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 ‎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第1-3题。(共9分)‎ 阅读微信 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 ‎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   ‎ ‎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但是在微信中度过的生活,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况且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不多的读书时间变得更少。‎ C.不少微信群成员,由于认知相同、经历、层次也比较接近,传播的微信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相互启迪和帮助自己提升。‎ D.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行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和阅读报刊相比,微信很少能看到不同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很少能被同一个读者看到。在这一点上,微信不如报纸,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在报纸上呈现。‎ C.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D.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B.阅读微信一旦成瘾,恐怕就是病态了,这种病态不仅会使人正常的阅读时间减少,而且还会表现出其特有的病症,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都会有所表现。‎ C.转发微信变成了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实际上绑架了人们的道德,让人不得不转发。‎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一、 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第4-8题。(共22分)‎ ‎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骑:一人一马。‎ B.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C.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空间,距离。‎ D.因击沛公于坐 因:趁机。‎ ‎5.下列各组句子,都表现项羽寡谋的一组是( )(3分)‎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②范增起,出召项庄  ③项王默然不应 ‎④君王为人不忍     ⑤庄则入为寿 A.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6.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项伯杀人,臣活之 D.素善留侯张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邦谢罪之词,极大地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平息了项羽的愤怒,使鸿门宴开始气氛趋于平和。‎ B.按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 C.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D.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而“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继而授意项伯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使鸿门宴气氛越来越紧张。‎ ‎8.文言文翻译 (每小题5分,共10分)‎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答:① ‎ ‎ ‎ ‎② ‎ ‎ ‎ 一、 古诗鉴赏(11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第9-10题。(共11分)‎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该诗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此时好友元稹去世,作者体弱多病,官务清闲。‎ ‎9.对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A. 首联,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 颈联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了“睡美”。‎ C. 尾联中“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为了说明老翁怕冷。‎ D. “霜叶满阶红”与“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有异曲同工之妙。‎ E. 本诗语言自然、质朴,刻画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气息。‎ ‎10.诗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 ‎ 一、 名篇名句默写(5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5分)‎ ‎(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不禁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的问题):“_______, ,___________。”‎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12-14题。(共17分)‎ 手     艺 ‎ 孙如静 ‎       老罗头从县城回来了。前些日子,他总觉得日子过得不太顺心,像是缺少些什么东西。按理来说,儿子当上了副县长,儿媳妇刚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日子一天天好过了,可自己为什么总是乐不起来呢?‎ ‎     一天,他无意中看到家里有一个漏水的盆子,他举起盆子,一线阳光透过小孔落在他昏暗的眼睛里,多么熟悉的动作,多么熟悉的感觉啊。老罗头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乐不起来了,他怀念自己的手艺--补锅。晚上,老罗头连夜收拾包袱,他恨不得长出翅膀飞回老家。‎ ‎     终于回到老房子,老物件还在,老罗头简单地收拾一下,中午时分,就在门口架起了火炉,抽起大风箱,清清嗓子大声喊,“补锅啰……补锅啰……”‎ ‎。这两嗓子把隔壁的长河老爷子喊出来了,老爷子一看到老罗头,顿时脸上乐开了花。来到老罗头的小摊前,咣当一声,好家伙,几个盘子,一个水壶,两口铝锅,全撂了下来。老爷子笑着说,老伙计,你不在的这几年,我把家里漏水的锅碗瓢盆都攒起来了,就等着你的大风箱又抽气了。一声老伙计,让老罗头听着心里暖暖的。‎ ‎     老罗头使劲地抽了抽大风箱,火炉伸出长长的舌头,火舌欢快地舔着黑黑的锅底,老罗头将碎的铁锅片放进一只小小的坩埚,再把坩埚埋进火炉中间,等了许久,铁锅片熔化成红通通的铁水,他迅速舀出铁水,倒在一块柔软圆圆的毡子上,晃了几圈,铁水就变成了一粒圆圆的金属球,然后把金属球对准盘子的漏洞,轻轻一挤,用力一压,漏洞瞬间消失了。接下来是进一步验证,用补好的盘子舀上半勺水,高高举起,“看,滴水不漏!”老罗头得意地说。长河老爷子说:“老罗头,几年不见,看来你的手艺还够火候哦。”老罗头拍拍胸脯说:“功夫在这里,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啊!”‎ ‎     老罗头每天从大清早坐到傍晚,路人就像一阵风一样从他眼前飘过。除了长河老爷子和几个老伙计偶尔来陪他说说话以外,几乎没有人在他小摊上停留。当年老罗头的手艺可是个绝活啊,多少人想拜师学艺呢。看着满脸愁容的老罗头,长河老爷子叹了口气说:“现在人家都用电饭锅,高压锅,电磁炉了,那些家用电器五花八门的,哪还用得着我们那个年代的大铁锅啊。哎,也只有我们这些老家伙们喜欢那股烟火味了。”这番感慨让老罗头心里有了郁结,没两天,竟然病倒了。‎ ‎     这下可把他的儿子急坏了,心想,老头子不跟着自己好好享福,一个人跑回老家瞎折腾,把自己折腾到医院来了。住了几天医院,找不到病因,却也不见好转。 最后,还是长河老爷子说了一句:“你爸这是心病,心病还要心药医啊。”儿子吩咐一声,手下人立刻到镇上各家各户,到废品收购站去搜索,去收购,很快给老罗头找来了活。 听说有人找他补锅,老罗头腾的一下从病床上坐起来,病全好了。一只小火炉,一个大风箱,老罗头的补锅小摊又开张了。‎ ‎     原以为一切恢复平静。没想到有好事者在闲聊中提到,老罗头补的锅都是他儿子高价收购来的。偏偏这些闲聊又被老罗头听到了。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阵急火攻心,老罗彻底倒下了。老罗头临终前,给儿子留下一句话,不要把我放到那些坛子罐子里,要把我放到补好的锅里,那里暖和。‎ ‎12.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小说对老罗头补锅的过程描写详实、细腻,这既表明了老罗头技艺的娴熟,又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     ‎ ‎ B.长河老爷子对时代的感慨让老罗头心中郁结并病倒,可见老罗头执着念旧,无法面对自己手艺将逐渐被淘汰的现状。‎ ‎      C.从当年“多少人想拜师学艺”到如今“几乎没有人停留”,鲜明的对比,巨大的落差,表明了时代变迁的必然。‎ ‎      D.儿子收购铁锅为老罗头治病本是尽孝,却由于好事者们的闲聊而使老罗头一命呜呼,小说主要想借此表达人言可畏的主题。‎ ‎13.文章写儿子收购铁锅为老罗头治病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6分)‎ 答: ‎ ‎ ‎ ‎ ‎ ‎ ‎ ‎14.小说以“手艺”命名有什么好处?结合全文简要分析。(8分)‎ 答: ‎ ‎ ‎ ‎ ‎ ‎ ‎ ‎ ‎ ‎ ‎ 六、基础知识与语言表达(22分)‎ ‎15.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嬉闹(xī)    坠地(zhuì) 聒噪(ɡuō zào) 懵懂(měnɡ)‎ B.  默 契(qì)   衔恨(xián) 勾当(ɡōu dānɡ) 嚼舌(jiáo)‎ C.   汲取(jí)   调剂(tiáo jì) 天 赋(fù) 长史(zhǎnɡ)‎ D.   陡峭(dǒu qiào)  消 融(rónɡ) 惬意(qiè) 垓心(ɡāi)‎ ‎1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高三这年,他每日伏案苦读,置身书海,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几近焚膏继晷的地步,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心目中的学府。 B. 备受市民关注的合肥市阜阳北路高架北延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按计划向前推进,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计划于9月30日上午实现主线桥桥面全线通车。 C. 笛声渐消,随着轻盈优美,飘忽若仙的舞姿,舞娘们广袖开合,拂袖而去。 D. 虽然祭拜神明有许多繁文缛节,但是虔诚的信徒们丝毫不以为苦。‎ ‎17.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一项是( )(3分)‎ A. 央视综艺主持人纷纷出走,多数人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由于央视纪律太严;二是由于主持人工资收入太少;三是由于工作压力大,发展空间小。‎ B. 屠呦呦表示,希望诺贝尔奖的到来能激励新机制的产生,让年轻人有一个更好的科研环境,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创造出更多的科研成果。‎ C. 合肥市居民健康卡建设正式启动招标,有望在全国率先实现健康医疗互联互通,实现在各医疗卫生机构间“一卡通用、统一支付、便捷就医”。‎ D. 作为一条连接滨湖、高新、经开的线网加密项目,合肥地铁7号线规划以来,其线路的走向就一直备受关注!‎ ‎18.下列各句中,相关词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 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 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 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 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19.图文转换(共8分)‎ (1) 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4分)‎ 答: ‎ ‎ ‎ ‎ ‎ (2) 试阐述作者设计这幅漫画的用意。(4分)‎ 答: ‎ ‎ ‎ ‎ ‎ ‎20.下面文段有三处存在逻辑推断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6分) ‎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它是阿里巴巴的宝库,里面有取之不尽的宝物;用得不好,它会变成潘多拉的魔盒,给人们带来无尽的伤害。因此,依法治网,就能避免出现违法现象,也唯有依靠法律,网络环境才能文明健康;同时,只要有了法律的支持,网民的利益就能得到保障。‎ ‎①不是依法治网就能避免出现违法现象。‎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 法国作家雨果说:“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险峰的人。”美国哲学家乔治·巴顿说:“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则在演讲中说:“挑战无处不在!”‎ 请以“挑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2018-2019学年巢湖市柘皋中学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教师版)‎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第1-3题。(共9分)‎ 阅读微信 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   ‎ ‎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但是在微信中度过的生活,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况且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不多的读书时间变得更少。‎ C.不少微信群成员,由于认知相同、经历、层次也比较接近,传播的微信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相互启迪和帮助自己提升。‎ D.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行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B.解析不当,原文第1段说“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故选B。‎ ‎【难度层次】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和阅读报刊相比,微信很少能看到不同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很少能被同一个读者看到。在这一点上,微信不如报纸,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在报纸上呈现。‎ C.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D.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C.原文第7段末“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选项C说的是“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故选C。‎ ‎【难度层次】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B.阅读微信一旦成瘾,恐怕就是病态了,这种病态不仅会使人正常的阅读时间减少,而且还会表现出其特有的病症,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都会有所表现。‎ C.转发微信变成了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实际上绑架了人们的道德,让人不得不转发。‎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C.“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因果关系倒置或强加因果。故选C。‎ ‎【难度层次】中 一、 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第4-8题。(共22分)‎ ‎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骑:一人一马。‎ B.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C.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空间,距离。‎ D.因击沛公于坐 因:趁机。‎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要求学生要熟记《考试大纲》中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的含义。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和本段文本进行分析。C .郤:通“隙”是“隔阂”的意思。故选C。‎ ‎【难度层次】中。‎ ‎5.下列各组句子,都表现项羽寡谋的一组是( )(3分)‎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②范增起,出召项庄  ③项王默然不应 ‎④君王为人不忍     ⑤庄则入为寿 A.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②说的是范增,跟项羽无关;⑤说的是项庄,与项羽无关。排除这两项。故选B。‎ ‎【难度层次】难 ‎6.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项伯杀人,臣活之 D.素善留侯张良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D. 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交好。A.从,使动用法,使…跟随,随从。 B.王,使动,使……为王。C.活,使动,使……活。D.与其他三者词类活用不同。故选D。‎ ‎【难度层次】难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刘邦谢罪之词,极大地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平息了项羽的愤怒,使鸿门宴开始气氛趋于平和。‎ B.按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 C.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D.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而“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继而授意项伯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使鸿门宴气氛越来越紧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D.“继而授意项伯舞剑”错,应是“项庄”,“项庄拔剑起舞”。故选D。‎ ‎【难度层次】难 ‎8.文言文翻译 (每小题5分,共10分)‎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答案】①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又连接三次举起所佩戴的玉玦示意,项王默默地没有反应。‎ ‎②项伯也拔剑起舞,时时用自己的身子(像翅膀一样)掩护沛公。‎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需要着重掌握以下词语含义:①数目,多次给使眼色;示,示意;不应,没有反应。②以身,用自己的身子;翼,像翅膀一样。‎ ‎【难度层次】难 一、 古诗鉴赏(11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第9-10题。(共11分)‎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该诗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此时好友元稹去世,作者体弱多病,官务清闲。‎ ‎9.对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A. 首联,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 颈联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了“睡美”。‎ C. 尾联中“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为了说明老翁怕冷。‎ D. “霜叶满阶红”与“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有异曲同工之妙。‎ E. 本诗语言自然、质朴,刻画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气息。‎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答题时先仔细阅读诗歌,可以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来把握诗歌的内容,之后将选项带入到诗句中仔细比较。题中C项,“寒”不仅是身寒,更多的是心寒,对自身暮年政治生活的心灰意懒;D项,“霜叶满阶红”,夜来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多么冷酷的大自然啊!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故选CD。‎ ‎【难度层次】难 ‎10.诗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本诗描绘了一个体衰闲散、安适恬淡的老翁形象。①“卧迟”“灯灭后”,才能赏听窗外的沥沥雨声,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体现他心无顾虑,具有闲淡的情怀;②老翁“晓晴寒未起”,对“霜叶满阶红”漫不经心,突出老翁心境清静淡泊;③“香添暖被笼”,夜已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突出了体衰而又闲散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一般包括:(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2)分析描写手法,抓住人物特征。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等直接描写,也要抓住间接描写,即侧面衬托;(3)体察诗人写作意图,注意联想和想象。答题时从诗歌的内容出发来理解,诗歌中“卧迟”“灯灭后”;老翁“晓晴寒未起”,对“霜叶满阶红”漫不经心;“香添暖被笼”等等,都突出了老翁体衰闲散、安适恬淡的特点。围绕以上内容来分析即可。‎ ‎【难度层次】难 一、 名篇名句默写(5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5分)‎ ‎(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不禁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的问题):“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1)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2)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要注意的字如:“萧”、“寥廓”、“苍茫”等。‎ ‎【难度层次】易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12-14题。(共17分)‎ 手     艺 孙如静 ‎       老罗头从县城回来了。前些日子,他总觉得日子过得不太顺心,像是缺少些什么东西。按理来说,儿子当上了副县长,儿媳妇刚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日子一天天好过了,可自己为什么总是乐不起来呢?‎ ‎     ‎ 一天,他无意中看到家里有一个漏水的盆子,他举起盆子,一线阳光透过小孔落在他昏暗的眼睛里,多么熟悉的动作,多么熟悉的感觉啊。老罗头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乐不起来了,他怀念自己的手艺--补锅。晚上,老罗头连夜收拾包袱,他恨不得长出翅膀飞回老家。‎ ‎     终于回到老房子,老物件还在,老罗头简单地收拾一下,中午时分,就在门口架起了火炉,抽起大风箱,清清嗓子大声喊,“补锅啰……补锅啰……”。这两嗓子把隔壁的长河老爷子喊出来了,老爷子一看到老罗头,顿时脸上乐开了花。来到老罗头的小摊前,咣当一声,好家伙,几个盘子,一个水壶,两口铝锅,全撂了下来。老爷子笑着说,老伙计,你不在的这几年,我把家里漏水的锅碗瓢盆都攒起来了,就等着你的大风箱又抽气了。一声老伙计,让老罗头听着心里暖暖的。‎ ‎     老罗头使劲地抽了抽大风箱,火炉伸出长长的舌头,火舌欢快地舔着黑黑的锅底,老罗头将碎的铁锅片放进一只小小的坩埚,再把坩埚埋进火炉中间,等了许久,铁锅片熔化成红通通的铁水,他迅速舀出铁水,倒在一块柔软圆圆的毡子上,晃了几圈,铁水就变成了一粒圆圆的金属球,然后把金属球对准盘子的漏洞,轻轻一挤,用力一压,漏洞瞬间消失了。接下来是进一步验证,用补好的盘子舀上半勺水,高高举起,“看,滴水不漏!”老罗头得意地说。长河老爷子说:“老罗头,几年不见,看来你的手艺还够火候哦。”老罗头拍拍胸脯说:“功夫在这里,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啊!”‎ ‎     老罗头每天从大清早坐到傍晚,路人就像一阵风一样从他眼前飘过。除了长河老爷子和几个老伙计偶尔来陪他说说话以外,几乎没有人在他小摊上停留。当年老罗头的手艺可是个绝活啊,多少人想拜师学艺呢。看着满脸愁容的老罗头,长河老爷子叹了口气说:“现在人家都用电饭锅,高压锅,电磁炉了,那些家用电器五花八门的,哪还用得着我们那个年代的大铁锅啊。哎,也只有我们这些老家伙们喜欢那股烟火味了。”这番感慨让老罗头心里有了郁结,没两天,竟然病倒了。‎ ‎     这下可把他的儿子急坏了,心想,老头子不跟着自己好好享福,一个人跑回老家瞎折腾,把自己折腾到医院来了。住了几天医院,找不到病因,却也不见好转。 最后,还是长河老爷子说了一句:“你爸这是心病,心病还要心药医啊。”儿子吩咐一声,手下人立刻到镇上各家各户,到废品收购站去搜索,去收购,很快给老罗头找来了活。 听说有人找他补锅,老罗头腾的一下从病床上坐起来,病全好了。一只小火炉,一个大风箱,老罗头的补锅小摊又开张了。‎ ‎     原以为一切恢复平静。没想到有好事者在闲聊中提到,老罗头补的锅都是他儿子高价收购来的。偏偏这些闲聊又被老罗头听到了。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阵急火攻心,老罗彻底倒下了。老罗头临终前,给儿子留下一句话,不要把我放到那些坛子罐子里,要把我放到补好的锅里,那里暖和。‎ ‎12.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小说对老罗头补锅的过程描写详实、细腻,这既表明了老罗头技艺的娴熟,又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      B.长河老爷子对时代的感慨让老罗头心中郁结并病倒,可见老罗头执着念旧,无法面对自己手艺将逐渐被淘汰的现状。‎ ‎      C.从当年“多少人想拜师学艺”到如今“几乎没有人停留”,鲜明的对比,巨大的落差,表明了时代变迁的必然。‎ ‎      D.儿子收购铁锅为老罗头治病本是尽孝,却由于好事者们的闲聊而使老罗头一命呜呼,小说主要想借此表达人言可畏的主题。‎ ‎【答案】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小说的主题和技巧。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如下几个问题,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是什么,通过事件要揭示什么主旨;然后再看选项对文本的分析。选项一般会针对形象、主旨、情节、细节描写主题。D项“表明了人言可畏”属于臆断,不是小说表达的主题,小说表达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故选D。‎ ‎【难度层次】中 ‎13.文章写儿子收购铁锅为老罗头治病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6分)‎ ‎【答案】①表现儿子的孝顺。②凸显老罗头嗜手艺如生命的形象。③推动了老罗头得知儿子收购铁锅而病好这一情节的发展,同时为老罗头得知真相而倒下埋下伏笔,使文章更有波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结构的基本能力。考查某一段、某一情节的作用,需要考虑该段自身的段意,考虑该段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不能忽略其在全篇结构上所起的铺垫或照应等作用。题干表述为“文章写儿子收购铁锅为老罗头治病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儿子收购铁锅为老罗头治病一方面彰显出儿子的孝顺,使得文章的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同时这一情节也彰显出老罗头嗜手艺如生命,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全面发展,使得文章波澜起伏,生动别致。‎ ‎【难度层次】难 ‎14.小说以“手艺”命名有什么好处?结合全文简要分析。(8分)‎ ‎【答案】①凸显人物形象。老罗头是民间手艺人,手艺是他一生的寄托,技艺高超、坚守手艺是老罗头最大的特点。②统领全文(或:以“手艺”为线索),使情节更加集中。小说主要围绕老罗头补锅手艺在时代变迁中受到冷落的现实展开。③暗示主题。小说从补锅“手艺”写起,引发对传统手艺命运的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全文,从环境、小说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思考。小说以“手艺”命名突出了老罗头是一位民间手艺人,突出人物的独特形象,引发人们对传统手艺的关注与思考。‎ ‎【难度层次】难 六、基础知识与语言表达(22分)‎ ‎15.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嬉闹(xī)    坠地(zhuì) 聒噪(ɡuō zào) 懵懂(měnɡ)‎ B.  默 契(qì)   衔恨(xián) 勾当(ɡōu dānɡ) 嚼舌(jiáo)‎ C.   汲取(jí)   调剂(tiáo jì) 天 赋(fù) 长史(zhǎnɡ)‎ D.   陡峭(dǒu qiào)  消 融(rónɡ) 惬意(qiè) 垓心(ɡāi)‎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中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B项中“勾当”应为“ɡòu dànɡ”。故选B。‎ ‎【难度层次】易 ‎1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高三这年,他每日伏案苦读,置身书海,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几近焚膏继晷的地步,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心目中的学府。 B. 备受市民关注的合肥市阜阳北路高架北延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按计划向前推进,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计划于9月30日上午实现主线桥桥面全线通车。 C. 笛声渐消,随着轻盈优美,飘忽若仙的舞姿,舞娘们广袖开合,拂袖而去。 D. 虽然祭拜神明有许多繁文缛节,但是虔诚的信徒们丝毫不以为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成语意思的理解和正确运用,且考查的都是一些易错成语。学习时要注意搜集这类词语,注意其使用语境、对象、范围、褒贬等。A.“焚膏继晷”指勤奋地工作或读书。符合本句语境。 B.“紧锣密鼓”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气氛和舆论准备。符合本句语境。 C.“‎ 拂袖而去”指把衣袖一甩就走了。形容飘然而去,也形容因生气而离去。这里望文生义,用来形容舞娘们跳舞的衣袖摆动,错误。 D.“繁文缛节”指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指繁琐多余的事项。这里用于祭拜神明的仪式,切合语境。 故选C。‎ ‎【难度层次】中 ‎17.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一项是( )(3分)‎ A. 央视综艺主持人纷纷出走,多数人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由于央视纪律太严;二是由于主持人工资收入太少;三是由于工作压力大,发展空间小。‎ B. 屠呦呦表示,希望诺贝尔奖的到来能激励新机制的产生,让年轻人有一个更好的科研环境,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创造出更多的科研成果。‎ C. 合肥市居民健康卡建设正式启动招标,有望在全国率先实现健康医疗互联互通,实现在各医疗卫生机构间“一卡通用、统一支付、便捷就医”。‎ D. 作为一条连接滨湖、高新、经开的线网加密项目,合肥地铁7号线规划以来,其线路的走向就一直备受关注!‎ ‎【答案】B ‎【解析】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A项,“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由于……二是由于……三是由于……”重复累赘;C项,缺少主语的中心语,应在“健康卡建设”后面加上“项目”;D项,缺少介词,在“规划以来”前面加“自”。故选B。‎ ‎【难度层次】中 ‎18.下列各句中,相关词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 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 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 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 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答案】B ‎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指根据身份、地位、场合、对象、目的等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使用语言。要注意谦敬词和语体色彩。A。“失陪”一词应是自己不能陪别人时的客套语;C.“寒舍”是称自己家的谦词,不能用于别人家;D.“千金”用于称对方的女儿,不能用于自己的孩子。故选B。‎ ‎【难度层次】中 ‎19.图文转换(共8分)‎ ‎(1)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4分)‎ ‎(2)试阐述作者设计这幅漫画的用意。(4分)‎ ‎【答案】(1)内容:画面中一个青年跪在一个巨大的手机旁,惊恐地伸出双手想要留住从前上方的钟表上落下的数字,但这些数字都被手机上显示的微信界面吸了进去。 ‎ ‎(2)寓意:这幅漫画揭示了一些人将所有时间都用于手机上网的现象,呼吁大家不要沉溺于手机的各种功能而使时间白白流逝。‎ ‎【解析】(1)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试题的漫画题。解答漫画题,要仔细观察画面上的背景、人物(包括人物的服饰、动作、表情、语言)、标题以及其他文字信息等,抓住能反映画面特征的信息进行详细描绘,描述时只要求对漫画内容本身加以说明,不可超越漫画所给图文信息进行添枝加叶,不可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并不存在的东西。解答本题首先要观察画面的主要内容,这幅漫画以“时间都去哪儿了”为主题,画面中一个男青年跪在一个非常大的手机旁边,看着一大串的数字从时钟里落下来流入手机中的微信里边儿,内心感到十分惶恐不安。意思对即可。 ‎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漫画寓意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在看懂漫画内容的基础上,学会由表及里,由实及虚,挖掘漫画隐含的信息,用概括性的语言,揭示漫画主题,指出漫画的弦外之音。本则漫画由画面中男青年的惊恐表情实际上告诉了我们好多人都把时间用在玩手机等方面,告诫大家要珍惜时间,不能使时间白白流失。意思对即可。‎ ‎【难度层次】中 ‎20.下面文段有三处存在逻辑推断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6分) ‎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它是阿里巴巴的宝库,里面有取之不尽的宝物;用得不好,它会变成潘多拉的魔盒,给人们带来无尽的伤害。因此,依法治网,就能避免出现违法现象,也唯有依靠法律,网络环境才能文明健康;同时,只要有了法律的支持,网民的利益就能得到保障。‎ ‎①不是依法治网就能避免出现违法现象。‎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不是依靠法律,就能保证网络环境的文明健康。‎ ‎③不是有了法律的支持就一定能使网民的利益得到保障。‎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及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所给语段,明确①句的表达方式,然后在语段中寻找推断存在问题的地方,在仿照例句的基础上写出准确的表达。本题题目是“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出现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文段中“也唯有依靠法律,网络环境才能文明健康”“只要有了法律的支持,网民的利益就能得到保障”推断存在问题,仿照①句“不是……”的表达方式表达即可。‎ ‎【难度层次】易 一、 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 法国作家雨果说:“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险峰的人。”美国哲学家乔治·巴顿说:“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则在演讲中说:“挑战无处不在!”‎ 请以“挑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范文】 理性看挑战 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有一种挑战的勇气和精神。挑战传统,挑战现实,挑战自我,正是我们生命中最精彩的乐章。没有挑战的人生,淡而无味,更谈不上任何成功。 ‎ 敢于挑战的人,最有代表性的要属海伦•凯勒,她虽身体残疾,但并没有向命运屈服,敢于正视人生疾苦和磨难,勇于面对挑战。她经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不断克服困难,学会了多种语言,她的自传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发行,她成了全世界残疾人精神的代表及骄傲。‎ 但是,凡是挑战都是有意义的吗? ‎ 广州十几个驴友因为领队的盲目挑战,未携带任何保险工具就进行攀岩,以致“被玩命”。这名领队自己盲目挑战,还祸及他人,未免有些不负责任,视生命为玩物了。事实证明,盲目的挑战是危险的,学会理智地对待挑战显得尤其重要。 ‎ 无独有偶。曾看过一篇报道:日本一位82岁的老太太两次失败后欲再上珠峰,想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获得全世界成功攀登珠峰年龄最大者的殊荣。现在,我未能知晓她的挑战是否已经成功,但总觉得希望渺茫,毕竟年事已高。其实我很想劝劝她,挑战要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盲目挑战未必就是勇敢。‎ 英国也有一位80多岁敢于挑战的老太太,她现在还在练体操,而且其矫健的身姿,足以让那些年龄只有她四分之一大的青年们羞愧得无地自容。在我看来,这也是挑战,但无疑要比那位日本老太的挑战理智得多。日本老太是为名声,而正如英国老太自己所言,她只为锻炼身体,只为向人们证明:老年人依靠持续的锻炼,也是可以获得如同年轻人一般健康、结实的身体的。她的挑战,既理想又实在。 ‎ 曾有这么个说法:外国人民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接着开始整自己,后来终于醒悟了,放弃了;中国人民又加入进去了。对此,我深表赞同。看到那些在冰天雪地中赤身裸体数十分钟,直到体温下降至二十度才不得不放弃,嘴唇冻得青紫、躺在担架上像冰块似的挑战者时,我感到的并不是对其勇于尝试的敬佩或对其挑战失败的惋惜,而是同情,以及深深的无奈。 ‎ ‎ 人与人之间本身就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盲目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选择不理智且没有意义的追求,不是勇敢,而是愚昧。勇于理性地发起挑战,能够激发自己的潜能,促使自己获得成功,但如果迷失其中,为挑战而挑战,未免有些愚不可及。理智地对待挑战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化压力为动力,成就非凡人生。‎ ‎【解析】此题考查依据材料分析、整合、构思、表达的能力。这是一则概念型命题作文,写作此文的关键就是打开思路,而题目中的材料对我们打开思路有一定的帮助。雨果的话告诉我们,挑战是我们生命的常态;乔治•巴顿的话告诉我们,挑战可以让我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马克•扎克伯格的话告诉我们,人生处处都有挑战。这三种观点正好从三个角度对概念进行了阐释:挑战是什么,为什么要挑战,挑战怎么样。作文时,可以从一个方面入手,也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因为题目要求我们写作记叙文,因此,要注意利用细节描写表现对“挑战”的理解。‎ ‎【难度层次】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