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内蒙古包头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内蒙古包头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内蒙古包头一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 ‎ 一、现代文阅读(1-9题,39分)‎ ‎1.论述类文本阅读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 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2.实用类文本阅读 报人王芸生 ‎ 王芸生的一生注定与《大公报》有关,《大公报》这张曾经在中国叱咤风云的报纸决定了王芸生一生的走向,王芸生的是非非与《大公报》的是非非也密不可分。抗战胜利后进入上海《大公报》担任记者的唐振常说:“先生一生事业在《大公报》,《大公报》因得先生而益彰。先生与《大公报》,盖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 1927年3月,北伐军打进南京,英、美、日等帝国主义派出军舰炮轰南京,引起第六军官兵奋起反杭。王芸生在《华北新闻》的社论中声援第六军将士的正义行动。而《大公报》则发表文章呼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第二天,王芸生发表社论对《大公报》进行反驳。文章写道:“被侵略者对侵略者无所谓‘躬自厚’的问题。中国国民革命的根本任务,不仅对内要打倒军阀,对外还要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把帝国主义的特权铲除净尽!”1928年《大公报》总编张季莺亲自登门接王芸生到《大公报》.从此王芸生的命运就与《大公报》连在一起了。‎ ‎ 《大公报》自创刊以来,以“四不”为“家训”,素有稳健的“文人论政”的报格。到了王芸生,也继承了这种传统。王芸生以国际关系和时政见长,他写的社评挥洒自如,一吐块垒,人们争相抢读。“九一八”事变三天后,《大公报》总编张季莺决定尽快开辟一个专栏,记载自1871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重大事件,带动读者了解甲午以来的对日屈辱史,栏目名称定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并指定王芸生专主其事。‎ ‎ 在王芸生开始编撰工作时,正好赶上傅作义离开清宫,清代历史档案得以公开,其中清朝与外国列强的外交文件很多很丰富。王芸生奔走于京津之间,广泛搜集史料,在多数未经整理的浩瀚史籍和档案中,耐心搜寻,精选细择,有时竟通宵不眠。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工作,王芸生在《大公报》隆重推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专栏,每日登载一段,连续两年半,无一日中断。每日文前冠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肚认明,国难可救!”读来铿然有声。他的文章后来编成了厚厚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影响深远。王芸生因著此书而成为我国研究日本近现代史的著名专家和日本问题的政论家。‎ ‎ ‎ ‎ 1943年3月29日,抗战处于最艰难的时候,他在《大公报》发起一场以“爱、恨、悔”为主题的精神运动。他疾呼:“我们要爱国、爱族、爱人、爱事、爱理;凡我所爱,生死以之,爱护到底!我恨敌人,恨汉奸,恨一切口是心非,损人利已,对人无同情,对国无热爱,贪赃枉法,以及做事不尽职的人!我们要悔,上自各位领袖,下至庶民,人人都要低首于自己良心面前,忏悔三天!省察自己的言行,检视自己的内心,痛切忏悔自己的大小一切过失!”‎ ‎ 对于国民党的贪污腐败,王芸生义愤填膺,拍案而起,屡次撰文给予痛斥,取得了民众的击节称赞。他写了著名的《拥护修明政治案》,该文笔酣意畅,正气凛然,传诵一时,同时巧妙地披露香港沦陷之际,“逃难的飞机竟装来了箱笼、老妈与洋狗”的丑闻,激起了遵义和昆明群众的义愤。王芸生最著名的社评要数《看重庆,念中原》.文中把重庆与河南作对照,描写重庆富商花天酒地,脑满肠肥,揭露国民党统治下河南灾民的悲惨生活。文章一出,人民争相传阅。蒋介石气急败坏,当晚责令《大公报》停刊三天。‎ ‎ 1948年11月10日,王芸生在《大公报》香港版发表《和平无望》,代表《大公报》明白地反对蒋介石的罪恶统治,宣告起义。解放后任《大公报》社长至1966年停刊。晚年他以病老之躯,努力完成周恩来总理交给的任务,将修订《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作为第一“要务”。1979年,他入院治疗后,仍关心这本书,有时边吐血边写作,不顾病体进行工作,以顽强的奋斗精神改完该书第一卷,就溘然长逝。后来该书在张逢舟等人的努力下由三联书店完整地出版,完成了王芸生的遗愿。‎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他立言的长处是在常以国家为前提,而站在人民的立场,说一般人民所要说的话。虽则格于环境,他有时恐未必能畅所欲言,可是他富于热情,所说的话,常能打入读者的心坎。所以他的文章,始终能动人心弦,不致与民意脱节。 ‎ ‎(俞颂华《富有热情的王芸生》)‎ ‎②王芸生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良知,表现了丰富的学识和坚贞的人格。按照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德”、“才”、“识”的三条标准,他是新闻记者的楷模。 ‎ ‎(程少华《论王芸生的以文报国精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王芸生在军舰炮轰南京事件上与《大公报》针锋相对,张季莺后来却亲自登门接王芸生到《大公报》,足见王芸生的言辞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B.王芸生善于用委婉的笔调巧妙揭露丑闻。《拥护修明政治案》披露出香港沦陷之际权贵们自私自保,不顾百姓死活的丑态。《看重庆,念中原》则透露出后方重庆腐败的社会风气。‎ C.王芸生撰文挥洒自如、富于热情,秉持人民立场,用一般老百姓的语言说话,所以常能打入读者的内心。但他有时也未能畅所欲言,屈从于外界环境的压力。‎ D.王芸生因主持“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专栏而声名鹊起,晚年带病修订《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时抱憾而亡,日本问题是他人生命运中一根重要的线索,从他身上可以见证一段中国近现代史。‎ ‎(2)王芸生得以著成《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的条件有哪些?请写出两条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比照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标准,有人称王芸生是“新闻记者的楷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文学类文本阅读 家 ‎(日本)川端康成 ‎ 他拉着双眼已盲的妻子的手,为了看一座出租的房子,在一处斜坡上,往上走着。‎ ‎ “那是什么声音?”‎ ‎ “竹林子的风声啊。”‎ ‎ ‎ ‎ “是啦,我好久不曾走出家里一步,几乎都已忘了竹叶的声音呢。现在的那个家,去往二楼的楼梯梯阶,分得好细啊。刚搬过来的时候,我的脚步很难配合,吃了不少苦头。这个楼梯,如今才刚刚习惯了,你却说又要去看新房子了。对于眼盲的人,住惯了的老房子可就像自己的身体一样,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所以就觉得格外亲切,就像对自己的身体的感觉一样。眼睛不瞎的人觉得死板没趣的房子,眼盲的人却可以和它水乳交融呢。想想看,今后可又有好阵子经常和新家的柱子撞个满怀,或是给门槛绊了脚什么的,是不是?”他放了妻子的手,打开了涂白漆的木门扉。‎ ‎ “哟,像是树木的枝叶繁茂的幽暗的院子似的。以后,冬天可就冷了。”‎ ‎ “是一座墙壁和窗子都显得阴沉沉的洋楼啊。看样子,住的是德国人了,这里还留着一个‘里德曼’的铭牌呢。”‎ ‎ 然而一推开房子的大门,他却像是受到眩眼的亮光似的,侧转了上身。‎ ‎ “真不错。明亮得很。如果院子里是夜晚的话,这里头可就是白昼了。”‎ ‎ 黄色和朱红色的粗条纹相间的壁纸,看起来好不热闹,有点像是节庆日里那种红白相间的帷幕。深红的窗帘,明亮得像是彩色电灯一般。‎ ‎ “有躺椅、有暖炉、有茶桌和椅子。衣橱、装饰灯﹣﹣家具可说一应俱全了。你过来看看……”他说着,急切地,像是要把妻子推倒似的,把她推到躺椅处让她坐下来。妻子就像一个笨拙的溜冰者一般,双手在空中慌乱挥摆着,在弹簧的反弹下摇荡着身子。‎ ‎ “喂,连钢琴也都有呢。”‎ ‎ 让他拉着手,坐在暖炉旁边的一架小钢琴前面去的她,就像在碰触什么怕人的东西似的,把琴键敲打了一下。‎ ‎ “啊!还会响呢。”‎ ‎ 她于是弹起一支孩童歌来。这可能是她眼睛还看得见的少女时候学会而且依然记得的歌吧。他走进摆着好大办公桌的书斋里一看,紧邻着书斋的,竟是寝室。里头是一张双人床。床垫也一样用红白条纹的粗布料张成的。一坐到那上头去,柔软而且具有弹性。妻子的钢琴渐渐地响出了快活的喜悦来。然而他也听见,是盲者的悲哀,偶或按错了琴键,她便小孩般地笑了起来。‎ ‎ “喂,你不来看看好大的一张床吗?”你说有多么不可思议﹣﹣妻子在新来乍到,不知前后高低的屋子里,竟能像明眼的少女一般,稳健迈步走到寝室里来。两个人并肩坐到床边上去,彼此手搭着背,一面还像装有弹簧的玩偶一般,好乐好美地跃动弹跳了起来。妻子低声吹起口哨来,都已忘了时间了。‎ ‎ “这里是什么地方啊?”‎ ‎ “不知道。”‎ ‎ “到底是什么地方嘛?”‎ ‎ “反正不是你家就是了。”‎ ‎ “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 ‎(有改动)‎ ‎(1)下列对这篇小说人物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准确的两项是  ‎ A. 夫妻俩往山坡上走时,妻子分辨不出竹林子的风声,又对旧房子眷恋不已,说明她是一个守旧的人。‎ B. 小说中丈夫带着眼盲妻子频频换房租房,看房子时急切粗鲁,甚至把她推倒在躺椅上,说明丈夫粗俗、缺乏教养。‎ C. 小说中妻子吹起口哨、忘记时间的细节十分传神,结尾借人物之口说出“反正不是你家”,从遐想中回到现实,很有张力。‎ D. 小说语言冷峻、客观,许多情节虽然是一笔带过,却能将人物点染得有血有肉,这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学水准。‎ E. 夫妻之间的言语情态纯真自然,尽管贫寒漂泊,两人一颦一笑中却饱含对生活的爱,这种反差正是小说的深刻所在。‎ ‎(2)优秀的小说有一个好题目,本文以“家”为题,这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妻子说“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你认为他们能找到自己的“家”吗?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 ‎ 二、古代诗文阅读 ‎6.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 赵师旦字潜叔,枢密副使稹之从子。美容仪,身长六尺。少年颇涉书史,尤刻意刑名之学。用稹荫,试将作监主簿,累迁宁海军节度推官。知江山县,断治出己,吏不能得民一钱,弃物道上,人无敢取。以荐者改大理寺丞、知彭城县,迁太子右赞善大夫,移知康州。‎ ‎ 侬智高破邕州,顺流东下,师旦使人觇贼,还报曰:“诸州守皆弃城走矣!”师旦叱曰:“汝亦欲吾走矣。”乃大索,得谍者三人,斩以徇。而贼已薄城下,师旦止有兵三百,开门迎战,杀数十人。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负其子以匿 ‎,曰:“明日贼必大至,吾知不敌,然不可以去,尔留,死无益也。”遂与监押马贵部士卒固守州城。召贵食,贵不能食,师旦独饱如平时;至夜,贵卧不安席,师旦即卧内大鼾。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曰:“战死与戮死何如?”众皆曰:“愿为国家死。”至城破无一人逃者。矢尽,与贵俱还,据堂而坐。智高麾兵鼓噪争入,胁师旦,师旦大骂曰:“饿獠,朝廷负若何事,乃敢反邪!天子发一校兵,汝无遗类矣。”智高怒,并贵害之。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师旦遇害时,年四十二。柩过江山,江山之人迎师旦丧,哭祭于路,络绎数百里不绝。‎ ‎ 同时有王从政者,以东头供奉官、阁门祗候,与侬智高战于太平场,被执,骂贼不已,至以沸汤沃之,终不屈而死。赠信州刺史,录其孙二人。‎ ‎(节选自《宋史•忠义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B.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C.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D.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子指同曾祖父不共父的平辈兄弟﹣﹣从祖兄弟、从父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这里指的赵师旦是赵稹的侄儿。‎ B.荫是恩荫之意。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这里指赵师旦因赵稹的恩荫而得以任官。‎ C.大理寺是古代负责审判复核案件的官署名。因地方官员的司法权力过大,可自行勾决死刑犯人,造成不少冤假错案。为了使刑狱汇总,始置大理寺,作为复审机关。‎ D.赠本义是把东西无代价地送给别人。后来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也叫赠,文中就是此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师旦年少之时,尤其钻研刑名方面的学问,并因叔父赵稹的恩荫,试任将作监主簿,多次升迁为宁海军节度推官。‎ B.等到邕州被侬智高率兵攻破,城中守兵没有一个人逃走。守兵箭用完了,赵师旦与监押马贵一起回到府衙,据厅堂而坐。‎ C.敌贼已经逼近邕州城下,赵师旦仅仅有士兵三百人,打开城门迎战敌贼,歼灭敌贼几十个人。‎ D.赵师旦与侬智高作战被抓住,责骂贼敌不已,最终不屈而死,被朝廷追赠为信州刺史,朝廷录用了他的两个孙子为官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负其子以匿。 ‎ ‎②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曰:“战死与戮死何如?”‎ ‎7.‎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E.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 ‎(2)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名句名篇默写 ‎ ‎(1)《滕王阁序》中描写当地繁华富庶的句子是:  ,  ;   ,  。‎ ‎(2)庄子《逍遥游》中用“  ,  ”两句强调对于自己所认定的就要坚持,不理会世人的称誉或非难。‎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阿兰在演唱《赤壁》主题歌时,以高亢、清澈的声音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导演吴宇森称赞阿兰的歌声有如空谷足音,令人鼓舞激荡.‎ B.教育专家就“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的问题坐而论道,与会教师认真听讲,仔细记录,不断与专家互动,收获颇丰.‎ C.热比娅和美国一些反华势力推襟送抱,鼓动并支持新疆少数极端分子,打砸抢烧,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D.石景山区开办了北京第一家打工子弟学校,招收了126名新生,但这对8万多名打工子弟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1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美国科学家梅洛希表示,假如该小行星撞击地球,在地面上砸出一个直径约6.4公里、深约518米的大坑,将导致7级地震,引发浪高约21米的海啸.‎ B.对“80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 C.中石化去年净利润为716.97亿元,平均日赚2亿,研究中石化利润变化曲线可以发现,几乎与国内油价调价频率保持一致,只要油价调整次数多,中石化盈利增长就快.‎ D.新的土地法规定,农民耕种的符合政策规定的自留地是一种正当的劳动,各级政府不得以各种理由加以干涉.‎ ‎1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如果书也是植物,那么,书的花是什么呢?______一本书能够开成千朵万朵的花,______ ,______, ______,便成了一本书。如果是好书, ______;如果赖书, ______,但经不住时间的煎熬。‎ ‎①书却是作者的心事 ②香味会有一些 ③花都是作者的灵魂 ‎④香味便挥之不去 ⑤当然是字 ⑥花开在心事之上。‎ A.⑤⑥①④②③ B.①②④⑥③⑤ C.①⑥③②④⑤ D.⑤③①⑥④②‎ ‎13.请从下面论文简介中提取3个反应其主要信息的关键词语。‎ 这篇文章对中国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士”在先秦时期的演进做了全景式的追寻,有助于人们对“士”的源起及早期衍变形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关键词语:  :  :  。‎ ‎ ‎ 四、写作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场电视访谈节目中,清华大学的学生梁某表达了他的人生迷茫: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针对梁某的困惑,三位嘉宾作出了这样的人生提示:‎ 甲: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乙: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丙:我觉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抄袭。‎ ‎ ‎ ‎2016-2017学年内蒙古包头一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现代文阅读(1-9题,39分)‎ ‎1.论述类文本阅读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 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解答】(1)A、“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错,原文没有这个意思,原文是“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B、“全部内容”绝对化,参考第二段文字.C、“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我们”应是“画家”,参考第三段文字.‎ ‎(2)D、“反衬”错,原文是“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3)B、目的是论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C、原文第五段应是融合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听觉艺术”属无中生有.D、原文是“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而非“隔绝俗世”.‎ 答案:‎ ‎(1)D ‎(2)D ‎(3)A ‎ ‎ ‎2.实用类文本阅读 报人王芸生 ‎ ‎ ‎ 王芸生的一生注定与《大公报》有关,《大公报》这张曾经在中国叱咤风云的报纸决定了王芸生一生的走向,王芸生的是非非与《大公报》的是非非也密不可分。抗战胜利后进入上海《大公报》担任记者的唐振常说:“先生一生事业在《大公报》,《大公报》因得先生而益彰。先生与《大公报》,盖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 1927年3月,北伐军打进南京,英、美、日等帝国主义派出军舰炮轰南京,引起第六军官兵奋起反杭。王芸生在《华北新闻》的社论中声援第六军将士的正义行动。而《大公报》则发表文章呼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第二天,王芸生发表社论对《大公报》进行反驳。文章写道:“被侵略者对侵略者无所谓‘躬自厚’的问题。中国国民革命的根本任务,不仅对内要打倒军阀,对外还要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把帝国主义的特权铲除净尽!”1928年《大公报》总编张季莺亲自登门接王芸生到《大公报》.从此王芸生的命运就与《大公报》连在一起了。‎ ‎ 《大公报》自创刊以来,以“四不”为“家训”,素有稳健的“文人论政”的报格。到了王芸生,也继承了这种传统。王芸生以国际关系和时政见长,他写的社评挥洒自如,一吐块垒,人们争相抢读。“九一八”事变三天后,《大公报》总编张季莺决定尽快开辟一个专栏,记载自1871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重大事件,带动读者了解甲午以来的对日屈辱史,栏目名称定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并指定王芸生专主其事。‎ ‎ 在王芸生开始编撰工作时,正好赶上傅作义离开清宫,清代历史档案得以公开,其中清朝与外国列强的外交文件很多很丰富。王芸生奔走于京津之间,广泛搜集史料,在多数未经整理的浩瀚史籍和档案中,耐心搜寻,精选细择,有时竟通宵不眠。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工作,王芸生在《大公报》隆重推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专栏,每日登载一段,连续两年半,无一日中断。每日文前冠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肚认明,国难可救!”读来铿然有声。他的文章后来编成了厚厚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影响深远。王芸生因著此书而成为我国研究日本近现代史的著名专家和日本问题的政论家。‎ ‎ ‎ ‎ 1943年3月29日,抗战处于最艰难的时候,他在《大公报》发起一场以“爱、恨、悔”为主题的精神运动。他疾呼:“我们要爱国、爱族、爱人、爱事、爱理;凡我所爱,生死以之,爱护到底!我恨敌人,恨汉奸,恨一切口是心非,损人利已,对人无同情,对国无热爱,贪赃枉法,以及做事不尽职的人!我们要悔,上自各位领袖,下至庶民,人人都要低首于自己良心面前,忏悔三天!省察自己的言行,检视自己的内心,痛切忏悔自己的大小一切过失!”‎ ‎ 对于国民党的贪污腐败,王芸生义愤填膺,拍案而起,屡次撰文给予痛斥,取得了民众的击节称赞。他写了著名的《拥护修明政治案》,该文笔酣意畅,正气凛然,传诵一时,同时巧妙地披露香港沦陷之际,“逃难的飞机竟装来了箱笼、老妈与洋狗”的丑闻,激起了遵义和昆明群众的义愤。王芸生最著名的社评要数《看重庆,念中原》.文中把重庆与河南作对照,描写重庆富商花天酒地,脑满肠肥,揭露国民党统治下河南灾民的悲惨生活。文章一出,人民争相传阅。蒋介石气急败坏,当晚责令《大公报》停刊三天。‎ ‎ 1948年11月10日,王芸生在《大公报》香港版发表《和平无望》,代表《大公报》明白地反对蒋介石的罪恶统治,宣告起义。解放后任《大公报》社长至1966年停刊。晚年他以病老之躯,努力完成周恩来总理交给的任务,将修订《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作为第一“要务”。1979年,他入院治疗后,仍关心这本书,有时边吐血边写作,不顾病体进行工作,以顽强的奋斗精神改完该书第一卷,就溘然长逝。后来该书在张逢舟等人的努力下由三联书店完整地出版,完成了王芸生的遗愿。‎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他立言的长处是在常以国家为前提,而站在人民的立场,说一般人民所要说的话。虽则格于环境,他有时恐未必能畅所欲言,可是他富于热情,所说的话,常能打入读者的心坎。所以他的文章,始终能动人心弦,不致与民意脱节。 ‎ ‎(俞颂华《富有热情的王芸生》)‎ ‎②王芸生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良知,表现了丰富的学识和坚贞的人格。按照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德”、“才”、“识”的三条标准,他是新闻记者的楷模。 ‎ ‎(程少华《论王芸生的以文报国精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王芸生在军舰炮轰南京事件上与《大公报》针锋相对,张季莺后来却亲自登门接王芸生到《大公报》,足见王芸生的言辞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B.王芸生善于用委婉的笔调巧妙揭露丑闻。《拥护修明政治案》披露出香港沦陷之际权贵们自私自保,不顾百姓死活的丑态。《看重庆,念中原》则透露出后方重庆腐败的社会风气。‎ C.王芸生撰文挥洒自如、富于热情,秉持人民立场,用一般老百姓的语言说话,所以常能打入读者的内心。但他有时也未能畅所欲言,屈从于外界环境的压力。‎ D.王芸生因主持“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专栏而声名鹊起,晚年带病修订《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时抱憾而亡,日本问题是他人生命运中一根重要的线索,从他身上可以见证一段中国近现代史。‎ ‎(2)王芸生得以著成《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的条件有哪些?请写出两条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比照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标准,有人称王芸生是“新闻记者的楷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传记阅读.‎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本题考查把握传主的个性特征.‎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A.“…足见王芸生的言辞精准得当,无懈可击”的理解不完整.“张季莺后来却亲自登门接王芸生”的原因不只是他的语言,主要是王云生的胸怀气度,高瞻远瞩的“报人(新闻工作者)”精神和才华.B.“用委婉的笔调”理解错误,根据文意,王芸生一向是 “耿直爽快,仗义执言”的风格,文中有“文笔酣意畅,正气凛然” “挥洒自如,一吐块垒”的描写. C.“用一般老百姓的语言说话”的理解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站在人民的立场,替人民说话、发言”.‎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案要从客观(时代、环境、条件)和主观(本身的意志追求、才能才华、人格精神)两方面去分析.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报社的重用”,“清廷的倒台开放档案”;主观方面则联系他的“报人精神(素有德健的“文人论政”的报格)爱国精神,敬业精神”.真实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王芸生得以著成《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的条件,首先找出相关事例,主要通过一系列的事迹分析,结合文本.内容主要集中在文本第四节,根据文本内容“在王芸生开始编撰工作时,正好赶上溥仪离开清宫,清代历史档案得以公开,其中清朝与外国列强的外交文件很多很丰富”“王芸生奔走于京津之间,广泛搜集史料,在多数未经整理的浩瀚史籍和档案中,耐心搜寻,精选细择,有时竟通宵不眠”“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工作,王芸生在《大公报》隆重推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专栏”可知.‎ ‎(3)本题考查把握传主的个性特征.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找到分析王芸生是“新闻记者的楷模”,然后分析原因.从“人格精神”,“才华特长”,“眼界气度(工作态度)”等方面分条论述.‎ 答案:‎ ‎(1)D ‎(2)客观条件:①时局变化需要和报社的信任,王芸生负责主持专栏;②开始编撰工作时,恰逢清代历史档案公开,史料丰富.主观条件:③王芸生以国际关系和时政见长,有个人强烈的爱国热忱和严谨的治学作风;(每点2分,任意两点即可,共6分)‎ ‎(3)①品德上,王芸生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文报国的品格,犀利敢言;②学养上,王芸生具备丰富的学识,对日本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③识见上,王芸生具有国际视野,能认清时代变化的主流,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思想进步.(每点2分,共6分)‎ ‎ ‎ ‎4.文学类文本阅读 家 ‎(日本)川端康成 ‎ 他拉着双眼已盲的妻子的手,为了看一座出租的房子,在一处斜坡上,往上走着。‎ ‎ “那是什么声音?”‎ ‎ “竹林子的风声啊。”‎ ‎ ‎ ‎ “是啦,我好久不曾走出家里一步,几乎都已忘了竹叶的声音呢。现在的那个家,去往二楼的楼梯梯阶,分得好细啊。刚搬过来的时候,我的脚步很难配合,吃了不少苦头。这个楼梯,如今才刚刚习惯了,你却说又要去看新房子了。对于眼盲的人,住惯了的老房子可就像自己的身体一样,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所以就觉得格外亲切,就像对自己的身体的感觉一样。眼睛不瞎的人觉得死板没趣的房子,眼盲的人却可以和它水乳交融呢。想想看,今后可又有好阵子经常和新家的柱子撞个满怀,或是给门槛绊了脚什么的,是不是?”他放了妻子的手,打开了涂白漆的木门扉。‎ ‎ “哟,像是树木的枝叶繁茂的幽暗的院子似的。以后,冬天可就冷了。”‎ ‎ “是一座墙壁和窗子都显得阴沉沉的洋楼啊。看样子,住的是德国人了,这里还留着一个‘里德曼’的铭牌呢。”‎ ‎ 然而一推开房子的大门,他却像是受到眩眼的亮光似的,侧转了上身。‎ ‎ “真不错。明亮得很。如果院子里是夜晚的话,这里头可就是白昼了。”‎ ‎ 黄色和朱红色的粗条纹相间的壁纸,看起来好不热闹,有点像是节庆日里那种红白相间的帷幕。深红的窗帘,明亮得像是彩色电灯一般。‎ ‎ “有躺椅、有暖炉、有茶桌和椅子。衣橱、装饰灯﹣﹣家具可说一应俱全了。你过来看看……”他说着,急切地,像是要把妻子推倒似的,把她推到躺椅处让她坐下来。妻子就像一个笨拙的溜冰者一般,双手在空中慌乱挥摆着,在弹簧的反弹下摇荡着身子。‎ ‎ “喂,连钢琴也都有呢。”‎ ‎ 让他拉着手,坐在暖炉旁边的一架小钢琴前面去的她,就像在碰触什么怕人的东西似的,把琴键敲打了一下。‎ ‎ “啊!还会响呢。”‎ ‎ 她于是弹起一支孩童歌来。这可能是她眼睛还看得见的少女时候学会而且依然记得的歌吧。他走进摆着好大办公桌的书斋里一看,紧邻着书斋的,竟是寝室。里头是一张双人床。床垫也一样用红白条纹的粗布料张成的。一坐到那上头去,柔软而且具有弹性。妻子的钢琴渐渐地响出了快活的喜悦来。然而他也听见,是盲者的悲哀,偶或按错了琴键,她便小孩般地笑了起来。‎ ‎ ‎ ‎ “喂,你不来看看好大的一张床吗?”你说有多么不可思议﹣﹣妻子在新来乍到,不知前后高低的屋子里,竟能像明眼的少女一般,稳健迈步走到寝室里来。两个人并肩坐到床边上去,彼此手搭着背,一面还像装有弹簧的玩偶一般,好乐好美地跃动弹跳了起来。妻子低声吹起口哨来,都已忘了时间了。‎ ‎ “这里是什么地方啊?”‎ ‎ “不知道。”‎ ‎ “到底是什么地方嘛?”‎ ‎ “反正不是你家就是了。”‎ ‎ “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 ‎(有改动)‎ ‎(1)下列对这篇小说人物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准确的两项是 CE ‎ A. 夫妻俩往山坡上走时,妻子分辨不出竹林子的风声,又对旧房子眷恋不已,说明她是一个守旧的人。‎ B. 小说中丈夫带着眼盲妻子频频换房租房,看房子时急切粗鲁,甚至把她推倒在躺椅上,说明丈夫粗俗、缺乏教养。‎ C. 小说中妻子吹起口哨、忘记时间的细节十分传神,结尾借人物之口说出“反正不是你家”,从遐想中回到现实,很有张力。‎ D. 小说语言冷峻、客观,许多情节虽然是一笔带过,却能将人物点染得有血有肉,这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学水准。‎ E. 夫妻之间的言语情态纯真自然,尽管贫寒漂泊,两人一颦一笑中却饱含对生活的爱,这种反差正是小说的深刻所在。‎ ‎(2)优秀的小说有一个好题目,本文以“家”为题,这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妻子说“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你认为他们能找到自己的“家”吗?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考点】小说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的基本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基本能力层.‎ ‎【解答】‎ ‎(1)本题考查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需要认真分析,结合文本逐一比较、作出判断.A项喜静是准确的,守旧并不合理,她因为眼盲必须如此;B项急切粗鲁是欣喜的缘故,自私粗俗无教养不合情理;D项“小说语言冷峻、客观”不准确,本文语言细腻雅致,有情感热度.‎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的基本能力.回答此题,首先需要明确小说标题的多个用意: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本题可结合文本内容做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从文中可以归纳答案的有:“家”作为小说的标题,应是线索,因为整篇小说是围绕“家”展开的,其次,小说是谈论自己心中的“家”为主要内容,还有作者写“家”,更显对家和归宿的渴望之强烈.‎ ‎(3)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基本能力层.分析人物形象,往往要从这样一些方面来把握: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从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从具体解法上来看,首先从文本中画出与这个人物言行相关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本题中,只要我们认真阅读文本,从人物“留念故居,喜欢熟悉的环境”、“敲打琴键像触碰怕人的东西”、“弹错了像小孩般地笑,在床上弹跳等”、“琴时琴声却活跃悠扬,并且对‘家’饱含期望”等方面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1)CE ‎(2)①作为线索,统摄全篇.整篇小说围绕“家”展开,以租房的所见所闻所为来推动情节发展.②交代主要内容.小说以夫妻俩回忆过去的“家”,观察现在的“家”,谈论自己心中的“家”为主要内容.③揭示小说主旨.小说围绕“家”行文,到结尾笔锋一转,点出“这不是你的家”,更显对家和归宿的渴望之强烈.(共计4分, 答对两条即可给4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能找到.①‎ 从主题上看,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家”是避风的港湾,夫妻俩真诚爱护彼此,简陋的旧房子也因为这爱而温暖,双方互相依偎相濡以沫,对家有着强烈的渴求,有这样的情感基础,两人相依为命的居所就是“家”.②从人物来看,两人顽强坚韧乐观.虽然贫困漂泊,居无定所,但言谈举止纯真美好,比明眼人更懂得生活的情趣;且渴望归宿,并顽强坚韧、辛勤努力去奔波寻觅,一定会有自己的“家”.③从情节上看,二人融入新生活迅速,适应性强.进新屋时妻子称离开的租处为“现在的房子”,还不时抱怨和旧房子水乳交融,格外亲切;可是刚进新房间不久,两人就欣喜于陈设的完备,兴奋自在地弹奏起钢琴来,在床边并肩倚坐弹跳,吹口哨,稳健迈步行动自如,适应很快,他们定能找到自己的“家”.‎ ‎ ‎ 二、古代诗文阅读 ‎6.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 赵师旦字潜叔,枢密副使稹之从子。美容仪,身长六尺。少年颇涉书史,尤刻意刑名之学。用稹荫,试将作监主簿,累迁宁海军节度推官。知江山县,断治出己,吏不能得民一钱,弃物道上,人无敢取。以荐者改大理寺丞、知彭城县,迁太子右赞善大夫,移知康州。‎ ‎ 侬智高破邕州,顺流东下,师旦使人觇贼,还报曰:“诸州守皆弃城走矣!”师旦叱曰:“汝亦欲吾走矣。”乃大索,得谍者三人,斩以徇。而贼已薄城下,师旦止有兵三百,开门迎战,杀数十人。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负其子以匿,曰:“明日贼必大至,吾知不敌,然不可以去,尔留,死无益也。”遂与监押马贵部士卒固守州城。召贵食,贵不能食,师旦独饱如平时;至夜,贵卧不安席,师旦即卧内大鼾。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曰:“战死与戮死何如?”众皆曰:“愿为国家死。”至城破无一人逃者。矢尽,与贵俱还,据堂而坐。智高麾兵鼓噪争入,胁师旦,师旦大骂曰:“饿獠,朝廷负若何事,乃敢反邪!天子发一校兵,汝无遗类矣。”智高怒,并贵害之。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师旦遇害时,年四十二。柩过江山,江山之人迎师旦丧,哭祭于路,络绎数百里不绝。‎ ‎ 同时有王从政者,以东头供奉官、阁门祗候,与侬智高战于太平场,被执,骂贼不已,至以沸汤沃之,终不屈而死。赠信州刺史,录其孙二人。‎ ‎(节选自《宋史•忠义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B.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C.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D.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从子指同曾祖父不共父的平辈兄弟﹣﹣从祖兄弟、从父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这里指的赵师旦是赵稹的侄儿。‎ B.荫是恩荫之意。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这里指赵师旦因赵稹的恩荫而得以任官。‎ C.大理寺是古代负责审判复核案件的官署名。因地方官员的司法权力过大,可自行勾决死刑犯人,造成不少冤假错案。为了使刑狱汇总,始置大理寺,作为复审机关。‎ D.赠本义是把东西无代价地送给别人。后来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也叫赠,文中就是此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赵师旦年少之时,尤其钻研刑名方面的学问,并因叔父赵稹的恩荫,试任将作监主簿,多次升迁为宁海军节度推官。‎ B.等到邕州被侬智高率兵攻破,城中守兵没有一个人逃走。守兵箭用完了,赵师旦与监押马贵一起回到府衙,据厅堂而坐。‎ C.敌贼已经逼近邕州城下,赵师旦仅仅有士兵三百人,打开城门迎战敌贼,歼灭敌贼几十个人。‎ D.赵师旦与侬智高作战被抓住,责骂贼敌不已,最终不屈而死,被朝廷追赠为信州刺史,朝廷录用了他的两个孙子为官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负其子以匿。 ‎ ‎②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曰:“战死与戮死何如?”‎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C “州人”为“州里的人”的意思,中间不可断,排除A、D;“事”为“事情”,名词,作“平”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B.句子翻译为:敌贼离去之后,州里的人为他建庙.事情平息之后,他被赠为光禄少卿,赐他母亲王氏为长安县太君和帽子披肩,录用他的子弟和侄子三人做官.‎ ‎(2)C “大理寺是古代负责审判复核案件的官署名”这一说法错,因为根据后面的解释,大理寺仅是“复审机关”,审判是刑部之责.‎ ‎(3)D 张冠李戴,根据最后一段可知,“被朝廷追赠为信州刺史,朝廷录用了他的两个孙子为官吏”的人是王从政,而不是赵师旦.‎ ‎(4)①会:恰逢;却:退却;语:告诉;匿:藏匿.句子翻译为:恰逢夜幕降临,敌贼稍微有些退却,赵师旦告诉他的妻子说,把我的州印拿来你佩戴在身上,让妻子背着儿子藏匿起来.‎ ‎②迟明:天刚刚亮;左右:身边的人;少:稍微;何如:怎么样,有什么区别.句子翻译为:天刚刚亮,敌贼攻打城墙越来越急,身边的人请求他稍微躲避一下,赵师旦说:“作战而死与被敌贼杀戮而死有什么区别呢?”‎ 答案:‎ ‎(1)C ‎(2)C ‎ ‎(3)D ‎ ‎(4)①恰逢夜幕降临,敌贼稍微有些退却,赵师旦告诉他的妻子说,把我的州印拿来你佩戴在身上,让妻子背着儿子藏匿起来.‎ ‎②天刚刚亮,敌贼攻打城墙越来越急,身边的人请求他稍微躲避一下,赵师旦说:“作战而死与被敌贼杀戮而死有什么区别呢?”‎ 参考译文:‎ 赵师旦字潜叔,枢密使赵稹的侄儿,他的容貌仪表俊美,身高六尺.少年时学习了很多书籍历史,对刑名之学尤其刻意研究.利用找赵稹的荫庇,试用将作监主簿,多次升迁宁海军节度推官.知江山县,自己作出决断处理,管理不能取得百姓的一文钱,东西扔在路上,没有人敢拿走.他因此被举荐改任大理寺丞,知彭城县,升任太子右赞善大夫,移知康州.‎ ‎ ‎ ‎ 侬智高攻破邕州,顺江东下,赵师旦派人去侦察敌情,手下回来报告说:“各州守臣都丢弃城池逃跑了.”赵师旦斥责他说:“你也想让我逃跑.”于是进行大规模搜索,抓捕到三个间谍,斩了他们来示众.这时乱贼已经逼近城下,赵师旦只有三百名士兵,打开城门迎战,杀了几十人.正好天黑下来,敌贼稍微退却了一点.告诉他的妻子,拿出州里的大印佩在她的身上,让她背着自己的儿子藏匿起来,说:“明天敌贼一定大举来到,我知道抵抗不住,但是不能离去,你留在这里,死了对我也没有什么益处.”随即和监押马贵部署士兵固守州城.招呼马贵一同吃饭.马贵吃不下去,唯独赵师旦还像平时一样吃得饱饱的;到了晚上,马贵躺在那里不能安然入睡,赵师旦一躺下就鼾声大作.黎明时,敌贼攻击城池更加紧急,左右的随从都请他稍微躲避一下,他说:“你们是愿意战死呢还是愿意被杀死呢?”众人都说:“愿意为国家而死.”直到城池被攻破没有一个逃走.箭射完了,和马贵一起回来,靠着大堂面坐.侬智高指挥士兵叫嚷着争相进来,威胁赵师旦.赵师旦大声斥骂:“饿獠,朝廷有什么事情对不起你们,竟敢谋反呢!如果天子发出守兵交战,你们就没有活着下来的了.”侬智高大怒,把他与马贵一同杀害了.敌贼离去之后,州里的人为他建庙.事情平息之后,他被赠为光禄少卿,赐他母亲王氏为长安县太君和帽子披肩,录用他的子弟和侄子三人做官.赵师旦遇害的时候,年龄才四十二岁.他的灵柩经过江山县,江山的百姓迎接赵师旦的灵柩,在路上哭祭他,连绵几百里都不断断绝.‎ ‎ 同时有一个叫王从政的人,凭借东头供奉官、阁门祗侯的身份,与侬智高在太平场作战,被逮住,不停地大骂乱贼,乱贼甚至用滚烫的开水来浇他,最终不屈而死.赠他为信州刺史.录用他的孙子两人.‎ ‎ ‎ ‎7.‎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CE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E.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 ‎(2)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山水田园诗.‎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解析:‎ ‎(1)CE C项,“夏日景色”错误,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E项,“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错误,本诗中,“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只是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春天韦曲的花盛开,在微风的吹拂下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让人流连忘返,春花把家家户户装点得姹紫嫣红,实在热爱喜爱,并没有抒物是人非之感;‎ ‎(2)解答本题,要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 答案:‎ ‎(1)CE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 ‎ ‎9.名句名篇默写 ‎ ‎(1)《滕王阁序》中描写当地繁华富庶的句子是: 闾阎扑地 , 钟鸣鼎食之家 ; 舸舰迷津  , 青雀黄龙之舳 。‎ ‎(2)庄子《逍遥游》中用“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两句强调对于自己所认定的就要坚持,不理会世人的称誉或非难。‎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中的关键点及平时积累进行解答.注意字形,不要出现错别字,写后要检查.‎ ‎【解答】(1)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重点字:闾、阎、鼎、舳).‎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重点字:誉、沮)‎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阿兰在演唱《赤壁》主题歌时,以高亢、清澈的声音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导演吴宇森称赞阿兰的歌声有如空谷足音,令人鼓舞激荡.‎ B.教育专家就“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的问题坐而论道,与会教师认真听讲,仔细记录,不断与专家互动,收获颇丰.‎ C.热比娅和美国一些反华势力推襟送抱,鼓动并支持新疆少数极端分子,打砸抢烧,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D.石景山区开办了北京第一家打工子弟学校,招收了126名新生,但这对8万多名打工子弟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考点】成语.‎ ‎【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解答】A.对象错误,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不能用来形容“歌声”;‎ B.感情色彩不当,坐而论道:坐着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贬义词,这里误用作褒义词;‎ C.不合语境,推襟送抱:襟、抱:指心意.向对方表示殷勤的心意.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是“煽风点火”;‎ D.正确,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符合语境;‎ 故选:D.‎ ‎ ‎ ‎1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美国科学家梅洛希表示,假如该小行星撞击地球,在地面上砸出一个直径约6.4公里、深约518米的大坑,将导致7级地震,引发浪高约21米的海啸.‎ B.对“80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 C.中石化去年净利润为716.97亿元,平均日赚2亿,研究中石化利润变化曲线可以发现,几乎与国内油价调价频率保持一致,只要油价调整次数多,中石化盈利增长就快.‎ D.新的土地法规定,农民耕种的符合政策规定的自留地是一种正当的劳动,各级政府不得以各种理由加以干涉.‎ ‎【考点】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题中常见的六种类型为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句式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学生平时要注意归纳这几种病句类型,同时还要多做题,熟悉各种病句的特点.‎ ‎【解答】A.正确;‎ B.结构混乱,“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杂糅,去掉“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 C.成分残缺,“几乎…”一句主语残缺,加上“中石化油价”;‎ D.搭配不当,“自留地是劳动”不搭配,将“农民耕种的符合政策规定的自留地是一种正当的劳动”改为“农民在符合政策规定的自留地上耕种是一种正当的劳动”;‎ 故选:A.‎ ‎ ‎ ‎1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如果书也是植物,那么,书的花是什么呢?______一本书能够开成千朵万朵的花,______ ,______, ______,便成了一本书。如果是好书, ______;如果赖书, ______,但经不住时间的煎熬。‎ ‎①书却是作者的心事 ②香味会有一些 ③花都是作者的灵魂 ‎④香味便挥之不去 ⑤当然是字 ⑥花开在心事之上。‎ A.⑤⑥①④②③ B.①②④⑥③⑤ C.①⑥③②④⑤ D.⑤③①⑥④②‎ ‎【考点】排列句子顺序.‎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解答时,首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意.确定文体特征,确定顺序,分析语境,判断空格处内容与前后文的衔接;然后分析选项所给句子,辨明其间的逻辑关系;还要抓住关联词等关键性词语分析判断.‎ ‎【解答】文段形象地阐明:好书应该渗透着作者的灵魂.‎ ‎⑤回答第一处空格前的问题;③的“是”和②的“却是”表明二者相连,⑥承接①的“心事”,解释③“灵魂”和①的“心事”的关系,三者顺序为③①⑥;④紧承第五处空格前的“好书”,②承接第六处空格前的“赖书”,并与后文形成转折.‎ 故正确顺序为:⑤③①⑥④②‎ 故选:D ‎ ‎ ‎13.请从下面论文简介中提取3个反应其主要信息的关键词语。‎ 这篇文章对中国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士”在先秦时期的演进做了全景式的追寻,有助于人们对“士”的源起及早期衍变形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关键词语: 士 : 先秦 : 演进 。‎ ‎【考点】提炼语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就是将一句话正确的进行提炼、概括、压缩语句的主要信息,解答本题可采用“化繁为简”的方法,首先需要认真阅读所给的语句,理解语句的含义,然后找出语句的主干,去掉句子的枝叶,筛选出语句的主要信息,并且按照题目要求进行答题.‎ ‎【解答】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告诉我们所选语句是论文简介,要求我们提取三个关键词语,其次要认真阅读所给语句,题干中所给的语句告诉我们的信息是:这篇文章对中国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士”在先秦时期的演进做了全景式的追寻;这种追寻助于人们对“士”的源起及早期衍变形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印象;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语句陈述的对象是“士”,时间是:先秦,论述内容是:士的演进;所以原语句的关键词是:士 先秦 演进;‎ 参考答案:‎ 士 先秦 演进 ‎ ‎ 四、写作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场电视访谈节目中,清华大学的学生梁某表达了他的人生迷茫: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针对梁某的困惑,三位嘉宾作出了这样的人生提示:‎ 甲: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乙: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丙:我觉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抄袭。‎ ‎【考点】材料作文.‎ ‎【分析】该作文 题设置思路是,限定在思考人生价值观的范畴.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指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方向是,试题要重点考查4项内容,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的理念,要考查中华传统文化,考查创新能力.材料是针对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三位嘉宾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综合材料内容中的甲乙丙的三种说法,立意参考大致为:‎ ‎1.人生的目标要高远.人要有远大的 理想.‎ ‎2.脚踏实地,才能奔向远方.或者是做好“眼前”,不要奢谈“大而空”的东西.‎ ‎3.清晰的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清楚自己想要的“目标”,人生才有正确的方向.‎ ‎【解答】‎ 认识自我,方可抵达远方 ‎ 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的梁某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嘉宾甲认为梁某应该有为社会做贡献的远大的理想,嘉宾乙认为远方不切实际,应脚踏实地,嘉宾丙认为先要认识自己,才能做出选择.‎ ‎ 我非常赞同嘉宾丙的观点:梁某只有清楚明了地认识自我了,才能找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从而发光发热.‎ ‎ ‎ ‎ “认识”两字为何意?“认”由言字旁和人字旁组成,即人通过言语或对话的形式来进行交流,从而达到“识”﹣﹣知道了解的作用.这样看来,嘉宾乙的脚踏实地的进行和嘉宾甲的远大理想的树立都得建立在认识自我的基础和前提上,不能了解和认识自己,脚踏实地可能会南辕北辙,而远大理想则是沙中筑塔.‎ ‎ 梁某只能先认识自己,才能拨开迷茫的云雾.毫无疑问,拥有法律、金融硕士、新闻学传播三项清华学历的他被称为学霸是当之无愧.可是,正是因为他拥有丰富的学历,在择业时选择太多,反而带来了困扰.“自知者明是最难得的知识”,梁某缺的恰恰是自我认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擅长什么?…唯有理清这些基本的问题,梁某才能在择业方面有明确的方向,找到自己的位置.‎ ‎ 梁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做好眼前而不苟且.在找对方向的前提下,脚踏实地才有意义.认识自我是一个贯穿人生的命题,正所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此时,梁某仍需要去认识自己,深层地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择善者而坚持,不善者而改之.唯有这样,才是对得过且过的顽强抵抗,才是脚踏实地的有力实践.试想想,在我们生活中那些在领悟上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的人,哪个不是积极反思自身,勇敢面对不足,大力改进发展的呢?‎ ‎ 梁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抵达远方.远方并不是除了遥远,一无所有.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的第一步在于方向,足下的每一步在于每天的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梁某才能更好地挖掘自己在金融、法律或新闻方面的更多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你看,最强大脑选手王昱珩能够协助警方破案不就是认识到自己有超强观察力的前提下,不断发掘,进而为社会做贡献的强有力的例证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改造社会不是天方夜谭,它在于以认清自我为前提的跬步之中,厚积才得以薄发.‎ ‎ 反观社会,随着毕业大学生的增多,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如梁某般迷茫者并不是少数:有的眼高手低,空怀改造世界之大志,却无能屈能伸脚踏实地之大气;也有苟且一族,无聊度日,全然无人生追求,更别提诗和远方了.而这些,皆因认清自我的缺失.‎ ‎ ‎ ‎ 人是如此,社会不也是如此吗?鲁迅言:“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面对着宏大的社会主义目标,第一要务是认识和了解现实社会的各面,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处理好生活中的结症,才能让远方不再遥远.‎ ‎ “认识你自己.”真正的梁某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迷茫,创造个体的价值,就得主动去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故嘉宾丙的意见更加合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