变法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是哪一项?这次变法给国家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秦王”是谁?他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什么制度?列举他在位期间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3)材料三反映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是什么?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汉初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吸取了秦亡教训,采取了什么政策? 17.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现经济集中化…… ——斯托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护“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大一统”之梦》 材料三: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唐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魏征:“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比籍忠臣。” 材料四: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材料五: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下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1)秦始皇最先将谁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 (2)秦汉统治者是如何“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的? (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哪些执政理念?请各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 (4)材料四中的“帝”指哪位皇帝?请指出丞相这一官职设立和废除的朝代? 12 (5)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什么? (6)结束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 材料二: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书》 材料三::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经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如果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史记》里描述的汉朝时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开发? (3)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对我国今天经济的发展有何重大的启示?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也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他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至少3点)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 19.历史上的变法、改革与创新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12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商鞅少好刑名之学,读过李悝的《法经》,他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场改革?这场改革的支持者是谁? (2)材料中“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是指什么?“教民耕战”又指什么?改革的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是哪一条? (3)根据材料二,请你判断商鞅代表了哪个学派的思想? (4)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你依据这个标准判断商鞅变法是否成功,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12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分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在牧野击败商朝军队,商朝灭亡,故选D。阪泉之战发生在炎黄部落之间;打败有扈氏的是启;逐鹿之战指炎、黄部落联合起来打败蚩尤部落。 【点评】关于西周的建立,学生还要掌握西周的建立者是周武王,定都镐京,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作用等。 2.【答案】D 【解析】【分析】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西周的分封制是属于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又称封帮建国。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禅让制是部落联盟首领传承的制度;奴隶制是社会性质;世袭制国王传承的方式,与管理地区无关,排除A、B、C选项。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封制的理解。本题重在让学生认识西周的分封制。 3.【答案】A 【解析】【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而至,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到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故答案为A。 【点评】学生不但要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还要掌握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贡献的张骞。 4.【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鲁国却朝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几个大诸侯国拥有了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鲁国却朝齐次数多于朝周天子,这说明周王室衰微,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联系分封制以及本题材料的信息来解答。本题难度适中。 5.【答案】C 12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i。根据所学知识,发明造纸术的是东汉时期的蔡伦,对人类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故选C。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考查的是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知识。 6.【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夏商西周奴隶的祭祀礼仪。根据根本所学,夏朝时青铜器增多,商朝是灿烂时代,西周时用于祭祀祖先的。商朝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故选择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夏商西周奴隶的祭祀礼仪。 7.【答案】D 【解析】【分析】A、半坡原始居民距今6000多年;B、半坡居民生活在陕西西安半坡村;C、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D、半坡居民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半坡原始居民。 8.【答案】C 【解析】【分析】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9.【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A项是文帝和景帝进一步减轻赋税的体现,把田税降到三十税一,A项符合史实;文帝和景帝时期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B项符合史实;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故C项符合史实,D项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 10.【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的黄帝和炎帝部落走向了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黄帝和炎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仔细审查①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炎黄战蚩尤的涿鹿之战和华夏族的形成。本题难度适中。 11.【答案】B 12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的有关知识。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堰建议,颁布“推恩令”,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由此确立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界的统治地位。A是秦始皇的贡献,C是唐太宗的贡献,D是康熙帝的贡献,故选B. 12.【答案】B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史记》和《资治通鉴》是中国浩瀚史学中的史学双壁,《史记》记载的是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资治通鉴》记述的是从战国时期到五代末年的历史,都是史学巨著。故选B项。 13.【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遗址位于在今天浙江河姆渡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粮食作物水稻,种植水稻。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水稻种植。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14.【答案】A 【解析】【分析】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的一位伟大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农耕,开辟集市,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他的妻子养蚕缫丝,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因其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敬仰,被尊为“人文始祖”。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黄帝。 15.【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中国古代成就的认识,题目中的都江堰、大运河、莫高窟、明长城、北京故宫是我国历朝兴建的伟大工程,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既可以防洪又可以灌溉,使城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大运河沟通了南北,莫高窟是我国石窟艺术的代表,明长城和故宫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的结晶,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本题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该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无论是都江堰、大运河、莫高窟、明长城还是北京故宫都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些工程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这些工程都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材料题 16.【答案】(1)商鞅变法,建立县制,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2 (2)嬴政,郡县制度,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车轨。 (3)陈胜吴广起义,秦的暴政,休养生息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材料反映了我国的商鞅变法,在这次变法中,建立县制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根据材料二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灭了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郡县制度,同时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车轨等,来巩固统一。(3)根据材料三“公元前209年,有900多名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都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的信息可知,这段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大泽乡起义,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汉初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吸取了秦亡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故答案为:(1)商鞅变法,建立县制,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嬴政,郡县制度,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车轨。(3)陈胜吴广起义,秦的暴政,休养生息政策。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学生要仔细审题耐心解答。本题难度适中。 17.【答案】(1)韩非子 (2)秦:焚书坑儒。汉: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太学,推行儒家教育。 (3)任用贤才,任用房玄龄为相(或任用杜如晦为相)。善于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4)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秦朝。废除:明朝。 (5)军机处。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 (6)辛亥革命 【解析】 12 【分析】(1)根据材料“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发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秦始皇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秦朝的秦始皇焚书坑儒,统一思想,汉朝的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太学,推行儒家教育。都巩固了自己的统治,统一了思想。(3)根据材料三“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和“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的内容可知,唐太宗任用贤才,任用房玄龄为相。善于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最终成就了贞观之治的伟大盛世。(4)根据材料四“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的内容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裁撤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殿阁大学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设置丞相,明朝时期废除丞相。(5)根据材料五 “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右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军机处,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雍正时期因用兵西北而设立。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这一机构的设立标志着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 (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点评】本题考查知识面较广,学生要耐心审题才能完成任务。本题难度适中。 18.【答案】(1)《宋书》中的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数郡忘饥,履衣天下。《史记》中的江南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2)北方移民南下,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统治者重视生产,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重视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注意保护环境。 (4)穿汉服、说汉话、和汉族通婚,改汉姓。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由材料“(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可知《史记》反映的是:汉朝时江南经济比较落后,基本上是原始的刀耕火种的状况。由材料“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宋书》反映的是:南朝时期,江南经济有了巨大发展,有很多的地方甚至超过了北方。(2)结合所学可知,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战乱较为频繁,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人口南迁。南迁的人为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经验。南方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南方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3)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例如:维护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4)北魏孝文帝为了更好的学习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将北魏的都城迁到了洛阳,并采取一系列汉化措施,采用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改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贵族服饰;学习汉语,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提倡与汉人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贵族联姻;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孝文帝的改革,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促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2 故答案为:(1)《宋书》中的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数郡忘饥,履衣天下。《史记》中的江南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没有非常富裕的人。(2)北方移民南下,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统治者重视生产,南方自然条件优越。(3)重视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注意保护环境。(4)穿汉服、说汉话、和汉族通婚,改汉姓。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符合题意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江南地区开发。(2)本题考查的是江南地区开发原因。(3)本题主要考查江南变化的原因对今天的经济发展的启示。(4)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的措施和进步意义。 19.【答案】(1)商鞅变法,秦孝公。 (2)“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是指统一度量衡。 “教民耕战”指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3)法家 (4)商鞅变法成功,变法措施并未被废除。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解析】【分析】(1)依据课本所学,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行改革变法,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由以上分析可知:“商君”指商鞅;“之”指秦孝公。 (2)依据课本所学,秦国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有: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是指统一度量衡;战国后期秦国商鞅实施变法,经济上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教民耕战”指奖励耕战。这项措施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变法的政治措施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3)依据课本所学,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历史发展的,其学说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提出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由商鞅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可知商鞅主张实行法治,进行改革,因此商鞅代表了法家学派的思想。 【点评】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商鞅变法属于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学生要掌握商鞅变法的时间、人物、学生还要会分析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知道改革的重要性。 1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