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苏省泰州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泰州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泰州中学 2020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Ⅰ卷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19 年 6 月 14 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 19 次会议上的讲话 中,引用汉朝桓宽《盐铁论》中的一句话:“夫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世。”引文体现的思 想是 A. 儒家思想 B. 法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习近平主席引用的“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世”,体现了法家根据现实经济、 政治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创新的思想,B 选项符合题意;农业生产和国家治理根据现实需 要进行调整、与时俱进的观点,与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儒家的仁、礼等无关, 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 2.“从中国古代列国竞争到秦汉政治的形成,不是由谁设计的,而是经历了诸候国之间相互 争霸,一个又一个国家的政治尝试,同时又互相模仿,才出现了秦汉王朝所继承发展的国家 统治形态。”材料中体现的政治制度 A. 形成于西周后期 B. 标志着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 有利于将全国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中 D. 体现出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的有机结合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列国竞争到秦汉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将全国户籍、人口和 土地等,都纳入国家的政治体制中,C 选项正确;形成于西周后期与“从中国古代列国竞争 到秦汉政治的形成”说法矛盾,A 选项不符合题意;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并没有“完全”取 代贵族政治,B 选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制度的形成过程,血缘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有机结 合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 选项不符合题意。 3.两宋是徽派建筑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徽州民居采用了以白墙黑瓦为主体的艺术形式,其中 的“黑”主要就是由瓦来体现的,徽派建筑屋顶都是青一色的青瓦屋面,丝毫没有参杂其他 颜色,古朴而高雅。妇女服饰“性务洁净,不可异众”。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帮 出现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风俗画的流行 D. 理学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民居建筑和妇女服饰出现“古朴”、“高雅”、“性务洁净,不 可异众”等特征,主要是因为理学的影响所致,D 选项符合题意;商帮是明清时期的现象, A 选项错误;商品经济繁荣与风俗画的流行,都和“性洁”、“高雅”、古朴”等审美追求无 关,BC 选项错误。 4.如图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的作品《群神宴》,面有盛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这三件 器皿都是来自中国明朝的青花瓷。下面诗句跟青花瓷有关的是 A. “九州风雾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C.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D.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丛釉里透分明”中对瓷器的特征描写, 的 与青花瓷符合,D 选项正确;“九州风雾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写的是唐代越窑的青 瓷,“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和“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是唐代 杜甫等人对白瓷的描写,与元代以后生产的青花瓷无关,ABC 三项不符合题意。 5.1912 年 11 月,政府邀集工商各界代表来京举行全国临时工商会议,会议涉及制定经济法 规;改变垄断政策,许民自由经营;裁免厘税,改良税则;提倡国货,仿制洋货,振兴本国 制造业等内容。此次会议的召开 A. 反映了北洋政府振兴实业的意识 B.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 表明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D. 促使近代“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答案】A 【解析】 题干中的时间是在 1912 年 11 月,这时已经建立起北洋军阀政府,由“许民自由经营”、“提 倡国货,仿制洋货,振兴本国制造业”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所召开的会议涉及到的内容基本 上都与民族工业有关,所以能够反映政府为了振兴民族工商业采取的举措,故选 A;民族资 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 B 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B;当时的北洋政 府是在北京,而南京国民政府开始于 1927 年,故 C 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近代中国“实 业救国”思潮兴起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 D 也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 【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的时间观念,历史上的北洋军阀政府存在的时间是 1912-1928 年, 南京国民政府存在于 1927-1949 年,另外还需要注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征 及其时间,才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6.如图是 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面报》刊登的某“时装会”照片,关于该“时装”的说法正 确的是 A. 受国民革命影响明显 B. 在城镇新潮女性中流行 C. 裁剪和工艺一直保守 D. 体现了西学东渐的特征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20 年代的画报照片、“时装会”所展示“旗袍”等, 体现了当时城镇新潮妇女中正在流行旗袍,B 选项符合题意;旗袍的流行与国民革命影响无 关,图中旗袍的裁剪和工艺明显受到了西方开放、自由等观念的影响,AC 两项错误;妇女 着装和旗袍的盛行不能体现“西学东渐”进程的“特征”,D 选项错误。 7.梁启超曾在一封家书中提到,“时局变迁极可忧,北(洋)军阀末日已到,不成问题了。 北京政府命运谁也不敢作半年的保险,但一党专制的局面谁也不能往光明上看。尤其可怕者 是利用工人鼓动工潮……结果闹到中产阶级不能自存,而正当的工人也全部失业。”这主要 表明梁启超 A. 对农村工农政权的期望 B. 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前途担忧 C. 对国民大革命的疑惧 D. 对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向往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在家书中提到北洋军阀已经到了末日,反映出 1920 年代的国民革命进入了高潮,而“时局变迁极可忧”和“一党专制”局面、社会动荡、“中 产阶级不能自存”和工人“全部失业”等说法,体现了梁启超对国民大革命的疑惧,C 项符 合题意;农村工农政权在大革命失败以后方建立,A 项不符合题意;梁启超担忧的是政治稳 定和经济的发展,而非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B 项错误;“时局变迁极可忧”等体现的不是 对民主政治的向往,D 项不符合题意。 8.1937 年 9 月 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以《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宜言》为题发表中 共在 1937 年 7 月 15 日提交的宜言。9 月 23 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 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映了日本扩大对华侵略,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 表现出国共两党都能够以民族大义为重 C. 标志着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 标志着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标志着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是 1937 年的“卢沟桥事变”,而不是 国共两党的宣言和谈话,C 选项符合题意;1937 年之后,国民党、共产党对国共合作的认可 和态度,反映了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两党都以民族大义为重;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正式形成是在《国共合作宣言》发表后,ABD 三选项不符合题意。 9.1919 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 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 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 抨击封建统治 愚民政策 B. 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C.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D. 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1919”“愚昧”“革命者”“悲哀”等关键词可知,群众对革命毫无认识,思想 非常愚昧,故国人必须进行思想解放, D 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封建统治的愚昧政策,而 且该时期是民国时期,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要实现真正的民主,而是强调国人必须进行思 想解放,排除 B。材料主旨不在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而在导倡思想解放,排除 C。 10. 历史学家波普尔说:“总之,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对历史 的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因此每一代都有权作出自己的解释。”作者试图 强调( ) A. 对历史的解释可以随心所欲 B. 研究历史规律没有意义 C. 历史不能复原,故无法证伪 D. 历史研究应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认为“每一代都有权 对过去的历史作出自己的解释”,可见作者强调历史研究应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故选 D。 A、B、C 不符合材料的核心意思。 考点:史学理论和方法·史学研究·历史研究的方法。 的 11.下表为新中国历年高等院校招生数统计表(注:1949 年为当年高校毕业人数)。 年份 1949 1952 1965 1966- 1970. 1977 1979 1984 1992 1998 2008 人数 (万人) 1.2 6.6 16.4 0 27 28.4 48 75 160 599 下列各项对此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共同纲领》的颁布促进了建国初期高等教育的发展 B. 三大改造的完成推动了同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 C. 政治动荡导致了“文革”期间高等教育瘫痪 D. “科教兴国”战略促使高等教育发展迅猛 【答案】B 【解析】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 1956 年完成。题干的表中并没有涉及这一时 期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故排除 ACD,选 B。 12.2018 年 5 月 12 日,谈及 40 年前的“孤往一掷”严宏昌略显平静“在那个环境下,每个 村都可能成为小岗村,我只是刚好站在了这个节点上。”他摁灭手里的烟带,又点上一支, “但这也是我这辈子最重要和最自豪的事。”下列送项与“我这辈子最重要和最自自豪的事 “无关的是 A. “包产到户",农民有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B.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创建农业生产合作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克服了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在那个环境下,每个村都可能成为小岗村,我只是刚好站在了这个节点上”,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2018 年的 40 年之前,即 1978 年,“小岗村”率先进行土地承包的活动, 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创建无关,C 选项错误,符合题意;包产到户“经营自主”,推动城市 经济体制改革启动和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分别说明了小岗村带头改革的内容、影响和积 极性,ABD 三项不符合题意。 13.中法建交指的是 1964 年 1 月 27 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 联合公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2019 年 1 月 27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法围总统马克龙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 55 周年,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 法国与中国建交是欧共体国家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B. 美国对外的战略缓和有利于法国外交发展 C. 经过上世纪 60 年代初的调整,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吸引法国与中国建交 D. 中法建交,对于两国来说带有抗衡美苏的目的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争霸的背景下,中法两国独立自主意识增强,1964 年中法建交的 目的中有联合抗衡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倾向,D 选项符合题意;中法建交不能体现所有欧共 体国家的外交政策,A 选项错误;60 年代美国对外战略并没出现缓和的趋势,而且 1960 年 代初虽然开始调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但中国的经济实力并不是吸引法国,实现两国建交 的原因,BC 选项错误。 14.公元前 399 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 501 人,组成陪 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自己作了辩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 票,以多数票判其死刑。这表明 ①雅典法庭审判具有程序规范的特点 ②雅典居民皆可报名成为陪审员 ③雅典司法审判的程序决定其结果的合理性 ④抽签产生的代表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报名、抽签、选出候选人组成陪审团,在规定时间通过 辩护、投票等,最后判决的雅典法庭的审判程序规范,且抽签产生代表的做法具有一定的民 主性,①④说法正确,C 选项符合题意;雅典可报名参与陪审法庭的是“公民”非“居民”, 报名后还有抽签程序,而且司法程序的规范不能决定结果的合理、科学,②③说法不符合题 意,与之组合的 ABD 三项错误。 15.马丁·路德提出:“基督徒具有‘精神的属性’,在精神方面,他们是自由的,只服从于 上帝;基督徒还具有‘肉体的属性’,在物质方面,应当服从世俗权威,可以当兵,可以嫁 娶,可以过任何世俗生活。”其主要目的是 A. 主张因信称义 B. 否定教皇权威 C. 反对禁欲主义 D. 强调王权至上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认为,教徒在精神上只服从上帝,在世俗生活中要服从世俗权威, 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马丁·路德主张信仰自由和世俗权威高于教会,实际上否认了教皇至 高无上的权威和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因信称义是马丁·路 德的教义和主张,其目的是否定教会的权威;C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马丁·路德对 教皇地位的否定,反对禁欲主义是其中的一个表现;D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世俗王权和 神权的地位。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16.16-19 世纪初,在“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西班牙先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白银,再从菲 律宾收购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然后将这些商品运回美洲殖民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A. 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 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发展 C. 加速了美洲生产方式的改变 D. 使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和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马尼拉帆船贸易是 16-19 世纪初西班 牙殖民者在其殖民地和本土之间进行商贸活动的一环,促进了中国和美洲之间的经济和物种 交流。由材料中对中国与拉丁美洲之间贸易交流的描述可知,中国出口了丝绸、瓷器等产品, 进口了一些经济作物,并获得了白银积累,这些都有利于中国的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再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 16-19 世纪初处于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故 B 项正确。根据材 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位于菲律宾的马尼拉是马尼拉帆船贸易的一环,但材料中强调的 是中国和美洲之间的贸易往来,没有体现菲律宾因此引发了“价格革命”,故 A 项错误;根 据材料“西班牙先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白银,再从菲律宾收购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然后 将这些商品运回美洲殖民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 改变美洲的生产方式,但这不是材料主旨,故 C 选项错误;由材料中对中国与拉丁美洲之间 贸易交流的描述可知,中国出口了丝绸、瓷器等产品,进口了一些经济作物,并获得了白银 积累,这些都有利于中国的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有利于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中国 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是在 1840 年鸦片战争后,故 D 选项错误。 17.学者们认为,从世界范国内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的国家制度如内阁制、君主立宪制、 两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 的核心是 A. 对国家统治者权力的制约 B. 突出资产阶级法律制度的建设与依法治国 C. 对国家权力的分立与监督控制 D. 强调以主权在民作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在内阁制、君主立宪制和两党等制度所体现出来的现代国家制 度的核心理念是,对国家权力的分立和监督控制,C 选项符合题意;对统治者权力的制约没 能全面概括现代国家制度如两党制的核心理念,A 选项说法错误;资产阶级法律制度建设和 依法治国不是这些制度所体现的核心理念,B 选项错误;内阁制、君主立宪制和两党制等“国 家制度建设”的核心理念与强调主权在民是代议制的基础一说无关,D 选项错误。 18.下列是胡佛任职美国总统期间的部分做法。这些做法 A.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 可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 C. 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 使美国迅速摆脱经济危机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胡佛任职美国总统期间的部分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佛总统在职期间,美 国政府扶持私人企业、建立复兴金融公司、实行公共工程、提高关税、保护国内市场和促使 劳资达成相关协议等,均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B 项符合题意;胡佛总统期间并没有加 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没有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美国也并没能在此期间摆脱经济 危机,ACD 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9.学者孙国慧认为“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终结有多种原因,在思想文化方面主要包括新经济 政策理论不够确和完善,新经济政策政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和接受,俄国历史化传统上 的专制主义和村社传统的影响,当时苏联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以及急于求成的赶超 心理等”。另一学者李述森则认为,“新经济政策得不到布尔什维克党意识形态观念的支撑” 是其失败的的原因之一。据材料,新经济政策终结的原因不包括 A. 新经济政策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 B. 与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有关 C. 新经济政策在意识形态上是反市场经济的 D. 受俄国历史传统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并没有体现新经济政策终结的原因是其在意识上强调国家控制经济 命脉,是反市场经济的,C 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民众的 科学文学素质普遍不高和受俄国历史传统的影响等,在材料中都有体现,ABD 三项不符合题 意。 20.新东方政策是 1969 年 10 月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勃兰特上台后提出的对外政策新的见 解和政策思想。在此政策的推动下,联邦德国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主动发展同 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这一政策出台的背景是 A. 苏联改革成效显著,成为德国巨大的威胁 B. 欧共体成立后,欧洲向政治经济联盟过渡 C. 两极格局框架下,已现多极化趋势之端倪 D. 两德即将统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大大加强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联邦德国主动发展与苏联、东欧国家关 系的“新东方政策”出台的背景是多极化趋势初显端倪,C 选项符合题意;1969 年,赫鲁晓 夫的改革已经失败,A 选项不符合题意;1967 年欧共体成立时期,欧洲还未开始政治一体化 进程,B 选项错误;两德统一是在 1989 年东欧剧变时实现的,D 选项不符合题意。 Ⅱ卷主观题 二、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亲历者后任军政府司法部长张知本口述)首义发生,其远因近因 甚多。尤以是年三月黄花岗之役,青年学生壮烈牺牲,已博得全国同情;及同年七月因川省 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地怒火。首义前数日,武汉有孙武之制造炸药失慎案,致革命党人名 册被搜,清廷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党人为势所逼乃匆促举事,清湖光总督瑞澄仓 皇出走,革命党人遂不战而有武昌。 ——摘编自沈云龙《辛亥革命及国民党的分裂》 材料二 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看,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 1840 年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 的真实起点。 ——摘编自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张知本所认为武昌起义发生的原因,并阐述此类史料的价值与可能存 在的问题。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二中“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重大 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 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答案】(1)原因:黄花岗起义博得全国同情;四川保路运动激起民众怒火;清政府严酷镇 压的危急形势等。 价值:当事人的口述史料一般可信度较高,可与文献史料形成互证。 问题: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仍需结合其他史料加以检核印证。 (2)参考思路: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政治结构上,结束君主专制, 转向政治民主化的趋势;社会经济结构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加速了农 村经济的变化和城乡经济的联动;思想上,由武昌起义之前民众同情革命转向民主共和观念 逐渐深入人心。但是,据此将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过于置后,忽视了此前诸如鸦 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历史事件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解析】 (1)原因:题目要求“据材料一”概括。由材料一中的“青年学生壮烈牺牲,已博得全国 同情”可得出黄花岗起义博得全国同情;由“因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地怒火”可得出 四川保路运动激起民众怒火;由“革命党人名册被搜,清廷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 可得出清政府严酷镇压的危急形势等。 价值:这等于在考查材料一中的张知本口述史料的价值。根据所学可知,当事人的口述史料 的 由于是其亲身经历,所以一般可信度较高,可与文献史料形成互证。 问题:由于是个人口述历史,所以难免存在较强的主观色彩,因而仍需结合其他史料加以检 核印证才更能说明问题。 (2)参考思路:题干中 第一部分观点是“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结 合所学辛亥革命的史实可知这一观点是合理的。分析论证可以从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和思 想方面给中国带来的转折性变化即可。具体来说就是政治结构上,结束君主专制,转向政治 民主化的趋势;社会经济结构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加速了农村经济的 变化和城乡经济的联动;思想上,由武昌起义之前民众同情革命转向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 人心。另外一部分观点是“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 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这是由于从那时起中国的社会性质就开始发生变化,而且中国的社会 转型就已经开始了,所以可以说上述观点有失偏颇,据此将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过于置后,结合所学史实可知,是其忽视了此前诸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历史 事件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点睛】这一题里的第二小题是属于观点评析题,考生首先应该明确题干中的观点有两部分 组成,一部分是“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另一部分是“是中国近代史 的真实起点”,所以在对观点进行分析时,需要注意对两者分别判断才更科学合理,分开判 断和论证是符合题意的。在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别判断之后,再进行论证时需要注意要有理 有据,结合史实分析论证即可。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要将答案写成一段话。 22.二战后民营经济的命运与国民政府的统治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后国营与民营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1945—1947 年) 1945 年 1946 年 1947 年 年份产业 国营 民营 国营 民营 国营 民营 基础工业 20.0 80.0 23.8 76.2 43.9 56.1 民生工业 6.1 93.9 27.1 72.9 38.1 61.9 出口矿产 100.0 0.0 100.0 0.0 100.0 0.0 ——摘编自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二 有学者对中国的工矿企业、金融和商业的资本及比重做过统计,认为 1936 年 的 国家资本与民间资本的比重相差不多,分别为 49.21%和 50.79%;但 1947—1948 年国家资本 则上升到 58.43%,民间资本则相应下降到 41.57%。 ——摘编自虞和平:《抗战后国家资本膨胀和垄断问题再研究》 材料三 造成战后民营企业陷入困境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点:战后美国商品大 量倾销中国,民营企业无法与其竞争……内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加紧了对中共解放区的经济 封锁,实行严格的禁运政策,限制物资出镜,在销售市场日益萎缩的情况下,几乎所有民营 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由于物价暴涨,一般资本家卖出成品后所得现金 往往买不回相应数量的原材料,“虚盈实亏”,这样连简单再生产也不易维持了。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1)据材料一、二,归纳其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营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民营经济发展状况与国民政府统治之间的关 系。 【答案】(1)现象:战后国营资本(国家资本)膨胀扩充;而民营资本(民间资本)却日益 萎缩。(或国营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民营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 降。) (2)原因:国家(国营)资本的膨胀与垄断;美国商品的倾销;国民政府的禁运与封锁; 恶性通货膨胀的影响;内战的破坏;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或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民营 企业自身局限。 (3)关系: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导致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困难;民营经济的发展困难加剧了 国民政府的统治危机。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数据变化可知,二战后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民营经济所占比重则不断下降。 (2)根据“战后美国商品大量倾销中国,民营企业无法与其竞争……内战爆发后,国民政 府加紧了对中共解放区的经济封锁,实行严格的禁运政策,限制物资出镜,……物价暴涨” 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民营经济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美国的商品倾销,国民政府的禁 运政策,通货膨胀,同时还有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掠夺,政府的苛捐杂税以及民 营经济自身原因等。 (3)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导致民营经济发展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政 策,对民营经济进行了疯狂掠夺和压榨。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民营经济的萎缩则进一步加剧 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危机。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头等强国崛起和持续的决定性条件就是具有世界历史演进意义的重大创新,即 在基本生产方式、社会组织方式、政治文化思想方式以及国际关系方面有世界历史性的创 新。……随后的英国也是依靠几大历史性创新而成为世界十九世纪末的霸主:第一是政教分 离、宗教宽容;第二是现代国家财政制度,主要是光荣革命以后形成的制度;第三是另外两 项世界历史的大创新:工业革命、自由贸易体制取代殖民体系,所以英国很快登上更加显赫 的世界大国地位。 材料二 传统经济思想认为资本主义是可以自动校正的体系,在自由放任的情况下运转 得最好。……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 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 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 萧条后仍持续很久。 ——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下) 材料三 中国创造了一次经济飞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四年间,毛泽东领导下 的政府开始使经济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并开始了一系列的五年计划。鉴于同“大跃进”和 “文化大革命”联系在一起的错误政策,中国领导人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了经济改革, 推翻最初采取的一些政策,向外面的世界开放中国市场,鼓励外来投资和引进外国技术。…… 过去的计划经济体系已经让位于以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来决定产量和价格,政府的作用仅局限 于为市场经济提供稳定的竞争环境。中国日益接近全球经济超级大国这一地位。 ——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英国登上更显赫的世界大国地位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他”改变美国传统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新中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经济改革之前与材料二的经济体制有何异同?改革之后与 材料二的经济体制最大相同之处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所述英国、美国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策,分析大国崛起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原因:实行政教分离与宗教宽容政策;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开展工业革命、倡 导贸易自由化。 (2)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同:都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异:中国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美国仍然 发挥市场作用。相同:将计划体制(或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体制有机结合。 (4)依据时代和国情,走符合国情的道路;不断进行制度(或体制)创新;注重增强经济 实力。 【解析】 (1)原因:据材料“……随后的英国也是依靠几大历史性创新而成为世界十九世纪末的霸 主:第一是政教分离、宗教宽容;”可知,实行政教分离与宗教宽容政策;据材料“第二是 现代国家财政制度,主要是光荣革命以后形成的制度;第三是另外两项世界历史的大创新: 工业革命、自由贸易体制取代殖民体系”可知,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据材料“第三是另外两 项世界历史的大创新:工业革命、自由贸易体制取代殖民体系”可知,开展工业革命、倡导 贸易自由化。 (2)特点:据材料“……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 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 条后仍持续很久。”可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同:据材料“……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 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并结合所学可知,都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异: 据所学可知,中国计划经济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而美国仍然发挥市场作用。相 同:据所学可知,二者都是将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有机结合。 (4)本问可从走符合国情的道路;不断进行制度(或体制)创新;注重增强经济实力等角 度回答。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 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 儒学是最好最符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 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 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二 16—17 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 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 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 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 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 18 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 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据材料一,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 间的本质目的有何相似。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革新的社会方案有何不同。 (3)据材料二分析两者主张出现差异的原因。 【答案】(1)态度:伏尔泰尊崇儒学;孟德斯鸠、卢梭批判儒学;目的:批判专制主义和教 权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 (2)思想主张不同:中国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描绘出资产 阶级国家的新蓝图。 (3)原因:①政治上,中国封建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 力量;而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 ②经济上,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③文化上, 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据统治地位;欧洲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 【解析】 (1)态度,根据材料“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符合人类理性的哲学”等信息可知,伏尔泰对 中国儒学表现出一种赞赏的态度;根据材料“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 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可知,孟德 斯鸠和卢梭批判儒学,认为儒学维护专制主义统治。目的,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 们虽然对儒学的态度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利用儒学来批判教会神学和封建专制,以达到发展 资本主义的目的。 (2)根据材料“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卢 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 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等信息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则构建了 资产阶级国家的理想蓝图。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方面,明清时期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 不断加强,清朝时期达到顶峰,虽然资本主义萌芽,但还未形成资产阶级;而西方在这时期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经济方面,我国 的 明清时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虽资本主义已经萌芽,但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依然推行重农 抑商政策;西方社会在这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文化方面,中国明清时期中国封建传统文 化仍占主导地位,推行文化专制政策;而西方国家通过一系列运动解放思想,资产阶级文化 迅速传播。 25.二战后,欧洲逐渐走向联合,对当今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0 年法国计划委员会主席让·莫内提出首先建立超国家的欧洲机构,统一 管理西欧国家的煤钢工业,然后逐步将其扩大到商业和农业领城,再扩大到政治领域,最后 导向一个经济、政治统一的欧洲。他认为解决德国钢铁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而他的主张不 仅在控制德国钢铁方面符合法国的利益,而且在发展欧洲政治机构方面也存在着一致的利益。 让·莫内的建议得到了舒曼的赞同,两人共同策划出台了“舒曼计划”。该计划也得到了西 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国的欢迎。在法德的共同推动下,欧洲朝着联合的方 向迈进。 ——摘编自刘郢庆《关于欧洲联合思想》 材料二 欧洲一体化进程大事记(部分) 1951 年,(西)德、法、意、比、荷、卢在巴黎签订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57 年,上述 6 国在罗马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司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1987 年,欧共体成员国签订在 19929 年前成立单一市场的条约。 1993 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度。 2002 年 1 月,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在欧盟 12 国流通。 2003 年 5 月 1 日,欧盟成员国扩大到 25 个。 材料三 2009 年 12 月 1 日,《里斯本条约》正式生效。欧盟是一个拥有 5 亿人口的世 界最大的经济体,《里斯本条约》生效将为其实现“大欧洲”战略目标提供法律保障。根据 条约进行改革,将提高欧盟决策和机构运行的效率,保证推行政策的延续性,增强内部的协 调能力,推动一体化深化发展。今后,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将呈增大趋势。 ——张征东《里斯本条约>生效大欧洲“航船”启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积极推进欧洲联合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欧洲一化进程表现出的特点。 (3)据材料三,说明《里斯本条约》正式生效对欧洲和世界形势产生的影响。 【答案】(1)推动欧洲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防止德国重新武装,化解法德矛盾;对抗美 国的控制和苏联威助的需要。 (2)持续时间长(半个多世纪);范围广(从少数国家扩展至大半个欧洲);从经济一体化 到政治一体化;拥有共同的组织和货币。 (3)推动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促进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 经济全球化。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不仅在控制德国钢铁方面符合法国的利益,而且在发展欧洲政 治机构方面也存在着一致的利益”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欧洲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法 德和解和对抗美苏需要等方面,分析法国积极推进欧洲联合的原因。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1951 年……2003 年”、 “6 国……成员国扩大到 25 个”,“欧 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度”,“1951 年,(西)德、法、 意、比、荷、卢在巴黎签订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2002 年 1 月,欧元纸币和硬币正 式在欧盟 12 国流通”等信息,从时间、范围、合作领域到组织水平等方面归纳欧洲一体化 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3)影响:根据材料三中“将提高欧盟决策和机构运行的效率,保证推行政策的延续性, 增强内部的协调能力,推动一体化深化发展。今后,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将呈增大趋势” 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欧洲到世界、从经济领域的区域集团化发展到政治经济格局的变 化趋势等,多方面分析《里斯本条约》正式生效对欧洲和世界形势产生的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