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2018-0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2018-01)

高三语文试题2018.1‎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严禁在试卷上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埃及文明被亚历山大征服,早已改变了形态;而两河流域的文明破碎,陷入乱局;“龙的传人”的中华文明为何连续不断,其奥秘何在?‎ ‎②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是中国文化长期延续发展的保障。在中国历史上,对于龙文化的崇拜始终是主流的文化,无论是伏羲女娲时期还是夏商周时期,甚至是明清时期,这种信仰始终没有改变过。到了晚清时期,黄龙旗还成为国旗在国际上交流,代表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传播。历史上无论是哪一个民族主导国家政权,总是将龙作为帝王的化身,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化身,同时也是整个民族最为吉祥的符号,这是共识。在传统国家体制下,民众也有自己的信仰空间,各民族也有自己的信仰,多元化保障了文化的多样性。一体与多元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构,也形成和谐的文化生态,这样就避免了尖锐的文化冲突。中国历史上曾经有着民族间的征战,但是并不存在尖锐的内部的文化冲突,文化是多元共生的,又是统一的。多元的前提是统一,没有一体就没有多元,那就只有无休止的纷争。。‎ ‎③中国文化的包容开放与创新支持文化长期延续。中国的龙文化不是保守的,而是不断调适的、包容的,形成了博大丰富的内涵。曾经有帝王想独占龙文化的资源,但是这份全民族的宝藏必须民族成员共享。所以我们看到,民间也在享用龙文化这一符号。比如龙舟竞渡,从两宋以来,民间社会龙舟竞渡蔚为大观,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认同,形成了官民一体的共同习俗。外来的佛教的龙文化进入中国,很快就加入了中国龙文化体系,而随着海洋文化的拓展,龙王的文化发展起来了,于是有了四海龙王。现在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原始的龙文化,哪些是后期加入的龙文化,也分不清哪些是外来的龙文化,哪些是本土的龙文化。龙文化的发展容纳中外古今文化精华为一体,所以与时俱进,日新其业,生生不息。中国文化连续不断的文明是一种发展的创新性的延续,绝不是固步自封的。‎ ‎④龙文化符号成为智慧的化身,也保障了中国文化的联系不断。«周易»之«乾»卦,以龙为喻,深刻表现了中庸平和的生活态度。强调潜龙在渊、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不同状态下的不同的生活态度。终日乾乾之谨慎始终是正面的态度,而亢龙有悔则是对于冒进的警告。这样一种以龙为喻的生活智慧,保障了文明的稳健发展、持续发展,防范轻率的态度造成文明的中断。在今天看来,这种态度依然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基本姿态。‎ ‎⑤所以,作为“龙的传人”,中华文明起源于八千年前,经过了三千年的演进,‎ 在五千年前形成了成熟的文明与多元一体的形态,形成了具有认同感的符号,开始“龙的传人”的整体进程。经过五千年的包容创新性发展,具有不可战胜的韧性与与活力,在当今世界呈现出无限的活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建立在这样坚实的文化基础之上。‎ ‎(节选自2017年11月27日«北京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界古文明或被外族征服改变了形态,或文明破碎陷入乱局,只有中华文明长期延续发展。‎ B.从伏羲女娲到明清时期,对于龙的崇拜始终是主流,而黄龙旗代表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传播。‎ C.中国文化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绝不固步自封,所以龙文化的发展容纳中外古今精华为一体。‎ D.«乾»卦以龙为喻而表现的中庸平和的生活态度,至今依然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基本姿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从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等方面论证一体与多元的和谐文化格局是中国文化延续发展的保障。‎ B.文章第③段以民间龙舟竞渡成风、佛教龙文化进入中国为例,分别论证了中国文化的包容开放与创新。‎ C.文章第④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了龙文化蕴含的智慧保障中国文化持续发展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论证结构层次清晰,开篇提出问题,然后分析了中华文明长期延续的原因,最后进一步强调其发展历程和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民众与各民族没有了自己的信仰,那么就无法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很难避免尖锐的文化冲突。‎ B.历史上“龙”既是国家最高权力的化身,也是全民族最为吉祥的符号,想独占龙文化资源只能以失败告终。‎ C.飞龙在天、潜龙在渊等不同状态下不同的生活态度充满智慧,是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之一。‎ D.中华文明经过长期的演进及创新发展,具有了不可战胜的活力,这是我们建立民族的文化自信的基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精神强度 雪小禅 ‎①我喜欢“精神强度”这个词。‎ ‎②非常达利。我在看达利的油画时常常会想起这个词。他反对时间,把时间变成变形的钟表挂在树上,把沙发做成马桶。那种精神强度可以把一切扭曲。他的画不凌厉,但看毕震撼之后是无限的激荡,好像得了脑震荡的人,好长时间会缓不过来。‎ ‎③其实精神真是最形而上的东西。最不可靠,也最可靠! 就象过分美于一种植物的叫法。我喜欢铁线蕨这个植物。只是喜欢它的叫法。在蕨类植物里,它有一种突兀的美。我喜欢类似于它的人,干净、倔强、饱满……喜欢长风浩荡,喜欢渺目烟视……内心里越是野旷人稀,它呈现给艺术的越是生动疼痛。‎ ‎④有精神强度的人,不会轻易被打倒。虽然有时候他很脆弱,但这脆弱,其实是艺术里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架,犹如寂寞花园里一朵绮丽的花,安静地开,安静地谢。‎ ‎⑤看过一个纪录片,是记录清华物理系教授叶企孙的。钱学森、杨振宁全是他的学生,他开中国物理系先河,终生未婚。把自己交给了物理,交给了学生。在文革时期,被说成特务,为了不牵连学生,在清华遇到学生时,他假装不认识。有学生上前打交道,他摆着手说,不要来,不要来。那时他背已驼发已白,每天不说一句话。他的小屋,只有一张床,床上,放着整摞的物理书。而他睡觉的地方,只是一张椅子。事后有人问过他,觉得寂寞吗? 孤独吗? 绝望吗? 他答,我有物理,有书,有天空,有深邃的精神。如果不是精神世界的强度,或许他早就和一些大师一样选择自杀,投湖或悬梁。他倔强地活在自己的芬芳世界里,一直到生命最后。‎ ‎⑥看«杜拉斯传»,惦记于这个女人的精神强度———她的一生,总在打倒别人,从来没有被别人打倒过。即使爱情。她用她的文字打倒读者,用她的爱情打倒男人。在离别时,她不哭男人哭;在爱着时,她得意地说,你多幸运呀,你爱上我,你爱上这么著名的一个作家!‎ ‎⑦她一点不卑微,一点不示弱,一点也不!‎ ‎⑧我在她的强度里感觉到了无限的软弱。她没有性别,她是杜拉斯。‎ ‎⑨而大师黄永玉,一直在用画来表达他的精神强度。“三月间杏花开了,下点毛毛雨,白天晚上,远近都是杜鹃叫,哪儿都不想去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