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3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解析版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題,毎小题3分,合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达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A. 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B. 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 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 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儒家的理性。儒家崇尚理性但并不讲求民主民权,不选B。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的是道家而非儒家,不选C,后来的三教合流足以证明儒家思想并不是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不选D。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强调的是人要“理”性的思考问题,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理性”的理解 2. 今本《道德经》有言:“夫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由此可以看出,道家认为 A. 礼乐必须以“仁义”为其精神内核 B. 礼乐的兴起是对原初“道”的偏离 C. 没有仁作为基础,礼乐就是空虚的 D. 仁义礼乐是道德堕落后的最好选择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失去了道才求德,失去了德才求仁,失去了仁才求义,失去了义才求礼,礼所缺少的就是忠信,因而是祸乱的源头,故道家认为道是本源,故礼乐的兴起是对原初“道”的偏离,B项正确。先秦儒家的礼乐文化是以仁义为思想内核,故A项与题意的道家思想不符,排除A。C项是先秦儒家的主张,与材料道家主张不符,排除。D项说法错误,仁义礼乐是失去道之后的选择,排除。 3. 《春秋繁露》中有:“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董仲舒在文中强调的是 A. 礼乐制度 B. 独尊儒术 C. 天人合一 D. 万物本源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描述的是天地人之间的关系,由“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可以分析出三者合一关系,故本题选C项。AB材料中没有体现,而D与材料主旨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的天人合一 4. “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 李贽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夫之 【答案】B ........................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本题的题眼是“必先格物致知”“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根据对题眼的了解,从朱熹理学的角度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5. 金观涛、刘青峰在《观念史研宄》中指出“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不仅意味着整个儒家道德哲学和伦理规范统统可以从形而上的天理推出,天理世界的建立还实现了宇宙秩序合理性标准与社会行动合理性标准的统一。”材料主要反映出 A. 官方理学实现了宇宙秩序、社会行动和儒家价值观的统一 B. 整个懦家道德伦理是形而上的天理的源头 C. 天理不具有超越道德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最终标准的意义 D. 理学在重建儒家信仰的同时放弃了对道德价偵源头的思考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儒家道德哲学和伦理规范统统,宇宙秩序合理性标准与社会行动合理性标准的统一。”说明A项正确。其它选项不符合题干材料的意思。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 6.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云:“时人文集,古文非有师法,语录非有心得,奏议无裨实用,序事无补史学者,不许传刻;其时文、小说、词曲、应酬代笔,己刻者皆追板烧之。”这里所表现出来的是 A. 崇尚思想自由、鼓励文化多样 B. 权力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C. 反对皇权专制、鼓吹士人议政 D. 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时人文集,古文非有师法,语录非有心得,奏议无裨实用,序事无补史学者,不许传刻”“其时文、小说、词曲、应酬代笔,己刻者皆追板烧之”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文化专制,专制权力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文化专制,没有体现崇尚思想自由、鼓励文化多样,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反对皇权专制、鼓吹士人议政,而是强调文化专制,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鼓吹“早期民主思想”,而是强调文化专制,排除D。 7. 《梦溪笔谈》记载:“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该技术出现于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明清时期 D. 宋元时期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 “有奇字素无备者……瞬息可成”,可知此技术用单字进行印刷,印刷效率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为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毕升发明的,故D项正确。秦汉时期尚未出现活字印刷术,排除A。隋唐时期尚未出现活字印刷术,排除B。明清时间迟于宋元,与设问不符,排除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学生应结合所学知识从印刷术发展的角度分析,即可知道活字印刷术是产生在宋朝。 8.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时时只见龙蛇走·••状同楚汉相攻战。”李白的这首诗赞美的是当时一位书法家及其书法,这位书法家是 A. 王羲之 B. 颜真卿 C. 怀素 D. 柳公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时时只见龙蛇走”可知,体现该书法写意纵情,草书书体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怀素是唐朝的草书大家,C项正确。王羲之是东晋行书书法大家,排除A。颜真卿和柳公权是唐朝的楷书大家,故排除B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时时只见龙蛇走”,学生应结合所学知识从草书的特点进行分析,即可知道这位书法家是怀素。 9. 唐诗体现了唐代的文学特色。下图被称为“诗圣”的诗歌作品 A. 针砭时弊,体现深沉的忧患意识 B. 活泼清新,带有强烈的浪漫气息 C. 重视个性,关注市民的生活趣味 D. 句式灵活,奠定文学的现实传统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唐代”“诗圣”等信息可知,这位诗人是杜甫, 杜甫是唐朝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诗风凝重浑厚、沉郁顿挫,人称“诗圣”,他的诗作被誉为“诗史”,A项正确。B项属于李白诗句的特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属于宋词的风格,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属于《诗经》的特点,与题意不符,排除。 10. 《海国图志》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这段文字描述的国家应是 A. 德国 B. 英国 C. 法国 D. 美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可知国家大事的决定权即不在爵房,也不在国王,而在于乡绅房;根据材料“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可知此种制度属于君主立宪制,但其又不是德国的表面立宪实则专制,故排除A,B项正确。法国民主共和制建立于1875年,《海国图志》发表于19世纪60年代,故材料描述的国家不是法国,排除C。美国的国会分为参议院和众议院,均是有选举产生,不存在贵族院,与题意不符,排除D。 11.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提出这一观点的最有可能是 A. 林则徐 B. 陈独秀 C. 孙中山 D. 康有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体现的是维新变法君主立宪的主张,其中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故D项正确。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没有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排除A 。陈独秀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不符合题意,排除B。孙中山为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C。 12. 当代学者认为,中国人在文化意识上的不自信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文化的自卑导致了一种根本性的思想转向。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这种意识推动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思潮内容不断深化 B. “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魏源等人的文化自卑意识 C. 严复等人维新思想已经体现了这种根本性的思想转向 D. 这种意识对新文化运动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也有影响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文化的自卑”是中国人逐渐意识到与他国文化差距所带来的结果,这促使中国人在更深层次上向西方学习,包括试图进行政治制度上的变革,以及变革中国传统的旧思想、旧文化,故A项说法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以抵御外侮的思想,其中将外国人称为“夷”反映了此时魏源等人保有天朝上国的盲目自信,并没有体现文化自卑心理,故B项说法错误,符合设问。严复等人的维新思想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文明,而不再仅关注西方的科学技术,这种层次的深入表明中国人意识到中西方差距不仅仅在器物上,故C项说法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新文化运动中推崇西方文化,排斥中国传统思想,这是深受材料中“文化的自卑”影响的结果,故D项说法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中国人在文化意识上的不自信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文化的自卑导致了一种根本性的思想转向”,学生应结合所学知识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角度分析,紧扣设问要求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3. 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疾呼:“国人而欲脱蒙味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表明陈独秀放弃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念 B. 民主与科学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旗帜 C. 新文化运动更为关注民众教育和政治启蒙 D. 有利于破除中国传统旧思想对人们的束缚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提倡民主和科学,并没有放弃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念,A项错误,符合设问要求。陈独秀认为国人如果要脱离愚昧、肤浅,应努力学习民主与科学知识,故B 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表明陈独秀关注民众教育和政治启蒙,故C项说法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学习民主与科学有利于解放思想,有利于破除中国传统旧思想对人们的束缚,故D项说法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14. 1915年孙中山致信国际社会党执行局:“我坚信,只有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人民才能更幸福,他们的苦痛也才能减轻。诸君劳工和我共同奋……我吁请你们协助我把中国建成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这则史料的解读最合适的是 A. 孙中山主张人社会主义来改造中国 B. 孙中山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 C. 孙中山放弃了原有的三民主义思想 D. 孙中山成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答案】A 15.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有鉴于此,他有针对性地提出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主主义 D. 民生主义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说明是民生主义,故D正确;民族主义主要针对满族,A错误;民权主义属于建立政府,B错误;民主主义不是三民主义内容,C错误。 考点: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名师点睛】平均地权≠平分土地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其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人民对土地的所有权要求。 16. 中国共产党把孙中山先生大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称之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不包括 A. 它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 它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完全一致,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C. 孙中山先生对三民主义做出了符合时代潮流的新解释 D. 它明确地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并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A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目标基本相同,而不是完全一致,故B项说法错误,符合设问要求。新三民主义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国内国际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提出的,其三大政策符合时代发展趋势,故C项说法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新三民主义中“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即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共有”,即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故D项说法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概念型选择题,本题考查“新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新三民主义”识记和了解,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7. 根据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主要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和民族资产阶级 B.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必须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性质上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其主要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和民族资产阶级,故A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城市小资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不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B项说法错误,符合设问。新民主主义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说法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C。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目标是反帝反封,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材料中用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解不正确”来作为限制语,主要考查考生能否突破思维定式的限制。解答的关键是紧扣设问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8. 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考察,发表“北方谈话”。他指出:“马克思主义要发展嘛!毛泽东思想也要发展嘛!所谓理论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这样的问题还要引起争论,可见思想僵化。”“我们的思想开始活跃,现在只能说是开始,还心有余悸。要开动脑筋,不开动脑筋,就没有实事求是。不开动脑筋,就不能分析自己的情况,就不能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解决所有问题。只凭上级指示,或中央发的文件,或省里下发的文件,能解决所有具体问题吗?”他针对的是 A. 改革开放后复杂的经济政治形势 B. 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问题 C. 以思想僵化为特征的“左倾”错误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推行中受阻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中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项正确,因为十年文革结束后还存在“两个凡是”的左倾错误,故邓小平强调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应该是1992年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19.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理由是她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③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 ④载人航天取得突破性成就 A. 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排除“文革”错误干扰,结合所学可知,文革时间是1966年-1976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故①错误,排除BD。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符合材料时间和信息,故②正确。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符合材料时间和信息,故③正确。载人航天取得突破性成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④错误,排除BC。综上所述,②③正确,所以选A。 20. “当反对者指责他的改革纲领违背了教会政策时,他宣称只有《圣经》是唯一的基督教权威来源,拒绝承认教会的等级制度。”由此可见,宗教改革者主张 A. 不再认同基督教权威 B. 挑战罗马天主教会权威 C. 维护欧洲的宗教统一 D. 人人自由解释《圣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宣称只有《圣经》是唯一的基督教权威来源,拒绝承认教会的等级制度。”可以分析出他挑战罗马天主教会权威,故本题选B项。A项不符合史实,只是不再认同教会和教皇的权威;C项与材料无关;D项材料中没有提及解释《圣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名师点睛】宗教改革并不是要废除宗教,也并不反对宗教信仰,甚至都不反对基督教,只是强调是教皇和教会对于《圣经》的解释错了,也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宗教仪式,每个人都有权解释《圣经》,只要虔诚信仰即可得救。宗教改革宣扬“信仰得救”、“先定论”等主张,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权威,帮助西欧人从教会的压迫下解脱出来,也起到解放“人”的作用。宗教改革也体现了人文精神,属于人文精神的发展,也是考查重点。 第II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 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思想在传承中被 不断的改造和重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嘉《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末)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舒的主张,并指出其主张的不同结局。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朱嘉与李贽的主张,李贽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答案】(1)主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使民以时”;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懦术”。 结局:孔子的主张没有被诸侯采纳;董仲舒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 (2)主张:朱熹认为孔子的言行为天下不易之法;(不能答“理在气先”之类) 李贽则否定孔子的绝对化的权威。 说明的问题:官方正统儒学受到怀疑和挑战。 (3)历史认识: 西汉以来,儒家思想逐步确立其统治地位,其对维护专制统治和思想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明朝以后,官方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 【解析】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二可以直接概括出孔子与董仲舒的主张,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使民以时”;而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人主张在当时结局差异甚大,即孔子的主张没有被诸侯采纳;董仲舒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 (2)朱熹与李贽的主张可以从材料三,四中直接概括出来,即材料三朱熹认为孔子的言行为天下不易之法;而材料四种李贽却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否定孔子的绝对化的权威;由李贽的态度不难说明明代后期官方正统儒学受到怀疑和挑战。 (3)综合上述材料不难得出儒学发展的进程特征,即西汉以来,儒家思想逐步确立其统治地位,其对维护专制统治和思想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明朝以后,官方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这说明某种学说理论一定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与时俱进,才能不断丰富和得以完善和修正。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 22.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搜集整理近代不同时期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1)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 社会思潮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或主张 主要原因 洋务思潮 ① 维护君主统治的需要;两次鸦片 战争失败的刺激;西学东渐。 维新思潮 ② 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 新文化运动 ③ ④ (2)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针对如何建设新文化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另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现代西方文明为基础”。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新文化? 【答案】(1)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 社会思潮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或主张 主要原因 洋务思潮 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护君主统治的需要;两次鸦片战争 失败的刺激;西学东渐。 维新思潮 ②利用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政 治学说 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 新文化运动 ③批判孔子及儒家思想( 答“打到孔家店”也可) ④“尊孔复古”逆流的出现;资产阶级 要求民主政治;西方自由民主思想 的进一步传播;儒家思想在当时仍然 具有影响(答对任意两点得4分) (2)建设措施:①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良部分; ②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③在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上积极创新。 【解析】(1)根据所学,洋务思潮是由地主阶级改良派发起的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目的来维护封建统治的学说,故①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思潮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借儒家思想来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学说,主张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思想潮流,故②为利用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新文化运动主张是“打倒孔家店”,结合其背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即可分析出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对待外来文化,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古代和外国文化遗产都要加以批判的分析,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并通过吸收、借鉴进行我们的革新创造。 其它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23.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走向深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戊戌新党之思想为反对民族,轻视民权之思想。……彼等思想中之“开明专制”不啻欲为异族君主立万世之基业。故戊戌维新较同治维新(洋务运动)进步者,在觉悟徒恃西技不足以图强,而提出借鉴西教,易法更制之主张。其仍蹈同治维新之故辄者,则迷信清廷之足与有为,欲籍保皇以救国。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夫西洋之民主主义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而非为民”者是也。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旨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 ——陈独秀《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1919年2月) 材料三这些新知识分子都是转型时期的产物——他们都深深植根于中国古典文化,然而同时也深谙西方文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实用主义、科学和民主给他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充当了中国文学和知识分子人格转换的发酵剂。他们有关对“国粹”进行批判性重估与引介西方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呼吁,燃起了一场思想革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维新的进步主张。材料一认为戊戌思想存在局限,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孙中山是如何从理论上解决这些局限的? (2)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民主”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看法在当时出现的思想因素。 (3)据材料三,归纳近代中国新知识分子具有的学术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评价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实践。 【答案】(1)主张:学习西方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阐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淸朝统治,“创立民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看法:西方以人民为主体的民主是真正的民主;传统民本主义以维护君主统治为本位。 因素:知识分子受到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洗礼;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特点:贯通中西;批判继承与引介相结合。任意一点得2分) 评价:学习西方不断走向深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认识走向理性、科学。 【解析】试题分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故戊戌维新较同治维新(洋务运动)进步者,在觉悟徒恃西技不足以图强,而提出借鉴西教,易法更制之主张。” 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学习西方变革政治制度;由“彼等思想中之“开明专制”不啻欲为异族君主立万世之基业”可以概括出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第二问结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可以从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和政治上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两个角度来说明。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夫西洋之民主主义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而非为民”者是也”可以概括出陈独秀认为西方以人民为主体的民主是真正的民主;从“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皆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可以概括出陈独秀认为传统民本主义以维护君主统治为本位。第二问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可以从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和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批判两个方面来回答即可。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们都深深植根于中国古典文化,然而同时也深谙西方文明。”可以概括出贯通中西;由“他们有关对“国粹”进行批判性重估与引介西方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呼吁,燃起了一场思想革命。”可以概括出批判继承与引介相结合。第二问由上述材料可知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制,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材料三中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批判的继承,基于此我们可以概括出学习西方不断走向深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认识走向理性、科学。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维新派与革命派;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近代知识分子的特点。 24. 一个世纪以来,民族主义作为中华民族从古代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核心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大变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族)被设想为由平等的成员组成的主权共同体……在一个又一个的欧洲国家里,封建的“等级社会”……相继被以世俗、平等为原则并宣称人民主权的社会所取代,这些社会被重新界定和重新建构成民族国家。 ——美•格林菲尔德《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是建立在“华夷之辨”的族群认识论基础之上,在方法论上常常表现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夷夏大防”式的狭隘的种族主义……到了近代,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也带来了西方的民族主义,它直接促使中国民族观念的近代化……民族主义是近代中国先进分子追求国家民族独立,摆脱帝国主义压迫,走繁荣富强道路的指导思想。从完整意义上说,它包括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清除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第一卷》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就是人们越来越自觉地将注意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力求在市场经济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 ——姜义华著《现代性:中国重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原则。 (2)根据材料二的视角,你认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有何不足? (3)根据上述材料,概述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 【答案】(1)思想原则:世俗主义、平等主义、人民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 (2)不足之处:①“排满”意识带有一定的种族主义色彩; ②没有明确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和纲领。 (3)主要内容: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建立民族国家; ②清除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实现各民族平等: ③推翻专制统治,实现主权在民和政治民主化; ④发展经济,实现国家富强或国家现代化。 【解析】依据材料一中“主权共同体、世俗、平等为原则、人民主权、重新建构成民族国家。”信息归纳回答。 第一小问从同盟会纲领中“驱除鞑虏”并结合所学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局限性回答即可;依据材料二“追求国家民族独立,摆脱帝国主义压迫,,对内清除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以及材料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力求在市场经济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的信息逐条归纳回答。 25. 人类文化的世俗化与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前,所谓的理想是祟尚清心寡欲,在一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此时,珍惜的倒是尘世生活了。从前,贫穷备受尊敬,至少在基督教义上是如此。此时,对正当享有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这种尊重人类活动的新观念使得社会和个人都发生了变化。15世纪初叶,仍为共和制的城市如佛罗伦萨,呈现出一种新的市民意识,即社会责任感。……这个时期,在意大利兴起的绘画、雕刻和建筑的新形式中,可以看出对人间事物的关注与日俱增,这些艺术也反映出一种日甚一日的世俗观念和新的空间观念,直到20世纪早期,它还是欧洲人的思想基础。 ——(美)R.R.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哲人们建立一个进步、富裕、和谐的社会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而启蒙运动却彻底地改变了欧洲社会的文化。虽然它并没有摧毁教会制度,但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会的影响。启蒙运动的思想颠覆了统治欧洲一千多年的基督教价值观,用一套以理性建构而非上帝启示的世俗价值观取而代之。不仅如此,启蒙运动促使政治和文化领袖理性地分析社会,并积极地投身于社会进步和繁荣的伟大事业中去。在很多方面,启蒙运动的遗产对欧洲和欧裔美洲社会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 ——(美)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新的“世俗观念”的基本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世俗观念与传统基督教价值观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2)与世俗化相伴随的是近代化。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欧洲的世俗化与近代化”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答案】(1)基本内容:珍惜现世生活,关注人间事物;尊重人类活动,鼓励正当发财致富;新的市民意识觉醒(或社会责任感增强)。 根本原因: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要求肯定人性(或人的价值与尊严) (2)见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珍惜的倒是尘世生活了。”可以分析出珍惜现世生活;由“贫穷备受尊敬,至少在基督教义上是如此。此时,对正当享有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可以分析出鼓励正当发财致富;由“…这种尊重人类活动的新观念使得社会和个人都发生了变化。”可以分析出尊重人类活动;由“15世纪初叶,仍为共和制的城市如佛罗伦萨,呈现出一种新的市民意识,即社会责任感”可以分析出新的市民意识觉醒(或社会责任感增强)。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人文主义两个角度回答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历史沦为的撰写能力。做这类题型一般注意以下几点: ①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或另有观点论证均可。②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③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所谓“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下定决心,写好开头。有些学生写的开头很长,但观点始终没有明确,有点含含糊糊的味道,这是不行的。其实,开头不要写太多,要开门见山,观点是什么就写什么。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表现;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对近代化的影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