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4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太原市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下午2:30-4:00) 说明:本试卷闭卷笔答,做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方答题栏内。 1.中国古代流传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谚语。这些谚语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 精耕细作 B. 男耕女织 C. 自给自足 D. 重农抑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湿耕泽锄…肥是农家宝…且溉且粪”可知古代农业通过勤垦劳作灌溉施肥的方式提高农业产量,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B项,题干未体现男耕女织的生产经营形式,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重农抑商现象,排除。 2.下表是19世纪不同时期中国茶叶产销统计表。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A. 传统手工业带来丰厚利润 B. 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 中国控制了世界茶叶的销售市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现象可知,从1837年至1886 年,中国种茶面积日益扩大,茶叶外销出口大量增加,反映了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故B项正确。A项,题干只反映了茶叶外销状况,未体现传统手工业的丰厚利润,排除。C项,题干无法体现清政府的商业政策,排除。D项,题干体现了中国茶叶外销数量增长,不能说明中国控制世界茶叶市场,排除。 3.下图为新中国1952—1957年重工业与轻工业发展变化柱状图。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 “一五计划”的实施 B. 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C. “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结合所学可知,1952年至1957年,重工业比例上升,轻工业比例下降,反映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故A项正确。B项,土地改革1952年已经结束,排除。“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均发生于1958年,故排除CD。 4.1956年,社会主义和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 受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 B.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C.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社会主义和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正确。A 项,苏联影响并非直接因素,排除。B项,“一五计划”属于发展生产力层面,与生产关系调整无关,排除。D项,1958年“大跃进”运动兴起,排除。 5.1961年3月,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向毛泽东汇报安徽省实行“责任田”的情况,并在会上介绍“包产到户”的做法。毛泽东表示可以试验。据估计,到1962年上半年,全国20%农村地区,安徽80%的农村,贵州40%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这反映了 A. 农村中“左倾”思想得到纠正 B. 严峻形势下对政策的局部调整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D. 农民获得了农业生产的自主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20世纪60年代初的“包产到户”,是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严重的经济困难的背景下实行的,反映了在严峻经济形势下对政策进行的局部调整。故答案为B项。这种试验是迫不得已的措施,不能说明农村的“左倾”思想已得到纠正,排除A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排除C项;这一措施短暂实施,效果有限,农民并没有真正获得生产自主权,排除D项。 6.据统计,1980年与1975年相比,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了674亿斤。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B. 人民公社的建立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国有企业的改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举措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粮食产量大丰收,故答案为C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是1953—1956年,排除A项;人民公社的建立是1958年,不符合材料时间信息,排除B项;国有企业的改革开始于1984年,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 【点睛】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通知》,使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从试点开始在全国推广和普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7.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是 A.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B.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 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D.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结合所学可知,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受政府行政命令控制,没有经营自主权,缺乏活力,故C项符合题意。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开始进行建立现代企业试点,故排除。AB。D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排除。 8.“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我国在1992年 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 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答案】B 【解析】 题干材料大意是1992年之前中国改革没有目标与方向,1992年之后找到了目标,找到了方向。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B正确;A是十一届三中全会;C是中共十五大提出;D是1990年。 点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1)提出:1992 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理论完善: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9.40年前,深圳只不过是一个靠近香港边界的小渔村,今日深圳已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新兴城市,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中心。深圳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毗临港澳 B. 政策扶持 C. 科技领先 D. 资源丰富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1980年开放包括深圳在内的第一批经济特区城市,故B项正确。A项,地理位置不是深圳崛起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开放初期深圳科技并不发达,排除。D项,深圳资源并不丰富,排除。 10.“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中国全面融入了世界经济主流。”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 上海成功举办了APEC首脑会议 C. 中国正式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D. 中国发起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登上经济大舞台,它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故C项正确。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未使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排除。APEC首脑会议是区域性经济合作论坛,排除B项。D项,“上海合作组织”是区域性组织,不能体现全面融入了世界经济主流,排除。 11.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 二月革命 B. 十月革命 C. 新经济政策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攻’办法指的是列宁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想直接的、一步到位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实践证明这样做是错误的,D项符合题意的;本题考查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非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2.苏俄的某一政策“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离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这一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农业集体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经济政策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以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对于国家无法经营的企业采取租赁和租让的方式给资本家经营,故答案为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企业国有化管理,排除A项;C、D项属于斯大林模式的内容,该时期排斥资本主义经济,均排除。 【点睛】新经济政策“新”的表现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并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经济模式,而是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略政策,其初衷是要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模式都排斥商品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13.从1953年开始,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副业生产和大规模垦荒等一系列措施,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是由于苏联推行了 A. 新经济政策 B. 赫鲁晓夫改革 C. 勃列日涅夫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B 【解析】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执政,着手进行改革,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鼓励农副业生产和大规模垦荒等,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故B正确;1929年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1964年后勃列日涅夫改革,1985年后戈尔巴乔夫改革,A、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1953年”结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知识分析解答。 14.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天然气及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 前苏联经济基础薄弱 B. 西方国家经济封锁 C. 东欧剧变的冲击 D.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苏联采用斯大林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忽略了轻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故D项正确。A项,题干现象与苏联经济基础无关,排除。B项,西方封锁下苏联经济仍然取得巨大成就,故并非题干现象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东欧剧变时苏联即将解体,题干现象是斯大林模式长期影响的结果,排除。 15.1930年6月,胡佛签署“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律修改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这项法律的出台 A. 部分阻止了危机蔓延 B. 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 C. 导致了国际关系紧张 D. 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930年美国处于经济危机时期,关税的提高是美国自身实行关税保护的体现,加剧了各国贸易摩擦与矛盾,不利于经济危机的有效缓解,故C项正确,A项排除。B项,关税保护加剧了美国经济危机,排除。D项,胡佛时期美国仍旧奉行自由放任政策,排除。 16.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一方面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给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另一方面制订了一个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计划来吸收无职业者。这些措施的意图是 A. 调节工业生产 B. 稳定金融秩序 C. 减少耕种面积 D. 维护社会稳定 【答案】D 【解析】 罗斯福新政期间加强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都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D正确;加强社会救济、“以工代赈”与调节工业生产无关,故A错误;材料内容也不属于金融方面,故B错误;减少耕种面积属于农业方面,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故选D。 17.1956年日本政府制订了《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60年上台的池田勇人内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反映出日本经济政策的特点是 A. 大力发展国营经济 B. 侧重对经济的规划引导 C. 积极扩大政府开支 D. 利用市场规律发展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制订了《经济自立五年计划》…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可知战后日本采用政府计划的方式发展经济,体现了政府在经济发展规划中的作用,故B项正确。A项,日本并未推行经济国有化措施,排除。C项,两项计划中均体现了政府的引导作用,未体现扩大开支的经济手段,排除。D项,题干两项计划体现了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而非市场,排除。 18.二战后,西欧和美国的领导人一致认为,一支心满意足的和稳定的劳动力队伍将会增加利润,慷慨大方的社会开支将会提升经济增长。为此,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实行了 A. 经济国有化 B. 人民资本主义 C. 福利国家制度 D. 经营者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支心满意足的和稳定的劳动力队伍将会增加利润,慷慨大方的社会开支将会提升经济增长”可知结合所学可知,西方国家通过实行福利政策,缓和劳资对立,扩大消费需求,故C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国有化措施,排除。B项,人民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学者美化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理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经营者革命是资本主义大公司实行专业科学人才管理下体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现象,与题干无关,排除。 19.美国财政部长福勒曾得意地宣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福勒的得意是源于二战后建立了 A. 布雷顿森林体系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关贸总协定 D. 联合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后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实力得到稳固,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实行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故A项正确。B项,世界市场在新航路开辟时开始形成,排除。C项,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排除。D项,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与题干无关,排除。 20.《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规定:“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时,在关于产品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受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这一规定推动 A. 世界完全形成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 B. 各国之间的贸易保护主义现象得以消除 C.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获得对等的利益 D. 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关贸总协定体现了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宗旨,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与制度化方向发展,故D项正确。A项,完全形成说法错误,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并未加入,排除。B项,关贸总协定并非各国参与,排除。C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并不实现对等利益,排除。 21.1989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992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诞生。这表明 A. 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B.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D. 世界形势的总体趋势走向缓和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区域经济集团化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这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所以选B。 22.某区域集团组织最初是两个宿敌为首的六个国家的经济合作,九十年代以来其一体化进展迅速,具有了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并发行了统一货币。这一组织是 A. 欧洲联盟 B. 亚太经合组织。 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 北美自由贸易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欧共体最初成立是1952年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为欧共体,1993 年成立欧盟,1999年欧元诞生,成为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区域集团组织,故答案为A项。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都没有实现货币一体化,排除B、D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属于国际性组织,不是区域集团组织,排除C项。 23.《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它表明欧共体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使欧洲发展局势“脱胎换骨”。这里的“脱胎换骨”主要是指 A. 欧洲取得世界局势的主导地位 B.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 C. 由经济一体化向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 D. 彻底摆脱了美届的政治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欧洲联盟条约》为欧共体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确立了目标与步骤,是欧洲联盟成立的基础,使欧洲济由一体化向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故C项正确。A项,美国已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故欧洲并不在世界局势中占据主导,排除B。《欧洲联盟条约》反映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与国际事务无关,排除。D项,欧洲并未摆脱美国的政治影响,排除。 2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干事拉加德说:“我们清楚地看到,在危机时刻,经济发展具有传染性,往往传染其他国家,不存在经济孤岛,也没有地方躲避。”这反映了当今 A.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B. 福利国家制度的完善 C. 恐怖主义势力的威胁 D. 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经济发展具有传染性,往往传染其他国家,不存在经济孤岛,也没有地方躲避”结合所学可知,各国经济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世界市场之中,体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故A项正确。B项,题干信息与福利制度无关,排除。C项,题干与恐怖主义无关,排除。D项,题干未提及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的主导作用,排除。 25.芭比娃娃于1959年5月举办的美国国际玩具展览会上首次曝光,由美泰公司拥有及生产,目前为止,她的职业已经超过80种,她所代言的民族有45种。这表明 A.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各国文化的交流 B. 美国借玩具市场进行文化侵略 C. 经济全球化促使各国文化逐渐趋同 D. 社会分工和国际关系更加有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她的职业已经超过80种,她所代言的民族有45种”表明芭比娃娃为越来越多国家所接受,,体现了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不断融合与交流,故A项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美国的文化侵略,排除。C项,题干不能说明全球各国文化的趋同,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分工和国际关系问题,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0年底,列宁阅读了大量农民来信和申述材料,接见上访的农民代表。他在笔记本上记下了很多农民原话:“余粮收得太多,请给我们定个标准,要不我们会把春播的种子都吃掉。”“我们那里发生过拿着手枪对着人家太阳穴这样的强制行为,人们很气愤。”1921年3月,全俄苏维埃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粮食征收制》的决议。6月,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提出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纲领,决定恢复市场、货币机制,取消无偿劳动,提高工资,给企业一定自主权,对中小企业实行非国有化。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管理层雇用了数千人,到1934年夏天,所雇用的工人超过了9000名。在当地人的关注下,工人们又盖起了七座工房、一个每天可提供3000份套餐的食堂、一家剧院、一座图书馆甚至还有诺里斯自己的邮局。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诺里斯的工人的平均工资要高于当地水平,而且他们在诺里斯食堂的餐费只需25美分。 ——阿米蒂什莱斯《新政VS大萧条》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苏美两国在经济发展措施中的共性。 【答案】(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社会危机。特点:利用市场、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 (2)措施: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影响:增加了就业;改善了基础设施;刺激了消费和生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稳定了社会秩序。 (3)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余粮收得太多,请给我们定个标准,要不我们会把春播的种子都吃掉。”“我们那里发生过拿着手枪对着人家太阳穴这样的强制行为,人们很气愤。”结合所学从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端进行分析;根据材料一“决定恢复市场、货币机制,取消无偿劳动,提高工资,给企业一定自主权,对中小企业实行非国有化。”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 (2)根据材料二“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管理层雇用了数千人”可知罗斯福兴建公共工程,实行以工代赈,二问结合所学从就业、基础建设、刺激生产、社会秩序及度过经济危机进行回答。 (3)根据两则材料可知,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与美国罗斯福新政均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与干预。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列曲线图分别反映了我国1953—1958年、1959—1964年、1970—1975年三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材料二 从1957年到1978年的22年中,小岗队未能向国家交售一斤粮食,反吃了国家25万斤返销粮;1979年以来的两年半时间中,这个队就向国家交售了10万斤粮食,等于以前全队三年的粮食总产量。 ——陈锡文、马苏元《安徽省凤阳县小岗、雁塘头生产队包干到户的典型调查》 材料三 全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实际增长7.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7%。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标准,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61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90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幅图所代表的我国不同时期经济状况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中不同状况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4)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答案】(1)图A:经济稳步上升(或稳步发展);图B:经济曲折发展;图C:经济停滞不前(或总体呈下降趋势)。 (2)原有人民公社体制弊端;1978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城乡居民的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下降。 (4)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实事求是等。(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同等给分)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图A图B图C的发展趋势进行直接概括即可。 (2)根据材料“从1957年到1978年的22年中,小岗队未能向国家交售一斤粮食…1979年以来的两年半时间中,这个队就向国家交售了10万斤粮食”结合所学可知,人民公社体制下,“一大二公”的局面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下降, 1978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根据材料“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61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90万人。”从城乡居民收入、人民生活水平及农村脱贫进行分析。 (4)结合所学从国家政策的合理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实事求是角度进行阐述即可。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责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 二十年实践,使我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这对迎接世界经济重心向太平洋地区转移,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体制十年》 材料三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和学者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呼声很高。例如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都是著名的反全球化人士。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只对发达国家有利而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而使自己更加富强的工具。 美国与欧洲是全球化的中心,同时也是反全球化的中心。法国总理若斯潘等欧洲“中左翼”领导人均是全球化的重要反对派人物。法国反对美国式的全球化,反对对其它国家的“金球化强加”。 ——庞中英《“反全球化”:另一种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及目的。 (3)指出材料三中出现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答案】(1)设市舶司专职管理;政府制定了相关法律;进出口商品种类多;官方和民间贸易并存,以民间为主。 (2)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目的: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 (3)现象: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了反全球化现象。原因: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发达国家借全球化推行霸权;全球化引发的生态危机;全球化加剧了各国的经济安全问题。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12处设有市舶司…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从机构设置、法律制定、商品各类及外贸特点进行分析。 (2)一问根据材料“二十年实践,使我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进行概括即可,二问结合所学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适应经济全球化进行分析阐述。 (3)一问根据材料“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和学者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呼声很高…美国与欧洲是全球化的中心,同时也是反全球化的中心”进行概括即可,二问根据材料“…对发达国家有利而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而使自己更加富强的工具…法国反对美国式的全球化”结合所学从了国际经济秩序、霸权主义、经济生态及经济安全进行阐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