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4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共54分) 一、单选题(每题1.5分 ,共36小题54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i,杀死)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了夏周时期( ) A.政权更替频繁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D.世袭制度遭到废弃 2.夏商周三代,宗庙位于国都的中心。《礼记·曲礼》中记载:“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牲口房和库房)为次,居室为后。”这说明三代( ) A.祖先崇拜占据重要地位 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等级制度影响日常生活 D.重视农业成为社会共识 3.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其领地所承担的义务是( ) A.征派赋役 B.设置官员 C.建立武装 D.镇守疆土 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道:“秦……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贵族体制向官僚体制的转变 C.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D.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 5.西汉时期,汉武帝为限制宰相权力而采取的措施是( ) A.组建“中朝” B.设立政事堂 C.增设参知政事 D.设置门下省 6.由表1可见,汉代察举制( ) 表1 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 官僚子弟 富豪 平民 贫民 69.6% 6% 15.7% 8.7% 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沿袭了皇位世袭制 甲 乙 图1 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幕僚 8.比较图1中的甲、乙两图,由甲图到乙图的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中央官吏日益增多 B.太尉权力分到兵部 C.尚书省权力最大 D.以分权实现集权 9.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0.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A.转运使 B.通判 C.知府 D.枢密副使 11.明初废丞相后,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政务繁忙。因此明成祖设立( ) A.“中外朝”制 B.内阁制度 C.军机处 D.密折制 12.形成于秦代的以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至唐宋而臻于完备,至清代达到了极点。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了( ) A.礼乐制度日益完备 B.社会风尚的不断进步 C.儒家思想地位巩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13.1842年,美国第六任总统说:“导致该场战争的原因是叩头!——狂妄无知的中国人装腔作势,严拒平等对待外邦,尽管是通商,也把要主仆关系强加于外人,并将其尽情羞辱。”“该场战争”导致( )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日本获得在中国设厂的权力 D.各国在北京设立使馆界 14.1869年4月正式公布生效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规定,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如案件中并不涉及洋人,陪审官不得干预;纯粹华人之间的案件,领事不得干涉。这种会审制度( ) A.推动中国司法走向近代化 B.传播了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 C.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 D.实质是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 15.“茫茫黄海静无涛,隼袭龙鳞雾正高。不信廉颇已遗矢,终因白起是屠刀。舰旗枪炮欲交接,天地鬼神皆怒号。屈子临归马回首,邓公喋血犬逾豪。”与上述内容有关的诗句是( ) A.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 B.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C.八千十万神兵起,扫灭洋人世界新 D.黄花碧血埋先烈,七二英名百世讴 16.“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这是近代爱国诗人邱逢甲的一首诗,它充分表达了作者( ) A.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 B.对宰相擅权割地的谴责 C.对收回祖国河山充满信心 D.对人民反抗斗争的歌颂 17.半个世纪的外国人的侮辱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自豪感和自尊心。傲慢的外国公使、领事和咄咄逼人的传教士及商人,经常使他们想起中国的不幸。日益增长的不平之感,再加上一些更大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宗教的因素,酿成了一场广泛的排外运动。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8.“帝国主义虽然被迫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梦想,但是他们都准备在和清政府举行的议和谈判中,勒索重大的侵略权益并加强自己对清政府的控制。”这场“议和谈判”( ) A.允许外国开始在华投资设厂 B.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C.允许西方列强公使进驻北京 D.新设外务部,隶属六部,专门处理涉外事务 19.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20.从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下列最能全面代表近代中国人民探索的历史主题的是( ) A.救亡图存 B.工业化 C.民主化 D.近代化 21.柳亚子在《题太平天国战史》诗中说:“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漫天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的“煮豆燃萁”是指( ) A.金田起义 B.天京事变 C.定都天京 D.永安建制 22.洪仁玕《资政新篇》建议:“兴各省新闻官。其官有职无权,性品诚实不阿者。官职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则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于是一念之善,一念之恶,难逃人心公议矣。”这反映了《资政新篇》( ) A.首倡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确保民众参政议政的自由 C.强调对官员加强舆论监督 D.引进分权制衡的民主思想 23.“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陆、章去”。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B.爱国商人发挥了巨大作用 C.中国共产党起了决定作用 D.爱国学生充当了急先锋 24.一条小船,诞生一个大党,“红船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确定的中心任务是( ) A.发动武装起义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开展国共合作 D.领导工人运动 25.孙中山曾在某次会议上发表演说:“革命党推翻满清,第一次成功是在武昌。那天的日期是双十日,今天是民国十三年的一月双十日,所以这个会期同武昌起义的日期,都是民国很大的纪念……”该会议是( ) A.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 B.中共一大 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大会 D.国民党一大 26.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任务,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了( ) A.土地革命 B.抗日战争 C.国民革命 D.南昌起义 27.“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胜利”是中国共产党走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始于( ) A.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D.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8.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建立的根据地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而抗战时期,中共建立的根据地则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造成这种转移的原因是( ) A.共产国际的指示转移 B.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日本侵华地区的转移 D.中国工农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 29.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在工作报告中说,国民党肤施县党部在延安公开出版几种壁报,张贴通衢。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已是尽人皆知,这反映出当时( ) A.国民党已在军事上占领延安 B.边区政府由国民党政府直接管辖 C.正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D.共产党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30.关于表2所描述的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表2 战役时间 指挥者 组织兵力 破坏交通线 摧毁日伪军据点 1940年8—12月 彭德怀 100多个团 2000多千米 近3000个 图2 A.这是抗战以来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B.打破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C.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D.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 31.图2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32.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33.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委托起草了会议宣言,在宣言的最后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口号。这一口号( ) A.体现了新中国政府主权的人民性 B.表达了对建设新中国坚定信心 C.表明解放战争在全国的彻底结束 D.促进了新中国政权的迅速稳定 34.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 ) A.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到来 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35.《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后者是对前者全盘否定 B.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两者均由全国人大通过 D.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 3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体制曾采取“议行合一”制,即中央人民政府不但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面且还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我国最高行政权与最高立法权的分立开始于( )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B.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后 C.中共八大召开以后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6分) 3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óu,仇的异体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 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四 《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 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 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2分) (2)材料二中的第一次“革命”可以说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在地方上主要实行了什么制度?(1分)这一制度对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3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及影响。(6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总趋势。(1分) 38.(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保卫辛亥革命的政治成果,防止袁世凯上台后倒行逆施搞封建复辟,南京临时政府迫切希望制定一部国家根本法来规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明确规定人权“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并在第二章“人民”部分规定了广泛的权利就权力分立与制约原则而言,《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试图建立一个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民主共和国。 ——摘编自韩大元《辛亥革命与宪法学知识谱系的转型》 材料二 民国建立后……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 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 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临时约法》的意义。(6分) (2)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4分) 39.(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 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 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错误估计的依据。(3分) (2)列举抗战期间正面战场取得胜利的两个重要战役。指出材料一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在这场战争中的体现。(5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如何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3分) 反面还有试题,请继续努力! 40. (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3 1953年全国第一次普选 图4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图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中有关图片信息,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5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是什么?(3分) (3)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什么内容写进宪法,从而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2分) 厦门市湖滨中学18-19学年(上)期中考参考答案 高一历史 一、单选题(共36小题,每题1.5分 ,共5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A D D A A A D B D B D A C B A C B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C A B C A D D C B D C C C B B D D B 二、非选择题题(共46分) 37.(15分) (1)原因:血缘关系疏远;周王室衰微。(2分) (2)制度:郡县制。(1分) 影响:郡县制的实行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 (3)措施:郡国并行制。(1分) 后果:容易造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2分) (4)特点:行省权力较大;行省的设置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2分) 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任二点4分) (5)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分) 38.(10分) (1)内容:确立人民主权原则;平等人权且赋予人民广泛权利;确立三权分立政治体制(2分) 意义: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一定程度上确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中国开创了依法治国的先河;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为后世立法提供了借鉴。(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2)成功之处: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经济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上冲击了传统观念的正统地位,解放了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习俗上,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迁。(4分) 39.(11分) (1)依据:国共对峙致中国缺乏民族凝聚力;日本军事上强于中国;中国人民斗志不足。(3分) (2)战役: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2分) 体现: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爱国华侨的支持。(任3点3分) (3)说明: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刷了民族耻辱;中国陆续与英美等国签订平等新约,废除了列强在华特权,取得了在国际社会的平等地位;收复失土,台湾回归祖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任3点3分) 40.(10分) (1)成就:实现了第一次全国普选;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 意义:建立起新型的人民民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纲了法律保证。(2分) (2)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 (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