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3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吉林省延边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延边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文)试卷 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6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两部分,试卷共8页,共二大题,42小题。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案涂在答题卡内) 1.梭伦改革中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局面的关键性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 B.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2.“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3.在雅典,每一个能够实际完全享有参政权利的公民必须要服兵役,保卫自己的城邦,而对当时要靠自备武器和粮食的战士来说,就一定要有购买能力。赫尔岑曾经说过:“假若没有充足的粮食存结起来,……那么,你就不要参加公民大会,听取法庭诉讼。”其主旨是 A.公民实际享有的民主权利不同 B.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C.雅典民主排斥外邦人和奴隶 D.雅典公民有护卫城邦的义务 4.2016年奥运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奥运精神世代传承,奥运精神产生的雅典对人类政治文明影响最深远的是 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B.召开公民大会,让公民参与城邦事务 C.建立陪审法庭制度 D.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5.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大臣用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C.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 D.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激烈 6. 汉初一篇文章记载:昔日秦人家中稍富且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分居自立门户,家中贫困但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为女方所招赘。对该现象原因分析最合理的是 A.商鞅变法的影响 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战争频繁兵役沉重 D“休养生息”政策推行 7.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其实质是 A.统一思想 B.加强中央集权 C.思想文化专制 D.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8.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9.北魏时期,孝文帝始颁俸禄制,并建立了考绩制度。北魏以至齐、周执行均颇为严格,而南朝几无定制,造成了上下相率、肆意搜刮百姓的后果。对上述材料理解准确全面的是 A.孝文帝改革对北朝历史影响深远 B.俸禄制与考绩制度形成相互配合 C.南朝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 D.制度是影响吏治状况的重要因素 10.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由此可知,孝文帝迁都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A. 摆脱柔然的骚扰,保障政治中心的安全B.减少保守势力对改革的阻挠 C.推进改革进入新阶段 D.寻求与汉族地主合作,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1.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耕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12.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13.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美国农业部长华莱士一方面实施农业贷款,一方面收购多余的物资和粮食食品,免费发给城市人民,为美国度过经济大萧条起了重要的作用。其做法类似王安石变法的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均输法 D.市易法 14.《欧洲史》记载:“1861年3月3日的皇帝告示使一直为农奴的农民获得自由。他们在法庭上得到了平等,但土地仍属于村社。告示使农民非常不满,他们或者去南部参加农村无产者的队伍,或者加入城市工业无产者的队伍。”这说明农奴制改革 A.造成了社会分化,实际上培育了俄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B.是一场掠夺,造成了社会的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 C.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封建专制统治得到不断强化 D.是一场欺骗,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5.“与西方国家相比,俄国是最后一个踏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大陆国家,与其他东方国家相比,它又是最先走向资本主义的一个国家,而且……是自发地、主动地挤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行列。”此结论所依据的史实是 A.克里米亚战争 B.农奴制改革 C.十月革命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6.明治政府在吸收和引进西方工业文明的过程中,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模式,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面地加以“移植”和“仿造”,因而在移植初期免不了会有“依样画葫芦”的弊病。产生这一弊病的根本原因是 A.当时日本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B.当时日本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C.当时日本对西方文明未有正确认知 D.当时日本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17.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明确规定:“帝国议会以日本贵族院、日本众议院两院组成之……两议院得议决政府提出之法律案并可各自提出法律案”,“两议院之会议公开举行,但依政府之要求或该院之决议,得举行秘密会议”。这些规定 A.说明日本政府的权力高于日本帝国议会的权力 B.有利于日本帝国 议会议员与政府官员相互勾结牟利 C.有利于日本政府欺骗民众、按自己的意愿作出专断决策 D.表明日本贵族院、众议院和政府遵循三权分立原则 18.明治政府继承了幕府末期的富国强兵政策,但随着国力的强大,对其弱邻心怀叵测,“失之于欧美,取之于邻国”的打算日益膨胀,企图充当“东方鹰犬”。这表明,日本的富国强兵政策逐渐变质为 A.天皇专制政策B.“脱亚入欧”政策 C.对外侵略扩张政策 D.“文明开化”政策19.《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0.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21.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 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 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2.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拮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变法过程急于求成 B.变法内容贪大求全 C.这种变法不能推动社会进步 D.这是民族危机严重的反映 2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由此可见,救亡图存的根本在于 A.实行政治体制改革 B.创办新式学校 C.改革科举制度 D.培养维新人才 24.下列各项中,属于封建国家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性质的是 A.商朝末年牧野之战 B.辽宋夏金蒙之间的争战 C.明朝中期戚继光抗倭斗争 D.康熙对蒙古贵族噶尓丹的战争 25.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①孔子的“礼” 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宗法制 ④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6.金城公主入藏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向唐朝皇帝上表曾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对“和同为一家”理解正确的 ①唐朝加强了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②汉藏两族的民族矛盾消失 ③巩固了唐蕃间的友好关系 ④充分表达了藏汉两族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共同愿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7.唐太宗说:“ 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反映出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心存百姓的思想 D.君治为本的思想 28.唐太宗在其六十大寿上劝告官员:“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对这段史料的认识不恰当的是 A.反映了唐太宗希望官员认识到为官是富贵之源 B.提醒官员要谨言慎行、克己清廉 C.这是唐太宗告诫为官者修身克己的做人之道 D.意思是为官者要做到无功不受禄,取本分之财,不贪不沾 29.下列与康熙帝有关的史实及其评价,搭配正确的是 A.亲征噶尔丹——解决了中国和俄国东段边界问题 B.多伦会盟——巩固了清朝对天山南北地区的统治 C.册封四大活佛——加强了清朝对蒙藏地区的管辖 D.智除鳌拜——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巩固海防 30.《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统治期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长空,牛马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表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A.唐太宗统治期间,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唐太宗时期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 C.唐太宗时期国家粮食丰收,粮价低廉 D.唐贞观年间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31.康熙帝十八年下诏说:“盛治之世,余一余三。盖仓廪足而礼教兴,水旱乃可无虞。比闻小民不知积蓄,一逢歉岁,率致流移。夫兴俭化民,食时用礼,惟良有司是赖。”康熙帝这一诏书的核心思想是 A.提倡勤俭以致富 B.用积蓄应对荒歉 C.用礼教教化百姓 D.良吏能解水旱灾 32.某校高二年级将举办“杰出历史人物”图片展。小张找到“康熙大帝”像,他在康熙的主要事迹栏上写下了“少年果敢,制服权臣;当机立断,平定三藩;一鼓作气,消除割据;除恶务尽,平定叛乱”,但他觉得还不能全面展现康熙帝的功绩。你认为下列主要活动可以作为图片展补充的是 A.设台湾府,促进开发 B.设军机处,加强专制 C.抗击沙俄,走向近代 D.修筑长城,巩固边防 33. 康熙帝是一位善于学习和创新的封建帝王,但他并没有引导中国走向开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是中国落后于近代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康熙帝的统治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B.康熙帝是一位明君,但他的创新并未着眼于世界发展潮流 C.康熙帝统治时期,国家四分五裂,国力衰弱 D.康熙帝与外国断绝了交往,落后于世界潮流 34.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的关键时期。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能够反映这一时代趋势的是 A.温故知新 B.有教无类 C.中庸之道 D.因材施教 35.“两千年的哲学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这是二十世纪哲学家怀特海对柏拉图的看法。能作为这一评价依据之一的是 A.柏拉图富有政治理想并身体力行获得成功 B.柏拉图提出的唯物主义理念论泽被后世 C.怀特海认可柏拉图国家的目的是民主和自由 D.柏拉图乌托邦思想被后世空想社会主义者广泛接受 36.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中庸之道”的共同之处有 ①都看作是至高的美德 ②都主张适度,不走极端 ③都反对将“过”和“不及”简单的调和或折中 ④其标准都是“正确的理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7.亚里士多德说,“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孔子下列言论与之类似的有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D.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38.大前提: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是东西方的先哲。小前提: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结论:孔子也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上述推断 A.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B.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正确 C.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错误 D.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39.“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给后人留下了这一名言。下列各项中,能充分体现他是这一名言的忠实践行者的是 A.否定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B.坚持用三段论进行研究 C.创立阿卡德米学园 D.与柏拉图就哲学问题展开辩论 40.大学的校训不仅代表着一个大学的风格,也呈现出它的办法理念。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关于它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重视传统,尤其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人文理性的传统 B.强调追求真理是最高的原则 C.保证了哈佛能够继往开来、传承创造、不断地推陈出新 D.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哈佛大学杰出的代表人物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把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的区域内,答在其他位置或超出边框则无效) 二、非选择题(共40分,41题20分、42题2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20分)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 (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 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4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授田的主要标准(4分)。 (3)根据材料三,简述王安石的观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2分)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回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6分)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20分) 学界眼中的戊戌变法 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长时问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请回答: (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理由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有哪些?(6分)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5 CDABD 6-10ACDBD 11-15BCADB 16-20BCCAB 21-25ACADB 26-30BCACD 31-35CABBD 36-40ACAD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41题20分,42题20分) 41.(1)使秦国强大,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造成贫富分化。(4分)统一度量衡、货币等。(2分) (2)人口和耕牛;人地比例;官员级别。(任意两点即可)(4分) (3)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募役法。(4分) (4)商鞅变法侧重于改革旧的土地制度,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开垦无主荒田,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缓解百姓过重的负担。 (6分) 42.(1)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或跨出了中国近代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步)(2分) (2)保守;近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激进。(6分) 保守:借助儒家思想;单纯依靠皇帝;不敢反动群众。 近代化一环: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宣传西方民主思想。 激进: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缺乏改良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充分的思想动员。 (每一种观点的理由都是6分) (3)政治因素,时代发展,史学方法论(史学发展)。(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