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山西省晋城市陵川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山西省晋城市陵川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山西省晋城市陵川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 ‎1.探索生长素类似物( 2,4﹣D)促进欠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结果见表.若用于生产实践,应选用的2,4﹣D浓度范围是(  )‎ ‎2,4﹣D浓度(mg/L)‎ ‎0‎ ‎200‎ ‎400‎ ‎600‎ ‎800‎ 生根数(条)‎ ‎1‎ ‎6‎ ‎9‎ ‎9‎ ‎4‎ A.0﹣200 B.200﹣400 C.400﹣600 D.600﹣800‎ ‎2.如图所示四组实验中,胚芽鞘的生长状况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实例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某湖泊中鱼的数量 C.某森林每平方公里啄木鸟的数量 D.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4.据表分析:甲、乙、丙三个钟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  )‎ 幼年个体 成年个体 老年个体 种群甲 ‎60%‎ ‎35%‎ ‎5%‎ 种群乙 ‎34%‎ ‎35%‎ ‎31%‎ 种群丙 ‎20%‎ ‎30%‎ ‎50%‎ A.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B.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 C.稳定型、增长型、衰退型 D.稳定型、衰退型、增长型 ‎5.为估算一包黄豆的数量,将这包黄豆和50粒绿豆混装在大广口瓶中,从瓶中随机取出一勺豆子,统计发现其总数为n,其中绿豆的数量为m.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实验模拟了标志重捕法,其中绿豆代表标记后的产物 B.将黄豆和绿豆装入瓶中后,应将其振荡摇匀 C.可重复取豆求平均值,降低实验误差 D.黄豆总数约为50m/n ‎6.酿酒和做面包时所需的酵母菌可用培养液来培养,计数一试管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 A.振荡试管→盖盖玻片→滴培养液→稍待片刻→显微计数 B.振荡试管→滴培养液→盖盖玻片→稍待片刻→显微计数 C.盖盖玻片→滴培养液→振荡试管→稍待片刻→显微计数 D.滴培养液→盖盖玻片→振荡试管→稍待片刻→显微计数 ‎7.如图示某种群数量增长得“J”型曲线和“S”型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K值可随食物和空间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B.a点以后种群数量恒定不变 C.自然界中存在类似“J”型曲线的种群数量增长形式 D.图中阴影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 ‎8.下列与群落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片森林中的所有动物可称为一个群落 B.甲种生物生活于乙种生物体内,则甲和乙的关系为寄生 C.同一群落中的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 D.群落中各种群的数量越大,该群落丰富度越高 ‎9.下列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相违背的是(  )‎ A.封山育林 B.划区轮牧 C.填湖造地 D.治理沙漠 ‎10.为除去某农业害虫而引入捕食者蜘蛛后,这两个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期间,施用杀虫剂会使蜘蛛数量增加得更快 B.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食物不足 C.C期间,两个种群之间呈共生关系 D.C之后,蜘蛛的数量将先于害虫再次增加 ‎11.土壤动物是指一生或一生中某个阶段在土壤中生活,并对土壤产生一定影响的动物.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  )‎ A.对身体微小的动物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对活动能力强的则用标志重捕法 B.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可直接数出样地中各种群的个体数目 C.采集所取土壤样本中的小动物时,可利用其趋光、趋热的特性对其进行诱捕 D.对于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因无法知道其名称,可以将其放生而不做记录 ‎12.目前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有两个孩子的政策,下列人口数量特征中,不受该政策直接影响的是(  )‎ A.种群密度 B.出生率 C.年龄结构 D.性别比例 ‎13.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B.消费者的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 C.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桥梁”‎ D.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 ‎14.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物链的起点是初级消费者 B.三级消费者属于食物链中的第三营养级 C.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只能处于一个营养级 D.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与生物种类有关 ‎1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B.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可以被生产者利用 C.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D.在生物群落中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动 ‎16.在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人体内的能量为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6%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8%/n,则(  )‎ A.羊同化的能量为62%n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4%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2%n ‎17.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形成良性循环 B.通过人为设计使能量传递效率大大提高 C.能量在农作物与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之间双向流动 D.处于中心地位的人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 ‎18.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字母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过程代表光合作用,d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丁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 D.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1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传粉,可提高传粉效率和结实率 B.利用音响设备发出声音信号,可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 C.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不可分割、密切相关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20.生态系统中含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以下实例中,信息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 A.蝙蝠依赖声波识别周围环境 B.昆虫释放信息素吸引异性 C.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捕猎 D.烟草种子在适宜波长的光下才能萌发 ‎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弃耕后的牧草地形成灌木林,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D.一般来说,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22.人口增长可导致的后果有(  )‎ A.人均土地资源不断增加 B.淡水资源日益贫乏 C.人均粮食资源日益丰富 D.能源需求量不断下降 ‎23.关于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国人口出现负增长 B.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率较高和死亡率下降 C.二十一世纪中叶,我国人口总数控制在10亿以内 D.根据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比例可预测我国人口变化趋势 ‎24.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不包括(  )‎ A.人口增多 B.臭氧层破坏 C.海洋污染 D.生物多样性锐减 ‎25.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和环境均具有重要价值,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合理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C.可持续发展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D.可持续发展,需牺牲当代人的需要来满足未来几代人 ‎ ‎ 二、非选择题 ‎26.光裸的岩地经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可长出森林,请回答:‎ ‎(1)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  的过程.‎ ‎(2)裸岩上没有被  覆盖,发生的演替属  (填“初生演替”或“次生演替”).草本植物阶段之后为  ,该阶段的主要植物类群与草本植物在争夺  的竞争中处于优势,最终草本植物  (填“会”或“不会”)消失.‎ ‎(3)上述演替过程中,  阶段群落中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最明显,该现象可显著提高群落利用  的能力,同时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  和  ,使动物也出现类似现象.‎ ‎27.如图1为反射弧模式图,其中A﹣E表示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图2为图1中甲处突触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相应结构或物质.请据图回答:‎ ‎(1)图1中结构A为感受器,结构B的名称为  ,结构  (填字母) 表示效应器.‎ ‎(2)图2中结构①的名称为  .其原因是  .‎ ‎(3)若给结构D施加一短暂有效刺激,在结构B上  (填“能”或“不能”)产生兴奋,原因是兴奋在甲处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  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4)已知某化学物质能与图2中④  牢固结合,导致 ②  不能和④发生作用,进而使效应器不能对刺激作出应答.若先用该化学物质处理结构甲,再给结构A施加短暂而有效刺激,则施加刺激前后结构 ③内外电位  (填“改变”或“不变”).‎ ‎28.如图1为胰岛模式图,其中 ①②表示两种细胞;图2为人体血糖的来源和去向,其中a表示生理过程,X表示相关物质,请据图回答:‎ ‎(1)图1中①和 ②的名称分别为  和  .‎ ‎(2)血糖是指  ,图2中a过程为  ,当血糖高于正常含量时,胰岛素  (填“能”或“不能”)通过抑制该过程而使血糖降低;运动时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可促进X  分解,使血糖升高.‎ ‎(3)探究胰岛素是否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细胞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实验思路是将小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在其下丘脑神经细胞周围施加适量的  (填“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溶液,另一组施加等量生理盐水,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前后血液中  (填“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的浓度.‎ ‎29.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共有  条食物链.‎ ‎(2)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是  ,猫头鹰和蛇的关系是  .‎ ‎(3)该生态系统中,猫头鹰和蛇的数量少于兔和鼠的数量,原因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  和  的特点.‎ ‎(4)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  、  .‎ ‎30.为研究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设计3个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如表所示:‎ 生态系统组成 瓶号 光 水草 藻类 浮游动物 泥沙 甲 ‎+‎ ‎+‎ ‎+‎ ‎+‎ ‎+‎ 乙 ‎﹣‎ ‎+‎ ‎+‎ ‎+‎ ‎+‎ 丙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请回答:‎ ‎(1)生态瓶应  (填“密闭”或“开放”).所选生态瓶必须透光,目的是  .‎ ‎(2)生态瓶中应投放各种成分的生物,保证  和  正常进行,从而早一定时期内维持相对稳定.‎ ‎(3)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将  ;甲瓶与丙瓶相比,稳定性高的是  瓶,原因是  .‎ ‎(4)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是20%,则浮游动物要增加体重0.02Kg,大约需消耗植物  Kg.‎ ‎31.三江源地区分布着高原荒漠、高原草甸,是藏羚羊、藏野驴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该地区还盛产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湖泊水位下降甚至干涸,水土流失严重,致使生态环境恶化.请回答:‎ ‎(1)冬虫夏草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该地区的草场可保持水土,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  .‎ ‎(2)草场退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极大影响,生物多样性包括  多样性、  多样性、  多样性.‎ ‎(3)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  ,即在该地区对被保护的  (如高山草甸或藏羚羊)建立  或风景名胜区.‎ ‎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晋城市陵川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 ‎1.探索生长素类似物( 2,4﹣D)促进欠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结果见表.若用于生产实践,应选用的2,4﹣D浓度范围是(  )‎ ‎2,4﹣D浓度(mg/L)‎ ‎0‎ ‎200‎ ‎400‎ ‎600‎ ‎800‎ 生根数(条)‎ ‎1‎ ‎6‎ ‎9‎ ‎9‎ ‎4‎ A.0﹣200 B.200﹣400 C.400﹣600 D.600﹣800‎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根据实验课题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因变量是生根数量,并且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2,4﹣D浓度为0的为对照组,生根数为1条,其余的2,4﹣D浓度生根数均大于1,均能促进生根.‎ ‎【解答】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2,4﹣D浓度范围是400~600mg/L时,生根数目最多,因此生长素类似物( 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应选用400~600mg/L的2,4﹣D浓度.‎ 故选:C.‎ ‎ ‎ ‎2.如图所示四组实验中,胚芽鞘的生长状况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 在生长素的发现实验中,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解答】解:图中左边胚芽鞘均为向光弯曲生长.‎ A、图中右边胚芽鞘切去尖端后,中间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并且单侧光对其无刺激作用,因此胚芽鞘直立生长,A错误;‎ B、图中右边胚芽鞘尖端一下部位用锡箔遮住,尖端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正确;‎ C、图中右边胚芽鞘尖端用锡箔遮住,尖端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因此胚芽鞘直立生长,C错误;‎ D、图中右边胚芽鞘切去了尖端,不能产生生长素,因此胚芽鞘不生长,D错误.‎ 故选:B.‎ ‎ ‎ ‎3.下列实例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某湖泊中鱼的数量 C.某森林每平方公里啄木鸟的数量 D.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个体同时生活着的个体数量或作为其参数的生物量,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 ‎【解答】解:A、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为出生率的范畴,不属于种群密度,A错误;‎ B、某湖泊中的鱼不一定是同一个物种,不是一个种群,B错误;‎ C、根据试题分析,某森林每平方公里啄木鸟的数量为种群密度,C正确;‎ D、杂草不一定是同一个物种,不是一个种群,D错误.‎ 故选:C.‎ ‎ ‎ ‎4.据表分析:甲、乙、丙三个钟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  )‎ 幼年个体 成年个体 老年个体 种群甲 ‎60%‎ ‎35%‎ ‎5%‎ 种群乙 ‎34%‎ ‎35%‎ ‎31%‎ 种群丙 ‎20%‎ ‎30%‎ ‎50%‎ A.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B.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 C.稳定型、增长型、衰退型 D.稳定型、衰退型、增长型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本题是根据种群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目判断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的类型.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时期的个体数目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增长型幼年个体比例多,老年的个体比例少,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稳定性是幼年个体、成年 个体、老年个体比例相当,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衰退型是幼年个体比例少,老年个体比例多,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 ‎【解答】解:由表格数据可知,三个种群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目可以代表不同年龄段的比例,甲种群幼年个体比例高,老年个体的比例低,属于增长型;‎ 乙种群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比例相当,属于稳定型;‎ 丙种群幼年个体比例低,老年个体比例高,属于衰退型.‎ 故选:A.‎ ‎ ‎ ‎5.为估算一包黄豆的数量,将这包黄豆和50粒绿豆混装在大广口瓶中,从瓶中随机取出一勺豆子,统计发现其总数为n,其中绿豆的数量为m.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实验模拟了标志重捕法,其中绿豆代表标记后的产物 B.将黄豆和绿豆装入瓶中后,应将其振荡摇匀 C.可重复取豆求平均值,降低实验误差 D.黄豆总数约为50m/n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 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解答】解:A、上述实验模拟了标志重捕法,其中绿豆代表标记后的产物,A正确;‎ B、将黄豆和绿豆装入瓶中后,应将其振荡摇匀,B正确;‎ C、可重复取豆求平均值,降低实验误差,C正确;‎ D、黄豆总数约为A,则(A+50):50=n:m,A=50﹣50,D错误.‎ 故选:D.‎ ‎ ‎ ‎6.酿酒和做面包时所需的酵母菌可用培养液来培养,计数一试管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 A.振荡试管→盖盖玻片→滴培养液→稍待片刻→显微计数 B.振荡试管→滴培养液→盖盖玻片→稍待片刻→显微计数 C.盖盖玻片→滴培养液→振荡试管→稍待片刻→显微计数 D.滴培养液→盖盖玻片→振荡试管→稍待片刻→显微计数 ‎【考点】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取样时需要将培养液摇匀,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 故选:A.‎ ‎ ‎ ‎7.如图示某种群数量增长得“J”型曲线和“S”型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K值可随食物和空间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B.a点以后种群数量恒定不变 C.自然界中存在类似“J”型曲线的种群数量增长形式 D.图中阴影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前一条表示“J”型曲线,后一条表示“S”型曲线,两曲线之间的阴影表示被淘汰的个体;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解答】解:A、K值可随食物和空间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A正确;‎ B、a点以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错误;‎ C、自然界中存在类似“J”型曲线的种群数量增长形式,C正确;‎ D、图中阴影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D正确.‎ 故选:B.‎ ‎ ‎ ‎8.下列与群落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片森林中的所有动物可称为一个群落 B.甲种生物生活于乙种生物体内,则甲和乙的关系为寄生 C.同一群落中的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 D.群落中各种群的数量越大,该群落丰富度越高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解答】解:A、一时间内聚集在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可称为一个群落,A错误;‎ B、甲种生物生活于乙种生物体内,则甲和乙的关系为寄生或共生关系,B错误;‎ C、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同一群落中的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C正确;‎ D、群落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该群落丰富度越高,D错误.‎ 故选:C.‎ ‎ ‎ ‎9.下列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相违背的是(  )‎ A.封山育林 B.划区轮牧 C.填湖造地 D.治理沙漠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条件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的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保护环境,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解答】解:A、封山育林可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A正确;‎ B、划区轮牧可以保护草场,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B正确;‎ C、填湖造田导致湿地减少,生态环境破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C错误;‎ D、治理沙漠,可以减缓土地荒漠化,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D正确.‎ 故选:C.‎ ‎ ‎ ‎10.为除去某农业害虫而引入捕食者蜘蛛后,这两个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期间,施用杀虫剂会使蜘蛛数量增加得更快 B.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食物不足 C.C期间,两个种群之间呈共生关系 D.C之后,蜘蛛的数量将先于害虫再次增加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着食物链:农作物→昆害虫→蜘蛛,引入捕食蜘蛛后,蜘蛛由于食物充足大量繁殖,导致害虫数量减少;一段时间后由于蜘蛛数量过多,害虫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不足,数量下降.‎ ‎【解答】解:A、在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害虫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减少,蜘蛛的数量增加会变慢,甚至减少,A错误;‎ B、在B期间,由于蜘蛛数量过多,害虫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不足,数量下降,B正确;‎ C、在C期间,两个种群之间呈捕食关系,C错误;‎ D、在C之后,害虫的数量将先于蜘蛛再次增加,D错误.‎ 故选:B.‎ ‎ ‎ ‎11.土壤动物是指一生或一生中某个阶段在土壤中生活,并对土壤产生一定影响的动物.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  )‎ A.对身体微小的动物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对活动能力强的则用标志重捕法 B.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可直接数出样地中各种群的个体数目 C.采集所取土壤样本中的小动物时,可利用其趋光、趋热的特性对其进行诱捕 D.对于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因无法知道其名称,可以将其放生而不做记录 ‎【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 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可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趋湿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 ‎【解答】解:A、对有较强活动能力、身体微小的土壤动物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A错误;‎ B、对于个体较大、种群个体数量有限的群落可直接数出样地中各种群的个体数目,B正确;‎ C、采集所取土壤样本中的小动物时,可利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C错误;‎ D、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不能忽略不计,如实记录,这样实验结果才正确,D错误.‎ 故选:B.‎ ‎ ‎ ‎12.目前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有两个孩子的政策,下列人口数量特征中,不受该政策直接影响的是(  )‎ A.种群密度 B.出生率 C.年龄结构 D.性别比例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目前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有两个孩子的政策,提高可出生率,幼年年龄阶段的人口有所增加,影响了年龄结构,同时增加了种群密度.但是自然生育情况下,男孩和女孩的比例是1:1,不受影响的.‎ ‎【解答】解:A、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有两个孩子的政策,种群密度增加,A错误;‎ B、提高了出生率,B错误;‎ C、幼年年龄阶段的人口有所增加,影响了年龄结构,C错误;‎ D、自然生育情况下,男孩和女孩的比例是1:1,不受二孩政策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 ‎ ‎13.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B.消费者的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 C.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桥梁”‎ D.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温度、水等)和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A正确;‎ B、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但仅靠消费者不能实现物质循环,且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能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错误;‎ C、生产者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所以它们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桥梁”,C正确;‎ D、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能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包括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D正确.‎ 故选:B.‎ ‎ ‎ ‎14.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物链的起点是初级消费者 B.三级消费者属于食物链中的第三营养级 C.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只能处于一个营养级 D.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与生物种类有关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4、关系:‎ ‎【解答】解:A、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A错误;‎ B、三级消费者属于食物链中的第四营养级,B错误;‎ C、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处于一个或多个营养级,C错误;‎ D、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的复杂程度越复杂,D正确.‎ 故选:D.‎ ‎ ‎ ‎1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B.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可以被生产者利用 C.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D.在生物群落中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动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同化能之比,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解答】解: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正确;‎ B、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分解者释放的能量不可以被生产者利用,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C正确;‎ D、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后,在生物群落中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动,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D正确.‎ 故选:B.‎ ‎ ‎ ‎16.在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人体内的能量为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6%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8%/n,则(  )‎ A.羊同化的能量为62%n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4%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2%n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某一营养级的摄入量=粪便中的能量(未同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已知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8%n,则羊同化的能量为n﹣38%n=62%n.‎ ‎【解答】解:A、羊同化的能量为n﹣38%n=62%n,A正确;‎ B、羊同化的能量为62%n,其中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6%n,因此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不是54%n,B错误;‎ C、羊同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因此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小于(62%n﹣46%n)=16%n,C错误;‎ D、羊同化的能量为62%n,其中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6%n,因此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肯定远小于62%n,D错误.‎ 故选:A.‎ ‎ ‎ ‎17.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形成良性循环 B.通过人为设计使能量传递效率大大提高 C.能量在农作物与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之间双向流动 D.处于中心地位的人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 ‎【考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分析】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解答】解:A、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A正确;‎ B、该生态系统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提高,B错误;‎ 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C错误;‎ D、人处于中心地位,但生态系统的基石是农作物,D错误.‎ 故选:A.‎ ‎ ‎ ‎18.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字母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过程代表光合作用,d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丁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 D.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库,d代表呼吸作用,b代表光合作用;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CO2形式传递.‎ ‎【解答】解:A、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库,b代表光合作用,d代表呼吸作用,A正确;‎ B、甲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且丁是非生物成分,不涉及营养级,B错误;‎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而反复利用,C正确;‎ 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故选:B.‎ ‎ ‎ ‎1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传粉,可提高传粉效率和结实率 B.利用音响设备发出声音信号,可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 C.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不可分割、密切相关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两个方面:‎ 一是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解答】解:A、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可用于高农产品的产量,如利用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A正确;‎ B、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可用于控制有害动物,如利用音响设备发出声音信号,可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B正确;‎ C、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不可分割、密切相关,C正确;‎ D、生态系统的信息来源于环境和生物群落,D错误.‎ 故选:D.‎ ‎ ‎ ‎20.生态系统中含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以下实例中,信息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 A.蝙蝠依赖声波识别周围环境 B.昆虫释放信息素吸引异性 C.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捕猎 D.烟草种子在适宜波长的光下才能萌发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解:A、蝙蝠依赖声波识别周围环境,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A错误;‎ B、昆虫释放信息素吸引异性,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B错误;‎ C、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捕猎,说明信息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 D、烟草种子在适宜波长的光下才能萌发,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错误.‎ 故选:C.‎ ‎ ‎ ‎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弃耕后的牧草地形成灌木林,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D.一般来说,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解答】解:A、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恢复力稳定性越弱,A错误;‎ 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确;‎ C、弃耕后的牧草地形成灌木林,动植物种类增加,营养结构更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正确;‎ D、一般来说,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干扰的能力就越强,D正确.‎ 故选:A.‎ ‎ ‎ ‎22.人口增长可导致的后果有(  )‎ A.人均土地资源不断增加 B.淡水资源日益贫乏 C.人均粮食资源日益丰富 D.能源需求量不断下降 ‎【考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分析】人口增长与影响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模型.‎ ‎【解答】解:A、人口增长会导致人均土地资源不断减少,A错误;‎ B、人口增长会导致淡水资源日益贫乏,B正确;‎ C、人口增长会导致人均粮食资源减少,C错误;‎ D、人口增长会导致能源需求量不断升高,D错误.‎ 故选:B.‎ ‎ ‎ ‎23.关于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国人口出现负增长 B.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率较高和死亡率下降 C.二十一世纪中叶,我国人口总数控制在10亿以内 D.根据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比例可预测我国人口变化趋势 ‎【考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解答】解:A、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国人口增殖速度减慢,但没有出现负增长,A错误;‎ B、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率较高和死亡率下降,B正确;‎ C、二十一世纪中叶,我国人口总数控制在15亿以内,C错误;‎ D、根据迁年龄结构可预测我国人口变化趋势,D错误.‎ 故选:B.‎ ‎ ‎ ‎24.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不包括(  )‎ A.人口增多 B.臭氧层破坏 C.海洋污染 D.生物多样性锐减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分析】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废物质污染及转移、森林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枯竭、核污染、海洋污染、噪音污染等.‎ ‎【解答】解:A、人口增多不属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A正确;‎ B、臭氧层破坏属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B错误;‎ C、海洋污染属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C错误;‎ D、生物多样性锐减属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D错误.‎ 故选:A.‎ ‎ ‎ ‎25.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和环境均具有重要价值,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合理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C.可持续发展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D.可持续发展,需牺牲当代人的需要来满足未来几代人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 ‎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2、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入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入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解答】解:A、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非禁止开发利用,而是合理开发和利用,A正确;‎ 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B正确;‎ C、可持续发展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C正确;‎ D、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即“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D错误.‎ 故选:D.‎ ‎ ‎ 二、非选择题 ‎26.光裸的岩地经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可长出森林,请回答:‎ ‎(1)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的过程.‎ ‎(2)裸岩上没有被 植物 覆盖,发生的演替属 初生演替 (填“初生演替”或“次生演替”).草本植物阶段之后为 灌木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植物类群与草本植物在争夺 阳光 的竞争中处于优势,最终草本植物 不会 (填“会”或“不会”)消失.‎ ‎(3)上述演替过程中, 森林 阶段群落中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最明显,该现象可显著提高群落利用 阳光等环境资源 的能力,同时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 栖息空间 和 食物条件 ,使动物也出现类似现象.‎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1、群落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群落演替的特点可描述为:‎ ‎(1)群落发展有顺序、有规律地向一个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 ‎(2)演替是由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即演替是由群落控制的;‎ ‎(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形成顶极群落.‎ ‎3、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 ‎【解答】解:(1)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裸岩上没有被植物覆盖,发生的演替属初生演替.草本植物阶段之后为灌木阶段,该阶段的主要植物类群与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最终草本植物不会消失.‎ ‎(3)上述演替过程中,森林阶段群落中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最明显,该现象可显著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同时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使动物也出现类似现象.‎ 故答案为:‎ ‎(1)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2)植物 初生演替 灌木阶段 阳光 不会 ‎(3)森林 阳光等环境资源 栖息空间 食物条件 ‎ ‎ ‎27.如图1为反射弧模式图,其中A﹣E表示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图2为图1中甲处突触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相应结构或物质.请据图回答:‎ ‎(1)图1中结构A为感受器,结构B的名称为 传入神经 ,结构 E (填字母) 表示效应器.‎ ‎(2)图2中结构①的名称为 突触前膜 .其原因是 ‎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3)若给结构D施加一短暂有效刺激,在结构B上 不能 (填“能”或“不能”)产生兴奋,原因是兴奋在甲处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 轴突 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4)已知某化学物质能与图2中④ 受体 牢固结合,导致 ② 神经递质 不能和④发生作用,进而使效应器不能对刺激作出应答.若先用该化学物质处理结构甲,再给结构A施加短暂而有效刺激,则施加刺激前后结构 ③内外电位 不变 (填“改变”或“不变”).‎ ‎【考点】突触的结构;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分析图1: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效应器;‎ 分析图2:①是突触前膜,②是神经递质,④是递质的受体,③是突触后膜.‎ ‎【解答】解:(1)看图可知:图1中结构A为感受器,结构B是传入神经,结构E是效应器.‎ ‎(2)图2中结构①是突触前膜,因为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若给结构D施加一短暂有效刺激,在结构B上不能产生兴奋,甲处为突触,兴奋在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不能反向传递.‎ ‎(4)已知某化学物质与图2中④受体牢固结合,导致②神经递质不能和④发生作用,进而使效应器不能对刺激作出应答.若先用该化学物质处理结构甲,再给结构A施加短暂而有效刺激,神经递质不能和④发生作用,不能传递兴奋,则施加刺激前后结构③内外电位不变.‎ 故答案为:‎ ‎(1)传入神经 E ‎(2)突触前膜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不能 轴突 ‎(4)受体 神经递质 不变 ‎ ‎ ‎28.如图1为胰岛模式图,其中 ①②表示两种细胞;图2为人体血糖的来源和去向,其中a表示生理过程,X表示相关物质,请据图回答:‎ ‎(1)图1中①和 ②的名称分别为 胰岛A细胞 和 胰岛B细胞 .‎ ‎(2)血糖是指 血浆中的葡萄糖 ,图2中a过程为 消化、吸收 ,当血糖高于正常含量时,胰岛素 不能 (填“能”或“不能”)通过抑制该过程而使血糖降低;运动时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可促进X 肝糖原 分解,使血糖升高.‎ ‎(3)探究胰岛素是否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细胞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实验思路是将小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在其下丘脑神经细胞周围施加适量的 胰岛素 (填“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溶液,另一组施加等量生理盐水,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前后血液中 胰高血糖素 (填“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的浓度.‎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1分析,①能分泌胰高血糖素,表示胰岛A细胞;②能分泌胰岛素,表示胰岛B细胞.‎ 据图2分析,血糖来源和去路:“三来”﹣﹣食物吸收(主要)、糖原分解、非糖转化,“三去”﹣﹣氧化分解(主要)、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 ‎【解答】解:(1)分析图1,①能分泌胰高血糖素,表示胰岛A细胞;②能分泌胰岛素,表示胰岛B细胞.‎ ‎(2)血糖是指血浆中的葡萄糖,图2中a过程为食物中糖类消化、吸收,当血糖高于正常含量时,胰岛素 能抑制糖原分解、非糖转化,不能通过抑制该过程而使血糖降低;运动时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 ‎(3)根据题意可知,“探究胰岛素是否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细胞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则自变量是胰岛素的有无,因变量是胰高血糖素的变化;则实验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则对照组应该施加等体积生理盐水.因变量是胰高血糖素的变化,则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前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 故答案为:‎ ‎(1)胰岛A细胞 胰岛B细胞 ‎(2)血浆中的葡萄糖 消化、吸收 不能 肝糖原 ‎(3)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 ‎ ‎29.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共有 3 条食物链.‎ ‎(2)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是 蛇、猫头鹰 ,猫头鹰和蛇的关系是 捕食和竞争 .‎ ‎(3)该生态系统中,猫头鹰和蛇的数量少于兔和鼠的数量,原因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 单向流动 和 逐级递减 的特点.‎ ‎(4)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 分解者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1、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是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以此类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间的关系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于互利共生.‎ ‎2、据图分析: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兔→猫头鹰,植物→鼠→猫头鹰,植物→鼠→蛇→猫头鹰.‎ ‎【解答】解:(1)该生态系统共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兔→猫头鹰,植物→鼠→猫头鹰,植物→鼠→蛇→猫头鹰.‎ ‎(2)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是蛇、猫头鹰,猫头鹰捕食蛇,猫头鹰和蛇都捕食鼠,为竞争关系,因此猫头鹰和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食物网中的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没有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故答案为:‎ ‎(1)3‎ ‎(2)蛇、猫头鹰 捕食和竞争 ‎(3)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 ‎ ‎ ‎30.为研究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设计3个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如表所示:‎ 生态系统组成 瓶号 光 水草 藻类 浮游动物 泥沙 甲 ‎+‎ ‎+‎ ‎+‎ ‎+‎ ‎+‎ 乙 ‎﹣‎ ‎+‎ ‎+‎ ‎+‎ ‎+‎ 丙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请回答:‎ ‎(1)生态瓶应 封闭 (填“密闭”或“开放”).所选生态瓶必须透光,目的是 使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 .‎ ‎(2)生态瓶中应投放各种成分的生物,保证 物质循环 和 能量流动 正常进行,从而早一定时期内维持相对稳定.‎ ‎(3)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将 下降 ;甲瓶与丙瓶相比,稳定性高的是 甲 瓶,原因是 甲瓶有泥沙,泥沙中含有分解者 .‎ ‎(4)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是20%,则浮游动物要增加体重0.02Kg,大约需消耗植物 0.1 Kg.‎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1、分析表中的信息:①乙瓶与甲瓶相比缺少光照,不久稳定性被破坏,说明光照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必要条件;②丙瓶与甲瓶相比缺少分解者,不久稳定性被破坏,说明分解者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必要条件;③丁瓶与甲瓶相比多小鱼,消费者过多,也造成稳定性被破坏,说明生态瓶中消费者不能过多,过多会破坏食物链,造成生态系统崩溃.‎ ‎2、生态瓶制作要求: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瓶的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瓶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解答】解:(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能够循环的,故生态瓶应封闭.所选生态瓶必须透光,目的是使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 ‎(2)生态瓶中应投放各种成分的生物,保证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正常进行,从而早一定时期内维持相对稳定.‎ ‎(3)乙瓶中,缺乏光照情况下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生长,因此藻类的种群密度下降.甲瓶有泥沙,泥沙中含有分解者,故甲瓶与丙瓶相比,稳定性高的是甲瓶.(4)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是20%,则浮游动物要增加体重0.02Kg,大约需消耗植物的质量为0.02÷20%=0.1Kg.‎ 故答案为:‎ ‎(1)封闭 使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 ‎(2)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3)下降 甲 甲瓶有泥沙,泥沙中含有分解者 ‎(4)0.1‎ ‎ ‎ ‎31.三江源地区分布着高原荒漠、高原草甸,是藏羚羊、藏野驴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该地区还盛产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湖泊水位下降甚至干涸,水土流失严重,致使生态环境恶化.请回答:‎ ‎(1)冬虫夏草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直接 价值;该地区的草场可保持水土,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 间接价值 .‎ ‎(2)草场退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极大影响,生物多样性包括 基因 多样性、 物种 多样性、 生态系统 多样性.‎ ‎(3)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 就地保护 ,即在该地区对被保护的 生态系统或物种 (如高山草甸或藏羚羊)建立 自然保护区 或风景名胜区.‎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1、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是指物种内基因和基因型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的实质是可遗传变异.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物种的多样化.‎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解答】解:(1)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该地区的草场可保持水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即在该地区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 故答案为:‎ ‎(1)直接 间接价值 ‎(2)基因 物种 生态系统 ‎(3)就地保护 生态系统或物种 自然保护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