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3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沽,不折叠,无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物质保障,而且也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重要环境。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对维护家庭关系、家庭模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礼记》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之意。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当然,家庭之中难免有矛盾,这就需要协调。协调得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家和万事兴”。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由孝道形成的浓厚的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像宗教那样通过教堂而主要通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立爱自亲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从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广到报师长教导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里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传统的孝道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进取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对待另一方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历史上,男尊女卑的现象在汉唐时并不明显,宋朝以后比较严重,这当然是需要批判的。但即便在封建社会,也有许多忠于爱情、富不易妻的真君子。如东汉时期的宋弘,不娶皇族之女,不休患难之妻,“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成为千古佳话。汉代隐士梁鸿与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更是脍炙人人口。这些事例对今天的中国人仍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没有稳定、和谐的夫妇关系,就不可能有稳定、和谐的家庭。对传统夫妇之道进行合理扬弃,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郭齐家《家和万事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庭对一个人很重要,能够提供丰富的物质、精神保障,家庭的幸福就是人生的幸福。 B.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唯有如此家庭才可能成为和谐的整体。 C.传统的孝道强调从孝顺父母始,由近及远、推而广之,可以达到报效祖国的高度。 D.男尊女卑不是自古有之,而是经过历史的演变,汉唐时出现,宋朝以后越来越严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强调了“父慈子孝”是孝道的内容,论证了“孝道”对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B.文章用引用和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华文化是通过家庭来培育“懂得报恩”的品质的。 C.文章在论证传统夫妇之道时,提出对其合理扬弃对于当今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D.文章先总论家和的重要性,然后分别列举了孝道和夫妇之道的表现及在家和方面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一个家庭充满矛盾,一家人不能相互配合、同心协力、发家致富,家庭就不会幸福。 B.西方通过宗教、中国通过家庭培育熏陶,报恩思想在中西方的获得途径不同,但都受到重视。 C.子孙后代继承祖辈志向、理想、事业、精神和意志,是家族、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D.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衡量人和社会伦理道德的标准就看夫妻间一方对另方的态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埂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选自《林清玄散文选》,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自幼父亲就告诉他“逢竹林莫入”,所以作者起初想要探寻竹笛的脚步迟疑了,认为竹林叶密不透阳光,又没有规则,容易迷路,并且有的竹林还有乱刺。 B.作者认为倾听好的自然声音仍需要有福分。因为竹子的声音,每一刻全不相同。好的竹林之音并不易得,必须有风有雨,并且正好让竹子摩擦生籁,成为交响乐。 C.本文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动人。多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和画面感。同时,综合使用整句和散句,使得文章兼具整齐和错落之美。 D.本文平中见奇。经过作者巧妙地艺术构思,风、雨、竹林等自然的平常之物,却创造出足以震撼人心的奇妙意境;看似无奇的生活片断,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5.作者为什么说“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分) 6.在描写“竹林的交响”时,作者还增添了很多描写其他声音的笔墨,如蛙声、鸟声、雷声、蝉声、溪水声等,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边城的守望者——沈从文 在湖南、四川、贵州三省接壤处的湘西境内,有一座小城叫凤凰,四周皆山,草木繁盛,百鸟和鸣,相传是因早年曾有凤凰栖于此而得名。 沈从文就出生于这个偏僻、美丽、民风淳朴的地方。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特强,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引不起他半点儿兴趣,他常常逃学,去看染坊师傅踩着碾石,把布匹压得平整如镜;看豆腐作坊里衣着艳丽的苗族妇人一面用铜勺舀豆浆,一面轻轻地唱着歌引逗背包里的孩子;看面馆里头包青帕的大师傅骑在一条木杠上压面皮,再用又大又宽的刀子飞快地切剥…… 幼时的沈从文不愿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中对社会、人生、世界的认识,所以他在自传里说他读着私塾里小书的同时读着一本大书。 1917年,沈从文15岁,刚刚小学毕业,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离开家乡,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在这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人事与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1922年,“五四”运动余波未息,他受到报刊的影响,毅然放下枪,离开湘西,只身来到陌生的北京。在北京,他想进大学读书。到北大,接待人说他是“小学文化”,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报考燕京大学,又被认为学历太浅,不够资格。最后,他决心用手中的一支笔打出自己的天下,从而开始了艰苦的创作历程。 后来,他得到郁达夫、徐志摩的支持和鼓励,到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拼命读书,拼命写作。他的作品最早载于1922年的北京《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后来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1934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湘行散记》,并先后编辑北平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抗战爆发后,他离开北京逃难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作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 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着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使沈从文与他的创作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边城的守望者的热点研究。人们嗟叹他的命运,推崇他的人格,研究他的作品,借他的精神荡涤自己的灵魂,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重塑民族文化人格。他最著名的小说《边城》,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沈从文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保存一份永久的希望。 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让我们记住碑上的话吧: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他的塑像坐落山巅,多像一幅简洁的画啊,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他就这样守望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 (摘编自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相关链接 ①谁又能想得到,这个只读过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乡下人,后来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深厚的学问,被他曾经想进去读书而不得的北京大学聘为教授,这真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史的一个奇迹! (常青《读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②建国后他离开文坛,进入古代文物研究领域,中国文学史的编纂者也曾把他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他在世界上所享有的盛誉却经久不衰。 (刘敏《阿湄〈边城的守望者〉之思考》)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从文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常常逃学,因为他厌倦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被当地的染坊、豆腐作坊、面馆吸引而产生了兴趣。 B.神奇的湘西养育了一代大师沈从文,他的创作也包蕴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这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 C.沈从文“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表明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应该回避社会矛盾,目的在于把希望留在人间。 D.沈从文堪称“奇迹”,他只上过小学,竟最终成为大作家、大学教授。虽然他离开文坛,也曾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沈从文幼时从不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率性发展,这影响着他一生的认知,所以他读小书的同时还读着生活的大书。 B.沈从文年轻时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认识了湘西的人事与民风,为自己的创作打下了生活基础,储备了写作素材。 C.沈从文最早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作品,接着又有作品见报。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军旅生活,结集为《边城》和《湘行散记》 D.本传记分阶段介绍了沈从文的坎坷成长之路,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有责任感、执着追求、思想深刻的文学家形象。 E.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告诉人们,哪怕一个人的学历不高,但只要执着追求理想,永不言弃,就一定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9.作者认为“沈从文是边城的守望者”,你认为“守望”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韩晋卿,字伯修,密州安丘人。为童子时,日诵书数千言。长以《五经》中第,历肥乡嘉兴主簿、安肃军司法参军、平城令、大理详断、审刑详议官,通判应天府,知同州、寿州,奏课第一,擢刑部郎中。 元祐初,知明州,两浙转运使差役法复行,诸道处画多仓卒失叙,独晋卿视民所宜而不戾法指。入为大理少卿,迁卿。 晋卿自仁宗朝已典讼臬,时朝廷有疑议,辄下公卿杂议。开封民争鹑杀人,王安石以为盗拒捕斗而死,杀之无罪,晋卿曰:“是斗杀也。”登州妇人谋杀夫,郡守许遵执为按问,安石复主之,晋卿曰:“当死。”事久不决,争论盈庭,终持之不肯变,用是知名。 元丰置大理狱,多内庭所付,晋卿持平考核,无所上下。神宗称其才,每谳狱虽明,若事连贵要、屡鞠弗成者,必以委之。尝被诏按治宁州狱,循故事当入对,晋卿曰:“奉使有指,三尺法具在,岂应刺候主意,轻重其心乎?”受命即行。 诸州请谳大辟,执政恶其多,将劾不应谳者。晋卿曰:“听断求所以生之,仁恩之至也。苟谳而获谴,后不来矣。”议者又欲引唐日覆奏,令天下庶戮悉奏决。晋卿言:“可疑可矜者许上请,祖宗之制也。四海万里,必须系以听朝命,恐自今庾死者多于伏辜者矣。”朝廷皆行其说,故士大夫间推其忠厚,不以法家名之。卒于官。 (选自《宋史•韩晋卿传》) 10.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道处画多仓卒失叙:匆忙 B.循故事当入对:旧事 C.岂应刺候主意:探询 D.恐自今庾死者多于伏辜者矣:服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经,儒家五部典籍的合称,可实行教化。《诗》教人温柔宽厚,《书》教人疏通知远,《易》教人洁静精微,《礼》教人恭俭庄敬,《春秋》教人属辞比事。 B.奏课是把官吏考课的成绩上报朝廷。考课是一种按照一定标准考察官吏的功过善恶,并予以升降赏罚的管理官吏的制度。 C.大辟,指死刑,古五刑之一,俗称“砍头”。早期,五刑通常指墨、劓、刖、宫、大辟。隋唐以后,五刑更多为笞、杖、徒、流、死 D.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对不同人的“死”都有严格称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死”,韩晋卿死为“卒”,可见其死时身份应为大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晋卿坚持法度,不畏强权。在“开封民争鹑杀人”事件中,他忤逆神宗宠臣,认定此案不是王安石所认为的“拒捕争斗而死”,而是“斗殴杀人”。 B.韩晋卿审案公允,才干卓越。许多朝廷的疑难案件他都会参与讨论,后因为与王安石争论“登州府杀夫案”这个案子,更是在士大夫中知名。 C.韩晋卿持法有度,坚持原则。皇帝安排他去审理宁州的案件,这种情况要在出差前先到宫中请示, 回答皇上的问题,可他接受命令后就立即动身。 D.韩晋卿法度谨严,不乏怜悯之心。他执法守正,为人忠厚,认为对死刑审批权应慎重。士大夫们私下里都很尊重他,不用法家的名号称呼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登州妇人谋杀夫,郡守许遵执为按问,安石复主之。 (2)每谳狱虽明,若事连贵要、屡鞫弗成者,必以委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鵷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鵷鸾:传说中与凤恩同类。④剑歌:援引孟尝君的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的典故。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横空、浮云涌动的景象,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旷远雄浑寰宇的敬畏。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鸾竟巢于荆棘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E.十一句巧妙用典,含蓄婉曲,不仅化用《归去来兮辞》的诗句,还表达了与陶渊明相似的志向。 15.本诗寓情于景,意蕴丰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再小也不能占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描写剑阁高峻而险要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通过加高帽子、加宽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高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峡》中用一句话概括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秀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拿到这本书,先是觉得封面很漂亮,接着翻看了一下内容,觉得语言还是比较平易近人的,比平时看的那些学习资料和报纸有意思。 ②梭罗代表的独立不羁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迫求,对人类并不是举足轻重,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物欲社会中随波逐流的人所无暇或不能思索的。 ③学习应该多动脑筋,善于思考,勤于钻研,还要多求教师长,联系实际,活学活用,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切不可师心自用,害了自己。 ④美国西部,特别是加利福尼亚变成了路人皆知的“新开始的地方”,在这里任何背景、社会地位和种族的人,只要努力,再加上一点运气都可以成功。 ⑤古语云:靡不有初。做事情如果不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就很难有一个顺利的过程,一个圆满的结果 ⑥要善于传承先辈的优良家风,将他们的潜德幽光作为传家之宝。慎终追远,培育醇厚的德行;高山仰止,才是真正的孝道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包括光纤光缆行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自主创新,这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一定要走的必由之路 B.刚刚去世的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曾在2016年4月12日发布过一条中英双语长微博,在短短一个小时之内,粉丝数就突破了30万人。 C.灾害是无情的,但是在科学的支持下,国家对于灾害的防范与预警,对于减少次生灾害发生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上,还可以做得更好 D.再创造活动在诗的欣赏活动中不仅是被允许的,而且是受到鼓励的,这种创造活动可以使欣赏者自己想象出动人的画面来 1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将成家而致汝 / 乃能衔哀致诚 B.所全活可数计哉 /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C.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D.李牧连却之 / 相如因持璧却立 20.下列句子的句式特征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苟以天下之大 ③惟兄嫂是依 ④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⑤燕王,吾所立 ⑥洎牧以谗诛 ⑦而智勇多困于所漏 ⑧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A.①⑥/②/③/④⑤/⑦⑧ B.①⑥⑦/②/③/④⑤/⑧ C.①⑥/②③/④⑤/⑦/⑧ D.①⑥/②③/④⑤/⑦/⑧ 21.下面这则邀请函有标点、得体、语法等错误,请指出五处并加以修改。(5分) 邀请函 贵校第33届艺术节将于9月24日~9月26日举行。我们向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教师以及各位校友,家长发出鼎力邀请。届时,您会看到花的绽放,舞的优雅;您会听到琴的悠扬,歌的高亢。这里洋溢着青春的激情,传递着创造的魅力;这里是心灵驰骋的原野,这里是放飞梦想的蓝天。 同行在热情相邀,孩子在期待,母校在召唤,恭候您的惠顾! 育人中学 2017年9月15日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日一篇名为《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文章疯狂刷屏朋友圈,引发网友热议。 有人认为:世界变化太快,不会再有匀速前进的同龄人,你要么一骑绝尘,要么惨遭抛弃。为了不被批弃,我们要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不断超越同龄人。 也有人认为:需要超越的从来都不是同向而行的同龄人,没人能抛弃你。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你没有落后,你没有领先,一切都准时。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哈三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 高二学年第一模块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1.C(A项,原文说“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不能理解为“家庭幸福就是人生幸福”。B项,原文说“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可见,每个成员只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不够的,还需要团结配合。D项,“宋朝以后越来越严重”错误,原文是“男尊女卑的现象……宋朝以后比较严重”。) 2.D(第一、二段总论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对家庭和睦的重要作用。第三、四段分别论述了孝道、夫妇之道在家庭和睦方面的协调和保障作用。) 3.D(“对待另一方的态度只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可见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伦理道德的标准不能就看对待另一方的态度。) 4.A(因果颠倒。因为竹林叶密不透阳光,又没有规则,容易迷路,所以父亲告诉他“逢竹林莫入”) 5.(1)因为画面是无声的静止的,而风景是活动的有声的。(1分) (2)欣赏风景不只是用眼睛看,还应该聆听它的声音。(2分) (3)欣赏风景不能只欣赏它的美,还要沐浴心灵,有所感悟。(2分) 6.(1)从多角度渲染“自然的声籁”,丰富充实了文章的内容。(2分) (2)运用衬托(或比较)的手法,突出了“竹林的交响”带给作者的深刻感受。(2分) (3)深化主旨,“自然的声音”令人愉悦、感动和赞叹,人应亲近、感悟自然。(2分) 7.C.(“回避社会矛盾”的理解有误,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的意思是写作时要对生活进行适当加工,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不写社会的阴暗面。) 8.BD(A项,“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的分析错误,应是“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C项,“他的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军旅生活,结集为《边城》和《湘行散记》”等有误,原文应是“他的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结集为《鴨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军旅生活”于文无据;E项,“只要……就……”充分条件句表述不妥,沈从文的成功因素很多,除了自身努力以外还有朋友的帮助等许多客观因素。) 9.①形象守望。他的塑像像一幅画,他静静地站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 ②灵魂守望。沈从文病逝后归葬于风凰。灵魂永远守望着边城。 ③文学守望。沈从文的大量作品反映的是边城生活,他的创作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 ④精神守望。他伟大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感染和熏陶着边城的人们。 10.B(故事:先例、成法,) 11.D(士死曰“不禄”。) 12.D(“士大夫们私下里都很尊重他”表述有误,“间”应为“更迭、交替、相间”。) 13.(1)登州有个妇人谋杀了丈夫,郡守许遵掌管(主持)审讯,王安石又主持审理。(译出大意给2分,“执”“按问”“主”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每当案子判得虽然明确,但是如果有事关权责显要、屡次审问不能定案的,一定将案子交付韩晋卿审理。(译出大意给2分,“谳”“鞫”“委”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韩晋卿字伯修,密州安丘人,在做童生时期,每日诵书数千言。以擅长《五经》考中进士,历任肥乡嘉兴主簿、安肃军司法参军、平城令、大理详断、审刑详议官,通判应天府,知同州、寿州,考核政绩上报朝廷获得第一名,升任刑部郎中。 元祐初年,韩晋卿担任明州知州,两浙转运使差役法重新施行,各地的计划大多仓促、混乱,唯独韩晋卿能关照百姓的便利,却又不违反法度。入朝担任大理少卿,升为卿。 韩晋卿自仁宗时就已主持司法,当时朝廷如有疑义,就交付公卿共同评议。开封有百姓为争鹌鹑而杀人,王安石认为是强盗拒捕争斗而死,杀之无罪,韩晋卿说:“这是斗殴杀人”。登州有个妇人谋杀了丈夫,那守许遵掌管(主持)审迅,王安石又主持审理,韩晋卿说:“当判死罪。”此事长期不能判决,满朝大臣为此争论不休,韩晋卿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因此而闻名。 元丰年间设大理狱案,多由内廷交付,韩晋卿主持公正加以审核,不分上下一视同仁。神宗称赞他的才干,每当案子判得虽然明确,但是如果有事关权责显要、屡次审问不能定案的,一定将案子交付韩晋卿审理。曾经受诏命审理宁州狱案,按照惯例应当入官回答皇上的提问,韩晋卿说:“奉旨行事,法律具在,岂能探询君主的心意,影响心里的判断呢?”接受诏命就立即执行。 诸州将判死刑的案件上报,执政厌恶其数量太多,将要弹劾不应上报者。韩晋卿说:“听讼断狱以求使人活命,是最大的仁慈恩德。如果因将案情上报而获罪,以后就不来报告了。”议论的人又打算援引唐朝当时覆奏的制度,令天下被戮者全部奏决、韩晋卿说:“案情可疑令人同情者允许上报请示,是祖宗的制度。但如果天下的犯人,都必须囚禁起来以等候朝廷的命令,恐怕今后死在狱中的人要比服罪的人多了。”朝廷对其所说的都予以施行,士大夫都推许他的忠厚,不称其为法家。(后来韩晋卿)死于官任上。 14.AC(A项基调是苍茫、悲怆之感:C项应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抒发了诗人对昏暗社会的控诉。) 15.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 ④对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失意归隐的无奈。(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赏析】 本诗风格“雍容和缓” ,属于李白的五十九首《古风》之三十九。《古风》并非同期所写,但多具批判精神,此诗亦然。 创作时间约为李白“赐金放还”而离开长安之前。这时的他,已在长安生活了两三年,对朝廷和社会弊端有了不少体验。他从自身的遭遇里,看到了朝廷不合理的用人现象,愤怒而致产生归隐之念,并发而为诗。 开头四句“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 第五、第六句,说明他遭遇的不顺遂。他在41岁的时候,受召入长安,供奉輪林。初始心情兴奋,想有一番作为,但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贤能之士屡遭排斥、追害。李白秉性耿直,对黑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谗言诋毁,在长安不满2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故发出以上两句诗。此二句也可看出他不艳羡荣华富贵。 第七、第八句,说明他不顺遂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徂辉”即落日之余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 第九、第十句,进一步说明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鸳鸯”是传说中高贵的鸟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枳棘”乃两种多刺的恶木,非“鹩鸾”所能息止。然而,“鸫鸾”竟栖身于此,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诗人以此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具体说明了本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况。 第十一、第十二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同时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抗议。“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诗人李白即以此为武器,准备拂袖而去了! 《古风》(其三十九)与《行路难》是李白的同期之作,但风格迥异。《行路难》直率激越:愤不遇,则高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有信心,则狂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气质和李诗的主要风格。《古风》(其三十九)则显得含蓄婉曲,感情和缓。与此诗风格及内容最为相近的是《古风》(其五十四)皆为:愤不遇。 16.(1)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剑阁峥嵘而崔嵬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4)清荣俊茂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7.D(平易近人:①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②文字浅显,容易了解。本句用的是第二个意思。举足轻重:只要脚稍微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此处应该为“无足轻重”。“无足轻重”指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师心自用: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含贬义。此句适用对象不当,褒贬意义不当。靡不有初:指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不合语境。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高尚的道德。仰,仰望。比喻崇高的德行,令人景仰。后比喻对有气质、有修养或有崇高品德之人的崇敬、仰慕之情。) 18.D(A项成分赘余,删去“一定要走”;B项“粉丝数”和“30万人”主宾搭配不当,应删掉“人”:C项句式杂糅,“对于….”与“在,,….上”杂糅。) 19.C(A项“致”:找来、使……来/表达;B项“数”:计算/命运、天数:C项“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D项“却”;使……·退却、击退/后退。) 20.B(①⑥⑦被动句式,②定语后置,③宾语前置,④⑤判断句式,⑨介词结构后置) 21.“贵校”改为“我校(敝校)”; “校友,”改为“校友、”; “鼎力”改为“诚挚”; “传递”改为“散发”; “惠顾”改为“莅临(光临)”。 22.参考高考评分标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